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alysis

星期日, 5月 26, 2019

讀書不忘救國﹕蔡元培及其事業

[讀書不忘救國﹕蔡元培及其事業—周佳榮教授]

1. 講者一開始講蔡元培與孫中山的關係﹕他是孫中山任命的南京臨時政府教育總長。教育總長需要四平八穩的人擔任,以免被批評。孫中山原屬意章太炎,但他的言論奇特、性格亦不討好。但孫中山提名蔡元培亦受黃興反對,因為黃認為蔡太「木獨」不適合當部長。

講者指一般稱讚人會說「平易近人」,但蔡元培就是平和、平易但不太近人,不擅交易的學者型人物。他不熟悉行政事務、行事也不出色(連搞革命弄炸彈也不懂),但他能收集人才、並放在適當位置發揮功效。最後成為中國的大學校長典範,只是華人地區似乎已不復見這類校長。眾人在讚美他的時候是否真的了解他﹖(方按﹕這年頭包圍校方高層示威就已經要革除永不錄用了,你期望他們跑出來保護「搞事」學生﹖)

2. 講者云當年建立孫中山紀念館,是以孫中山為開始,希望陸續為影響香港的人開館。他曾主張為蔡元培建館但沒成功。蔡來港時最後居於柯士甸道156號,他建議設紀念牌亦不成,連在對面公園立牌亦不能。講者說大概是因為公園在軍營旁邊。(方按﹕完全不明白為何軍營旁邊不能為蔡元培立紀念牌)

講者認為現在大肆宣揚大灣區規劃,應該靠蔡元培紀念館吸引大灣區學子來求學、鞏固香港教育中心地位。(方按﹕也不明白為何有間紀念館人家就想來求學,你說有個堪比蔡元培的校長可以吸引人來求學還差不多。)

3. 蔡元培的三句名句,都是相同主題﹕強調教育
「救國不忘讀書,讀書不忘救國」(1918)
「力學報國,好學力行」
「革命精神所在,無論其為男女,均應提倡,而以教育為根本。」(講者按,此句重點在強調男女平等)

4. 講者與蔡元培的關係,在於中大讀碩士時原擬以蔡元培為論文題目,但指導教授認為他太年輕很難了解,於是改為研究「蘇報案」。後來講者自己私下寫成《辛亥革命前的蔡元培》,填補了對早期蔡元培研究的不足。

5. 蔡元培是舉人出身、中進士、任翰林院編修,是舊時代學者自力變身為新知識分子,並為中國建立中小幼教育體系,開創教育風氣。

他自幼愛讀書,就算家裡火災,家人也發現他顧著讀書沒理會。被認為字跡不美(他寫字都是斜行),不會中選,但偏偏被來自廣東的考官選中。講者指這位考官的孫兒在中大教書,並把一批文物售予中大文物館。
考中後被一位潮州考生帶往潮州一遊,然後到香港西環元發行小住。這是蔡元培第一次到香港。

趣事是曾經有人想提親,但人家找看相的卻說他沒福氣,所以就告吹了。

變法失敗後,蔡見清廷無望,辭職往上海興辦新式教育。之後參與革命,因為翰林地位高所以獲選為光復會會長,但他與革命黨人格格不入,陳獨秀甚至說搞革命活動別讓他知道。

他在《學堂教科論》(1899)中提倡學校分科、並設置歷史科(歷史一詞襲自日本),是一位哲學家、史學家。

蔡元培字「孑民」。他原本想親民,取字「民友」,但後來自感也是一介民人並無「親民」之理,故改為「孑民」以示自己也是普通人。

蔡元培在港離世後,墓地就在唐紹儀墓附近。民國成立時的15個部長,有7個都跟香港有關,可說是香港最威風是時候。然後講者不知為何扯了去講「國語投票廣東話只差一票輸了」的謠言,有點奇怪為何一個歷史學者會相信這種謠傳。
(方按﹕就算當「恢復中華」是文化上「反清復明」,明朝官話也是以金陵為標準的南京官話。不大可能會選用廣東話這種使用者偏於一隅、用字和發音都難學的語言。就算廣東革命黨人較多,要統一中原也要拉攏各地代表,不可能獨斷獨行。)

6. 蔡本人只開風氣、但不擅執行,故不久後便以四十之齡往德留學。由於德國對留學有年齡限制,他還是虛報38歲才能入學。
蔡亦很有眼光,革命初興時他斷言非袁世凱不能平亂局,但幾年後不去袁世凱亦必致亂象。
雖被任命為教育總長,但他是無資源的光頭司令,只能找間小屋加幾個部員就辦公。袁上任後他就辭職留學,靠為商務印書館供稿賺稿費生活。

7. 他在教育部的舊部屬升任部長,被推薦他接任北大校長(1915)。
當時北大只是間互相拉關係搏做官的官僚學府,不是講求學問的大學。
蔡上任後致力改革,但遇上舊人阻力,而且經常欠缺經費。當時不少大學教授往往太窮,要在不同學校兼教,有如今日的漂流講師。蔡決定增收「講義費」又被學生抗議。
(那年代讀書不易,有不少學生讀完書後會把講義拿去釘裝轉售,當時不少學者的講義就靠這樣流傳後世。)

8. 1893年蔡由上海到香港西環元發行落腳,留下了一副聯﹕
「遇事虛懷觀一是,與人和氣察群言」
講者認為像是當時受人接待後交貨用的對聯,因為那年代進士也是名人,不少人願意免費招待食宿拉拉關係,受人招待後當然也要留點「墨寶」。

而蔡在先前1892年的殿詩答卷寫上「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雖然也是孔聖之言,但已展示他另開門路之心。

蔡第一任妻子亂產而死,之後有人勸他續娶,他大概是不勝其煩,立下三大條件﹕
—要讀過書 (當時女子很少機會讀書)
—不可紮腳 (大戶人家的女子通常紮腳)
—可以離婚
這樣似乎已趕走絕大部分人,但竟然還有個江西知縣的女兒合條件,就嫁給他。他也不拜堂,改為找一批學友回家開學術討論會慶祝。兩夫妻也只是向孔子像拜拜就算,而且他跟康有為不同,當時康有為舉孔教抗衡基督教,蔡卻沒打算把孔子當神明,只是以他為教育家去致敬。

之後第二任妻子也死了,他又為再續娶立條件﹕(方按﹕此人十分死死)
—不能太後生 (大概因為自己年紀已大)
—有知識可處理文件 (講者笑云這像是請秘書多於娶老婆,我倒想起Genius描述的愛因斯坦)
最後娶來的女人告訴他,自己是蔡當女校校長時的小學生。
他跟這個老婆生了三個子女,臨終前住在香港。蔡去世時,稅務局長聽聞他是民國要人想清查財產收遺產稅,向港督報告。港督問他做甚麼官,對方說是教育部長,港督說這應該沒甚麼錢,不用花功夫查了。而事實上蔡的確沒甚麼財產。
他的子女也習慣儉樸。先前浸大開設蔡元培堂宿舍,請遺屬蔡大姐來揭幕。蔡大姐說不要校方安排酒店賓館,堅持住入宿舍與宿生直接交流。

9. 1931年蔡元培到香港大學訪問。
因為他經常說如果不能實行原則,他寧願不做。所以在北大當了十年校長,他九次辭職。(眾笑)
每次他辭職走人,挽留他都變成放他長假。通常都是由同鄉蔣夢麟當代理校長,當久了後來就直接接任校長,做了十七年,是史上任期最長的北大校長。

1937年避戰來港,初時住跑馬地崇正會館三樓(也是商務印書館臨時宿舍)。後遷九龍柯士甸道156號樓下二號,直至逝世。

10. 1927年蔡倡議成立「大學院」,仿法國制度以大學院管區內大中小學,大學區內分設中學區、再分小學區。但最終失敗,恢復教育部原狀。
講者指出,日本明治維新普及教育之成功,是從小學開始,然後逐步開設中學、師範、大學。中國反其道而行,從大學開始著手,但法國大學院制度,需要太多資源開設大中小學,當時中國根本不可能負擔。而直到今天,中國教育仍是在重心放在大學,有很多著名的大學,中小學卻往往資源不足。
(方按﹕一是出於中國人貪功之過,不能從小做起﹔二是中國地方太大而初時中央政府資源太少,集中資源搞幾間著名大學容易見效,想分散全國搞好基礎教育卻杯水車薪。)

大學院改革失敗後,蔡改為開設中央研究院,為中國儲備研究人才。歷史語言研究所在考古研究、古文字研究,與及地質研究所開展地質研究等,都是中國現代學術研究先聲。

11. 國共分裂後蔣介石追捕左派,蔡則與宋慶齡組織「中國人權保護同盟」保護知識分子。所以相對而言共產黨對蔡元培評價比國民黨好。(方按﹕因為國民黨認為他是反過來幫了共產黨的「左膠」)
之後中研院秘書長就在中研院大門前被死,以作警告。

12. 舊學在中國漸被新人排擠,滿清敗亡時舊派文人多南逃,包括逃來香港。前清太史就在港開課。
香港大學中文學院就請了不少這類老先生,後來港大想改革,希望請胡適來主持。胡適推卻,港大後來授他榮譽博士再請他獻策,他就推介了南洋人許地山來主持。可惜許地山早死,之後又考慮過兩個人選,一個是陳寅恪,另一個叫Ch'ien Mu的,講者笑說不就是錢穆囉。
(講者說胡適習慣這樣,例如商務印書館營運方針被質疑時,也是找胡適,他又推介自己的老師王雲五去管。)

講者展示合照,當中的馬鑑就是蔡元培助手,後來也成為港大中文系主任。馬鑑的兒子馬蒙同樣擔任過港大中文系主任,弟馬臨就成為中大校長。

13. 講者展示另一張照片,是蔡元培在港時為學生題的「培英學生」刊名(他的學生當上培英中學老師),可見他寫字的確是斜行。這一張真跡在戰時被這位學生帶走,直到老來歸還學校。講者詢問去向時,發現還在校長室的抽屜中。

後來有人回大學辦蔡元培義學,就來商借這幅題字複製,他們說立在校門前可以避開很多阻撓。
講者指紫金山天文台的蔡元培題字現在也保留到,反而中山陵是被打爛後再修復的。

14. 蔡元培死後,周恩來為他撰輓聯﹕
「從排滿到抗日戰爭,先生之志在民族革命
從五四到人權同盟,先生之行在民主自由。」
(方按﹕撞字撞成這樣也算是對聯﹖)

蔡元培在港墓碑曾被北大修繕,但惹來了寫錯字的質疑。還有人建議遷葬北大,但因為蔡元培本來一向不嫌寒酸,而且家人也不想打擾先人,才沒下文。

15. 蔡元培理念是理論與實踐並重,以「兼容並包」胸襟領導文教界。
《對於教育方針之意見》﹕「循思想自由、言論自由之公例,不以一流派之哲學、一宗門之教義梏其心,而惟時時懸一無方體、無終結之世界觀以為鵠。」
主張教育與學術研究相配合﹕「在普通教育,務順應時勢,艱成共和國民健全之人格﹔在專門教育,務養成學問神聖之風習。」

16. 五四時傅斯年是學生領袖,但無法制止激進派鬧事,事後就憤而辭職不再過問。

蔡元培在營救學生後宣佈辭職,留下一句「殺君馬者道旁兒」,一直被視為是指「道旁兒」的鼓吹令人把馬騎死了。講者卻說典故原故事並非如此,原典是說﹕
「殺君馬者,路旁兒也。語云長吏食重祿,芻槁丰養,馬肥,希出,路旁小兒觀之,卻驚致死。案長吏馬肥,觀者快馬之走驟也,騎者驅馳不足,至於瘠死。」
長吏養了匹好馬,喜歡表演,眾人都說馬跑得好,他就越加鞭策,馬早就不堪疲憊。最後路旁小兒聞訊跑出來想看馬,竟然就嚇死了馬。
「旁人鼓吹害死馬」是真的,卻不是「路旁兒」的錯。蔡元培這句除了責備鼓吹激進的人,同時是想指出「不應歸咎學生」。學生激進出事,就如同那個無端端把馬嚇死的小孩一樣,是結果而非成因。

(方按﹕現在那些學府高層、怪獸家長、藍絲之類聽到這番話,大概要嗚呼「堂堂大教育家也縱容學生暴力」了。當然那些只懂趨炎附勢的人,是看不到蔡元培那麼高的境界。)

校長為學生辭職,事情鬧大了,之後蔡接受學生挽留,條件就是﹕「不能再搞事」。原因卻不是「市民必須守法」之類,而是教育機會少,有機會受教育就應該「力學報國」。學生應該透過掌握學問去救國,而不是靠激進行動去救國。(方按﹕反正這樣也救不了國)

17. 五六月學運再激化,蔡阻止不果。
五四一周年後,蔡與陶行之等提倡學生為平民補課,開平民教育之風。
(方按﹕講者有一段提及聖保羅書院的校友貝聿銘,但我抄得不清楚,說不清他有何關係了。)

當時救亡壓倒啟蒙,名言是「大學裡沒有一張平靜的書桌」,把學生動員去搞運動了。
(方按﹕有沒有覺得現在香港搞「本土」也有點像這樣﹖結果呢﹖)

18. Q&A

18.1 朝鮮亡國後的口號「讀書就是力量」,三一運動自然也影響了同期的五四運動。

18.2 雖然現在中國文盲率大跌,但其實國際標準只要讀過兩年書就不算文盲(方按﹕我沒找到這個標準的來源),中國農村和基礎教育仍然不濟。

18.3 蔡元培用人不拘一格,例如梁漱溟24歲考入學試不成功,蔡卻找他教佛教和印度哲學。
馮友蘭任教時也是年輕,跟學生年紀相若,故被學生輕視。後來他就參與農村建設運動教書。
可見蔡元培不只培養學生,還培養先生。

18.4 毛澤東本來想進北大當校工,但遇上了圖書館長李大釗,蔡元培就讓他進入圖書館打工。

18.5 蔡元培雖是民國元老,但他出身光復會,與孫中山的興中會系統不同,跟蔣介石的右派亦不同。所以戰時他也留港稱病,不往蔣介石控制的大後方。繼續主辦教育研究,當時甚至連中央研究院開會也移船就磡轉來香港開會。

蔡還與汪精衛關係親近,最終雖力勤,但也無法阻止汪投日。

------------------

(參觀展覽)

呢幅似乎港獨派會好鍾意﹕
「請看高麗亡國後之慘狀﹕
一不許設立學堂教授朝鮮文字 (絕你知識)
二不許與他國之人交際 (絕你外援)
三不許三人成群同行 (絕你結黨)
四不許談講朝鮮國語 (使你忘本)
五不許家藏鐵器 (防你恢復)
六不許開會結社 (解你團結)
七不許舖設床榻 (作你畜類)
八不許民間儲財 (絕你衣食)
九不許言論自由 (禁你伸冤)
十不許青年取親 (滅你種族)」
(按﹕
二﹕為救人質打電話給菲律賓總統也被人罵,當然西環下令林鄭罵外國領事又可以了
三﹕公安惡法
四﹕「普教中」與之焉
五﹕現在倒沒所謂,you no gun
六﹕社團條例,隨時找個理由就宣佈你是非法組織
七﹕劏房也差不多
八﹕高地價加大白象就行了
九﹕政府不需禁止,愛黨力來搞你就行
十﹕想起游蕙禎那句名言)

唔知大陸講五四可唔可以提呢樣﹖

「學生上街抗議政府逮捕學生,最終拘捕行動於六月四日後停止。」

不知是否在下誤讀,陳獨秀除了催生共產黨之外,似乎還是焦土派﹕
「因為犧牲小而結果大,不是一種好現象。在青年的精神上說起來,必定要犧牲大而結果小,才是好現象……」

胡適﹕「朋友們,在你最悲觀最失望的時候,那正是你必須鼓起堅強信心的時候。」

呢位自己掛名「QC仔」的劉澤光刷鞋刷到咁都算核突。我頗肯定我小時候的國貨,雖然老土,但質素好過今天的國貨,至少無毒而且真材實料。華為咁好野就留返你用啦。

之後去新聞博覽館。Konichi蛙表示﹕呢個係淥雞拔毛既爐,我唔要滾水煮蛙呀﹗﹗﹗

再之後搭車經過大公報門口,果然是「愛國」報,連軟件都要用簡體的。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