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alysis

星期六, 11月 15, 2025

中英夾雜

在讀墨討論區見到台灣犢友提起「火山孝子」。
「火山孝子」香港已很少聽到,我想起的反而是「佛山孝子」。

因為以前喪禮習俗要哭得淒厲以示孝心 ,如果有錢人家中沒男丁或者男丁不夠,就會請人來「幫忙」扮成孝子代主家哭喪。而扮孝子的以佛山最有著名,他們不只扮哭,連鼻涕兩行都扮得出來,故名佛山孝子。(跟香港賣山藥都叫「淮山」同一道理)

不過意思卻跟火山孝子剛好相反。一個真心,一個假意。
揭後語有云﹕佛山孝子—似層層。

不過這些在香港都不流行了(廿四孝父母比較流行,笑),所以年輕人沒聽過不出奇。我是小時候看梁濤還是吳昊那些掌故書才知道佛山孝子。

---

半夜醒了睡不著想起中英夾雜的問題。當然很多語言都有夾雜外文,日文尤其多,而香港最出名的當然是陳豪飾演崇禎皇帝的那句「同朕check吓」。

不過以漢語系而言,可能廣府話用得最多。畢竟跟英國人最接近,單是巴士的士多士士多已經非國語所能比(最離奇的是國語竟然以「吐司」指未烤過的方包,根本與英文toast原意相悖),簡直把英文當中文用。

更老餅的香港人甚至還會用「燕梳」(insurance 保險)、「科文」(foreman 管工)。由於以前的工人太多讀書不多更不懂英文,所以香港工程界流傳的廣東話英文詞更多,例如讀《綠十字》這本職安局雜誌時就經常可以見到「塞古」(shackles,吊運用零件,在維基見到國語譯成卸扣,更妙)、電影行業到現在還「吊威也」(wire 鋼絲,讀音就是誇張的英文讀法 why-ya,「威也」只是用中文標音,沒人會真的讀「威—也」的)。

甚至我們每天在學校都是叫學生收集「快勞」(file,實質指 clip file / folder 文件夾,讀音 fir-lo,快勞同樣只是勉強標音),如果硬要改叫「文件夾」,反而繞口。

更厲害的似乎是「foul」,因為是單音字(跟中文一樣),所以用起來渾然天成,甚至你說了出口也不會發覺那是英文。網上有時見到寫作「否」,但其實沒有公認寫法,甚至很少有人真的寫下來,因為字幕通常會自動用中文詞代替。(廣東話節目的中文字幕不時如此,大概因為大家慣了寫書面語。)

廣東話的「foul」亦跟國語「吐司」一樣,跟英文原意有異,不過相差沒那麼大。英文「foul」本意指犯規,而比賽犯規自然會被罰離場,廣東話的「foul」就取引伸義,可以指「被趕出局」(foul佢出局),甚至廣泛到任何「被淘汰」、「(提議)被否決/駁回」的意思(畀人foul)。

星期六, 11月 08, 2025

不是博物館指南


默泉、余寶茵、唐冠聰、劉德欣、李挽靈、麥穗、鄒頌華、馮靜雯《不是博物館指南﹕八個博物館迷的逛館心法》,香港﹕毫末書社,2025

方某也喜歡逛博物館(雖然方包出世後就很少去),見到本地有相關出版,自然會捧一下場。

書中有八位作者,但文章不只八篇,因為部分作者多於一篇(默泉四篇、麥穗三篇,余寶茵兩肩篇、其餘各一篇)。
正如書名,這的確不是一本教你逛博物館的指南(所以也不算甚麼「逛館心法」),只是喜愛博物館的人,對「博物館」的反思。

近年世界各地(尤其西方國家的)博物館捲入不少爭議,由如何公平反映殖民時代的史實而不流於片面歌頌帝國和征服,到殖民時期取得的藏品是否正當、要不要歸還,都引發左右大混戰。左翼有時囿於政治正確,甚或矯枉過正﹔右翼卻慣於擁抱舊思想,容易變成無論好醜善惡一味死攬。(當然香港有些右翼網民就更離奇,自己移民外國卻支持反移民政黨,以榮譽白人自居,對方同樣厭惡自己卻渾然不覺。)

書中文章介紹的大多是香港以外的博物館,其中又以台灣和歐洲(含英國)居多。介紹歐洲而非美加的博物館,除了因為歷史上博物館於歐洲興起,亦可能因為編者的朋友圈子多在歐洲(這一波移民潮大多都是去包括英國在內的歐洲各國)。

為何不講本地博物館﹖其實有,其中一篇主題是,另外一篇也有旁及。讀過你就知道—或者其實不讀你也猜到—為何十幾篇文章都不多談本地的事,畢竟還可以評說的已經不多了。多寫幾篇說不定就會惹上某些只顧刷鞋不顧本地利益的好事之徒呢。

(方某人其他書評書介)

---

筆記,或挑骨頭﹕

p.66 「此書是博物館學重要著作,它解釋了博物館作為學術機器,如何協助政府理解殖民地種族的特性,包括以西方角度研究當地收集的物品,來理解他們的文化或文明度。」

這當然是事實,但也是無可避免。就算我們突然發達,建一間博物館,收藏和展示方式也會反映我們對藏品(及其來源)的理解,因為人類總是會自我中心。減輕這種盲點的唯一方法是增加對話,書中有一些有趣的嘗試,例如找舊殖民地的學生就藏品寫「另類說明」。

p.122 「像所有關於二戰納粹大屠殺的電影,集中營博物館所展示的「警世真相」(彷彿無造作,但以刻意堆砌的巨量衣物造出一種視覺震撼),是一個有意識地經營的歷史論述。」

我不懷疑館方有意識去營造震撼,但其實那些遺物是否有需要「刻意」堆砌﹖畢竟我們見到有關集中營的舊照片,就是解放後盟軍發現裡面堆滿了猶太人的遺物。就算館方重新砌成一堆,也不過是還原罷了。

p.138 「換另一個角度,如果這麼多年的歷史教育是有用的話,德國的猶太社區就毋需動用重重保安。」

1. 作者說德國未能「平衡」討論相關問題,但正因為納粹餘毒尚在,所以更難「平衡」討論,否則就有為納粹「平反」之嫌。
2. 當然西德式歷史教育的不足之處,西方作者亦有討論。可是單憑「有新納粹和反猶分子存在」就當成「教育無用」,那又未免過於嚴苛。世上永遠有毫無良知的人,亦永遠有過分偏激的人(無論左右皆然),而這類人的影響力遠遠比他們的人口比例高得多。如果要教到這類人完全沒壞影響才算有用的話,那麼教育永遠是沒用的。
歷史教育令大部分明白納粹之惡和德國在當時的問題,知道今天不能再容忍納粹重來,已經在起作用。只能說教育制度總有不足、亦永遠有些人教而不善。

p.191-192 某程度也是在下的心情,不亦悲乎。

p.207 「臺灣,應該是全世界最高舉「國立」的政治實體,四處都是「國立XX大學」、「國立XX博物館」、「國立XX運動場」等,但我們都明白越煞有介事,越代表背後的虛弱和不自信

這評語如果放在另一些地方可能恰如其分,但這裡卻有點捕風捉影。
因為臺灣之所以多「國立」,就只代表很多設施都是由中央政府管轄而已。把中央政府直轄的東西叫「國立」,國民政府還在大陸時代已是如此(例如抗戰時就有「國立西南聯合大學」),並非因為自身外交承認不足才這樣叫。相對而言如果是市/縣管就會是「市立」或「縣立」,日本也是這樣叫的(他們甚至有「町立」)。
別忘記台灣本來還有很多「省立」機構,只是因為省虛級化,省政府消失後這些設施大部分都改由中央接管,於是就變成滿街「國立」了。你只要記得很多本來都叫「省立XX」就不會覺得有甚麼奇怪。

星期六, 11月 01, 2025

秒懂過動與自閉的內心世界


岩瀨利郎,《秒懂過動與自閉的內心世界》(発達障害の人が見ている世界),林詠純譯,台北﹕究竟,2023

見到本書讀墨一天特價,驚覺自己根本未有空寫介紹。所以見到本文才去買的看倌,就無法享受一天特別優惠了。不過本書價錢相對而言不昂貴,所以也沒所謂。

書本身不錯,是日本慣用的那種圖解書,以漫畫輔助講解。更好的一點,是每篇單元用漫畫表達問題行為的同時,也表達這類人內心的感覺。因為他們的不合群行為很容易被視為「沒禮貌」或「沒腦筋」,這些漫畫可以增進一般人對當事人心理的了解和體諒。漫畫同時也提供了一些解決方法,鼓勵大家繞過弱點,甚至變成優點,以利他們融入社會。作者講解如何跟這類人相處的方法,對於強調「讀空氣」的日本人而言應該更重要吧。

方某經常自認阿斯伯格,小時候不知為何與別不同,總是惹人厭、甚至被欺凌。自小受教訓太多,長大過程中慢慢「迎合」一些社會常規,我會形容為「磨掉稜角」。成年後朋友提到才發現有阿斯伯格這回事,成長中的痛苦好像都有了解釋。

現今社會對發展障礙關注更多,雖然可能有濫用標籤之弊,但也為身陷其中者帶來更多幫助和資源。如果加上公眾理解和接納,就像書中所提及般,化弱點為優點,無論對當事人還是對公眾,都會帶來更少痛苦、更多益處。

(方某人其他書評書介)

(如果閣下有興趣讀電子書,經本文連結 https://moo.im/a/2dpzCH 購買,本人將獲得平台回饋。當然看倌不一定要經這條連結買的。)

---

筆記,或挑骨頭﹕

p.22-23 當然ADHD和ASD的大腦成因當然重要,更重要的是發展障礙跟「個性」是兩回事這一點。

p.33-36 有個簡單評估,可以先看看自己接近哪種類型。當然不能取代專家評估。

p.65 當然所謂直接說也不等於應該說難聽的說話。禮貌是該有,但話也應該說清楚。我覺得大眾太會把「禮貌」和「口不對心」混為一談了。(所以才有把禮貌當成虛偽的反彈)

p.69 利用當事人的興趣這點也算巧妙。

p.70 實在我也覺得「最近如何」是很難答的問題,因為「最近」和過得好不好都是很模糊的概念,而就算把「最近」按雙方見面頻率擅自調節時間範圍,發生那麼多事根本不知對方想聽哪樣。(究竟哪些算是要拿來說的事﹖)
除非那是相熟,很清楚跟他有甚麼話題的人,才會立即想到應該說哪些事。

而無論是否有發展障礙,指令本來就應該清晰。(「把玩具放回箱裡」)
方包討厭的一點,就是經常不肯跟著做,老是要人搬出要脅(如「等到我來執拾,明天就沒得玩」)才肯動身。

p.94 ASD欠缺自信是很容易的事,因為太容易與人起衝突和被排擠了。AHDH或者至少還有為他人帶來歡樂的優點。

p.102 ASD往往很難表達情緒,但被人刺激到極點就會突然爆發,反而更易惹麻煩。

p.110 書中說「ADHD的過動與衝動會在成長過程中逐漸減輕,長大成人後幾乎就會消失」,但最近好像見到文章(一時找不回)說ADHD也分兩大類,有一類會輕緩,另一類不會。

p.114 用檢查表去避免大意失誤當然是好事,但也要當事人記得去看才行……

p.118 方某也是不擅長運動或美勞,本來想不擅長運動是自幼體弱的緣故,成年後接觸到阿斯伯格這個詞才知道原來還可以有肌肉協調和混合感官的問題。

p.132 其實設開支上限除了用開支apps提醒自己之外,現在更方便的是網上銀行和信用卡都可以靈活設置上限了。只要去設定的話,管理開支應該比以前容易得多。

p.140 倒是真的,在下於學生會做會議紀錄出名仔細。後來見到校友評議會和屋苑業主委員會那種紀錄,心想會議中竟然那麼多事情都被抹掉了。

p.156 作者建議夜貓的活動改在早晨做,本來不錯。可是本身大腦就是夜貓型的人、和生理時鐘就是被成長延遲了的青少年,應該作用有限吧﹖

p.168 就像開支一樣,現在時間管理都有各種apps可以利用,包括網上日曆自動提醒、和時間紀錄讓自己知道每天時間用在哪裡,應該都會有所幫助。問題只是如果是ADHD,能否記得去用也是個問題。(ASD只要建立習慣就不難)

p.171 最離奇的是,方包明明一點也不像自閉,但同樣很怕花灑淋身。

p.178 奇怪的是,多人的時候我會覺得人聲很吵耳,其他學生太多說話會令我很難聽清楚問問題的同學,也很少一邊聽音樂做事,但習慣了一直開電視一邊做事卻沒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