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alysis

星期六, 12月 26, 2015

日本最漫長的一天、邱吉爾二戰英雄記

顧著搬家和執拾,都沒時間寫文了。簡單介紹兩本為圖書館買、這段時間讀完的書。
半藤一利《日本最漫長的一天﹕決定命運的八月十五日》(日本のいちばん長い日:運命の八月十五日),新店﹕八旗文化,2015

原書在1965年已出版,也就是乘新電影上畫出版的吧。不理會身為被侵略國後人的角度看,是一個有趣的悲劇故事。有趣在每個人都認為自己站在正確的一方,卻製造出悲劇。

當時高層已經知道日本無法繼續戰爭,縱使是堅持作戰的軍方高層也害怕本土決戰會爆出革命(當時是指共產革命),對於他們來說共產革命比戰敗更可怕。就像開戰 時的賭徒思路,軍方高層也只是堅持要贏一仗再談停戰爭取最有利條件而已,而文官當然已認為再拖下去是沒可能的事。因為軍方死不認輸,於是首相唯有使計搬天皇出來壓軍方之口。
可是,長久被「寧死不降」愛國教育洗腦的軍人,無法接受自己國家會戰敗投降這回事(日本自明治維新以來,對外大戰幾乎都是勝利,所以才越來越人心不足蛇吞象。可見「輸錢皆因贏錢起」是天下公理)。於是,他們以「天皇被奸臣蒙蔽」為由去再搞一次二二六事件式的「清君側」政變
政變的失敗,除了因為繼續作戰早已不設實際之外,亦因為(或因此)他們無法爭取到任何軍方高層的同意,變成一批中級軍官的胡亂行動。

雖是悲劇,卻不斷有小幸運發生,要不然事件擴大下去,就連投降也會出問題。最有趣的是原來舊皇宮被燒燬,職員全部遷入宮內省令大樓內非常混亂,反而令收藏天 皇錄音盤的地方很不顯眼。當時流行所有職員都穿同一種「防空服」也令士兵無法分辨誰是負責保管錄音的侍從。更有甚者宮內省大樓的建築也令士兵很易迷路。最 爆笑的是,因為宮內省的官職大多是文言文,士兵看著那些門牌完全讀不懂,於是就更容易迷路了。
最無辜的,似乎是那兩個無端端被發瘋軍官斬死的師團長和參謀吧。(那個參謀還是師團長的小舅,另外陸軍大臣其中一個課員也是小舅,當時似乎很普遍)

要嚴格批評的話,你可以說他們仍是美化了天皇,忽略了天皇主導戰爭的角色(《裕仁天皇與近代日本之形成》和《南京大屠殺和日本人的精神構造》著墨較多)。不過在日本環境而言,這點應該可以諒解吧。

邵力競《亂世領袖學—邱吉爾二戰英雄記》,香港﹕天窗,2015

買這本書自然是為了看邱吉爾的故事,這方面沒甚麼意見。大時代大人物的故事總有可觀之處,尤其是邱吉爾這類性情中人,更顯不凡。精彩之處大家可以自己讀邱吉爾的二戰回憶錄,懶得讀的話看這本「閱讀報告」也不錯。

不過作者本人的主張卻令人不得不搖頭,一個當了政務官十年的人,如果還看不出香港政壇的亂象是因為制度造成,只懂批評政客胡來不顧大局的話,他的經驗是白過的。
英國人為何大戰臨頭可以不分朝野一起合作﹖不是因為英國人天賦異稟資質特高,而是因為人家早就建立了兩黨制。在野黨隨時都會上台執政,自然不得不考慮大局。而且執政黨深知會跟在野黨會輪流坐莊,自然亦會予以尊重,適時吸納他們的意見。
香港政客為何只會互相攻擊一事無成﹖因為香港政客根本沒執政的機會,就連支持政府的建制派也不用為政府施政負責任。只要有利連任,他們當然不用理會其他事情。沒有負責任的機會,怎會訓練出負責任的人﹖

更離奇的是,作者聲稱在牛津大學讀過政治。那麼他還不知道英國曾經也有執政黨和反對黨把對方視為朝敵、逆賊、「搞搞震」的時代麼﹖「女王陛下忠誠反對黨」的傳統不是第一天就有,而是在朝野輪替之中慢慢形成的傳統。可見連世界議會之母,互相尊重的傳統也要靠時間累積形成,有好制度才有好的反對黨、有好的反對黨才有好政府。讀過政治還只懂批評個人而不懂針對制度,書豈不是白讀了﹖

回頭望望,特首普選方案堅持特首不能從屬任何政黨,這種反政黨政治的方針甚至不見於人大決定呢。是誰窒礙了香港政黨責任政治的發展﹖政務官不是有份的嗎﹖
你們有份製造這個亂局出來,然後去批評亂局裡面的人﹖

(方某人其他書評書介)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