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alysis

星期六, 8月 27, 2016

砌圖為喻

經常會用砌圖作比喻,但不知道聽的人是否明白。
跟朋友談起兩位老朋友的故事,我想可能可以把不同的範疇再進一步比較。


1. 老媽教落,拼砌圖首先要拼好邊。四邊都有接口的圖塊,你未必知道它放在哪裡(因為一開始看起來放哪兒都可以),但邊和角的圖塊,位置可能性就少得多(角位當然更加,因為只有四隻角)。
雖然不比那些純色地獄誇張,但跟在下以前拼的星座砌圖不同,這一副的星空純屬美術效果,星空中可辨認的圖案很少,所以邊位往往也要試接口才駁得上。
相對而言,中間幾隻主角(尤其有斑紋的跳跳虎)的位置就易拼得多,所以很快(喂﹗砌到凌晨兩點仲話快﹖)就可以找到相連的圖塊。當這些主角部位砌好了,旁 邊再找合適的圖塊就會容易得多。雖然是一邊看錄影一邊砌(我慣了錄影紀錄片晚飯後看),但這副小砌圖應該多一兩晚就會完成到。

其實很多事情都是跟砌圖一樣。

2. 學習,不只是學到和記住,而是連結知識的過程。

就像一幅砌圖一樣,手上只有一塊是沒用的。如果學習只是把一堆句子記起來,那就好像拿著一袋剛拆開的砌圖一樣,是散亂的。
考試很多時候只是鼓勵強記,所以亦有很多人考完試就把一切都忘掉。就是因為這堆砌圖塊根本是散的,對當事人來說完全沒有「意義」(sense)。

(學習和砌圖有一點不同,就是知識沒有窮盡、也沒有人知道學習的成果。所以連自由討論也要求結論符合「前提」的人,嘿嘿。
當然,如果是考試課程,總有範圍和預期成果的,但你的學習不只於某個課程的。人生是一個整體,學問也是。)

可是,如果你能夠找到某些「邊位」或「跳跳虎」做引子,把相關的知識串連起來,之後你就會發現原來很多知識是互相關連,你沒想過有關係的也可能變成有關係(James Burke的著名科學史節目《Connections》就是玩這個)。而且因為事情之間有相關,所以這些東西對你就有「意義」,你很容易從腦海中recall出來。
當年校內考試時,考的範圍較小,背書容易過關,方某的成績並不怎麼樣。(反正由小學開始成績就不怎麼樣,因為小學更重背書)
但到公開試時,範圍大得很多人背不了,方某的成績反而不錯。尤其是考試多了引伸討論的題目,不是「一條題目考一項知識」的格局,方某把不同的事「吹」在一 起,效果不錯。後來才知道,有些校內考試成績比我好的同學,面對這種討論題反而有點不知所措。(畢竟當年也未有通識科,也很少有訓練「吹水」的技巧——有 人說通識是「吹水科」云云。)

3. 學習是要連結知識,但同樣是要「尋找」知識。
所以網上「搜尋」(searching)的過程,往往與學習相似。

萬事起頭難,搜尋也一樣。因為砌圖尚有完成圖可供參照,但你對於要搜尋的東西,可能是毫無頭緒,連怎樣找也不知道。
以前介紹過方某做功課時的一份研究,裡面的學生同樣不知道從何找起,於是就把問題直接抄進搜尋器裡算數。他們沒有耐性看下去,只拿頭幾個網頁就算數。他們甚至不知道,問題是要琢磨(polish)的。

方某上一份工,是為醫學院的教授當助理。世事千奇百怪,老闆請我就是因為我懂圖書館、而且在學生會搞章則。前者因為他其中一個項目要寫空氣污染對健康影響的回顧報告,論文其實已經找好,但數目太多需要有人幫他整理。後者則因為他另一個項目是研究各國勞工體檢法例。醫學院請生物科學背景的人不難,但懂生物又略知法律(而又肯收那麼少人工)的就不多。

後一個項目老闆本來只是寄信請其他國家的合作夥伴把本國法例寄來,但最後收到的數目並不多,而且資料也未必夠,於是老闆叫我上網找。
雖然方某中學已經開始看職安局的《綠十字》,但對於外國法例其實也是不清不楚(綠十字並不著重介紹外國法例的)。
所以方某第一件事,就是先整理香港的安全法例,因為老闆就是研究這個的所以最易辦。之後就是處理有寄回應的國家,上網瀏覽他們國家主管部門的網站,看看有沒有遺漏。
看過這些網站之後,往往就會找到彼邦法例譯成英文後(開始當然就是看英澳紐、然後是日韓),所用的名詞跟香港是否有不同之處。然後再在搜尋器確認該國法例還有哪些行業需要體檢。
最後才找沒有回應的國家。我還記得,為了把搜尋句子(search phrase)寫得準確,讓我找到印度的礦場法規內容,搞了整個下午,那句搜尋句打了一尺長。(具體打了甚麼反而記不到了,總之甚麼AND、OR、括號、 site:全部用上了。如果不打那麼長,回報幾萬個結果,怎可能在一堆不相干的東西中找到有用的東西﹖雖然現在網絡比以往先進得多,打一句 india mine rules已經找到法律文本,以往就未必可以了。)

打搜尋句子的技巧固然要懂(所以應該要教學生這個,免得他們只打句問題就以為會找得到),但從新找到的資料中擷取新詞語也很重要。因為這些往往就是你本來不懂的行業術語,用這個術語去搜尋比你隨便打一個腦海中出現的詞,當然更準確找到需要的結果。

這不就是像砌圖麼﹖每一塊找到的砌圖,都可能是大圖案的一部分。只要你找到「跳跳虎」,再連結下去就會變得輕易。一開始毫無頭緒的搜尋,只要你肯從中學習,自然就會變得有頭緒。
當然這也再次肯定了「知識基礎」的重要,如果你知識「底子」夠,就好像手上早已經有了砌圖的四邊一樣。相比甚麼都不懂、砌圖如一堆散沙的情況,自然就更易上手。
就像教資訊素養時總要提醒學生,我們說評估資料可信度很重要,但如果你甚麼都不懂,又怎會知道那人是胡說八道﹖就算現在教育改革說「共通能力」很重要(這是事實),但也不代表知識本身不重要。就算當通識是「吹水科」,你也要腹中有墨水才吹得起的。

就算你的共通能力一百分,如果乘上沒有知識的「零」,結果還是零。

4. 搜尋可以找知識,當然也可以是找「人」。人際關係的連結,其實跟知識的連結也是相似。腦中有基礎知識令你學習新知識更加輕易,手上已有砌好的圖案令增加新圖塊更就手。同理,你認識的人越多,再連結到新的人身上就更容易。
人家有所謂六度分隔理論,聲稱世上任何兩個人之間最多只需要靠五個人就可以連結到。如果你認識的人本來就夠多,可能靠一兩個人就可能連結上了。

對於方某這種不擅社交的亞斯伯格宅男,在facebook上「濫.交朋友」顯然非我所好,但人脈越伸延會越強,這卻是事實。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