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alysis

星期六, 3月 12, 2022

香港保衛戰紀


Watershed Hong Kong《香港保衛戰紀—18個需要記住的香港故事》,香港﹕蜂鳥,2021

正如前面介紹《教科書不會教的36個香港歷史人物》,近來多了這類從非民族主義、非官方角度出發,介紹香港歷史小故事的書。香港少有「兵荒馬亂」的香港保衛戰,自然也有很多被遺忘的小故事值得一提。

本書跟隨作者小組專頁「勳章說故事」的經緯,借官方頒發勳章紀錄,講述這些人物背後的故事。書中分「九龍失守」、「港島激戰」、「淪陷考驗」、「重建香港」四章節,介紹十八段相關人物的經歷。緊隨十八故事之後,附有「故事札記」一章,介紹一些「非人物」的故事,包括英國勳章體系、義勇軍座右銘、米杜息士團與義勇軍之緣、重光郵票、英皇名銜、王冠標誌、大會堂紀念花園等。

如果看倌本來就對香港保衛戰有興趣,對其大名鼎鼎者,例如奧士本羅遜賴廉士、甚至義犬甘德之類,應該早就不陌生。乃至幾年前網絡傳頌的鄔勵德,亦經歷戰俘生涯。本書除了這些「名人」外,亦介紹了不少較少人認識者,不分印巴裔人、英國人、澳洲人、加拿大人、華人、歐亞混血兒,無論是正規軍或義勇軍的步兵炮兵、傳令兵、後勤軍官、海軍、軍醫、文官等等,都齊心為香港犧牲奉獻。

最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原來後來成為加拿大總督的伍冰枝,原來乃父伍英才就是義勇軍的傳令兵。

正如前述,與星馬一役印兵被視為「靠不住」大異,香港守軍軍官對印兵和華兵都評價甚高。經過這一段共同鏖戰的考驗,亦促成戰後改變殖民地種族主義歧視政策的契機。

(前面稱「十八段故事」而非「十八人故事」,除了因為有軍犬,亦因為海軍官兵集體佔一段。所以實際上是十六人+海軍一段+軍犬一段。)

作者序云﹕

「賴廉士提及當年有人批評『香港並無英勇抵抗下落入日軍手中』不符事實。既對守軍不公,亦窒礙年輕一代培養公民意識。香港這個地方值得大家為之奮鬥,散播謠言是寧願看見香港失敗的人之所為。」(p.18-19)

可見散播「香港守軍沒怎樣抵抗就投降」這種服務民族主義和黨派私利的謠言,並非始於今日。無論他們是否「寧願看見香港失敗」,這些人眼中都只有民族光榮或黨派成敗掛帥,偏偏恰好可以將香港推向失敗,必須提防。

真正愛香港的人無論背景,他都會說﹕「香港這個地方值得大家為之奮鬥」,絕不會散播失敗主義。其平凡者,為此地之成敗憂戚與共,在淪陷的無盡黑暗中仍堅信小城終會重光。其大勇者,甚至無懼獻出自己身家性命去保護這個地方。典型在夙昔,值得我們紀念。

(方某人其他書評書介)

(如果閣下有興趣讀電子書,經本文連結 http://moo.im/a/5quwIX 購買,本人將獲得平台回饋。當然看倌不一定要經這條連結買的。)

---

筆記,或挑骨頭﹕

p.14 「香港守軍彈盡糧絕

我想這個套語不太準確,因為香港守軍打到最後應該還不至於沒飯吃。投降時機也是為了在指揮系統被日軍打到完全崩潰之前下達投降指示,免得守軍再被日軍殺戮。所以稱「彈盡援絕」較妥,因為英國的確無法再為香港提供增援了。

p.144 「12月30日,日軍迫使戰俘在九龍遊行,徒步前往深水埗戰俘營。戰俘雖然一路飽受親日分子侮辱,但韓美洵很記得有不少華人遞出一桶桶清水,讓戰俘解渴。」

可見當時香港華人並無因為「英軍無多大抵抗就投降」而對英軍反感,因為他們知道這並非事實。這一點與馬來亞戰役英軍表現不濟而令星馬人民萌生獨立之念,差異甚遠。

p.204「猶使吾人獲交而引以自傲

應為「引以自豪」,動輒把proud譯為「驕傲」是北方的不良習慣。Proud在英文不一定是貶義,但中文驕傲本來是貶義,只有北方會當成正面用。

p.205 「後來,由於有市民投訴只有一英呎水深的水道『濺濕腳部』,水道被迫填平為花槽,改由水池圍繞神龕,由上而下引水淌流過鑲字背後。」

其實有必要理會這種無謂人嗎﹖

p.216 「頭苦幹」應為「埋頭苦幹」。

p.223 「戰後首任天文台台長希活(Graham Heywood)﹕『也許,我們不幸生於亂世。但也許,我們這一代人有絕佳的機會塑造一個更美好的世界 (Perhaps, we were unlucky to be born into this era of upheaval; perhaps though, our generation would have outstanding opportunities of shaping a better world.)』。」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