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alysis

星期六, 12月 01, 2018

北洋軍閥戰爭舉隅︰第二次直奉戰爭,1924

[北洋軍閥戰爭舉隅︰第二次直奉戰爭,1924—鄺智文博士]

講座分為四部分,先解釋整個背景,最後一節才是直接討論直奉戰爭。

1. 現代戰爭模式
1.1 所謂現代戰爭模式,其實在一戰前的「軍事技術革命」(Revolution of Military Affairs, RMA)就開始形成,影響並延續至今。(除空軍外,這是一戰時才開始出現的兵種)

1.2 首要的差異是「火力大規模提升」,這一點變革在義和團亂時已完成。
講者用兩個士兵的圖表示。假設上級要求士兵向200米外、一個連約200人的敵陣衝鋒,在這段約一分鐘可以跑完的路上﹕
—1812年還使用滑膛槍的時代,他只會被敵方開兩槍。
—1914年就會變成敵方開了200槍。

1.3 原因是這段時期誕生了大量新火力投射方式﹕
1.3.1 彈匣步槍(每分鐘30發,即兩秒一發)
1.3.2 機關槍(其實不受當時的軍官歡迎,因為子彈又貴又重、依賴補給,而且會令士兵依賴機關槍掃射敵方不願衝鋒。但優點是只要用拋物線彈道就可以把大量子彈拋到躲在掩護物後的敵軍頭上。)
(但機關槍這類武器很考驗國家的精確工業能力,因為那麼快速的武器,所有槍機和子彈尺寸必須一致,否則開幾槍就會卡彈,得物無所用。)
1.3.3 速射野炮(中國慣稱快炮),使用了制退器,發射後炮座不會移位,於是就不用花時間再推炮回原位。令大炮射速由每分鐘最多2發,大增至每分鐘超過12發。
此外還有「推進藥連炮彈一體化」技術,令發射準備簡單化。(1880年代已有後膛炮)

1.4 可是,雖然新武器不斷出爐,但軍隊戰術並未跟隨進步。主要是因為錢的問題。
講者展示照片,例如在南非戰爭期間士兵只面對敵方設掩護物,士兵後方並無掩護物,如果敵方使用榴彈炮把榴彈送到士兵後方爆炸就可造成殺傷。
同樣地,日俄戰爭期間,日軍將領指揮衝鋒,以大量傷亡為代價打贏戰事。講者展示浮世繪,當時的日本人好像當自己還是武士肉搏般。

1.5 在有刺鐵絲網+戰壕和各種防禦工事之下,防守方有絕對優勢。(方按﹕當然你像日軍般不顧人命玩萬歲衝鋒,總有可能在對方彈盡援絕之下打贏。)
可是,在這種情形下,各國軍方的結論不約而同都是﹕不惜代價進攻,只要不怕死就會取得勝利。這是因為各國實行徵兵制可以輕易取得幾百萬人(方按﹕《日本軍隊用語集》就有載當時軍官說士兵比軍馬還要賤,軍馬還要培養,士兵只需付出郵票的價錢就可以任意徵來),將領只需要計算衝鋒的傷亡代價是否可以承受就行。

2. 華北新軍建立(1895-1912)

2.1 甲午戰敗後重新整軍,北洋六鎮其實是唯一的新式軍隊,華北其他部隊其實都是舊式﹕
至於華南更只有湖北兩個鎮是新軍﹕
(方按﹕留意新軍的「鎮」相當於陸軍的「師」,其下的「協」和「標」相當旅和團。)

2.2 可是新軍和外國的最大分別是,中國沒有建立徵兵制和預備隊。於是部隊士兵死了就沒有了,所以戰術運用上會更保守。這點在後來的軍閥混戰中亦可見到。

2.3 講者展示陽夏戰役的「民軍」照片,基本上跟之前列強的戰法一樣,都沒甚麼組織。那些民軍聚集一起,其實是槍林彈雨下的本能(但這樣很易被敵方一發榴彈消滅),因為訓練不足,所以無法分散前進。(因為人會怕死,如果沒訓練的話,落單的人很容易乾脆落荒而逃。)
反之北洋軍已經以散兵陣前進,一隊中每人相隔約十步距離,所以隊長要有指揮和訓練能力才能令士兵步伐一致。北洋做得到、而湖北還未做到,所以民軍一打即散。

辛亥革命時,清朝的軍事改革只有一半,有了新式器械但軍事制度和軍官訓練還未跟上,基本上無法應付現代戰爭。

3. 一戰對民國的影響(1919-1920)
我們讀歷史經常會讀到民初軍閥混戰很混亂,其實這是整個世界陷入混亂的影響。

一戰時北洋政府也嘗試學習,派軍官觀戰。講者展示照片,說那些軍官是陸軍部軍教司的,即是並非軍閥,只是負責寫教範的「文人軍官」。他們回來後寫了不少筆記,例如有關陣地戰的教範,就指示營長應如何佈置工事防守一個一千米闊的陣地。

4. 第二次直奉戰爭

4.1 「軍閥」一詞其實只是政治評語,沒有甚麼實質,每個「軍閥」的形象各自都很不同。當中固然有老粗,但丁治磐回憶錄(Ding zhipan)就提及,他曾是張宗易手下。講者展示照片,強調此君竟穿白手套拍照,而白手套是極易弄髒之物,可見此人要求甚高。同樣地,也有個軍閥的照片一放出來,大家(包括在下)都說像梁醒波。

4.2 而軍閥的士兵當中,甚至連童兵也有。民初的軍閥部隊混合了各國的一戰裝備,但訓練往往只有一半。
奉軍的張學良衛隊照片每人都拿著自動步槍,其實已是子彈很貴的東西。

4.3 一戰後列強裁軍,多餘的武器和人才往往就去了中國找機會,於是中國陷入連年內戰。
例如"One-Armed" Sutton, Francis (中國稱「獨臂沙敦」)就來了中國兜售迫擊炮,但中國地方和歐洲戰場相比太大,根本沒甚麼軍閥會開戰壕,所以原本設計高曲彈道投彈到敵方戰壕中的迫擊炮,在中國就被當成步兵輕火炮使用。

倫敦帝國戰爭博物館的影片中,就出現了奉系空軍,擁有法國製造的訓練機。
亦有軍閥嘗試建立軍工業,例如奉系就在韓麟春帶領下成功了,奉系擁有相對完善的軍工體系,直到九一八後被關東軍接收了。

跟後來的國共內戰不同,軍閥戰爭的後勤只能靠鐵路,所以他們只打城市,不會有後來「農村包圍城市」的戰略。因為軍閥不如國共兩個革命黨,一離開了鐵路就無法得到地方政治支援,連找民伕援助運輸也有困難。

4.4 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前的形勢如下

軍閥當中本來是直系佔優勢,因為他們佔領了北京和上海,得以控制關稅收入。(英國為首的海關總稅務司只承認北京的中央政府。)
直系軍閥包括吳佩孚齊燮元(江蘇)、孫傳芳(浙江)等。

當時唐繼堯等西南軍閥並不外顧,而孫中山又沒能力離開廣州北伐(當時他快要接受蘇聯援助,蘇聯想借他推翻直系,以對抗英美控制直系防止蘇聯侵佔蒙古新疆的計謀),另外還有上海的盧永祥和奉系。其中奉系實力最強。

直系首領曹錕,是屬於不得罪人、不消耗部隊的「老好人」式軍閥,願意借談判避免開戰(奉系首領張作霖也一樣)。而實際掌握直系軍權的吳佩孚,卻是相信「以戰爭解決政治問題」的民族主義者。

蘇聯為了分化直系找上了馮玉祥,此君一邊受蘇聯資助,一邊拿水喉幫士兵集體洗禮,搏美國人的好感。

至於奉系的「少帥」張學良,其實一直都不喜歡被人稱為少帥(即是笑他年輕沒軍事資歷),而講者笑言他最擅長就是「斷送」一切。第二次直奉戰爭到後來的歷史會不斷證明這一點。

張學良手下郭松齡,專業軍人,但只能做張學良的跟班。
楊宇霆則為日本軍校出身,民族主義者,想以東三省頂住日本人的入侵。
(講者提醒,東北三省版圖其實已經相當於法國加德國了。)

4.5 相比直系,奉系有較多少壯派軍官。
而直軍的組織較混雜,連參謀體系也欠缺。只靠吳佩孚和部將就計劃五十萬大軍的作戰行動。吳佩孚計劃圍繞山海關開展攻擊,渴望決戰。再找船隻把主力部隊由秦皇島送到山海關後面的葫蘆島登陸包抄奉軍。


奉軍則較有組織(講者說看他們每一支部隊都指定了作戰範圍就知道),人數只有二十萬,但已有參謀製訂詳細的火車運用時間表,部隊較快到達前線。(而直軍還在後方爭上車)


當奉軍一早抵達山海關而直軍還未準備好的時候,張學良堅持要先進攻山海關,而其餘少壯派則決定越過山區攻打長城。


結果少壯派在山區成功攻進長城,而張學良第一天就死了五千人。(別忘記張學良手下只有四個旅,合共萬多人而已。)

在熱河的馮玉祥其實是直接面對奉軍少壯派的戰線,而這時候他當然作壁上觀,食住花生且戰且退,看吳佩孚如何收拾殘局。


此時吳佩孚還想繼續登陸計劃,但其實登陸作戰本來就是高難度運作,中國軍隊根本沒經驗,當吳佩孚的船隊遇上奉系空軍「單機」投下手榴彈「空襲」後即嚇到撤回了。
吳佩孚決定回防秦皇島和山海關再反攻熱河。

張作霖此時動用了預備隊,講者叫大家猜他會把部隊投入熱河還是山海關。在下猜父親總會先救兒子吧﹖但張作霖是個軍人,他把預備隊投入熱河擴大戰果,放棄了兒子所在的山海關正面戰場。(當然,其實後方已以保甲制度徵兵補充了張學良部隊,所以他死不去。)

馮玉祥這時候撤退,而吳佩孚死不認輸過分勇猛地,不斷消耗手下仰攻奉軍佔領的熱河山區,勇敢到連觀戰的美國人都被嚇倒。此時馮玉祥回北京狹持曹錕(首都革命),但列強並不承認,所以馮邀請孫中山北上協商(孫中山當時是沒能力北伐的)。
(方按﹕馮玉祥順便把廢帝溥儀趕出宮,背棄了民國政府本來供養溥儀小朝廷並維持皇帝尊號的承諾。令溥儀投奔日本使館,實為日後溥儀投日建立偽滿州國的遠因。)

吳佩孚最後回天津攻打馮玉祥,不敵,逃亡四川。各路援軍均趕回本省爭奪地盤,直系至此四散。

4.6 中國到1930都沒停止過大戰爭。
中國軍隊是有形無實,1920年代有部分人掌握到戰術,但部分人仍是輕視火力。第二次直奉戰爭時直軍沒衝鋒槍、迫擊炮、機關槍等,在熱河的山地戰極度吃虧。

而內戰中的軍閥,往往會比國際戰爭中的國家有更多盤算,因為各路軍閥都要自保元氣,但上頭又想你消滅對方。於是一場決定性戰鬥往往就達致雪球效應﹕少數有決心者打到贏,然後其餘作壁上觀的援軍就一哄而上爭勝果。

4.7 此戰中目睹張學良「斷送」部隊的郭松齡,後來率部叛變並殺了姜登選,但部隊行進到奉天見到面對的都是奉軍就潰散,郭松齡被殺。

5. Q&A

5.1 雖然一戰已有坦克,但第二次直奉戰爭時未有坦克到貨,因為列強對內戰的中國實施軍備禁運,避免直接支持某方。

5.2 後來入關打仗的是楊宇霆(他後來還是被張學良殺了),韓麟春後來中風離世。
奉軍的士官派(即少壯派)被更年輕的民族主義者視為漢奸。

5.3 張學良的「斷送史」還包括之後在中東路事件單挑蘇聯,然後又應邀入關剿匪令東北空虛,最後在九一八事變中斷送了奉系的東北家當。

有說「北伐導致了九一八」,因為北伐加上張學良易幟歸順國民政府,令關東軍憂慮日本在東北的利權會被削弱。

---------------------------------

順道看展覽﹕

(馬馬表示老虎勳章沒有家中虎虎那麼威武)

(「陸榮廷睇相,唔衰攞嚟衰」的那個陸榮廷)

(「全民制憲」據聞即是搞獨立,而湖南已經搞過。當年還有個人說湖南應該「自決」、而且要成立「湖南共和國」,那人叫毛澤東。本人不支持或鼓吹湖南獨立,有司請自己找這個姓毛的算帳。)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