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alysis

星期六, 6月 01, 2024

炒冷飯系列﹕宋代近世財政國家的形成

(FB舊事重提這場講座,頗為有趣、有啟發,原文貼於2013-04-01。)

[宋代近世財政國家的形成]

由科大的劉光臨教授主講。

不知是否因為近來「中港矛盾」炒得正熱的緣故,出身河南的劉教授,在正式開講之前,介紹了自己的背景,然後說認為自己也是香港人,同樣支持民主普選云云,就差在「香港話」還說得不好。

(噢,除非要跟廣府話作對照,否則在下也很少用「香港話」這種說法呢。)

個人覺得講座內容不算很有組織,不過聽起來也算有趣。同樣用點列算了。

1. 在講者讀大學的時代,提到宋代大家都只歸納為三冗﹕冗官、冗兵、冗政,雖然文化商業都興盛,卻承受不斷打敗仗的民族恥辱。到後來在外面留學,才改變了看法。
講者認為對宋朝的負面評價,其實是到近現代中國面對外國侵略時,回望歷史而產生的觀感。

2. 現在大概只有共產黨還堅持「技術是歷史原動力」的馬克思主義史觀,但這種觀念已經落後,反而往往是制度和組織的需要催生了技術發展。
正如香港相對於大陸還有優勢,並不在於技術(大陸的各種技術已大有進步),而是在制度。李超人建立的商業帝國,也是得益於香港制度上的鼓勵和保護。(方按﹕即所謂「地產霸權」,是制度上對地產商的傾斜)
那麼這個「制度優勢」是否「民主」﹖現時西方社會都是民主政體,可是香港卻是自由而不民主(相對台灣而言)。在美國獨立和法國大革命散佈民主潮流之後,西方也是到二十世紀才開始穩定地實行民主。英國雖於十九世紀成為霸權,但福利主義和人權概念都是在二十世紀才普遍施行。

民主對於我們來說,除了是一套制度,還是一種道德理想的追求。與古人對「儒家聖人」的追求相對,都要看是否能落實。

香港「制度優勢」另一個類似的例子就是「上海租界」,這些外國殖民的據點,把各種西方先進事物和思想都引進中國。於是我們又要追尋「殖民主義」的由來。這個「現代化西方」是從哪裡來的呢﹖最後,我們找到宋朝原來已有類似近代的「財政國家」。

3. 在這裡,既然要考究制度,我們要先討論一下「好政府」的定義。

是否像一些人所說﹕管得越少越好﹖可是,現代公認的「好」政府通常也管得很多。
例如英國尤其是個大政府,他們曾經有最大的海軍,稅收也很重(相對於陸軍而言海軍是特別花錢的)。英國有歐洲第一個官僚政府,其實這是從中國學來的。(方按﹕類似科舉的「考試取官」首先又是香港開始學—即政務官前身的「官學生」,然後散佈到印度和英國本土。)
英國其實也實行了很多社會主義的措施,反而在香港實行更原始的自由資本主義。

一般而言,一個「好政府」是一個有能力的政府、能夠支持經濟發展、提供公共服務(如維持秩序,這點李超人也代替不了政府)。當中產生了正反饋﹕政府支持經濟發展,經濟發展又增加了稅收。
在這方面,西方和日本學者首先發現,宋朝擁有歷史上第一個「成功」的政府和制度。

3.1 宋朝是第一個依賴募兵制的國家。於是政府可要求應召者符合某些標準,而宋仁宗時(即是包青天時)已有百萬兵。

3.2 宋朝是第一個把稅收貨幣化的國家。(而非像之前的朝代依賴徵收實物)

3.3 宋朝是第一個有效的中央集權國家,中央政府派員控制了稅收。

這一點非常重要。正如現在大家對朱鎔基最大的印象就是「反貪」,但其實他反貪不成功,任內官員貪污反而更嚴重了。朱鎔基最重要的是,改革開放原先令地方政府富起來尾大不掉,朱的稅政改革重新讓中央政府掌握了財政,令國庫發達了。朱的稅政改革提升了國稅局的地位,收集到很多錢,於是可以用來做各種安撫和「維穩」的工作,鞏固了中央政府。

宋朝就已經有「國稅局」(方按﹕我想他指的是三司使吧,有篇文章認為三司使也是歸中書管),反而到後來的朝代就沒有了。

3.4 宋代首次把官位全部公開競爭(即科舉)。

與明清不同,宋朝考中進士也只不過是到地方出任稅務官,三甲才可以從通判做起,然後慢慢提拔。不如明清兩朝中了進士就要獨當一面的。
宋代之所以多「冗官」,就是因為建立了大政府,要高薪養廉,又要官僚互相監視。

3.5 宋朝還以判例逐漸改變法律,以適應社會需要。(方按﹕其實後來也是這樣,開國時代的律法通常到後來就被判例改變,《大清律例》就是例證。)

宋朝的法律還特別保護私有財產。保護私有財產,是為了解決「擁有權」的問題。在這裡宋人「講義理」和「講錢」並不矛盾。因為就是愛講錢才更需要道德,藉以證明自己是「依法」而且「理應」得到那筆錢。

當時判錢債案,還要考慮利息和通漲問題。而且判決對借還媒介也要分清楚,例如借的是銅錢就應該用銅錢還,想用交子/會子(紙幣,宋朝另一世界級發明)還錢的話就要計算折換率。(情況就如現在用外幣還款要計算匯率一樣)

公認才情橫溢的蘇東坡在官府也要負責放債,大儒朱熹也要負責收消費稅。在那個年代並不是甚麼矛盾的事。

3.6 宋朝亦是首先以法律保障遷徙自由的國家。
我們慣常稱讚的漢唐兩朝,雖然威武,但都嚴格控制人身自由。因為經濟和稅收都未貨幣化、亦非市場經濟,所有事情都以戶口為準,例如抽壯丁參軍。

講者指史學界向來認為政府聲明有兩大笑話﹕

一是聲稱「自古就是中國領土」﹔

二是聲稱「中國人民愛和平」——中國人民或許愛和平,但政府顯然殘暴得多,要不然何來超越中原,有那麼大的國家﹖

在政府眼裡,國家發展首為征戰,所以法家強調愚民,不准百姓太多享受,以免消磨鬥志。(毛澤東後來貫徹這點,不讓百姓有好日子過。)

隋唐兩朝,都不是純粹的漢人朝代,而是胡人和漢人的二元統治。皇族本身就是混血,道德上也不全依中原那套。而且是以胡人治漢人,絲路商人主要是突厥人(當時向西亞學習)而沒甚麼漢人,打仗也是以少數民族或混血兒領軍。

講者認為清朝處理新彊西藏,就比共產黨做得好。因為滿清本身就是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又有與其他少數民族結盟的豐富經驗,他們很明白少數民族的心理,便於駕馭。

相對而言,漢人缺乏胡人的「英雄氣」,比較依賴制度(如科舉考試)。

(講者說這有點像現代西方社會。我想倒不全然,西方人雖重制度,但「英雄主義」氣息亦重。更不要說美國人連年征戰,倒不如說是順便當練兵。)

可是,在唐朝這個國家之內,兩種不同的人是無法同場競爭的。要考試麼﹖胡人考不過。鬥「勇武」麼﹖漢人又拗不過。唐朝和平之下江南士族(漢人)逐漸興起,而少數民族(胡人)亦逐漸不服唐朝統治,於是唐朝就崩潰了。之後的五代十國,展開了一場制度競爭。

3.7 宋代也是首先以量化方式考核官員。(有如今日的GDP評核)

之前說了,宋朝進士易考,但三甲才從通判做起。宋朝官制出名複雜、官又多。莫說皇親國戚不任實官,就是「官親」升官也不容易,很多人都只得到虛銜(如在某部門掛名有如顧問)而未有實權。

求升遷者多,宋朝乾脆把所有的因素—甚至是你有甚麼背景後台—都統統納入「計分」了。(跟宋明理學家帶來的印象不同,宋代一般很承認「人欲」。)(方按﹕你看趙匡胤竟然想出杯酒釋兵權就知道,用名利贖回兵權、避免誅殺功臣,歷朝僅見。)

「舉薦」既然可以加分,那麼如果升官者後來品行不端施政有誤,舉薦人自然也有責任,自己要扣分。(講者說現在中共就是欠了這個,推薦人不負責任。)

施政方面,由於人民自由流動,所以戶口數目不代表甚麼,納稅戶增長才可以加分。同理,稅收增長也可以加分。而地方官另一重點﹕判案結果有多少人上訴,也會影響分數。

於是,宋朝官場可以說是「人人有希望,個個沒把握」。

4. 講者從五代十國的制度競爭扯到英格蘭銀行。(方某這筆記調動了次序。又,如果有讀過黃仁宇的《中國大歷史》應會對討論英格蘭銀行和股份制一段有印象。)

英格蘭銀行的成立,並不是甚麼資本主義的成果,反而是因為威廉三世為了跟法國打仗,但當時各種稅項(包括佔了一半份額的特殊稅如啤酒稅等)都不夠用。於是威廉三世和瑪莉王后共同出資帶頭成立英格蘭銀行,是為了發債籌錢打仗的。

同樣地,宋朝也是依賴特殊稅多於田賦,所以鼓勵移民到城市。例如酒稅,城市的酒家乾脆由政府壟斷,偏僻各處的就交付民營。原本是以「拍賣」的方式競投,以承諾提供最大稅收者得到牌照。後來發現拍賣價太高,很多人交不起就在交稅限期前「走佬」,找擔保人也無濟於事。於是又改為「入標」方式,讓競投者出「暗標」以免瘋狂競價。

5. 宋代的重商主義,實由內戰分裂的制度競爭而起。
原本搶掠富商的軍隊,發現長久下去要官商合作才能安定繁榮。
因應用兵需要任人唯親的政府,也發現長遠治國要依靠制度和讀書人。

講者說了個多小時,那個 powerpoint 一直沒動,現在終於啟動了。看到就知道為何不用開,因為那個 powerpoint 是出國講學用的,跟今天講座的內容並不直接對應。

不過其中一張簡報就引起在下注意,因為那張表格列出了宋朝稅收的分佈情況。只是很快就跳過了——其實您不如一開始就停在這一張然後開講吧﹖

表格顯示,宋朝大概有32%的稅收是專利稅(如酒稅),另外約三成是土地稅。這就是宋朝有多依賴商業貿易的例證。

因此,宋朝大開運河,其實就等於今天政府建高鐵和高速公路,都是為了方便營商多收稅。而且宋朝也鼓勵集中經營、作坊大型化。對於官員來說,向一個大富商收稅顯然比起向很多小市民收稅容易得多了。

另一幅圖顯示當時的弓箭武器。宋朝的禁軍大部分原來是「弓兵」。就是因為宋人怕死、戰鬥力差,所以力圖以技術補救。
相對起來,鴉片戰爭時的清朝,整體而言並不窮於英國。但科技落後,西方因為各國交戰,科技日益進步,而清朝固步自封,於是英人攻來之時自然戰敗。

6. 這樣說,難道就是「經濟決定論」嗎﹖

與一般人認為「稅收多少決定了政府可以做甚麼」不同,徵多少稅其實是政府決定的。(方按﹕當然我想他的意思不是指政府可以不理現實情況胡亂徵稅,而是指政府制度本身決定了它有能力徵到多少稅。)

現代社會「大政府」徵稅頗多,西方一般都有GDP的兩成。問題不是徵稅多少,而是徵稅如何用於民生。
一般而言,與同時代的西方各比,中國歷朝徵稅還是比較輕的。

中國在洋務運動時、日本同樣開始了明治維新,可是日本徵稅徵得更徹底。當日本向清酒徵稅時,清朝官員卻認為「我朝向來不徵酒稅」。稅收的分別對國家實力有很大影響。

7. 問題時間,有人問那麼宋朝為何滅亡。

教授答,現在研究可知,宋朝一年的貨幣供應量,多於明朝近三百年的總貨幣供應。
由此可知,宋朝絕非亡於經濟問題,而是亡於「北京的帝國主義」。

中國周邊的遊牧民族,並非我們所想的那麼「邊緣」,他們實際上是佔據了亞洲的中心位置。這些遊牧民族通常比較重視大帝國和土地,多於經濟和知識。這是他所說的「北京的帝國主義」。(方按﹕即現在很出名的「內亞」史觀。)

制度本身需要符合人性和社會習慣。
而制度之優劣,視乎你的對手是誰。

相對於范仲淹的全盤失敗和王安石的部分成功而言,蔡京的改革是宋朝最成功(雖然他號為奸相),但那時代的宋人太自滿了。

又有人問,宋朝是否被冗官拖垮了﹖

教授認為,官多或腐敗並不等於王朝就會滅亡。正如後來東印度公司和英國政府也很腐敗,但反而越來越強。(當然他們後來就要打擊腐敗了)
亡國多是因為軍事失敗,國民黨就是例子。就算說國民黨腐敗,當時國民黨能夠掌握到的財源也很有限,但打敗了仗自然就沒機會去實踐。

還有人質疑,為何教授在講座中稱毛澤東為「英雄」,因為在香港人印象中毛澤東是壞人。

(我認為這問題純屬誤會,說毛是英雄並不是稱讚他「好人」,是指他「英雄主義」、「魅力型領袖」之類。因為他原來說的「英雄」是與成吉思汗之類並論的。)

教授解釋,他所謂「英雄」是指以一人之力逆社會潮流、改變所有人的生活。毛澤東是最徹底的「英雄」,他說所有農民要交出土地、財產吃大鍋飯就做到,說大學教授和學生不該留在大學要去耕田就把他們都趕到鄉下。諸如此類都是非常人所欲,但他有能力使所有人跟他的意思做,這就是「英雄」。
很多人(甚至毛自己也認為)說毛澤東是「皇帝」,其實毛根本不是皇帝。中國有哪個皇帝可以像毛澤東那樣把民眾任意舞弄的﹖大鍋飯、大躍進、上山下鄉這類事,有哪個皇帝夠膽做﹖如果有皇帝敢這樣做,也可能立即被趕下台了。

與毛澤東相比,史太林算不算是這種「英雄」﹖似乎有點疑惑。
至於希特拉,他的「英雄」也只是徹底改變了猶太人的命運而已。只有毛澤東那麼徹底。

---

有一點教授沒提到的,就是如果宋朝已經成為一個「財政國家」,那麼即是應該做到黃仁宇的「數目字管理」了,那又何以會輸給北方民族﹖(北方遊牧民族是機動的,不需要數目字管理)

如果以黃仁宇的《中國大歷史》論,他認為宋朝未做到「數目字管理」的,證據是連樞密院和戶部的帳目都未能一致。當時有很多商業發達的跡象,但很多事業還是官府操使未能放諸民營,而且未能令全國標準一致。

或者應該說,宋朝是有財政國家或數目字管理的芻形,但歷史上不幸遇上金人和蒙古而滅亡,後來的朝代又因為中國彊土太大難以劃一而重新退縮到道德治國小農經濟(用另一角度看就是農業中國蓋過海洋中國),這種體制沒機會發展下去吧。

另外找到有篇文章(失效連結)質疑黃仁宇的「數目字管理」理論。

---

當日留言﹕

餅大﹕歴史很活的,再多些不同角度看,會覺得很有趣。

像宋代,真的是弓兵主導嗎?宋朝的重步兵是很出名的,但原來宋朝的重步兵跟西夏人關係很大。西夏人投誠時,那是宋兵。宋朝內閧時,那又是西夏兵。

又像說,忽必烈渡金沙江後,用了阿拉伯人的裝組式高射投石器,把宋朝的固有防守形式一下子打跨了。那是真的嗎?渡金沙江的真的有阿拉伯部隊嗎?

宋朝打嬴打輸,是為誰去打?如果打嬴對皇家/相府沒有最大好處,那是否真的要打下去?

有好些都不是新式/西式考據,純粹是中學教課書不去提。在明清學者的筆記中已經多有討論。

Jacky﹕我在科大上課時唸過劉教授的中國軍事史,頗有趣的。他是以科技,社會制度和經濟來看軍事的,讓學生知道戰爭不是只在戰場上打,而是很多事先的因素決定的。

還記得教授相當推崇宋朝的軍事制度,其實當眾人認為宋朝積弱,實際上宋朝在軍事上勝多輸少,而且還很"經濟",因而能應付長期的戰爭。

方﹕1. 但西夏早就脫離了吧﹖

2. 「能應付長期的戰爭」這個與傳統看法分別很大,因為一般認為宋朝就算打得贏一場仗,也難以持久佔領,不如退守。要不然為何不乾脆取回燕雲十六州﹖這方面還有甚麼資料嗎﹖

Jacky﹕但是在防守方面,宋軍就做得很稱職,例如釣魚城,襄陽等地守了很長的時間。戰爭,也不定是指進攻,也可以是防守吧。

方﹕但都是「本土」防守,為何到前線就不行呢﹖補給問題﹖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