陳冠中《建豐二年﹕新中國烏有史》,香港﹕牛津,2015
為圖書館而買,已讀完一段時間的書,只因為搬屋沒時間寫感想。
國民黨贏了內戰、中華民國繼續統治中國大陸,這個跟現實完全相反的情況假如實現,會如何﹖無論這樣的假設是否有實質可能,對於非常厭惡中共的人來說,自然是「很想要吧」的想像空間。
一般形容這本小說為「政治寓言小說」或「架空歷史小說」。不過方某心中倒另外有兩個形容詞,我們應該說它是本FF小說(Final Fantasy,用在這裡大概可稱為「終極幻想」﹖)、還是YY小說(大陸網語,指意淫)﹖就視乎看倌站在哪一邊看了。
作者嘗試做邏輯推演,估計假如這個情況真的發生,究竟中國會變成怎樣。他利用幾個歷史現實中的人物為「角色」側寫這「另一個可能的中國」。在他眼中,國民黨
治大陸應該會比共產黨好一點(這點正常人都看得出,至少沒了文革和政策造成的大饑荒、又有來自美國的輕工業訂單)。可能是為了簡化推論,所以作者假設了很
多國際事態都照舊發生(否則遠離現實太遠可能也會令讀者覺得太離譜),例如韓戰和越戰照樣發生(可是沒有中共提供炮灰,蘇聯還會否同意北韓南侵﹖這點在下
有點懷疑),只是國民黨治下的中國取代了日本,成為美國頂住蘇聯的盟友,於是東亞局勢在這方面有點轉變,例如日本不再是美國東亞頭號盟友所以戰後復甦慢了
點、北越似乎也無法徹底消滅南越之類。對香港讀者更有興趣的,可能是他對香港的描述。因為中國於國民黨治下可直接跟美國往來,所以香港無國難財可發、角色
比現實歷史較黯淡,經濟也沒那麼好,早就變成依靠大陸遊客生存。當然,在這樣的歷史裡,香港政府也未必會坐以待斃﹖但官員死抱轉口貿易拒絕工業化這一點,
在現實歷史中如是,在那段平行歷史中恐怕也差不了多遠。
另一方面,維基百科轉述蘋果日報報導,有人質疑假如國民黨贏了內戰、天下大治,蔣介石怎可能還依靠《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繼續連任至死﹖
可是,中國政治向來是看實力多於看法律條文。如果蔣介石真的贏了內戰,聲望與權力大增,連直接修改憲法廢除連任限制也有可能呢。更何況小說早已留了伏線,中共中央就躲在海參崴、餘黨散落北韓、新疆、金三角各地(現實中國軍也有餘部留在金三角),不時在邊境生事。雖然沿海地區太平盛世經濟勃發,但邊境不穩已令蔣介石有足夠藉口,讓他控制的國民大會把「剿匪用」的臨時條款一直延續至死。(大陸沒有丟失,當然就不可能有萬年國會,但是「共黨威脅」會令黨禁繼續存在,於是國民大會自然只能由國民黨人主導了。)
別忘記了,現實中八十年代中國改革開放,中共早已停止支持馬共顛覆活動之後,更太平的新加坡還聲稱一批人是「共產主義者」而動用內部安全法令不經審訊拘留之。那麼蔣介石以共黨威脅為由繼續連任,又何足怪﹖
當然,蔣介石獨裁的特色就是沒有毛澤東那麼全面掌控,總有些人(如胡適)會提異議。可是,現實中胡適也會給面子,並沒有真的跟蔣介石鬧翻(反正鬧得大的那些就被網捕了),所以小說中的自由派知識份子也可能跟蔣介石有種「鬥而不破」的關係。而且蔣介石亦一直要給美國人面子,所以對自由派的打壓也不會像毛澤東那麼徹底。
其實更有趣的比較,可能是蔣經國對習近平。兩個都是元老之子,都對美國不爽,他們的治國方式有哪些不同﹖又有哪些相似﹖假如說蔣介石受制於美國人,對自由派
的打壓不如毛澤東般無限制,那麼展示自己不是美國傀儡、甚至刻意試爆核彈的蔣經國(小說裡啦。雖然現實中台灣一樣有核彈計劃,只是被美國發覺制止了),會
不會也為了展示自己不聽美國話,於是反而加強對自由派的打壓﹖
小說裡的蔣經國,是一個有清廉民主共和理想,實務上卻要依賴特務政治鞏固權力的人。他依賴的這些人跟不上時代潮流,老是在製造冤案破壞他的愛民形象。現實
中的蔣經國的確亦由抓特務政治開始掌權,以清廉和實幹見稱,任內開始政府本土化和解除解嚴、結束憲禁報禁,但他手下的特務又不停在迫害黨外人士,甚至搞出
江南案這類政治謀殺。
習近平則為元老習仲勳之子。習仲勳以支持改革、反對六四鎮壓聞名,兒子卻似乎很懷念老爸被整的文革歲月,登位後政策越趨保守(例如加強打壓維權律師、為香港政改定下極狹窄限制的人大八三一決定)、在外交軍事上亦「敢於亮劍」四方挑釁,離鄧小平韜光養晦越來越遠。
在展現出「不怕美國」這方面,蔣和習似乎有點像,但在開放政治方面,無論出於真情或假情,蔣經國當然好得多。但如果蔣經國不是在需要美國保障安全的台灣,而是安坐中國大陸,掌握蘇式特務的他,又會否同樣「經寬政緊」甚至越收越緊﹖
另外發現了一個有趣的別字,麥阿斗一篇中提及「鵝比」,作者指為「鵝脾」之誤。但這「鵝脾」也是現實中食肆經常寫的別字,因為「脾」乃五臟之一,大腿實應為「髀」。
(方某人其他書評書介)
analysis
星期六, 1月 30, 2016
星期六, 1月 23, 2016
強制投票和白票
前陣子跟推友討論強制投票的話題,辯得有點面紅耳赤。不過這篇不打算詳細討論這個不會有結論的話題(在下的具體主張附於文末),而是討論白票。
除非是北韓那類極權國家,否則實行強制投票的民主國家(就算威權如新加坡),都會以秘密投票保障選民的選擇自由(李光耀祭出「懲罰選區論」的口術恐嚇選民,這是後話,跟投票是否強制無關)。換言之,強制投票強迫選民去投票,但不理會你投甚麼票。你可以在選票上隨意選擇其中一個(選項、候選人或政黨),亦可以投白票(不選劃任何一個就投下)。
於投票視為權利而非義務的一般國家,投票率低的原因是難以解釋的(當然你可以另作民意調查去了解為何人們不投票),有些人說民主成熟人們覺得沒必要投票捍衛權益、也有些人認為政黨腐化選哪個都不順眼乾脆不投,自然也有些人認為其他事情(上班或休息)比投票重要所以不去投。可是在強制投票的國家,如果白票很多,至少可以理解為那些選民是對任何一個選項、候選人或政黨都不滿意(也可能是從無留意、不認識,那自然無滿意可言),選無可選才投白票。
可是,在一個強制投票的社會,除了提供種種便利降低公民的投票成本之外(否則迫人投票又不方便,豈不是與民為敵迫人受罰﹖),對於那些真的覺得「選無可選」的人又提供了甚麼﹖
在絕大部分民主社會的選舉制度中,白票都是沒實際效用的(除了表態「所有任何候選人都不想要」之外)。比較好的選舉機構,會把白票和其他廢票(通常指不符規則填劃的選票)分開點算,讓大家清楚知道有多少人不滿所有候選人﹔但很多時白票直接就被當成廢票點算(連維基百科也把白票當廢票之一)。由於選舉制度通常只看最多人支持誰(比例代表制也只看各黨得票多少),白票純屬棄權就沒人理了,也不會對結果起任何影響。這樣覺得「選無可選」的人當然有不少會寧願不去投票。
那麼有甚麼方法可以令白票起作用﹖
政改爭議時,陳弘毅曾提出「白票守尾門」方案,特首選舉中假如白票過半數就會令選舉無效。這個方案本身「搵笨」之至,因為一來白票要過半幾乎是沒可能的事(原因後述),二來選舉無效的結果竟然是由不民主的選委會推選臨時特首。即是認為檯面那幾個都太差而投白票,結果反而更差,隨時出現一個因為非常不受歡迎,普選時無法得到提名的人。
不過採用類似的思路,我們其實可以把「白票導致選舉無效」的門檻降低一點。例如﹕
1. 凡得票不高於白票數目的候選人不得當選。(因為不想要他的選民隨時比想選他的更多)
2. 假如無人得票高於白票,則無人當選,須立即宣佈重選。
當然,要白票數目多到「無人得票高於白票」,其實機會也不大。因為選民不只看自己喜歡或討厭誰,還會考慮其他選民(即所謂「策略性投票」)。假如我預期某個討厭的人得票較其他候選人多,而預期投白票的人不會有那麼多(可能他們想支持其他候選人),那麼我投白票就會變成沒用,我就會考慮是否要改為支持另一個我不那麼討厭、但較有可能當選的候選人。除非有很大的民怨結合起來聯合投白票,否則就算強制投票也不大可能有那麼多白票出現。但這也是正常結果,經常選舉無效也會令民主政體難以運作。但「改良白票守尾門」式的考慮至少令群眾有機會聯合起來否決了檯面的所有候選人,尤其在強制投票下更有可能成立(因為本來沒打算投票的人都被迫來投票,投白票表達不滿的機會較自願投票大)。
不過,如果只是投白票才做到這個效果,其實還不夠好。因為一般人的心理,如果選票就在面前,他們會傾向選其中一個選項,而非甚麼都不選。所以為了令「白票」的效果更明顯,更反映到選民「不想要任何一個候選人」的意願,選票上應該有「棄權」或者「以上候選人皆不適合」的選項,讓選民可以明確地「剔」這個選項。
當然,想要減少「配票」或「策略性投票」的需要,也可以合併採用「單一可轉移票制」。
那麼,假如選舉無效後,同一批候選人能否再參與重選﹖
表面看來似乎不應該,因為既然選民已經以大量白票反映了不想要任何一個候選人,這些候選人似乎都相當不受歡迎,應該禁止他們參與隨後的重選。
不過從另一角度看,在政黨政治之下,這個決定是否應該留給政黨﹖既然政黨知道這些候選人不受歡迎,他們是否還會派這人參與重選﹖如果其他黨都不換人,而本黨換一個較受歡迎的人,可能會有優勢。那麼他們是否會較有動機換人﹖又或者,政黨之間會否像法國兩輪投票制的第二輪投票之前合縱連橫一樣,把選票集合在某黨候選人身上,以突破白票數目﹖
可是,政黨太易被一批既得利益者操縱,也有可能來來去去只給這幾個不受歡迎人物給你們選。所以似乎還是禁止這些得票比白票還要少的人參與重選比較好。
(當然,只限於這一次選舉的重選。下一屆的選舉、或者若干時間後出現遺缺的補選也有權參與,否則就對參選權有過分限制了。畢竟某人在這次選舉不受歡迎,不代表隔一段時間後也會不受歡迎。)
-----------------------------------(我是炮火連天的分隔線)-----------------------------------
在下對強制投票的看法﹕
我認為,一個人連投票都懶的話,沒資格成為公民。(只能稱為屁民)
一個人連當陪審員都懶的話,沒資格成為公民。
一個人連兵役(如有)都想逃避的話(基於不想殺人的信仰另計,可設替代役),沒資格成為公民。
在我眼中,公民參與這些事情,比交稅更重要。國事已經沒多少要你親自操勞,投張票都懶﹖
如果大家都不願服兵役,誰來保護國家﹖
如果大家都不願當陪審員,誰來維護司法公正﹖(推友笑我支持威權,但李光耀正是廢了陪審團,只讓職業法官決定你有冇罪,這點我不同意。法律正義不只是一堆條文,法律需代表公意。)
如果大家都不願投票,選舉怎能真正反映「全民」的意願﹖
很多人只視民主為一種權利(我有權投票,於是也有權不投票),但其實民主更是一種義務。投票不只是權利,也是公民定期跟政體重新「續約」的手續,也讓選舉能真正反映「公意」。當我們從獨裁者手上奪回權利的時候,只要你不想繳回去,就有義務參與政事。就像你生了兒女就有責任要照顧他們一樣。
永恆警惕就是自由的代價,連投一票都懶的人,不配擁有自由。我是如此相信。
既然有人不想(透過履行投票的公民義務)去參與這個維護他自由的民主政體,那麼政府為何要維護他(不投票)的自由呢﹖強制投票之合理在此,不參與的人,沒資格獲得保護。
除非是北韓那類極權國家,否則實行強制投票的民主國家(就算威權如新加坡),都會以秘密投票保障選民的選擇自由(李光耀祭出「懲罰選區論」的口術恐嚇選民,這是後話,跟投票是否強制無關)。換言之,強制投票強迫選民去投票,但不理會你投甚麼票。你可以在選票上隨意選擇其中一個(選項、候選人或政黨),亦可以投白票(不選劃任何一個就投下)。
於投票視為權利而非義務的一般國家,投票率低的原因是難以解釋的(當然你可以另作民意調查去了解為何人們不投票),有些人說民主成熟人們覺得沒必要投票捍衛權益、也有些人認為政黨腐化選哪個都不順眼乾脆不投,自然也有些人認為其他事情(上班或休息)比投票重要所以不去投。可是在強制投票的國家,如果白票很多,至少可以理解為那些選民是對任何一個選項、候選人或政黨都不滿意(也可能是從無留意、不認識,那自然無滿意可言),選無可選才投白票。
可是,在一個強制投票的社會,除了提供種種便利降低公民的投票成本之外(否則迫人投票又不方便,豈不是與民為敵迫人受罰﹖),對於那些真的覺得「選無可選」的人又提供了甚麼﹖
在絕大部分民主社會的選舉制度中,白票都是沒實際效用的(除了表態「所有任何候選人都不想要」之外)。比較好的選舉機構,會把白票和其他廢票(通常指不符規則填劃的選票)分開點算,讓大家清楚知道有多少人不滿所有候選人﹔但很多時白票直接就被當成廢票點算(連維基百科也把白票當廢票之一)。由於選舉制度通常只看最多人支持誰(比例代表制也只看各黨得票多少),白票純屬棄權就沒人理了,也不會對結果起任何影響。這樣覺得「選無可選」的人當然有不少會寧願不去投票。
那麼有甚麼方法可以令白票起作用﹖
政改爭議時,陳弘毅曾提出「白票守尾門」方案,特首選舉中假如白票過半數就會令選舉無效。這個方案本身「搵笨」之至,因為一來白票要過半幾乎是沒可能的事(原因後述),二來選舉無效的結果竟然是由不民主的選委會推選臨時特首。即是認為檯面那幾個都太差而投白票,結果反而更差,隨時出現一個因為非常不受歡迎,普選時無法得到提名的人。
不過採用類似的思路,我們其實可以把「白票導致選舉無效」的門檻降低一點。例如﹕
1. 凡得票不高於白票數目的候選人不得當選。(因為不想要他的選民隨時比想選他的更多)
2. 假如無人得票高於白票,則無人當選,須立即宣佈重選。
當然,要白票數目多到「無人得票高於白票」,其實機會也不大。因為選民不只看自己喜歡或討厭誰,還會考慮其他選民(即所謂「策略性投票」)。假如我預期某個討厭的人得票較其他候選人多,而預期投白票的人不會有那麼多(可能他們想支持其他候選人),那麼我投白票就會變成沒用,我就會考慮是否要改為支持另一個我不那麼討厭、但較有可能當選的候選人。除非有很大的民怨結合起來聯合投白票,否則就算強制投票也不大可能有那麼多白票出現。但這也是正常結果,經常選舉無效也會令民主政體難以運作。但「改良白票守尾門」式的考慮至少令群眾有機會聯合起來否決了檯面的所有候選人,尤其在強制投票下更有可能成立(因為本來沒打算投票的人都被迫來投票,投白票表達不滿的機會較自願投票大)。
不過,如果只是投白票才做到這個效果,其實還不夠好。因為一般人的心理,如果選票就在面前,他們會傾向選其中一個選項,而非甚麼都不選。所以為了令「白票」的效果更明顯,更反映到選民「不想要任何一個候選人」的意願,選票上應該有「棄權」或者「以上候選人皆不適合」的選項,讓選民可以明確地「剔」這個選項。
當然,想要減少「配票」或「策略性投票」的需要,也可以合併採用「單一可轉移票制」。
那麼,假如選舉無效後,同一批候選人能否再參與重選﹖
表面看來似乎不應該,因為既然選民已經以大量白票反映了不想要任何一個候選人,這些候選人似乎都相當不受歡迎,應該禁止他們參與隨後的重選。
不過從另一角度看,在政黨政治之下,這個決定是否應該留給政黨﹖既然政黨知道這些候選人不受歡迎,他們是否還會派這人參與重選﹖如果其他黨都不換人,而本黨換一個較受歡迎的人,可能會有優勢。那麼他們是否會較有動機換人﹖又或者,政黨之間會否像法國兩輪投票制的第二輪投票之前合縱連橫一樣,把選票集合在某黨候選人身上,以突破白票數目﹖
可是,政黨太易被一批既得利益者操縱,也有可能來來去去只給這幾個不受歡迎人物給你們選。所以似乎還是禁止這些得票比白票還要少的人參與重選比較好。
(當然,只限於這一次選舉的重選。下一屆的選舉、或者若干時間後出現遺缺的補選也有權參與,否則就對參選權有過分限制了。畢竟某人在這次選舉不受歡迎,不代表隔一段時間後也會不受歡迎。)
-----------------------------------(我是炮火連天的分隔線)-----------------------------------
在下對強制投票的看法﹕
我認為,一個人連投票都懶的話,沒資格成為公民。(只能稱為屁民)
一個人連當陪審員都懶的話,沒資格成為公民。
一個人連兵役(如有)都想逃避的話(基於不想殺人的信仰另計,可設替代役),沒資格成為公民。
在我眼中,公民參與這些事情,比交稅更重要。國事已經沒多少要你親自操勞,投張票都懶﹖
如果大家都不願服兵役,誰來保護國家﹖
如果大家都不願當陪審員,誰來維護司法公正﹖(推友笑我支持威權,但李光耀正是廢了陪審團,只讓職業法官決定你有冇罪,這點我不同意。法律正義不只是一堆條文,法律需代表公意。)
如果大家都不願投票,選舉怎能真正反映「全民」的意願﹖
很多人只視民主為一種權利(我有權投票,於是也有權不投票),但其實民主更是一種義務。投票不只是權利,也是公民定期跟政體重新「續約」的手續,也讓選舉能真正反映「公意」。當我們從獨裁者手上奪回權利的時候,只要你不想繳回去,就有義務參與政事。就像你生了兒女就有責任要照顧他們一樣。
永恆警惕就是自由的代價,連投一票都懶的人,不配擁有自由。我是如此相信。
既然有人不想(透過履行投票的公民義務)去參與這個維護他自由的民主政體,那麼政府為何要維護他(不投票)的自由呢﹖強制投票之合理在此,不參與的人,沒資格獲得保護。
星期五, 1月 15, 2016
職安局仍需加強推廣指差呼稱
每年訂報紙,不時有送贈購書額,讓圖書館用極低廉價格幫報館的出版社清存貨。最近收了一批,編目時翻看見到這樣的段落﹕
我想,這應該不是表演。作者了解日本文化,但似乎不了解工業安全。方某倒是中學時無端端(又是老媽的歛物狂作怪)免費訂了那本職安局出版的《綠十字》雙月刊,於是無端端學了一件事叫指差呼稱。
指差呼稱是日本人發明,而且一開始就是鐵路先用,因為鐵路運載那麼多人,一旦出事連累一千幾百條人命,所以必須事事小心。為了讓員工的「警惕」不只流於口號,所以發明了這種「眼到、手到、口到、心到」的方式,事先指定的重要事項(例如確認車門已關),都要用手指出、用眼直視、用口讀出才算數。於是這件事就 會同時經過視覺、言語聽覺、甚至身體動作去確認,動員人腦所有認知功能,更容易察覺錯漏之處。研究證實這種做法有助減少意外,於是就陸續推廣到各行各業 (當然主要是較危險的工業)。外國亦前來學習,香港職安局就先在地盤推廣。
正如作者的反應,自認醒目的香港人見到這種做法,當然覺得日本人不是傻瓜就是在「扮野」,不願意跟隨。所以據聞業界開始推廣時也下了一番苦功,要工人相信這做法真的有用。香港除了地盤、鐵路和電力公司外,電梯維修也有採用。職安局還設立獎項推廣,最近得獎者包括 一間物業管理公司的園藝部。
事實上,就連日文維基百科提出的第一個例子,正正就是作者認為純為表演的「出發進行﹗」確認。在youtube只要打「指差呼稱 鐵道」就可以找到很多例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gtB_Wu5C28 (整段路上都在使用指差呼稱)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QuHenyqQmc (見開頭)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8qMTMyv6No (見0:51)
就連台灣高鐵開車前確認關門,也要指差呼稱,只是他們會跟月台職員一起確認。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D4UIzaoY00 (見0:38)
以是觀之,職安局推廣了指差呼稱那麼多年,似乎還只有業界人士知道,市民根本不了解有這回事。看來應該要多點作公眾推廣了,要不然公眾見到有工人認真地做,還當成笑話,那就反而影響工人的投入了。
找完片後打算寫文,才發現原來作者在2013年已經知錯,在報紙專欄上提出來。只可惜錯誤印成書後就無法更正。
我決定把他那篇專欄印出來貼附在書裡面那一頁。
日
本的電車跟香港的不同,頭卡的駕駛室設有玻璃,乘客可看見司機的一舉一動,部分司機,的怪異行為完全無所遁形,我在日本多次目睹以下場面。電車從月台開出
時,司機無故高舉豎起了食指的手,並挺有氣勢的突然指向前,行為就好像動畫《機動戰士》中阿寶出陣時高叫「高達﹗出發啊﹗」一樣。起初我以為那是司機向鐵
道上其他同事發出的手勢,後來證實原來純為滿足個人表演慾。
(藍秀朗《匠味日本3》,香港﹕日閱堂,2008。p.48-49)
我想,這應該不是表演。作者了解日本文化,但似乎不了解工業安全。方某倒是中學時無端端(又是老媽的歛物狂作怪)免費訂了那本職安局出版的《綠十字》雙月刊,於是無端端學了一件事叫指差呼稱。
指差呼稱是日本人發明,而且一開始就是鐵路先用,因為鐵路運載那麼多人,一旦出事連累一千幾百條人命,所以必須事事小心。為了讓員工的「警惕」不只流於口號,所以發明了這種「眼到、手到、口到、心到」的方式,事先指定的重要事項(例如確認車門已關),都要用手指出、用眼直視、用口讀出才算數。於是這件事就 會同時經過視覺、言語聽覺、甚至身體動作去確認,動員人腦所有認知功能,更容易察覺錯漏之處。研究證實這種做法有助減少意外,於是就陸續推廣到各行各業 (當然主要是較危險的工業)。外國亦前來學習,香港職安局就先在地盤推廣。
正如作者的反應,自認醒目的香港人見到這種做法,當然覺得日本人不是傻瓜就是在「扮野」,不願意跟隨。所以據聞業界開始推廣時也下了一番苦功,要工人相信這做法真的有用。香港除了地盤、鐵路和電力公司外,電梯維修也有採用。職安局還設立獎項推廣,最近得獎者包括 一間物業管理公司的園藝部。
事實上,就連日文維基百科提出的第一個例子,正正就是作者認為純為表演的「出發進行﹗」確認。在youtube只要打「指差呼稱 鐵道」就可以找到很多例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gtB_Wu5C28 (整段路上都在使用指差呼稱)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QuHenyqQmc (見開頭)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8qMTMyv6No (見0:51)
就連台灣高鐵開車前確認關門,也要指差呼稱,只是他們會跟月台職員一起確認。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D4UIzaoY00 (見0:38)
以是觀之,職安局推廣了指差呼稱那麼多年,似乎還只有業界人士知道,市民根本不了解有這回事。看來應該要多點作公眾推廣了,要不然公眾見到有工人認真地做,還當成笑話,那就反而影響工人的投入了。
找完片後打算寫文,才發現原來作者在2013年已經知錯,在報紙專欄上提出來。只可惜錯誤印成書後就無法更正。
我決定把他那篇專欄印出來貼附在書裡面那一頁。
星期三, 1月 13, 2016
跟滲透有關的生物概念
有幾個概念是學生經常分不清楚的,有人問起,我想用表格說明比較容易理解﹕
注意﹕滲透 = 溶質無法穿過細胞膜,所以只有水流動(水分子是雙重方向流動,同時會滲出滲入,所以只是看結果「淨」滲出還是滲入比較多)
擴散
|
滲透
|
主動運輸
|
不需要經過細胞膜 (或者,如果有也可以穿過的話) |
穿過細胞膜 | 穿過細胞膜 |
溶質分子的流動 (被溶劑分子推動) (濃度高 -- > 濃度低) |
溶劑(水)的流動 (因為溶質穿不過細胞膜) (水由溶質濃度低 -- > 濃度高) |
溶質分子的移動 (被膜上分子搬動) (濃度低 -- > 濃度高) |
被動,不耗用能量 | 被動,不耗用能量 | 主動,耗用細胞能量 |
注意﹕滲透 = 溶質無法穿過細胞膜,所以只有水流動(水分子是雙重方向流動,同時會滲出滲入,所以只是看結果「淨」滲出還是滲入比較多)
低滲
|
等滲
|
高滲
|
溶質濃度低於細胞質 (=細胞外的溶液比較稀) (=水勢高於細胞質) |
溶質濃度跟細胞質相同 (水勢其實包括很多溶質) (=水勢與細胞質相同) |
溶質濃度高於細胞質 (=細胞外的溶液比較濃) (=水勢低於細胞質) |
水滲透進細胞裡 | 沒有淨移動 | 水從細胞滲透出來 |
動物細胞﹕爆 植物細胞﹕膨脹(有細胞壁) |
細胞體積不變 | 動物細胞﹕萎縮、皺褶 植物細胞﹕質壁分離(=細胞質萎縮) |
星期一, 1月 11, 2016
誠徵校對
編輯朋友搭我搵人幫手檢查一份英譯中既小學科學教材,關於義肢和興建大壩。希望有科學背景既人幫手解答編輯的科學問題,並檢查內容和譯文有沒有問題。
全書共45頁,歡迎開價。需要看原文的可找我email樣板。
全書共45頁,歡迎開價。需要看原文的可找我email樣板。
星期三, 1月 06, 2016
新一期聯合報及博物館節目表
二零一六年第一號《聯合報》已出版﹕HTML版 / PDF版
新聞版﹕
1. 方圖檔圖書目錄電子化 (本報訊)
副刊版﹕
1. 棋藝天地—歐盟議會
知識版﹕
1. 節目預告
2. 雋語錄
---
今季wishlist﹕
展覽﹕
科學館﹕海洋怒吼—塑膠垃圾關注計劃 (至17/2)
文化博物館﹕祝福的印記—傳統童服裏的故事 (至21/3)、展堂一鱗
孫中山紀念館﹕韶光麗影—民國月份牌與摩登社會 (至30/3)
歷史博物館﹕日昇月騰—從敏求精舍藏品看明代 (至11/4)
科學館﹕世界實驗—探索大型強子對撞機 (18/3至25/5)
海防博物館﹕同禦鐵蹄—香港的抗戰歲月 (22/1至29/6)
講座﹕
文物探知館﹕浮選取樣的田野操作 (16/1)
歷史博物館﹕明代外銷瓷器—從沉船出水資料說起 (27/2)
歷史博物館﹕常青的生命之樹—漢字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28/2)
孫中山紀念館﹕近代中國的革命軍事 (12/3)
文物探知館﹕鳥瞰啟德—機場話舊 (12/3)
歷史博物館﹕清帝國之在南疆:以湘西苗疆的形塑為中心 (13/3)
科學館﹕「科幻中的科學」講座系列 (19/3, 9/4)
2015年是令人氣餒的一年,不單大家想爭取的得不到,不想要的又陸續有來。新年除了港大被硬塞一個仇恨自己的校委會主席,甚至還有禁書書商「被自願失蹤」。如果不是他們到了強弩之末,大概就是香港到了瀕死一刻。在此唯有祝各位出入平安。
新聞版﹕
1. 方圖檔圖書目錄電子化 (本報訊)
方潤搬遷後,方圖檔開始了更新電子目錄的工作。這個電子目錄是多年前朋友代為製作的,但一直沒有採用及更新。搬遷後因為要更新所有藏書的位置,局方認為電子
化比較方便,所以一併更新了電子目錄。主要的工作是對對照紙本目錄,補記多年來新增的藏書、添補國際書號,並記錄藏書閱讀狀況。此階段工作已告一段落,稍
後將繼續按照藏書新位置,更新目錄中的位置代號記錄。
方圖檔表示一月尾的中期統計將如常進行。
副刊版﹕
1. 棋藝天地—歐盟議會
在朋友介紹中看到的遊戲,顧名思義就是要開會通過議案,看來堪稱為中大代表會指定遊戲(笑)。反正要向店家買學校用的圖板遊戲,於是就一併訂了。
難
得這個是台灣人創作的遊戲,並得到駐台灣歐洲經貿辦事處的協助。製作相當精緻兼細緻,遊戲卡牌和部件質素不錯(紙tokens在紙板上可以一按即離沒有
紕口並非易事、愛玩圖板遊戲者應有很多相反經驗),遊戲除了模仿歐盟議案程序外,附加資料亦頗詳細。有興趣的玩家也可從中進一步了解歐盟。
遊戲分成三回合,分別對應歐盟三批加盟國。第一回合只包括歐盟前身歐共體的六個創始會員國,第二回合包括後來加入的九個西歐國家,第三回合還有歐盟東擴時加入的十三個東歐和地中海國家。
每一回合分為兩階段,分別是歐盟理事會和歐洲議會,就如兩院制國家的國會兩院。入門版(只供三至五人)只採用歐盟理事會階段,不用通過歐洲議會,完整版則需通過兩階段。
遊戲開始前,先要為玩家分配黨團卡和影響力籌碼。以政治傾向組織跨國黨團是
歐洲議會的特色,歐洲議會議員由各國直選產生,主要以比例代表制選出(包括以單選區制選舉國會的英國),所以當選者包括不同黨派代表。各國的保守派、自由
派、左翼、綠黨等議員會各自走在一起組織黨團,推動他們的共同議程。(其實歐盟理事會由各國政府派出,所以還是代表國家,不過在本遊戲中亦以黨團代表。)
遊戲裡的黨團也頗能代表現實的黨團,例如Teals
(套丘吉爾圖像)代表了反聯邦主義的保守派、套列寧頭像的Reds就代表左派黨團,Blues就是支持歐洲統合的歐洲人民黨黨團,如此類推。遊戲指定了三
人局裡會採用Blues、Purples(中間派,代表現在走中間偏左路線的社會民主主義政黨)和Yellows(自由派)黨團,四人局加入Greens
(綠黨),五人局加入Teals,六人局加入Reds。最有趣的是七人局會加入最後一個「蘾叔Whites」,是希望所有議案不通過的搞局角色,似乎在影
射反歐洲統合和反移民的極右派黨團。這些黨團的分配亦與去屆(2014年中屆滿)的歐洲議會席次分佈相符,最多議次的黨團在三人局就出現,越少議員的黨團
就要更多人的賽局才出現。
不過新一屆議會議次有變,保守主義升至第三大黨團、自由派第四大、左派第五大、綠黨跌至第六大,已與遊戲設定不符。讀者玩過基本設定,或者可以嘗試自己改變順序,看看對賽局有何影響。
回合第一階段,始於「競投」會員國,玩家以暗標付出影響力,付出最多的可搶先選擇會員國,然後每人一國輪流選取到本回合的會員國分配完為止。這些國家決定了玩家黨團獲得的投票力和影響力籌碼。
正如現實,這個遊戲裡「主席」是很重要的角色,而付出最多影響力的人就會成為新階段的主席。主席除了可以在抽出的議案中選擇哪些變成「廢案」、哪些議案先
表決和提早表決外,還可以在下一階段有人付出同等影響力時,決定誰有權先選。更好玩的是,遊戲規則明言各人談判可採用任何條件。議案利益交換可以,用影響
力籌碼買票可以,用蛇齋餅糉也可以。讓大家現身體驗政治可以有多污穢黑暗(笑)。
不同議案涉及不同政策取向,各黨團對不同政策取向亦各有偏好。這些議案通過或否決亦可能影響他們所得的影響力,所以令玩家各懷鬼胎各自推動。
歐盟理事會表決方式有二,
最重要的議案(如設立歐元、甚至有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假想議案)要一致同意才通過,其餘議案以「條件多數決」通過。為了平衡大國和小國的需求,現實中的
條件多數決較複雜,需要超過72%國家支持(如議案由負責行政的執委會或高級專員提出則為55%),而且支持國代表的人口超過歐盟總人口65%。遊戲中則
簡化為支持的國家投票力總和超過某數字(第一回合為高於55%,到第三回合小國增加則為60%)就算通過。
在完整版中,獲通過議案就進入歐洲議會表決。過程跟上一階段相若,只是競投會員國變成競投議員席次卡,各有不同議席數目。歐洲議會只要超過一半議員贊成就
通過。圖板上說是議員席次50%+1其實不準確,只適用於議員總數為偶數的情況—只有50%即是未「超過」一半所以要加一。奇數議員取半就有0.5,不能
加一只能「進一」。例如25人一半是12.5,即是要13人同意。
回合結束後各黨團根據其喜好,從通過的議案獲得影響力籌碼,被否決的議案則令個別黨團額外獲得或損失籌碼。三個回合後看各政策取向的進步情況,為黨團加籌碼,最後籌碼最多者勝。
剛過去假期的試玩局中,由於大家都不熟悉規則而且玩得有點「頹」,幾乎所有議案都很快通過之下完成遊戲。如果大家玩得著緊一點,或者加入Whites這類滋事分子,賽局可能會激烈一點。
知識版﹕
1. 節目預告
2. 雋語錄
---
今季wishlist﹕
展覽﹕
科學館﹕海洋怒吼—塑膠垃圾關注計劃 (至17/2)
文化博物館﹕祝福的印記—傳統童服裏的故事 (至21/3)、展堂一鱗
孫中山紀念館﹕韶光麗影—民國月份牌與摩登社會 (至30/3)
歷史博物館﹕日昇月騰—從敏求精舍藏品看明代 (至11/4)
科學館﹕世界實驗—探索大型強子對撞機 (18/3至25/5)
海防博物館﹕同禦鐵蹄—香港的抗戰歲月 (22/1至29/6)
講座﹕
文物探知館﹕浮選取樣的田野操作 (16/1)
歷史博物館﹕明代外銷瓷器—從沉船出水資料說起 (27/2)
歷史博物館﹕常青的生命之樹—漢字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28/2)
孫中山紀念館﹕近代中國的革命軍事 (12/3)
文物探知館﹕鳥瞰啟德—機場話舊 (12/3)
歷史博物館﹕清帝國之在南疆:以湘西苗疆的形塑為中心 (13/3)
科學館﹕「科幻中的科學」講座系列 (19/3, 9/4)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