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alysis

星期日, 8月 07, 2016

中英角力下的九龍城寨

[中英角力下的九龍城寨(1841-1948)—梁炳華博士]

梁炳華是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的副主席,所以也可以說是自己友開講。這次在旺角社區會堂舉行,可能因為地點就腳所以頗多「街坊」進場,場內不時響起手機鈴聲。梁的立論頗為大中華,本土派朋友可能會爆血管,在下倒寧願放眼場內的眼鏡娘義工/職員養養眼。 :P

1. 這個演講題目其實是講者的博士論文題目(後來成書《城寨與中英外交》),所以附送「想當年」環節。這類環節也相當切合街坊喜好,不過在下想多聽學術內容就是。

2. 首先講者請觀眾分享城寨印象。順道帶出﹕
2.1 城寨很多事情都是靠「街坊會」自理,他們不只管街燈裝置,甚至連物業買賣也管。城寨裡面的物業交易,並不是去律師樓,而是去街坊會蓋印作實的。
2.2 香港政府只作有限度介入,例如市政局清走垃圾。又如「光明街」這個道友聚集處,很多時道友死了煙格的人就會拖去公廁算數,政府也會不時去公廁收屍。
2.3 食水是靠私人開「科學井」收費供應,並無接駁政府自來水。反而電力就是由中電供應。(可能因為中電是純商業機構,不涉及政府駁喉的主權考慮吧﹖)
2.4 雖然外界看城寨很黑暗,但也一早就有不少教會機構開辦慈善服務。講者搞城寨研究時發現這一點,所以「順道」寫了篇介紹,反而在他的畢業論文通過答辯之前,就已經在港大研討會發表並出版。現在寨城公園裡面的幾座假山,亦以當時幾位傳教士命名。

3. 當時講者說博士論文想做城寨和中英外交的題目,老師就警告他這個題目有可能「做唔完」,因為外交文件在當時很多仍在保密未解封。
3.1 一些掌故作者寫的《香港百年史》有文章提及幾次交涉的情況,但當然沒有附上文件。
3.2 後來得到朋友提點,有一份《勘建九龍寨城文檔》收錄了當時負責人員和兩廣總督甚至北京的來往書信。原本聽聞在中山圖書館,講者去問的時候,館方卻說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中。
3.3 講者曾到香港政府檔案處找文件(最主要的檔案就是CO129、外交部FO系列也有),但太多文件都保密中未解封。最後唯有直接飛去倫敦大英檔案館查看。
3.4 後來又得知中共政權分別把清朝和民國檔案歸第一檔案館(北京)和第二檔案館(南京)處理。得前輩的介紹,前往南京拜會館長。但館長卻表示大陸政界一向視民國史為禁忌,所以大批文件竟然未整理、無法檢索。後來陸續整理,才寄了影印本給他。
3.5 由於大陸保存的民國檔案肯定不齊(國民政府當然會把重要檔案帶往台灣),所以他也去台灣中央研究院的檔案館查訪,但中間還是缺了幾年。中國政府給英方的照會還有哪有找得到﹖不就是英國,所以唯有再去大英檔案館影印那些中方給英方的照會。
3.6 幸而最後都可以找到資料,不至於無法完成。原本一邊教書一邊兼讀的他,為免重蹈系內師兄八年都畢不到業的覆轍,最後的第四年乾脆申請停薪留職,全職完成研究。最後不只寫了2.4那篇介紹城寨傳教士貢獻的文章,而且還有空寫《北區風物志》。

4. 更幸運的是,他在城寨裡找到最後一戶的「城寨原居民」曾氏,他們保存了很多跟香港政府往來的文件(例如英國人為換走清朝地契而簽發的新地契、地租收據、歷次迫遷通知等等),都讓他影印了。

5. 講者稱城寨的民眾很有「民族情懷」。每次英國人想拆遷的時候,他們都會搬條約出來反對。
(方按﹕我倒覺得這些只是互相利用吧,有神主牌幫自己免受拆遷或者爭取更佳條件,難道不用﹖等於新界原居民,別看他們說自己「愛國」,一樣會借特殊身份移民英國,一樣會寫信感謝英人總督,極盡諂媚之能事。只是主子換了北京,就大談愛國勤刷鞋而已。假如中共說要廢除丁權﹖他們隨時第二天就支持歸英了。)
5.1 反而值得注意的是,為何中國當時局勢一直不安定,為何還要固執於這座小小城池﹖講者認為是因為孫中山遺訓說要廢除不平等條約,所以對於以繼承者自居的蔣介石,自然不容有失。
(方按﹕我同意總理遺訓對蔣介石很有影響,因為這也是他的「神主牌」,正如日本投降後他也很快就安排召開國民大會搞個「民主形式」。但另一方面,這次倒真 的因為「民族情懷」了,因為民國時期也是中華民族主義強化的時代。你看甲午戰爭時人民並不會那麼強的「抗戰」熱情,因為他們視國家為滿州人的,輸了也不關 自己事。但民國時大家開始覺得「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了,要不是有強烈的民族意識,單靠國民政府甚至加上美援也不可能撐足八年的。在這種情況下,就算城寨一 座小小城池收不回,至少也要擺個姿態,要不然會被人罵喪權辱國,連蔣介石也擔當不起的。)

6. 究竟這地方應該叫「城寨」還是「寨城」﹖
很明顯民間一向都是叫「城寨」的,因為順口。所以他當年成書都沿用「城寨」。甚至拆卸城寨改為公園時,本來也打算叫「城寨公園」,只是後來竟然挖出「南門」和「九龍寨城」的石碑,當局也就順應改稱「寨城公園」了。
可是,講者翻看清朝《勘建九龍寨城文檔》卻發現裡面其實有一半都寫「城寨」,另一半寫「寨城」,可見當時的人已經沒區分混著用。只是正式的碑文就寫「寨城」而已。
(方按﹕其實「寨」是軍事建制,就像鎮、協、營、一般。當時於中英對峙的前線設立「九龍寨」,再建一座城池就是「九龍寨城」了。所以從軍事建制而言,叫「九龍寨城」是比「九龍城寨」合理。
我倒認為也有可能是因為那一區被稱為「九龍城」的緣故。這一帶因為有「寨城」所以叫「九龍城」,然後「九龍城」又影響人們叫「九龍城寨」,也說不定。)

7. 根據文件,建設寨城籌款反應踴躍。官方用了四萬兩銀、一年時間就把城池完成,但籌得總額是三十幾萬兩。講者認為這是英國入侵引發的民族意識覺醒。
(方按﹕我倒覺得是恐懼。正如後來租借新界時士紳反抗,並不是基於甚麼民族情緒,而是因為怕英國人沒收土地。畢竟英國人得到香港和九龍的時候,要求地主前往登記,很多住在新界的地主可能沒有留意,於是就喪失了地權。雖然港九那些是瘦田居多,但對他們來說應該也是心理陰影。)

8. 1898年接管新界時,英國人指九龍寨城內的中國士兵協助鄉民反抗(講者指可能是因為鄉民更練制服類似清兵軍服),違反了條約「不得對香港之武備有所妨 礙」這句,所以翌年宣佈九龍寨城仍歸中方擁有的條文作廢,趕走城內官兵。英軍甚至越界佔領深圳,要求以城寨交予英方為交換條件。當時李鴻章曾向港督卜力交 涉,但及後又遇上義和團之亂,無暇他顧。英方則開始向城內居民發納糧契據、地租收據之類,就像他們在新界所作一樣。
(方按﹕原來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包括萬山群島,但英國人嫌鞭長莫及留給中國,以保留香港不經中國領海的出海口而言,算是一大失策。)
(方按二﹕講者認為條約中這一句「不得對香港之武備有所妨礙」是英方留下的「陷阱」藉以吞併城寨。我倒認為這是「以小人之心度小人之腹」,因為在無法拒絕 租借之下,要求留下一座城池以反映「這裡是大清領土」,其實是中方主動提出,那麼英方自然有權要求設定條件。何況九龍寨城是在香港擴大後的中心位置,如果 隨時有隊清兵跑出來攻打英軍怎麼辦﹖所以清朝駐守城內的力量,只能是象徵式的,而中方要求保留城池本來就只是為了「象徵」,所以也不會反對這個條款。反而 是之後接收新界時的混亂,究竟英方是「誤會」還是「順水推舟」「老屈」以收城池,才是值得探討的地方。你不從此處入手,而去質疑條款是「陷阱」,反而失卻焦點。因為條款本身並非不合理。)

9. 1931-1937年間發生拆遷風波
9.1 1931年起,城內居民獲發的養豬用地牌照,由一年期變成半年期,裡面還加上可隨時收回的條款。可見英方已有計劃。
9.2 1933-1937年間國民政府與英方交涉。原居民曾生、楊偉雄、盧章等向國民政府請願。只是後來才發現,楊氏之所以被拆屋是因為欠債被沒收,他卻說成是英方強拆。(方按﹕由此亦可見其「民族情懷」有多少)
9.3 1932年3月30日報載南約理民府、華民政務司、工務司與居民商討土地續租安排。(土地續租要出動三位高官,可見重視程度)
CO129/544 (1933年、1937年3月)﹕中國外交部特派員甘介侯要求取消拆遷安排。
1934年6月26日時任外交部長汪精衛向駐華大使賈德幹發照會。
1935年2月13日南約理民府發出了訊問屋主曾生的通告。
9.4 國民政府五任外交部長(羅文榦、汪精衛、張群王寵惠,但沒抄名所以搞不清楚另一位是前面的王正廷施肇基還是後來的郭泰祺,但值得留意的是當中也有廣東人如羅和王、汪也是廣東出生)都先後跟進過城寨問題。
1936年10月26日張群曾行文要求英國取消拆遷。
12月29日,香港英警華警各二人,領工人五人拆毀第25號屋。
同月31日,盧章、楊偉雄向兩廣外交特派員于作謙請願。
1940年大部分人已接受英國的拆遷安排、多遷至隔坑, 亦有部分人因欠債而售予政府(楊偉雄正是因為欠債而被政府收地拆屋,他反而借條約鬧成外交事件)。結果只有曾生一家堅持不拆不賣。(講者指直至九十年代政 府拆卸城寨時,據悉政府願意換五間屋給曾氏和四個兒子,但曾氏仍然不同意,認為要有更好安排,結果未得嘗所願,最後還是被趕走。)
9.5 1942年日軍拆除城牆用以建設機場大渠
戰後1946年寶安縣縣長林俠子提出要復治城寨。
1946年10月22日廣州寶安同鄉會電報南京政府,要求城寨恢復設治。
1947年4月8日英方宣佈拆遷城內寮屋廠房(講者﹕背景為內戰導致難民數目大增),中國各地牽起反英示威。(甚至火燒沙面的英國領事館)
11月27日,港府命令居民自拆木屋。
12月5日,港府表示享有九龍城寨治權。
1948年1月7日,寶安縣縣長,連同衛生及警察首長到城寨致辭。港府指報章對激起輿論需負全責。
1月10日,外交部次長葉公超、特派員郭德華對英交涉。
1月24日,英國政府覆牒。
2月5日,駐英大使交涉,商討如何共管城寨。(講者指當時英方同意共管城寨,但雙方隨即就如何共管辯論。英方後來讓步,同意管理城寨的法庭中,中方比英方多一人。)
2月19日,英方以釋放兩名居民為條件,要求拆卸城寨後改建「抗戰勝利紀念公園」,中國政府表示歡迎。
9.6 但之後發生何事,已成歷史。中共於內戰大勝,國府節節敗退。1949年中共建政,國府退守台灣,城寨問題遂不了了之。直到後過渡期才得出完全拆卸方案。

10. 講者說後輩對歷史不熟悉(這說法倒是很熟悉),竟然崇拜日本文化,未能體會上一輩所受的苦。(似乎他沒留意最近的「歸英潮」,否則可能會加一句,說年輕人要求身為侵略者的英國回來也是難以置信的。)

在下倒覺得是他不了解年輕人了。新一代的學生是否真的不了解歷史我不敢說(反正還有人搞甚麼靖國神社崇奉會,這倒真的有點神經病,隨時連日本人都看不起 你),但我們那一代人,就算主修歷史的喜愛日本動漫也大不乏人。我們見到日本右翼對侵略歷史不認帳一樣會罵,那跟喜歡日本文化和文化產品是兩回事。日本出 了安倍晉三,不是一樣出了批判戰爭的宮崎駿﹖日本侵略要記住,不代表不能欣賞日本文化中美好的部分。情況其實就像中國實況變得那麼壞,你們那一輩不是一樣 愛這個中國嗎﹖恐怕你們愛的不是中國的壞吧﹖而是因為你們眼中中國文化有值得愛的地方。
對英國也是一樣,英國和日本的侵略在中史課都有教(其實英國人讓你這樣教也算是異數),但我們那一代人並無因此仇英仇日。畢竟我們不是活在英國日本侵略的 時代,了解再多都不是主觀感覺而是客觀了解,而且我們同時見到英國和日本優勝之處(尤其七十年代後港英管治逐漸改良,我們這一代就在這背景中成長),自然 也就有欣賞之處而不會一味「苦大仇深」。(就正如現在的大學生說不想紀念六四,也不令人意外。畢竟他們不像我們親眼目睹大屠殺,沒這種情感堅持並不奇怪。)

我們那一代本來對中國和日本都是類似的態度,沒有全盤接受或全盤唾棄,而是各處取長補短、崇優黜劣(吸收各地文化混合創新,正是香港精神)。倒是近年,似乎真的有了講者那種「被侵略過就無法欣賞」的民族主義心態(只是他們心中並非中華民族而是「香港民族」而已),於是不少人對中國的態度就變成完全否定了。難道這是梁先生想見到的﹖
(當然他未必會認同中共在「侵略」香港吧﹖但在我眼中正是,而且是比英國更劣質的侵略、敗壞香港的各種制度,差在未學日本人在港大開殺戒。)
反而在下沒有全盤否定日本,同樣也沒有全盤否定中國呢(我全盤否定的只有中共)。也許梁先生會嫌我崇洋,仇陸的人卻會判我大中華/左膠,但在下倒認為這樣才是中道

自認中國人卻失諸中庸,反而才應該羞愧吧。

11. 問答環節,有人問為何要完全拆卸城寨。講者亦表示可惜(反而日本人念念不忘還建了主題樂園),但對英國人來說修建公園關乎面子,象徵英國把香港變成美麗的都市交回中國,故不願於市中心還保留一個大型貧民窟。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