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朋友談起學生老是問學數學有何用,推介本書正好,乘機整理一下。原文刊於2005-12-02、2007-09-20。)
Sherman K. Stein《幹嘛學數學﹖》(Strength in numbers),葉偉文譯,台北﹕天下遠見,1999
(插圖為2019新版封面)
總有學生覺得數學很難,無論在學生成績很好、一般、或者很差的學校。很多學生都不喜歡數學(就是方某對數學也不算很有興趣),因為學校教的數學通常顯得很枯燥(操練數學是最簡單的方法,於是大家都得操)。
數學難,是事實。但有甚麼東西,要做好不難﹖
所有東西要學好,都要重複練習。英文難、生物難、歷史難……學好中文也難。
同學喜歡打球、游泳、跳舞。運動對在下這種手腳不靈活的人,難上加難。
也許是因為,數學特別講求「循序漸進」。
當然,每一科目都要求打好基礎。可是,同學也許有經驗﹕上一次測驗成績不好,但下一次成績可能會不錯。數學卻很少有這種事,這一課沒學好,下一課就很難跟得上。
沒學好加減乘除,就學不好分數﹔不懂得代數的人,不可能讀微積分。
因為不服氣,所以作者特地要破解兩個迷思﹕
1. 數學沒有實用—一般的誤解,但數論研究竟變成現今網絡加密法的基礎。數學成就了大家每天都用得到的產品。
2. 工作也不需要—工作上要計數的確實不多,但很多專業工作都需要數學背景(因為你要先懂數學,才能理解那些內容)。作者不服氣,特意找了一些客觀證據(見第9、10章),讓你看看,想幹哪門行業,需要懂多少數學。
(就像醫學,或者方某讀的生物化學,看來跟數學不相干,其實都需要數學背景。方某的微積分也不好,但基本懂得,才可能理解一些基礎課程,例如物理化學和實驗統計。像物理或工程那類科目,就更不用說了。)
作者結論﹕
「許多收入較高、而重複性較低的職業,都需要算術以上的數學能力。」(p.81)
「目標會改變,但如果念的數學不夠,在接受新的教育或職業訓練時,就構成很大的障礙。而且,數學能力愈強的人,不但可以選擇的就業機會愈多,也愈能把工作做好。」(p.90)
但就算不理這些「功利」的考慮,數學家眼中的數學,自然是有趣得多。不過,這本書並不是數學家夫子自道,反而是數學家對讀者的引介。本書並非課本或者補充練習,只是一本散文。它並非為數學學生而寫,就算只懂得加減乘除的人也可以讀。
全書分成三部分。
無論多害怕數學的人,都可以讀第一部分,這部分是作者的感想。例如﹕第二部分開始介紹一些數學概念,但仍然是很簡單的。全部都是用「數字」和「加減乘除」玩的把戲。最後才介紹一下開方根、圓周率和「無窮大」。—跟數學和電腦有關的錯誤觀念
—「工作用不著,為何要讀那麼多數學﹖」(如上述)
—美國的數學教育有甚麼問題﹖(也很適合教師讀,跟教育改革是很好的比較。讀者如果對這部分沒興趣,跳過第11至13章就可以。)
第三部分是少許「挑戰」,討論一下「零除零」和介紹「微積分」是甚麼。如果學生看不明白,那是正常的(因為微積分在高中附加數/數延伸才教),嘗試動腦筋想過就好。
其實作者最不滿的,就是大學很多數學教授喜歡埋怨中小學老師教得不好(所以數學系學生質素差),作者質問﹕難道那些數學老師不是我們教出來的嗎﹖
要有好的數學系學生,需要有好的數學老師﹔好的數學老師,就需要數學教授更加努力了。
數學有一句名句,是微積分課本作者湯普生(S. Thompson)所說的﹕
「一個傻瓜能做的事,另一個也能。」
就算難,只要掌握到正確方法的話,就學得會。
而這本書,其實是拾回來的,算是拾到寶。
(如果閣下有興趣讀電子書,經本文連結 https://moo.im/a/dpAFSW 購買,本人將獲得平台回饋。當然看倌不一定要經這條連結買的。)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