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alysis

星期六, 9月 18, 2021

自主閱讀﹕讓孩子自選與自讀,培養讀寫力

(這是為學校圖書館主任協會寫的書介)

先前重貼舊文,因為這是同一作家的作品。雖是冷飯,但可以讓大家回顧一下。

自主閱讀﹕讓孩子自選與自讀,培養讀寫力》(Comprehensible and compelling: the causes and effects of free voluntary reading),Stephen D. Krashen、李思穎、劉英著,林俊宏譯,台北﹕親子天下,2017

筆者曾於2016年會訊介紹Krashen的另一本著作《閱讀的力量—從研究中獲得的啟示》,作者一向都推動自由閱讀,認為要學習語文,自由閱讀比教授文法的效果更大(當然這不代表語文課沒必要)。《閱讀的力量》引述了不少研究結果支持其主張。

這本書則與華人學者合作,引述他們在華人社會(包括中國大陸、美國舊金山華人社區)的閱讀研究,再加上其他研究成果,支持作者提出「迷人而可理解的輸入」(Compelling Comprehensible Input)對語言和讀寫能力發展的關鍵作用。

教科書一般都沒趣,而且所用的文字和句式不如實際讀物多和豐富。如果學生找到他喜歡的作品,就會一頭鑽進去﹔只要讀(輸入)得夠多,他們自然會建立語言和讀寫能力。對自己有興趣的文本,讀起來當然就更會深入心坎,不像上課般左耳入右耳出,吸收自然勝一籌。

為了推廣自由閱讀,作者進一步反駁常見的誤解。例如朗讀的效用被高估了、休閒讀物對培養讀寫能力也有好處、學生也不會一直只讀師長眼中的「垃圾」和簡單讀物。何況個案顯示就算看卡通片也有助學英語,香港師長認為意識不良的《老夫子》也有助美國華人子弟學中文,那麼又有何「垃圾」可言﹖真是「就算一條底褲、一張廁紙都有佢既用處」呀。

對低收入戶的朗讀輔導計劃和PIRLS2016的結果,都支持閱讀可彌補低收入對讀寫能力造成的不利影響。PIRLS2016的結果更顯示,館藏豐富的圖書館可彌補社經因素的部分影響,教學時數反而不能。這點表示圖書館的質素非常重要,宜乎特別強調讓教育當局和學校管理層知道。

《閱讀的力量》和《自主閱讀》對圖書館工作都是有力的支持。雖然這不代表本人讀完後沒有懷疑和異議,以下將提出讓各位參考。

---

1. 「學生真的會選擇好書嗎﹖」

在各研究中,第五章的石頭湯研究,讓在下覺得可信度相對較低。石頭湯組(有自選閱讀時間的初中學生)和對照組(傳統時間表)相比,雖然對各種文類興趣普遍更高,但對教科書的興趣則較低。能自由閱讀的學生更容易覺得教科書很悶並不出奇,但對照組對教科書也不太討厭卻是很奇怪的事。

更奇怪的是,兩組學生對漫畫的評價也不太喜歡(至少都不及教科書),就連作者也認為他們因為覺得老師和家長不喜歡他們看漫畫,所以回答他們心目中「政治正確」的意見。而石頭湯計劃的老師和義工都確認相反狀況(學生很喜歡漫畫,並超過教科書)才是常態。

當然我猜想這些問卷應該是匿名的,其實學生答喜歡看漫畫也不見得會被罰,可是在一個著重政治正確、監控政見為常態的社會,學生「心領神會」回答「權威認可」的答案,並不令人意外。可是既然連「喜歡漫畫還是教科書」也無法真心作答,如果說這個研究結果能支持「自選閱讀的孩子對嚴肅作品興趣高、會選擇專家認定的好書」,恐怕是說服力不足。

同樣的研究似乎應該在較自由的社會重複測試。

---

2. 「學生不會老是讀垃圾﹖」

作者表示學生不會總是讀師長眼中的「垃圾」或簡單讀物,是否符合我們日常觀察﹖令人有點懷疑。

以個人經驗,自由閱讀的量多了、見識自然多了,要求也會跟著提升。例如在下小時候很喜歡看的常識小百科類童書,現在回頭再看當然是錯漏百出,長大了自然會轉讀專業人士所寫的書籍。當然這樣說並非貶低童書,它們的確成功引發和培養在下對各類知識的興趣。正如一個對歷史有興趣的小學生,總不能一開始就叫他去讀《槍炮、病菌與鋼鐵》吧﹖當中總需要有段由淺入深的過程。

可是,有時成績最好的學生不一定借很多書(當然可能他們家庭能提供很多書),每天在圖書館大量借書的學生反而成績平平。圖書館同工亦不難見到,由入學到畢業都只會借漫畫或通俗小說,沒有提升閱讀要求的學生。小學生身上大抵可見到由繪本到較多文字書籍的轉變,但中學生就不一定都會由漫畫和通俗小說轉讀更嚴肅的著作。

學生正如大人一樣,品味應該都是常態分佈(即是品味特別高和特別低的都是少數,大部分人中等)。就算我們提供了充足的資源和機會,也不是每個人最終都會培養出較高品味。但這並不是自由閱讀的不濟,因為它始終為部分學生提供了提升機會。如果沒有圖書館和自由閱讀,就連這一批人也無法提升自己。

正如體育課也不能令每個人喜歡運動、喜歡運動的也未必能成為運動健將。世上永遠只會有少數人能成為健將,對其餘的人培養運動興趣和習慣,就是體育課的價值。培養閱讀習慣和興趣,為每個人開一扇門,就是圖書館和自由閱讀無法取代的價值。能否把握這個機會,最終還是個人的責任。

---

3. 如何理解PIRLS2016看來矛盾的結果

對PIRLS2016的結果,作者的解讀和一些傳媒報導角度很不同。例如有篇報導就認為圖書館館藏對英國學生的閱讀分數沒有幫助。

作者對此的解釋,是基於社經地位才是成績最大的影響因子。在富裕國家,學校幾乎都會有圖書館,所以難以見到有沒有圖書館與成績相關。如果撇除了社經因素的影響、或者注意成績較差的學生,圖書館的影響就會較為明顯。如果我們直接看各國分別於「學校圖書館」和「課室圖書館」的數據,就可見在富裕國家往往看不到圖書館之有無或藏書量跟成績有關係,可是在較窮的國家就看得到差異。

讀過生物科的同工應該會記得有 limiting factor (限制因素)這回事,例如陽光對植物生長非常重要,但如果陽光充足了,再增加陽光也不會影響植物生長(不再是限制因素),反而水份和營養之類就會變得重要。同樣道理,圖書館在資源貧困的社會是閱讀能力的 limiting factor,但只要圖書館服務充足(例如富裕國家學生普遍較易取得圖書),不斷增加圖書館和藏書也無法進一步提升成績,而需要其他形式的幫助。這不等於圖書館在富裕國家就不重要,正如陽光對植物生長不會不重要。

另一個有趣的論點,就是本書的內容與一本著名舊書《蘋果橘子經濟學》相呼應。《蘋果橋子經濟學》是本在各方面顛覆一般人想像的書,學生成績方面亦然。《蘋》的作者引用研究指出,父母「做」甚麼(例如跟子女朗讀、帶子女去博物館)並不影響學生成績,父母「是」甚麼(社經地位)才影響學生成績。以致出現「家中有很多書」跟成績有正面相關、「父母陪子女朗讀」反而沒有相關的離奇結果。因為「家中有很多書」是父母社經地位高、受到較多教育的標誌。

PIRLS2016同樣得出「家中藏書」與成績有相關的結果,這點跟《蘋》一致,但「家中藏書」本身跟父母社經關係同樣關係密切,一旦控制了社經地位的變異,「家中藏書」就無法解釋學生成績。可是,作者認為這不等於「父母社經地位不高就買很多書都沒用」,因為有另一些研究(雖然這些研究規模不會有PIRLS那麼大)支持,控制了社經地位後,閱讀資源對成績仍有影響。當然,要教育當局和學校領導層信服,恐怕需要更多的說明。

更值得擔心的是,作者指出一個我們很多人都知道的事實﹕香港和台灣PIRLS分數都很高、圖書館服務都頗充足,但學生的閱讀量並不多、而且對學習和閱讀的興趣也不高。作者認為(相信我們大家都同意),港台成績好只是因為我們慣於應試教育、老師多教導考試技巧而已。這樣揠苗助長可提升成績,但對於長遠提升閱讀興趣和讀寫能力卻是弊多於利。現時網上辯論多互相「捉字虱」而非了解對方論點之優劣,便是這種「閱讀理解應試教育」的惡果。

而在培養閱讀興趣,讓學生的讀寫和思辨能力可長遠自行提升這方面,圖書館顯然非常重要。

---

註﹕因協會網頁搬遷,2016年會訊暫未能提供,可參見筆者重貼的舊文 http://fongyun.blogspot.com/2016/07/power-of-reading-insights-from-research.html

(方某人其他書評書介)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