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大家都很關心方某被舅父責備的情況,謹此致謝。(笑)
(來源)
其實「被舅父責備」的原因是當時舅父在聖淘沙工作,招待我們去參觀,甚至開了部車載我們上蠟像館。他以為我們好像旅行團般,在裡面打個轉就會出來,所以自
己留在外面等。怎料方某是那種逐塊板慢慢看的人,於是就發脾氣說方某像釘住在裡面一般。這其實是溝通不良之過。(又笑)不過我想補充一下鏡頭以外的事比較有意思。
首先要更正一下鏡頭中可能引人誤會的事。
不知為何在鏡頭前會說小時候「博物館不收費」。其實我只能肯定小時候太空館是免費入場的(後來翻修後才開始收費),但當時在九龍公園稱為「博物館」的歷史博物館是否也不收費﹖不肯定,但到我小學/中學期間都肯定收費的了。
至於旁白說在下一年去博物館二十次,聽起來很多,其實只是約數。
(來源)
當記者小姐問次數時,我翻看舊文點算。如果連聽講座都計算在內,去年去了十六次,前年就廿三次(這已經不計當年在星加坡連續去了那幾間)。如果聽講座不算
數、只計看展覽的話,去年只有五次、前年九次(同樣沒計去星加坡那幾間)。因為搬屋的事,今年和去年很多時都沒時間去的。至於說那份問題「全部答對」其實也有點水份﹕
(來源)
那份問題其實是粒子加速器展覽的教育小冊子,這類小冊子的設計是讓參觀者(當然主要目標其實是學生)拿著進場抄資料(所以內容幾乎都是填充、配對之類,沒有申述討論題的),那麼他們就知
道參觀完這個展覽之後,館方希望他們學到哪些東西。所以記者拿著問題去問參觀完的人(哪管是文科人葉建源),他們沒答對並不出奇。因為他們不懂物理,又沒
拿著這份問題進場的話,很可能根本不知道自己應該留意甚麼。當時記者有問我,其他人都不懂答而我全部答對有何感想,我就說如果不是有理科底子、又不是對這方面特別有興趣,(對這些資料題)不懂得答真的不出奇。
方某嚴格來說也不算「全部答對」。那些基本粒子的知識,其實我不參觀也懂得答的。唯一要看過展覽才答到的,是那部粒子加速器各部分有何作用的配對題。這些 基本知識我全對了,但後面有些問題是詞語填充,問粒子加速器對研究物理有何幫助。但要求填的並非專業用語而是一般形容詞,有如當年中史科那條「乾隆皇年輕時『頗有作為』」,這類形容詞我就沒辦法跟展板完全一致了。只是當我們去拍的時候,這個展覽已經完了(之前方某一直沒空結果拖得很遲才受訪),我是看完展覽幾個月後才答問題,可能記者同情以「言之成理亦可給分」才當全對。
我反而不太明白受訪的助理署長為何會說(大意)「發現自己一條也沒答對……他會再來」,因為那份小冊子設計的本意,並不是事後拿出來「考」參觀者,而是用來 引導參觀者留意重點內容的。只是記者借來表達「很多人看展覽其實沒留意內容」的現實而已。如果你在入場時就拿了這份小冊子,「理論上」你應該可以順利完成所有題目的,因為你只需要肯留意內容、再抄下來就行了。如果我是助理館長就會強調這一點,免得人家以為館方故意設計問題來留難觀眾、顯得他們很蠢般。
訪問當日用了一個早上,大概三幾小時,最後剪了兩分鐘出來。當然以無線廣告費那麼貴,留了兩分鐘給在下,算是感謝了。何況重點不是網友關注的在下(或舅父),而是這個博物館節目日曆,有興趣的看倌請善用﹕
(來源)
反正每季要花一番功夫去搞,多人用當然划算過只有一個人用。「沒出街」的內容自然有不少,其中一項就是對政府宣佈「博物館免費入場」的意見。其實不只在下,就算是博物館的資深館長,也會認為博 物館有清靜的觀賞環境很重要,寧願去「拍烏蠅」的博物館。如果博物館逢大時大節搞「免費」宣傳,吸引平日不去的人進去看看,那當然是好事。但如果一年到晚 都免費,恐怕就像現時的星期三免費般,吸引一大堆沒心看展覽的人進去擾攘,反而令有心觀賞的人根本沒法靜靜地看展覽。一星期一天還好,避開就是,一年到晚都這樣你叫我避到哪裡﹖
何況人們不進館,最大問題其實也不是「博物館要收費」。現在大部分博物館入場費都只是十元(小孩老人半價),只有科 學館比較貴要廿五元,和部分特備展覽額外收費而已(而且也不貴,加起來通常都是三十元左右)。試想想基層家庭住在天水圍的話,他們坐車去博物館的來回車 費,肯定貴過入場費。我跟記者講,想鼓勵基層去博物館的話,與其免入場費,不如直接減車費啦。(當然,事後想,改為補貼基層車費也可以啦。例如憑當日博物館入場券,去港鐵客戶中心出示就直接減價行不行﹖)
另一個記者從在下口中也問不出甚麼的,就是節目中當成重點的開支問題。老實講在下雖然自 認「博物館迷」,但只是對展覽有興趣、而不是研究博物館本身(就像喜歡讀書不等於對出版界有研究),所以記者拿出一堆博物館開支簡表,在下也沒甚麼意見提供。所以他們最後報導在下,也只是提及「如何養成博物館迷」這方面,而不像其他受訪者般會橫跨幾部分。
公營博物館有九成開支是人工,是否真的很過分﹖我不知道。不過如果當成以圖書館的角度看,又不覺得很過分。敝館一年預算大約六至八萬,包括了所有購書、訂報章雜誌、推廣活動和文儀用品等開支,還未計水電費。我就當電費每月二千好吧﹖一年也不出十萬。但在下和助理的人工(還未計每天上來打掃的工友),十萬夠多少個月﹖這樣計的話,敝館人工支出也佔了總支出八成多呢。
為何文化博物館有三成多支出用於館藏的「最高比率」﹖我猜因為文化博物館是新館,而且他們的館藏包括現代文化(例如漫畫),可能要不停購買新藏品。不如歷 史博物館可以用較舊的已有館藏輪流陳展、或者外借各國博物館的藏品(像大英博物館基本上就是「賊贓」太多自己展不完,長年經常外借的)。如果像茶具文物館 這類主要藏品都是捐贈而來的,館藏開支自然就更少了。(當然茶具文物館不大吸引是事實,至少在下只去過一次。藝術館展出歷史文物時至少在下會去看看。)
跟外國博物館經常花錢買藏品不同,香港政府撥款不足(你看科學館那些被小朋友玩爛的展品外期未能修復就知道),藏品很多都靠各界捐贈的。所以我真的不懂評論究竟「九成開支是人工」是否真的很過分。因為怕校長見到會要求我減人工。(又笑)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