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alysis

星期六, 3月 23, 2024

漫畫心療系系列


ゆうきゆう作、ソウ畫,《漫畫心療系》(1)-(18)、《漫畫心療系—個體心理學篇》,台北﹕東立,2019-2021

這篇保證短呀。(都是漫畫,想圈內容寫筆記也難。笑)

有些同工來參觀見習,發現我們有幾乎整個櫃的漫畫,覺得很羨慕。

很多年前(once upon a time那種),出版社想開拓學校市場,所以每年把一些「意識健康」的漫畫列成訂單,寄給學校作推銷。方某到任前,拍檔已經在買(雖然我猜主推者可能另有其人…)。難得學校容許買純故事的漫畫(當然也是勵志一類,但需知方某少時的學校圖書館除了蔡志忠或者小牛頓《世界的歷史》那類「擺明是學習用」的漫畫外,其餘都不會買﹔有些學校甚至完全不能買漫畫),方某也繼續落單買。(甚至有位同事是籃球隊領隊,本身也很愛籃球。自己買籃球漫畫看完就轉手捐給我們,我們一直放到現在)

後來似乎學校生意不多﹖出版社不再向學校直銷。方某也會自己去信和中心的漫畫店看看有沒有校內漫畫的續集,順便看看有沒有新書種。
不過這樣比按訂單訂書麻煩得多,除了沒有送貨要自己拿(當然訂貨要訂足數量,也要多番思量),更嚴重的問題是難以篩選。畢竟漫畫不一定「老少咸宜」,可以突然出現兒童不宜的情節,而且跟文字書相比更易被人投訴(話當年,今日另計)。
漫畫比文字書更麻煩的是通常無法打開檢查內容(原因不難理解﹕讀文字書要時間,漫畫很易就看完,大家打完書釘不買怎麼辦)。直銷宣傳至少是出版社自認為適合學校,訂後發現不對頭還可以商量退貨,自己去漫畫店買書冒險得多(至少打開後發現買錯書沒得退,只能自己消化)。

可能有看倌會說﹕上網試閱呀。一來以前提供合法試閱的網站不多(整本非法放上去的倒有),二來方某有可供上網的智能電話也是不足十年的事。所以之前只能靠封底介紹猜內容。

多年前就在漫畫店見到作者的《大人的心理學》系列。
明明是內容很有趣的漫畫,又可以順道學心理,偏偏就無法買回學校,因為笑點太糟糕啦。
而方某習慣看文字書,覺得漫畫訊息密度太低,同樣的內容要佔很多空間。家裡早已書籍爆棚漫延到床上,不可能為了「好笑」而買漫畫。結果就放回書架算了。

直到被朋友「導」了買電子書,再買了彩色閱讀器,才嘗試去找這套漫畫。
結果發現讀墨沒有《大人的心理學》(讀墨沒打算提供嗎﹖),只有另一套《漫畫心療系》。反正主題相若,就買來看好了。結果的確是非常爆笑,也提供到心理學知識,但笑點真是太糟糕,果然不能放在學校裡。近年教育界多談阿德勒和正向教育,《個體心理學篇》也介紹了一些阿德勒的背景。

或者有看倌讀完這篇千字文覺得「這樣也算短﹖騙人」﹖學習心理學,首先你要明白,老師或老頭心目中的短,跟你心目中的短不同啦。

(方某人其他書評書介)

(如果閣下有興趣讀電子書,經本文連結 https://moo.im/a/gqyBEF 購買,本人將獲得平台回饋。當然看倌不一定要經這條連結買的。)

2 則留言:

chestnutgirl 說...

哎呀,是否有電子書不關平台的事,是出版社的決定啊。而有電子書也未必上架某平台,都是出版社的決定啦,不要再責怪平台了。

方潤 說...

又不是「怪罪」的,只是奇怪為何沒上吧。就像超級市場有甚麼貨賣,應該也不純粹是供應方決定吧﹖如果平台想要就會去斟返黎。出版社上一個系列不上另一系列也很奇怪,倒不如說另一套出得早,本來就沒搞電子書﹖(我看博客來也沒有電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