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alysis

星期六, 10月 21, 2023

幼兒的遊戲


莊琳君《德國幼兒園的玩具極簡運動》,新北﹕野人,2022
開一夫監修《不分齡開發腦力的185個寶寶遊戲提案》,台北﹕台灣東販,2022

又是購買目的很明顯的書(笑)。

《不分齡開發腦力的185個寶寶遊戲提案》比較簡單,就是日本學者按兒童發展不同階段,介紹有利心智發展的不同遊戲。作者特別提醒家長,「寶寶第N月就會做OO」其實只是平均大概的狀況,個別寶寶的進度通常都不一樣,所以他的介紹不是根據年/月齡,而是根據嬰兒懂得翻身、站立、走動等階段劃分,家長只要看自己寶寶的狀況,對號入座就成。

至於介紹的遊戲嘛,你看封面就知道,撕紙巾也是其中一種(再笑,在鼻敏感的在下眼中太浪費了)。書中介紹的遊戲大多類似,都是不需太多道具、或者可以日用品作道具的遊戲。這樣說來理應十分實用,可惜正值疫情,莫說帶幼兒落樓走動不易(有必要出門時都要全副武裝),我們就連網購送貨的紙箱都怕有細菌病毒不敢給他玩。(紙皮又難消毒,畢竟弄濕了易發霉)

當然,有些活動就算不看書,你大概也會自動跟小孩玩的。但這個時候,為方便消毒,結果給他玩的,大部分都是現成的玩具。
老婆節儉(繼續求生中),玩具大多從地區媽媽群組接手(其次是朋友移民或者孩子長大而轉送,我們生得遲嘛),但為求周全,其實也接了不少。在下常常質疑,孩子需要「那麼多」玩具嗎﹖(尤其是你還見到嫲嫲買玩具的時候……)

《德國幼兒園的玩具極簡運動》就是針對「玩具過多」的現象而寫。作者是台灣的幼教老師,曾於德國任職八年,得以了解德國幼兒園的「玩具極簡主義」,並向中文讀者介紹。

作者所言,其實證實了不少方某的懷疑。例如玩具太多或電子玩具,反而令孩子不專注(我覺得電子玩具尤其令孩子習慣被動娛樂而非自由發揮)。玩具太多也令孩子難學會珍惜物品(例如方包會亂扔自己深愛的熊大公仔)。幼兒園提供簡約的課室環境,才有利孩子專注。

當然,如果要實踐德國的「無玩具月」之類的極簡運動,首先你要像德國人有足夠的戶外環境讓孩子自由玩耍和接觸自然。香港這方面的空間就少得多了,除了地理上的空間不夠(公園地方不夠),心理上的空間也不夠(我們很怕小孩受傷,而密集的居住環境也特別容易出現安全陷阱,於是很難任由他們亂跑亂爬)。

反正就正如前文所言,我讀了多少書其實都沒用,因為其他人不會聽我說的。所以讀到的教訓也就沒多大作用了。

看倌需留意的是,《不》是版式書籍,原來在讀墨手機app上做的塗鴉,在桌面電腦開同一本書是看不到的。只能在app上看。

(方某人其他書評書介)

(如果閣下有興趣讀電子書,經本文連結 http://moo.im/a/ijkqxMhttp://moo.im/a/mFJOTW 購買,本人將獲得平台回饋。當然看倌不一定要經這條連結買的。)

---

筆記,或挑骨頭﹕

《德國幼兒園的玩具極簡運動》

#248 作者序「人生許多事若帶一點輕鬆的玩樂態度,反而更容易把事情做好」

我想不是要學習和功課本身像遊戲(這其實不大可能,小部分或者可以,但大部分都不行),而是要學習和做功課像玩遊戲的心態。

#346 Part 1「但若長期送禮過多,就如同過度餵食孩子一樣的不健康,因為孩子的腦袋無法接收到自己已經飽足的訊號,無形中會養成「暴飲暴食」的習慣。」

所以「送禮勤」真的不行呀。(遠目) #爛gag出沒注意

#451 「孩子需要的禮物:兒童牙刷和漱口杯組合。雖然五、六歲的孩子仍無法自己將牙齒刷乾淨,不過可以開始幫助孩子建立用餐後刷牙的好習慣

其實這不是好習慣。以前的確是這樣教,方某在星洲時,政府還會送牙膏牙刷給學生(都是同一牌子,大概有商家贊助),然後每天吃午飯後一起去刷牙再上課。現在認為吃飯後口腔偏酸性,刷牙反而易刮花琺瑯質,先漱口把食物殘渣沖掉就好。刷牙留待起床(未吃早餐)和睡前(晚飯後過了一段時間)做。

#600 「李波教授提到,某次演講結束,有一對爸媽告訴他代幣獎勵制度對孩子的危害:「他們告訴我,獎勵初期一切都很美好,孩子吃飯時坐得挺直,連不喜歡的蔬菜青豆也吃個精光。直到有一天,他們帶孩子上一家高級餐館用餐,孩子突然拿起桌上的水晶杯問他們說:『如果我不摔破這杯子,可以得幾分?』」」

就算真的搞計分制,破壞行為根本就應該扣分,而不是「不破壞可加分」。只有日常責任/預期以外的好行為才值得加分。

#639 「一開始,幼教師會在換尿布時問孩子要不要試著坐在馬桶尿,這時如果有已完成如廁訓練的玩伴正坐在馬桶上,就很有可能成功引起孩子嘗試的意願。萬一提議被否決,幼教師也只會微笑地說「沒關係,你可以不用試」。要留意的是,孩子拒絕後,不要每次換尿布都再問一次,因為一天問好幾次很容易讓孩子從無感轉為反感。強迫推銷可是大忌。」

所謂「國民教育」亦如是。教條式的愛國或者「孝道」教育,通常只會適得其反。近如父母也不能靠教育迫子女愛,何況國家﹖孟子早告諸齊宣王:「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孟子.離婁下》8:31) 無論家國,你真心愛惜子女/人民,他們自然會愛你,其理一也。為何明太祖把孟子逐出孔廟﹖就是因為孟子反對人民有無條件愛/服從君上的責任嘛。

當然主推者或為交貨、或為諂媚、或者自己其實也不理解「愛國」是甚麼一回事(反正他們家人不少有外國護照或者在外國讀書),便會搞成強迫推銷。於是事與願違,越是想「教」學生愛國,反而令學生「恨國」。(倒是沒這種教育的前政權下長成的人,似乎還比較「愛國」呢。)

#645 「重點仍然在於訓練孩子獨立寫作業,而不是交出正確無誤的作業給老師。德國老師認為,如果家長在寫作業過程中介入太多,直接出手挑錯指正,不只孩子不能從錯誤中學習,也容易讓老師誤認為孩子已經理解。只要全班有超過半數的家長都這麼做,老師很自然會逐步提升作業難度,難度提高後家長又會盯得更緊,久了會造成孩子學習上的惡性循環,他們會害怕犯錯,也養成依賴家長幫忙訂正的習慣。」

香港人正是如此,看學能測驗如何由智力遊戲變成家長學生哭訴的「操練」就知道。

「『不好好讀書以後就找不到好工作』的論述,之所以對多數厭學的小學生來說無效,是因為那光景對他們來說過於遙遠

其實連中學生也不會理你(經驗之談),何況小學生﹖
(會理你的人,本身就已經看到這一點,你不用唸他已經會努力。)

#1053 Part 3「『不是,是爸爸的玩具。』文生說。我看了文生爸爸一眼,他隨即解釋說:『正確來說,是我爸爸給我的玩具,我再送給文生。』」

可以玩三代倒也真的很愛惜。

#1158 「幼兒園對於玩具武器的禁令非常堅持,就連炎炎夏日家長要主動提供玩具水槍,也被德國老師以「幼兒園裡已有可替代水槍的噴水器」為由而婉拒。一開始我覺得大可不必這麼做,因為圓圓胖胖的大水槍其實看起來十分童趣,以任何角度來看都不像個殺戮武器。但是幼兒園仍維持一貫的立場:如果一瓶家用的噴水器可以讓孩子擁有玩水的樂趣,就沒有讓槍枝登場的必要。噴水器也好,樹枝也罷,孩子們點石成金的想像力可以不受任何外力約束,偶爾也有孩子拿樹枝當寶劍在公園裡比劃,但以肢體攻擊為主的玩法太容易擦槍走火,所以老師們從孩子幼幼班時就一再告誡,手裡的任何物品都不能對準人,就算如他們解釋的只是在「玩」而已。」

人家對這很敏感。

#1287 「一位老師屢次撕毀格式不符合標準的作文,暫且不談是不是情緒控管出了問題,但其對對創作的定義實在十分狹隘。「起承轉合」是普遍接受度高的文章結構,老師雖有其必要傳授這種技巧給學生,但在書寫時如何應用所學,我認為這屬於個人創作上的自由空間。學生若把作文都千篇一律的寫成八股公文,便很難建立獨立思考的素養。」

首先,把學生作交撕掉本身就很暴力,因為這是學生的作品,就算學生做錯也不應該這樣。
可是,學習是需要練習某種格式的,老師要求用指定格式作文並不為過,沒符合格式就是不正確。當然這不代表學生整體能力差劣,就只是他沒能跟隨指定格式而已。
(正如數學課老師也可以要求你用某種方式解題一樣,這是練習,不是說你能夠用其他方法解就不用練習「這種方法」。又如體育老師要你練習籃球,你用腳踢老師不許,就是不尊重自由和獨立思考嗎﹖體育課自有練足球的時候,這不是你課外自由玩耍的時間,你私下玩要腳踢籃球,老師才不理你。)

#1435 Part 4「重點不在於孩子們覺得無聊與否,而是在感到無聊時,該如何不假外力去突破心理上被綑綁時的無力感。」

很多時候人們(甚至包括大人)的問題在這裡。

#1492 「我們希望盡可能讓孩子明白,『無玩具月』雖是由老師們發起的主題活動,但是他們才是玩具真正的主人,有任何想法都可以一起坐下來討論解決方案」

#1523 「老師們不會去一一列舉所有細節,只給你們幾個大原則去遵守。因為你們都是大孩子了,所以我們相信你們有基本判斷能力,玩得開心的同時,也能做到盡量不妨害別人。」

在人數較少的地方,較易實現這種自律。

---

《不分齡開發腦力的185個寶寶遊戲提案》

p.2 「即使是許多人認為可以讓寶寶停止哭泣的塑膠袋揉揉聲,實際上也不是對所有孩子都有效。有的孩子喜歡可以看見父母臉孔的橫抱法或豎抱法,有的孩子則喜歡多多觀察外面的世界,只要面朝外抱著就會笑瞇瞇的。育兒書上雖然經常會寫『孩子到了第幾個月就會OO」,像這樣顯示出具體的標準,但是實際上,寶寶們都是以自己的進度在努力地成長,讓那些標準根本派不上用場。」

標準只是參考,這點必須記住。

p.6 「即使見到孩子不會玩,或者顯得興趣缺缺,也不要立刻斷定『孩子討厭這個遊戲』,請試著和他們多玩幾次。如果學會玩新的遊戲,寶寶一定也會很開心。」

尤其是比較怕生的小孩。

p.18 「這項實驗的結果是,幾乎所有寶寶都選了剛才在動畫中被壓扁的『紅球』。即使改變球的顏色再次實驗,幾乎所有寶寶還是都選擇了被壓扁的球。」

從其他地方見到的描述,好像只是「大部分」而不是「幾乎所有」那麼一面倒吧。
(找到另一個用毛公仔的實驗報導是80%-87%,一個用圖形的實驗報導是~75%。當然「高達八成」已經很高,但顯然未至於「幾乎所有」。)

p.113 「等到寶寶能夠坐穩之後,重現眼睛所見動作的模仿能力也會開始發展。雖然還無法理解『嘴巴張開』這句話的意思,但是只要把湯匙拿到寶寶的嘴巴前面,然後張口說『啊~』,他們就會模仿大人的動作把嘴巴張開。寶寶就是像這樣從大人的行動中,漸漸理解語言的含意。」

方包似乎不是這樣,我們想用類似方法哄他開口就不成。或者這比較適用於更小、只有本能的嬰兒,當嬰兒長大逐漸有自主欲的時候就未必行得通。

p.191 「『角色扮演遊戲』的主角是孩子,大人請徹底從旁輔助就好。孩子的舉止和行動,在在都反映出平時大人所表現出來的行為。大人或許能夠從中獲得提點,或是察覺到自己需要反省的地方。」

方某也相信如此,但心想﹕我何時有四處打人和亂扔東西了﹖(斜目)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