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alysis

星期六, 3月 31, 2018

八咪半

新年後和親戚吃飯,在廣州長大的表哥和表姪女見到商場名稱「八咪半」覺得很奇怪。當然像方某這種老人家就會知道,於是開始講古。

我想在香港電視台還會播粵語殘片的年代長大的人,應該都會知道,反而現在的小朋友可能和表哥表姪女一樣不大了了。因為現在已經很少用到「咪」了。

這裡「咪」不是讀成朱咪咪的「mi1」,也不是笑咪咪的「mei1」(may),而是像米高峰(mic)一樣讀「mai1」。這個「咪」其實是英里(哩)mile的音,一英里相當於1.6公里。
還有海里(浬)相當於1.85公里,因為方某對氣象有興趣所以對後者比較熟,這是後話。

這個「咪」其實是指青山公路的里程數。因為英國人接收新界後,環繞新界東西建了兩條主要公路,東有大埔公路、西有青山公路,都是城市人進新界必經之道。粵語殘片裡就不時有明星在兜風、或者到新界某處(如雍雅山房)下午茶的鏡頭。那年代的新界,是城市人的渡假地點。
大概是因為城市人對那些人煙稀少地方的地名不大了了,所以就乾脆用英國人建的里程碑稱呼。告訴別人「我去幾多咪」,這樣反而大家都知道你去了哪裡。

這裡本來是中國染廠(旁邊其實還有間美亞舊廠房未改建),改建為中染大廈。商場部分稱中染新城,但顯然這個名字在香港網民眼中很容易變成粗口字。所以改名也是聰明之舉,只是要想到用青山公路的里程命名,這個人應該也年紀不輕。 :P

在下沒預到的倒是,原來這個里程數並不是從青山道的起始點深水埗嘉頓開始計起,而是由尖沙咀碼頭開始。當然這也不算無理,因為政府和軍方總部都在港島,過海後就在尖沙咀天星碼頭登岸。所以對他們而言,要知道去某處的里程,從尖沙咀碼頭開始比實際的道路起始點更實際。

另一有趣之處是,雖然我們現在講的「幾多咪」一般都是指青山公路的地點,但原來大埔公路也有,只是使用上不及青山公路普遍。在下猜是因為大埔公路不及青山公路長,而且途經之處也較多墟市村落、較多居民、地名也比較知名,所以市民會直接使用當地墟市村落名稱而非用咪數稱呼。相比起來,青山公路經過的很多地方人煙都較稀少,尤其是離開荃灣市區到屯門之前一段(除了深井),當時只有些沙灘和小村落,所以城市人就用咪數稱呼了。

為何說改名「八咪半」的人應該年紀不輕﹖是因為甚至到我們這一輩,也沒聽過如此稱呼荃灣市區內的青山公路。因為我們聽到的咪數,一般都是用於人口較稀小的地方,但荃灣開發得很早,在我們小時候就已經是市區了(當時地鐵荃灣線已開通,八咪半商場後面已是地鐵車廠,但青衣的公私營屋邨才剛剛開始落成入伙),正如不會有人稱呼深水埗的青山道「幾多咪」一樣。我聽過的咪數,已經只有十一咪(汀九)、十三咪(釣魚灣,印象中有見過道路指示牌直接寫「十三咪」)和十八咪(黃金海岸),其餘地方幾乎都用上當地名稱了。所以想得出「八咪半」的人,怎可能年輕﹖

星期三, 3月 28, 2018

白銀時代

這個展覽已於二月尾結束,方某也是臨結束之前一日才有空去看。

這大塊銀錠打了很大的「匯豐」字樣

有趣的資訊圖,可見白銀如何由中南美洲輸往歐洲和亞洲。白銀充裕影響了東亞的歷史。

金屬器具分為範鑄、纍絲、鏨刻、錘鍱、戮印、鏤雕、鎏金、貼花八大技巧。

如果以討論建築而言,這樣的曲面也算是難度頗高。

這樣的鎏金纍絲杯匙,看起來很易藏污納垢,更不像是日用之物。

英國人的省港澳地圖,地形與今日大異其趣。

連藥盒也可以這樣摺疊起來。

一套的烚蛋杯

市井造型的調味瓶,相當有趣

當時就連「斗零」也是銀製的。

見到這樣一套西餐餐具,就覺得是討論西餐禮儀和介紹相關圖書的好機會,於是立即在圖書館的戶口出了段介紹﹕
「西餐有較多餐具,一般都是外側的先用。例如照片中右側最外為湯匙,最左側為牛油刀和餐包碟,都是一開始時使用。然後就是較小的一對刀叉吃前菜,靠內較大一對吃隨後的主菜。餐碟後的小刀叉是飯後甜品用。酒杯原則大概也是相約。中間台上有調味料和糖罐(甜品後咖啡用)、醬汁壺(去大XX快餐店吃扒餐都可以見到,當然那是膠或鐵的)、和麵包盤。留意餐碟上的餐巾是開餐時平鋪大腿即可,不要像BB口水巾般放在胸前呀。」

令人奇怪的是這張海報﹕
這批節目在下年頭編一至三月節目表時還未出現,但博物館經常都有這類「失驚無神」出現的節目。
海事博物館講核污染、甚至找反核團體合作,也不出奇。奇的是如果要講科學,怎可能只找一個團體來講﹖先不說找個不反核的團體來「平衡」,就算質疑核能的團體也有很多吧。這個團體的名稱印象中經常跟「反核之眾」一起出現,而後者卻是一批不時被人抓到胡說八道的科學盲毛。
(利申﹕抱歉了,話雖尖酸,其實有反核之眾的成員是在下朋友。又,其實就連這個核能輻射研究會出的文章也會立即被打臉,當然反駁的人又是「核電行業的打手」所以不用理會啦,正如駁斥反疫苗謬論的都是「藥廠打手」一樣。)
當然你看那張海報就知道在煽動恐慌,也就不用奇怪為何只請這個團體了。

此外,在中環街市舉辦的「城市執生」城市冷知識展覽將於本周六(31/3)結束。有興趣的朋友還可以去看。

星期六, 3月 24, 2018

日據香港的司法和公共治安(1942-45)

[日據香港的司法和公共治安(1942-45)—鄺智文博士]

講者說有部分內容與《重光之路》重疊,不過在下倒是連《孤獨前哨》都要到年假才有空借來讀完,所以有重光之路的內容倒沒影響在下的聽講樂趣。
朋友說鄺生開場部分戴了很多頭盔,倒是一向如此,這年代小心點也沒壞。

1.1 戰爭帶來的是秩序的崩潰和重建,再崩潰和再重建。從日據時代的治安,亦可見戰後建立秩序和信心的困難。
1.2 日本的憲兵和軍法以效率為目標,而非穩定性,但結果實行起來無效率,亦未能令日方統治香港獲合法性。
1.3 面對1947年九龍騷動,英方花了不少力氣試圖彰顯司法制度公平合理(又頭盔﹕不等於做得到),就是為了樹立合法性。
1.4 以往的研究對於非政府的秩序教少著墨。
1.5 講者曾對一位印尼同學作入學面試,對方竟然表示因為覺得印尼民主「太亂」,所以希望入讀政治系,然後回家建立帝制。(眾笑。方按﹕當時在下也有份笑,但看看現時中國你就笑不出了。)所以了解歷史上甚麼才是「亂」非常重要。

2. 淪陷時的公共秩序崩潰

2.1 戰前香港人最感興趣的事是甚麼﹖不是「日軍到哪兒」,而是「劉美美案」。這個防空處長的女友和一些建築商聯絡,造成防空洞招標弊案。這宗案件對香港政府固然尷尬,但因為審訊全部公開,所以市民雖然對政府有質疑,但也有信心(會公正處理)。

2.2 日軍進攻九龍時,市面陷入混亂。阿根廷領事拉華(Ramon Lavalle)見證,黑社會和日軍隨處亂殺人,而最後黑社會又被日軍收拾處死。在港島,則由陳策動員親國民黨的三合會協助警方維持公共秩序。

根據英國檔案館《圍城期間香港警方的工作》﹕中央政府(指國民政府)的影響約束了約60000名三合會成員(講者按﹕當時香港人口也只有180萬人),並承諾在撤離九龍及港島淪陷前,不會去收取令他們克制的費用(即保護費)。簡單而言,英國政府暫時不找數。

同館《香港警方戰時日誌》﹕接獲線報指三合會將大規模謀殺歐籍人士的陰謀,原定於11月清晨3時進行。(陳策出面)以(容許)「向華人收取保護費為代價,換來三合會的合作」(原檔案中此句被刪,由講者的拍檔蔡耀倫解讀)。
講者強調,別忘記當時香港警方只有不足5000人,甚至攻港日軍也只有萬多人,而三合會有六萬人。

2.3 Lavalle證詞指出,日軍發佈的《第23軍戒嚴令》「只為他們使用任何手段對付任何人」,換言之令日軍可以為所欲為。
美國領事華德(Robert Ward)﹕日軍容許全面搶掠、強姦的無政府狀態。
香港大學教授王國棟(Gordon King)記述一些暴行為「無組織華人暴徒」所為。(不只日軍這樣做,而日軍是有組織地搶的。)

3. 日據時期司法制度

3.1 日軍的戰略構想,來自《南方佔領地行政實施要領》,著重於資源和效率,沒想過政權合法性的問題(方按﹕心態跟中共一樣「我要槍有槍,要炮有炮嘛」)。內容要求佔領軍自給自足,即是日軍在佔領地為掠奪性質。但矛盾地,同一份文件又要求日軍離間華橋和蔣政權的關係。但在掠奪之下怎可能成功離間﹖

3.2 《香港、九龍軍政指導計劃》只視香港為軍事基地,於是所有無關活動都要遏制。他們把香港當成軍港、而非現代社會來管理。決定趕走多餘人口(「歸鄉」)、使用軍票等,都只是為管理方便。

3.3 香港佔領地軍政部變成總督部,由1942年1月28日「大陸命」第592號規定,直屬大本營(即是內閣不能干涉)。
1942年「香督令」第一號,就表明他是負責防衛及軍政(不是行政、也不是管治),市民必須服從,比戒嚴更嚴格。
在軍政下的法律構成包括﹕香督令(等同法律或勅令)、香督指、布告、公示、公告等。與英國人的「法治」不同,日本人是「以法令統治」(rule by decree,方按﹕或譯「令治」更能與「法治」或「人治」相對)。

3.4 當然香港總督轄下分為兩支。民政由總務長官統領,但沒多少事可以管。軍務則由參謀長為由,下轄各部門。公共安全部門都是在參謀長轄下,有警務部、法務部、憲兵隊等。
其中負責審判的法務部只有一個官員,就是古木一夫法務少佐(1942年2月上任直至終戰,後期晉升中佐)。此君被香港報章稱為「香港二號戰犯」,但其實他沒有受戰犯審判(見下文)。

3.5 日據時期的刑法包括軍律令、軍罰令、刑事審判規則、刑事緊急治罪條例,都是軍法。
法務部有軍法會議規管軍人,軍律會議則管平民。軍律會議由總督委任三人(其中一個是古木),不設律師和陪審團,負責「對帝國軍有叛逆行為、間諜行為,妨礙帝國軍之安寧或軍事行動」作審判。刑事審判規則規定由審判官獨自執行,而且對一切審判亦不准作不服申訴(不設上訴機制)。

3.6 日方後來發現,香港既然是通商港口,商業案件始終非軍法官所長。1943年2月,容許談雅士等十二位華人/歐亞混血兒律師重新執業,協助法務部處理民事訴訟。
同年10月,東京終於委派東京地方裁判所一名法官到香港任職。但當時香港海空其實已被盟軍封鎖,日本天主教會派人來港途中甚至被炸死。(所以這個法官大概沒法真的到任)
直到1944年,也只有一部刑事令頒行。

4. 日據時期公共安全

4.1 1942年「香督指」第一號,香港警力由憲兵隊及憲查組成,負責監管所有出入境、物資出入、及商業行為。
憲兵隊有約200人(含軍官35)、輔助憲兵200人、通譯約40人。
根據1942年3月20日的檔案,香港及有3400名華印憲查及消防手。(比戰前香港警察更少,所以很多時候都外判給黑社會維持市面秩序。)
後來日方開設了警憲學校,直至1944年9 月共訓練了七期學生,每期約100人。

4.2 《香港警察犯處罰令》規定嚴格,就連不排隊亦需處三個月監禁。(方按﹕也不出奇,別忘記當然平民都靠排隊買配給糧)
從這些嚴苛條例可見,日本人相信政府可以有無限權力、可以解決所有問題。但結果香港情況越來越差,到1944年尾日本敗跡已呈,仍要整肅香港治安。
1944年9月,政治科加設「特別高班」監視所有市民。到1945年3月,警政和憲兵隊終於分開,另設警察總局直屬於參謀長。

4.3 講者表示,雖然日軍形象殘酷、軍法統治也是苛刻,但也不代表日軍在香港抓到間諜可以「無需審判立即處決」。
在國民黨中統間諜案中,每個疑犯都有申辯權。中統丘姓頭頭說自己在香港只負責收集中共情報、對日本情報沒興趣,因為沒證據所以沒殺掉,竟然還可釋放(雖然已打至半殘)。反而是其轄下的情報員證實有日本情報,反而要死。
而英軍服務團間諜案(更受日軍重視,因為他們滲透到繼續留下辦事的前港英公務員中),有人為免被迫供寧願自殺,亦有人被迫供至死(這後來被視為戰爭犯罪行為)。

4.4 以嚴刑峻法,日本一直勉強令市民不敢反抗,甚至把人口趕剩六十萬人。於是令香港這個「軍港」運作正常,這樣算不算是達至「公共安全」﹖
表面的秩序不等於真正的公共秩序,這是軍治和法治的分別。

4.5 日本於1945年8月15日投降後,8月30日英軍到港。英軍上岸後隨即要向搶掠和放冷槍的強盜開槍示警。
之前東江縱隊想要日軍向他們繳械(日軍堅持向英軍投降,於是又打一輪),國民黨想接收九龍又不成功。於是香港又再亂成一團,期間社會各派和幫會都開賭,英軍甚至要求日軍先在港島繼續維持秩序。

(同場加映)
5. 盟軍審理合作者/戰犯

5.1 戰爭結束後那幾年,才是最重要。因為戰爭會摧毀道德和人倫價值,心理和制度重建需要很多努力。事實是亞洲不是每個地方都重建到,例如國民黨接管的地區。

5.2 英國於1945年3月擬訂了對戰時與敵合作者和戰犯原則。戰時留港與日合作者,除非有實質證據指控他們犯罪,否則一概寬大處理,以免他們害怕英國重新統治。(當時國民黨也想奪回香港,英國需要重新建立統治合法性)

5.3 1946年3月至1948年12月,香港遠東國際軍事法庭開審B、C級戰犯共123人,包括叛國和違反緊急狀態令的混血人士(「英奸」或「漢奸」)。其24人被處決,包括香港憲兵隊兩任隊長。1人判終身監禁、84人有期徒刑、13人獲釋。前面提及的古木因為調查沒發現違法(他做的判決全部依照日本法規進行),所以甚至沒起訴過。

5.4 受審者包括39個「通敵者」,其中3人死刑,包括一名歐亞裔憲查「王佐治」(George Wong)。另外有幾個英國人,包括軍官本倫(Major O. Bach)、高路華(一個香港防衛軍低級軍官)、史潔頓(文官),因為在戰俘營與日方合作,為其他戰俘所憤恨。但法庭認為本倫與日方合作乃無可奈何之舉,不算通敵。史潔頓雖然有為日本政府工作,但亦有協助盟軍,所以也不算通敵。

5.5 就如戰前的劉美美案,這些審訊全部公開,並於報章連載。英方藉此爭取統治合法性(相對而言清算並不重要),反之張發奎接收廣州後就顧著抓漢奸、清算財產,徒惹紛爭(例如人人都跑出來指控別人是漢奸)。

5.6 戰後初期仍要靠日軍協助維持秩序,但不時發生市民當街打日軍洩憤的事件,日軍向英軍投訴卻不獲受理。(英軍態度大概是﹕你們想想自己之前做過甚麼﹖)
新界甚至出現幾個月真空期,由鄉民組織village guard維持治安。

(同場加映)
6. 1947九龍騷動

6.1 甚至比雙十暴動發生得更早,這是一宗花生小販林水祥「被葡警踢死」的事件。
當時中印混血兒警員林星瑟追趕小販,林水祥跌倒後被林星瑟踢,隨後由戰俘營出來的英警解圍。可是這位小販之後就死了,群眾卻以為是英國人把他踢死的(講者按﹕是誰在利用事件﹖),於是發生騷動。當時甚至有人開槍,只是英軍奉命不准開火還擊。(英國在沙基、上海、甚至沙田等地,都試過開槍招致嚴重後果,所以學乖了。)
國民黨報紙不知為何一直當事主當成是「葡警」。(方按﹕可能係為了不直接跟英方反臉)

6.2 張發奎為了支持中國收回九龍的要求,直接派人來港慰問死者家屬和聽審。
講者提醒,同期在台灣發生二二八事件,衝突原因其實相似。大家可見政府善後處理好壞,後果可以分別很大。

6.3 警員林星瑟立即被停職和控以毆打/誤殺。審訊同樣全面公開,香港政府亦不阻止報章批評政府。法庭傳召了四個證人,包括三個小孩和一個棺材舖老闆。由於四人口供不同,林星瑟無罪釋放,但隨即被政府解僱。政府並對死者家屬給予豐厚賠償。
而英方同時向中方警告,已經得到張發奎指示黨羽在港生事的證據,如果再鬧下去就公開證據一拍兩散,於是南京下令張發奎停止活動。

7. 結論
對於司法、公共安全和現實需要的關係,不能假設司法獨立純屬外來影響,但英國透過公開審訊,希望建立市民信心和統治合法性。
二次大戰,英國倉猝敗降,突顯了英國的統治合法性問題。英方對策就是加強司法公平和透明度。
反之,日方追求最大效率而建立的司法/公共安全系統,只是為了行政和軍事服務,毫無制衡,結果就腐敗叢生、弄巧反拙。

8. Q&A

8.1 香港不只是經歷過戰爭的一輩,就連後來的人都會反覆想起「三年零八個月」。但戰爭下的平民只是在受苦、只想求生存,其實很少想到甚麼身份認同問題,甚至英軍回來佔領香港最重要就是帶錢和糧食。

8.2 英國人本來就只想在香港賺錢做生意,總之香港不亂就可以了。反而是一戰下成長的一代香港精英會有「進步主義病」,認為政府行為可改善生活,戰後這批人三四十歲出頭掌政,就有很多進步主義政策的影子(例如剛逝世的鄔勵德堅持為貧民建屋也要有獨立廚廁)。
同樣地,就連當時由台灣總督部調來香港的一些日本民政官員,同樣也抱有類似思想,希望有所作為,並與華人關係良好。

8.3 羅旭龢在戰後免罰,因為英方高官為他作證(是他們建議華人領袖與日方合作,免日方難為華人),亦因為只有他和胡文虎見過天皇,在華人當中名聲大損,所以永不錄用。其實他還收藏一份文件,指自己在省港大罷工時幫政府混入華人圈刺探情報,如果英方懲罰他的話就會「爆大鑊」。雖然英方免罰,但亦因此與英方失去互信。

8.4 身份認同在全世界都是浮動的,但不少政權都想把身份認同和族群掛鉤。

8.5 羅富國是典型少做少錯的殖民官僚,楊慕琦則為進步主義者,甚至借司法機關調查貪污問題。可惜之後換上葛亮洪又退縮了。

8.6 英方的目標是令華人相信英國統治是公平的,並會為他們的福祉著想。

星期六, 3月 17, 2018

宋小莊的謬論

於三月五日《明報》見到宋小莊那篇〈國家元首或政府首腦無任期限制是常態〉,當然早就料到為維護習總會歪理連篇,但沒猜到擺明老作假事實,竟然還可以印出來。這種謬論見得太多,令人不禁質疑是否親共紅人來文,就會不審稿照登。

文章中竟然寫上「憲法上未限制連任次數的總統制國家還有印度、印尼、法國、冰島、埃及、喀麥隆等」,我想稍為有點政治常識的人都會看出有問題吧﹖

首先,印度和冰島都不是總統制國家,而是議會內閣制國家。大家都知道穆迪是印度總理,電視新聞有沒有說印度總統是誰﹖沒有,因為不重要。
(不需要硬拗宋某只是指「有總統的國家」,因為「總統制」向來不是這個意思,而且宋文隨後立即有句「與總統制相似,內閣制也是世界上較流行的政府制度」,顯然他很清楚甚麼是總統制,只是故意偽造「事實」來支持自己。)

其二,聽到「法國未限制總統連任次數」就應該警惕去查證一下。只要隨便去維基百科就見得到﹕
「Article 6. : Definition of president of the French Republic.
The president of the Republic may not henceforth exercise more than two consecutive periods in office.」
沒限制﹖宋某打算把整本《法國憲法》吃了嗎﹖

當時已去函明報論壇版編輯抗議,但一直沒收到回應。唯有把「親共文人來稿不用審查直接刊登」視為現實,貼出來示眾。

星期六, 3月 10, 2018

帝國的代價﹕結語

上次談過《帝國的代價》的翻譯,最近終於播到結局結尾的一席話,非常值得抄下來讓大家永遠警惕﹕



---

帝國開疆闢土都是為了貿易、資源和領土,
還是因為所有帝國建造者都有一種想法,
他們都自以為
自己的文化和政治基因比較優越,
所以有權在其他社會播種。
這是關於一些人自以為是的故事。

兩個帝國夢將國民推向第二次世界大戰。
日本和德國帝國的版圖以武力手段擴張,
兩國崩潰,破產。
而他們的崩潰,
最終敲響古老帝國制度的喪鐘。

(海涅﹕焚書之國終將焚人)

帝國的代價可以用金錢計算,
但是也要付上一些金錢無法計算的代價。
第二次世界大戰造成巨大的動盪,
當中處處可見受到種族主義的病毒影響。
由此發現,獨立和身分認同,
是無法摧毀的價值。


在二千年前,
羅馬歷史學家塔西陀曾經寫過﹕
擄掠、屠殺、偷竊,
全部被誤稱為帝國。

一些本應被認為是解放者的人,
則被視為可恨的侵略者,
更將侵略錯誤地命名為帝國。
人類必定要為此付上代價。

---

最後那兩句我覺得有點可疑,因為「本應被認為是解放者的人,被視為可恨的侵略者」好像是指當事人很無辜地被視為侵略者的意思,而德日顯然不是這樣(儘管那些右翼自認為如此)。

跟上次一樣,從被人上載到youtube的版本(這版本中譯不太好)聽英文原文如下﹕

"To plunder, to slaughter, to steal,
these things they misnamed empire."
Wrote the Roman historian Tacitus 2000 years ago.

Those who could have been embraced as liberators,
were loathed as conquerors.
They misnamed their conquests empire,
and they paid the price.

即是說這句翻譯有點錯誤,原文是指「一些本來可以成為解放者的人,變成了可恨的侵略者」。

星期二, 3月 06, 2018

永遠懷念 Jame S. Henri 教授

(source)

在此沉痛告知各位同工,本會顧問 James Stuart Henri 教授,經過與病魔搏鬥八個月之後,於上星期日(三月四日)下午辭世。本會同寅深表哀悼。

Prof Henri對本港學校圖書館界貢獻良多,一直致力於專業培訓。當本會於上世紀末,推動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設立學校圖書館主任文憑課程時,教授就是組織課程的關鍵人物,本港早期的圖書館主任大多是其門生。對這批學生而言 Prof Henri 亦師亦友,教授不單有澎湃的幽默感、與學生打成一片,還給予我們源源不絕的啟發。大家都熟知其口頭禪「Ma Fan Yau」(麻煩友),他一直勉勵我們要改變現狀、不要怕麻煩。無論對於圖書館主任或本會,教授都是傑出的導師。

除了造福本港,近年教授還積極參與中國大陸的學校圖書館培訓活動,對圖書館主任專業發展的貢獻實難細數。

痛失這位一直啟發和鼓舞同工、不斷創新的良師,令我們倍感悲慟。吾等當以懷念之心,將教授留給學校圖書館界的遺產發揚光大,庶幾不違教授之期望。

本人謹代表香港學校圖書館主任協會,對師母 Carmelita 及其家屬致以深切慰問。望教授安息,吾人將永誌不忘。

會長 葉錦蓮

星期六, 3月 03, 2018

田中達也作品展、文物、歷史、科學館三連擊

因為未有時間寫講座筆記和書介,先介紹農曆年假去看的幾個展覽。

在海港城的田中達也作品展經已結束,如果有追看他twitterinstagram的應該知其旨趣。

這裡他也很喜歡玩諧音,例如這個「Muffin你」(summuffin)﹕

香港改稱「本(Hon)港」,用書倒也能砌出舊日唐樓街景,一絕﹕

山文治﹕

當然也有些不是玩字的,例如用SD card扮鋼琴倒也是意料之外﹕

還有用釘書釘砌出來的圖書館﹕

---

文物探知館的「明代海貿傳奇」展覽星期日完結,內容也不多。

說是象,但怎樣看都似豬。

---

歷史博物館的絲綢之路展覽也是星期一就完結,雖然也有些未見過的展品,但內容不算很驚喜。(基本上都是跟隨「一帶一路」的思路)

(這盞油燈同時伸出六臂,其實樣子頗摩登)

(這兩件展品令在下信心大增。就算畫畫差如在下,只要時間夠長,一樣可以放進博物館﹗)

外面大堂還有蒙古包和動物模型。

(龜龜﹕呢隻咩咩同我地屋企果隻唔同,有角架﹗)

(龜龜﹕我地得一個峰你有兩個喎)

---

科學館的石墨烯展覽展出到四月中,有興趣的還可以去﹕

(「沒有幽默感的人通常都不會是出色的科學家」)

(搞笑諾貝爾獎得獎研究,Konichi蛙表示震驚)

(有如藝術品的原子模型。最右和前方分別是氫和鋰的原子模型,都很容易辨認)

(這個說是鋁,我就數來數去都數不出13條電子軌道出來)

(這類電子軌道立體模型,平面圖的話讀過AL化學的應該都有印象)

(一舊扮石墨讓人摸的展品,但被人摸到甩色露出下面的白色塑膠。很難理解為何這也要假,石墨很貴麼﹖)

(簡直有如麵包加備長炭,連避孕套也可以加石墨烯。日後史兄就不用再面對紅腸,可以變黑腸了。)

最後是遊戲區(當然要服侍科學館的主要對象小朋友),這個神奇骰子用來構思石墨烯用途,其實就是大導演玩的那些故事骰,只是內容變了。

(這類每邊都能拼合的磁鐵玩具,科學館禮品店應該有售﹖)

(剪紙和摺紙當然可以變出更多圖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