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alysis

星期三, 4月 23, 2014

司書伽利略1.2

(承上集) Madam心想,他們吹了那麼久,終於肯入正題了……為免有人反悔,立即就開足全力開始講案情……

Madam﹕「今次我地想請湯sir幫手查呢單意外致死案。死者林地,78歲,住o係葵涌一間老人院……」

湯sir﹕「乜原來真係全香港既案都關西九龍重案組事﹖我仲以為係電視台亂作的﹗」

Madam沒料到對方突然有此一問,一下愕然。曹sir立即插口道﹕

「本來新界南既案係唔關我地西九事,只係呢個人之前住o係油麻地,有『社團』背景,廿年前曾經畀我地同事拉過坐左十五年監,出獄之後先住入老人院。而咁岩新界南既伙記又覺得有古怪,所以先pass個file過黎畀我地查下。」

湯sir﹕「但廿年前既社團大佬,出獄都過晒氣啦,唔通佢o係老人院仲咁精神指揮出面班手足做野,搞到有人要精心佈局成意外殺佢咩﹖」

大概沒留意到湯sir只是自言自語,Madam很快補充道﹕「呢單案奇怪在就是機械人殺死佢的。」

湯sir這一刻轉頭望過來,雙眼放光。Madam雖是美女但不太慣這種宅男眼光(畢竟人家似乎對「機械人殺人」五個字的興趣多於對她),曹sir又插口﹕

「我諗你都有留意,近年老人院話人口老化人手不足,所以引入左機械人助手。」

湯sir﹕「啊,係呀。想請便宜人手冇乜人肯做,想引入外勞又畀人反對嘛。唔用機械人仲有咩好用丫。但係依家D機械人應該未叻到識得諗自己畀人剝削,憤而殺人掛﹖」湯sir說完歪嘴一笑。

曹sir聽到這段十分科幻小說橋段的戲言,不禁反問這位喜歡討論科幻意念的老同學﹕「唔通你想講機械人三大定律﹖」

湯sir﹕「冇關係。依家D機械人未聰明到呢個地步,暫時都淨係聽人指使行事,仲未去到有道德迴路既水平。同美軍用黎殺恐怖份子既隱形自動飛機本質上冇乜分別,只係程式再複雜一點。雖然如果佢地有咁叻既話你地可能仲驚……」

為免湯sir講講下變左科幻講座,曹sir立即向Madam使眼色著她繼續說。

Madam﹕「案發係o係上星期一下午,當時正係由機械人幫老人換衫既時間,因為林地早已因為中風半身不逐,所以需要機械人協助換衫。當時男性床區 突然傳出呼救聲,姑娘趕到時發現其中一部機械人握住死者既頸部。姑娘突然被嚇到也不懂得反應,只是對著機械人亂拍一通。跟住高級D既姑娘走黎按動機械人背 後既緊急掣先鬆番開,但之後再急救個人已經救唔返。」

湯sir突然擺出政府機電工程署廣告的口吻﹕
「發覺電器唔妥,應該搵有經驗既技師,唔係搵我。」

見時間不多,Madam已經很厭倦這兩個活寶不停在耍帥插題外話﹕「如果只係電器問題我地就唔會黎打擾你。原廠派人檢查過果部機械人,結果冇發現機器或者電力裝置有問題,同時亦都檢查過電腦軟件,冇發現漏洞。」

湯sir很明顯沒發現Madam開始煩躁,所以繼續說﹕「但電腦程式這回事本來就充滿漏洞,分別只是發現了和沒發現而已。老實講電腦程式非我所長,就算有我都睇唔出的。」

那即是想推掉嗎﹖還是介意我沒帶蛋撻上門嗎﹖曹sir倒知道Madam煩躁所以不問了。

湯sir繼續說﹕「不過聽落幾有趣,我有興趣想睇下部機械人。反正星期五放假,帶我去現場睇下啦。你畀低機械人D資料我望下先。」

Madam心想案發現場怎麼會讓其他人參觀呢﹖不過曹sir向她點了一下頭,似乎這份差事她跑不掉了。

Madam絕望下問了句﹕「我知星期五係情人節,但點解會有假放的﹖」

湯sir﹕「星期五情人節這條街三間學校一齊放假的啦﹗」

曹sir忍不住插口﹕「三間一齊﹖」

湯sir﹕「係呀,隔離間『週末有約會真快樂中學』同街頭間『中環標尾會黎民偉書院』都係同一宗教架嘛。」

Madam﹕「情人節放假﹖咩教黎架﹖﹗」

湯sir無奈道﹕「週末有約、標尾會,聽個名你都知道,係『婚姻這種邪教』啦。」

Madam瞠目結舌﹕「邊個係黎民偉﹖」

湯sir﹕「香港電影之父呀,可能紀念有佢拍拖先有戲睇掛﹖睇妳個樣梗係死死團辦學既地方讀書勒。」

Madam發覺自己被看穿了,因為自己的確是出身於連穿著校服行商場都被禁止,被謔稱為「師姑庵」的某間女校。正當Madam臉部開始發紅的時候,幸而放學鐘聲響起,替她解了圍。

星期二, 4月 22, 2014

甲午戰後:租借新界及威海衛


這天未去探比卡超BB兼喝薑醋之前,約了師妹去歷史博物館看展覽。
(再之前去了玩具反斗城找東西,可惜雖然找到禮物給BB,但買膠造的攪珠機玩bingo實在不行,倒不如用抽的算了。)

舊照片展是最後一天,也不准拍照,不過也沒甚麼想拍的。
有幅西人制服照,說明指可能是軍人或警察。不過看他們有皇冠加兩支槍的臂章,我想警察不會用這樣的圖案吧﹖這兩人應是軍人。
(另外有段說明英文明明是「筲簊灣東大街」,中文卻沒了個「東」字,但沒圖沒真相。)

「甲午戰後」的展覽其實主角是駱克,雖然展覽主題沒指明是駱克有點此地無銀,不過至少比那本大陸人主導的新界租借史那麼偏頗。

某參觀者「老點」在下不准拍照,事實是這個展覽可以拍照但不准用閃光燈。可以理解,不過某些信函因此拍不清楚。這裡貼幾張,純屬個人特別興趣的部分。

維多利亞女皇去世後,愛德華七世登基的港督告示,中文師爺寫得十分有趣﹕

(方某嘗試抄下來,標點由在下加上。前面加了底線因為系統顯示不到抬頭空格)

  欽命總督香港等處地方提督軍務兼二等水師提督軍門佩帶頭等景星  為
  登極大典布告中外事照得我
 大行皇帝維多利亞御宇六十有四年荷天綏祜(祐?)享世尊榮功德巍峨曆數悠久不謂宵盰
   焦勞謝棄臣庶遽蒙
全能上帝仁慈寵召一旦
 升遐所遺神器按例應屬勢位崇隆之
  皇太子雅理弼義華纘承大統寶位誕膺本部堂會同 陸路提督 水師副提督
   安立間會會督 按察使司 水師總兵官 輔政使司 議政局議員 副按察使
   司 定例局議員 太平紳長同心一意異口齊聲證明當代之勢位崇隆
  皇太子雅理弼義華今因福樂尊榮兼備之
 大行皇帝賓天按例應即皇帝位為我君我主稱號曰義華第七是為大比利敦阿爾蘭
   統之大皇帝是為保護正教之首領是為印度之大皇帝兼撫有香港全島及屬地者
   於戲際茲
 新君踐祚之初本部堂及官紳士庶等理應矢願恆以恭順自承竭愛盡忠罔敢或怠更籲
   
皇皇上帝錫之以遐齡賚之以景福俾得治理我家邦臨馭我士庶共蒙康樂之庥蓋深信宇
   內帝皇無論為乾之剛為坤之貞凡得登大寶者莫不重賴
上天之主所默祐也為此合行出示布告闔港居民人等咸使得知一體遵依切切特示
   一千九百零一年正月二十九日示

這幅是駱克對新安縣佈防的報告﹕


由北至南、由西至東分別為﹕
東莞縣、歸善縣
福永(福永分司)
新安縣正堂右堂儒學正堂副堂、提標左營遊府守府、存城
深圳(深圳)
大鵬左堂(左堂守府、左營存城)
大鵬城(長洲汛、大澳汛、榕樹頭汛、蒲台汛、坑口汛、塔門汛、糧船灣汛、青衣汛、鹽田汛、吉澳汛)
元朗(元朗汛)
深水埔(深水埔汛)
九龍(九龍分司、大鵬協鎮、協標左營中軍都府、左營存城千總、右營存城千總、九龍炮台把總)
東涌(大鵬右營守府、右營存城)

正如以往讀魯金(即梁濤)《九龍城寨史話》所言,自從割讓香港島後,原駐大鵬協的官員和部隊有不少都已調到九龍前線。但以這幅圖的配置,新界島嶼由水師巡邏的各汛似乎仍是由大鵬城管轄,可能是因為不方便把船隻放在九龍直接面對英國炮台戰船的威脅之故。

還有九龍寨城巡檢交給英政府的人員報告﹕



 茲將九龍寨城官兵數目開列送

  計開
 協鎮一員
 中軍都司一員
 左營存城千總一員
 幫辦存城額外一員
 左營管帶練兵官(正副)二員
 左營管帶仁勇哨官(正副)二員
 左營駐寨步守兵丁一百六十名(各衙門書差在內)
 左營駐寨步守練兵一百名
 右營存城把總一員
 幫辦存城外委一員
 右營管帶練兵官(正副)二員
 右營管帶仁勇哨官(正副)二員
 右營駐寨步守兵丁柒十名
 右營駐寨步守練兵一百名
 (左右)營駐寨仁勇一百名
 住戶共伍拾戶男婦約共貳百餘丁口
 柒月                     日清單

這就是上面提及那本大陸人主編的新界租借史中,提及的卜力告示。



欽命總督香港等處地方提督軍務兼二等水師提督軍門佩帶頭等寶星卜為
  剴切曉諭事﹕照得新安縣屬等處地方,勘定東西南
  北四至界限開列於下,乃我
大英國大皇帝承
大清國大皇帝諭旨,准行批為香港展拓界址。去年十一
  月,本部堂躬膺
寵命來督香江兼轄茲土。現擇於西曆四月十七日,即中
  曆三月初八日,在界內一帶地方換樹
大英旗號。乃欲各安疆界,和好長敦。屆期本部堂飭屬臨
  蒞此間,恐爾居民人等未及周知,頓開疑竇,或被匪
  徒造謠煽惑,釀成禍端。小民無知,必至一倡百和。合
  亟先行剴切曉諭。為此示諭新安縣屬界內等處各
  色居民人等知悉。自示之後,爾等照常安居樂業,守
  分營土,慎毋造言生事,煽動人心。須知新安縣屬等
  處一帶地方,係
大英國大皇帝向
大清國大皇帝批為展拓界址之地。將來通商互市,共享
  承平。凡確屬爾等自置田產,仍歸爾等自行管業。如
  爾等善美風俗利於民者,悉仍照舊,毋庸更改。蓋凡
  守內屬於
 大英國土地之人民,我
皇上皆一視同仁,務使各享昌熾康樂之福。本部堂仰體
皇上德意,自應致力以增高爾等之地位,方為盡職。故先
  擬遴選爾鄉中耆老為素日眾望所歸者,以佐辦地
  方事務。又妥立除暴安良之法,保護爾等鄉閭,使得
  太平安靖,各遂其生。本部堂深信爾等具有天良,自
  能安分守法。須知
 國家立法,本為益民起見。如有自外生成作奸犯科者,
  定必按律懲治,決不姑寬。今與爾居民人等約,凡有
  田產、屋宇之業主,須將契券呈出,速行註冊,以便查
  核誰是真實業主,無得蒙混。倘
 國家需用公地,可按照價值給回爾等。須知凡屬
 大英國子民,確可保無受苛虐情事。倘有冤仰,遽情呈
  遞。凡官斯土者,無不樂為伸理也。本部堂言出法隨,
  毋枉毋縱,各宜凜遵毋違。切切特示。

   計開展拓界址及大小各海島﹕

 一北界以東經線一百一十四度三十分過大鵬灣潮
  水漲界之處起,沿漲潮水線,直至沙頭角西為止。由
  沙頭角西,繞沙頭角北,以小路為界。由沙頭角至逕
  口,以小河中為界。由逕口至逕肚,以山道為界。後由
  逕肚之西約一里處起,至深圳河口止,以深圳河北
  岸為界。由深圳河沿海,以至東經線一百一十三度
  五十二分過後海潮水漲界為止。

 一東界以東經線一百一十四度三十分。

 一西界以東經線一百一十三度五十二分。

 一南界以北緯線二十二度九分。

 一所有大鵬灣及後海水道俱歸大英管屬。

 龍鼓  筲洲  上帽洲 下帽洲 赤鱲角 大嶼山
 枕箱洲 疎哥  長洲  石鼓洲 茶果洲 平洲
 尼姑洲 校椅洲 馬洲  青衣  箔寮  蒲台
 潞洲  青洲  佛堂洲 牛頭洲 吊鐘  白蠟
 塩田子 橋嘴  滘西  塔門  赤洲  白潭洲
 黃泥洲 霜洲  吉澳  坪洲

大英一千八百九十九年四月初九日示

(照片中的原文沒句讀,按書中文字版的標點加上。抬頭分段則照原文。)

這幅新界地圖,劃界顯得不太準確,后海灣有部分的蛇口竟劃為英界,不符事實﹕

不過我覺得有趣的是地名,這幅地圖的地名英譯與後來用的都不同。油麻地(Yau Ma Ti)倒還差不多,九龍是 Kau-Lung,青衣竟是 Chung-hue……

這張沒拍下來,借博物館的圖。不過看這些舊式日文其實也頗有趣的——因為我們就算不懂日文也大致看得明白﹕

(日本感謝駱克協助北里柴三郎等人調查香港鼠疫之信,信中指另附花瓶一對,但展覽沒提及這兩個花瓶是甚麼樣子。)

本年五月香港ニ於テ發生流行セル黑疫ノ病原檢索豫防治療ノ方法調查ノ為メ日本政府ハ中央衛生會委員內務技師勳三等醫學博士北里柴三郎及中央衛生會委員醫科大學教授正六位勳四等醫學博士青山胤通ヲ派遣セル處貴下ノ懇切ナ(?)ル待遇ト幇助トニ依リ病源發見豫防及病理調查上ノ便宜ヲ得タリ依テ內務大臣ハ茲ニ花瓶一對ヲ贈呈シテ聊其謝意ヲ表スヘキコトヲ以テセリ

右內務大臣ノ命ニ依リ謹テ謝辞申述候敬具

明治二十七年九月廿五日

內務省衞生局長高田善一

香港殖民地書記官
ジユー.エイチ.ステワルト.ロツカート貴下

星期五, 4月 18, 2014

回應2016/17政改諮詢 (2)

這是對政府2016/17立法會和特首選舉辦法諮詢的正式回應(根據上一篇修飾),順道聽聽看倌的意見。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聯署,本人將於5月3日前寄送政制事務局。(如果有朋友聯署,下文「本人」將改為「我們」)
不打算聯署的朋友亦歡迎採用內文作回應用。

---

敬啟者﹕

回應「二零一七年行政長官及二零一六年立法會產生辦法」諮詢事

未正式回應你們提出的徵詢問題前,有必要先澄清以下幾點。

首先﹕你們說英國人委派總督是殖民統治,沒有人反對。那麼中共不喜歡的人不能參選,只准獲得中共「祝福」的人參選,選民只能選擇得到「祝福」的人。即是最終只有香港以外某個政權喜歡的人才能當選,那又跟殖民統治有何分別﹖
如果說篩選幾個中共喜歡的香港人給我們選就不是殖民統治,那麼假如英國政府當年給我們選擇陳方 安生或曾蔭權當總督,那就不是殖民統治了﹖你們會不會同意﹖中央政府會不會同意﹖

在得到多數香港人支持的政黨派系可以提出候選人並當選之前,香港之地位實與殖民地無異。只有當香港人可以自由選出其屬意之管治者,香港才算是一塊真正的自治領土。提名委員會有1200人又如何﹖就算有12000人,除非他們悉數由香港人普選產生,否則沒有資格自認代表香港人。他們本質上只不過是由當權者指定的人,去選另一個當權者屬意的人罷了。

虧你們還好意思說香港廉潔和傳媒多元化。湯前專員的濫用職權案正正顯示,香港社會正在「大陸化」,連廉政公署都被侵蝕了。中資企業在本港經濟駐足越來越深, 已經透過廣告壓力,令傳媒的多元化日益減少。沒有一個普選、向全港市民負責的政府,政府注定不能代表全民,而只能聽任中聯辦或親北京人士的旨意行事。最近梁振英一直在否定要檢討自由行政策,直至京官開口承認自由行需要檢討才跟著同意檢討,便是一例。任由香港以外的勢力,把香港變成大陸的一個普通城市,絕對不利於香港的發展,亦不利於中國的改革開放,對國家和香港都沒有好處。

其二﹕如果說要均衡參與,現在擁有政治特權保護的那些富商和專業人士,本來依靠他們的財力和專業能力、還有人脈,跟一般平民相比,在政治上已經有額外的影響力。還要為他們提供政治特權,正正就是「不均衡」地讓他們有太多權力。
回歸後貧富懸殊加劇、仇富情緒升溫,正反映了這種政制「不均衡」導致政府和政策向特權階層過度傾斜的結果。在這一批人本來就有額外影響力的情況下,在任何的普選制度下,他們的權力本來就不會比平民為少,只是讓政府更能回應平民的需求而已。

同理,一個權力過度集中在個別富商手上的制度,只會令政府過於偏幫這些富商,對其他中小企和市民都不利。現在遭人詬病的「地產霸權」正是如此,令其他產業都只能依附地產業生存,租金蠶食盈利、阻礙了香港產業的多元化發展。(增補﹕)按功能界別產生提名委員或立法會議員的方式,不單止對一些無法參與此等選舉的市民不公平,甚至對不同「界別」的選民也不公平,因為每個界別選民人數不一、各人投票的票值不同。更不用說界別代表人數的分配,跟這些界別對社會「貢獻」根本不成比例了。

歐美各資本主義國家都有不同形式的普選制度,證明不同的普選制度都與資本主義相容。以所謂「維護資本主義經濟」反對符合國際標準的普選原則(即是讓得到多數香港人支持的派系提出候選人),只不過是強辭奪理自欺欺人。

其三﹕關於「循序漸進」這一點,我們已多次表明,重點在於「序」要清晰。政府一日不講清楚其普選路線圖,所謂「循序漸進」根本不成立,只是拖延的藉口。

現在政府仍然拒絕處理2020立法會普選安排,正正就是令「循序漸進」的「序」失了蹤的元兇。1.19 所謂特首普選是立法會普選的先決條件,邏輯上並不否定兩者可以「一籃子」解決,人大常委的決定只要求落實時特首普選先於立法會普選。

沒有普選路線圖,不要跟我們說「循序」漸進,因為你的「序」從來不存在。
以下逐點回應政府的徵詢問題。

回應 5.01
目前選舉委員會由四個界別共1200人組成。就提名委員會的人數和組成,我們可考慮-
(i) 是否按現行的選舉委員會四個界別的組成框架設計提名委員會的組成?
(ii) 提名委員會的總體人數,是否維持目前選舉委員會的1200人,或應該有所增減?
(iii) 是否按現行選舉委員會的38個界別分組組成提名委員會,是否增減界別分組的數目?
(iv) 如增加總體人數,應如何在四個界別之間分配新增的委員議席?
(v) 如不增加總體人數,是否維持四個界別之間分配的委員議席數目?

(i) 四大界別並不符合「均衡參與」,令個別人士擁有特權,令政府施政偏頗。提名委員會不宜照搬四大界別。人大常委決定只是說提名委員會「可」參照現行選舉委員會組成而非「須」參照,即是這個只是建議而非規定。喬曉陽的意見只屬個人意見,並沒有強制性。而且單是聚焦於「參照」而不理會「可」和「須」的重大分別, 會導致對法律文本的嚴重曲解。政府理應為香港市民爭取最符合民主、得到大多數選民支持的黨派可提名候選人的方案。

3.14註釋4建議提名委員會改由全體立法會議員及民選區議員組成,可以接受。註釋5聲稱立法會議員不適合組成提名委員會,其理不通。因為他們是以立法會議員身份出任提名委員,並 不是立法會本身負責提名,與基本法無衝突,亦與現時立法會議員擔任提名委員的做法一脈相承。而註釋4建議的立法會議員+民選區議員模式,亦不會導致立法會議員獨擁提名權,足以讓行政立法互相制衡。(聲稱立法會議員負責提名不符合「均衡參與」更是笑話,你們保留功能組別不就是聲稱為了「均衡參與」的嗎﹖即是你們現在終於承認「功能組別不符合均衡參與」了﹖)
假如有人質疑提名委員會全面普選,會導致那些選民人數佔少數的原特權階層無法提名其屬意之候選人,那麼就算不完全由普選的提名委員取代,提名委員會也應該由普選產生(條件不受界別限制)的委員佔大多數,這樣才讓一般平民有合理的代表性。
換言之,一是提名委員會改由全體立法會議員及民選區議員組成,一是提名委員會在保留現有界別委員外,加入不少於同等數目的普選委員。

(ii) 提名委員會的人數並不重要,組成方法才最重要。假如要增加普選產生的提名委員、而又不影響原特權階層的提名權利,那麼最簡單的方法就是保留現有界別的名 額、再增加普選產生的名額。現時選舉委員會只有35名立法會議員是普選產生,於1200人中不成比例。可以假設新的提名委員會應擁有2400人,1200 人仍按照界別產生、1200人由普選產生。

(iii) 除非一併取消所有界別,否則減少界別數目,要個別特權人士同意取消或合併並界別,近乎不可能。界別數目增加,則徒然令特權界別進一步增加,不利推行普選。
故只有兩個選擇,一是所有界別一併取消,一是保留現有界別數目,另增設普選提名委員。

(iv) 如上述,不應再考慮如何在四大界別之間分配。一是只由立法會議員及民選區議員組成提名委員會,一是保留現有1200原有界別名額,另增設1200個普選提名委員。這批提名委員可以全港為一個選區的比例代表制產生,選民只需選擇政黨名單就可以,有利本港政黨政治發展。
假如要分由現時立法會五大選區的比例代表制產生,亦可接受,但不必要。因為特首並不代表某一區,理應代表全民,其提名委員亦不必分區也。

(v) 如1200人的名額不改,則應大幅削減原有界別名額至原額一半左右(除了立法會議員那70席),把約600席改由不按界別限制參選資格的普選產生,辦法如上述。(港區人大代表並不必要保留當然委員資格,因為他們從來不是普選產生,對香港內部事務亦沒有政治權力。中央政府在回歸前已說明港區人大代表只負責參 與全國政治,無權干涉香港內部事務。)

回應 5.02
如提名委員會參照目前的選舉委員會組成,是否保持現有界別分組內的選民基礎,不需作出重大改變?如果認為應在現行選舉委員會的選民基礎上進一步擴
闊,如何擴闊提名委員會的選民基礎?

界別分組是任意、而且讓大量市民不能參與選舉。假如1200人的界別名額維持不變,則所有席位應該把提名/參選/投票資格由公司/團體票改為個人票這個安排只能被視為過渡安排,而不是「終極普選」的永久安排。
假如提名委員會有一半席位不限界別由普選產生,則餘下的一半原有界別應把提名/參選/投票資格由公司/團體票改為個人票。

回應 5.03
如提名委員會參照目前的選舉委員會組成,就2017年提名委員會的界別分組選舉,我們可考慮-
(i) 是否繼續維持目前各個界別分組的投票、提名及當然委員安排?
(ii) 如增加新的界別分組,該界別分組應採用那一種制度產生委員?

假如提名委員會只能按照目前的選舉委員會組成,則所有組別應該把提名/參選/投票資格由公司/團體票改為個人票這個安排只能被視為過渡安排,而不是「終極普選」的永久安排。
不應再增加任何界別,除非這個「界別」是完全普選、沒有提名權限制的,如同立法會或區議會的直選議員一般。

回應 5.04
《基本法》第四十五條以及全國人大常委會的《決定》說明了行政長官候選人必須由提名委員會以「委員會」名義提名產生(即是所謂「機構提名」或「整體提名」),而並非是目前選舉委員會方式,由個別提名委員會委員聯合提名產生。

這是一個錯誤理解人大常委決定,並誤解公眾的解釋,是在《基本法》和人大常委決定之上的非法僭建。2007年人大常委決定,對於這部分只是重申「提名委員會須按照民主程序提名產生若干名行政長官候選人」,根本沒說過甚麼「機構提名」或「整體提名」。
你們在提出這一點的時候,竟然只是依靠人大法律委員會主任委員喬曉陽的一面之辭。我們認為任何了解法理的人,都不會認為一個議會委員會主席就有權就法律提出權威解釋(儘管他本人可能是法學權威)。要不然立法會主席曾鈺成豈不是有權解釋所有法律和填補法律內容﹖我們還要立法會和法院來幹甚麼﹖

更有甚者,這種「機構提名」或「整體提名」的狹隘理解,本身就是反民主的。所謂的「民主程序」當然是為整個香港建設民主,而非只服務某些界別。詳見下一條回應5.05(ii)。

回應 5.05
提名行政長官候選人的程序須處理的議題包括-
(i) 提名委員會如何按照「民主程序」提名行政長官候選人?
(ii) 「民主程序」如何體現「機構提名」的要求?
(iii) 提名委員會應提名多少名行政長官候選人?

(i) 提名程序不宜改用更高的門檻,可維持現時不少於八分一提名委員支持便可參選的安排。
為免有個別候選人拿盡所有提名票,應設提名人數上限。例如不能接受超過一半委員的提名
提名制度應該盡量讓市民在投票時可以選擇他們屬意的候選人,有相當民意支持的人都能候選,這才是符合「民主」原則。

(ii) 提名委員組成提名委員會,由他們自由提名候選人,即屬「機構提名」。

所謂「民主程序」跟「機構提名」或「整體提名」是兩碼子事,完全無關。不應混為一談欺騙市民。
建設民主,當然是為整個香港社會建設民主,而不只是為了某些界別。「程序」是否民主,當然亦以這個程序是否合符整個社會的「民主」需要為標準。因為現時提 名委員會根本欠缺民意代表性,大部分委員都不是普選產生,一般市民亦不能置喙。如果單以「機構內的民主」來看,兜售「整體提名」這裡貨色,絕對有可能產生 「機構『民主』地提名的候選人,排斥了在普選得到多數票的政黨/派系所推舉的候選人」,這樣只會損害當選特首的民意代表性,對民主進程反而不利
就算我們採用較進取的方式,把提名委員會改為全民普選產生,再由他們提名候選人,也不代表「整體提名」是合理的。因為這樣等於讓多數派可以排除所有其他派別提出的候選人,令他們的政見無法透過特首選舉過程交鋒,讓選民選擇未來路向。這樣只是「多數人的獨裁」而已。
如果以整個香港社會的角度去看「民主程序」,所謂「機構提名」或「整體提名」這種爭拗,本來就沒基礎。

(iii) 如果按照上述(i)的建議,則候選人可有一至八名。提名多少候選人從來不是重點。若依照回歸後歷屆由選舉委員會選出特首的安排,實際能夠取得提名委員會提名的人數亦不過兩三人,對市民選擇已經很方便。就算有八名候選人,也不至於令選民選擇有困難。

最近舉行的東京都知事選舉(2014年2月),有十六人參選。其餘各地選舉,都會有很多人參選。從未聽聞外國有人投訴說「選擇太多」的。只要發展政黨政治,選民按黨選人,會考慮的候選人數目本來就很有限,並不會有選擇困難。所以限制參選人數上限,毫無必要。

回應 5.06
就提名程序完結後的普選方式,我們須考慮-
(i) 是否只舉行一輪選舉(如以得票最多者當選的方式選出行政長官,毋須要求候選人取得過半數有效票)?
(ii) 是否規定候選人須取得超過半數有效票方可當選(例如在第一輪選舉中,沒有候選人取得過半數有效票,獲得最高票的兩位候選人將進入第二輪選舉。第二輪投票中得票較多的候選人當選)?
(iii) 是否考慮其他投票制度,如按選擇次序淘汰制?
(iv) 在只有一名候選人的情況下,是否仍須進行投票?

(i) 一輪投票多數當選制,容易導致一個未得到大部分選民支持的候選人當選。重複當年陳水扁當選中華民國總統的情況,這種情況應予避免,應確保當選人得到大部分選民的認受。換言之,應當要求候選人取得過半數選票方可當選
(ii) 兩輪投票制能夠確保當選人取得過半數選票。但有很大可能需要在短時間內舉辦兩次投票,對選舉機構和選民可能有實際困難。
(iii) 使用排序複選制,對於選民比較方便,只需投票一次。只是點票較為麻煩,但因應點票增加的資源應該不會比舉辦第二輪投票為多。問題是政府先前把「用筆劃票」 改用「蓋印」就是為了適應部分選民能力不足的措施,要求排序本來不難,但會增加劃錯票導致廢票的機會,可能要增加措施協助此等選民。
但整體而言,我們認為排序複選制較兩輪投票制為佳
(iv) 特首權責重大,只有一人獲提名亦應舉行信任投票,以避免不受大眾歡迎(但在提名委員會內獲得支持)的候選人當選。

回應 5.07
就一旦在7月1日前行政長官當選人不獲中央任命的的情況下,須考慮是否修改
現行《行政長官選舉條例》,加入重選的安排?

可以在《行政長官選舉條例》加入條文,當中央政府以正式公文通知拒絕任命當選人的時候,與被免除職務相同,需立即開始新一輪的選舉程序,重新選舉。不過中央政府拒絕任命一個獲得多數票支持的特首,必有其政治代價,相信亦不會隨便行事。

回應 5.08
是否應考慮維持立法會議席數目於70席,不作重大修改,或可在符合《基本法》的原則下,進一步增加立法會的議席數目?

對於立法會議員的實際數目沒有意見,關鍵在於選舉方式。不能增加「民主成分」的話,多少個議席都沒有意義。

回應 5.09
如維持立法會的議席數目於70席不變-
(i) 功能團體和分區直選產生的議員各佔半數的比例是否應維持不變?
(ii) 如作出調整,應調整至甚麼水平?

功能組別本身就是任意劃分,並沒有必然原因。功能組別如非一併取消,要減少若干個,勢必導致不同功能組別之間互如扯皮,最後無法決定取消或合併哪一些。所以與其討論削減幾多個功能組別議席,倒不如先增加功能組別的基礎。把所有公司/團體票改為個人票,讓所有從業者都有份投票,增加民意代表性。把每個選民的投票比重降低,有助於減少2020年全面普選時取消功能組別的阻力。

至於比例上,建議把「區議會(第二)功能組別」,改由全港一區比例代表制普選產生,以增加直選議席的比例。詳見下一條回應5.10。

回應 5.10
如增加立法會的議席數目-
(i) 應增加至多少席?
(ii) 應如何分配新增的議席?
(a) 應否維持功能團體和分區直選議席各佔半數的比例,並將新增的議席平均分配?
(b) 如不維持功能團體和分區直選議席各佔半數的比例,應將較多的新增議席分配給功能團體(例如區議會(第二)功能界別)或分區直選?

對新增多少席沒有意見。但可以把「區議會(第二)功能組別」這個過渡性安排取消,連同新增議席全數改由全港一區比例代表制產生。方式類似現時的「區議會(第二)功能組別」,但參選資格不再限於區議員,投票資格亦擴及全體選民。這樣的改變最小亦最易實行。
既然人大並不反對2016年改變直選和功能組別的比例,那麼自稱以增加「民主成分」為目標的特區政府,自然應該採用讓直選議席比例增加的方案,亦不應該再增加任何功能組別議席

回應 5.11
應否擴闊功能界別的選民基礎?

無論如何,由公司/團體票改為個人票在所必行,否則無以增加代表性。

此外可考慮由界別提名、全民投票產生功能界別議員,作為全面普選前的過渡方案。撇除區議會(第二)界別,立法會只有三十個傳統功能界別議席,投票時讓一般選民投選三十個代表並無大困難(有些外國選舉同時要選出的職位更多)。如果有個別選民確實無法選擇那麼多界別代表,他們可以棄權,不應因此排拒其餘有意願選民選擇代表的權利。

回應 5.12
不論2016年立法會地方選區議席數目會否增加,我們可考慮-
(i) 應否調整目前地方選區的數目?
(ii) 應否調整地方選區議席的上下限?

不贊成在這一屆改動。
議席數目較少的比例代表制選區,實質會變成「多議席單票制」的不公平安排,令選舉結果無法反映大部分人的意願,更鼓勵政黨分裂無助於政黨政治發展。
未來的普選立法會,應該有一半議席由全港一區比例代表制產生,另一半議席由分區單議席單票制產生。讓立法會可以同時兼顧全港性政黨和個別地方人士的訴求。
故此,除非政府有意於現時把部分分區議席改為以單議席單票制產生,否則不必改動地方選區,以便政黨適應和過渡。

其他建議

特首不可以從屬某政黨是一個白癡的規定。如果特首只是一個西敏制議會中類似「元首」的象徵角色,則非政黨化有助維持中立形象。但現實中特首是一個類似「總統制」的行政首長角色,世上沒有哪個民主國家的行政首長會沒有政黨歸屬。可見政黨歸屬並不影響行政首長的角色,反之,沒有政黨歸屬阻礙了政黨政治發展。特首 沒有政黨穩定支持、政黨又不用為施政利弊負責,這樣政黨永遠不會成熟,行政立法關係永遠緊張,香港的政治亦永遠不會成熟。這是你們的期望嗎﹖

此外,既然人大常委並沒有規定2016立法會不能改變分組表決安排,則應把握機會把這種不公平的制度取消。讓所有的議案都按同等的門檻表決。

此致
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助理秘書長(3B)

市民
方富潤、Rex Chung、許漢榮

星期四, 4月 17, 2014

字裡人間

趁放假在家,看了買回來的《字裡人間》DVD。

(預告片)

故事是感人沒錯,不過卻予人一點怪異的感覺。

雖然故事的背景在1995年開始,不過要用十五年編一本潮語辭典,卻令人覺得不太現實。因為就算不計日後人們都依賴網絡,例如現在看潮語你去維基百科或香港 網絡大典就行這一點(當時根本不知道後來會有這種快速更新的共筆型網站,不能算老總的錯),十五年前收錄的潮語,到出版時可能已經「潮」了(這裡「」是反語指落伍,正是潮語快速演變的顯例)。所以要收錄潮語的話,用網絡形式出版會比只出紙本好(可以不停更新),但電影中沒提及過有電子版。奇怪的是,原小說並非在幾十年前出版,而是2011年的,所以不大明白為何作者沒提及電子版。

另一個難明的地方,就是男女主角相愛。男主角對女主角一見鍾情,並不奇怪(反正男生就是這樣)。但女主角好像有點「無端端」愛上男主角卻令人覺得很奇怪。就算在下本人就是宅男,也不覺得男主角有甚麼會令人愛上,畢竟儀表不出眾、說話不流利,怎麼吸引人呢﹖
我猜可能又是小說改編電影的一般流病,就是小說裡花很多篇幅的鋪陳,到拍電影時往往要大幅刪減,在有限的時間裡交待劇情。如果小說裡有多點兩人相處交往的片段,塑造時機讓女主角有機會發現他的內在美,這樣愛上他就合理得多了。
(在九十年代還用毛筆草書寫古文當情書,搞得女主角讀不明白要拿給師傅看,落得狼狽不堪,這倒是一個十足文藝宅的梗。)

社長想腰斬計劃和縮減人手,都是因為出版辭書賺不到錢(他的對白是「連給你的人工也不夠」),不過我想對於出版社來說,出版一本好辭書其實也是「省招牌」之 舉,值得花點少錢去辦的。(於是之後社長就要他們連怪獸大圖鑑也負責了,但電影裡沒提及對他們有多大影響,可能小說原著有描述吧。)

編輯辭書之難,整個故事用一個「右」字的定義來展現。男主角提出的解釋是「面向西時,北的一邊」。可是定義「北」時又說「面向西時,右手的一邊」,正如新手女編 輯批評,這樣定義是反覆來回,沒有意義(而且她沒說的那句可能是﹕對於辨認方向較差的人來說,這定義用不著)。最後教授老總提出的解釋是「寫10字時0的一邊」。

不過我最有興趣的是片中提及現實辭書的解釋。
三省堂《新明解》﹕右是時鐘針盤上一點至五點的那邊。
岩波《國語辭典》﹕翻開這本辭典時,雙數頁碼是右邊。
正如老編輯荒木所指,後者的解釋最妙。(原來這個解釋出名到連維基百科介紹日文辭典時也是用這句作例子。)

回校要試試看中文辭書是怎樣解這個「右」字的。

---

兩篇頗有趣的觀後感/影評﹕拍案叫絕的《字裡人間》活字中毒必看 舟を編む(宅男的戀愛字典)

星期三, 4月 16, 2014

social media seminars 聽講筆記、圖書館戰爭後話

今年只去了第一天(15/4),因為先前大會還未公佈第二天的題目,所以根本決定不了去不去。還是點列自己的筆記算了,不記講者名稱,因為記得太瑣碎了。

1. Partnership 21 framework﹕21st century skills

小學的四類老師合作﹕常識科(research skills)、資訊科技科(中文輸入、辦公室軟件)、圖書館主任(information literacy)、中文科(讀寫)研究指這類 inquiry project-based learning 除了增進學生成績,亦有助增進親子關係。

免費偵測抄襲工具﹕www.smallseotools.com/plagarism
TRAILS﹕Tool for Real-time Assessment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Skills

2. http://wearesocial.sg/ 整理的各國社交媒體統計數字。

社交媒體的 conversation prism

在學校使用社交媒體的可能問題﹕
--privacy
--cyber-bullying
--avoiding face to face interaction
--distraction
--anonymity
--explicit content
(以ask.fm導致的自殺案為例)

外國亦有老師在公民教育課要求學生,在 twitter follow 本地民選政客,留意並回報他們在上面說了甚麼。

若干推介教學網站﹕
--Cocktail Physics (Jennifer Ouellette)
--Bad Astronomy (Phil Plait)
--The Tech Guy (Leo Laporte)
--Grammar Girl

紐約市教育局有一份運用社交媒體的指引﹕#SoMeGuidelinesNYC

有一點講者沒有提及,我卻很擔心的是,網絡上的自相分隔。
正如講者所言,我們對於學生使用社交網絡,總是害怕他們遇上有歹心的陌生人。可是,我們現在也有另一種情況,就是社交網絡上的爭議越來越激烈,遇上一些政 治意見不同,甚至會連認識的人都 unfriend / block 掉,於是圈子裡只剩下一批意見相近的人「塘水滾塘魚」。公共討論本來就需要有不同的意見互相溝通交流,雖然搞不好時會像現在的城市論壇那麼令人煩躁。可是 在小圈子裡所謂的 crowd wisdom 都不再存在,只是一批看法類似的人在加強彼此的偏見。這樣運用社交媒體亦不理想,如何可以平衡保護孩子和面對公共討論的需要﹖
講者的回應當然也很「大路」,雖然現在有很多科技讓我們可以在受控的環境中給學生探索(例如 google education domain),亦有些家長以美國的COPPA限制孩子上網。可是保護孩子只是為了幫他們做 scaffolding,讓他們在受制的環境學會批判思考、尊重不同意見和保護自己,他們最終還是要被逐漸放出「公海」。
講者認為禁止 facebook 之類的應用是沒有用的,因為學生乾脆就用自己的設備上網。讓學生用學校的裝置上網,學校至少可以監察內容,例如發現學生太沉迷於面書,還可以找他談談。否則連學生去了哪兒都不知道,就更沒可能保護和開導了。

3. 在課室運用資訊科技的 SAMR model
--Redefinition
--Modification
--Augmentation
--Substitution

Scaffolding 的三方面﹕
--pedagogy scaffolding
--technology scaffolding
--affective scaffolding

4. Hong Kong Digital Game-Based Learning Association 的代表介紹遊戲學習軟件。

有利於學習動機﹕
--Students have control over their actions
--Experimental learning

Bottle Bank Arcade 的實驗說明了遊戲對人們的吸引力,一個簡單的遊戲也有利於環保。

幾個有關的公司和軟件﹕
--Gamedesk
--Quest to learn
--Dojo,一個配合手指心跳監測器學習 emotional management 的遊戲。
--Aqua Republica 由聯合國環境署牽頭設計的遊戲,以模擬城市式的遊戲教育學生保育水資源。

學生亦可以學習製作自己的遊戲。

5. 在圖書館系統應用社交媒體的嘗試,成功的案例還不多見。並不是技術上做不到,而且用家的反應一般。例如仿傚網上書店的 see also 或網上評分之類會較多人使用(因為不花力),其餘的如推介按鈕用的人就很少。

以 folksonomy vs. classic classification (如 social tagging vs. subject heading)為例,也許把複雜的圖書分類,改為用書店式的簡單分類,會較易為讀者所用。可惜的是除了學生用得比較多之外,反應其實不太大。

另一個應用是「公開書單」,讓讀者選擇在不公開全名的情況下公開自己的借閱紀錄,與其他讀者互相參考。
Reading map 閱讀地圖 的應用,講者舉了衛理女中的網站為例(網上找不回那一頁,有個很萌的眼鏡娘…)。
老師透過圖書館系統可以分析每個學生的閱讀分類是否「偏讀」或者獲得了那類能力。(前者其實我們的系統也做得到,只是我不會有那麼多時間去逐個看。後者則是他們的系統已內建了不同圖書涉及的幾類能力,之後分析就不難。)
電子書系統,亦可以分析究竟學生讀了多少頁,讀到哪一頁停了,就知道那本電子書是否受學生歡迎。

現在圖書館系列做的很多都是 lonely silo,有很多與知名 apps 的連結方式,只待一個好時機、在讀者需要時推出去。

亦可以是 O2O (online to offline),就如前陣子反服貿運動的集資賣廣告籌款活動,就是O2O的好例子。(當然類似的事高登也發生了多次)

我想首次我要再研究,是否可以把書的封面先放上系統中,因為這樣的確比較吸引。可惜的是,就算不講版權問題,工作量上也是不少。

-----------------------------------------------------------------------------------------------

這幾天在翻看《圖書館戰爭》的動畫電影系列。
雖然朋友說電影拍得不好看,不過身為擁躉我一定不會說不好的。其實我最喜歡的是那兩首主題曲(図書隊のテーマLibrary Wars)配合英雄救美的那個鏡頭 :P
(還有幾首音樂都不錯﹕堂上の想いランチタイム仁科の願い、本を焼く国等等……這套高見優作曲的音樂集在唱片舖好像一直沒見到。)

竟然還同時製作了一個叫『図書館mini戦争』的兩節短片小故事(clip 1, clip 2)。

圖書館戰爭的故事起源自日本圖書館協會圖書館自由宣言(中文譯本),協會還有一份圖書館員倫理綱領,我看比香港圖書館協會專業守則全面得多。
(也不要提當年中大學生報事件,兩個協會面對著政府審查都沒出手相助了。箇中袞袞諸公應該被抓去看完整套《圖書館戰爭》。)

星期一, 4月 14, 2014

瑣事

1. 四月過了一半才收到博物館通訊,當然又有節目是漏掉的。
1.1 科學館﹕「動感挑戰站」展覽(20/6-29/10)
1.2 文化博物館講座﹕後李小龍電影的發展—從亡羊補牢的死亡遊戲到偽李小龍電影世界(18/5)、李小龍武藝人生之「藝」(28/6)

已加回博物館節目日曆之中。

2.幾年前,新窮基在葵涌一個老化區的商場瘋狂加租,把唯一的茶餐廳都趕盡殺絕,在下寫了篇文

我沒想到現在再要寫一篇。

如果說那個老化區根本沒加租的理由,這裡還有一點加租的理由。這裡本來也是老化區,但因為隔壁開了學院、不遠處又開了首富的自由行酒店,所以比多年前人流是比較多了。近年開了不少各色食肆,反正學生和自由行來這裡主要就是為了吃的。

在靠近主要通道和中心庭園的食肆生意比較好,在外圍的食肆就比較差,通常每年多兩年就會倒閉、再等其他人去開。可見生意再「好」其實也很有限。

去年有間開在角落多年的寵物用品店,被加租迫到由內園的大舖轉到外圍的小舖,人流斷了被迫關閉。我不出聲,因為我沒養寵物。(家騮﹕喂﹗)

這個農曆年後,內園一間開了超過二十年的餐廳沒再開門,後來再問人就知道真的倒閉了。不過這間我很少光顧,所以我也沒出聲。

到了三月尾,內園隔壁同樣開了超過二十年的餐廳,竟然也不開門了。近年開了泰國食肆後老媽經常去吃,但泰國舖休息時我們通常就去這間,這間一向算是價廉物美、大碟頭的那類,十分受工友歡迎。所以連這一間也倒閉,令我們很震驚。

我們去問泰國舖的老闆娘,原來是新窮基要那邊大幅加租四萬,而且還要全面裝修和更換整個抽氣系統。這家是家族經營,大概因為捱不住所以關門算了。(其實前門另一間在兩三年前已經易了手,那個老闆算跑得快。)

泰國舖十二月也是續租約,屆時要加租多少尚屬未知。別說老闆娘擔心,經常去光顧的我們也擔心……

跟老爸老人院那邊一樣,我完全想不明白新窮基不停大幅加租,搞得空舖越來越多究竟有甚麼意義。
這個商場是全靠附近的學院和酒店帶來人流,才支撐起多幾間食肆,而且還不算真的很多生意,要不然位置較偏遠的那幾個舖位的食肆就不會經常倒閉。就算是那些自由行,也只會出去遊客旺區掃貨,再回來這裡吃晚飯,充其量再去這裡的惠康買即食麵回房間吃而已。

難道他們以為在這裡可以開一堆藥房金舖﹖抑或是他們以為我們這些附近居民可以吃藥丸金元寶過日子﹖如果我有機會見到他們的經理一定要這樣問。
難道你們不知道,自由行消費已放緩,最有消費力的自由行客源已經用盡,新增的自由行客源根本買不了那麼多奢侈品,所以連外頭旺區的商舖租金都已經加到頂了麼﹖

難道搞得所有店舖辦不下去,好像那個老人院下的商場一樣蕭條,你們會覺得比較好看一點﹖﹗

3. 德福花園現正舉行地鐵35周年展覽。老實講我不太滿足,我認為應該有更多展覽品的。

(雖然港鐵是這邊搞地產大賺特賺,那邊又只懂加價不搞好檢查沒錯。但記住,這是書法﹗)

(似乎可以用你見過多少種售票機區分輩份,不知可幸還是可惜,三種我都見過……)

(講開輩份,身邊竟然有個結了婚,看起來年紀比我大的男人,跟老婆說他未見過圖上那些有固定車資數字的第一代車票。聽起來像真心而非扮後生……)

(我倒沒有認真想過為何磁帶票上有個孔……)

(第一代控制中心只有觀塘線的面板。如果他們解釋一下板上的標誌是甚麼意思,除了有站名的幾個大站之外,如何知道列車已停站之類,在下會更感激。)

(現在的控制中心似乎還在青衣,不過我們無緣一見。)

(家騮﹕想出門時,我會乘搭公共交通工具,既方便又環保﹗)

4. 這天去了Megabox的喇沙大少吃晚飯,很不滿意。

老媽見到喇沙的麵就很不滿意,說不是他們的粗麵,而是大陸的不知甚麼麵,浸了很久還硬得很。湯也不成,豆卜沒煮過或油爆過。落了星馬不用的蔬菜也算了,但全部是生的沒煮過。結果她沒吃完。

老媽是百彈齋主,對於家鄉菜意見特別多,幾乎沒哪家滿意的(toast box是少有例外)。不過這次方某本人也覺得完全不成。

單是那杯薏米水,一看就知道不成了。老媽說他們沒用洋薏米而用了中國的生熟薏米。不過就算不講原料,你看到薏米煮不爛,水清而不濁,薏米還薏米、水還水的,就知道不行了。再飲,薏米固然是硬得吃不到,也喝不到薏米味,但我竟然還飲到有糖漿……薏米水要加糖漿的嗎﹖

連薏米水都煲不好,這一刻我想,你已經死了
(不知為何香港很多賣星馬菜的店都會用錯生熟薏米煲薏米水,上次也是這樣。薏米水應該是怎樣的,你去toast box叫一杯看看就知道。再不然要便宜一點可以去買一支F&N薏米水,可惜上次我告訴學校一位Miss可以去惠康買之後,再去惠康竟然發現已經沒得賣﹗明明每次送來都會賣光的,不知為何他們會不賣。)

我叫的印尼炒飯,相對保險,就算不夠地道也不會難吃,反正你地不地道我也吃不出來。
叫沙爹,最主要還是想看那碟沙爹醬。因為在泰國食肆的沙爹醬是沒有花生粒的,這裡餐牌相片中的醬看起來有。
不過沙爹一來就失望了。那些沙爹醬是有花生粒沒錯,但完全不是那種味道。他是想製造那種甜味,但整個醬只吃到有甜味,沒有香味。不說星洲那邊,就是青衣曾經有個沿街賣印尼沙爹的老小販(早已不見了),他的沙爹醬好吃得多。

你說有星馬的大廚坐陣,也搞成這樣,真的不吃也罷。付三百多塊吃這樣的東西,我去toast box吃更地道,而且花百多塊已經飽到撐啦。

在下是看了星島的介紹才有去試的念頭,看倌要笑我抵死也對,本來就不應該信星島這種爛報紙的

星期六, 4月 12, 2014

以銀為本﹕7評香港產業及人口政策

鄒崇銘、韓江雪、易汶健《以銀為本﹕7評香港產業及人口政策》,香港﹕印象文字,2014

先利申﹕易汶健乃本人網友,但本書由在下購自書店。

簡介倒不難,我們可以說這本書是試圖勾劃一套左翼的本土主義。
大家從網上獲得的右翼印象,就是以族群為本,反對中共殖民。左翼者通常被譏為「大愛」無限,拒絕劃界把關。不過有點諷刺的是,近年本地民眾運動中率先提出 本土訴求的,其實是一批左翼社運人士。現在被批為「左膠」或「社運膠」的一批社運人,在諸如清拆天星皇后碼頭或反高鐵拆菜園村等事無役不與,並提出了保育 本土文化的口號。不過去到新移民或蝗蟲比喻之類的主題上,左翼的態度立即就跟右翼起衝突。
左翼的本土主義和右翼本土主義的最大區別,在基於左翼傳統的批判資產階級進路。正如右翼習慣把問題歸咎於「族群」,左翼的習慣就是歸咎於「階級剝削」。

本書內容就是分析政府的人口政策,指出這個只是「人力資源政策」,把市民當成商業經濟的工具,所有人都削足適履投入為商家賺盡每一分錢的位置,只顧眼前蠅頭 小利,不顧(或不惜犧牲)香港的長遠發展。而所有不配合這個想像的,就會被視為阻礙而需要排除,聲稱窮人可以去大陸住、叫青年去大陸發展、叫老人去大陸養 老……等等的「人口政策」其實都是同出一轍。為了商家可以引入外勞,但本地對商家「沒用」的人就趕去大陸。

於是本書同樣批評大學收生(見筆記)或自由行之類的政策。但他們批評自由行的角度就不是針對某些自由行旅客的不良行為,而是強調﹕過於熱衷賺快錢、破壞市場的資訊回饋機制(因為無論如何 只要中央不斷供應自由行就行,中國有那麼多人沒來過,何需提升服務﹖)、劣化本地經濟形態、過分傾向自由行減少經濟多樣性,最終令香港經濟越賺錢反而做得越差。

易汶健尤其指出了單 程證政策不讓港方參與的荒謬﹕如果因為以往不承認英國對香港主權,所以不讓港英政府審批「誰可來香港」,那麼為何「回歸」後香港仍不能擁有與其他省市相同 的權力﹖更矛盾的是,《基本法》規定了中央在港設立機構須經港方同意,為何香港政府有權決定是否同意機構駐港,反而無權決定是否同意某人來港定居﹖

亦正如作者所言,如果要質疑家庭團聚是滲透渠道的話,必須要留意單程證當中有0.63%非家庭團聚個案。而且不靠單程證,現在還有很多投資移民、工作簽證的渠道可以利用。大抵除非能夠選出一個真正立足於本土利益的政府,執行審批工作,否則收回單程證審批權、甚至截停家庭團聚個案,也不見得阻止到「滲透」。
(當然,無論民主運動結果如何,收回審批權仍是重要目標,畢竟就算沒阻止到滲透,至少可以讓排隊的團聚家庭免於貪污之害。而香港亦可以不時調節配額,以適應香港的發展進度,讓他們可順利融入本港。)

當然,以家庭團聚理由來港的單程證個案,大多是低技術勞工。對於這一批人如何融入香港經濟,而不會變成不斷擴大福利需求,左翼提供的答案(如有)仍是模糊不清的。
對於有右翼人士聲稱「他們可以回大陸團聚」的說法,我認為跟「窮人就回大陸養老吧」的說法差不多無情。因為回大陸娶妻生子的人本身多是窮人,他們正正需要 香港的工資才能養家,叫他們回大陸的建議本身就不設實際,與棄之絕域無異。如果我們要怪這批窮人「為何要回大陸娶妻」,倒不如問「為何香港多年來不能讓這 批人在本地娶到老婆﹖」
隔山買牛,總有風險。跨境結婚,實屬同樣。港男陸女配的問題,每天打開報紙都見得到。雖然方某不贊成某些朋友因此限制跨境婚姻自由的念頭,但本身也是跨境 婚姻「出品」(雖然方向相反,變了南洋),對跨境婚姻的風險其實身同感受。而正正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我們不是更應該明白,那些選擇北上娶妻的男人, 其實在香港根本沒甚麼選擇可言﹖我想除非我們絕情到認定「窮人娶不起本地老婆就不要結婚,要不結了莫進來」,否則很難排除跨境婚姻的到港團聚需求。畢竟這 種需求就是由兩地經濟差異形成的。
不過,話說回頭,這不代表右翼的憂慮不真實。香港要保持對投資的競爭力,可以加稅的幅度很有限。就算我們鼓勵創意創業,真正貢獻到的稅收又有多少﹖人口老 化或高齡化帶來的福利需要只會越來越高,他們的需要和新移民融入的需要,是否有矛盾或互爭資源之嫌﹖如何才能令家庭團聚不只停留在「人權」口號,而能夠幫 助經濟可持續發展,這是左翼必須回答的問題。

本書強調老人和婦女的「非金錢經濟」家庭/社區服務的貢獻,可以是思考的切入點。例如新移民雖 然以低技術為主,但是否可以協助社區安老﹖現在的兒童法例和福利政策,只容單親媽媽領取綜援照顧兒童,令她們被外界指斥。雖然左翼認為家庭服務也是貢獻, 但很明顯「人人有頭家」,外界只有興趣理會他們對「自家以外」的貢獻。如果我們可以令外界接受「非GDP」的貢獻,那麼左翼是否可以提出一套政策,讓這些 新移民不只收取福利,亦可以直接為社區作貢獻﹖我想他們需要從這方向構思一下,才有可能回應到外界的質疑。

(方某人其他書評書介)

---

筆記﹕

p.52 「一個相當普遍的通俗說法,是不少尤其與科研相關的學科,本地生根本不願意投入時間精力做研究,因此大學只能只能向內地生招手﹔但問題是,以香港彈丸之地所能提供的學生來源,又怎能和全國的優秀精英相比﹖政府和商界對科研缺乏起碼的重視,本地生畢業後又有什麼出路可言﹖歸根結柢,大學教育到底應該因才施教,抑或淪落到『有才才教』﹖」

p.55 「在參觀過首爾市政府大力推動的社會創新和青年創業項目後,不少成員均紛紛驚覺到,過往十多年在香港推行的種種『展翅』、『青見』計劃,無非狹隘地強調年青一代的市場競爭力、求職必勝術、職場規劃學……卻完全觸碰不到青年人的夢想和創意,和他們所最需要的實驗和發展空間。情況便仿如把老虎困在鐵籠裡,卻硬要牠學習獵殺的技能,能夠得出怎樣的結果,自然早在預料之中。」

p.59 「首先,必須釐清的觀念是,絕大部分的家庭主婦或退休長者,其實並非沒有從事經濟活動,只是她們沒有從事商品化的勞動而已。無論是在家照顧和教養兒女、又 或以祖父母輩的身分照料孫兒,甚至是退休後從事大量義工服務,皆是對香港舉足輕重的經濟活動,只是從統計上無法反映在本地生產總值而已。假如按歐美先進地區的習慣,在政策觀念上會先提出『消除照顧家庭的障礙』,必先強調企業營造家庭友善的工作環境﹔而不會如《人口政策》第2.7節,本末倒置地率先強調『消取(除)就業障礙』,彷彿照顧家庭乃是香港經濟發展的一大障礙﹗

p.81-85 「城市經濟作為反饋/調整系統」這一段尤其重要,詳細剖析了「this city is dying」的理由。看倌必讀。

(相關要點包括﹕
1. 未能以創意取代進口
2. 失去貨幣與關稅自主
3. 只顧與水平較落後的城市貿易,以致獲得錯誤的訊息反饋
4. 行業集中,喪失多樣性
5. 集團壟斷)

星期二, 4月 08, 2014

空想科學讀本7

柳田理科雄《空想科學讀本7》,譚璞(tp)譯,台北﹕遠流,2014
(空想科學讀本1&2空想科學讀本3空想科學讀本4空想科學讀本5空想科學讀本6)
(註﹕空想科學讀本6.5因為裡面提及的作品在下大多沒興趣,所以沒介紹。)

終於又譯好一本啦。之前有幾本,我都只買給圖書館,沒留給自己,因為討論的很多動漫作品我都沒看過,沒甚麼共鳴。這本多一點,舊幾本的趣味似乎又回來了。

近這幾本改為「一問一答」式,有些讀者問大熱作品,也有些讀者會找經典舊作和童話之類,會比較容易有共鳴。畢竟單是作者自己喜歡的作品,我們未必有興趣。事實證明「公民提名」是正確選擇。(喂)

在下認為最好笑的就是分析《鋼之鍊金術師》古利德「最強之盾」,完全破壞了古利德的形象。喜歡鋼鍊的看倌請務必找來一看。分析《貓之報恩》的烏鴉梯也很有趣。

(方某人的其他書評書介)

---

筆記,或挑骨頭﹕

p.31註 「圖釘﹕法國畫家為了將畫布固定在畫板上,想到若是在釘子上裝個圓頂就方便多了,就請賣畫具的店開始做出這個東西。在鹿兒島則稱為『按釘』。」

p.72 「只要鋼彈一拔出光束軍力,半徑390公尺以內的人都會被灼傷﹗半徑310公尺以內的木材都會著火﹗」

這是以光束軍火把200噸、零下4度的雪變成約40度的暖水所需的熱量換算而來。但問題是這樣的熱量是否會波及那麼遠,恐怕還要看功率吧﹖如果是瞬間把雪變成水,一下子放出那麼多能量當然會把附近的人燙傷。但如果是要花點時間燒水的話,那麼功率就不用那麼大了。

p.120 「多細胞生物是由許多相同種類的細胞聚集而形成組織,再由多種組織組成消化器官或循環器官等等器官的。」

如果全部都是同類細胞,不要說生物,連器官都組成不到,就只不過是一堆細胞而已。例如胃部就有肌肉細胞、神經細胞、分泌胃液的細胞等等……組織才會由同一類細胞組成(有時也不只一類呢)。
(又,消化和循環其實是個系統,裡面的胃和心臟才算是器官。)

p.155 「根據《讓毛髮科學起來》(松崎貴著,岩波書店出版)一書,人類的頭髮據說每天會變長0.35公分。雖然一般說來在3到7年的成長期結束後就不再生長,但樂佩的頭髮卻能長到12公尺,這麼說來她需要花的時間是……啥﹖94年﹖﹗」

由於記憶中世界紀錄那些長髮也長得很誇張,所以一見到「94年」的數字不由得懷疑。自己試算一次,就會發現假如其實只需要9.4年。(12*100/0.35=3428.57日=9.39年)

我猜最大可能是柳田兄把12公尺換算成公分時,把乘100倍搞錯成1000倍。(因為一般公制單位都是以1000倍換一個量詞)
倒奇怪由雜誌刊出、到日文版成書、再到中文版,竟然都沒人發現這條數進位出錯……﹖

這樣的可能性太低,於是我嘗試再查,頭髮每天長3.5毫米似乎也太多了吧﹖在網上看過不同來源的數據(1, 2, 3),每天生長的長度應該是0.35毫米左右而已。換言之94年的估算並沒有錯,錯的是每天0.35公分其實寫錯了,應是0.35公厘(毫米)。
毫米在台灣慣用「公厘」(這個寫法很易令香港人誤會,因為我們的「厘米」等於10毫米,台灣卻叫「公分」)。所以可能只是tp大翻譯時不慎把「公厘」和「公分」搞混了而已。

p.167 「因為這位長老沒有變身成人類過,所以不必在意什麼3分鐘的問題,應該可以讓他一直跑下去吧。」

這個說法其實有點怪,說超人只能在地球活動三分鐘,本來不是說因為空氣污染、或者太陽能量不夠(p.164依此解釋)嗎﹖跟有沒有變身為人應該沒甚麼關係﹖
(又,我想「變過身成人類」比「變身成人類過」會順口一點。)

p.182 「竟然在一瞬間體重增加將近2倍﹗」

其實倍數的運用一直令我覺得很頭痛,正如這裡「增加了2倍」我就會理解為比原有(X)再增多兩倍(+2X),但這樣就會變成原有的三倍了。我想原文的意思應為「增加至原有的兩倍」。但坊間好像沒有理會過這個可能產生的誤會。

p.184 「宮內喝下的血只有直徑1公分左右的一小滴,也就是體積只有0.52毫升,若這一滴血就重達38公斤,那這忍者全身的血液會重得一塌糊塗。」

這其實是概念上出了錯。
因為正如作者先前說宮內是因為「忍者的血用盡了才縮小」,總不會是全身的血都用盡吧﹖(那就不只縮小,會死掉)
所以故事裡的「忍者之血」應該是跟正常血液不同的一種特殊血液。換言之他用盡了忍者之血,還有平凡的血去支撐生命(雖然縮小了),才可能去找新的忍者之血。
這樣理解的話,他體內的血不可能全是忍者之血,所以其餘的血液不能按「忍者之血」的密度計算。

p.186 「狹霧原本就已經身高180公分了,如果變大的比例也和宮內一樣,就能變成身高238公分﹗」

這個概念跟前面說的其實不一致。
因為前面說的是「忍者之血」擁有和「增長的身高體重」相同的質量,並擁有長高所需的全部能源。換言之,無論誰人只要吃下同樣大小的一滴「忍者之血」,所能 增長的身高體重應該都是一樣的。這個概念不能變成「按比例增大」,否則就不符合能量/物質守恆定律了,因為物質和能量不會憑空消失、亦不憑空產生。

p.201 「水之所以會在°C凍結」漏了「0」字。

p.238 「就當她的頭髮是平順的,以比頭部稍寬,約20公分的寬度,自頭頂垂下來大約70公分的長度吧。當這頭長髮垂直照射著太能光時,截面積為1400平方公分。」

這個計算當然沒錯,不過我想假如以頭髮進行光合作用,或許應該以表面積計算。
頭髮的直徑有不同說法, 拿個中間數當50μm吧。假設每條頭髮都完全照到太陽,那麼20cm就應該有4000條頭髮緊密平鋪排列(疊在下面的不計了)。每條頭髮當成是直徑 50μm、長70cm的圓柱體,則半邊(照到太陽)的表面積為50*3.14*700*1000/1000000=109.9平方毫米,4000條即為 439600平方毫米、4396平方厘米。

見到這樣的表面積是截面積的3.14倍嗎﹖(正正就是圓周率)
這就是為何生物表面很少是純粹平面的原因之一。

當然,回到光合作用上,葉片也是平面的。原因是太陽光反正就是以近乎同一平面的方式照射進來。所以你有曲面,不是垂直對著的部分效率一定較差。於是總體來說的效能,可能就跟平面的差不多而已。

星期日, 4月 06, 2014

如何製作電視天氣節目

星期六參加天文台之友的節目,去參觀天文台的電視天氣節目製作室。

由於主持人說不方便公開照片,所以尊重主人家就沒法給大家「有圖有真相」了(儘管我不明白這個傳媒出出入入的地方有甚麼秘密可言)。下面有兩張拍不到錄影廠的相片,其餘只能以文字描述。

1. 百週年大樓六樓錄影廠的面積出奇地小,難怪活動只供十幾人參加。因為這十幾人站進去已經迫滿。想在藍幕前「扮天氣先生/小姐」的人十分勉強,因為很容易就 有人站到鏡頭前面……大家可以想像除了藍幕外四周站十幾人就爆滿的地方有多大。如果把藍幕當課室黑板,錄影廠大概只放得下一張教師桌,再加六至八張學生桌而已。

在錄影廠正前方有個小控制室,右手邊還有間放電腦的小房。加起來也是很小的地方。有人問有沒有備用錄影廠……政府部門怎會有這種餘裕﹖不被審計署踢上報紙頭條才奇怪。

2. 大家有看報紙的話,應該有留意之前有段報導,說天文台的天氣節目主持人停止收取電視台報酬。這是歷史問題,當年天文台人員的工作範圍不包括上電視報天氣,所以參與人員被視為自願接受電視台的「外快」工作。

後來審計署批評,說提供天氣資訊應是天文台的職責,應該納入常規工作之中。於是天文台便把員工「送外賣」上電視台報天氣,變成在天文台內自製節目給電視台轉播,取消了額外獲酬的安排。

在電視台紛紛搬離廣播道「五台山」四散後,新安排亦比較合理。不單止讓員工不用「四圍撲」,而且避免在不同電視台說的內容有細微分別(正常人說話也不會次次完全一模一樣,總會或多或少有分別),讓人質疑。

(在高登見到有 人質疑現在多了新人報天氣,是因為舊人的公務員合約改不到「受酬」安排,所以才推新人去做。我想這不太準確,因為主持人說招收作天氣節目主持者,在天文台 最少要工作幾年,熟悉了香港四季天氣變化才可勝任。當中不少人—包括主持人自己—在天文台工作了十年八載,而審計署批評天文台員工「受酬」只不過是 2010年的事。可見在審計署批評之前,主持「年輕化」已早有準備。
當然,你還是可以說,輪值晨早報天氣畢竟也是辛苦的工作,「老臣子」想推辭讓小將上陣也不出奇。既然已經升了級,部門沒命令自己去做,又不是特別熱愛上鏡的話,何必辛苦自己﹖宋文娟小姐升了職還活躍於鏡頭前,可能因為她現正負責傳媒及公眾推廣的部門。公務員通常幾年一調,只有一些特別專長的同事才長年不調的,所以日後宋小姐輪調到其他部門,也未必會在鏡頭前亮相啦。)

3. 錄影室的入口有張大海報,說明天氣節目的製作流程﹕
說高效率倒也不假,因為他們其實是「一腳踢」(one-man-band)。每天負責「上鏡」的同事向預報員取得最新資料後,撰稿、找資料圖像、製作簡報、化妝、拍攝、上載都只能靠自己一個完成。
天文台於平日每天早晚兩次拍攝天氣節目,星期六早上一次。早上那次尤其趕急,因為要趕在大家起床前上載節目。主持人說他五時半就已經回到天文台,跟 預報員拿資料後準備簡報,到六時半就要拍攝節目。初期的節目是直播,後來改為錄播,但因為太趕急所以跟直播其實分別不大,頂多只有一兩次「NG」的空間。

各大電視台已直接連線到天文台,主持人一邊錄節目就一邊上載給電視台。最後主持人會通知電視台哪一個才是「出街」的正式版本,電視台自行剪接後就會在六時五 十分後播出(加不加字幕視乎電視台自己的需要和人手,天文台版本無字幕)。看倌可以想像只有不足二十分鐘的錄製時間有多急,而主持人笑言,通常你越急的時候,器材就越有可能出故障。 :P
(雖然主持人說為了讓大家起床就看到,不過方某工作關係出門特早,所以通常未見到他們就要出門了。)

向電視台上載節目後,天文台還有自己的 youtube 頻道,讓市民可以自己上網隨時收看。所以他們還要把節目從廣播格式轉為 youtube 接受的格式,再上載上網。

所有這些工作,都是一人完成。

4. 既然拍攝晨早天氣節目那麼辛苦,有沒有試過當值的「天氣先生/小姐」失蹤,令節目不能正常播放﹖

主持人說應該沒有。記憶中只試過有一次,某位當日要輪值負責天氣節目的人,因為先前兩星期都在外地工幹,沒留意更表不知道剛回港就要上鏡,於是失場。當日臨急找人補上了。

第一代主持人之一莫慶炎先生,已經升任高級科學主任並退出「上鏡」工作,但因為在天文台內有宿舍,所以成為「指定候補」。萬一負責主持人沒法回來,就由他擔綱粉墨登場。

5. 除了自製天氣節目,這個錄影廠亦供天文台新聞發佈會使用。例如前幾天落雹、或者颱風過境之類,就會在這裡見傳媒。由於現場已有攝錄機,所以電視台記者可以把聲畫即時傳回電視台,電台記者也可以在機器插線直接收聲帶去處理。只有一些網台或者有視像服務的報館(如生果報或方向報)要自攜器材來攝錄。

大 家可以想像那麼小的房間站滿電子傳媒記者有多迫,那麼報館記者又如何﹖由於報館工作不及電台電視台即時,而且天文台現在向網上發放消息已十分方便,所以現在報館記者多半不會直接上天文台採訪,只會從網上拿天文台的新聞稿算數。除非是碰巧有記者經過附近,又是重大新聞,才會派人上來。如果真的有大量報館記 者需要採訪,就會在電子傳媒發佈會後,再開一場給他們拍照交差(因為主要資料還是靠那份網上拿到的新聞稿)。

6. 錄影廠內有很多貼上各大電視台標誌的錄影機和反光板之類。因為一開始時器材是由他們提供的,那些都是標清時代的器材,現在換了高清器材電視台就用不著,只 留在這裡當後備用。天文台現在用一部自購的高清攝錄機兼字幕機,各台都用這部機的訊號。除非這部壞了才會用原本留下的標清後備機器。

雖然說這部高清攝錄機兼有字幕功能,不過天文台的主持人平日是不用字幕機的。因為依賴字幕機會令反應不自然,而且跟電視台主播每天面對自己不熟悉的新事不同,天文台的人員是氣象專業人士,對天氣資料較熟悉,所以不用字幕機也可以應付。

除了自備器材外,前陣子天文台也邀請了羅啟新等DJ協助培訓,讓他們掌握正確發音和運用聲線吸引觀眾的方法。

7. 天氣節目把主持人投射在天氣資訊前面的原理,是利用一大塊藍幕(有參與者背靠那塊藍幕就被主持人制止,因為刮花了會令畫面「唔靚」。事實上經他一背靠的確在藍幕上刮了一道白痕,之後大概要找人來擦掉),讓主持人站在前面說話。只要電腦把所有藍色的部分都當成電腦畫面,套上電腦中的簡報資訊就成了。

主持人說外國多用綠幕,對金髮人士較適合。我輩多黑髮,藍幕效果比較好。綠幕有個好處就是絕大部分人都不會出現這種顏色,比較難「撞色」,藍幕就會比較容易撞。
不過我發覺,就算參加者當中有人穿了藍色衣服,大部分人站在幕前都沒問題。只有一個人出現「透明人間」效果,其餘藍衣人只有衣服上非常接近藍幕顏色的部分條紋出現透明效果,並不明顯。可見現在電腦技術的進步。

8. 既然只是對著藍幕憑空指劃,大家有沒有想過為何報導天氣時,他們能夠指向正確的地點呢﹖

部分原因當然是工多藝熟,反正香港天氣報告就是說那幾處地方,多做了自然習慣。
另一原因是,其實錄影廠裡藍幕前面,前、左、右三方都有大量電視屏幕。無論你面向那一邊,其實眼尾都可以望到自己手指在地圖上的哪個位置。

如果大家有留意的話,通常介紹本地天氣時,主持人就會站在畫面右邊。當報導颱風消息時,因為颱風多從東邊(地圖的右邊)的太平洋襲來,所以就轉為站在左邊指劃。

錄影廠的地上有兩個用膠紙貼成的窄長方框,標示了主持人可以站立的位置。已經因為用兩間電視台的攝錄機所以才有兩個框(其中一個紅色框還貼上TVB字樣),現在因為改用自備器材,所以其實只用其中一個框的「部分」,主持人大概只有兩三個身位的左右移動空間。

為何只能用上「部分」﹖因為現在大部分舊式電視還是用4:3的窄方框,而非新電視的16:9寬方框。藍幕前對面小控制室的電視屏幕,就在16:9的視訊中用白框標示了4:3的影像界線。(所以當主持人正面對著攝錄+字幕機說話時,眼角其實還是可以望到自己的動作和位置。)

為了遷就4:3舊電視觀眾的需要,主持人的活動範圍就限於那兩三個身位之內,否則舊電視的觀眾就會見到「主持人消失了」。
主持人甚至也不能前後移動,因為攝錄機的焦點已經預先調校了(記得現場不會有人幫你轉焦,這裡不是電視台也養不起製作人員),天花板的燈光同樣預先調校過,只有留在地下那個窄框裡面才有理想效果。

主持人播出一段自己主持的前日片段作示範,畫面左右兩邊的美術框,其實就是16:9才見到,4:3見不到的部分。
(你見到左下角的天文台標誌,和右邊主持人的手臂,其實已是4:3畫面所能顯示的極限。所有左右超出這兩邊的資訊,4:3屏幕前的觀眾都不會見到。)

順帶一提,高清鏡頭下化妝尤其難,尤其是對於這些非專業上鏡、又只能自己化妝的天文台員工。今天帶我們參觀的學術主任黃德勤先生,基本上是任何人見到他都 會高呼「真人不同上鏡」,這天的參觀者沒人認得出他就是鏡頭前的那位。(可見認不出他也不是在下認人能力特差之過 :P )
黃先生說因為自己鬚根很多、怎樣剃都除不掉(現場就見得到,其實他真人比上鏡感覺略為年輕一點,但因為多鬚根看來有點「欷歔」XD),所以會搽較深色的粉底遮蓋。加上自己的膚色本來就較深,所以上鏡的膚色就顯得更黑了。
可以當後話的是,這樣的參觀自然有讓大家「扮天氣先生/小姐」的環節(對很多參觀者而言甚至可能是主要環節 :P )。在下當然也會請人幫忙拍一張,不過原來在下比大部分主持人都長得高,所以站在方框裡會「太高」,要站在方框後一兩步的位置才可以讓自己合理地留在鏡頭裡。
不過這張照片連向來不重視外表的自己都覺得難看,所以就跟當天見到年輕眼鏡娘一樣,只能「沒圖沒真相」了。
8. 李逆熵就曾提及,電視台還是喜歡用美女天氣小姐吸引觀眾,所以直到現在傍晚新聞仍是以天氣小姐掛帥。(天氣小姐也跑出不少名人,動漫迷當中最出名就是梁少霞黃婉曼自然也上了位,還有去了寫小說和錄節目的左撇子諾韻。)

可是近年天氣小姐也不只讀天氣稿和天氣圖,也加了一些時令氣候的內容,這些是否天文台供稿的呢﹖主持人說沒有,那是天氣小姐自己的工作,不過據知電視台會找有氣象知識的人當天氣節目顧問,所以內容應該已有人檢查過。

星期六, 4月 05, 2014

news and museum wish list

二零一四年第二號《聯合報》已出版﹕HTML版

新聞版﹕
1. 對外社評—民眾運動的困局

副刊版﹕
1. 棋藝天地—Turn the tide (運轉潮汐)

知識版﹕
1. 節目預告
2. 雋語錄

網上博物館節目日曆亦已全部更新

---

今季wishlist﹕

展覽﹕
歷史博物館—影藏歲月﹕香港舊照片展 (-21/4)
歷史博物館—甲午戰後﹕租借新界及威海衛 (9/4-9/6)
孫中山紀念館—紙上風雲﹕辛亥革命在廣東 (-14/5)
海防博物館—香港軍事服務團歷史展覽 (-11/6)
文物探知館—郵歷香江﹕從舊郵政總局大樓細味香港郵政歷史 (29/4-26/8)
歷史博物館—嶺南印記﹕粵港澳考古成果展 (11/6-1/9)
藝術館—長青館藏明清瓷、玉、角、竹、畫琺瑯 (3/5-28/9)

講座﹕
科學館—中藥、腸菌與人體健康 (26/4)
歷史博物館—駱克與接管新界:1899年六日戰爭 (27/4)
歷史博物館—駱克及其時代:租借新界及經驗移植威海衛 (3/5)
歷史博物館—關於語言,嬰兒的大腦「知道」多少? (10/5)
文物探知館—新界與鄉議局的成立 (31/5)
歷史博物館—教改與轉變中的學校角色 (31/5)
歷史博物館—自梳女與僑居地及僑鄉的案例 (21/6)
歷史博物館—嶺南考古發掘的成果及特色 (28/6)
歷史博物館—香港考古文物展覽回顧 (29/6)
科學館—中藥與我們的日常生活 (5/7)

太空館電影﹕活力地球—氣象解碼(-30/4)、我們都是外星人3D(-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