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alysis

星期六, 9月 25, 2021

在家不要談政治﹖


Jeanne Safer 《在家不要談政治—擁抱不同立場,修補彼此的關係黑洞》,劉議方譯,台北﹕時報文化,2019

單看書名已經覺得很敏感﹖(不要談政治,談育嬰好未﹖#爛gag出沒注意)

過去這幾年,不少家庭都為了政見陷入分裂,甚至有年輕人離家出走、或者被逐出家門。如果家人的政見和自己相近、爭吵較少,固然值得感恩。如果家人政見真的相距甚遠,又該怎麼辦﹖

真的像書名般「不談政治」就行﹖

政辯成家變,不只是香港發生過,很多地方都有發生。九十年代在下還是中學生時,台灣已發生過夫妻為了藍綠之爭離婚的事。而本書作者討論的就是美國近年「兩黨惡鬥」的極致版﹕撐侵和反侵。(支持和反對特朗普)

不少美國家庭為了一個總統而分裂,作者卻跑出來說「問題不在政治」。作者本人很有資格這樣說,她除了是一位心理治療師,還是民主黨支持者,而她的丈夫卻是共和黨著名雜誌《國家評論》的編輯。兩人政見從來都不同,但又相親相愛多年。當然很有資格討論家人政見不同的相處之道。

作者引用不同個案,指出家人之間的爭吵,真正理由不在政見,而是在於一些心理需求(例如希望被聆聽、被肯定)、甚至是童年陰影的投射。只是政治提供了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讓他們得以發洩那些複雜情緒。所以就算你不斷鑽研政治議題和辯論技巧,也不會令對方「棄暗投明」(你當然都認為自己才是「明」啦)。如果學網上那些「政治KOL」更加危險,他們本來就靠立場鮮明、激烈言論爭取收視,教人修補關係無法令他們脫穎而出。因為令你們吵起來的真正原因,根本不是政治。只有正視背後的因素,了解是甚麼引起你們之間關係的張力,才有解決問題的可能。

(方按﹕其實不只親友,陌生人之間的政治爭辯,往往也可能反映自身的心理甚至精神問題。只是你跟陌生人本來就沒關係也不怕決裂而已。)

這不是說政見與道德無關,書中有些個案,極端政見的確反映了某種人格缺憾。只是在大多數情況而言,選擇不同政治立場不代表必然帶有某種人格特質。對你來說是「敵營」的,可能也有好人﹔和你同一立場的,也不乏人渣。我們必須看穿這些政治標籤帶來的刻板印象,才有可能正確評價和自己政見不同的親人、欣賞他關懷親友的良善一面。了解這一點,我們把各種與政見無關的心理因素撇開,才有可能平心靜氣討論政見,而不是變成強迫對方接受的硬銷和情緒發洩。

《在家不要談政治》這本書其實沒有叫你在家中不要談政治(出版社改名譁眾取寵之過),作者也根據經驗提供一些「如何與家人討論政治」的建議,跟著做應該可以像作者姓氏一樣Safer。只是如果你們發現在某些政治議題真的無法達成共識,而又珍惜彼此關係的話,避而不談、聚焦在有共同話題的其他事情上,亦不以為過。正如有位當事人這樣說﹕

「我能在別的地方講政治,但我們之間所擁有的,別的地方哪也找不到。」

政見並非不重要,但搞清楚家庭關係的本質、了解對方真實的人格,不要讓政見淹沒我們,才是相處之道。

(方某人其他書評書介)

(如果閣下有興趣讀電子書,經本文連結 http://moo.im/a/79gvBU 購買,本人將獲得平台回饋。當然看倌不一定要經這條連結買的。)

星期六, 9月 18, 2021

自主閱讀﹕讓孩子自選與自讀,培養讀寫力

(這是為學校圖書館主任協會寫的書介)

先前重貼舊文,因為這是同一作家的作品。雖是冷飯,但可以讓大家回顧一下。

自主閱讀﹕讓孩子自選與自讀,培養讀寫力》(Comprehensible and compelling: the causes and effects of free voluntary reading),Stephen D. Krashen、李思穎、劉英著,林俊宏譯,台北﹕親子天下,2017

筆者曾於2016年會訊介紹Krashen的另一本著作《閱讀的力量—從研究中獲得的啟示》,作者一向都推動自由閱讀,認為要學習語文,自由閱讀比教授文法的效果更大(當然這不代表語文課沒必要)。《閱讀的力量》引述了不少研究結果支持其主張。

這本書則與華人學者合作,引述他們在華人社會(包括中國大陸、美國舊金山華人社區)的閱讀研究,再加上其他研究成果,支持作者提出「迷人而可理解的輸入」(Compelling Comprehensible Input)對語言和讀寫能力發展的關鍵作用。

教科書一般都沒趣,而且所用的文字和句式不如實際讀物多和豐富。如果學生找到他喜歡的作品,就會一頭鑽進去﹔只要讀(輸入)得夠多,他們自然會建立語言和讀寫能力。對自己有興趣的文本,讀起來當然就更會深入心坎,不像上課般左耳入右耳出,吸收自然勝一籌。

為了推廣自由閱讀,作者進一步反駁常見的誤解。例如朗讀的效用被高估了、休閒讀物對培養讀寫能力也有好處、學生也不會一直只讀師長眼中的「垃圾」和簡單讀物。何況個案顯示就算看卡通片也有助學英語,香港師長認為意識不良的《老夫子》也有助美國華人子弟學中文,那麼又有何「垃圾」可言﹖真是「就算一條底褲、一張廁紙都有佢既用處」呀。

對低收入戶的朗讀輔導計劃和PIRLS2016的結果,都支持閱讀可彌補低收入對讀寫能力造成的不利影響。PIRLS2016的結果更顯示,館藏豐富的圖書館可彌補社經因素的部分影響,教學時數反而不能。這點表示圖書館的質素非常重要,宜乎特別強調讓教育當局和學校管理層知道。

《閱讀的力量》和《自主閱讀》對圖書館工作都是有力的支持。雖然這不代表本人讀完後沒有懷疑和異議,以下將提出讓各位參考。

---

1. 「學生真的會選擇好書嗎﹖」

在各研究中,第五章的石頭湯研究,讓在下覺得可信度相對較低。石頭湯組(有自選閱讀時間的初中學生)和對照組(傳統時間表)相比,雖然對各種文類興趣普遍更高,但對教科書的興趣則較低。能自由閱讀的學生更容易覺得教科書很悶並不出奇,但對照組對教科書也不太討厭卻是很奇怪的事。

更奇怪的是,兩組學生對漫畫的評價也不太喜歡(至少都不及教科書),就連作者也認為他們因為覺得老師和家長不喜歡他們看漫畫,所以回答他們心目中「政治正確」的意見。而石頭湯計劃的老師和義工都確認相反狀況(學生很喜歡漫畫,並超過教科書)才是常態。

當然我猜想這些問卷應該是匿名的,其實學生答喜歡看漫畫也不見得會被罰,可是在一個著重政治正確、監控政見為常態的社會,學生「心領神會」回答「權威認可」的答案,並不令人意外。可是既然連「喜歡漫畫還是教科書」也無法真心作答,如果說這個研究結果能支持「自選閱讀的孩子對嚴肅作品興趣高、會選擇專家認定的好書」,恐怕是說服力不足。

同樣的研究似乎應該在較自由的社會重複測試。

---

2. 「學生不會老是讀垃圾﹖」

作者表示學生不會總是讀師長眼中的「垃圾」或簡單讀物,是否符合我們日常觀察﹖令人有點懷疑。

以個人經驗,自由閱讀的量多了、見識自然多了,要求也會跟著提升。例如在下小時候很喜歡看的常識小百科類童書,現在回頭再看當然是錯漏百出,長大了自然會轉讀專業人士所寫的書籍。當然這樣說並非貶低童書,它們的確成功引發和培養在下對各類知識的興趣。正如一個對歷史有興趣的小學生,總不能一開始就叫他去讀《槍炮、病菌與鋼鐵》吧﹖當中總需要有段由淺入深的過程。

可是,有時成績最好的學生不一定借很多書(當然可能他們家庭能提供很多書),每天在圖書館大量借書的學生反而成績平平。圖書館同工亦不難見到,由入學到畢業都只會借漫畫或通俗小說,沒有提升閱讀要求的學生。小學生身上大抵可見到由繪本到較多文字書籍的轉變,但中學生就不一定都會由漫畫和通俗小說轉讀更嚴肅的著作。

學生正如大人一樣,品味應該都是常態分佈(即是品味特別高和特別低的都是少數,大部分人中等)。就算我們提供了充足的資源和機會,也不是每個人最終都會培養出較高品味。但這並不是自由閱讀的不濟,因為它始終為部分學生提供了提升機會。如果沒有圖書館和自由閱讀,就連這一批人也無法提升自己。

正如體育課也不能令每個人喜歡運動、喜歡運動的也未必能成為運動健將。世上永遠只會有少數人能成為健將,對其餘的人培養運動興趣和習慣,就是體育課的價值。培養閱讀習慣和興趣,為每個人開一扇門,就是圖書館和自由閱讀無法取代的價值。能否把握這個機會,最終還是個人的責任。

---

3. 如何理解PIRLS2016看來矛盾的結果

對PIRLS2016的結果,作者的解讀和一些傳媒報導角度很不同。例如有篇報導就認為圖書館館藏對英國學生的閱讀分數沒有幫助。

作者對此的解釋,是基於社經地位才是成績最大的影響因子。在富裕國家,學校幾乎都會有圖書館,所以難以見到有沒有圖書館與成績相關。如果撇除了社經因素的影響、或者注意成績較差的學生,圖書館的影響就會較為明顯。如果我們直接看各國分別於「學校圖書館」和「課室圖書館」的數據,就可見在富裕國家往往看不到圖書館之有無或藏書量跟成績有關係,可是在較窮的國家就看得到差異。

讀過生物科的同工應該會記得有 limiting factor (限制因素)這回事,例如陽光對植物生長非常重要,但如果陽光充足了,再增加陽光也不會影響植物生長(不再是限制因素),反而水份和營養之類就會變得重要。同樣道理,圖書館在資源貧困的社會是閱讀能力的 limiting factor,但只要圖書館服務充足(例如富裕國家學生普遍較易取得圖書),不斷增加圖書館和藏書也無法進一步提升成績,而需要其他形式的幫助。這不等於圖書館在富裕國家就不重要,正如陽光對植物生長不會不重要。

另一個有趣的論點,就是本書的內容與一本著名舊書《蘋果橘子經濟學》相呼應。《蘋果橋子經濟學》是本在各方面顛覆一般人想像的書,學生成績方面亦然。《蘋》的作者引用研究指出,父母「做」甚麼(例如跟子女朗讀、帶子女去博物館)並不影響學生成績,父母「是」甚麼(社經地位)才影響學生成績。以致出現「家中有很多書」跟成績有正面相關、「父母陪子女朗讀」反而沒有相關的離奇結果。因為「家中有很多書」是父母社經地位高、受到較多教育的標誌。

PIRLS2016同樣得出「家中藏書」與成績有相關的結果,這點跟《蘋》一致,但「家中藏書」本身跟父母社經關係同樣關係密切,一旦控制了社經地位的變異,「家中藏書」就無法解釋學生成績。可是,作者認為這不等於「父母社經地位不高就買很多書都沒用」,因為有另一些研究(雖然這些研究規模不會有PIRLS那麼大)支持,控制了社經地位後,閱讀資源對成績仍有影響。當然,要教育當局和學校領導層信服,恐怕需要更多的說明。

更值得擔心的是,作者指出一個我們很多人都知道的事實﹕香港和台灣PIRLS分數都很高、圖書館服務都頗充足,但學生的閱讀量並不多、而且對學習和閱讀的興趣也不高。作者認為(相信我們大家都同意),港台成績好只是因為我們慣於應試教育、老師多教導考試技巧而已。這樣揠苗助長可提升成績,但對於長遠提升閱讀興趣和讀寫能力卻是弊多於利。現時網上辯論多互相「捉字虱」而非了解對方論點之優劣,便是這種「閱讀理解應試教育」的惡果。

而在培養閱讀興趣,讓學生的讀寫和思辨能力可長遠自行提升這方面,圖書館顯然非常重要。

---

註﹕因協會網頁搬遷,2016年會訊暫未能提供,可參見筆者重貼的舊文 http://fongyun.blogspot.com/2016/07/power-of-reading-insights-from-research.html

(方某人其他書評書介)

星期六, 9月 11, 2021

國際圖書館協會聯盟有關審查的宣言2019

(本文譯自 IFLA Statement on Censorship (2019),為圖書館主任協會會訊翻譯)

國際圖書館協會聯盟(國際圖聯)於〈關於圖書館與資訊自由宣言〉發佈20周年之際,發出新聲明,為面對審查挑戰的會員提供更多指引和支持。

本聲明旨在為圖書館提供更多指引,以確保讀者在圖書館能盡量獲取各類資源。同工可以此作為參照,反躬自問、評估審查發生的風險。

本聲明文本如下﹕

---------------

〈國際圖書館協會聯盟有關審查的宣言〉

審查是由國家政權或非政權者,蓄意限制資訊或意念的發放,使個人無法獲取、或使之無法在人際間傳遞。審查最常見的形式包括禁制圖書、電影或其他媒體,或阻隔互聯網。審查旨在壓制事實、主張、信念或其他意念,避免例如令政府尷尬、宗教團體反感、或挑戰秉持特定道德規條、思想典範或藝術傳統的群體。

禁止出版、銷售、進口、推廣、廣播、投影、圖書館借閱某作品,或禁止對作品和內容作藝術加工,均可構成媒體禁制。阻隔互聯網包括全面或部分封網,或以演算法過濾和阻隔特定內容,以防止個人或群組間交流。

審查有違《世界人權宣言》第十九條﹕「人人有權享有主張和發表意見的自由;此項權利包括持有主張而不受干涉的自由,和通過任何媒介和不論國界尋求、接受和傳遞消息和思想的自由。」(其他相關條文例子見附件一)

儘管如此,在很多國家中,個別限制獲取資訊和意念的措施被視為可接受(例子見附件二)。這類限制已為《世界人權宣言》第二十九條(2)所假定﹕

「人人在行使他的權利和自由時,只受法律所確定的限制,確定此種限制的唯一目的在於保證對旁人的權利和自由給予應有的承認和尊重,並在一個民主的社會中適應道德、公共秩序和普遍福利的正當需要。」

在慎重周詳考慮下,社會廣泛接受對部分資訊和意念自由流動施加限制,例如獲取或散播兒童色情或煽動恐怖主義活動等犯罪內容。其他方面,例如「被遺忘權」則較模糊,於反對資訊審查和尊重個人私隱的權利之間如何平衡,實為疑難。附件二有更多例子。

雖然在個別情況下,限制資訊和意念自由流通是可接受的,但是《世界人權宣言》第三十條提醒我們,一般情況下應該尊重人類的思想自由﹕「本宣言的任何條文,不得解釋為默許任何國家、集團或個人有權進行任何旨在破壞本宣言所載的任何權利和自由的活動或行為。」

圖書館面臨的議題

審查是指負責審查或使審查生效者,令部分人無法像他們一樣,接觸同樣的資訊和意念。審查實為社會上部分成員對其他成員的人性尊嚴和平等權利缺乏尊重。

基於審查妨礙人們享有《世界人權宣言》所宣示,幾種獲普遍承認的基本人權,國際圖聯必須明確為表達自由和接觸資訊自由的原則發聲。

獲取資訊的限制只應視為例外,而非通則。所有限制應該按照法律程序,合理、合比例、過程透明,並符合世界人權宣言的精神。如果有較少限制的措施可達同樣目的,須採用之。

我們同時面對自我審查之風險,即圖書館員或其他資訊工作者,因為擔憂或不確定官方或讀者反應,有意無意間令讀者無法獲取個別作品。由於自我審查並無紀錄,比正式審查更難發現和應付。

固此,我們號召所有人、政府和其他社會機構—包括圖書館和資訊產業、其團體及員工—捍衛並推廣表達自由和獲取資訊的自由。


對圖書館、資訊產業和圖書館協會的建議

.熟習及推廣本聲明附件中引用的基本文件,它們涉及資訊方面的基本人權,和圖書館界推廣及捍衛這些權利的義務。

.應盡力避免圖書館的館藏及服務受到蓄意審查。

.館藏發展方面,在爭議題目上應務求整全地反映國內不同觀點,以專業考慮(如作品質素、是否合時、格式、價格等)決定採購和訂閱內容,而非受政治、宗教因素或文化偏見所限。

.教導圖書館讀者認識審查,鼓勵他們於日常生活和工作專業上支持和踐行表達自由和獲取資訊的自由。

.在可行範圍之內,確保圖書館可運用科技,保障讀者在互聯網獲取、表達資訊和溝通的自由。

.在適當考慮本地情況後,有需要時呼籲取消影響圖書館、資訊產業和社會的審查限制。

.支持受審查影響的圖書館和資訊產業(包括其僱員)。

.向國際圖聯通報國內個別或持續發生的審查事件,使國際圖聯可支援面對審查的當事國圖書館協會。

.令社會了解自我審查的風險。

本聲明經國際圖聯執行委員會於2019年8月16日同意。

---------------

(審查相關的資源和例子)

附件一﹕相關主要文件

A. 聯合國主要文件

《世界人權宣言》其中五條與審查有關﹕

.第十八條—人人有思想、良心和宗教自由的權利……

.第十九條—人人有權享有主張和發表意見的自由;此項權利包括持有主張而不受干涉的自由,和通過任何媒介和不論國界尋求、接受和傳遞消息和思想的自由。

.第二十七條(1)—人人有權自由参加社會的文化生活,享受藝術,並分享科學進步及其產生的福利。

.第二十九條—
(1) 人人對社會負有義務,因為只有在社會中他的個性才可能得到自由和充分的發展。
(2) 人人在行使他的權利和自由時,只受法律所確定的限制,確定此種限制的唯一目的在於保證對旁人的權利和自由給予應有的承認和尊重,並在一個民主的社會中適應道德、公共秩序和普遍福利的正當需要。
(3) 這些權利和自由的行使,無論在任何情形下均不得違背聯合國的宗旨和原則。

.第三十條—本宣言的任何條文,不得解釋為默許任何國家、集團或個人有權進行任何旨在破壞本宣言所載的任何權利和自由的活動或行為。

第十九條特別直接提及「……發表意見的自由……包括通過任何媒介和不論國界尋求、接受和傳遞消息和思想的自由。」,明確表示審查在普遍情況下不可接受。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共圖書館宣言》(1949年發佈,1994年更新)表明﹕

社會及個人的自由、繁榮及發展,是基本人權之一。被充份告知的公民,行使他們的民主權利,並在社會上扮演積極的角色,才可能發揮前述的人權。民主能夠有建設性的參與及發展,它的前提是滿意的教育及無限制的自由接觸所有知識、思想、文化及資訊。


B. 國際圖聯主要文件

1997年,國際圖聯提出《獲取資訊與自由表達原則》,當中表明﹕

為了於世上所有不同國族之間促進知識、教育和文化的傳播,務必要讓各類資訊自由流通。讓人自由獲取資訊不單可促進國際之間的互相理解,並可讓人確知及尊重意見多元、增升文化水平。(下略)

.圖書館員在專業上有責任,讓其管理的圖書館,在時事及歷史議題方面,展示所有不同的觀點角度的館藏。其館藏及服務不應有任何意識形態、政治、種族、語言或宗教上的審查。

.對於以任何阻止圖書館及其組織履行提供資訊和啟蒙責任的審查,都應予以反對。


這些原則已於1999年國際圖聯《關於圖書館與資訊自由宣言》重申﹕

(…)表達知識、創造性思維和智力活動的條件,以及公開表達意見的條件,乃是人類的基本權利。

國際圖書館協會聯盟堅信,知情權和言論自由是同一原則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知情權是思想自由和良心的要求﹔而思想自由和言論自由則是自由接受信息的必要條件。(…)

有鑑於此,國際圖書館協會聯盟向圖書館及其工作人員呼籲﹕堅持思想自由、堅持不受限制地檢索信息的自由和言論自由的原則,充分承認和尊重圖書館使用者的私隱權。(…)

.圖書館有責任便利和確保讀者可順利獲取各種知識及思想活動的表達成果。為達此目的,圖書館須盡其所能,搜集、保存和展示各式各樣的館藏資料,以期充分反映社會的多元化和多樣性。

.圖書館應確保在選擇及提供館藏和服務項目時,係出於專業考慮,而非出自政治、道德和宗教觀點。

.圖書館應自由搜集、整理和傳播信息,反對任何形式的審查制度。

.圖書館在提供館藏、設施和服務方面,應對所有使用者一視同仁,不允許種族、宗教信仰、性別、年齡歧視或其他形式的歧視。


2002年,國際圖聯發表了《互聯網宣言》(並於2014年更新),指出﹕

圖書館和資訊產業於確保自由接觸資訊和自由表達乃必要角色,並有責任…支持使用者尋求和分享資訊的權利。(…)

國際圖聯鼓勵所有政府支持讓互聯網上的資訊自由流通、並支持使用者的表達自由,反對審查和阻礙獲取資訊的企圖,以確保公開和透明﹔並確保各種監察和資料收集措施都是明顯地合法、必需和合比例。


國際圖聯圖書館員和資訊工作者專業守則》(最近一次更新於2016年),強調﹕

圖書館員和其他資訊工作者的核心使命,乃確保所有人可以獲取所需資訊,無論獲取資訊之目的是個人發展、教育、文化生活、休閒、經濟活動,還是對於民主的知情參與和建設。圖書館員和其他資訊工作者應反對任何阻攔和限制公眾獲取資訊和觀念的行為,特別是來自國家、政府、宗教團體或社會團體的審查機制。


最後,《國際圖聯全球視野報告》的摘要,強調圖書館專業雖已大力支持獲取資訊的自由,但仍須加強推廣表達的自由。


附件二﹕審查實例

以下是古今一些被視為有問題的審查案例,部分是個別例子,部分仍持續進行﹕

.焚書、或者把書刊加入禁書名單,使讀者難以獲取這些作品。

.記者因為報導或評論,被監禁或殺害,或以其他方式令其噤聲。

.以禁制「假新聞」為壓制政治異見的藉口。

.以免費流量或其他非中立的互聯網服務,某程度上限制使用者接觸不受歡迎的內容。

.以政治理由禁制某些作品在劇院上演、在戲院上映、在電視上廣播。

.以政治理由對互聯網搜尋結果作廣泛或長期過濾,或者主動封鎖互聯網內容和搜尋工具。

.海關扣押政治爭議內容。

.從圖書館藏書中移除道德、宗教或政治上有爭議的書籍。

.以政治或宗教理由刪除已出版書籍上的段落或插圖。

.因為對特定市場中的政府造成尷尬,從科學或學術期刊中刪除文章。

.濫用版權以阻止負面評論。


其他例子則較為模糊,帶來如何平衡反對審查和其他合理訴求的問題,例如私隱權﹕

.因應不同國家和地區的「被遺忘權」立法,圖書館專業內也有支持互聯網過濾的合理意見,反映了反對審查和尊重個人私隱的原則衝突。


在部分特殊情況下,為保障國民或國家的安全或法律權利,對資訊自由流通設限被視為合理的例外﹕

.青少年接觸某些色情或暴力內容。

.兒童色情物品或描述虐待動物作品的流通。

.出版仇恨言論或針對弱勢社群的文章。

.於社交媒體平台張貼煽動恐怖主義活動的圖文或影片。

.出版誹謗他人之內容。

.未經授權將個人私隱訊息透露予他人。

.於社交媒體平台張貼「復仇式色情物品」。

.煙酒廣告。

.針對公眾的醫藥廣告。

.對現行刑事審訊內容的新聞報導。

.分享侵犯版權作品。

.洩漏國家或商業機密。

---------------

(本文翻譯蒙栗子妹提供意見及核對,謹此致謝。)

星期六, 9月 04, 2021

炒冷飯系列﹕閱讀的力量—從研究中獲得的啟示

(有另一篇是為圖書館主任協會寫的書介,舊文見這裡)

Stephen D. Krashen《閱讀的力量—從研究中獲得的啟示》(The power of reading: insights from the research),台北﹕心理,2009

上次說過,曾想這本書是否應該放在圖書館,但想來應該只有我一個看,所以就自奉了。

雖然如此,這本書其實跟學校的教學很有關係。我覺得甚至應該給所有校長和語文科老師看,也許我應該補買一本放在圖書館,但最後也許還是封塵。

為求簡單,方某歸結為閱讀計劃二十三條﹕

1. 堂上自由閱讀的效果,優於(或至少不差於)接受傳統語文教育的學生。但自由閱讀肯定比傳統教學愉快得多,所以值得推廣。不過,靠自由閱讀學習拼字或文法不會完全準確,所以直接教學可以予以彌補。自由閱讀並不取代語文課,但可以互相搭配。

2. 堂上自由閱讀不單只對母語,對第二語言學習也有幫助。而且培養母語的識字力對增進英語識字力也很有幫助。所以閱讀母語作品對外語學習也有幫助

3. 就算是暑期讀一些通俗小說,對小朋友的語文能力都有幫助。研究中(Kim, 2003)暑假多閱讀一本書,閱讀理解能力會增加0.03個標準差。

4. 認識作家名字的多寡,與識字能力有關連。

5. 閱讀小說有助學習生字(可按上文下理猜),效果比單教生字好得多。

6. 越常讀到拼錯的字,拼字能力下降越多。

(方某推論﹕如是者老師的拼字能力應該不斷下降 ,除非他不停閱讀「正常」的書刊而非只讀學生作文。)

7. 閱讀對寫作的影響多於作文,寫作的量不會影響寫作質素,反覆練習只不過是「考試」而已。所以讀得好的人通常也寫得好。但寫作可以激刺我們思考更透徹

8. 小朋友在生活環境接觸越多書,就會越多閱讀。學校圖書館館藏越多、開放時間越長、有計劃地帶學生參觀圖書館,都會提高借書率。住處接近公共圖書館的小朋友也較多閱讀。「討厭閱讀的人,只是沒機會接觸到書而已」。高收入家庭的孩子通常較易接觸大量書籍。

9. 圖書館有舒適的閱讀環境、准許在床上閱讀的孩子,較多喜歡閱讀。

10. 學生大部分的讀物,是來自圖書館。圖書館的品質(藏書與館員)都與閱讀成就相關

11. 有人唸書給他聽的孩子—甚至是大學生—會較喜歡看書。(證明當年我在晨讀課做的沒錯,只是未能驗證效果)

12. 閱讀興趣可能只是一次圖書館參觀、或者遇上某本喜歡的書,就突然開始

13. 見到其他人閱讀會令孩子較愛閱讀。但孩子要有充足的閱讀時間。

14. 學生比較喜歡平裝書。(正常的結果。因為精裝書較重,不方便攜帶,而且看起來太「隆重」。但圖書館考慮穩固,會偏向買精裝。)

15. 輕鬆的讀物可幫助所有人開始閱讀。

16. 看漫畫書跟反社會行為並無關聯,亦沒有證據支持看漫畫會阻礙閱讀發展。而且漫畫書的文字也可能很複雜。喜歡看漫畫的人讀書比較多。

(方按﹕這結果可能只因為漫畫資訊密度低於一本書,我花半個月才看完一本書,但一日就可以看十幾廿本漫畫。)

17. 讀愛情小說也可以幫助成人學習第二語言

18. 閱讀雜誌也可以增進閱讀。

19. 可是,只讀輕鬆的讀物並不足夠。輕鬆讀物只是帶領人們去更深的閱讀

20. 給閱讀的孩子獎勵,有如告訴孩子閱讀不愉快、或者沒有獎品就不值得閱讀。閱讀是不需要獎賞的。(這點宜乎讓所有校長知道)

21. 看電視對閱讀和語言學習「負面影響」的假設, 大多不受研究支持。只有看電視「過多」才有負面影響。(大概每天兩小時以上、四小時以上就會變得明顯。)

22. 看電視並不取代閱讀。但電視節目並不提供高質素的語言,連兒童書的字句都比電視節目裡的複雜。

23. 結論﹕提升考試成績的最好方法就是讓學生愛上閱讀

初讀這本書的時候,因為是跳著讀(尤其先讀了圖書館那節),所以看來覺得語文老師不會喜歡這本書的建議。如果自由閱讀好過正規語文課,那麼語文老師豈不是要失業﹖

其實不然,除了閱讀所學的拼字和文法需要正規教學「補漏」之外,語文老師對文學作品的認識亦無法取代(當然,有些老師自己也不看書的話,就無話可說)。選取適合學生的讀物就已是一種功夫,這點就是圖書館老師也無法完全取代的。

雖然研究對象是書刊閱讀,但我想看電影也有類似功效的。只是可能像電視節目,電影的用字沒有那麼複雜,只能讓學生學會基礎的用詞而已。

從香港人的角度看,老師堂上讓學生閱讀,似乎是偷懶(總之不在「教東西」就是偷懶)。但如果全港學校每日都讓學生閱讀一小時,比語文老師用那個小時來「教書」,學生得益會更多

香港人就像荀子那句批評﹕「敝於用而不知文」。

他們也不懂得欣賞「空」(註),只懂把東西塞滿。於是就像神話裡南北二帝「好心」為混沌鑿竅一樣,把混沌活活鑿死了。

現在我們對待學生,也是一樣。

---

筆記,或挑骨頭﹕

P.21 「遭透了」應為「糟透了」

p.23 「我是本地大英協會圖書館的一員」應為「英國文化協會」。

p.111 有一堆有趣的研究,說閱讀能力較好的九年級學生較喜歡讀「複雜的小說」,較差的則偏好科學、嚐好、藝術、音樂、歷史類書籍。到高中結束時(另一研究結果)卻幾乎相反,運動體育、愛情故事和學校故事與閱讀理解能力有負相關,歷史、傳記、技術科學、哲學、宗教類書籍則為正相關。

方某向來對小說興趣不大,多看後述類型的書,這算是甚麼意思﹖

p.143 「第三,猜測因樂趣而閱讀的習慣可以轉移到閱讀不同語言的材料是有道理的。一個喜歡以第一語言閱讀的人,也會喜歡以第二語言閱讀(Camiciottoli, 2001)。」

不必然。方某就一直都不喜歡讀英文,而且讀得很慢、腦力也無法集中,跟讀中文書的情況是天壤之別。(現在讀英文文章如果不是功課要求,就是找資料時沒有滿意的中文資料才讀英文的。而且還沒試過讀完一本英文書。)

當然,這也可以說是方某接受傳統英文教學,無法令在下讀到有興趣的東西(中學那些所謂 Extensive Reading Scheme 的材料對方某而言同樣討厭),所以對英文反而更抗拒。如果小學時就讓我在堂上選英文書讀(當然你要有科學書、社會書、歷史書給我才成,小說免談),可能我會較習慣讀英文書也說不定。畢竟不讀英文書確實是有損失的(總是要等翻譯),但現在連中文書也讀不完的我,當然也就沒多餘時間精力再去故意讀英文書了。

p.143 「支持的證據來自於以第一語言培養識字力與教學科內容(subject content material)的雙語學程。研究顯示,這類雙語學程教英語的效果,比起整天都是全英語的學程毫不遜色,甚至更好。(參考文獻請參見 Willig, 1985; Greene, 1997。Oller & Eilers, 2002 有新近最完整的研究)」

對著那些老是說「用英文教其他學科有助學英文」的人啊,拿起這本書摑他們一巴掌吧﹗﹗﹗

---

(註﹕除了蒼井空,雖然緊隨的後半句仍然成立)

(方某人其他書評書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