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alysis

星期日, 2月 19, 2017

實驗圖書館總結分享會

先前提及創不同(MAD)推出了個「實驗圖書館」計劃,邀請公民參與研究當區民眾對保安道公共圖書館的需要,讓各界公民與圖書館館長互動,期望提出一些創新的圖書館服務,迎合民眾需要。整個計劃要投入付出時間較多,而且要跟很多不相識的人傾談,自閉如方某不大勝任。所以沒有報名,只是當八公留意一下,分別去了九月的簡介會十二月的分享會
一月過年前他們於好單位舉辦了總結分享會,所以也繼續去八。
就如計劃一開始所言,他們首先做的就是收集街坊的生活經驗,然後再從中分析圖書館需要做甚麼去滿足街坊需要。
訪問之後,他們把意見分為幾類﹕不同世代對圖書館的期望、社區內各種需要和人際關係、快樂的使用者和圖書館員工、圖書館資源與使用者的聯繫、圖書館資源與社區資源的資訊傳播。





有些街坊的故事被詳細記載,並上載到網誌,繁不備載,看倌可自行去瀏覽。這裡展示其中一位「隱世書法大師」陳伯的故事,因為後文還有他出場的機會﹕
場地佈置也很有心思,就連椅上都有街坊的願望﹕
演講室以外就是各組展示空間,向來眾介紹其計劃。



這次見到Sophie,她貴人事忙仍參加了計劃,所以透過她向一些參加者查詢,就找到兩位學校圖書館職員。於是在下可以訪問她們寫在學校圖書館主任協會的會訊裡了。
第一位受訪者Ada,就是我們上次介紹餐牌流動書架那組的成員。她其實是中學圖書館的助理。覺得社會創新實驗室很有趣,希望知道它會對圖書館發展有何影響,所以就參加了。她覺得參加這活動很開心,可以跟不同背景的朋友(她的組員有設計師、傳媒人、公關等…)交流不同看法。
街坊要求圖書館提供很快的服務,對於圖書館是頗大的挑戰。她認為這個計劃提供了合作機會,讓她深入了解深水埗區,也感受到街坊的人情味。例如有些採訪時接觸的街坊,之後還有持續聯絡,還會邀請她參加街坊的媽媽聚會、也有作家邀請她參與活動。
她同意這個活動要求付出時間頗多、也頗辛苦,幸而上司肯批准放假讓她去見識。參加這個計劃之後,她希望可以從中得到一些推廣閱讀的新概念,日後可以配合學科主題。
第二位Vivian是推出「流動報紙架」的「連繫圖書館與社區資源」組員(也是Sophie所屬之組),她是恆生管理學院圖書館的學習支援助理館長,負責協助推廣和教導學生使用各種參考資源。她也是經由朋友介紹參加這計劃,希望了解其他類型圖書館的運作,看看如何因應市民需要和效果如何。
跟公共圖書館合作可以了解他們工作的困難和處理方法。公共圖書館日常工作大多都是處理投訴(這點與在下觀察相同 :P ),規矩較為一成不變、模式也比較多限制。要康文署改變政策會比較難,這次改為由下而上探討街坊需要,有多少可以做到效果﹖這點令人好奇。
她也表示參與計劃很辛苦,付出的時間超乎預期。因為要嘗試在不同的時間地點推出服務,不能破壞場地原有氣氛。而且在不同場地推出服務往往都需要事先准許,有時就要「走鬼」。她關心計劃結束後,她們試行的服務如何維持,或者可以與不同界別合作,例如寄身於(同屬康文署的)運動場﹖或者是本區的非政府組織(NGO)﹖

展示時間完結、分享會開始,計劃參加者就坐在前面。

前面提到Ada所屬那組,製作飲食主題的流動書架。他們表示最終目標是「全民策展」(而不單是圖書館方策展)。認為可以Google Institute之類建立網上全民策展平台,讓公眾分享意念,由網上投票+專家評審決定採納哪一些項目。

「快樂圖書館卡牌」組表示,這個培養同理心計劃的最大弱點,就是每次可以參與的人數太少,難以改變整體風氣。需要發掘更有效率的方法。

「南亞漂漂」組表示,這次的漂書中太多學術書影響取閱意欲,希望日後可有更多類型。他們知道中央圖書館有少數族裔的書刊,但是否應該就購書政策諮詢南亞裔人士﹖館方應該找到有意見的人來諮詢。
另一方面,他們發現街坊往往對南亞人士有恐懼。所以日後除了舉辦共融活動,亦應該向街坊提供介紹南亞族裔的中英文書刊。而南亞店舖亦可以成為漂書點。
(方按﹕族群共融活動方面,其實是否可以找到華裔學生與南亞裔學生伴讀﹖華裔學生固然可以幫南亞學生學中文,其實南亞學生也可以和華裔學生一起學英文,除了鼓勵學習也可以促進共融。這似乎值得教育界同工探討一下。)
Sophie和Vivian「連繫圖書館與社區資源」組,推出了「流動報紙架」和「十分鐘生活圈」地圖。他們總結實踐經驗,認為一些眾人都是獨處(例如在看人踢球或等人)的地方比較適合放報紙架,而眾人已有集體活動的地方則不宜,否則會影響到原有活動。
 (貼圖純粹是為了這一組的萌萌眼鏡娘 :P )
「實驗圖書館空間」組的分享超了時(笑)。他們關注的是圖書館被視作「老人中心」,這雖然也是人口老化的自然現象,但嫌棄「老人」的年青人要求又是甚麼﹖
他們發現,由於老人大多有視力問題,所以圖書館佈置對他們可能造成問題。例如他們對顏色對比不夠敏感(例如藍綠之別),但他們考察幾間圖書館,發現只有屏山天水圍圖書館並非以藍綠為主色。署方宜乎留意。
年青人要求輕鬆的空間而非很多規矩的地方。
(方按﹕似乎大家很喜歡提及圖書館不准拍照的規定,不過曾在公共圖書館前線工作的在下卻另有想法,因為我們見過不少拿著手機不停拍攝書本內容的人,無視圖書館不准隨便翻印、而影印機是要向版權協會付牌費的事。我倒明白為何他們會一刀切不准拍照。)
他們認為圖書館可以仿傚外國設立megaspace,讓年青人有更多創意空間。推動STEM教育方面老師需要社區支援,megaspace亦可彙集傳統手工師傅傳承手藝。
「圖書館之友」組則認為其意念可以讓這次公眾參與圖書館服務創新的嘗試得以持續發展。
接下來由康文署署長回應﹕
署長表示一向要求下屬考慮如何滿足客人需要,重點不在於新科技而在於過程。所以這次她把主管圖書館/博物館、甚至康樂場所的同事都請了來觀摩。
這次聽到「圖書館之友」的建議,她表示先前博物館已成立博物館之友(方按﹕不是每間公立博物館都有),再搞圖書館之友值得考慮。她說康文署平時想請外界專業人士協助都是難求的(方按﹕好像意有所指 :P ),好像這次匯集到各方專才幫圖書館構思新服務實在難得。只是他們考慮究竟要建立整個公共圖書館系統的圖書館之友﹖還是每一間圖書館各自有其圖書館之友﹖

「流動報紙架」顯示了報紙的確受歡迎,只是空間不夠。那麼公園呢﹖署長表示他們知道將軍澳公園有人私下搞漂書活動(可能指這個),其實他們是暗中鼓勵。(意思是她指示了公園保安不要驅趕﹖)
康文署繼續推動這個項目,主要考慮的是後勤問題,因為公共圖書館配送報紙方式未必可與其他場地相配合。另外可以考慮的就是雜誌,抑或提供舊雜誌﹖

「實驗圖書館空間」提出的問題,署長同意 aged/elderly friendly 是重要的。例如公共圖書館多了買大字書,都要了解長者需要然後實行。至於他們提出圖書館用色的問題,署長表示深旺道圖書館現正計劃中,可以送交相關同事參考。

「南亞漂漂」方面,署長表示剛收到孟加拉領事贈書一批。如何令少數族裔以香港為家是一個問題,台北也有類似的措施值得參考。而署方在表演藝術方面亦已在推廣少數族裔藝術。

參與計劃的公共圖書館館長分享經驗,認為了解用家「故事」的確重要。例如他遇過有個喪母的女孩每天都要來圖書館看書,只有跟她傾談過,才會知道其實是因為母親以前經常帶她來看書,她來看書其實是想重溫母親往事。

亦有參與計劃的網頁設計師表示,就跟設計網頁一樣,我們別以為自己可以把一切都預先設計好。試行中途發現錯誤也是學習機會。


負責博物館和圖書館的副署長吳志華博士回應,十分可圈可點。 :P
他認為很多衝突其實是源於市民對政府的不信任,social lab形式可以讓市民和公務員嘗試合作,是很好的實驗。就算署方聘請顧問專家,都不會提供到(這次提出的)那麼有趣的計劃。相比起以往的公眾諮詢是新型方法。

碰巧於在下旁邊的「奇妙故事堂」莫女士分享。人類學田野考察收集故事比傳統量化問卷有何優勝之處﹖訪問收集故事所需時間長但更深入,而且可以得知受訪者的心路歷程。有些人雖然不懂得(針對某議題)發表意見,但人的真實生活不會說謊,也不會不懂得說。

效率促進組專員蘇啟龍(Kim Salkeld)操頗流利的廣東話發言。似乎因為他們要負責為政府部門提供創意規劃,所以也被請來了。
他表示自己剛剛才參加完中文大學的Smart City研討會。他問在場的人有沒有曼城和利物浦球迷,問他們會否覺得這兩個是同一城市﹖其實現在曼城和利物浦是由電腦一體管理的,但市民並不會因此認同兩者是同一城市。可見人的歸屬感是不會輕易被科技改變。


最後就是前面提及的「隱世書法大師」陳伯,原來MaD團隊和實驗參與者情商陳伯畫了四張感謝卡,送給四位參與實驗的公共圖書館館長﹕
場面十分溫馨。


黃英琦介紹之後social lab的日程,但具體範疇未決定……
……副署長突然彈了句﹕要保密嗎﹖
眾人要少許時間才聽得出弦外之音,然後哄堂大笑。 :D

(方按﹕其實黃英琦於上次分享會曾提及下一個計劃是探討公園規則和空間使用。)


壓軸當然就是參與者和嘉賓大合照。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