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alysis

顯示包含「tv」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包含「tv」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星期六, 12月 02, 2023

新世紀福爾摩斯


Steve Tribe《新世紀福爾摩斯編年史》(Sherlock Chronicles),嚴麗娟譯,台北﹕商周,2015

方某就是不太追潮流,所以看戲也看得比人遲。這大概是幾年前電視台重播才去看。

「戲很好」大概不用在下說,反正大家早就知道。找Cumberbatch飾演福爾摩斯固然一絕(此君相貌奇特、非傳統俊男,最適合演怪傑,圖靈、霍金與之焉),而這位福爾摩斯似乎比原著的更「冷血」(劇中他自認是「高功能心理變態」),所以跟身邊角色的互動也就更吸引人。劇情令各角色都有成長空間(除了福爾摩斯本人,華生、法醫Molly亦然),福爾摩斯的「人味」到了《Sign of Three》的婚禮致詞中尤其更為明顯(這段也是非常長的獨白和「棟篤笑」)。

更有趣的是劇中有很多人都是家人,包括華生的女友Mary Morstan是他現實中的同居女友(雖然後來分了手),甚至連Cumberbatch的父母(都是演員)也客串飾演福爾摩斯的父母。看這本書才知道,原來監製之一Moffat的兒子也客串童年福爾摩斯。

本書是特集,自然就提供了不少幕後趣聞。在下比較有興趣的是,例如他們想出現代福爾摩斯應該用手機傳短訊,但又不想把鏡頭放大螢幕特寫,結果想出把內容打在電視畫面這一招。這還可以用於福爾摩斯對人的觀察,就有如龍珠的戰鬥力顯示器般。劇集的配樂也是一流,書中也提及他們找樂團實際演奏之時,會在樂師耳機中播放主角的步伐作拍子,這樣最後的成曲便可直接配合畫面,無需再調整。

新的劇本當然試了很多新東西,我相信香港觀眾最覺得搞笑的,莫過於《銀行家之死》裡面出現一堆花碼。見到主角煞有介事研究這些「密碼」,很難不笑出來。畢竟對我們這個年紀的香港人而言,這是小時候(一直到九十年代)在街市、餐廳和小巴,四周每天都見到的東西,甚至是小學數學科的內容,一點也不神秘(現在的學生就難說了)。而且劇中花碼呈現的方式,也不是我們慣見的方式,顯然是劇組不懂所以弄錯了。(英國找個懂花碼的華人很難﹖唐人街也沒人懂﹖)
當然,這是英國劇集,對英國觀眾這堆花碼夠神秘就行。反正你給我看阿拉伯文、俄文、或者東南亞各國那堆原自梵文的字母,對我而言也是跟密碼一樣。

(又﹕本書中見到賣中國商品的店舖叫「招財貓」(p.93),並非不可能。不過招財貓其實是日本、並非中國文化的東西。)

整套劇集爭議最大的,我想是福爾摩斯一槍打死那個邪惡傳媒大亨吧﹖畢竟福爾摩斯應該是鬥智取勝的,就算是死對頭莫里亞蒂,也不用這樣做。當然,本書中沒有辯解。

(方某人其他書評書介)

(如果閣下有興趣讀電子書,經本文連結 https://moo.im/a/ayzKQT 購買,本人將獲得平台回饋。當然看倌不一定要經這條連結買的。)

---

挑骨頭﹕

p.75 刪減片段﹕「你喝的這個壺曾經是明朝大將軍譚倫的器皿。」應為「譚綸」。

星期六, 1月 14, 2023

炒冷飯系列﹕農業、馴化和演化

(之前的冷飯中見到這篇,覺得頗有趣,所以補少許新資料,炒多篇。原文刊於2006-05-06)

春田花花中華博物館》第三集提及農業的起源,古時的植物確實不是那麼好吃的。不是太小太硬,就是生澀有毒,經過長時期的馴化(字幕沒有,旁述倒用上這個詞),才變成今天香甜多汁的模樣。(其實就連動物也一樣,看看野雞野豬就知道分別有多大。)

馴化……那已經不單是中華博物館,簡直是「春日花花自然博物館」了。

故事說古人「唔知點解」轉為農耕,現實中倒是有因可循的﹕


槍炮、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Jared Diamond,時報文化(台北),1998-10(1)
(書介見七月五日八月十日日記)
(左邊是舊版封面,右邊是新版封面,我還是比較喜歡舊版)

(註﹕這本書在學校圖書館是有的,而且曾有老師推介過。對一般學生而言,肯定會嫌它太厚。其實它還不算太厚,而且只要對歷史故事有興趣的,這本書也可以讀得很有趣。)

其實「唔知點解」也有點對的,因為相比狩獵採集(即原始民族的生活方式,今日在南非的布須曼人、亞馬遜森林的部落仍是這樣生活的),農業不見得是更好的生活。

農民活得比狩獵採集族群辛苦,農民社會大多是階級社會,有統治者的剝削。狩獵採集族群則大多是比較平等的社會(沒有私產,所謂的「原始共產主義社會」)。農業社會寄生物引致的疾病也比較多(因為長年和家畜家禽一起生活,病原便容易跨種傳染了,禽流感就是個例子),狩獵採集族群因為經常遷移(逐水草而居),不會累積污染物,反而健康得多。

人類本來就是狩獵採集的,身體也是按這需要而建造,農業生活根本就與人類的本性不符(更不用說工業社會或資訊社會),當然是問題多多了。

既然當農民那麼痛苦,又不健康,為何幾乎在所有大陸,農民社會都取代了狩獵採集社會﹖狩獵採集只在窮山惡水、文明邊緣的地方存在﹖這就是故事裡所謂「唔知點解」的問題。

Jared Diamond 給了個很好的解釋。

1. 雖然農民生活痛苦而不健康,但農業能養活的人口密度比較高。(因為原始野地能養活人的食物不多,而且要四處遷移,能維持的人口有限。農業種的全都是人吃的東西,連農餘都拿來餵豬,每單位面積的食物產量當然高得多。)
所以,農業社會人口的唯一限制,就只是當時農業科技之下的最高產量。人類的繁殖能力便可完全發揮。

2. 農業社會有大量不健康的人口,還有大量的剩餘糧食,便足以供養統治階層、工匠和知識份子。統治者能指揮龐大人口從事單一工作(如建金字塔、或攻打他國)﹔工匠和知識份子,除了能發明新科技外,還能把知識世代相傳下去,讓知識有累積的空間。力量集中、知識累積,相對狩獵採集族群便有優勢。

3. 「不健康」也可以變成一種優勢。因為農業民族人口密度夠大,讓傳染病長期傳播,大部分人口都有或多或少的免疫力。人口密度較低的民族,一般比較少傳染病,但一旦遇上傳染病便會大量死亡,反而不敵「農民病人」的進侵。
(雖然同樣有農業族群,日本與外隔絕,也有這種問題﹔《大奧》裡的將軍就幾乎死於天花。身為遊牧民族的滿人,一樣被漢人的疾病纏繞。)

雖然在中國歷史中,農業社會總被遊牧民族威脅,但南方行狩獵採集的百越、苗傜等族都被漢族逐漸侵蝕、遊牧民族也總是被漢人同化。
雖然農民不健康,但總是會逐漸取替狩獵採集部落,漢人就是這樣轉為務農,中國的歷史也因為《槍炮、病菌與鋼鐵》的道理,不斷重演征服和同化的戲碼。

又﹕

這本書裡討論到傳染病對人類的「微寄生」和統治階層對人類的「宏寄生」的互相影響,跟《槍炮、病菌與鋼鐵》相較,可堪玩味﹕


瘟疫與人﹕傳染病對人類歷史的衝擊》(William H. McNeill,天下遠見)
(見七月五日日記)
(左邊是舊版封面,右邊是新版封面,我還是比較喜歡舊版)

滿清皇族如何受天花的威脅,可以看這本書的記載﹕


流行病史話—人類抗疫全記錄》(張劍光、陳蓉霞、王錦,遠流)
(見七月五日、廿六日廿七日日記)

方按﹕不過看舊日記就知道本書不太嚴謹。歷史學者寫流行病史,但內容顯得他們不懂生物學和醫學。現在我會改為推介這兩本﹕


寗方剛《八卦醫學史》,台北﹕漫遊者,2016
何乃強《皇家有病知多少》,北京﹕九州,2014

雖然沒時間細讀,但兩本都是我為圖書館買的,都是醫生所撰,至少不會連醫學常識都搞錯,應該更為可觀。

(更多的書可看這兩篇﹕揭書看疫病(1)﹕疫病的世界史揭書看疫病(2)﹕香港與疫病)

---

Jared Diamond 在《槍炮、病菌與鋼鐵》裡討論了植物和動物的馴化,如何把野生生物改造成適合人類應用的模式,非常值得一讀。他提到很重要的一點﹕

「……古人採集野生食物當食物或其他用途,不管有沒有一套有意識的選擇標準,野生種演化成作物的初步階段並沒有意識的介入。人類在野地裡,從許多變異個體中選擇中意的,就創造了「馴化」的情境,在人類園圃裡,個體之間相互競爭,受到選拔的個體與在野地裡受天擇青睞的不同。

這也就是為何達爾文的經典之作《物種起源》並不立即討論天擇,第一章討論的是人類馴化動植物的過程,他叫做「人擇」。他並沒有從我們熟悉的加拉帕戈「達爾文芬雀」談起,而是醋粟(gooseberry)﹗他寫道﹕「我曾看過論述園藝(農藝學、植物學)的作家對於園藝者的驚人技巧表示驚嘆—能從如此低劣的材料裡產生出如此優秀的結果﹗不過這技術是簡單的,就最後結果來說,幾乎都是無意識地進行的。這就在於永遠是把最有名的變種拿來栽培、播種,並且這樣進行下去。」那些培育農作物的人擇原則,仍是我們了解天擇演化的最佳模型。」

事實上正是如此,達爾文為了建立他的天擇理論,長時間用人擇做實驗。他自己就養了很多鴿子,並向其他育種家學習。《物種起源》的第一章,全是討論育種家馴養各物種,和他自己養鴿子的經驗﹕


物種起源》Charles Darwin,臺灣商務
(見十一月一日日記)

看看野生動植物和家種動植物的差異,都會明白人擇的力量。不同品種的鴿子之間,也許還很像﹔但不同品種的狗,看來簡直就像不同的種(species)﹗如果把牠們野放,您覺得狼狗和北京狗會混種嗎﹖如果外星人的生物學家來到地球,肯定會把牠們當成不同的種。

人類花千百年有意無意的選擇(早期育種就是無意的),已經造成如此巨大的差異,大自然以億萬年計,用不同的環境選擇不同的種類,難道不會產生更大的差異嗎﹖任何人只要尊重事實,單憑這一點,已經可以接受演化是不容置疑的事實(除非他堅持連狼狗和北京狗都是上帝分別創造的)。

我常常為 Discovery Science Channel 的《Hundred Greatest Discoveries》擊節拍掌,就遺憾沒能買一套在學校播映。(因為這套特輯介紹了各門科學的大發現,有現代專家訪問,又有古裝重演。最吸引的是,每種發現只講五至十分鐘,老師可以只播一段,就不怕學生嫌悶。)

這特輯當中其中一集就是講演化,裡面訪問一個教授,說得很有趣﹕

教授說自己經常到其他大學演講,有一次堪薩斯州的大學邀請前往講授演化論。當地是比較保守的地區,基要主義者當道。他演講當天還有人在外頭抗議。他說,想起就在幾哩外,堪薩斯州大學和政府正在合作進行一個計畫,以演化理論協助農民抵抗蟲害。這批人在這裡抗議,就沒有想到,其實整個州的經濟、人民的溫飽,都繫於他們反對的那個理論上頭哩﹗

(方按﹕後來我買了一套簡體版放在學校,但沒人用。) 

當然,達爾文的《物種起源》非常難讀(至少我也讀不完)。不過,達爾文原來打算當牧師,最後變成博物學家,當中的經過就非常吸引。

對於不想跟理論糾纏,只想知道達爾文生平、研究經過的人,以下幾本書值得推薦。

這本書講理論非常簡單,頭半部都是介紹達爾文的生平和經歷。目標是學生,所以內容淺易近人﹕


達爾文與進化論 X 12 activities》Kristan Lawson,三聯(香港),2005-5(1)
(見十一月一日日記)

經常被創造論者斷章取義的古生物學家古爾德,其實是演化論的擁護者(其實真正的生物學家,沒幾個不是,正如天文學家都支持地動說)。不過他寫的散文,因為文采風流、議論縱橫,非常有名。
這本《達爾文大震撼》就是古爾德的散文集。他的討論比較偏重於「拆除誤解」,例如指出達爾文並不是在旅途中想出演化論的。也有「娛樂」舊聞,例如達爾文和小獵犬號船長的關係﹕


達爾文大震撼—聽聽古爾德怎樣說》,Stephen Jay Gould,天下遠見(台北)
(見十一月一日日記)

最後這本,不是生物學的書。只是介紹若干近代的重要書籍,對達爾文和他的書,也有簡單的介紹﹕


改變歷史的書》R. B. Downs,聯經(台北),1998-12(1)
(見三月十二日日記)

(方某人其他書評書介)

(如果閣下有興趣讀電子書,經本文連結 https://moo.im/a/145auShttps://moo.im/a/9efjJOhttps://moo.im/a/awzBDU 購買,本人將獲得平台回饋。當然看倌不一定要經這條連結買的。)

(書影來源﹕泛科學痞客邦、好日子舊書舖、讀墨、博客來、Readmoo分享書、聯經網絡書店)

星期六, 12月 10, 2022

炒冷飯系列﹕1942: the Fall of Singapore 星洲淪陷

(上一篇冷飯提及這個舊節目,想來也值得重溫,所以多炒一篇冷飯。原文刊於2012-02-092012-02-16)

Discovery Channel 的特輯,有澳洲電視台、新加坡經濟發展局等參與。原本說分上下兩集,還以為是一星期播一集,怎料是連環直落(那麼分集來做甚麼﹖),而且後面還有一個「再見樟宜」(Sayonara Changi)特輯。於是由九時一直看到凌晨十二時……

Discovery 的觀眾應該知道,扣除廣告後,一小時的節目大概剩下不到四十五分鐘。這個特輯連播兩小時,有多少是內容可以自己計。

---

這兩集的節目,名稱其實對馬來西亞不太公平。雖然當年新加坡才是英國東南亞殖民地的中心,但畢竟日軍入侵時也在馬來亞打了55日才去到新加坡。這個特輯的上半集,全部都是講馬來亞的戰事,下半集才講攻陷新加坡、日佔和重光的事。所以看起來叫「the fall of Malaya and Singapore」比較貼切。

(此處用了兩個名稱,因為「馬來西亞」是現今國名,但馬來西亞是戰後才成立,由戰前馬來聯邦、馬來屬邦、檳城和馬六甲結成的馬來亞聯合邦、新加坡和婆羅洲的沙巴和砂勞越組成。具體說明可看以前的書介。戰前並沒有「馬來西亞」這回事,現在的西馬就叫「馬來亞」。)

整套片的內容,就是看日本人「好打得」、英國將軍有多顢頇、蘇格蘭兵有多勇(他們永遠殿後,還要吹著笛撤退)、澳洲人有多狼狽(跟香港的加拿大兵一樣,很多都是新兵,片中說有些澳洲新兵連子彈上膛也未學懂)、印度兵有多靠不住、馬來人有多傻(抱怨英國人引入太多華人印人,想借助日軍搞獨立,但引來更兇殘的殖民者),華人則「甚麼都不是」無依無靠走投無路,反抗是死不反抗也是死。

(又,邱吉爾對新加坡原來跟香港一樣,本來就是想不理。後來才分別由澳洲和加拿大增兵,由這些自治領的人去替死。不過分別是澳洲政府乃自動請纓,因為對他們來說,新加坡失守後,日軍就會打印尼,很容易攻陷後下一個就是澳洲。)

(方按﹕這個說法對邱吉爾不夠公道,後來的研究並不支持。如鄺智文指出邱吉爾和英國高層不想在難以防守的香港花太多資源,但又要嚇阻日本人,所以實際上不能不理。而新加坡更是英國在東南亞的首要基地。) 

片中提及對華人的「肅清」行動,我想如果加入李光耀的奇蹟逃脫,可能更精彩。不過歷史片扮誰都可以,如果找人扮李光耀,怕拍得不好會被人告誹謗吧﹖

(一位日本老兵提及當年有份執行「肅清」的坑殺行動,見到有人從泥中伸手出來,還要拿鏟打他。他忍不住一邊打一邊哭起來,結論是﹕戰爭真的很恐怖。)

片尾解釋了片名的由來﹕如果說1492年哥倫布登陸美洲,開啟了歐洲殖民時代的序幕﹔那麼1942年新加坡淪陷,就開始了殖民主義的末日。

雖然連日本的歷史學家(當然不是歪曲是非的那些)也承認日本從來都不是真心想扶助東亞諸國獨立(這只是排除白人自建帝國的藉口),但事實是,黃種的日軍打敗白種殖民者,令白人統治有色人種的「天命」威信全失(尤其是大家見到殖民者跑得狼狽,又對這塊土地沒歸屬感和責任感),於是戰後大家都要求把握自己的命運,各國紛紛獨立。(見另一篇書介)

---

「再見樟宜」(Sayonara Changi)特輯是在樟宜監獄拆卸重建之前,一批當年被囚禁在這裡的軍人和平民,獲邀回來緬懷和聚舊。對於平民來說,這個監獄是地獄﹔但對於那些被送去修築泰緬死亡鐵路、死過翻生的戰俘來說,三個人睡一人房、兩個睡地下的小監倉,已經是他們的天堂。

一個婆婆重遊舊地,碰巧在監倉裡見到一隻死麻雀,想起很多俘虜跟牠一樣為自由而死,悲哭起來。

片中一位澳洲老兵激動地說﹕那些喜歡戰爭的人,都沒有親身下過戰場。戰爭會突然間奪去你朋友和同袍的性命,最後只有少數人得以倖存。

方某曾說,那些鼓吹戰爭的人,就把他們丟進戰場好了。讓他們自相殘殺,給其他人留點和平。

---

再下一星期同樣時間還有「聖戰﹕日本帝國的興起與滅亡」(Seisen: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Japanese Empire,聖戰 Seisen 剛好與「先生」Sensei 倒過來)。

不錯,有很多舊時的新聞片,還有三十年代美國駐日武官的彩色攝錄片段。影片概略地介紹了日本由維新興起、日俄戰爭(甲午戰爭很簡短帶過)開始,到戰敗投降的經過。

片中套用了很多不同日本人的個人記述,譯成英文後,找回日裔人士用「不日不英」的英語讀出,效果相當奇趣。

不過片中說1936年確立「軍部大臣現役武官制」,這說法雖然沒錯但不準確。因為日本在1900年已確立這制度,只是日俄戰爭後的1913年曾廢除過。1936年軍人政變後再以這制度操縱政局。

(這其實是個頗畸形的制度,因為武官要聽從指揮,於是陸軍參謀本部和海軍軍令部可以靠不批准武官出任海陸軍大臣來拖垮內閣。

海外議會制國家兵權歸內閣,首相可以指揮。日本因為明治維新在幕府將軍手上奪回兵權,所以兵權不由內閣干預,參謀本部和軍令部都只向天皇負責。再加上日本向來有武士「下剋上」的情況,結果就是內閣無力控制軍方,而軍方也難以控制前線將領,大家為了攬權就不斷任意擴大戰事,結果把整個日本拖入深淵。初時裕仁天皇見連戰皆捷,樂於放縱軍方,最後戰局無法收抬、還吃了原子彈,日本幾乎滅亡,才不得不繞過軍方出面宣佈投降。)

其實當時懷疑戰爭者大不乏人,不過既有憲兵隊,又有特高(片中沒提及),社會在操弄下民族主義情緒高漲,也就不容得任何人公開質疑了。

---

除了「1942星州淪陷」和「再見樟宜」外,那段時間 Discovery channel 還同時播出多個有關新加坡的節目,包括介紹萊佛士開埠和樟宜機場工程的。

星期六, 6月 25, 2022

港劇怪夢夢

這次是大台電視劇式夢境。

---

主角是陳豪,救生員。一開始是在一個離島沙灘上,一批救生員正在練習。
艾威是救生員的領班,但被一眾女救生員鄙視,視之為鹹豬手。

在開始練習前,艾提醒各人防曬重要,所以叫人一字排開,互相躺下搽太陽油。
然後艾說他們搽太陽油覆蓋不夠,於是親自向一個女救生員下手。

說是「鹹豬手」,但整個過程十分像大台電視劇,沒甚麼香艷。那十幾秒內艾手只是在女星頸後和肩膊位置搽來搽去,因為再落已是救生員T恤。

然後鏡頭一轉,眾救生員已開始實際練習。陳豪和一個女救生員(好像不是陳茵媺﹖)乘小艇出了海。

---

下一個鏡頭,兩人已經在一間小房間。

他們被其他船撞到落海,被經過的水警救起,於是他們坐在水警輪裡。那間是水警輪沙展的房間,沙展就在跟他們問事發經過。

然後水警輪回到離島,他們就上岸回家。

---

然後陳豪帶我回家吃飯(我不是觀眾嗎﹖),他家裡一如一般大台電視劇,都是人多勢眾。

那間屋更大(也是大台電視劇習慣),但非常奇怪,不是建在平地而是斜坡上。從門口進去後,都是向下走,就像一間很大的演講廳般,樓梯一直走下去,就有幾個平台,各自有房間(像一個個貨櫃屋,但外面是更大的演講廳屋),樓梯底就是大廳。

陳豪帶我去他的房間,房外就掛著最大教師工會的舊橫額。

我﹕吓﹖這也給你找到當紀念品﹖

星期六, 5月 28, 2022

韓劇怪夢夢

很少會發這種夢,因為一向很少看韓劇,更不喜歡看恐怖片。

---

1. 很明顯是韓劇場景,就像《大長今》那種宮廷背景,見到的都是尚宮、宮女、內侍之類。

宮廷發生了離奇病症。
患者受到「鰻魚」的「感染」,逐漸變成喪屍,最後「鰻魚」會從臉部鑽出來,追咬其他人。「鰻魚」咬到人之後會鑽進去,然後被咬者就會被「感染」,漸漸變成喪屍。

之後的「畫面」就是不斷重複見到有尚宮內侍「喪屍」的臉上的「鰻魚」鑽出來,襲擊其他人的鏡頭。

皇上派出醫官徹查,但暫時未查出甚麼。

---

2. 鏡頭一下子跳到現代。

有個醫官(樣子像某個韓劇明星,但說不出是誰)被派到泰國調查,鏡頭跟著醫官走進人山人海(﹖)的泰國皇宮,但明明那個「皇宮」應該是韓劇宮殿的佈景,只是橫楣上的漢字都變成泰文。

似乎我是醫官的助手,所以被他催促著跑快點,因為「皇宮」實在太多人逆著我們方向走,所以要追上他非常難。

然後鏡頭又跳出皇宮,去到路邊。醫官趕時間到直接跳過馬路邊的圍欄(不是香港路邊常見那種,高一點、頂頭有點彎的,更難爬)。身為助手要追上,唯有也跟著爬欄,當然沒有主角直接跨欄般帥氣。

爬多兩道欄,好像還觸動了當地警察(很明顯是交通違例吧),被追趕了。

跑呀跑,跟著醫官跑到泰國的大醫院外面,有個很大的庭園,路徑彎彎曲曲,最適合躲在裡面逃避追捕的交通警。

最後跑到醫院大堂,見不到醫官,就醒了。

星期六, 5月 14, 2022

再談古書堂的外傳

(這是為圖書館主任協會會訊寫的。本文曾於2020年8月號會訊刊出,現因應讀書會內容補充重刊。)


三上延《古書堂事件手帖~扉子與不可思議的訪客~》,黃薇嬪譯,台北﹕台灣角川,2019

2015年會訊介紹過《古書堂事件手帖》系列,是很少見以舊書店為舞台、文學作品為經、人物網絡為緯的推理故事。

作者三上延1971年生於橫濱,然後於大船市讀高中,所以小說以大船到鐮倉一帶地方為背景。作者大學畢業後曾任舊書店店員,得到不少後來用於本系列中的知識。除了這個系列,作者還有《江之島西浦照相館》等作品。

《古書堂事件手帖》系列「正傳」有七集,每本有不同名稱。不過我看「奇異賓客」、「謎樣日常」、「羈絆」這類詞語其實放在哪一集都一樣啦。(笑)


(自攝)

外傳或者續編,除了這本「扉子與不可思議的訪客」,為讀書會找資料時發現原來2020年還新出了一本「扉子と空白の時」(扉子與空白之時),現在更發現原來2022年3月剛出了本「扉子と虚ろな夢」(扉子與空虛的夢)。但後兩者還沒有中文翻譯,希望能盡快見到中文版。

因為小說系列受歡迎,日本連帶還出版了三本「栞子的書架」。(本棚,即書架)
《栞子さんの本棚 ビブリア古書堂セレクトブック》(分第一、二冊)把當時小說中出現過的部分文學作品集合重新出版,希望讀者愛屋及烏。《栞子さんの本棚 ビブリア古書堂セレクトブック ブラック・ジャック編》則重刊書中提及的手塚治蟲漫畫。

在下2014年到新加坡探親時,參觀當地的紀伊國屋日本書店。好事之徒如方某就特意看看日文書架上熱賣的這系列,當時已經出到第五集,和第一本「栞子的書架」。(圖右)


(自攝)

因為太受歡迎,還有衍生作品。另一作者獲授權出版外傳《小口同學與我的文現對戰社活動日誌》,在下沒讀過不好評論。

另外還以第一集內容改編為漫畫,共六集。


(自攝)

2013年改編了電視劇,當時香港J2也有播出。電視劇的配角造型、佈景、配樂都不錯,方某甚至認為電視劇裡的古書堂比電影版更接近小說描述。可惜的是選錯主角,女主角剛牙彩芽是形象陽光的新人,難以配合這個較陰沉、有點城府、很多事不能告人的角色﹔男主角AKIRA年紀顯然太大,也不像小說中那個剛剛大學畢業的大輔。大概是主角選錯人,最後收視非常差,差到破紀錄的地步。

2018年10月號會訊再介紹大結局《古書堂事件手帖7 ~栞子與無止盡的舞台~》,順道提及日本開拍電影版,選角不錯。黑木華顯然有能力駕馭這個「有過去」的角色,野村周平也比較年輕,至少看來像大學剛畢業。向學生介紹時也告訴他們日本即將上映,希望不久後可以在香港入場欣賞。

可是,電影一直沒有在香港上映。直到這次準備讀書會,才在網上找來看。電影拍得不錯,雖然有看原著的讀者,應該看得出修改了很多內容,而且重心也是放在「大輔外婆的外遇」這個原著沒太多著墨的部分。

然後,香港大亂,大家都沒有心情去追查這齣電影的下落。當時知道出了外傳,為學校買了,還未來得及放出來展覽,又遇上長期停課。到復課也是所有人忙個不停無暇入館。結果這本外傳放到暑假,還沒有學生借閱。讓在下變成第一人。

這本外傳故事以栞子和大輔結婚後,生下的女兒扉子為引子,串連起四個與先前正傳有點關係的外傳故事。作者說由於不是主線、而且超出篇幅,所以沒放在正傳內。情況有點像《圖書館戰爭》在四本正冊外,又有兩本別冊。

作者說是描述登場角色的發展,但不擅記憶人物如在下,有個別角色可真的想不起在正傳哪裡出現過……不過作者描述人物之間的關係和羈絆仍然出色。最後一個故事,令人有點意想不到,不是猜不到真兇會被抓住,而是想不到結局會有一個很像童話寓言般的道德教訓﹕愚蠢又不誠實的人最終都會失敗。

雖然每個不誠實的人總以為自己很聰明,但根據「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的格言,這個教訓似乎跟最近的網上流行語「奸有奸輸」等價。

古書堂系列的時代背景經歷過311東日本大地震,到這本外傳背景已經是籌備東京奧運的2018年。但連作者也預計不到的,是奧運遇上疫症延期吧。扉子的小學也要停課,雖然對她來說,不用上學、躲在家裡看書應該更高興。

世事紛紜、日益混亂,圖書館亦難免捲入《圖書館戰爭》。像主角般可以躲進小樓成一統,怎能不令人神往﹖

P.S. 誰見到市面有電影中文版DVD賣的,可以通知一聲嗎﹖(笑)

(方某人其他書評書介)

(如果閣下有興趣讀電子書,經本文連結 http://moo.im/a/26mBXZ 購買,本人將獲得平台回饋。當然看倌不一定要經這條連結買的。)

星期三, 3月 11, 2020

投訴視點31、梁公文道的消失

本人謹此投訴港台電視31節目《視點31》。

昨晚《視點31》邀請梁美芬上節目,污人耳目,令我凌晨睡不著還在駁斥她。這一批不斷將「大陸式法治」(法治=庶民犯法要嚴懲,權貴犯法就要「包容」)的落後觀念套在香港這個國際都市,正是令香港陷入「無法治」危機的幫兇。

古人尚且聲稱「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雖然做不到),到這批人口中,就只剩下「庶民同罪」,莫說是天子犯法,就算太子犯法或者「太子手下犯法」,都只會是「壓力太大要包容」。所以叫他們「保皇黨」是沒叫錯的,因為他們真的在「保」皇。

就算不講「能力越大責任越大」,對於有強大武力的警察、集權力於一身的特首和高官本來就應該受更嚴格的要求這一點﹔如果保皇黨願意以「對庶民嚴苛」的同等態度監察權貴和警察,讓他們不能犯法違規不受追究(當然如果這樣做就不叫保皇黨了),市民自然會相信現有制度可以解決問題,根本就不會演變到今天的地步。

正如在九七後的頭十幾年,反對政府的人絕大部分都堅持守法,甚至是遊行見到交通燈轉紅都會停下來的那種守法。
而就算到了2014年,很多人選擇犯法,但仍然堅持和平手段,甚至在隨後的幾年仍然反對使用暴力。(所以有「和理非」與「勇武」之爭論)
但他們面對的,是自己守法或者和平會遭受暴力對待,而對付他們的人不守法、使用暴力,幾乎都不會受追究。就算警察都只有行徑最誇張的七警和朱經緯被控,當然到2019年後他們見到現在同袍所作所為應該會後悔「出手太早」,因為現在對市民濫用更誇張的暴力也不會有事。當然更不用說2014年襲擊旺角和平佔路者的人根本沒有誰要負刑責了。

多年前已經講過,「沒有法治就沒有公義,沒有公義就沒有和平」。如果權貴可以輸打贏要,以為自己「做莊」全面控制規則,就「公你贏字我輸」,那麼「閒家」就不會願意再跟你那套遊戲規則玩(開始不認為犯法有錯,因為反正守法都必輸)。在遊戲或賭局的情況叫「跟你反枱」,香港現實中就叫「同你攬炒」。

然後你說譴責那些人犯法﹖是譴責他們犯了只有他們會被控,你們的人犯了也沒所謂的法嗎﹖
(如果坐旁邊那個不是楊岳橋而是在下,一定會問她「去黃絲區議員辦事處破壞和吐口水的人算不算破壞法治﹖你要不要譴責一下﹖」)

正如當年所講,這些保皇黨﹕不單止是法治的敵人,更是口講「理性和平」卻一手將「理性和平」推進火海的人。

日後再邀請這類保皇黨上節目,麻煩先加上PG家長指引﹕「部分嘉賓有不當行為,可能令觀眾情緒不安」。否則有違反廣管局指引之嫌喔。

(#曲線要講明﹖)

-----------------------------------------------

陳牛引用了端傳媒的道長訪問,睡不著提早起床正好讀了整個小時。

這裡先要講,雖然道長在《蘋果》那篇最後文章,連我也認為是與抗爭現實脫節而感到失望的,但我從來不會用「御用文人」那類眼光去看他。雖然有些朋友的確這樣看,但我認為他對中共的評論並非不尖銳,雖然未必是你喜歡的那種論調。(而是很像在大陸網站貼文的那種小心翼翼,畢竟他已經在大陸「行走」多年)

(同時做個道長最討厭的「利申」﹕道長是拙著推介人之一,雖然那也是一種買賣,是出版社邀請他的,但獲道長推介在下深感榮幸。)
(衰D講,出書唔想梁文道推介,唔通想梁美芬推介咩。)

鹽叔果然是讀哲學出身,很快就說到大家(指本來喜歡道長文章的讀者啦,不包括早就厭惡他的那些人)對道長那篇文章失望的理由。我甚至認為身為哲學系大師兄,道長其實沒能回應鹽叔提出的問題。

問題的核心,並不在於道長心態「老」了、或者重複一些他覺得很重要的問題。而是在於,雖然有很多原則被(暫時﹖)放棄、而這些原則並非不重要,但是其實這些問題大家已經討論過很多(就算最「民粹」的高登連登也有人提出討論)。正如鹽叔所言,以道長的功力,大家至少會期望他找到當中最有力的論點去作回應。這樣至少令大家有進一步的思考,而不是停留於「重複一個很重要的原則」本身。

現在還會讀道長文章的人,基本上都不會否認那些原則是重要的(所以不需要你再強調)。而那些認為這些原則可拋棄(甚至是有害)的人,早就對道長不屑也不會看他的文章(就算看了也只會當笑話不會接納)。所以身為讀者,我們期望有更深層次的討論,而非只流於重申「呢個原則好重要」。
例如鹽叔提出「裝修論」,論題已經不純粹是「美心太子女講句說話就要破壞店舖﹖」這個層次,而是當有人提出「藍店是整個政商架構的一部分」,至少我們會期望道長討論一下這類反駁是否成立。就算他真的不認同而反駁了,至少討論本身有推進了一步,而不是停留在「重申立場」這個square one。 
又或者「核爆都唔割」,其實我們不應該停留在口號本身去拗,畢竟我並不相信真的有人對「任何事」都不割蓆(衝衝子推開梁耀忠大家覺得沒所謂,難道斬死他也沒所謂﹖)。我們應該討論的是,究竟對甚麼行動不割蓆﹖甚麼行動才有可能割蓆﹖(我相信有些朋友認為連這樣討論也不應該,因為所謂「無底線抗爭」就算不真的無底線,至少不應該透露底線免受敵方利用。但至少我相信道長的讀者會接受這類討論,因為至少可以擴闊眼界和思考。)
所以,很多舊讀者對道長的失望,不是在於他說話「唔岩聽」、不符合現時抗爭主流。這些大家都有預期、不會覺得奇怪。失望的是,他沒能提出更深層次的討論。

這可牽涉另一點,就是陳牛提出、訪問也討論過的「差無可差」迷思。在下覺得道長和陳牛兩人都說不到重點。

道長說「差無可差」是個迷思,事實上可以更差,這是他近幾年寫文的主軸之一。這一點固然是事實。陳牛說大陸也可以更差,自然也是事實。雖然在下不認為官方不知道這一點,只是對他們來說,就算整個中國垮掉(所謂「爆」)也不會比他們自己失去權力更差。

同樣的問題是,就算我們知道「現在已差無可差,所以要盡做」是迷思,但那又如何﹖(咁又點﹖)
當你說做到盡,也只不過是令更差的提早出現(所謂「攬炒」),而不會令更好的提早出現(因為可能還在「歷史三峽」中)。就算接受這是真確,「咁又點﹖」

武勇派會怎樣看我不知道(「果然就是御用文人」﹖),但在下想反問的是﹕是否不「盡做」就不會更差﹖

其實不會,九七後廿幾年的歷史就是告訴你,你守法地抗爭,事情還是越來越差﹔你和平地抗爭,事情還是越來越差。

就算「差無可差」不是事實,但既然反正都是「越來越差」,自然會有人覺得「不如盡地一煲搏反彈」。更功利的想法是,「既然你班老野諗住自己收成期,就等自己死後我地班後生去承受最差結局,不如我依家就同你攬炒大家一齊迎接最差結局。我反正都要受苦,但至少你也不能避過」這種復仇式的想法。
現在所謂的「盡做」,其實並不止於勇武派,就算和理非很多行動(進攻功能組別、國際線、制裁、登報等)都是在「盡做」。反正見舊方法達不到效果就甚麼都試試。
(例如進攻功能組別,你以為泛民從來不知道可以開多幾個工會﹖他們只是知道工運吸引力一向不大,找人頭鬥開工會,對家會比他們更在行,覺得無謂搞。當然現在大家肯踴躍加入工會,就算沒法在功能組別獲勝,仍是好事。)
如果我們不想最差結局出現的話,在下期望有人可以回應到這類想法,告訴大家希望在哪裡。(絕望是恐怖主義的最佳土壤。你看坊間很多瘋狂攻擊其他人的派系和論述大流行,其實就是因為大家陷於絕望、急於尋找答案。於是那怕是狗屁不通的論述都會有人當寶。)
而道長承認他自己也沒法提供出路,那麼於這在眾人陷入絕望的年代,他就只能消失了。因為就算他的專欄不消失、繼續刊登文章,這些文章在大家心中的影響力,都已經消失了。

所謂的「老」,其實是我們的理性論述失了效,無法有效地指引現實行為向「善」的方向發展,而不是在於言語上的老調重彈。

星期日, 12月 08, 2019

恐怖實驗事件簿

港台電視31五夜講場的《真係好科學》,今季又完成了。臨近尾聲其中一集主題〈恐怖實驗事件簿〉,對理科人應該可以勾起很多回憶。



類似的題材美國一早有節目,就是Discovery Channel 的《Dark Matters: Twisted But True》,專門介紹科學史上的陰暗面或「黑歷史」,方某幾年前曾介紹過。我認為NOW那個翻譯《科學機密檔案》太行貨(應該是台灣人譯),我寧願用共產黨慣語譯成《黑材料》。

相對於火博士感受良多的Karen Wetterhahn,雖然幾滴二甲基汞滲過手套足以致命已經夠毛骨悚然(而且折磨幾個月才死得去),但可能還未夠黑暗,所以 Dark Matters 沒有包括她。Dark Matters 有另一宗更恐怖的事故,就是 Louis Slotin 在早年一場核武實驗失誤中,為了制止核爆用手掰開了達到臨界質量的核材料,最後自己身受致命輻射而死。

為何說理科人會勾起回憶呢﹖當然一般實驗的致命風險相對低,但學習期間大多會犯過錯,也有點驚險,這點相信大部分人都經歷過。方某至少想起四樣。


1. 液態氮

相對於節目中化學人提及要把液態氮倒進玻璃管,放久了把氧氣也液化有爆炸風險,方某的指導教授只是用來凍結樣本,沒有那麼驚險,幾乎凍傷倒就試過。

我們有個石油氣罐大小的液態氮容器,要用的時候就把裝在膠試管裡的樣本(我們通常跟著牌子叫Falcon)放在一個大發泡膠箱裡,把容器裡的液態氮倒進去箱裡,然後像炒菜一樣翻弄一下,然後拿出來就見到凍結了。
(暑假做畢業研究時,師兄們說笑應該買個西瓜拋進去弄西瓜冰。)

可是就像大家在電視或科學館見到的,液態氮一現身通常就是煙霧彌漫(因為液態氮溫度太低,會立即把附近的水汽凝結成霧)。所以一倒進箱裡之後,就會一片霧,有時裡面的試管完全看不到。通常會戴著廚房隔熱手套,伸進去拿著試管揚動,讓試管尾端的樣本接觸液態氮。
某次冷卻,方某見霧散,以為液態氮已全部蒸發,直接伸手去拿試管。怎料伸到底才碰到「水」,原來液態氮還在箱底。手在刺痛下立即抽出來。

雖然正如主持提及,因為體溫相對液態氮非常熱,會在手部周圍形成氣體層(Leidenfrost effect / 賴登福現象 / 影片),皮膚不會立即接觸到液態氮,所以不致於凍傷(科學館公開演示甚至可以把幾滴液態氮滴在觀眾手上)。但這也只是縮手縮得快才沒凍傷,如果接觸久了還是會傷的。


2. 離心機

指導教授的實驗室,幾乎都是研究一類叫凝集素(lectin)的蛋白質,分別只是在哪種植物上抽取出來。所以他們的實驗材料收集甚至可以去一次超級市場,把所有賣的植物都買一份回來就可以了,整個實驗室就像蔬果店般。(那時我才知道武俠小說電視劇當成神藥的「天山雪蓮」原來在佳寶有售……)

我當時把lectin譯成「血球凝集素」,不太準確(不如說後者是一個子集),不過我們實驗室要確認樣本的 lectin 活性,的確就是靠血球。具體就是兔子的紅血球,加進樣本中,發現凝血現象就是有 lectin。在一塊多坑的實驗皿上多次稀釋後,看看稀釋到哪個程度的樣本不再凝血,就可以確定樣本的相對活性。

不過我們不是直接把兔血注進去做實驗,而只是用紅血球,所以就要先用離心機把紅血球分離出來。
跟著師兄做一次之後,日後兔血不夠用就要自己拿冷藏的兔血去離心機分離,把血漿和其他成分分開,取走它們,然後再加pH緩衝液讓紅血球可以懸浮。(記憶中過程不只離心一次,加緩衝液後還要再離心去「洗」血球的。)
這些處理過的兔血通常可以用幾天,之後就會開始老化,不能確認到 lectin 活性。

主持人提及離心機是危險機器,如果你試過在洗衣機放太多或太重的衣服導致「轟轟聲」,相信也會感受到主持說的「個心都離一離」。離心機的轉數比洗衣機高得多,所以如果失控真的可以很嚴重。
當然方某用的充其量是小雪櫃尺寸的離心機,應該還未至於像主持說的那種失衡後「像炮彈飛出來」,但也試過因為平衡沒做好所以開機不久就聽到怪聲,唯有立即按停止掣叫停加速,畢竟玩壞了機器可不是小薯仔賠得起。


3. 濃鹽酸

前面提到兔紅血球離心後要加緩衝液,緩衝液就是用鹽酸調較。而實驗室是不會買稀鹽酸的(道理等於現在洗衣液都是「濃縮洗衣液」一樣),所以用完的話,請自己拿濃鹽酸稀釋使用。

不用大學生,就算預科化學已經有接觸濃酸,都應該知道非常危險。全副眼罩實驗袍之類固然不可少,稀釋理論上是應該在煙櫥裡進行。
那天方某要自己稀釋鹽酸,所以在危險櫃拿了一大支濃鹽酸出來(大膠樽,大概1-1.5L)。忘記了那天煙櫥有人要用還是甚麼的(或者在煙櫥做嫌麻煩,因為用來磅鹼性物質的電子磅在外面,要跑來跑去),總之我就在一般實驗檯上,把那支濃鹽酸打開蓋後,在量筒倒了相需份量,準備加在蒸餾水中稀釋。

方某轉頭時,鼻子在那支未蓋上的濃鹽酸上空(大約半米距離)經過……
……然後我就像被人向鼻子打了一拳似的,痛到整個人蹲下來。

事後孔明,當然就是濃鹽酸在散發見不到的蒸汽,進入方某鼻子後變回鹽酸,就強烈地刺激鼻子的神經末梢。對於做實驗時未夠清醒的人,正宗「聞一聞醒腦提神」,沒流鼻血已經算幸運。
濃硫酸會發煙,這是預科時就已經知道的事(有名你叫「發煙硫酸」),就是不知道原來濃鹽酸也一樣。


4. 抽兔血

主持之一吳家亮博士約略提到,在兔子心臟抽血的故事,說現在已經不允許了。在網上看吳博士的履歷,似乎應該比方某遲幾年進「暴大」,但他「聽聞」的故事,在下可是親身旁觀過。

實驗室除了有個博士後,還有個大陸來的博士,似乎是指導教授的舊生,每年暑假都會南下來我們這裡做些實驗。當時實驗室的兔血用到七七八八,於是他就帶領師兄們和在下去抽兔血。

找兔子是要過橋的,不過並非現在名聲大噪的二號橋,而是一號橋。當時二號橋對面沒甚麼設施,科學園還未填海,只有一座生物科技研究院和大學水上活動中心。一號橋就是通往夾在火車軌、吐露港公路和火車站中間的三角形飛地。那邊有一座甚麼「上海總會科研中心」,裡面有甚麼不大清楚,只知道大學的實驗動物是養在那裡。

到了裡面,找到我們寄養的兔子,這些兔子都是專門養來抽血的。
博士拿了一隻,說這隻兔子已經抽過很多次,已經不適合再用來抽血,這次是最後一次。

(即是我們要看牠死﹖未出發前給我一點心理準備好嗎﹖)

正如主持所述,博士說插血管無法抽盡血液(因為大力抽血管會收縮,截斷血流,而抽到一半兔子不夠血死掉,心臟不再泵血也就抽不到其餘的血液),所以「為免浪費」會直接把針插進心臟裡抽……

(~~~吓﹖﹗﹖﹗~~~)

然後他就把針筒插進兔子胸口抽血。抽到最後,再一次「為免浪費」,他在針筒的柄再用力一抽,兔子四肢抽搐了一下,然後掛掉……

(你有見到我面上出現了三條線嗎﹖)

方某一向開玩笑說,「生物人」變態,因為見慣屎尿屁血。但見到這個畫面,仍不免感到非常震撼,並對孟子那句「君子遠庖廚」有另一番體會。讀了生物多年,自然知道做研究一定會有生命犧牲,但見到牠在你面前臨終抽搐,心裡仍然很難接受。

先前提到的離心機,方某曾試過有一批兔血,無論「fing」幾次都總是不正常,無法把紅色的血球沉到底部。簡單說即是在離心時血球爆了(學名叫溶血 haemolysis),所以血紅素散佈在血漿中間不沉降。搞了一輪找師兄們求救,他們望望那支血,再問了我過程都是跟隨既有程序。「可是我連續做了幾次都是這樣呀,難道不成是這批兔血有問題﹖」師兄們考究一番,結論是「你開的那支緩衝液應該pH有問題,所以弄爆了那些血球」。

是的,就是我被鹽酸蒸汽向鼻打了一拳才完成的那支緩衝液。
再想起兔子的死狀,你可以想像師兄說緩衝液導致一批兔血失效的那一刻,我多想挖個地洞躲進去。(事實上現在想起都眼濕濕,做實驗犧牲生命我們接受到,但這樣失誤是浪費生命呀……)

(後話﹕就算現在不做科學研究,自己就不會浪費生命麼﹖)

回到吳博士那番話。我甚至有點懷疑,如果說現在不准這樣做,那麼現在可以怎樣抽﹖難道像紅十字會捐成分血般用透析﹖兔子可以用這個麼﹖

星期六, 10月 27, 2018

經緯線閉架上的童書後話


這個訪問其實是八月做的,但一直排到十月七日才播出。整個節目前半那十六分鐘才是講童書閉架事件,後半六分鐘是介紹天文台前助理台長梁榮武先生。十六分鐘要交待整件事,當然原本說了很多最後只能剪剩幾句。而且記者編輯對你的理解一定和自己有差異,所以這裡可以自己開文講一下。


1. 見到預告說「學者憂公共圖書館將圖書閉架涉審查」嚇了一嚇。
首先聽到「學者」就已經怕被人笑死。雖然沈大師那個Roundtable以往搞的「學人聯署」通常是碩士畢業都算「學人」的,可是個人還是覺得,如果不是最低限度PhD student那類專業搞學術的人,實在稱不上甚麼學者。雖然敝區議員的確經常把「碩士」銜頭放在宣傳橫額上,但一般修課式碩士在學問上真的沒甚麼大不了,就只不過是多上兩三年課、寫多幾篇論文而已。
其次在下並非「憂」閉架涉及審查,而是說「閉架令公眾憂慮涉及審查,是合理懷疑」。我強調來來去去都只有那些投訴人自己轉載民政事務局的回覆歡呼「成功爭取」,但其實公眾並不知道公共圖書館是基於甚麼原因做這個決定,公共圖書館亦沒嘗試解釋,所以招致懷疑很正常。

2. 「成功爭取」者受訪問時說「同性戀家庭本質上其實有很多問題」﹕

先不講同性戀家庭面臨的很多問題,正正就是他們這些歧視者製造出來的。就算同性戀家庭本身真的有問題(就當欠缺兩性角色的家庭都不完整好了),那就是一本描述「不完整家庭也可以正常生活」的書要閉架的理由﹖
如果有同場對質,我倒有興趣問他﹕單親家庭也是不完整家庭,那麼童書描述單親家庭是否一定要充滿不幸﹖如果有本童書描述單親家庭的快樂生活,是否也因為「會誤導小朋友認為單親家庭值得嚮往」而閉架﹖
(單親家庭事實上同樣被主流社會視為不完整。我們小時候的影視作品出現單親家庭,通常都是描述單親父/母很辛苦、或者小孩成長容易出問題甚至誤入歧途這方面。但後來隨著離婚率升高,單親家庭越來越普遍,漸漸就出現了描述單親家庭也有正常生活的作品,不再一味販賣悲情。所謂描述同性戀家庭可以有正常生活,其實就跟描述單親家庭可以很正常一樣,小朋友看完也不會因此羨慕或者想成為同性戀或單親家庭。)

所謂「道德或倫理上有爭議性意識的書本,不應該放在兒童圖書館架上」,就證明說的這個人完全無視《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共圖書館宣言》裡為何要明文規定「館藏及服務不能以屈從任何意識型態、政治或宗教的檢查」的精神。而且正如本人先前所說,一本書的題材涉及道德爭議(例如同性戀),不代表其表達方式不道德,正如一本性教育書籍描述性事,並不等於色情物品。
所以先不討論色情物品是否應該審查這一點,就算我們普遍接受色情物品應受管制,也不代表任何描述性事的書籍都應受管制(村上春樹新書《刺殺騎士團長》被香港淫審處列為不雅物品再成國際笑話,就是顯例)。所謂「描述同性戀家庭可以有幸福生活」的書,亦屬同樣。

更自打嘴巴的是,他聲稱其中一本書把同性戀父親和盲人父親、坐輪椅的父親並列不妥。可是現實中不會有小孩「想」成為盲人或者肢體殘缺的人呀。那麼把同性戀父親與後者並列,又怎會誤導小孩﹖說到尾就是自己把同性戀視為罪人,所以童書不把同性戀描述為罪人,就是「誤導」小孩。然後再把跨性別人士都拉在一起陪葬。(那類人老是把同性戀、變性人和易服癖混為一談,更難聽的例如戀糞癖也「炒埋一碟」,除了故意混淆之外想不到其他可能。其離譜程度就跟認為盲人、聾人、啞人、跛子、癲癇病人和弱智人士是同一類人一樣,除了法律上都是殘疾人士之外,他們沒有其他共通之處。前面那幾類人其實除了「性小眾」之外也沒有其他共通之處。)

諷刺的是,《別冊圖書館戰爭II》也說過,繪本是繼言論界和周刊雜誌後,良化隊第三大監視目標。不過那是因為很多反良化法人士都轉而寫繪本的緣故。但更大的原因恐怕就像這廝所言,不能容忍有人直接向兒童表達自己看不順眼的觀點(在此處即為「同性戀家庭也可以正常生活」,在《圖書館戰爭》裡就是「沒有審查的世界」)。

3. 記者說在下指圖書館把十本童書閉架「並不符合考慮的條件」﹕

的確我是提及過一般圖書館把書籍閉架所考慮的因素(先前文章有提及),而這次把童書閉架並不符合那幾個因素。但其實我也說過,歷史上因為書籍寶貴很多圖書館都會閉架,只是印刷術普及後為方便讀者才有開架之設。所以某本書閉架與否其實是個別圖書館基於館務方便而作的決定,並沒有國際標準訂立「甚麼書應該閉架」的準則(十月中《大學線》師妹訪問我也重申這一點)。所以重點是公共圖書館究竟有甚麼合理理由決定閉架﹖現在他們沒解釋,我們在外面也看不到。

4. 記者曾經問我為何多份國際宣言都提及反對審查,碩士課程有沒有教﹖

可惜「審查」在圖書館課程其實是很不重要的一點,所以都是輕輕帶過不會深究。眾多國際宣言也沒有解釋為何要這樣寫,所以訪問時記者叫我扮演「做筆記」的時候,我故意打開了日本圖書館協會「圖書館自由宣言」這一頁。因為日本戰後對審查造成的問題有較深反省﹕
「在我国,不能忘记曾经出现过的历史事实:图书馆非但没有保障国民的认知自由,反而作为对国民进行“思想善导”的机构,起了阻碍国民认知自由的实现的作用。图书馆必须在反省历史的基础上,捍卫国民的认知自由,并把这一责任坚定不移地推广和发展下去。」(中文翻譯)
(原文﹕わが国においては、図書館が国民の知る自由を保障するのではなく、国民に対する「思想善導」の機関として、国民の知る自由を妨げる役割さえ果たした歴史的事実があることを忘れてはならない。図書館は、この反省の上に、国民の知る自由を守り、ひろげていく責任を果たすことが必要である。)
這也正是《圖書館戰爭》中提及日本圖書館在戰前配合政府進行審查,導致國民認知單一化,全民被執政者意識綁架,陷入戰爭泥淖無法抽身的反省。

5. 同集社工吳天慧的說法其實是很好的總結﹕
「有些家長會問尊重差異,如果我小朋友是大多數,是不是相對跟我沒有關係﹖我想在人生中,總會有些時候成為少數。可能你只不過是個子矮小、或者臉上有痣,或者各樣原因都可以成為同學群體中的少數。如何在成為少數時你可以自處﹖我即使與人不同,我也非常接受。或者另一方向是,當我小朋友是大眾時,我都希望他懂得尊重跟他不同的人。」
那些人以為只要自己不是「Ethic minorities」,指責別人不道德就代表自己很道德,其實不斷的分割下去,最終你自己也有朝會成為少數。傳統社會就是缺乏這種尊重小眾的意識,如果我們還要重複這種互相傾軋,每個人只是搶著去把別人打成小眾以免自己變成小眾被迫害(或者也免不少自己日後被迫害),那麼跟文革時期的中國人相比其實也沒進步了多少。這就是為何我們應該學會尊重小眾、為何政府和圖書館都不應該有審查的道理。

星期三, 10月 03, 2018

經緯線討論公共圖書館童書閉架事件

本星期日(7/10)晚上7:30,ViuTV(99台)《經緯線》將討論公共圖書館童書閉架事件
方某亦在受訪之列,有興趣的朋友可屆時觀看。

星期日, 5月 13, 2018

科學和政治、有機鹵和智力

港台31有個《零距離科學》的特輯,似乎因為BBC和國家地理的片大多被明珠台買了,所以他們經常買歐陸電視台(通常是德國或法國)的科學節目來播。但這些節目的立場有時跟我們認識的科學界主流看法會有差異,有些人認為這就是因為科學界被商界操縱,亦有些人反過來嘲笑他們是不懂科學的「左膠」。

歐美傳媒從業者多左傾(歐陸左傾的更多),應屬事實(你看他們跟侵侵關係有多差就知)。傳媒很多時候不懂科學胡說八道,也是事實。但這不代表他們的紀錄片也是不合理。

用實際例子討論會比較公道,碰巧不久前港台重播〈大腦危機〉那一集,聲稱人造化學品如農藥和阻燃劑影響智能,引起一些科學版友反響。我們可以用較為立體(而非只是恥笑左膠)的角度去分析。

1. 雖然受訪學者指出農藥和阻燃劑這些「有機鹵」化合物會導致智能下跌。科學界其實未能真正確立阻燃劑/農藥和智能下降有因果關係。製作人拿動物實驗或者一些小規模母嬰相關性研究,單方面說成有因果關係(佢地甚至沒提過學界有爭議),是一下子飛躍到結論(跳step)。

2. 我們先不討論「智力測驗分數下跌」是否等於「智能下降」這個麻煩問題。(其實不一定,正如近代兒童IQ分數上升就等於人類聰明了﹖)

受訪學者指出北歐各國新兵智力測驗分數於1990達到高峰然後下跌,於是歸咎人造化學品。這是另一跳step之處。因為農藥早在二戰後已廣泛使用,阻燃劑七十年代亦已普遍使用。那麼受影響的一代應該早在九十年代之前已經出現,而不是等到九十年代才見到。反之,如果1990年後的新兵才出現問題(假設他們十八至二十歲吧﹖),真兇就有可能不是超過二十年前已開始廣泛使用的東西。

如果1990後的「智力測驗成績下降」要成為「化學品導致智力下降」的證據,至少應該先要確立到和這些國家的農藥/阻燃劑使用量的相關性。(例如越早廣泛使用這類化學品、或者使用越多這類化學品的國家,智力下降出現得最快、或者下降幅度最大。)

3. 可是,批評節目製作組在科學上跳step,和政府應否採取措施(preventive measures)是兩回事。政府不需要完全確立因果關係才行動,否則就會太遲。只要證據看來有足夠可疑的話就應該動手。
(正如醫生也無法肯定你高血脂高膽固醇就「一定」會心臟病發,唯一可以肯定的時候,就是你「已經」心臟病發之後。)

雖然高劑量的動物實驗結果未必能推及到人類接觸的低劑量,或者小規模人類研究反映的相關可能不準確,但既然有理由相信可能有影響,為安全計自然應該先立法規管。而美國FDA(食品藥物管理局)和EPA(環保局)都被政界(在商界控制下)施加很多限制,令他們幾乎要等到出了事才能規管新化學物質,亦係事實。

4. 其實受訪學者在節目最後還提出了另一個進路,就是更有辦法立即介入的是碘攝入量。如果「有機鹵使用和智力測驗成績下降相關」主要發生於碘攝入量較低的國家,製作組亦沒有提出碘攝入量較高的地區(如英國、中國和日本)有類似現象(香港也曾有市民攝入碘量是否足夠的爭議,但暫時沒聽見有學者指香港學童智能下降),那麼就如受訪學者所指,攝入足夠的碘可能中和有機鹵化合物的影響(如果真的有關係的話,反正理論上就是因為有機鹵化合物形狀類似甲狀腺素所以造成影響)。

食鹽加碘花不了多少錢,也沒甚麼副作用。除非是某些天然食物碘含量已經很高的地區,否則單是食鹽加碘不大可能會導致碘質過多。在跟商界為規管化學品拉鋸之前,這似乎是「應該做、值得做、快啲做」的一步。

星期六, 4月 28, 2018

小農夫大作物之香港和眼鏡

上次介紹過《小農夫大作物》這個好節目。前陣子又在重播2017版,忽然發現原來他們製作了兩集香港版(/),邀請了三位香港小朋友去參觀。

當然,以香港這個鼻屎大地方竟然是日本出口食物第一大地點,來辦個特集service service一下就跟汽車維修員身上有士巴拿一樣合情合理的。女主持突然換了另一人,可能是她懂英文﹖但節目中看不出。主持還來到香港探望小朋友,感覺很熱很潮濕(當然,他們是北海道人嘛),並參觀日式超市的日本食材(當然他們是北海道農協贊助的,就不會介紹熊本熊那些啦)。

其中一個小朋友叫王健二,健二這個名一看就令人覺得他是日本人吧﹖其實他是中日混血兒,在節目中無論英文和日文都說得很通順。

另一集則出現了一個很有趣的眼鏡娘,有趣在她很多時候都不是透過鏡片看人的,有圖為證﹕



通常會這樣望人的只有兩種情況﹕
1. 老人﹕因為老花鏡是望近的,所以當他們望遠的時候就會故意垂下頭用雙眼直接望。
2. 動漫作品、cosplayer、甚至是エロ作品﹕既然眼鏡只是用來扮演造型,當事人自然不必要透過鏡片視物,可以特地製造一個垂頭害羞的姿態。

當然也有些鏡頭是正視的,例如前一年小四時的這一幅﹕
(HBC)

但以她整集都這樣望恐怕也不是一直裝模作樣,有可能是遠視。遠視情況與老花相若,都是望遠沒問題、望近要鏡片。雖然現在連老花鏡都有漸進變焦了,但如果她用的鏡片還是一片放大鏡片的話,那麼望人時有這個奇趣模樣也不奇怪了。

同一集開頭還問了個有趣的問題﹕日本人吃最多的蔬菜是哪一類﹖
兩位小朋友和她們的媽媽都答不到(大抵都是答馬鈴薯,因為大家愛吃咖哩和薯片薯條)。我心想他們在香港特集裡面問香港小朋友,不知他們答不答到﹖這一代小朋友未必答到,但問我們或者更老的一輩,就會知道廣東話對日本人有個貶稱叫「蘿蔔頭」,顯然是因為他們對「日本人常吃蘿蔔」有很深印象(雖然維基並不這樣說,但正確答案正是蘿蔔)。當然要如何向日本人解釋「蘿蔔頭」就是後話了。

星期三, 4月 18, 2018

港視劇集、銀之匙、五夜講場

純粹分三大段﹕

1. 當年HKTV大熱的《來生不做香港人》將由今晚起於奇妙電視77台播出。(但方某沒時間看了)

2. 《銀之匙》星期六日朝早正在J2重播,錄了來看果然不錯,留意漫畫是否還有貨,可以像《百姓貴族》放在圖書館。
(2015年書展日本領事館還用了一角搞日本館,在場各縣觀光部門幾乎都是以當地為背景的動漫為賣點,北海道攤位就放了幾個銀之匙主角大紙板。我記憶中還有那隻大馬,我家Patrick跟牠拍過照。)


之前無意中發現原來《登山少女》有個萌眼鏡娘角色,去年J2重播時錄了,但未有看完錄影設備就壞了全部掛掉。唯有等再重播的機會……

3. 承 Alone in the Fart 兄討論港台《五夜講場》。事實上,上一輯在下也沒全部收看,只是見到題目有興趣才錄來看看。我對《哲學有偈傾》的主持沒意見,但有時會覺得討論好像miss了不少我覺得有意義的角度。《文學放得開》甚至沒看過,我對鄧小樺沒甚麼意見(除了會建議她戒煙),但對那些題目真的沒興趣。第二輯大概也會如是。

至於Fart兄認為名字有趣的《學人講經濟》個名的確係幾有趣,可惜內容不覺新意(至少那些論點在其他地方都看過了)。雖然無視對其中一個主持的私怨(奇在說邀請「學人」,但好像沒聽過他有經濟系學歷)看了兩集,也不覺得有必要再看他們把那些已知論點多講一次。更慘的是,有朋友指他的朋友覺得內容太難明。即是沒涉獵經濟議題的人聽了不明白,有些許聽聞過的(如在下)又嫌悶,死未。

同時錄了星期五晚《真係好科學》,暫時只看了第一集講外星生命。雖然很欣賞港台邀請不同學科的學者試圖出面推廣,但當節目主持的確需要一點技巧。《真係好科學》第一集予人的印象就有點像oral口試,有點平鋪直敍。而且如果講外星生命,我認為花一節時間討論非地球形態的生命(例如非水基生命或非碳生命)會更刺激、更科幻、更引人入勝。這類話題在科學界已經討論了很久,可能只是香港學者少研究地外生物學所以不多談。

其實以這類 night talk show 而言,不計以前事旦台找吳君如做的娛樂圈八卦開講之類,近年最好看的莫過於晚吹系列的《啪啪聲,太好聽》和《又要威,又要戴頭盔》,話題既吸引、主持又有火花之餘,還令人擴闊眼界看到平時不見的東西。(至於《有病有真相》就已經類似《醫生與你》或《恐怖醫學》之類,不大像talk show了。)

星期六, 3月 10, 2018

帝國的代價﹕結語

上次談過《帝國的代價》的翻譯,最近終於播到結局結尾的一席話,非常值得抄下來讓大家永遠警惕﹕



---

帝國開疆闢土都是為了貿易、資源和領土,
還是因為所有帝國建造者都有一種想法,
他們都自以為
自己的文化和政治基因比較優越,
所以有權在其他社會播種。
這是關於一些人自以為是的故事。

兩個帝國夢將國民推向第二次世界大戰。
日本和德國帝國的版圖以武力手段擴張,
兩國崩潰,破產。
而他們的崩潰,
最終敲響古老帝國制度的喪鐘。

(海涅﹕焚書之國終將焚人)

帝國的代價可以用金錢計算,
但是也要付上一些金錢無法計算的代價。
第二次世界大戰造成巨大的動盪,
當中處處可見受到種族主義的病毒影響。
由此發現,獨立和身分認同,
是無法摧毀的價值。


在二千年前,
羅馬歷史學家塔西陀曾經寫過﹕
擄掠、屠殺、偷竊,
全部被誤稱為帝國。

一些本應被認為是解放者的人,
則被視為可恨的侵略者,
更將侵略錯誤地命名為帝國。
人類必定要為此付上代價。

---

最後那兩句我覺得有點可疑,因為「本應被認為是解放者的人,被視為可恨的侵略者」好像是指當事人很無辜地被視為侵略者的意思,而德日顯然不是這樣(儘管那些右翼自認為如此)。

跟上次一樣,從被人上載到youtube的版本(這版本中譯不太好)聽英文原文如下﹕

"To plunder, to slaughter, to steal,
these things they misnamed empire."
Wrote the Roman historian Tacitus 2000 years ago.

Those who could have been embraced as liberators,
were loathed as conquerors.
They misnamed their conquests empire,
and they paid the price.

即是說這句翻譯有點錯誤,原文是指「一些本來可以成為解放者的人,變成了可恨的侵略者」。

星期六, 2月 24, 2018

帝國的代價

《帝國的代價》(The price of empire)是一套澳洲製作的二戰紀錄片,由一戰結束開始追溯戰爭的起源和過程,內容算是相當豐富,亦很符合港台《戰火無情》系列(港台有片段重溫)。
不過令在下有興趣拿來討論的,是每集片頭都有的概述,那段文字原文本身不錯,翻譯成中文的版本(伍家謙旁述)也不差。
製作公司的網頁有片段但無法嵌入,而且也沒有英文字幕(連港台版本也沒有)。所以我用了別人上載到youtube的片段來抄英文字幕(雖然是電腦自動行成所以有些字肯定是錯的,例如首句的when就當成and),看倌可以一看,感受一下片頭的氣氛。但那片段的中文翻譯很差,所以無需理會。


英文原文﹕

War ravaging the east since 1937
when Japan's invasion of China
Reached Europe on the 1st of Sep 1939
with Germany's invasion of Poland
It became global on the 7th of Dec 1941
when Japanese aircraft attacked the
American naval base at Pearl Harbour
It touched every continent
and lasted for six years
It ended with a new weapon for a new age
This is the history of the greatest of all man-made events
These men are part of that history
They are eyewitnesses to the triumphs and tragedies
of the war whenever it was formed
Their testimony is part of the story of
how our world was made
by those who could pay
and those who could no longer meet
the price of empire
港台版中譯﹕(伍家謙讀出)

有說二次大戰始於1937年日本侵略中國
東南亞各國亦都受到戰爭嘅蹂躪
直到1939年9月1號德國入侵波蘭
挑起咗歐洲戰爭
跟住去到1941年12月7號
喺日本偷襲美國珍珠港海軍基地之後
戰爭席捲全球
戰事波及全球各大洲
維持咗六年咁耐
呢場大戰被一件新時代嘅新武器劃上句號
呢個係一個人類一手造成
最影響深遠嘅歷史故事
身處其中嘅人都成為歷史嘅一部分
無論戰場喺邊度
佢哋都親眼見證咗戰爭嘅勝利同帶嚟嘅災難
佢哋嘅見證叙述咗我哋嘅世界
點樣畀一啲領袖去塑造
喺佢咃當中有啲鞏固咗佢哋嘅帝國
但係有啲就未能夠如願以償
戰火無情之帝國的代價

對比兩個版本,看倌就可以發現中文的斷句和英文很不同,而且為了遷就片段原旁白的長度(讀同一句子中文會比英文快),中文版其實是補多了字句(否則冷場就會太長)。這就是黃霑的老師所教翻譯「刪存補調」口訣「補」的例子。
例如第一段就非常明顯。「有說」兩字就是補上去,原文並沒有這意思,很確定地聲稱戰爭就是始於1937年日本侵略中國。這點其實有點怪,因為要爭辯二次大戰是否始於中國抗日似乎是西方人的事,中國人反而一直都認為自己首先在打二次大戰的,只是西方人不承認。這裡補「有說」兩字除了塞時間之外似乎沒特別用處。
第二句就更明顯地把「War ravaging the east」擴張成「東南亞各國亦都受到戰爭嘅蹂躪」。但很明顯當時被日本蹂躪的只有中國和韓國,和進駐法屬印度支那引發了小規模的泰法戰爭
第二段「Reached Europe」(戰事來到歐洲)變成「挑起咗歐洲戰爭」亦有「補」了些字。
第三段最有趣的是,中文翻譯選擇了「偷襲」這個原文也沒用上的詞。原文只用「attacked」,符合日方原本打算提交宣戰文書隨即發動突襲的計劃。「偷襲」則為美方觀點,因為日本宣戰文書遲了遞交,事實上變成不宣而戰。雖然,就算英文維基條目名稱都是簡單地用attack,畢竟在英文條目名稱直指偷襲似乎有點難。
第四段,不用說「咁耐」也是添加上去的,原文沒有評價長短只說六年。
第五段基本一致。
第六段「greatest of all man-made events」本來只是「最重要的人為事件」,添加了「人類一手造成」、「最影響深遠」的描述。當然這樣的描述比原文更有感染力。
第七段的句眼其實是「triumphs and tragedies」這對雙聲詞,但譯成中文(戰爭嘅勝利同帶嚟嘅災難)卻無法有同樣效果。中文把勝利和災難放在一起毫無共鳴可言,非戰之罪。(要與勝利相對,我會選用「悲劇」來譯tragedies,但讀起來也不見得有共鳴之效。)
第八段是最難譯的,因為英文原句太長,整段就是一句。原意指「這些人的證言是整個故事的一部分。這個故事是由一些人(即各國領袖)所塑造,他們當中有些可以付得起,而另一些就付不起,維持一個帝國所需的代價。」
如果看倌參考後面在下嘗試整句原文直譯出來,就會發現完全不像中文,甚至很難明白。因為中文本來就慣用短句,不像英文(甚至德文)般可以不斷加長來表達複雜關係。
結果港台的中譯就乾脆把整段斬開幾句,讓每句獨自都能讓觀眾聽得懂。直接丟掉「故事」這個詞,直接就說「佢哋嘅見證叙述咗我哋嘅世界點樣畀一啲領袖去塑造」。
然後因為「帝國的代價」是系列主題所以留在最後,不能放在句中,所以中間的「those who could pay and those who could no longer meet」就變成「喺佢咃當中有啲鞏固咗佢哋嘅帝國,但係有啲就未能夠如願以償」,這句跟原句其實相去甚遠。因為原文是指他們是否能夠付得起支撐「帝國」所需的嚴苛「代價」,何況聲稱邱吉爾「鞏固了帝國」也不符事實(因為英帝國在戰後崩盤,美蘇轉而稱霸),原文比較符合史實(邱吉爾付得起「代價」所以英國撐得過大戰沒滅亡)。
如果由在下嘗試譯,我會嘗試把這一句寫成﹕
「喺佢咃當中有啲人畀得起,但係有啲就畀唔起,帝國的代價。」
當然港台沒這樣譯,我猜正是因為原句太長,旁述讀起來會令觀眾只聽到「佢咃當中有啲人畀得起」的時候不明所以,「畀得起乜野﹖」還要再跳過下一子句才聽得到。
---

另一段很好的翻譯,就是邱吉爾對不列顛空戰的著名演說﹕「Never in the field of human conflict was so much owed by so many to so few.
如果直譯就是「在人類的衝突當中,從未試過有那麼多人對那麼少人虧欠那麼多。」這樣當然不像中文,同樣因為中文習慣不像英文把片語重疊變長句那麼複雜。邱吉爾旨在稱讚皇家空軍以那麼少的人手挽救了整個戰局,對全國人民作出巨大貢獻。
要翻譯這句,最難處理的是「owed」,因為這個字除了解「虧欠」,還可以解成「感激」、「歸功」的意思,全部都符合邱吉爾的文意(甚至本來就是同時包含所有意思)。」

港台的翻譯是這樣﹕
(「論將士之寡、功勳之巨、所濟之眾,)
(求諸戰史,得未曾有」)

似乎這位譯員作風有點像在下,喜歡玩古文。So few變成「將士之寡」,so much是「功勳之巨」,owed by so many就是「所濟之眾」(乾脆避開了「owe」字,直接講結果,妙譯﹗),in the field of human conflict就是「求諸戰史」(簡潔),never就譯出「得未曾有」四個字。

不過如果你數音節,中文廿一個,英文原文大概也是廿三個。即是這段翻譯不只古雅,而且遷就了原片段的長度,令配音員讀起來剛剛好。這就是翻譯之功。

(﹕朋友指教,原來這句古風翻譯不是這套片的譯員翻譯的,而是來自輔仁大學李奠然神父之筆。)

---
P.S. 如果按原文,不理由旁白長處的問題只管文字,直譯似乎是這樣﹕
自1937年日本侵略中國開始,戰爭蹂躪東方
到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歐洲亦陷入戰爭
於1941年12月7日,日本戰機襲擊美國珍珠港海軍基地後,戰爭席捲全球
戰事波及全球各大洲,持續了六年
最後為一件新時代的新武器所終結
這是史上最重要的人為事件
這些人都是歷史的一部分
無論戰事在何處發生
他們都是戰爭勝利和悲劇的見證者
他們的證詞,是我們的世界如何被一些有能力和沒能力支付帝國代價的人所塑造的故事一部分。

星期六, 1月 27, 2018

逃避雖可恥但有用


海野綱彌《月薪嬌妻》,香港﹕東立,2017

謎之聲﹕嘩,現在才來談這個,有沒有OUT了點﹖

因為寫這篇文的是個OUT洲人嘛。

通常大熱的東西在下不會特別去追的,只是當時聽了朋友講劇情,後來見有中文版漫畫,所以就買來放在學校了。似乎因為少年很難體會這種「熟齡處男」的劇情所以反應麻麻,於是聖誕節就自己借回去讀。讀了覺得果然不錯,於是又去找劇集看。

為何會放在學校﹖因為我認為這個故事其實值得學生看。原本沒愛情的男女,純粹因為女主角想留在都市生活而以「家務僱員」身份同居,再發展感情的故事,看起來很離譜,因為它完全不符合現代人「先有愛情才同居或結婚」的主流想法。可是,故事破格、引人想像才吸引。而且故事中對男主角這類「專業單身漢」為何會變得退縮被動,以女主角心理系碩士生的角度提出了相當「到肉」的看法,更易令讀者(其實只是你這種毒男﹖)深有共鳴、覺得「就是這樣,被說中了」。

更重要的是,故事背後帶出了很多社會問題。無論是社會政策應該如何鼓勵結婚生育、單身人士面臨的歧視,還是家庭主婦的貢獻遭忽視、職業婦女和老姑婆的糾結之類,作者都透過女主角的口提出了很多想法和質疑。這些內容跟通識科討論香港人生活素質(課程文件如此,應為「質素」)、或者現代社會的人際關係,都拉得上關係。所以你可以說,雖然故事大綱表面很「離地」,但內涵其實很「貼地」。故事核心的思想只是「家庭是夫婦共同經營、並不是在外工作賺錢的才是主人、家務也是貢獻應獲實際認可」而已,反而是相當「不新奇」、「很正路」的想法。

何況你認為「找個人同住只為了僱用她處理家務」很不真實嗎﹖雖然現在連日本人也覺得這個設定很虛幻(當然更虛幻的是新垣結衣住進你家),但別忘了PTGF、援交這類「用錢解決情感需要」的現象都是由日本人風行在先。很多社會新現象在日本形成後,就會逐漸在台、韓、港各地出現。有沒有可能這種現在看來離譜的設定,將來會成為現實﹖誰知道十年後你會否真的跟個家務員同住了﹖(毒舌﹕只差在那不是新垣結衣也不會愛上你) 又或者,你會是那個為生計不得不住進別人家的家務員﹖

 (泛科學,有人真的以心理學寫了篇分析)

改編電視劇由星野源和新垣結衣主演,評價非常好,兩人都算是貼近原著主角。星野源扮演IT毒男甚有說服力(雖然暗地裡總令人覺得他像坤哥一樣是偽毒),結衣BB萌演妄想更是神似,漫畫裡誇張的害羞滾地動作由她演來,不旦不失真而且激萌。
一般而言改編很難不被批評,方某近年看過的幾齣改編作品中,恐怕只有《啟航吧﹗編舟計劃》(電影《字裡人間》)感覺完全對頭。很多改編作品就算不是改到體無完膚,也會因為遷就影視需要而令角色平面化。更不幸的就像《古書堂事件手帖》般,情節、佈景、配角都做得好,唯獨是選錯男女主角,於是大敗。而《逃恥》可能是近年改編作品中最獲好評的,各方面都跟原著感覺相近,就算看得出改動了的地方,也跟原著劇情若合符節,不至於格格不入。
故事劇情於電視劇而言可能是「太不真實」的(畢竟單身女子住進單身男子家裡打工,還要那麼主動,並不符合一般電視劇的男女角色定型),但實際效果並不令人感覺奇怪。除了因為故事內容其實觸及很多社會現實問題之外,另一原因可能是因為經常插入的女主角妄想。因為這些妄想「更加古怪」,反襯起來劇情似乎也不算太離奇。

撇除男女主角,其實劇中配角也不錯。尤其是演姨姨百合的石田百合子,不只名字幾乎一樣,也演得很放、很貼近原著的性情。想不到她竟然還真的像角色一樣是單身貴族(差在原著說百合沒做過就直接進入更年期),找她演這種角色倒像有影評說《柏靈頓2》找曉格蘭特演過氣名星是自嘲一樣。
要跟個年輕貌美的女主角並肩演戲讓人比較已經很危險,而且百合這個角色還是不會勉強打扮裝年輕的,所以劇中經常可以見到發黑的眼袋和額頭縐紋。這樣站在妝扮得完美無暇的女主角身邊,還真是很容易相形見拙。
我猜如果是本地大台的某些大姐,可能受不了這樣比較也要武「妝」一番搞得原味全失。但也可能角色性格和本人近似,大家都是有自信的事業女性,所以她演得夠放,發揮到原著中百合的魅力。感覺真的既像姨姨又像大姐姐般親切。

飾演基佬上司沼田的古田新太也是很好戲。對他沒甚麼印象,不過見到維基寫著他演過忍者亂太郎的飯堂靚姑……係喎,咁就有印象啦。
反而是演愛家同事日野的,演得真的有點太誇。見他抱著男主角高叫,不知道會以為他才是基。
演風見涼太的大谷亮平,在網上見到有些批評說他演出平平。在下沒特別覺得他演得好不好,不過電視劇中這個角色似乎只需要展示為靚仔型男,那麼他算是不斷chok樣充份完成了。(當然跟厲害的百合做對手戲就很難不被比下去了。)

不只是逃恥舞受歡迎,原來把歌詞粵語改編的也有不少,隨便一找就有幾段(挽歌之聲山卡啦G Lee)。不過我認為改得最爆笑的大概是火土那句「要快就快,訂了契約就上班﹔要怪就怪,自己乜都想懶。洗衫加擦地埋首兩餐,全部你埋單」(其實填得最美那句是「人在羞恥證實仍不想放棄」啦)。

(方某人其他書評書介)

星期日, 10月 01, 2017

機動警察新世代—詩詞篇

(建議配樂﹕記憶の彼方へ)

最後這一篇,講講詩詞。

緣起於第十二集,繁夫班長跟後藤田隊長談起「特車二課的遺產」(不用怕方某劇透,因為整齣劇都沒「透」過遺產是甚麼 :P ),留下這番話﹕
「漫天魚鱗雲,萬般思緒何堪問,總有無明因。」

這句子十分有詩意,於是很想知道原文是怎樣的。

自己嘗試開日文原聲,聽起來似乎是「いわしぶんとにつべき,ことならす」。
一看就像俳句。俳句例有十七個音,無線竟然譯了十七個字出來,而且還按俳句規矩用五、七、五格式。翻譯者看來頗有文學根底。

然後嘗試上網找原句是甚麼,但一開始已經發現自己抄錯。
因為網上找到「魚鱗雲」日文有幾個叫法,分別是「鱗雲(うろこぐも)。鯖雲(さばぐも)。鰯雲(いわしぐも)。斑雲(まだらぐも) 」。
所以第一句顯然不是「いわしぶん」而應該是「いわしぐも」(鰯雲、いわし雲)。

但之後的應該是甚麼﹖
只知五十音但不懂日文的在下還猜不到,思緒我只懂得「想い」(おもい),無明在日文維基見到也就是漢字原音「むみょう」或「迷い」(まよい),都夾不到影片那句話。就算我聽錯應該也不會差那麼遠。

另外在網上查到第三句「コトナラス」即是「異ならす/ 異らす」,改變之意。不知還有沒有其他意思。

在電腦課向來教學生應該要先聽課,再自己嘗試,不行才問(因為有些學生很懶,不喜歡聽,然後就問,等你個人指導)。可是自己嘗試過各種方法,還是找不到竅門,就不是懶,而是能力不足。那就是找老師的時候。

方某不才,學日文其實只學到五十音,文法全部一抹黑(其實學英文也一樣,所以絕對不是老師的問題)。所以唯有請日文老師兼中大師弟慶生君出山,慶生君不只有教日文資格,而且還發現過匯豐銀行百元大鈔上的區旗倒轉了
(學機動警察搞置入式廣告﹕慶生君私人教授日語全年開班,歡迎接洽。XD)

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沒有。面書上找慶生君不到幾分鐘,謎底已經揭曉。原句其實是﹕
「鰯雲(いわしぐも)
人に告ぐべき(ひとにつぐべき)
ことならず」 
(慶生君特別提醒﹕這裡「こと」和「ならず」是兩個字)
即是十七個音我聽錯了四個。慶生君指直譯就是﹕
「魚鱗雲
不會成為
應該向人訴說的事」
原句出自加藤楸邨,原來是個二十世紀的俳人。這句應該也很出名,所以連日文維基也有收錄。
慶生君謙虛說自己不熟日文文言,引述網頁解釋指﹕俳人自己心情沉重,就算見到魚鱗雲很漂亮,跟別人講了又有何用﹖所以說﹕無法向人訴說的事,說了也是白說。
我猜大概就是因為這樣,所以用來配搭繁夫班長「不知從何說起」或者「沒有人能明白/理解」的心情。

然後我又發覺原來第零集繁夫班長已在唸古文(果然是老人家)﹕
 「祇園精舍鐘聲響,訴說世事本無常。」

心想沒有一次問完,如果之後又麻煩朋友就不好。但幸好這句實在太有名,原來出自平家物語首句,一找就有。

---

詩詞是詞,歌詞也是詞,最後抄下無線翻譯的主題曲吧。


Ambitious!
作詞 - 酒井竜二 / 作曲・編曲 - 中土智博 / ディレクター - たいせい / 歌 - 真野恵里菜
(歌詞錄自﹕http://yakujutsu.blogspot.hk/2014/12/mano-erina-ambitious.htmlhttp://www.kget.jp/lyric/230542/Ambitious%21_真野恵里菜,中文歌詞來自無線字幕)
気が付けば町は夕暮れ
ki ga tsuke ba machi wa yuugure
When I noticed that the town is already evening
(回過神來城市已進入黃昏)
早送りの一日が 頭でフラッシュバックしている
hayaokuri no ichi nichi ga atama de FURASSHU BAKKU shite iru
And my mind goes flash back fast forwarding to the first day of the month
(飛快結果的一天 在腦海中一直重溫)
誰かの役には立たかない
dare ka no yaku ni wa tatakanai
If I don't stand up for anybody
(成為某人的幫助嗎)
なにかを変えられたかな
nanika wo kaerareta ka na
I wonder if something will change
(能改變什麼嗎)
今はまだわからないけど
ima wa mada wakaranai kedo
Even though I still don't know
(如今還不清楚)
明日の空げ赤い夕陽を見送れば
ashita no sora ge akai yuuhi o miokure ba
If I watched tomorrow's red sunset until it disappears
(邁向明天的天空 當送別鮮紅夕陽)
この場所でまだやれる
kono basho de mada yareru
I still will continue living this place
なんとなく思えたの
nantonaku omoe ta no
I somehow thought about those things
(總會想自己仍能在這裡有所作為)
未来に見えない誰も知らない
mirai ni mienai dare mo shiranai
The unseen future that nobody knows
(未來是看不見 也無人知曉的)
今はコマ送りを繋いでいくの
ima wa KOMAokuri wo tsunai de iku no
frame by frame
(將現在定期播放)
泣き笑いのえんなローブを
nakiwarai no en na ROUBU wo
いつか見たいから
itsuka mitai kara
(終有天想看到笑中有淚的結局)
変わり映えないの日々
kawarihaenai no hibi
(毫無改變的日子)
時に足踏みばかりだ欲しいでも
toki ni ashibumi bakari da hoshii demo
(即使偶爾會停滯不前)
振り返れば胸を跳ねてると信じで
furikaere ba mune wo haneteru to shinji de
(回首過去 深信當時的我充滿自信)
火が来れた町明かりで
hi ga kore ta machi akari de
(天色漸暗)
巻き戻した一日を
makimodoshi ta ichi nichi wo
(在街燈照射下回顧這天)
何どもブラッシュアップしている
nani domo BURASSHU APPU shite iru
(多番將它粉飾擦亮)
勝ち負けだけではないのに
kachimake dake de wa nai noni
(明明不計較勝負)
勝たなきゃいけないの
kata nakya ike nai no
(為何這次卻非勝不可﹖)
なぜ今はまだ答えは出ない
naze ima wa mada kotae wa de nai
(如今仍得不出答案)
明日の空に色を添えるできことを
ashita no sora ni iro wo soeru de ki koto wo
(為明天的天空添上顏色的事情)
少しでも作れたら
sukoshi demo tsukure tara
(只要能做到少許)
何か変わる気がして
nani ka kawaru ki ga shite
(就覺得會有所改變)
期待してたいどんな時も
kitai shite tai donna toki mo
(任何時候也希望抱有期待)
今は意味なく思えることでも
ima wa imi naku omoeru koto demo
(即使如今能想到的事毫無意義)
奇跡のような名場面を
kiseki no you na mei bamen wo
いつかみたいから
itsuka mitaikara
(終有天也想見到 這種奇蹟般的名場面)
変わりたがって日々
時に足がもつれてしまっても
立ち上がって また歩き出すよ 必ず
 
 「この場所で まだやれる」なんとなく思えたの
kono basho de mada yareru nantonaku omoe ta no
(總會想自己仍能在這裡有所作為)
(完整版這幾段沒出現於無線字幕中) 
期待 してたい どんな時も
kitai shite tai donna toki mo
(任何時候也希望抱有期待) 
今は 意味なく思える事でも
ima wa imi naku omoeru koto demo
(即使如今能想到的事毫無意義) 
奇跡の様な名場面を いつか見たい
kiseki no you na mei bamen wo itsuka mitai
(終有天也想見到 這種奇蹟般的名場面) 
未来見えない誰も知らない
mirai mienai dare mo shiranai
(未來是看不見 也無人知曉的)
今はコマ送りを繋いでいくの
ima wa KOMA okuri wo tsunai de iku no
(將現在定期播放)
泣き笑いのえんなローブを
nakiwarai no en na ROUBU wo
いつか見たいから
itsuka mitai kara
(終有天想看到笑中有淚的結局)
変わり映えないの日々
kawarihae nai no hibi
(毫無改變的日子)
時に足踏みばかりだ欲しいでも
toki ni ashibumi bakari da hoshii demo
(即使偶爾會停滯不前)
振り返れば胸を跳ねてると信じで
furikaere ba mune wo haneteru to shinji de
(回首過去 深信當時的我充滿自信)
「大切なキセキ」
作詞 - 上田起士 / 作曲 - 小西裕子 / 編曲 - 鈴木俊介 / ディレクター - たいせい / 歌 - 真野恵里菜
(在平凡的日子裡)
(定必只會累積)
(平凡的時光)
(假若任何未來)
(都能彼此分享)
(就會成為特別)
(而重要的奇蹟)
(即使獨自一人在黑夜裡迷惘落淚)
(當閉上眼睛 在眼簾裡就會微笑)
(有你在就沒問題)
(任何人都深信誰人的內心會發光)
(向著閃爍流星許願)
(希望能與你一直同在光輝的世界裡)
(悄悄浮現出嶄新的笑容)
(再度迎向嶄新的明天)
(希望繼續守護今天的牽絆)
(因為所有相遇都是只此一次的奇蹟)
(在平凡的日子裡)
(定必只會累積平凡的時光)
(假若任何未來都能彼此分享)
(就會成為特別而重要的奇蹟)
(你成為特別而重要的奇蹟)
(方按﹕這首我在網上暫時未找到原歌詞。)

---

(機動警察新世代﹕背景篇 / 吐糟篇 / 人物篇之一 / 整備班篇 / 人物篇之二 / 劇情篇 / 廣告篇 / 詩詞篇)

星期四, 9月 28, 2017

機動警察新世代—廣告篇

[鐵定劇透,不喜勿入]
(建議配樂﹕出撃準備601)

大台節目的置入式廣告經常被人投訴,很多時候是因為純粹為了賣廣告而賣,顯得太突兀(某劇出現餐廳整幅牆都是某牌子飲品、或者台慶頒獎藝員衣裝華麗竟然食炸雞即為二例)。機動警察真人版也有不少置入式廣告,但相對順眼得多。

第一個嚴格來說不知是否應該叫廣告。因為在第一集中出現的「水道橋重工」機械人其實是真有其物,而且可供發售﹕
可是,這與其說是商業規模生產的製品,倒不如說是機械迷搞來玩的吧。反正你又不會真的拿去做工程的。

更露骨的是第四集,這一集提及特車二課成員到便利店買午餐,卻相繼被恐怖份子劫持的事。便利店自然有很多食物,所以現場放了整個貨架的日清碗麵,還有重點推銷的UFO碗麵,也不令人感到奇怪。

如果置入式廣告只是這樣,倒沒甚麼新意(無記經常做),但令人意想不到的卻在後頭。當卡莎從後門爆入便利店後跟恐怖份子爆發槍戰,流彈把一個UFO碗麵彈上半空,然後又被子彈射穿,裡頭的東西都跌出來了,還非常誇張地標上說明﹕

最後竟然加了這樣一句硬銷﹕
老實說這樣的橋段如果放在大台電視劇,恐怕早就被人投訴到飛起。只是《機動警察》本身情節就有點荒誕,所以這一幕搞硬銷反而令人感覺就在情節的荒誕誇張之中,而不覺突兀。

同樣的誇張也在稍後再出現,男主角被打到甩牙,竟然還有標示出「流口水」來 XD

另外,雖然不算賣廣告,第五、六集卻不斷開特攝或動漫經典的玩笑,例如「哥O拉」或者「B字頭公司」。其實你再看那個芹澤教授的造型,根本就是扮「怪醫O博士」嘛﹕
後話﹕這位飾演芹澤教授的嵨田久作,找到他的照片發覺很面熟,再看日文維基才知道他就是電影《圖書館戰爭》裡面的平賀警部補。

後後話﹕劇中把那隻「怪獸」稱為「GA☆PA」,很少看特攝的在下,真的不知道他們本來想說甚麼。畢竟那應該沒有「哥O拉」那麼出名。

上網找了一會兒,才在日文維基的怪獸名單中看到端倪。與劇中或OST中標示為「GA☆PA」不同,這裡指機動警察新世代中的是「大怪獣 ガッ★」(GAA—),換言之劇中消音只是消了個促音。名單中名字有「ガッパ」的怪獸倒不少﹕
1967﹕大巨獣ガッパ(日活)
1973﹕カッパルゲ (行け! グリーンマン,東寶製電視劇)
1979-1987﹕カッパトロン (集英社漫畫キン肉マン)
2010﹕デスカッパ (日活,這有少許不同,是KAAPA而非GAAPA)
未明﹕ガッパラス (ご当地怪獣)
如果單看名字,「GA☆PA」顯然是想影射《大巨獣ガッパ》,而1967年的影片對製作組來說應該也算得上經典。但實際看劇中造型,牠倒是比較接近2010才有的「デスカッパ」(借用現成也很合理)。兩者都是日活公司的製作,而這次機動警察電視劇卻是東北新社製作、松竹公司發行,這就說明了為何跟「哥O拉」一樣要消音了。

隊長話齋﹕
(分分鐘畀人告 XD)

---

(機動警察新世代﹕背景篇 / 吐糟篇 / 人物篇之一 / 整備班篇 / 人物篇之二 / 劇情篇 / 廣告篇 / 詩詞篇)

星期一, 9月 25, 2017

機動警察新世代—劇情篇

[鐵定劇透,不喜勿入]
(建議配樂﹕大捜索)

這裡分享一下在下認為不錯的劇情。

繁夫提及後藤田隊長「做甚麼事都很敷衍,但其實很聰明,不過這只是傳聞」。其實隊長真的很聰明。這一點在第一集就已經暗示了。

第一集提及特車二課第一小隊解散後,第二小隊單靠六個人要維持廿四小時戰備,非常勉強。他們要以「三個人日間當值八小時,另外三個人全日廿四小時當值」的方式輪流交替。每次要連續當值三十二小時才可以下班回家,第二天又要回來接替廿四小時當值和八小時日間當值。
就算日間組可以下班,也要保持聯絡方便隨時召喚出動。當然,就算隊員長時間當值,隊長倒可以每天下班回家的,繁夫班長也可以。所以第一集有他們下班的鏡頭。

當警視廳傳來警報,大家怱忙趕回來,坐上英格倫之後,就為了能否把英格倫送上運輸車而爭拗。因為零件長期短缺,英格倫的裝備妥善率極差,繁夫班長因為怕英格倫上落運輸車有損耗,所以乾脆下令沒有他同意不准把英格倫送上運輸車。
頭兩次警報,繁夫班長見到隊長穿著睡衣睡袍回來,就堅決阻止大家把英格倫送上運輸車,而隨後亦證實是誤報。(隊長還搞了幾個梗,這裡不提了)
到第三次,當繁夫班長見到隊長比他更早回來,而且穿上整齊制服(還擺出懶有型pose),於是立即下令英格倫上運輸車。
劇情就此暗示了隊長有辦法知道警報是真是假,而繁夫班長亦了解這點。當隊長知道是假的時候,就敷衍了事,穿著睡袍慢慢回來﹔知道是真的,就穿好制服趕快回來了。

同樣第一集,也有個令不少人留意到的梗。當上海亭送大鍋炒飯來的時候,駕駛座旁邊竟然有個人伸出鏡頭偷拍英格倫,還用普通話說「我們也能做,一模一樣的」﹕
這當然就是嘲諷中國人喜歡抄襲「山寨」別人的東西,大家都看得出來。但我想這一幕最「陰毒」的還不單是諷刺中國愛抄襲。
別忘記第零集一開頭繁夫班長就提及過,英格倫是廿年前的產物,世界各國都已經改用無人機。日本因為固執於雙足步行機械人,所以機械人技術落後於其他先進國家。但就連廿年前的貨色,中國人也要來山寨「一模一樣的」,你看到編劇眼中的中國多落後不堪沒有﹖
(現實中解放軍也買了隻三十年前的廢艦,用來做第一艘航空母艦。但至少他們隨後「山寨」出來的第二三隻,應該總會嘗試有點改進的。)

當上海亭送來大鍋炒飯後,還有一個揶揄偉大祖國的梗﹕
「連解放軍的伙食也比我們好」,當然這就是說特車二課的伙食差到在國內已經無可比較的差,要拿解放軍來比了。
(倒是方某在學校不賣飯盒的日子,午飯要去旁邊IVE飯堂解決的時候,有時如果事務太繁遲了去,就會發現甚麼都賣完。那些雙餸飯只剩下幾堆殘羹剩菜,無選擇下隨便夾些給你,感覺倒也真的差到覺得連特車二課吃上海亭炒飯也不算太差。問題不是味道,是那種吃剩菜無可選擇的氣氛。)

而這一幕中,當整備班成員為了吃飯你推我撞的時候,旁邊繁夫班長倒有桌椅,還有正餐、甜品和膳食組孖辮胖妹服侍,擺出來簡直像法國大餐的樣子﹕
每次出擊時整備班組員在旁邊搖帽子,這似乎是日本帝國海軍的傳統(《永遠的0》也有類似鏡頭)。但軍官和士兵差如此遠的膳食安排,倒也真的很有英國海軍(日本海軍就是仿傚英國)的傳統呢。

---

(機動警察新世代﹕背景篇 / 吐糟篇 / 人物篇之一 / 整備班篇 / 人物篇之二 / 劇情篇 / 廣告篇 / 詩詞篇)

星期五, 9月 22, 2017

機動警察新世代—人物篇之二

[劇透注意,不喜勿入]
(建議配樂﹕98式起動せよ)

回到女生,究竟整備班有多少個女生﹖整個整備班大概有三十多人,網上稱有1/3到1/4是女生,即是七至十個。可是在鏡頭前同時見到的通常不多於六個。
前面截圖你見到至少三個都是經常出現的(當然,特別留意其中兩個眼鏡娘只因在下眼鏡控發作)。另外一個孖辮胖妞也經常出現,就是負責膳食組,經常傍在班長身邊服侍他吃飯。

整備員之歌大概是唯一把所有整備員集合一起的場面(其實總監檢閱那次也有列隊,但沒有把所有人攝入鏡頭),對照整首歌的鏡頭,至少找到八個女隊員﹕


當然,相對八九十年代,現在加入工程界的女生比較多,所以整備班終於有女生也很合理。不過方某比較壞心眼,總覺得其實監製是為了預備這一幕﹕
(第七集遇上炸彈狂徒在基地內放炸彈,大家跑到草地上逃難。後藤田隊長乾脆宣佈就在草地上野餐,迫狂徒現身,「反正我們很有閒」。結果他們拿指揮車的汽油煎烏冬,還有幾個女整備員改穿泳裝在玩耍,隊長和隊員就躺著曬太陽。儘管這個清涼鏡頭只有幾秒時間。)

可是,女生中的兩個眼鏡娘究竟是誰﹖在下嘗試在片尾字幕找線索﹕
究竟哪些是女性名字也未必容易分辨,例如朝霧涼經搜尋後才發現是男人。女性名字似乎全部殿後—
寺田浩子(似乎是眼鏡常常滑下來的那個眼鏡娘一號,原來也三十幾歲了)
宇那(似乎就是數一二三四那幅的常見女隊員,上網找照片才知道原來她拍泳裝寫真的)
楓山まゆ
久田真実子(這個很難認,在其他人的網誌中見到她戴了眼鏡的照片,但沒印象劇中有這樣子的眼鏡娘。可能是眼鏡娘二號。)
—近藤悠
芹澤りな
堀田祥子
—菊地晶子
—多田朱希和
成田麻穗
總共十位。

另外這六位就是飾演第一代六位隊員的演員﹕
因為他們只是「歷史背景」,所以每次出鏡不是當「影後」就是模糊化處理,樣子都看不清楚。
當然,如果你看相關演員自貼照片就會明白,畢竟充其量是體型相似。除了飾演泉野明的岡田夏海比較像之外,其餘各人跟原著角色樣子還差得遠。如果不是模糊化處理的話(反正也是表達特車二戰隨著舊人四散,記憶開始模糊),就可能很難找人了。
最奇怪的是,第一代隊員的制服自然跟足動畫設定(也很應該),白色恤衫、鮮橙色外套配白色頭套。可是第三代隊員卻全部變成卡其色戰鬥服,頭套也跟原著不同。不知何解,可能是用來映襯第三代的衰頹。
(其實不只制服,連指揮車也由原先虛構的98式特型指揮車,變成現實中有的英國Ferret偵察裝甲車。)

另外還有個客串的眼鏡娘,就是在第五、六集飾演熱海市長秘書的奧田惠梨華
(不要問我為何一出場就在市長按背下呻吟那麼曖昧)
然後又有甚麼都看不到的出浴鏡頭﹕

《機動警察》好看在於,它不只講機械人,其實旁及不少政治問題。例如這一幕熱海發現「大怪獸」,後來竟然引來美軍的航空母艦(秘書判斷他們應該只是來湊熱鬧)。美軍引用《美日安保條約》出動航空母艦,市長生怕他們殺了「怪獸」破壞他藉機吸引旅客的「陰謀」,他要求趕走美軍的藉口竟然是「核動力不行﹗」
這也要放到日本是唯一遭核彈攻擊國家,和民間反核情緒濃厚才會成立。(現實中根據日本政府的非核三原則,美軍長期以傳統動力的小鷹號派駐日本,直到小鷹號退役才調來核動力的。這個梗當然也是小鷹號被換掉的現在才玩得成。)
同樣地,動畫劇場版說因為日本維和部隊未得上峰同意不能開炮,結果部隊遭全殲,令隊長憤而搞政變。這也是日本自衛隊原則產生的特有疑慮。

最後還有一個,不是眼鏡娘,不過令在下覺得很面善的﹕
這個在第四和第十集都出現的恐怖份子蜂野一郎,要找他的本名波岡一喜才發現,原來就是電影《圖書館戰爭》裡面的狙擊手前輩進藤。

---

(機動警察新世代﹕背景篇 / 吐糟篇 / 人物篇之一 / 整備班篇 / 人物篇之二 / 劇情篇 / 廣告篇 / 詩詞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