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提要﹕暑假有多一點時間,而且又會跟老媽去星洲探親,行程間總會有更多時間讀書。於是就在圖書館借了幾本書,拿兩本連同上月要看的雜誌一併帶去。讀完就在這裡簡單介紹一下。這兩本也是從圖書館借出的書。
李開周《吃一場有趣的宋朝飯局》,台北﹕時報,2014
李開周《過一個歡樂的宋朝新年》,台北﹕時報,2016
范老師介紹了其中一本,我見同系列的題材都有趣,所以就一併買了。
不少大陸學者出版舊時生活的雜著,並吸引到台灣出版社引入繁體版。差不多十年前方某就介紹過《衙門開幕》、《到衙門上班去》之類,不過都是講衙門內幕的。宋朝是中國近代前最商業化、平民化的朝代,百姓生活亦多姿多彩,有這類書介紹也是好的。
看這兩本書會發現,雖然隔了千年,但宋代人生活其實已經頗接近現代。要不是蒙古人太強橫吞金滅宋的話,中國繼續宋朝的商業掛帥、沒有明朝鎖國,近代可能走得沒那麼辛苦。宋朝不單已有抽獎促銷(其實是賭博促銷)、分期付款(像月餅會或金會之類啦),有凍飲有年晚煎堆,甚至連發光頭飾和「很重要所以要說三次」(「唱三個喏」)那麼「潮」的事物也有。
當然,這種通俗雜著有個缺點,就是考證通常說不清楚。作者多次指傳統學者或參考書對某件宋朝物事的解釋有誤,但無法說明考證,讀者就只能唯唯諾諾了。
另一個可疑之處是,作者身為河南人、而且宋朝開封也在河南,著作中經常提及河南習俗很自然,可是書中卻經常出現台灣習俗的對比。我想這類台灣買大陸版權再出版的書,作者未必會特意去研究台灣習俗來補充吧﹖這類內容有可能是編輯為了「更貼地」吸引台灣讀者而加上,但內容和前言後語都沒交待過這些台灣內容是作者還是編輯補上的。
另外有一點在下不大同意的,就是作者在《飯局》第九章討論皇帝一天吃幾餐。他說皇帝自稱吃一兩餐(當時平民也是吃兩餐),只是為了標榜自己節儉,因為他們還可以隨時「加餐」(叫「泛索」)。我覺得皇帝自認節儉不奇怪,但正如作者在其他章節介紹皇帝「正餐」有多「豐富」,你就知道「只吃兩餐」的「節儉」也不純粹是說說而已。
作者提過宋代皇帝一餐有三十道菜十五杯酒,清朝皇帝和慈禧太后一人定例的飯菜多到幾十人都吃不完(於是通常剩菜都是下賜寵臣和宮女太監。作者還讚宋高宗先用公筷夾走自己吃的份量,再把剩菜賜給下人,那麼下人就不用吃皇帝口水尾了)。
既然皇帝「正餐」那麼奢華浪費,但為了派頭又不能廢除,那麼皇帝每天只吃一次正餐自然可以減少消耗。皇帝老子其餘時間肚餓當然有權隨時「泛索」,但泛索就只像「點心」,好像我們下午茶和宵夜吃包餅、吃碗麵般。到時皇帝吃得下一碗雲吞麵就只叫一碗、吃得下一籠叉燒包就叫一籠,不用擺那麼大排場,自然就比多吃正餐的皇帝節儉得多。
(方某人其他書評書介)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