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alysis

星期六, 7月 27, 2019

回應學校課程檢討專責小組諮詢文件

學校課程檢討專責小組諮詢文件現正接受意見,有朋友消息指近日有大量電郵反對通識必考必修,甚至教育局長也聲稱不排除重新考慮,你就知道對家想做甚麼。請於16/9之前回應文件(電郵﹕taskforce_cur@edb.gov.hk),支持通識必考必修。
以下是本人的回應內容,看倌有需要可拿來增刪,變成自己的意見書。但不宜全抄,以免被當成同一份回應。
(補﹕朋友提醒,若回應者是教育同工,請註明身份。)

---

敬啟者﹕

本人謹就小組諮詢文件提出以下意見﹕

3.3.1 同樣維持高中課程現有四個核心科目安排不變。

3.3.2 i. 數延伸應當被視為獨立一科,除了方便學生選修,亦方便大專院校收生時計算成績。自從新高中學制開始後,大專院校收生取消了很多高中選修科要求,以致有學生進了工程學院才發現無法掌握微積分等數學概念,這樣學生可能被迫轉系,對學生和院校都是不理想的安排。如果部分數學要求較高的院系(如理學院或工程學院),可以要求學生在新高中必修數延伸內容的課程,或者計算成績時有加權,適應問題和轉系導致的混亂會較少。

ii. 通識科是教育改革的核心改變之一,有必要保留,並維持與現時相若的要求。
聲稱通識科必修限制了學生選修、或者評級令學生負擔太重要簡化,是不合理和不了解教育實況的盲目歧視。
事實上,只要留意新聞報導,大部分學生和學校擔心的,是中英文成績未能符合大學入學要求(第3級),而非擔心通識科或數學科未能符合要求(第2級)。如果針對通識科必修和評級提出的理由成立,那麼首先要廢除必修和只設「及格/不及格」的,應該是中英文科。但事實上香港不可能把中英文變成選修,所以同樣的理由亦不應套用於通識和數學科。這四科之所以定為必修,正是因為我們認為這四科的知識和技能必不可少。

至於把部分單元列為延伸部分,這個建議亦是不了解通識科的本質。通識科和其他選修科目不同,選修科目有較多硬知識部分作考核內容,但通識科較著重測考學生批判思考和融會貫通的能力。不同單元是讓學生從不同角度了解社會,同時掌握所需能力。所以並不能把部分單元列為延伸,就減低了測考的難度,這只會令學生對社會的了解變得片面。但可以考慮仿傚英文科,研究設立對學生能力要求不同的試題,學生考試時可選取較低難度的試題,藉此取得較低但及格的成績。

本人反對把獨立專題探究改為選修的建議。本人同意獨立專題探究對部分能力較弱的學生而言,難度太高,以致學校推行並不理想。但應對的方法並非取消,因為專題探究對通識科所需的能力建立十分重要,如果容許部分學生逃避,等同於令通識科的教學目標不完滿。正如文言文對部分本地華裔學生也很困難,我們會不會考慮讓他們「選修」文言文﹖中文老師一定反對這個說法,因為文言文對學習中國文化很重要。專題探究對通識科也是一樣。

那麼獨立專題探究難度太高的問題應該如何解決﹖其實我們要了解難度太高的本質是甚麼,並不在於能力較弱的學生完全沒能力做專題探究所需的工作,而是在於他們能力不足以掌握「整份」專題探究。換言之,他們很可能因為某部分能力較弱,令獨立專題探究在該部分觸礁,進而影響其餘部分的完整性,令他們沒辦法完成整份報告。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的不是取消必修,而是可以仿傚其他選修科目的校本評核做法。

本人在高考時代的生物科和化學科,須於不同時段完成不同的校本評核,涵蓋課程的不同方面。完成了這些校本評核後,我們應該掌握到這科所需的技能。但這些課程不會要求我們提出一個完整的研究計劃去完成,只會要求我們就每種技能做一個實驗並完成報告。
要學生提出完整的研究計劃並完成,根本是大學本科的學術要求。連高考也不要求這樣做,卻把它放在「全體」新高中學生身上,當然是要求過高了。

所以要改善情況,我們可以讓學校和學生選擇,是否要學生像現時的獨立專題探究,提出一份完整的研究計劃,能力較強的學生可繼續現有安排。能力較弱的學生,則可以把獨立專題探究所需的技能拆細,變成若干份各自獨立的校本評核。例如設計問卷是「一份」校本評核,但如果學生收集數據不順利,亦可以改為利用現成已有的資料(可由校方提供),作「下一份」數據分析的校本評核。這樣能力較弱的學生,亦可以循序漸進,在各份校本評核中,掌握到所需的技能,但又不至於要獨立完成一份完整的研究。情況就像科學科目以多次實驗評核學生能力一樣。

3.4 如果要鼓勵學生選修應用學習,就不能維持現有成績最佳「達標並表現優異(II)」只能當成第4級或以上成績。有必要把成績等級進一步細分,以便學生報讀大專院校時能與學術科目同等計算,才不會被學生和家長視為對升學缺乏幫助的次選。

此政
學校課程檢討專責小組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