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alysis

星期日, 8月 21, 2016

下流科學

Jesse Bering《下流科學》(Why is the penis shaped like that?),莊靖譯,台北﹕漫遊者,2013

看到這個書名和封面,你就明白為何我2013年就買了書,但那麼久才讀完了。因為這本書只能在家裡捧讀呀。(笑) (當然另一個拖太久的原因,你看後面有多長就明白。)
其實本書分成八章,最後兩章跟「性」其實沒關係,不過都是對心理學的有趣討論。而且作者的確討論了很多性方面的爭議議題,非常值得一讀。關於性徵和性行為的科學討論,以往都有不少書提及過,例如《性趣何來》、《紅色皇后》之類(詳情可看這篇介紹),但這本書討論課題的離奇程度恐怕還是遠超那幾本。

1. 開首講陰囊和陰莖那兩篇,倒不算出乎意料,可能是因為早有前述幾本書打了底,本書提及的要點大致相若。不過本書倒沒有提出這一點﹕就是從比較生理學而言,人類並不算普遍採行多偶制的動物,但也不算是專一的。可能就是因為我們「唔上唔落」,所以特別多糾結。

2. 為何男人會早洩,這點如果你懂演化和黑猩猩生態的話,其實自己也推論得來。除非你是雄性猩猩領袖,否則打不贏領袖又想有交配機會,就唯有靠人家看不到偷偷快點完事。(所以史兄不用自卑,因為你的遠祖就是勝在「快」,這是優點不是缺點。)
這一點除了解釋早洩,其實還可以解釋其他人類社會的性現象,例如為何人類「通常」喜歡躲起來交配,又為何「社會賢達」(如死光社)那麼喜愛規管大家的性行為以至「沒有性行為生命更美麗」。其實這些社會建制的作為,都是「猩猩領袖」的本能使焉。

3. 反而精液的作用,就真的會人驚訝了。以往讀生物行為的書,只會知道果蠅的精液對雌性有毒,所以雌蠅可以接受的精液量有限(對雄性而言這樣可以減少競爭)。 可是原來人類的精液有抗抑鬱功能,以致沒用避孕套的女性,比起有用避孕套或者乾脆沒性行為的女性,都較少抑鬱症狀。
以往從書中聽聞有些女性會主動要求不用避孕套,在下感到難以理解(男人要求不用套倒不難理解,純粹本能使之),因為她們要承受懷孕的風險,難道就單純為了 「無套舒服一點」﹖這樣值得嗎﹖不是太沒腦筋嗎﹖但如果加上這一段內容,情況就容易理解了。問題其實不在於膠套本身,而在於接觸精液令她們心情變好。(而 她們甚至未必知道這一點)
當然身為「基民」的作者本人,更關注的就是精液的這一重功效,同樣會令男同志傾向不用套,因而大幅增加感染愛滋和乙型肝炎的風險。
男女的性競爭,不只影響了我們性器官和性行為的形態,甚至是精液的成份,都是男性用來調節女性心情的工具。

(﹕不過有關研究遭到一些科學家質疑,認為研究方法有問題。一則人數太少,二則無法作隨機分配,選擇用避孕套的人,可能本身就比選擇不用的人心情更差。)

4. 當然我們那批「社會賢達」比真正「猩猩領袖」更離譜的,就是他們不只管性行為,連自慰和性幻想也要管。當然,管自慰也不是完全沒有理由,因為對於缺乏交配 機會的(通常年輕)男性,自慰是保持精子庫存「新鮮」的主要手段(夢遺很少有那麼頻密)。禁止自慰讓年輕男性的精子質素下降,當然對社會賢達的性控制大有 幫助。
不過作者對動物自慰的看法就跟在下以往所知的很不同,以往聽聞的是不少動物都會自慰,家豬會用下體磨擦周遭、猴子也被觀察到玩弄陰莖(以致連敦煌石窟的佛像座下也有正在「打飛機」的猴子)。他卻引用研究說野外觀察報告中動物自慰很罕見。這點誰是誰非、還是研究報告有其限制,在下無法評論。但作者稍後指這是源於自慰需要有想像力(動物因為缺乏人類那麼豐富的想像力,所以罕見自慰),這點我就不大同意了。

作者認為自慰必須有想像,只是因為大家都習慣了依賴性幻想。其實自慰是可以在沒性幻想之下帶成。因為自慰其實只是出於尋求性興奮的本能,跟性行為一樣,幻想並非必須。跟史兄「遲慰」 不同,有些人開始自慰的時候很早,根本無精可射、自然也沒有甚麼性幻想(正如嬰兒也會把弄陰莖,難道他又有性幻想﹖)。這些人可以基於本能,只知道刺激某 部位,然後全身抽搐就很舒服,甚至不知道那是自慰(跟性有關的行為)。可能要等到終有一次射了精,才發現自己一直做的其實就是自慰。(如果沒接受性教育的 話,說不定就連那些是精液也不知道。在同樣缺乏性教育的情況下,相對於男生,女生更有可能不知道自己在自慰。)
當然,人類有豐富的想像力,自然會加入性幻想去增加刺激,但其實那並非必須。所以我認為動物會基於尋求性興奮的本能而自慰,並非奇事。

至於作者認為色情物品越來越豐富反而限制人類主動的性幻想,令性行為變得困難,我也不大同意。詳見文末筆記。

5. 這本書最「禁忌」的話題,其實就是「戀童癖」和「戀動物癖」,即是死光社那些自認道德之士不知為何常常掛在口邊的「亂倫人獸交」。
(就算在色情物品行業裡,獸交都是非常小眾的題材,因為大部分「常態」的好色之徒都沒這種興趣。雖然真正對自己親人有興趣的也不多,但拍亂倫題材反而找演員扮演親人很容易——畢竟都是跟人性交,找演員願意跟動物性交就難得多了。)
(又,當然概念上「戀童癖」和「亂倫」完全是兩回事,這裡純粹是拿死光社來當笑料。但如果亂倫案發生在成人和小孩之間就涉及戀童癖了,這類罪件間中可見。)

社會對戀童癖的敏感,令學術討論也很困難。究竟「戀童癖」應該包括哪些歲數的對象﹖十歲八歲小孩當然是「童」,十幾歲呢﹖我們的法律禁止與十六歲以下少女發生性行為(先不質問為何少男就可以),最高監禁五年﹔但同時有另一條禁止與十三歲以下女童發生性行為,最高可判終身監禁。當然大家都明白年紀越少越需要保護,但同時這即是說我們也很清楚十三至十六歲的少女(其實法律中皆稱女童)情況有點不同。
性欲,本來就是對有性徵者的欲望。第二性徵的發育,女生始於十一至十三歲左右,男生始於十二至十五歲左右(現在甚至越來越早)。對於完全未發育的小孩有性 欲,大家都同意是戀童癖無疑。那麼剛開始發育的呢﹖可能也算吧﹖但第二性徵已經很明顯的呢﹖例如十四五歲的少女,或者十五六歲的少男﹖如果第二性徵已經很 明顯,為何可以單純以歲數來劃分是否一種病態呢﹖愛一個十六歲的少女是正常、愛十五歲半的就有病﹖這顯然是不合理的,因為我們都知道,無論是身或心的成熟 程度,都不完全與年齡掛鉤。有些人早熟、有些遲熟。某人愛上某個少男少女,是因為覺得他已經夠成熟(於是非戀童癖)、還是因為覺得他未熟(即是戀童癖), 不可能純粹看歲數而知。(而現在香港的法律實踐,就是很荒謬地把所有衰十一的人都當成性罪犯、甚至是性變態。於是一個少男可能因為兩少無猜跟同齡的人發生性行為就「衰十一」,然後一生都背負著「性罪犯、性變態」的標籤而無法擔任某些跟兒童接觸的工作。但其實當年的他對年紀相若的人有興趣,根本是很正常,不能算病態。)
否則要誅心到盡的話,甚至連剃毛你也可以說是鼓吹戀童癖。因為成年人性徵就是包括體毛,剃毛很明顯是「扮細」(假裝未發育)之舉。那麼喜歡伴侶剃毛的人是否戀童癖﹖你要推到盡的話整個社會都是有病的,就像黃子華那句「推到宇宙萬物也像有罪」。
於是有學者建議在戀童癖的「童」和成年人之間加插一個「戀少年癖」的類目,把戀童癖定義為對青春期之前的對象有性偏好(文中定義是十四歲,我覺得有點太遲)、戀少年癖就是青春期當中的對象(十五六歲)。另外還有戀成人癖(發神經這也算癖﹖)、戀老人癖,甚至戀嬰兒癖(六歲以下)。先勿論以那些年齡劃界是 否正確,加插「戀少年癖」這一點本身就受到主流學者的反對,反對的理由並不如道德重整會所想的「鼓吹搞少女」,而是戀少年根本不能當成一種「精神病態」。 戀童癖之所以病態,是因為兒童顯然無生育能力,所以戀童是偏離正常性欲的(其實戀老人也差不多,至少對女性而言老了的確沒生育能力)。但少年正正就是有生育能力,而且性徵明顯也開始有吸引力,那麼有人受吸引怎能算病態﹖當然你可以從社會建制或文化習慣出發質疑太嫩太早,法律禁止與十六歲以下少女發生性行為 也是社會因素多於生物因素(例如日本只有十三歲以下才全禁,另外禁止成年人與未滿十八歲少年發生性行為,假如兩者都未滿十八歲就跟台灣一樣告訴乃論,官方不如香港警察主動介入)。可是從醫學角度去判人有病、跟法律判人有罪是兩回事。主流學界認為,合法性交年齡界線其實是基於文化形成的標準,靠這樣去界定精神病態其實是任意劃界。(尤其是我們沒有把「戀老人癖」列為病態)

(方按﹕這並不是說法律不應該劃界保護兒童和少年,只是我們應該明白法律所訂的合法年齡只是基於社會習慣的任意劃分,本身並無科學根據。)

6. 如果戀童癖還有人願意為他們辯護(例如自古文人雅士也有不少跟少年結婚的),那麼戀動物癖的就更加寂寞了。少年還有個別可能成熟到足以表達同意,但誰知道動物是否願意﹖(當然寵物主人很多時候都會覺得自己了解寵物的心裡想甚麼,但很可能只是一廂情願。畢竟我們連另一個「人」心裡想甚麼都未必捉摸得到。)
有趣的並不是有人想跟動物幹那回事,而是為何他們有這興趣。死光社那種動輒扯到「肛交人獸交」的口吻其實忽略(或故意忽略)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動機和 行為是兩回事。同性戀是對同性的偏好,肛交則是一種性行為形式,同性戀不一定非要肛交不可,肛交的也不只是同性戀者。同樣地,戀動物癖是對動物有偏好,但 不一定要有性行為,獸交則是性行為,獸交的人不一定特別喜愛動物。不搞清楚動機和行為的分別,就沒辦法清楚了解這是甚麼回事。
就算是金賽著名的研究,都聲稱獸交是男人(他的對象是農場男性)找不到異性之下的替代行為。情況就如監獄裡的男囚犯因為找不到女人,所以搞肛交一樣。那些 囚犯其實不算是同性戀(其實他並不是愛男人),而金賽研究裡的男人,也未必算是戀動物癖。對他們來說,搞其他男囚犯或者農場裡的馬牛羊,其實跟現代人用吹氣公仔、飛機杯沒甚麼分別。(方按﹕當然這仍是無視他者意願的侵犯行為無疑,動物畢竟不是只屬死物的飛機杯。)
後來的研究,就揭示了有一批人(而且還不是偏遠農場那些粗人)偏偏是不喜歡人,而喜歡某種動物(例如一隻馬)。就像有些人不喜歡異性,偏偏喜歡同性(即同性戀者)一樣。
有關同性戀的研究還比較多(畢竟同性戀者比戀動物癖的多),同性戀的成因雖然未清楚但總算有點眉目。反之,為何有些人偏偏喜歡動物,就更不清楚了。書中提到有隻圈養的雌黑猩猩只對男人有興趣,或者牠愛上人類的原因,跟人類偏愛動物的原因是相似的。

7. 然後作者用了不少篇幅討論女性的問題。例如是歷史悠久但到現在還未說得清楚的「潮吹」,女性高潮究竟像男人乳頭一樣只是演化殘留、抑或是有利於女性選擇男人和精子的﹖
另一個很有趣的題材,就是為何有些女人特別喜歡跟男同志交往﹖有人認為這是因為她們對自己沒自信,又或者她們對男同志有「虛假」的安全感。但調查反而顯示男同志朋友越多的女人,越覺得自己有魅力,更奇怪的是,交往得越久自信就越低。這真的是自信問題﹖男同志是否可以給女性另一種支持﹖這值得找些男同志朋友問問。 :P

最後一個女性題材,可能才是最多人感興趣的﹕為何「女人對女人最mean」﹖儘管文化學者很喜歡把所有事情歸咎於「父權社會」,當女人為難女人卻是比男人更狠更落力,還掛著個「父」字其實是搵男人笨。不過如果從演化角度看這並不算出奇,因為繁殖策略有別,男性傾向於直接用暴力解決問題(技安/胖虎式「唔妥佢咪打佢囉」),女性則傾向於社會、心理上落手。一般而言,女性對於社交和他人心理,遠比男性敏感,語言能力也較男性為佳。所以四肢發達的男人傾向打拳頭交,而女人則傾向製造謠言八卦、玩小圈子排擠人。
我們的社教化首先就是禁止動手動腳,所以男性「擅長」的暴力路線受到壓抑(其實除了這裡,包括教育系統在內都是傾向女性化)。當然男性除了偷偷打人之外, 也一樣會有人轉行心理路線的,但天性上比女性輸蝕。如果這社會還可以公開打鬥,則男人對男人也會很殘酷,但既然不能,那就唯有女人對女人最mean了。
那麼男人對女人、女人對男人又如何﹖在下不懂答你啦。(懂就不會有情感關注組啦﹗)

8. 身為男同志的作者,自然也有不少文章討論同志的事。例如同志與非同志的大腦差異、恐同者的同性傾向(連結文章和書中都有提及一個反駁,認為焦慮也會導致勃起,但我想很少男性會試過這樣,「驚到縮」就多)、同志的妒忌心態、和攻受之間的分別(雖然同志其實並 不必然會這樣區分,但自認一號的比自認零號的更多不認為自己是同性戀,這些人也有異性性行為而且較少接觸愛滋防範資訊,令他們染病風險更高)。

不過現在為了反歧視而強調同志是天生而成,作者反而不太認同。雖然是否同性戀的確有先天的影響,但他認為也有一些後天事件會「無厘頭」地引導了同性戀的發展,而這種轉變並非本人或家長可以選擇。

9. 有同志就當然要談談據稱痛恨同志的上帝,作者也有三篇文章,分別討論宗教的演化功能、宗教和繁衍之間的關係,還有對待死亡的看法。
有趣的是,宗教除了靠傳教勝出,也要靠繁衍。所以世界各大宗教就算對性諸多規制,也會鼓勵信徒繁衍,這看起來很矛盾但其實有需要。因為歷史上管制太嚴苛的 教派,最後都因為人數越來越少而消失了,這就是演化。結果跟某些萌塞教徒以為沒宗教信仰的人都是隨便行淫不同,有宗教信仰的女人生育數目反而比沒宗教信仰 的更多。再加上人們是否容易信教,其實很可能有生理遺傳上的基礎(有些人大腦比較容易產生宗教感),亦即是說傾向信教的人是會不停增殖。所以信徒與其怕世俗主義摧毀宗教,倒不如小心自己別越搞越變態自毀了吧。

10. 有一個主題我想特別值得提出來,就是自殺。就算不計近年學童自殺新聞受注目,自殺發生也是令人婉惜的事。尤其是有些朋友也是自殺高危人士,或許大家對自殺了解多一些,都是好事。

對自殺第一個有趣看法就是「演化適應」,有些學者認為自殺也是生物的適應行為。人類雖然思想複雜,但人類之所以會自殺,其實和蜜蜂患病後會飛到巢外等死一樣,都是對親屬有益所以才會在基因中遺傳下來。
有一位學者deCatanzaro甚至提出了方程式,認為「人在自己直接繁衍的希望不佳,而同時他們的繼續生存又(不管正確與否)被視為干擾了近親繁衍,而降低了總括適存度時,最有可能自殺。」(p.260) 簡單點說,即是說人身為獨男獨女,又認為(或者被認為)自己「累街坊」,是自殺的重要因素。
作者說動物自毀行為通常是由寄生物之類的外來物種而引發,人類自殺則通常是來自負面的人際評價。但這跟人類作為社交動物也很合理吧,或許我們需要更多來自其他社會生物的觀察。

作者特別介紹另一位學者Roy Baumeister一篇〈逃避自我的自殺〉,他認為自殺行為可分為六個主要階段,當六者都符合後就最有可能自殺。非常值得供各位參考﹕

1. 「認為自己及不上標準」。重點不是你真的及不上,而是你自認為及不上。所以自殺率高的國家往往反而是經濟發達國,香港那些自殺的學童往往也不是成績最差的那些,反而很多是成績不錯平日沒表露不滿的學生。

2. 「責怪自己」。認為所有問題都是自己的責任,這又是我們那些「好學生」自殺的重要因素。作者舉例說性小眾容易自殺,是因為社會為他們加上了罪人、道德較差劣的人這類標籤。
在下則想到文化差異,孔子遺教「君子求諸己」,像歐美文化般歸咎於「社會問題」是「小人求諸人」的表現。這種文化差異有沒有影響中日韓這些漢字文化圈的自殺率﹖
或者反過來,是否如果當事人會不停怪責別人,自殺機會低一些﹖似乎又不能這樣說﹖

3. 「高度自我意識」。當然人類本身就是有高度自我意識,但自殺者會去到近乎自閉的地步,他們的遺書有更多第一人稱單數的代名詞,跟其他人就算是至親都很疏 離。(當然啦,如果你老是掛念自己的親人,大概也捨不得自殺。像日本文化那種為了替團體承擔責任無奈自殺的,另計。)
跟很多人想像的(如小說電影)不同,自殺者的遺書有很多都沒提過自殺動機。甚至連他們是否為了清楚明確的原因要自殺,我們都不知道。

4. 「負面情緒」。有趣的是,重點並不在於長期的抑鬱(抑鬱症患者自殺率較高,但不一定會自殺),而在於那一刻的極度負面情緒,例如焦慮、歉疚自責、被排斥感 之類。因為我們很重視其他人對自己的看法(有時不一定人家真的這樣看,只是你自己覺得別人會這樣看就夠),所以感到自我形象差到極點,就會企圖逃避。你可 以選擇睡覺、吃藥、找心理治療、或死亡,而自殺者就會把死亡視為永久逃脫的方法。
從這個角度去看,朋友陪伴的重要除了社交支援,也是讓他們逃避鑽牛角尖的一個出口。

5. 「認知解構」。認知瓦解後會令人很少想像高層次的思考問題(例如人生意義之類),反而聚焦於日常事物(例如遺書提醒家人「記得交電費」之類),連時間的感 覺都比別人長(所以生命更漫長和難受)。他們甚至沒辦法思考「未來」,因此作者說恐嚇自殺者要落地獄,其實沒有意義。Baumeister認為這是自我保 護機制,讓當事人避免思考過去的不快、也逃避面對沒希望的未來。
老實說,讀到這裡時,突然令人明白為何有些自殺的小孩,臨自殺前還在做功課。並不是因為他很負責任或者「死都要交貨」,而是他正在靠這些花腦筋的東西來麻痺自己。(當然這也不奇,當年在下心情最低落時,在圖書館執拾書本也可以轉移注意力,梳理心情。)

6. 「去抑制」(disinhibition)。自殺是會痛的、死亡是可怕的,所以要動手自殺首先要令自己不怕。所以曾經自殺或自殘自然會提高未來自殺的可能,而一些受過虐待或侵犯的人也同樣較可能自殺。

11. 自由意志也是一個近來經常被提起的話題。那是因為研究不斷指出其實我們的意識沒有那麼自由,很多東西在潛意識已經決定了(我們的意識甚至是在行動訊號送出後才獲通知,然後要堆砌一個理由去解釋自己的行動)。
不過作者的關注點略為不同,因為另一些研究也指出了,閱讀過決定論文章(強調沒有自由意志)的受試者,作弊情況會比較嚴重。即是說如果我們認為自己的行為不由自主,會令我們更不負責任。
(按﹕甚麼因素影響人誠實或作弊,Dan Ariely《誰說人是誠實的》舉出了不少有趣實驗的結果。)

12. 最後一個主題是動物的笑,基本上自從達爾文的比較研究以來一直都是吸引人的題目。人類和動物的表情有很多相似之處,顯示它們有共同的起源。雖然老鼠的「笑聲」和人類的差別很大,但老鼠BB遊戲時一樣會發出這些笑聲,牠們甚至喜歡被人搔癢。
可是這種研究也很敏感,因為沒有人知道這種聲音背後,老鼠是否抱著甚麼「心情」。聲稱老鼠會「笑」就會被質疑是擬人化,很容易失卻客觀。或者現在有更多的腦造影技術會比較好一點,我們比較容易比較人類和動物大腦在類似表情表達時大腦在發生甚麼事。

雖然是以「下流」為包裝,但其實都是很切身而又平常很少被觸及的題材。對這些或「下流」、或「小眾」、或「瑣碎」事情的關注,往往可以對我們「高尚」、「主流」、「重要」的部分有所啟發。

(方某人其他書評書介)

------

筆記,或挑骨頭﹕

p.113 「我相信這種跨物種的差別,乃是在於我們獨特發展出來的『心理表徵』能力﹕唯有我們人類有能力在我們腦海的私人電腦影院中,放映導致性高潮的情色畫面……和我們周遭外在現實環境毫不相干的內心淫猥幻想。」

我有點懷疑作者指其他動物(包括靈長類)很少自慰至射精的說法。自慰是為了性快感,卻不要性高潮,恐怕是有其他原因(例如被打擾),而不是因為牠們不想繼續 自慰至高潮吧。當然人類有豐富的性幻想能力,但以「人類不幻想很難自慰」去反推說動物不習慣自慰是以己度人。如果弄一個鐵架加點雌性氣味就可讓公豬公牛騎 上去取得精液,那麼動物自慰恐怕也不需要幻想甚麼。畢竟,性行為是動物本能,昆蟲和簡單動物也懂得做,複雜大腦能力本來就不是必要。

p.119 「在網際網路上,沒有留下任何想 像的空間。因此我不得不疑惑……網路上無數的真人真槍實彈操演著我們祖父母這輩子最鹹濕的夢境也想像不到的狀況所取代時﹔當性欲亢進的青少年不再閉上眼睛 陶醉在美妙春夢之中,而是打開他們價值數千美元的手提電腦,叫出活春宮女主角之時﹔如果我們的情色心理表徵技巧消失,究竟會對我們這個物種的性行為造成什 麼後果﹖下一代會不會因為懶於性幻想,以至於連帶影響了其他領域的創造力﹖他們會不會因為缺乏描繪的經驗和自慰幻想的訓練,在性交時無法把自己的丈夫或妻子想像成自己真正欲望的人或物,因而使婚姻觸礁﹖

不能說他的憂慮不真實,因為日本已經不少人沉迷於二次元的動漫世界,而沒意願在現實中戀愛結婚。但他說這是因為懶於性幻想,我倒不同意。
如果說這一代人見到的網絡色情是祖輩無法想像的,那麼我們見識到他們幻想不到的東西,難道不是更刺激幻想麼﹖對思考和想像力的同一種懷疑,在書本誕生時哲人不也是這樣想的麼﹖(他們也認為書本只會令人變成懶得思考,接受書本中的現成答案。但現實是書本誕生後的世界文明,進步得比之前更快吧。)

我認為產生「無法戀愛結婚」的問題不在於色情物品令人不幻想(有誰在看色情物品時自己沒另外加插幻想的﹖),反之,是幻想得太過頭混淆了真實。日本人沉迷二次元正正支持了這一點。
或者西方讀者(和作者本人)較習慣觀看色情電影,但在東方(尤其日本)色情動漫作品流行程度與電影不分高下。以前上張燦輝教授的「性與文化」,展示了江戶 時代的春宮圖,就在那時代日本人已經習慣誇張的性幻想和表達方式。日本色情動漫作品,可以做到真人電影做不到的動作、場面,就連真人電影不可能拍的禁忌題 材(例如蘿莉、人獸交),動漫都可以全部描寫出來(所以日本的反色情運動首先就是攻擊漫畫)。在滿足性幻想方面,比真人電影厲害無邊得多。
所以,沉迷於二次元的人,已經習慣於幻想只有動漫中那些真人或真實世界做不到的情節,真人自然就滿足不到他們的幻想了。當然作者也可以說正是他們「幻想力不足,不能把對方幻想成自己真正欲望的人或物」,但他們恐怕會說「只是對方永遠無法滿足我那些極度離地的幻想」吧。

p.134 「費贊(Fezzan,在當今的利比亞西南地區)」

記下來純粹是需要查一下究竟在哪裡。

p.135 「數十年來,對於人類與(其他)動物性關係的科學研究,幾乎全部集中在人獸交這個行為上,視這種行為是人與人性行為的代替品。然而這樣的研究方向,結果卻讓研究人員一直忽視了有些人可能真的喜歡和馬(或狗、羊、牛、豬、其他特定動物)培養出浪漫愛戀,而不願與其他的人類發生肉體關係。」

當然,這是否代表要讓他滿足是另一回事了,畢竟沒人能問動物是否願意跟他發生性關係。

p.144 「這樣的例子所在多有」應為「在所多有」。

p.242 「礙了夫妻按照自己意向繁衍後代」應為「妨礙」。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