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alysis

星期六, 3月 29, 2025

$mart理財321

這是樂在棋中和金管局合作開發的遊戲,在教育局搞工作坊向學界推介。
(其實另外有一個講資訊素養的遊戲,跟方某關係更大。只是撞了上課時間沒法去。)


(來源﹕金管局)

事後網頁簡介見到「小學生」,心想為何又要開放給我們報名﹖玩過就會覺得其實不難掌握(所以的確適合小學生),只是中學生玩應該也不至於嫌太簡單。何況現在的中學生也不見得很成熟,附設的小遊戲他們應該也會玩得很興奮。

而且相比小學生,中學生更有可能用到多種支付工具和上班工作(例如兼職),其實比小學生更有認識理財的必要。

---

遊戲目標很簡單﹕集齊 1 + 2 + 3,先集齊者勝。每人有一張任務卡,方便收集標記。


(來源﹕金管局)

1. 「基本需要」,包括食物和日用品,玩家最少要購買一項。
2. 「想要」,包括書本、電子用品、運動用品、服飾,玩家最少要購買兩項。玩家開局時要抽一張角色卡,上面寫了角色的喜好,包括了其中一種「想要」的物品。(說明書本身沒有說玩家一定要買這角色喜好的用品才能贏,但我想當這是規定才有意思。)
3. 工資或利息收入的標記,要收集三個。

就是這四個角色﹕


(來源﹕樂在棋中)

這個遊戲開局要抽的卡頗多,除了角色卡,還有開局的財富卡﹕


(來源﹕樂在棋中)

財富卡裡面包括五種支付工具﹕儲值支付卡(即是八達通)、提款卡、現金、手機支付、信用卡。每張財富卡提及這五種工具的數額各有不同,所以四位角色開局時,個別支付工具的金額都會不同(加總仍是一樣)。
試玩時有些同工覺得這樣令遊戲太複雜,的確就算成年人也不一定會用齊所有支付工具,更何況只是不過半小時的遊戲當中。但明白這個遊戲是金管局合作的,他們自然會要求把所有東西都包括進去,所以也不是令人驚訝的事。而且這的確也提升了難度,因為玩家會發現自己未必沒錢,但因為某間店不接受某種支付工具、或者每種支付工具的金額都剛好不足(雖然總數其實夠),而無法購買物品。否則遊戲可能更快玩完。
(當然你還可以問﹕現在不是用手機就可以自動把不同支付工具的錢轉轉去﹖)

財富卡分兩種﹕初階版和高階版。初階版每種工具都有錢,只差在數額多少,而且總額也較高。高階版不只總額較少,而且不是每種工具都有錢,有些$0即是一開局是沒有的,玩家需要時要自己把其他工具的錢轉換到所需的工具中。於是玩起來更難。

另外還有一張指定支付工具的卡要抽﹕


(來源﹕樂在棋中)

這是進一步令你不能太快完局的設計,每個玩家都會被指定一種支付工具。勝出除了滿足 1 + 2 + 3的條件,還必須「用過」被指定的支付工具購物才算數。

---

玩家按角色選取所應的棋子(金屬製,算落足工本。工作坊後每人送一盒,但我那盒裡面有一隻重複了,卻少了另一隻),並利用這個轉盤當骰子﹕


(來源﹕金管局)

轉盤包括內外兩圈。每一回合玩家轉動指針後按所指的外圈圖案行事。
外圈上的數字最簡單,就是步數(只可單方向走,不能同一回合來回走。我以為這是常識,否則擲1和3就等於一樣了。怎料跟學生試玩時真的有人打算這樣做)。

「!」是抽機會卡﹕大部分都是宣傳資訊安全守則,不是抽到「有遵守」所以「獎」某種支付工具的金額,就是「沒遵守」所以「罰」扣除金額當成遇上騙徒的損失。也有些是直接出糧,或者同時向所有玩家派某種支付工具金額(我笑說這是「多謝老細」)。還有一張是讓玩家指定另一玩家停一回合。


(來源﹕樂在棋中)

另外一個迴圈型的格也很簡單,就是讓玩家可選擇跟另一玩家互換位置,讓你可立即執行所到格的活動,加快你收集標記的速度。(學生問被換位置的人是否也能活動,我說這很明顯不行啦,又不是你的回合。)

最後一個猜拳型的格最複雜,因為這代表你要選另一玩家比賽。遊戲附設六種小挑戰,包括砌積木、擲橡膠球等等。中這一格的玩家要再轉一次,看指針指中內圈的哪種遊戲。
這個規則在成人眼中頗無厘頭(明明講理財為何變成鬥眼明手快﹖),但目標玩家既然是「小學生」,這類挑戰自然令遊戲更興奮、不易嫌悶。(其實跟中學生玩,他們也玩得很興奮)

小挑戰贏了,就能搶走對方一個標記讓自己更快勝出。輸了則相反,要輸一個標記給對方。如果任何一方沒標記可輸,則下回合罰停一次。

---

看倌可重看一開始的棋盤,玩家在棋盤上遊走。棋盤邊緣有兩條隧道(紅色和藍色),讓玩家穿越,無需被困在棋盤一角。

玩家可光顧各類店舖。店舖標示了出售物品的種類和價錢(很簡單,只有$50和$100兩種),並有接受的支付工具。玩家踏進店舖又有足夠金額的相關支付工具的話(只准用一種,不能混合支付),就可以「購買」物品,把相關支付方式的標記放在「任務卡」上相關商店的位置上作紀錄。(這些標記都是可搶的)


(來源﹕樂在棋中)

有一種格叫「轉換至其他支付工具」,是兌換用。你手上某種支付工具款額不足的話,你可以在這一格拿其他支付工具兌換。

另一種很受歡迎的格是「銀行」。玩家在銀行可存入$50現金(只限現金),然後拿一個存款標記(這種標記跟勝出無關),之後可每個回合取得$20利息(很高息)、和一個利息標記(這個跟勝出有關)。存款在第三次收取利息時一併退回。


(來源﹕樂在棋中)

存款取息其實是最容易完成的任務(只要你手上有現金),所以通常很快就完成「3」。跟學生試玩時,甚至有人存完又存,存到利息標記都派光了。我覺得其實應該限制存款只限一次,不過說明書沒這樣規定。

另一個標記是信用卡欠款。信用卡每個玩家都必定有,信用額$100。每次使用後就會拿到這個標記,如果不在三個回合內支付現金還錢,就要每回合支付$20利息。而且只要未還款,就算集齊「1 + 2 + 3」的條件也不算勝出。因此除非玩家抽到「必須用過信用卡才能勝出」的那張支付方式卡,否則通常不會使用信用卡。

最後一種格是「工作/義工」。玩家走到這格可「抽獎」,看看抽中「工作」還是「義工」標記。

工作標記可帶來$20現金,而且工資標記跟利息標記一樣可以滿足「3」的要求。(但其實只要你存款,就自動會定期存款三個回合,拿到三個利息標記。所以除非被搶了,否則「3」的要求很易滿足,「有沒有工作」其實不太重要。笑﹗)

義工是另一類特別標記,並不直接讓你滿足勝出要求,但有其他功能。
如果玩家支付一個義工標記,可以在轉盤轉出數字時選擇 +1 或 -1 (即是改變步數)。
支付兩個義工標記,可以指定另一玩家「小挑戰」,而且跟轉盤轉到小挑戰不同,這樣挑戰輸了不用輸標記。(當然被指定者輸了要輸標記)
支付三個義工標記,甚至可以直接搶到其他玩家的一個標記,加快勝出。

學生聽到這個規則的反應是﹕做義工可以搶人東西那麼惡﹖(在下笑翻)

---

當日試玩有不少同工提出意見。

其中一位同工認為,既然要提醒學生「需要」和「想要」的分別,似乎應該規定先購買「需要」物品(1),然後才可以購買「想要」物品(2)。
當然,如果這樣規定的話,遊戲就會變長了。因為有些人可能總是未能走到食品店和日用品店,於是一直無法買東西。(就像魔力橋,總有些人不幸地抽到面前一堆牌,但無法湊出30分的開局牌打出來。)

在下的意見針對轉盤,我認為應該要提升數字所佔的比例。
因為試玩就知道,八個格裡只有四個是數字,即是有一半機會轉到其他格。我玩了兩盤都是不停在抽機會卡,很難走去買東西。(也有些同工是經常觸發小挑戰,至少有機會搶別人的標記)
既然是要教小朋友理財,雖然現實的確有很多外來機會的干擾,但如果干擾大到玩家很難做計劃的話(我連先去買哪種東西都決定不了,因為根本走不動),就達不到鼓勵學生計劃理財的目標。

教育局請來當嘉賓的校長,當然是長年合作對象。她的回應是,大家跟學生玩時直接停用那幾格(即是轉中那幾格要重轉)就可以。這一點在「大會」角度當然最方便,不過我想「完全」避開外來干擾(現實生活中也會有),或者刪掉小挑戰的樂趣,又非我本意。如果可以把轉盤上數字的部分放大,例如有三分之二到四分之三是數字,就比較好。
(例如大富翁圖板共40格,物業有28格,已經佔70%。而剩下的12格當中,路經監獄和停車場是對玩家沒影響的。換言之讓玩家有其他動作的只佔10格、25%。)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