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ward Brooke-Hitching《天空地圖:瑰麗星空、奇幻神話,與驚人的天文發現》(The Sky Atlas: The Greatest Maps, Myths and Discoveries of the Universe),馮奕達譯,新北﹕聯經,2021
書名不算說謊,本書的確有美麗的圖片。不過如果抱著想研究星圖的心,就會有點失望。因為本書雖然有不少圖片,但並不是專注講星圖的書,圖片種類很多,由神話到天文照片都有。
而書中描述古人眼中的星空亦如一般西方著作,集中於近東到歐洲一帶的文明(即是他們的文化源頭),對其他地區(如中國、印度、美洲)也有著墨,但篇幅少。例如中國古人怎樣看星空方面,如果看倌想深入了解,還是要找本專門講中國古星空的書。(香港太空館就有出版)
正如於在下筆記中可見,有些部分如果能夠拿中西文化(當然其他文化亦然)比較相近和不同之處,其實會更有趣,甚至可能讓我們對「人類認知」背後的結構有更深認識。作者不是沒嘗試去比較,只是似乎點到即止。
當然,亦正因如此,對於同樣想「點到即止」淺嚐一下的讀者,本書可謂正合。
後話﹕本書在讀墨已結束銷售,但如果看倌是讀墨用家,還可於27/7前以本書跑自然歷史馬拉松呢。
---
筆記,或挑骨頭﹕
#177 引言「再向其他天體物理學家尋求解答,他們或許會轉而指向近年來的量子方程式模型(根據愛因斯坦的定律來運作),主張「從來沒有一個誕生點」,宇宙很可能永遠存在,無始亦無終。」
「愛因斯坦的定律」指哪一條﹖
#230 「如果求諸於《聖經》(舊約明顯受到《天之高兮》的影響,有許多敘述非常類似),問題的答案可以在《創世紀》中找到」
應為《創世記》。(《創世紀》是一齣香港電視劇)
#258 「在我看來,星圖集堪稱是最為人所忽略的製圖類著作。製圖學史上有關地圖的學術研究,遠超越星圖的著作,但明明兩種類型的圖在傳統上地位是平起平坐的。這種平起平坐,似乎有違「地圖描繪了王國與帝國的地理探索和政治擘畫,而天界的地圖卻鮮少反映人世間」的想法。」
後者(天界地圖鮮少反映人世)中國人顯然不是這樣想,中國古代星空不只把朝廷官職放上天廷,連「廁」和「屎」都有,由中國古星座叫「星官」一詞可想而知。
#380 1「上述的三個圖案分別代表織女一(Vega)、天津四(Deneb)與河鼓二(Altair),也就是今日所謂的夏季大三角。北半球仲夏時,這三顆星是夜空中肉眼可見最明亮的物體。」
充其量只是最明亮的「星星」或「恆星」,畢竟夜空(通常)還有月亮。
#396 「不列顛群島的中石器時代大型建築特別豐富」
只因為大陸上的被後人清除了﹖
#441 「盜墓者(後來遭到起訴,他們上訴以減刑,結果判決反而加重)」
真是「盜墓者搏拉」。
(以前好像是《歡樂今宵》有個特輯,找梁思浩扮盜墓者羅拉,名字改成「盜墓者搏拉」。搏拉即「求被捕」之意,於是名字字面意思變成「去盜墓等於求人家逮捕自己」。)
#501 「好幾位新的神在提亞馬特腹中成形,其中一位神的兒子馬爾杜克(Marduk)得到了控制風、用龍捲風造成破壞的能力。」
即是EVA裡面「馬爾杜克機關」的那個馬爾杜克。
「提亞馬特意欲為阿勃祖之死復仇,但她體內的馬爾杜克成為眾神所推派的領袖,用自己新獲得的能力擊敗了提亞馬特,把她的身體劈成兩半。天地由是誕生。」
後來的希臘神話也有這個巴比倫影子。
#515 「當他們瞥見閃爍的木星時——天空上的這顆行星代表了「太陽神的勇犢」,馬爾杜克。」
正如後世希臘宙斯、羅馬朱庇特。
「古代亞述城市尼姆魯德(Nimrud)的浮雕,據詮釋,這是馬爾杜克神戰勝了宇宙巨獸提亞馬特(Tiamat)。」
兩母子外表差那麼遠。(按書中描述是母子,維基百科就說馬爾杜克是孫。)
#3573 註3「巨石陣嚴格來說並非「陣」(henge)。根據定義,「陣」是內有溝渠的封閉環形土堤工程──但巨石陣的土堤位於溝渠之內。」
這其實頗難理解,因為在土提裡面挖溝渠是很怪的做法。後世的城池通常都是在城牆外挖護城河,以增加敵方進攻的難度。
#588 「太極既判,輕清者為天,重濁者為地,清濁混者為人。清者為氣也,重濁者形也,形氣合者人也。」
如是者動物也跟人一樣(形氣合)呀。
#626 「玉兔轉頭看美猴王孫悟空。」
文中講中國傳說,但那幅圖應該是日本浮世繪。
「19世紀時,世界各國都稱中國為「天朝」,而中國的國家認同發展也確實跟「天」交織在一起。」
應該只是「東亞各國」吧。
#675 「古代中國《帛書》中所繪的不祥彗星。」
彗星本身就是不祥之兆,沒聽過有「吉祥」或「非不祥」的彗星。
#709 「一張南北天球星圖,畫出古埃及天文學家眼中的星座。」
埃及的緯度頗北(最南點似乎只比香港南一點),理應無法看到南天極附近的星星。當然有可能他們的行商有去過赤道附近(赤道穿越維多利亞湖一帶,埃及人似乎有機會觸及﹖),所以觀察到南天極。
#825 「在英語中(其實不只英語,世界上許多其他語言也是),銀河系又叫「乳汁之路」(Milky Way)」
很明顯中文不是,可能因為中原遠古已少奶品﹖
#847 「荷馬還提到「秋星」(天狼星,夜空中最明亮的星)、畢宿星團(Hyades)與昴宿星團(這兩個星團構成今人所說的金牛座)、獵戶座、大熊座(又名馬車座),還有晨星與暮星——這兩顆星很可能都是金星。」
中國人看金星(晨星啟明、昏星長庚)亦然。
#867 「根據古希臘史家希羅多德(Herodotus)在《歷史》(The Histories)中的敘述,泰勒斯是史上第一位成功預測日食的人——這次日食發生在西元前585年5月28日,這件事打斷了當時正在交戰的米底亞人(Medes)與呂底亞人(Lydians)。日食令兩軍大駭,旋即商議休戰。(由於天文學家能精準推算出歷史上曾發生日食的日期,以撒.艾西莫夫[Isaac Asimov]因此把這場戰爭稱為有精確日期的最早史事,而泰勒斯的預測則是「科學之誕生」。)」
如果看維基百科的說法,有更早的日食記載但未必有特別事件。中國另有較早的「日食打敗仗」記載,但《竹書紀年》似乎被質疑。
#867-880「亞里斯多德固然證明地球不是平的,但這種想法仍然留在某些奇特的想法中。比方這張由奧蘭多.佛格森教授於1893年製作的地圖。這個扁平四方的「地球」完全是以《啟示錄》第七章第一節「地的四角」為根據。」
世間很多時候都是為了維護守舊的想法而把現實搞得越來越複雜,庸人自擾之。
(最離譜的是,在 #897 可見1613和1711年的西方出版物已刊載地球是圓的證明,而到了1893還有人堅持地平……當然甚至於今亦然。可見吾友名言﹕世上無解者,一者宇宙之浩瀚,二者人類之愚蠢。實為至理名言,雖然「愚蠢」本是粗口字給我換了。)
#880 「至少自西元前1世紀以來,人們便把冠上「畢達哥拉斯」之名的幾何定理歸功於他(但其實在他之前就已經有人發現了)」
只是西人不知道很多地方早有記載。(中國古人似乎自己發現了,但也不是唯一的。)
#956 「他確信,任何永動的事物必然是永遠受外力所驅動。為此,他把所有天體運行的宏大場面,歸功於某個神祕的「始動者」(primum movens)——一股無形的終極力量。」
因為古希臘人不懂慣性。慣性直到文藝復興時期才被確立。
#1114 2「伊斯帕尼亞(Hispania)」
清朝的譯法是日斯巴尼亞。
#1272 「希臘的知識傳承始終未受西方人重視,直到10世紀,奧弗涅的葛伯特(Gerbert of Aurillac,後來成為教宗思維二世)等歐洲學者前往西班牙與西西里追尋阿拉伯學問的謠傳時,情況才有所改觀」
很難理解「謠傳」了甚麼,是「傳言」之意﹖
#1312 「地球位於球形宇宙的中心(大洋將地球分為四個可居地區)」
那時發現了美洲﹖
#1388 「想想看,牛津大學成立的年代比阿茲提克文明更早,這多麼神奇。」
畢竟人類要由非洲經亞洲再到美洲,美洲文明開始自然比較遲。
#1428 「有一群從博德明(Bodmin)前往康瓦爾的佛依(Fowey)的乘客,目擊到天空中有一大片濃霧,「彷彿海上的大霧」,一座巨型城堡在濃霧中顯現。正當他們抬頭凝望時,一支彷彿由戰艦組成的艦隊開過他們頭頂上,後面緊跟著一列小船。船隊飛越的過程延續了將近一小時,令人嘖嘖稱奇。」
海市蜃樓吧﹖
#1482 「偽亞略巴古的狄奧尼修斯(Pseudo-Dionysius the Areopagite)」
我本來想﹕英文原文的 pseudo- 是冠在 Dionysius 之前,而這種名字中的後者(亞略巴古)應是人的誕生地(如達文西的 Leonardo da Vinci 意即「來自 Vinci 的那個 Leonardo」),所以這人的名字應該是「亞略巴古的偽狄奧尼修斯」(即是一個來自亞略巴古,假扮酒神 Dionysus 的人)吧。
怎料寫文時查維基百科才發現,原來這人正是冒名更早期的 Dionysius the Areopagite 寫作,所以「偽」的確應該冠在全名之前。換言之譯筆無誤。
#1573 「哥倫布(Christopher Columbus)在第四度航向新大陸時就帶著雷吉歐蒙塔努斯製作的曆書,書上的星表有天文事件的預估日期。……當然,哥倫布是利用雷吉歐蒙塔努斯的曆書,計算出月食的時間。」
既然有曆書在手應該不用再計﹖(當然也可以說,曆書的時間以出版地為準,所以哥倫布至少要按經度換算確實時間。)
#1638 「儘管印加人也從群星的分布中看出圖案,但他們是從聖河眾星之間的黑暗地帶,找到他們的天界生物的——他們把這些「烏雲」星座,看成在天河邊緣喝水的動物。」
不看星星而是以銀河中間的陰影劃分星座,似乎只此一家。
#1810 3「假如宇宙是由一重重的固體透明天球所構成,透過其轉動載著行星,那彗星要怎麼穿過天球?布拉赫意識到,這個問題的答案簡單卻深遠——這樣的天球並不存在。」
牛頓思考萬有引力,似應由此開始。因為沒有天球,就要思考如何維持行星懸空於軌道之中。
#1865 「這張圖清楚說明了第谷體系,太陽、月亮與眾星(以黃道帶的形式呈現)繞行著地球,而其餘5顆行星則繞行太陽。」
但這幅圖中好像只有水星金星繞行太陽﹖
#1882 「早自古希臘人首度提出天球觀起,主導天文學界的就是宇宙的幾何形貌」
不全然,中國古人靠代數。
#1992 「此前,人們一直認為月球是個光滑的球體,但他發現上面有高山(以他對其高度的推算來說),還有坑坑巴巴的表面,這些發現也讓人大為振奮。」
但月亮上本來就見到花痕,這樣還算光滑﹖
#2064 「身為虔誠的天主教徒,笛卡兒證明上帝存在的方式是:如此完美的存有,是笛卡兒自己這種帶有缺陷的凡人思維所絕對無法構思出的。」
所以人類對「上帝」的概念才漏洞百出。
#2236 「吉爾伯特在1600年發表《磁石論》(De magnete...),提出「地球是個巨大磁鐵」的理論。這解釋了物體為何會落回地面,以及羅盤的原理。」
至少表面上言之成理。
#2374 「這一顆彗星,與彼得羅斯.阿皮亞努斯(Petrus Apianus)在1531年記錄到的,以及克卜勒在1607年觀察到的,都是同一顆。其實,連巴比倫天文學家在西元前164年,以及中國天文學家在西元前240年觀察到的,也都是同一顆彗星。」
最奇是中國古人多次觀察到哈雷彗星,卻沒發現規律。大概因為沒計算軌道,所以沒發現它們都是一樣。
(第4章) #2637 的圖片說明本來重複了#2619 的圖片說明,現已更正。
#2668 「《天空之鏡》(Urania’s Mirror)。」
我本來想,是否指 Uranus (天王星)呀﹖但 Urania 其實是掌管天文和占星的穋思女神,或者叫「天神之鏡」更好﹖
(Uranus 是另一天神,宙斯的祖父。)
#3608 註15「關於地圖上同類型的幽靈,見《詭圖》(The Phantom Atlas)(Simon and Schuster, 2016)。」
這本也買了,未有空看。
#3608-3628 註16「19世紀的人相信雷擊造影(Keraunography),認為閃電有著和照相機閃光一樣的功能,人或動物若遭到雷擊,就會在周圍留下一張類似攝影的影像。這個迷思源自1300年代至1600年代的古老傳說──據說在教堂中遭到雷擊的人,身上會烙上十字架的印子。雷擊確實會產生特定的圖案,這個事實或許是造成上述傳說的來源。現代的「雷擊痕」(keraunographic marks)一詞(亦稱「雷擊花」[lightning flowers])也留有一絲這種迷思的味道。」
核爆留下的人影算不算﹖
#3159 「很可能是因為他「縮光圈」(將光圈縮小,以減少日照的干擾)縮得太小,等於把自己的望遠鏡變成一架巨大的眼底檢查鏡——他看到的暗色地貌,其實是他自己眼裡血管的影子。」
不只科研,很多時候人們見到的(甚至謾罵的),都只是自己的影子。越是缺乏自省的人越會如此。
「以及一支人力「計算機」團隊的協助之下」
此處英文原文「Computer」實為「計算員」,因為未有電腦(計算機)之前,學者面對繁複的計算是會僱人代為計算的。正如本段內容,早年女性因為性別歧視未能成為學者或工程師之前,亦有不少只能充當 Computer,但仍然為科研作出巨大貢獻。(電影《NASA無名英雌》就描述了黑人女性計算員對太空計劃的貢獻)
香港天文台早年也有 Computer 一職,演變成現今之 Scientific Assistant (科學助理)職系。
#3628 註18「1937年,林賽向喬治亞州奧西拉(Ocilla)的高等法院提交對「各行星、太空諸島或其他事物──總稱為『A.D.林賽群島』(A.D. Lindsay’s archapellago)的所有權」聲明。」
只能說句林賽憑甚麼。
#3413 「月球拼接合成圖,1962年11月由美國空軍製作。」
為何月球地圖關空軍事﹖大概因為太空計劃本來就跟軍方(即空軍)有關(反正火箭和彈道飛彈是同一類技術),所以連帶獲得的資訊都當成軍方資訊。
#3628 註19 「2014年,天文學家就發現小行星凱瑞珂龍(Chariklo)也有星環。學者不知道這麼小的天體為什麼會有星環,但一般認為或許是一顆小衛星碎裂後,其碎片聚集而成的。」
這顆小行星在維基百科稱為女凱龍星,似乎更簡潔。
#3450-3474 「由美國太空總署建造,歐洲太空總署協助的HST,是唯一一架設計由太空人在太空中維護的望遠鏡,其使用壽命也因此增加了好幾倍。經過2009年的第五次維修任務之後,這架望遠鏡預計最久將能運作到2040年。」
反正之後太空穿梭機退役,要派太空人維修已經更困難。而且後繼的韋伯太空望遠鏡軌道距離更遠,已不能再派人去維修了。
#3474 「天文學家利用哈伯的資料,在2016年3月3日發現了已知最遠的星系「GN-z11」,距離約320萬光年之遙。」
既然宇宙有137億年,320萬光年這個數字顯然小到像是寫錯。
按維基百科記載,GN-z11 的距離應為 320億光年才對。
(為何宇宙只有137億年,但距離可以有 320 億光年﹖因為宇宙一直在加速膨脹中。)
#3540 後記「「知者有涯,不知者無涯,」湯瑪斯.赫胥黎(T. H. Huxley)在1887年如是說。「知識上,我們彷彿站在一塊礁岩上,在無法解釋的無垠大海之中。我們每一代人的任務,就是索拿那多一點點的陸地。」」
起點一樣,結論卻與莊子相反。
「〈見所未見〉(Seeing the unseeable)」
似未盡意﹖畢竟 unseeable 是指「不能見」而非「未見」。(雖然牛津字典解 unseen 字義也包括 not able to see)
可能「見人所不能」更接近原意﹖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