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alysis

星期六, 2月 25, 2023

炒冷飯系列﹕小熊維尼的道

(人不貴但事忙,先重貼一下以往的有趣書介。原文刊於2006/08/21。)


Benjamin Haff《小熊維尼的道》(The Tao of Pooh),台北﹕麥田,2004

一般我們見到講道家的中文書籍,一般都是「玄之又玄」,看完不大了了。(蔡志忠算是很好的了)
那麼不如借人家的眼睛來看,就看看外國人怎麼說。

其實用維尼喻道家,一點不過分。
這根本就是道家的傳統﹕忘了莊子就是最愛說寓言故事的嗎﹖

你想不到,他會用「Pooh」來說「樸」,很明顯中國人不會想到這隻熊。

雖然在下是傾向儒家的,但儒家和道家其實是中國本土兩股互相補足的思想,猶如一陽一陰。中國如果只有儒家,就看不到「無用之用」,也未必有「留白」這種獨特的藝術形式﹔反之,如果中國只有道家,又會缺乏凝聚的力量,制度無以建立,無以成其社會。
儒家和道家看來針鋒相對,其實是相輔相成的。

但我不能認同道家一些偏激的想法,例如對知識的看法。
道家認為人學得太多會閉塞心眼,這點不全錯。如果太專注於一些學問的皮毛細節,就容易忘記大道。但這不是學者專有的,任何事情專業化過了頭,也會一樣。(所以才需要通識教育嘛﹗)
人無論有知無知,都可以做道家所說的蠢事。但有知識,至少有多一份基礎去了解道理。
多學了而不理解,是心態問題﹔少學了而不理解,是能力問題。

作者說無為說得很有趣,他說城市人是「我思故我呆」(p.87)。 

也許在愛情也合用,想得越多人越呆。浪漫主義者肯定會鼓吹「隨心而行」。不過我以為,如果要隨心而行,我肯定會造成(和面臨)更多的傷害。

子曰﹕「與其不遜也,寧固。」

不過,作者對「大忙人」的描寫,我再同意不過。
我在很久以前,已經說過,香港人是大忙人,不見得因為香港生活迫人—香港根本不是朝不保夕的地方—而在於香港人缺乏內涵,所以根本停不下來。因為如果一停下來,孤獨一人,他們就會被迫面對自己,而他們會發現根本無法跟內在的自我安處、甚至連自己都覺得自己很討厭。

所以香港人就算放假,都要熱熱鬧鬧、或者跟著「鴨仔團」四處跑—只有投入聲色犬馬,他們才可以忘掉自己。這其實是悲哀的。

(方按﹕疫情時也是這樣)

當然,這樣的生活一點也不有趣。有種生活就像這樣﹕「在下個地方,再上一層樓」,這種生活態度不但違反了事物的自然秩序,也使得人很難獲得快樂與安好,只有少數人能夠達到他們原本不費吹灰之力就可達到的境界—快樂與安好﹔而其餘的人則乾脆放棄了,並且跌坐在路旁,忿忿地詛咒這個世界,而這個世界根本不該受到責難,它早在那裡幫助人們指出前進的方向了。(p.110-111)

香港人「憎人富貴厭人貧」﹖
看看上面就知道,其實所有問題,都是同一疾病的徵狀。
就是從來沒認識自我的本質,由生至死,都沒面對過自我。
所以就沒有內涵。

方某常說自己有點頹廢,因為有時也愛像維尼一樣,在發呆。
呆著像羅賓般做「沒事」(nothing),其實也有點像冥想。

下次校長叫我做野果陣,不如介紹佢睇——唔得,我果間係教會學校…… 

(這本書批評得最厲害的,就是清教徒。)

香港人是世上最資本主義化的族群,他們是不會欣賞發呆的。

(方某人其他書評書介)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