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alysis

星期六, 4月 25, 2020

揭書看疫病(3)﹕疾病和生物學

(這是為學校圖書館主任協會會訊寫的書介)

時疫流行,躲在家裡除了準備網上教材和聯絡學生,當然還可以打開書本。
以下介紹的,部分在下讀過感受良多,也有不少只是學校買了自己未細讀。內容可以是疾病歷史、演化、甚至是疾病與政治的瓜葛。相信應該總有適合看倌的。


清水茜《工作細胞》(1-3),張紹仁譯,香港﹕東立,2016
《工作細胞》(4),香港﹕東立,2017
《工作細胞》(5),香港﹕東立,2018

會訊2017年10月號介紹過。廣受學生歡迎,在下試過把「血小板」小妹妹加在圖書館門口「暫停開放」的告示,結果所有人留言都是說「有血小板,讚﹗」(笑)。雖然畫風有點血腥,未必人人合適,可是對免疫系統的戲劇化描寫,就連學術界也認同有教育之效。畫家亦開放非商業用途,讓學界可以利用和改編作教育用途。




李瑞山《傳染病點線面》,香港﹕明報﹕2008

書比較舊,傳染病科醫生講傳染病的報紙專欄集。大抵上可以讓您了解一個專科醫生如何看這些大眾話題。


畑中正一《流行病毒如何讓人致命﹖》,台中﹕晨星,2010

見到晨星出版社,同工大概猜到是入門著作。的確這本就是「圖解XX」那類形式的作品,所以介紹的內容還算新,而且不會太深入。




Gerald N. Callahan《感染﹕細菌、病毒、微生物與人類的糾葛之謎》,台北﹕原水,2007
Alanna Collen《我們只有10%是人類》,鍾季霖譯,台北﹕三采,2016

微生物「好得人驚」是大家共同想法,所以消毒產品才大行其道。但微生物除了致病,對人體健康也有重要功能,這兩本書就是討論微生物對人類有何重要。真的不要以為把微生物趕盡殺絕就會健康,人體也是個微型生態系,與微生物達致平衡才是健康之道。




Sharon Moalem、Jonathan Prince《最衰者生存》,陳芝儀譯,台北﹕天下文化,2007

本書並非直接討論疫症,因為裡面的主角都不是傳染病。可是要留意一點,醫學上「流行病」不一定是傳染病,「流行病學」也不是「傳染病學」。而疾病之間的關係、或者人類和疾病之間的關係,可以很複雜。

本書原名叫《Survival of the Sickest》,如果不是台灣人譯,讓我譯一定會叫《Sick者生存》。如果「適者生存」,為何今時今日我們還會有病﹖本書的核心概念就是「演化醫學」,旨在解釋演化和人類疾病的關係、人類和病原體的互相適應。例如地中海貧血可以減低患上瘧疾的機會,就是地貧一直流傳到今天的理由。書中討論了多種疾病,指出這些病之所以普遍不消失,就是因為它們對人類生存另有幫助。有些是歷史上曾有幫助,有些是對今日仍有幫助。

這本書對我們的啟發,是「演化」觀念的運用。在演化的眼中,沒有絕對的好和壞,全都視乎環境而定。十萬年前有益的特性,今日可以有害。病原和人類既互相攻擊,又互相進步和融合。生物之間的關係千絲萬縷、牽一髮動全身,頗有「萬事互相效力」、「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悖」的意境。




Lynn Margulis、Dorion Sagan《演化之舞》,王文祥譯,台北﹕天下,2016

同樣跟疫症沒直接關係。《瘟疫與人》討論疫症如何影響人類歷史。這本討論的「歷史」更深遠,是「細菌如何主宰地球的歷史」。地球四十五億年的歷史中,生命誕生後大部分時期都只有細菌,多細胞複雜生物是很後期才出現。就是細菌先改造了地球的環境(例如產生大量氧氣),令多細胞生物得以生存。

本書也是跟《槍炮、病菌與鋼鐵》一樣,屬經典著作(1986年原版,中文版也是九十年代出版了,現在只是重新出版),也引來很多質疑。因為作者推崇另一位學者的「蓋婭假說」,認為整個地球就等於一個超級生命體,生命和環境是互相適應的,地球有自己內部平衡的機制(讀過會考生物學的應該記得生命特徵之一就是homeostasis體內平衡)。

從這個觀點看,現在人類就是在破壞這個平衡的癌細胞。


(揭書看疫病系列﹕疫病的世界史香港與疫病、疾病和生物學、面對病毒資訊素養)

(方某人的其他書評書介)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