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alysis

星期六, 10月 31, 2020

炒冷飯系列﹕高校教師の日常 (2)

(原文2012年2013年貼出)

又一中五電腦堂,為了說明問卷常見問題,繼續搞爛GAG。

1. 問卷問題應集中只問一件事,如果同時問多於一件事,而作答者有不同意見就很難答。雖然老師教你們問卷不能太長太多問題,但不能為了壓迫題目在同一條題目中問幾樣東西。

例如問「你認為方sir是否高大又靚仔﹖」……(眾笑)……我知一定唔係……但如果有人認為方sir夠高但「樣衰」,或者雖然靚仔但不夠高,那就不知該怎樣答了。所以應該分開兩條問題,一條問是否高大,一條問是否靚仔。

所以在你們的通識IES題目中定幾個「核心問題」才那麼重要,因為它們將轉化為問卷問題。

2. 問卷問題不應該偏頗、具引導性、情緒化這一點,相信大家都很清楚。具體者例如問「港珠澳大橋可帶來XX億經濟效益和YY個就業職位,你是否認為港珠澳大橋有經濟效益」這種問題,等於要求對方答「是」。

可是,很多時候被忽略的是「答案選項」。

例如今次問「你認為方sir樣貌如何﹖」,而選項包括﹕

A﹕型
B﹕英
C﹕帥
D﹕靚
E﹕正

(眾笑)……還有 F﹕普通……

那麼你即是想怎麼樣﹖很明顯也是想引導別人答某一傾向的答案。所以要留意答案中正反選項數目應該接近。

當然,如果只是問「方sir靚唔靚仔」這類題目,更簡單的方法就是用分數。例如「1﹕非常樣衰」到「5﹕非常靚仔」,3 就是普普通通。那就不會有偏差了。

3. 可是,除了不偏頗之外,還要留意提及一些中立的,或者「沒意見」、「不知道」之類的選項。

因為畢竟不是每人都見過方sir的,如果你問他「方sir靚唔靚仔」而一定要他選個答案的話,他可能只是見到你很樣衰就自動認為方sir也很樣衰,那豈不是對我很不公平﹖

如果你有「沒意見」或「不知道」的選項,他就可以直接答不知道了。當然如果你問的題目太冷門,就有可能會出現很多人都答不知道或沒意見的情況……

---

仍是中五電腦堂,介紹到相關系數。解釋完正相關自然要解釋負相關……

方﹕負相關也很簡單,就是一個數字增加,另一個數字就會降低。例如你們的打機時間越長、成績越低,這就是負相關——

某生﹕——唔係喎,我打機越多成績越好喎﹗

方﹕咁我奈你唔何啦……畀你打沉左叫我點講落去呢……或者咁講啦,方sir臉上暗瘡的數目跟女朋友數目成反比,這就是負相關。

(謎之聲﹕係零相關就真啦﹗反正你臉上有冇暗瘡,女朋友數字都係零架啦﹗係班學生唔知你講錯o者﹗)

星期六, 10月 24, 2020

炒冷飯系列﹕基因檢定和雙胞胎

(原文於2012年貼出)

前幾天有一篇新聞,稱有一對孿生兄弟,弟弟的女友喝酒後錯跟哥哥發生關係,然後生了個孩子,連基因檢測都分不到是哥哥還是弟弟的。

有網友問怎麼會測不到,似乎新聞中的解釋不夠清楚。在下於是解釋了檢測的原理可能的解決方法。既然有網友這樣問,即是說這點遺傳學知識還不是公眾常識,似乎值得在這裡詳細一點解說一下。

A. 簡單人類遺傳學

首先我們要對遺傳學有一點基本認識。

基因即遺傳訊息,是細胞活動的指令(簡單點理解,例如「深色頭髮」或「淺色頭髮」、「黑色虹膜」或「啡色虹膜」之類),這些指令是靠DNA上的鹼基記錄的(這些化學/技術名詞不明白沒所謂,可以跳過,不想深究的話聽過就好)。總之情況就像我們用紙寫下字,用光碟記錄影像一樣,DNA只是載體。

而人體細胞的DNA都是收錄在細胞核裡面,並分為長短不一的染色體(因為可染色,故名),就理解為一套「百科全書」分成若干冊好了。

人體每個細胞(生殖細胞除外,下文述)都有23染色體(其中一對就是性染色體,即X和Y),這23對染色體在同一個人的每個細胞中都是相同的(除非基因發生了突變,就像紙本筆記被塗改過了)。

(維基﹕DNA分子長鏈繞起來成為染色體)

細胞-->細胞核-->染色體-->DNA


          (基因1)         (基因2)     ……

DNA﹕——————————————————————————————————


(但要留意,DNA並不全都是基因序列,有很多序列並不是基因編碼,見後文。你就當一本雜誌般,很多頁面都不是內容而是垃圾廣告之類……)

為何要強調「對」呢﹖因為這是核心概念。

較複雜的動物,一生中大部分時間都是所謂「雙倍體」(2n),即是說所有的染色體都有一對。
(由於我們要講解的是人類基因檢測,所以植物那類可能有多倍體的,或者細菌之類的簡單生物就不討論了。)

連帶的,染色體上所帶的基因也各有一對(技術上叫「對偶基因 / 等位基因 / alleles」)。這個情況,可想像為你不只有一副撲克牌,而是兩副。於是同樣是「紅心 K」,也有兩個版本,花紋可能一樣或不一樣。

為何要有兩套呢﹖|
一則,兩套基因,分別是來自父親和母親的,所以我們才會同時有父母的部分特徵。(一對基因如何決定表現哪一個﹖又是另一技術問題,在此不贅。)
二則,基因突變雖然不常發,亦不少見。多一套備用令細胞可以靠另一邊沒問題的基因維持正常工作,不至於一出現突變就掛掉。

那麼,既然父母都一樣是「雙倍體」(2n),為何結合後我們不會變四倍體(4n)呢﹖
在生殖過程中,細胞分裂的過程跟一般細胞分裂(稱有絲分裂)不同,是一套叫「減數分裂」的程序。
過程如何又是技術細節,反正大家不是去考試所以不用深究。總之減數分裂的結果就是一個生殖母細胞,變成四個生殖細胞,而每個細胞都只有一套染色體(即單倍體 n=23條)。

(精子跟卵子的情況有點不同,男人的減數分裂中四個子細胞都可成為精子,而女人則只會形成一粒卵子,其餘的子細胞則退化為極體 polar body。這分別聽過就好,我們只是討論檢測,所以也是不需深究。)

「減數分裂」的重要性,不單是形成單倍體的精卵子,兩者結合後又出現雙倍體的後代,而是在於分裂途中會「洗牌」。

就像撲克牌,父或母的兩套染色體上的基因,在分裂途中會「洗牌」調換位置(通常是同一對染色體上的基因互換位置)。因為每次減數分裂中發生「調換」的位置都不同,於是每粒精子卵子分到的基因組合都可能不同。也讓你不會真的完全跟父或母一模一樣,而是有變化分別。這樣令後代比較能適應多變化的環境。

(情況就像兩副撲克牌之間,不是亂洗而是隨意選若干張對換,所以正常情況下洗完後大家還是擁有相同的卡牌組合,只是花紋可能調亂了。例如第一副牌的「梅花Q」和「紅磚2」被換成第二副的版本。於是你拿到的兩副牌,花紋就會跟父親或母親原來那兩副都不同了。)

(留意﹕前面用「百科全書」比喻全套染色體,這裡「撲克牌」是比喻基因,別混淆了。)

B. 雙胞胎

那麼雙胞胎又如何呢﹖

現在我們已說明了,精卵結合後子女拿到來自父母的各一套染色體(經過洗牌),並長成一個人。
簡單而言(特殊情況也是不理了),雙胞胎就是兩種﹕同卵或異卵。

異卵雙胞胎,即是母親同時(或在較短時間內一先一後)排出了兩粒卵子,而在相近時間受精並成功著床發育成胎兒。由於受精卵的基因組合不同,所以他們的性別和外貌都可以不同,在下有對表侄女就是這樣的例子(她們是性別相同但外表大不同)。

(在比較「香艷」的情節中,如果一個女人短時間內跟不同男人性交的話,出現的異卵雙胞胎甚至可以分別來自兩個爸爸。當然如果女人只有一個性伴侶的話,自然就都是同一個爸爸了。)

同卵雙胞胎,是母親只排出一粒卵子並受精,而這粒卵子在正常發育過程的早期,還是一團未分化的細胞時,就不知為何分成了兩團並各自發育成人。因為來自同一粒受精卵,基因組合一樣,所以同卵雙胞胎的外貌通常極度相近,令人混淆。在下的中學同學「鑽主席」兄弟就是例子,要跟他們熟絡了,才會注意到樣貌上的微妙分別。

(在比較「不幸」的情節中,這團細胞雖然分割了但又不完全,它們分化的時候就會有部分部位黏在一起發展,於是就變成了連體嬰。)

為何新聞說無法分辨呢﹖就是因為那對是同卵雙胞胎,基因組合都是一樣的。

C. 基因檢測 / short tandem repeats

那麼實際上化驗所是怎樣做檢測的呢﹖

當然,事實上就算是同卵雙胞胎,分裂發育後也可能會累積到不同的「突變」,所以理論上如果我們比較兩兄弟的整個「基因組」(術語,即全套DNA指令序列)和嬰兒的,是有可能靠個別突變分辨出來自兄或弟的。

(注意﹕是「可能」,不是一定。)

問題是,雖然科技發達下,全基因組排序已經變得比十多二十年前又便宜又快,但對於日常檢測仍然是「太貴」。而且要比較全部序列也很花時間和資源,所以一般檢測是不會這樣做的。

一般的檢測中,我們只需要用一個小刷子在口腔中採集一些細胞樣本,然後把裡面的染色體抽出來,再比較一些叫「短串聯重覆序列 / short tandem repeats (STR)」的部位就可以了。

(口腔刷子,現時跟隨大陸叫「拭子」。圖來自政府化驗所)

問題來了,甚麼是STR﹖

DNA裡面的鹼基字母有四種(A/C/G/T),組成了基因的語言。可是染色體上有些部位,卻是一些短序列重複多次(如「ACTACTACTACTACT」就重複了五次),看倌想像成歌詞中有些短句不停重複就好。(尖尖尖﹖)

這些重複有何意義﹖有些可能有意義(例如跟亨廷頓症有關),有些可能沒意義,純粹是一些像病毒般能自我複製和遷移的基因插入了人類基因組的遺跡而已。(就像九龍皇帝曾灶財的墨跡﹖)

(這裡說「意義」很有趣,因為分子生物學裡有所謂「sense」,不過也是細節不贅。)

在每一個人的基因組中,都有很多組這類叫STR的序列。而每一組STR的重複次數,每個人都可以不同,情況就像大家有不同「血型」一樣。
只要做廣泛調查,我們就可以知道人口中一套STR有多少種不同的「型」,而每一種「型」又有多少人。

如果只比較同一套STR,兩人有同一個「型」當然不出奇(就像兩人有相同血型一樣,所以早年只能比較血型的時候,只能說「不同血型排除了某人的嫌疑」而不能說「相同血型證實某人是爸爸/兇手」)。但如果比較很多套STR,全部都相同的話機會就非常小(讀過中學概率的看倌知道這是乘數,每一個可能性相乘會越乘越小)。

所以在下回覆說,如果檢驗樣本中多套STR的長度,都跟你的一樣,那麼就可能合理相信那份樣本是來自你的。

(利用凝膠電泳,可以把不同長度的STR序列分開,於是就可以比較不同樣本之間有多少STR是相同長度的。圖來自維基)

香港政府化驗所的親子檢定中,會比較15套STR。英國的法證檢測就比較10套STR,美國的法證檢測在2017前只比較13套STR,然後增加至20套。

而雙胞胎中這些STR相同的機會,自然是高到無法用來分辨誰是誰。

D. Epigenetics﹖

可是,在下又聲稱雙胞胎的基因外修飾(epigenetics)可能不同,或可分辨。這是甚麼意思﹖

遺傳學(genetics)是指生物特徵(術語叫性狀)的遺傳和變異,一般而言都是指DNA上的生物指令變成蛋白質產物(這叫central dogma,我常笑說中央教條),進而影響生物外貌和行為的過程。

可是,正如我們知道,一些生物特徵往往不只是由基因控制,環境影響也很重要。環境影響基因表現的方式有很多,其中一種竟然是透過修飾基因,而且這種修飾本身往往也可遺傳的。

甚麼是基因的外修飾呢﹖

既然一個人的每個細胞都有同一套基因,雖然有齊所有指令,但明顯不是每個細胞都用得著(例如白血球就用不著分泌胰島素的基因)。所以每個細胞裡的基因,並不是全部都要用。

為了讓細胞知道哪些基因要用、哪些不用,細胞自己會在不同的基因上加修飾,具體而言就是在那條DNA外面加上其他分子(如甲基)。

(剛才那幅維基圖,顯示了其中兩種修飾方式﹕甲基化組蛋白修飾)

簡單地理解就像同一副撲克牌,白血球手上的「葵扇A」可能貼了張「這張牌收起不用」的便條,但胰島細胞手上的「葵扇A」卻有張「這張牌每局要用三次」的便條。於是雖然牌是同一副,玩起來卻不同了。

這樣的外修飾,並不影響DNA上的指令內容,只影響了「揭牌」的機會進而影響牌局。

外修飾可以被環境改變。例如有研究指孕婦多吃垃圾食物,會令嬰兒日後容易癡肥,就是因為胎兒時期的基因外修飾被「垃圾食物充沛」的訊號改變了,令基因表現成容易累積脂肪的模式。
這些外修飾甚至可能一代傳一代(因為女人的卵子往往是胎兒時期已開始製造,所以外祖母可以影響媽媽的卵子,進而影響到外孫女都可以),當然亦可能因為當事人的生活遭遇而改變。

我們可以想想,雖然同卵雙胞胎的樣貌「幾乎一樣」,但還是有微妙的分別,那丁點兒的差異就是來自環境影響。環境影響亦可能導致基因外修飾略有差異。

所以,如果檢查兩兄弟的基因外修飾,可能會找出差異,從而查出嬰兒是誰經手的。

不過問題是我不知道這一點應該如果檢驗。方法是有的,但可能並未有法證上所需的程序,亦可能未有人研究過如何利用這一點資料去做親子鑑定。(有一篇英文文章討論到運用epigenetics的法律考慮。)

---

當時網友飛蚊導彈兄的補充﹕

以現時靠STR長度為基礎的技術應該就分不出Twins
但ARMS之類的allele-specific PCR 應該有機會可以吧...
不過成本應該會高不少,始終可能要做多個 PCR 同電泳
(依家STR用fluorescent primer加毛細管電泳
應該可以1個PCR做晒,再加的話就說不定了)

星期六, 10月 17, 2020

工作細胞劇場版

 《工作細胞 特別上映版:強「菌」襲來!人體腸道大騷動!》(#劇透注意)

2017年介紹過漫畫,當時正在準備動畫版(2018年播放,香港無緣一看),現在甚至是電影劇場版了。

(雖然唔係高達,但「主人學生物,柏熊唔明白」。)

上映遇著疫情不知算是幸是不幸。不幸的是限聚令影響票房,幸的是應該大家對免疫系統的興趣提高了﹖(不過內容不是肺炎呢。笑﹗)

最簡單的評語大概是﹕這是觀眾自己買票入場看的教育電視。(當然教育電視無法做到這地步,姑勿論制度和資源限制下做不到,就算做到也會被人投訴。)

雖然是刺激有趣的擬人故事,可是對不是讀生物的人而言,裡面的知識量其實頗多(連旁白也特別多,沒解畫的話很多觀眾可能跟不上劇情)。那些免疫細胞的分類,甚至連預科AL生物也沒教那麼多,方某是在大學讀免疫學才接觸到。如果真的引起了學習興趣,可以學的東西其實很多。

所以漫畫出爐後,角色和素材才被引用為教材。甚至雖然擬人動漫畫跟真實知識必然有出入,但生物科同工會拿「找出《工作細胞》內容錯處」當學生功課。與一般的虛構故事相比,它已經包含了相當多的正確知識(所以才值得特別去找錯處呀)。

------------------------(劇透的分隔線)------------------------

評語﹕

1. 開場以動畫角色勸喻觀眾顧及旁人,一開始幾乎以為是故事開始了,看到一半才發現原來是勸喻。包裝得相當不錯。

2. 如果說有甚麼缺點,就是後半部提及調節T細胞時,太像「大愛左膠」,好像她的生存意義只是在阻止NK和殺手T(他會說自己已升級為記憶T)攻擊癌細胞似的。如果身體有一種只會壞事的細胞,人類不是早就全部生癌死光了﹖

事實上調節T細胞為何要阻止攻擊癌細胞,因為她在履行重要工作﹕避免免疫細胞過激和攻擊自身細胞。癌細胞就是因為呈現自身抗原(他本來就是自身細胞),所以才會被調節T細胞視為「無害」的自身細胞。而之後調節T細胞為何放棄保護,劇中以很爆笑的方式演繹出癌細胞疫原轉變。

如果我是監製,會要求在先前樹狀細胞散發「閃卡」動員免疫細胞對付流感後,加插調節T細胞抑制樹狀細胞和其他免疫細胞攻擊行為的情節,這樣觀眾才會明白這種細胞的存在有何必要。事實上,樹狀細胞引發的細胞素風暴(動畫以「散發閃卡」描述這過程),雖然有效動員免疫細胞抗疫,但同時也可以導致失控的免疫反應,例如無差別攻擊肺部細胞(你有想起甚麼﹖)可以導致病患肺炎而死、甚至引致日後的自身免疫疾病(即是免疫細胞殺得性起,變成平時也攻擊自身細胞的慢性病,這又令你想起另一些事﹖)。

SARS倖存者之所以骨枯,就是因為當時沒有其他治療方法,為了避免病患被自己的免疫系統殺死,唯有處方大量類固醇把過激免疫反應壓制下來,而造成的嚴重副作用。現在的治療方法比當年進步,而且也有調控免疫系統的新研究。可是,在一般感染中,調節T細胞仍是重要的角色。就像一個健康的社會,總會有主戰派和主和派﹔健康的政府,執法者也要受監察一樣。

如果有人看了動畫故事以為調節T細胞只會壞事,那些就跟有些人看了偏頗的傳媒描述就認為監察執法者是礙事、「被捕者一定要入罪,否則就是法官有心縱犯」之類一樣膚淺。只是人的智慧看來似乎也沒比細胞高出多少罷了。

3. 沒留意片頭有哪些商業機構有份參與。朋友看完所受的教訓是「以後我會乖乖吃乳酸菌了」。你肯定乳酸菌製品廠商沒贊助這劇場版嗎﹖(又笑﹗)

反正電視動畫版特別有一集提及中暑和保礦力(漫畫版也有中暑但好像沒標明保礦力),應該也是有廠商贊助的吧﹖

(正經﹕其實吃乳酸菌製品未有明顯證據可改善免疫,當然如果從天然食物攝取,例如吃點乳酪之類也沒壞。而且想腸胃有多點益菌,也可以多吃益生元例如蔬菜和富含水溶性纖維的食物,如蒟蒻、秋葵等,還有家騮最愛的香蕉。)

(方某人其他書評書介)

星期六, 10月 10, 2020

長青奇譚

梁啟智開了一個系列叫「走遍香港252條公共屋邨」,其中青衣篇提及方某住了很久的長青邨﹕

走在長青邨,感覺有點怪異。這條邨在空間上明顯分成兩部分,「下四座」在山腳圍繞屋邨商場,「上四座」則是四座在山頂和山後面的「井字型」大廈,兩者中間夾住新建的青俊苑。翻查資料,原來以前的長青邨還包括現在長康邨的數座大廈,後來才分拆成長康邨。我不明白的是「上四座」在空間和生活上都比較靠近長康邨,為何當年分拆的時候卻把它們留在長青邨?

而他對長康邨的評語是﹕

不過延續剛才長青邨的討論,長康邨的佈局也是很奇怪的。圍繞這中央平台的舊長型和雙工字型大廈是一個聚落,山上有四座Y型大廈(再加上青盛苑)則是另外另一個聚落,而山上的聚落自設另一個屋邨商場⋯⋯長青邨和長康邨加起來,就好像是空間上明明是三條邨,中間的一條邨卻被中間斬開併入另外的兩條邨。

方某有同感。雖然我和他的說法有少許不同,但多年前其實已經對長青邨下了類似的評語。我會說長青邨其實分了「三部分」。

1. 長青

(底圖取自政府地理資訊地圖,自行加色)

圖上在下以啡色線標示斜坡,00是接近海平面,然後01、02、03是三種不同高度的台階,04就是青衣中央山地。圖中標了綠色的是長青邨,你可以見到其實長青邨分成五個台階﹕

南部第一個01台階是邨辦事處所在地,即是梁啟智說的「下四座」(青槐、青榕、青葵、青桃)。
然後上面有一個台階(02),以前是小學校舍(也屬於長青邨),殺校多年後改建為青俊苑。
後面就是山丘頂(03)的兩座(青松、青柏)。
然後的02台階是長青巴士總站、長青社區會堂、另外一間中學和兩間小學校舍(其中一間殺校後改成國民教育中心,現在好像拆了準備起樓)。
最後才是另一01台階的兩座(青梅、青楊)。

可見梁啟智說的「上四座」,地勢其實差了兩個台階,梅楊兩座一點也不「上」,而且也不相連。

(從這些命名也可以見到當年命名有花心思,「高處不勝寒」的就叫松柏,地勢低一點的就叫槐、葵、桃、梅、楊,地勢最低的叫榕。)

據聞方爸爸年輕時到過青衣郊遊游泳,但顯然「古時」的青衣墟和之後新市鎮發展已經完全不同,所以他的經驗用不著。到方家剛剛編配長青邨公屋時,青衣還只有一條南橋(當時稱大橋),北部海岸填海完成不久,長安邨才剛開始入伙、長發邨未入伙,北橋自然也未建成。(運動場、泳池之類到高中才有,之前連學校運動會也要去葵涌搞。)

於是方家就乘地鐵到葵芳轉43M循環線巴士入青衣。這是理所當然的選擇,因為路線牌上寫著「長青」。但香港盛產「亂指路」的人在這次也發揮作用,就是把問「哪兒下車」的我們指示在入島第二個站下車。(紅色是當時43M巴士路線,箭頭是中途站)

青梅樓的確也是「長青邨」沒錯,但我們首次入邨,目的地當然是去邨辦事處搞手續。再問路人才知道原來辦事處在山丘另一邊﹗其實我們應該在離開青衣島前的尾二站下車,卻變成第二站已下了車。結果有如王敏德在《飛虎》的那句台詞﹕「兩點之間最短的距離是直線」,行橙色路線爬上山坳再落山。

之所以產生這個誤會,正正是因為長青邨只是在「平面地圖上」看來像一條邨,但現實地形中根本是被山丘劈開兩邊的邨。(分別只是梁啟智把山丘和北邊山腳當同一部分,我就當成兩部分)
結果那條43M路線竟然是先經長青邨(北部)、入長康邨,再經長青邨(南部)那麼怪。
(所以那個亂指路的人,如果明知巴士這樣走,就應該先問清楚我們要去長青邨的「哪裡」。)

甚至「長青巴士總站」和社區會堂叫「長青」都一樣怪,因為它們根本在長康商場旁邊。正如青梅青楊一樣,去長康商場比長青商場更方便。從生活圈的角度看,巴士總站、社區會堂和青梅青楊,根本應該當成長康邨更合理。

(當然,聽聞住得更久的人說,其實剛開邨時只有南部那四幢,巴士總站其實就在辦事處外的停車場。是後來北部開發了才搬上去的。)

2. 長康邨

梁啟智對長康邨的評語我也覺得很易理解,因為當地人很容易看出長康邨分了兩部分。我在地圖上標示了淺藍和深藍色,它們隔著一條斜坡,分別以長康商場和長康第二商場為中心。

(中間有點尷尬,青盛苑其實本來應是長康邨一部分,但當時抽出來當居屋發售。而旁邊是中學和小學校舍,非住宅,似乎最方便的反而是這裡,因為去一期商場或二期商場都可以。)

但我記得曾經看過一些文件或水牌之類,雖然我們口頭把它們稱為「長康一期」和「長康二期」,但其實官方文件並不這樣叫。政府分的期數不只一二期那麼少,但我不清楚總共分多少期,但從維基百科看至少分三期。

維基百科的說法是「為了管理需要」所以從長青邨分拆出來。但奇怪的是,如果長青邨「太大」所以要分拆,那麼「更大」的長康邨戶數已經幾乎是長青邨的兩倍,為何不用拆﹖無論按照梁啟智還是在下的劃分(分別只是青松青柏歸哪邊),長青長康都可以看成三條邨。

3. 舊文獻

其實我看過有趣的舊文獻。梁啟智提起這個問題,我就再看看。

政府發展新市鎮時出了一批介紹新市鎮規劃的書籍,當時還是叫PWD (Public Works Department 工務司署),其中一本講荃灣新市鎮的就這樣叫《Hong Kong's new towns: Tsuen Wan》。敝校圖書館還有一本,雖然陳舊,但因為反映舊時政府對新市鎮規劃的描述,所以我還保留。

(註﹕香港殖民時期那麼多「司署」,中譯搞得那麼複雜又難聽,是因為舊時翻譯英語官職時,師爺搞錯了把「司」當官稱。其實中文「司」本身是指衙門,例如省官布政使,衙門叫布政使司。他們卻把 Colonial Secretary 譯了做輔政司,於是他的「衙門」就變了「輔政司署」。)

政府出版物似乎從來都不像商業出版習慣有版權頁,這本小書竟然連出版資料也欠奉,所以根本連出版年份都搞不清。但如果以我手上那本看,書中的統計數字是以1978年末為準,所以它一定是1979年或稍後出版。(所以公共圖書館目錄的出版年份也是標示為[1979?])

(Tsuen Wan附錄部分)

見到嗎﹖當時政府真的把長青邨(連長康)視為分三期發展,可見「三條邨」的看法並非毫無根據。

(另一點是當時三期合共預期可住77300人,現在兩邨人口大約合共38623人,就算把青盛苑計算在內也是40000左右。大概是時代進步降低了公屋人口密度標準的結果吧﹖)

(Tsuen Wan規劃圖之一)

根據這幅地圖(大概只是概念圖,所以連道路分佈都跟後來正式的不一樣),長青邨第一期似乎像在下所指的青松青柏到「下四座」一帶,而第二期似乎就是青梅青楊、長青社區會堂一帶加上長康商場、康榮康富康華和康和樓一帶,而康和樓以西的(連同另一03斜坡上的青華苑)就當第三期。

另外地圖上還有「Tsing Yi Area 2」(圖中22)和「Tsing Yi Area 8」(圖中23),後者顯然就是長安長發一帶,但Area 2和現時地圖就不能對應(青敬路西側應是漁民村和聖保祿村的山丘),而且Area 2南邊那條橫向的路也不存在。

但如果結合上面那個表看就可以看出,Area 2原訂給屋協發展用,預計1986年完成。事實上屋協在青衣沒有那麼早的樓盤,最早已經是1991年入伙的偉景花園。位置大概比圖中的Area 2再偏西一點,而且不會連結到Area 8。規劃師大概沒留意到它們中間有座大山丘。(我猜他們規劃長青邨時也沒理會過中間那座大山丘,只顧在兩邊開鑿台階就算,所以才搞出那麼奇怪的版圖。)

如果我們把Area 2和長青邨之間的那邊彎路視為現在的楓樹窩路,那麼Area 2南邊那條路大概就是大幅南移變成現在的青綠街(中間變了青怡花園和青衣公園)。

---

P.S. 其實還有另一奇趣﹕青衣英譯是拼成「Tsing Yi」,青衣邨也是直接叫「Tsing Yi Estate」,但長青邨卻是一開始就拼成「Cheung Ching」而非「Cheung Tsing」的,不知何解。

星期六, 10月 03, 2020

八三校友會會員大會定於22/11舉行

1. 本年度會員大會定於22/11星期日舉行,由下午三時開始,除了會務及財政報告,並有修改會章、幹事選舉及校友校董選舉投票。選舉提名期為12/10-6/11,有興趣參選的校友請準時報名。會員大會及選舉詳情可瀏覽校友會網頁

為配合限聚令,與往年不同,當日不設聚餐及球賽比賽。仍望校友踴躍回校參與。

2. 校友會會訊現已上載歡迎瀏覽。

3. 因應保良局要求,校友會先前已完成諮詢並修改《校友校董章則》,把校友校董提名有效期回復為兩年。
現正就《會章》修正案《會議常規》修正案作諮詢,歡迎提供意見。有關修訂將於下次幹事會會議(30/10)表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