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其實追得貼了點,今期其實三月尾已讀完,但為了編排出稿日子還是排到這天。
〈你體內的病毒組〉標題很清楚,就是我們繼研究人類基因組和微生物組,進一步研究病毒組(human virome)。就像細菌有益菌、害菌、伺機菌,病毒也有各色各類,包括對人類有益和壓抑害菌的噬菌體。隨著我們的理解增加,除了細菌之外,病毒也可用於醫療用途。
十二月號的假新聞專輯,沒有提供甚麼答案。今期的〈社群時代的資訊經濟學〉則討論了社交媒體的新研究,有一些頗有意義的知識。例如就算用家有心分享優質訊息,原來只要資訊太多,整體網絡上分享內容的品質就會隨之下降。這某程度上說明了為何政權會聘用五毛黨,甚至不介意五毛冒認反對派製造對自己不利的假消息,因為只要消息夠多,就足以令真假難辨。而更進一步就是利用電腦社群機器人(bot),發佈和互相讚好,把質素差的資訊推上去,只要少數人在操作就可以達到聘請大堆五毛的效果。
更有甚者,基於我們的本能,負面消息散播的速度比正面消息快,換言之有心人很容易製造負面假消息以達到鼓動社會衝突的效果。當然這點在近年各地都已經見得到。
至於對使用者的研究則發現,雖然美國自由派和保守派都會分享假新聞,但保守派的頻率更高。而且兩者的模式有點分別,自由派很容易把真人保守派當成機器人(等於我們很易罵政府支持者是五毛),而保守派卻很易相信機器人是真人(於是就相信和分享它們傳的假消息)。這令在下很好奇,是因為自由派太警覺﹖還是保守派的思維模式真的太像機器人了﹖
相對於十二月號「有問題沒答案」的無奈,這篇相對較有希望。因為他們在研究反制措施(例如教導用家辨認可疑資訊源的Fakey、展示迷因傳播方式的Hoaxy、偵測機器人的Botometer、偵測哪些話題可能有機器人在搞鬼的BotSlayer),雖然應該只用於英文圈,對中文圈暫時未必很有用,但應該值得中文使用者注意。
〈高山冰融,20億人水荒〉題材並不特別,全球暖化下冰川融解也不是新知,其特別在很少有在那麼高的高原做實地研究、架設氣象站也特別困難。暖化下水汽增多,增加了暴雨的機會,但能夠儲存水份緩慢釋放的冰川就逐漸消失,最後就會剩下嚴重的水災季和沒雨的旱季。無論對農工業或民生都有極大影響。
〈惡行惡狀的細胞騙子〉非常有趣,有趣在心理學家撰文討論癌症,因為他研究的是細胞合作和反叛的演化。從演化角度看,多細胞生物有賴於細胞之間通力合作,所謂癌症其實就是脫離控制、乘便車榨取身體營養任己使用的自私者。大象和大翅鯨比我們大得多、細胞多得多,理論上得癌症的機會應該更高,但事實上的患癌機會並沒有更高(Peto's paradox),原因是牠們檢查問題細胞的基因複本數目比我們多,降低了細胞突變成癌症的機會。從這角度開發的醫療方式,就會變成刺激體內的自然檢查機制、獎勵對抗癌藥物敏感(也沒那麼惡/具侵略性)的癌細胞、甚至是針對讓癌細胞結集的分子,破壞「壞人」之間的合作。
短篇報導方面,相對於新加坡的再生水技術,〈太陽能海水淡化〉報導另一條路的研究。〈老葉防蟲出新招〉告訴我們原來皺紋還能令昆蟲在葉面走動困難。而〈跟隨航行〉就是企圖效法鵝雁,讓一部飛機跟著另一部飛來節約燃料,這已有點像特技飛行。雖然現在的電腦自動駕駛已很先進,但為免變成《Mayday》(註)的另一輯九霄驚魂,恐怕還是需要更多的研究和訓練。
〈電子菸遇上新冠肺炎〉則提及美國在武肺疫情前發現電子煙的添加劑吸入後導致肺炎,煙草的害處早已知道,但煙草成分早被管制,而電子煙添加劑缺乏規管下很容易出事。〈反亞洲種族主義惡化〉就是越裔博士生分享自己在疫潮中遭種族主義影響的例子,香港很多人以為侵總統一句「中國病毒」無傷大雅,在香港可能的確如是,但在白人為主社區被仇視的例子不容忽視。問題並不是單一用詞本身,而是用詞背後所涉及的社會脈絡。
(註﹕雖然好看,但這系列伴隨的新聞片有時是隨便亂找的。例如講台灣桃園機場在颱風中發生空難,影片竟然出現香港和日本打風的場景。這是後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