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田雅彥《看過38萬人屁股的名醫教你在家治好痔瘡》(38万人を診た専門医が教える 自分で痔を治す方法),黃詩婷、許郁文譯,台北﹕如何,2019
當然也是閱讀目的很明顯的書。(笑)
傳說「十個男人九個痔」,應該也沒甚麼奇怪,但生痔瘡又好像是甚麼不能啟齒之事。大概是因為肛門接近性器,又跟排洩物污穢相關之故。於是很多人諱疾忌醫,或者不敢找正規醫生改找密醫,以致童年時街頭舉目可見「專醫痔瘺」街招廣告。方媽媽說方某小時候常看街招,上幼兒園時有天在巴士上認到個「痔」字,被老人家稱讚說竟然認得那麼深的字。其實就只是因為當時油麻地滿街都是這類廣告而已。(再加上方某好看不看偏偏看醫痔瘺的廣告,大概因為那個「痔」字印得斗大。)
方某並非諱疾忌醫之人,所以不怕承認自己也有痔瘡。不過就算方某對醫學較有興趣,仍一如作者所示,拖延了不少時間。尤其自知是肛門流血,看來不是急症。後來給相熟西醫中醫都看過,給點藥就收縮了,也就有一段遠離它的平靜時間。只是過了一年半載後,痔兄還是會再出現。
按西醫原本的意見,痔兄再現本來應該去看腸胃專科的。結果等到結婚生子後,老婆發現我越來越瘦<刪除線>(她卻越來越月巴)</刪除線>,擔心我生癌<刪除線>(或者顯得她更月巴)</刪除線>,趕急拉我去驗這驗那的。耳鼻喉科檢查鼻咽說沒事,就交給腸胃科照腸鏡胃鏡全身掃瞄。結果驗完也沒甚麼大事,就只有少許胃炎,越來越瘦這個初始問題完全沒解釋。
然後我見到檢驗報告說有痔瘡(當然有啦),問醫生是否還要割(更好奇為何照腸鏡時不順便割),醫生直接說不需要理。感覺好像那粒痔瘡小到不值一割似的,心想為何有錢不賺﹖
而本書作者告訴大家,痔瘡本來絕大部分都不用割。痔瘡是一個不良生活習慣引發的疾病,所以透過生活習慣就會改善,而且也能同時改善身體其他系統的狀況。就算真的嚴重到要動手術,作者也解釋了各種手術的過程和利弊,讀者可引為參考。
從本書學到最新奇的反而是,原來男人和女人受壓力的反應剛好相反,男人傾向腹瀉、女人傾向便秘,雖然兩者都會加劇痔瘡。
至於方某這位老友嘛,這幾年走路增加,比較少吃冷食少了腹瀉(以往是慣性腹瀉),竟然也就過了幾年。直到近來才探訪一次,似乎暫時還未有重訪的打算。
(如果閣下有興趣讀電子書,經本文連結 https://moo.im/a/8cnzUZ 購買,本人將獲得平台回饋。當然看倌不一定要經這條連結買的。)
---
筆記,或挑骨頭﹕
#409 「糞便對皮膚來說,是刺激性非常強的物體,而且還含有大量細菌。這樣的糞便就算經常通過直腸和肛門,這些部位也還是沒有受到損傷,是由於有保護身體的「局部免疫」在勤奮工作著。」
更大的原因是那是黏膜﹖
#440 「糞便這種刺激性物體,頻繁通過此處,就很容易傷及肛門黏膜了,更何況是強烈沖刷,那就很容易引發黏膜撕裂,造成肛裂(痔瘡破裂)了。……其實肛裂的病例,幾乎都不需要手術就能治癒。而且就算用手術治癒了,如果不改變生活習慣,那只會造成其他地方又引發肛裂而已。」
倒是沒想過習性腹瀉也會生痔瘡的理由。
#494 「會造成發炎的物質為「生物鹼」,在紅酒或日本酒等釀造酒當中都含有這種成分。但蒸餾酒因為不含這種成分,所以也許會比較好一些。」
飲酒也會刺激痔瘡。
#550 「肛門周邊的動脈和靜脈聚集如網狀一般,若是身體受寒,血管就會收縮,導致血液循環不良、容易引起發炎,最後導致痔瘡。」
受寒又會刺激痔瘡。
#578 「由於壓力也會造成免疫反應低落,因此會陷入讓發炎情況更加嚴重的惡性循環。」
但不是免疫反應強才發炎﹖
#605 「生理期間容易疼痛、倦怠、昏昏欲睡、體力不佳等,因此不要安排容易花費冗長時間、負擔很重的工作預定;也不要夜晚外出等等,這樣應該就會差很多了。」
這裡「差很多」應該是「差別很大」的意思,但「差很多」同時也可以是「相較而言很差」之意﹖
「如果有痔瘡的症狀,運動最好要避免打高爾夫球。這是因為在擊球瞬間,肛門括約肌會夾緊肛門,造成很大的負擔……像是棒球或網球這些球類運動,也會對屁股造成負擔」
這也沒想過。
#629 「根據德國某位解剖學者調查成年人遺體的結果,發現約有70%的人都有痔核。另外,在1982年,美國某間醫院調查門診患者結果報告指出,患者當中有86%的人罹患痔核。……痔瘡是僅次於蛀牙的普遍性疾病」
蛀牙竟然更多﹖
「但是,覺得似乎有痔瘡而立即前往醫院就診的人,卻是極少數。根據平田肛門科醫院針對一千名患者進行的問卷調查結果,病患自覺有痔瘡起,到實際接受診療為止,平均需要花七年,這是非常長的一段時間。」
的確是會拖很久,畢竟不會死。
#652 「檢視先進各國的痔核手術率,德國為7%、英國為5%、美國為4%。也就是說,九成以上的患者,就算因為痔瘡而前往醫院,也並沒有接受手術。……關於日本的手術率,並沒有明確的資料,大致是40%左右。雖然有部分原因,是歐美患者傾向於只要覺得「我該不會得了痔瘡吧」,在症狀還很輕微的時候就會去看醫師,因此惡化的案例較少」
等於以前香港人迷信「打針快D好」。
後一句反而令人想起柏楊《醜陋的中國人》那個說歐美人生痔瘡就叫救命趕快治療,在中國提醒痔瘡患者趕快檢查還會被人質疑有何居心的「醬缸」比喻。
「這是因為在日本的醫療制度上,確實有一些因素導致醫院不進行手術,就無法維持經營的情況。」
大概是因為醫保給付上只有做手術才賺到錢。
#786 「曾經有位患者,他對於自己便祕的情況非常煩惱,因此我請他將飲食轉為以和食為主,並且每天要攝取20g以上食物纖維,結果連糖尿病的情況都好轉了。」
這個病人最大的問題,反而是為何有糖尿病還不改善生活習慣吧,竟然便秘令他更緊張﹖糖尿病會衍生糖尿眼糖尿腳令人眼盲腳跛,但生痔瘡不會變成眼瘡腳瘡呀。
「日文有句話叫做「一病息災」。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比起從未生病、看起來非常健康,還不如患有一種疾病,反而會更在意自己的健康而能夠長壽。……先前也告訴大家,痔瘡是飲酒過量、暴飲暴食、運動不足等壞習慣招致的生活習慣病,但這些事情並不只會對臀部不好,而是對於血管或內臟等,全身都會產生不良影響,只是剛好痔瘡的症狀出現得比較明顯。」
正如中文有謂「小病是福」。
#809 「我是盡量不想把手術刀伸進屁股裡。我會這麼說,是因為曾經受傷的肛門括約肌,是無法再生的。在年紀還輕時也許不會對生活造成什麼問題,但20年後會如何就很難說了。……我已經看過許多苦於手術後遺症的人。還有因為手術失敗、導致肛門狹窄的人。甚至有括約肌被切斷兩處,年紀輕輕就大便失禁的人」
對痔瘡手術很多人都沒想過它也有風險。
#834 「「以為是痔瘡,結果是直腸癌」的病例多到讓人意外」
正因為諱疾忌醫。
#941 「眼睛跟肛門有著相同的黏膜,而且兩者的厚度其實是一樣的。」
#都是眼不要分那麼細
#989 「腹瀉時,會從肛門氣勢十足的噴出水狀的糞便,這就像是土石流沖削河岸一樣,同時也會傷及肛門黏膜。」
絕妙形容。
「肛門瘻管由於有癌病變的風險,因此是痔瘻問題中最嚴重的第一名,手術率也是百分之百。」
如前述,香港叫「痔瘺」。
#1045 「如果血液都集中到身體表面,那麼在身體內側的血流反而會不足,導致肛門附近容易形成瘀血。另外,酒精本身就是容易引起發炎的物質,如果因為飲酒過量而引發腹瀉,那麼就是瘀血加發炎的雙重打擊了。」
這樣說會不會太誇張了﹖就算身體表面的血管都擴張,也不至於會令體內不夠血吧﹖
酒精具刺激性才是主因吧。
#1061 「「幾乎沒在運動」的痔瘡患者可說是非常多。」
但方某已是四處走的呀。
#1076 「生產時下腹會非常用力,可能會造成肛門脫垂。」
#1323 「直腸脫垂病如其名,就是直腸發生脫垂現象。……在高齡者當中,女性可能是由於妊娠、生產的損傷加上老化的影響,也有不少病例。」
老媽曾說外婆因為多生孩子而子宮下垂,甚至會凸出來要推回去。但其實會不會只是直腸脫垂﹖
#1389 「反正就當成被我騙一次,請大家先堅持三個月,試著改善原有的生活習慣吧。」
風水佬都呃你十年八年,三個月算少。(又笑)
#1552 「若是因為S型結腸痙攣,導致糞便不易通過的「痙攣性便祕」,服用瀉藥會使腸道更加痙攣,進而引起腹痛或下痢的症狀。未經醫師診斷亂服瀉藥,很可能讓症狀惡化。」
中文應稱「乙狀結腸」。(當然乙跟S都是象形)
#1653 「感受大便從直腸滑落」
這也是正念呀。(再笑)
#1988 「「病不是你治好的,而是患者幫你治好的。你最好用顯微鏡看看你剛剛縫好的部位,縫線之間充滿了縫隙。傷口會痊癒,全拜患者自己的力量所賜,你可不能誤以為是醫師把病治好的喔。」……這世上沒有妙手回春的名醫,只有幫助患者自行康復的名醫。」
這倒是對醫者的提醒。正如伽利略論教育一樣,教師很難「教」學生甚麼東西,都是幫他領悟而已。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