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當然不是指三國時代的歷史。
関真興《極簡德國史》,陳聖怡譯,新北﹕楓樹林,2020
関真興《極簡美國史》,劉姍珊譯,新北﹕楓樹林,2021
小林照夫《極簡英國史》,甘為治譯,新北﹕楓樹林,2021
本來打算買回學校的(這類「極簡」甚麼的正合學生),但未買就自己先買電子書讀。最後竟然未買到實體書就已經全部讀完,直到一月的校內書展才見到其中兩本,於是還有一本未買到。
(最近還出了《極簡俄羅斯史》,算十分及時。)
這三本書某程度上算是達到目的,內容足夠簡單、易入口,讀完可以大致掌握該國的歷史脈絡和重要事件,當然也比初中讀世史詳細得多。只是「極簡」的東西通常都會過分簡化,有些部分對要求較高的讀者就會覺得說不清楚(當然如果要求高,大可找本厚的來讀,而不應滿足於這類簡史)。另外有些是作者或譯者犯下的小錯誤(見筆記),雖然對整體理解影響不大,但還是修正一下比較好。
(如果閣下有興趣讀電子書,經本文連結 http://moo.im/a/hikzCO、http://moo.im/a/256tNW、http://moo.im/a/57luyT、http://moo.im/a/9goxyD 購買,本人將獲得平台回饋。當然看倌不一定要經這條連結買的。)
---
筆記,或挑骨頭﹕
《極簡德國史》
#435第一章「皇帝為了壓制領邦諸侯龐大的權力,而賜予各個城市自治敕許」應為「制衡」。
#748第二章「來自符騰堡公國司徒加特的黑格爾(Georg Hegel),創立了後來稱為「德國唯心主義」的新興哲學思想。日後的德國,還有馬克思(Karl Marx)繼承黑格爾的思想,奠定了社會主義的理論(力求實現窮苦勞工皆能快樂生活的社會)。」
唯物主義繼承唯心主義﹖
當然之後標榜馬克思的共產黨有時也頗唯心的,而這裡重點其實不是唯心唯物而是辯證法。
#904第三章「破崙」應為「拿破崙」。
#1014「與德意志國境相連、隸屬丹麥的南部,有一個地方叫作什勒斯維希-霍爾斯坦(Schleswig-Holstein)。這裡的居民結構為八十五萬德國人、十五萬丹麥人。俾斯麥主張這片地區屬於德意志,便在奧地利的協助之下與丹麥開戰。」
又是養狼狗咬心口,秦國幫晉國打鄭國之舉。
#1031「一八七○年,法國對於瑞士的王位繼承問題表示抗議」應為「西班牙」。(瑞士何來有王﹖)
#1143第四章「改與英國修好,目的是蠶食當時在全世界坐擁廣大殖民地的大英帝國市場」
有這可能﹖
#1222「當時德國全然處於封閉的局勢,對外無法脫離協約國包圍,對內保守勢力和勞工對峙,導致改革始終原地踏步。全體國民都渴望有個契機打破目前的僵局。」
於是搏一鋪,正如二戰日本。
「德國早已準備好與東邊的俄羅斯和西邊的法國同時作戰,由於俄軍集結速度相對緩慢,於是威廉二世便根據這項預測制定戰略,決定即使在東邊犧牲一些兵卒,也要先掌控西邊的戰況。」
#1236「德國在非洲的殖民地也發生戰事,迫使德國必須派兵在世界各地作戰。」
派不到吧﹖海面不是被封鎖了嗎﹖
「德島縣的板東俘虜收容所,依據所長松江豐壽的作風,小心翼翼地對待德國戰俘。當地人還教這些戰俘如何栽種蔬菜,深入交流。幾年後,這些德國人回國後轉述在收容所的種種經歷,使得德國與德島縣的交流依然延續至今。」
#大家都是德不要分那麼細
#1249「同年,俄羅斯發生兩次革命,羅曼諾夫王朝瓦解,戰況稍微對德國有利了些。」
就是他們放列寧回去嘛,最後還令俄國變成蘇聯,佔領東德幾十年。
#1334「上西利西亞(Oberschlesien)和東普魯士(Ostpreußen),由居民投票決定歸屬哪一國;但澤(Danzig)成為自由市,波蘭擁有該地港口的使用權。堪稱德國人心靈故鄉的東普魯士,從此再也不是德國的領土了。」
其實東普魯士在一戰後仍是德國領土,只是波蘭走廊把它和德國其他領土分隔開來。
#1393第五章「德國的憲法(威瑪憲法)在當時的世界是最民主的憲法」
徒法不能以自行。
#1479「納粹主張國家高於一切的國家主義,屬於右翼政黨,但是黨名卻包含了社會主義一詞」
正如自認社會主義的左翼政黨也不乏國家政權高於一切的,極權無論左右最後都會一樣,不用分那麼細。
#1939第六章「舊東德國民因為遲遲未能的消除而持續積累不滿」
消除甚麼﹖
---
《極簡英國史》
#290前言「認識其民族興亡」,是「興衰」,英國未亡啦。
#306序章「大不列顛暨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應為「及」。「暨」有同一之意,例如「港協暨奧委會」就是指「體育協會」和「奧林匹克委員會」其實都是同一個會的意思(用「及」的話就變成有兩個會)﹔而「大不列顛」和「北愛爾蘭」是兩個不同的地方,所以應用「及」而非「暨」。
#344第一章「發現東漢皇帝作為回禮所授予的金印」
其實不只是回禮,也是信物。
#366「羅馬人的離開削弱了大不列顛島的防衛力量,皮克特人便越過哈德良長城進逼南部。」
其實只是「不列顛尼亞」罷了(因為皮克特人也是在同一島上)。
#407第二章「西元六世紀末,基督教正式傳入大不列顛島。其實基督教在羅馬帝國統治時期便已經在此活動,但由於羅馬人放棄不列顛尼亞,離開了大不列顛島,傳教活動也隨之中斷。因此教宗在五九六年派遣了傳教士,向盎格魯-薩克遜人進行傳教活動。」
由409年羅馬撤出,到596年已有187年。
#426「當時的大不列顛島並沒有預想到會有來自海上的敵人,即便是聚集了財富的修道院,警備也是相當鬆散。」
應該是因為教徒本身很尊敬教會,根本沒想到會有人搶劫修道院﹖
#464「在內政方面,埃塞爾斯坦擴充了阿佛烈建立的「夏」制,並在夏之下設置「郡」、「十人組」,將行政區劃分得更細。」
不知道原文,但中文一般就會把「夏」(shire)譯成「郡」,所以沒可能下面的分區又叫郡。
#627第三章「威廉一世製作了全世界第一本土地登記簿冊」
這有點難以置信,如果說「西方世界第一本」還算了。因為魚鱗圖冊的出現雖然較遲,但中國更早已行均田制,沒土地登記冊應該做不到。甚至先秦的井田制,就算井田本身如黃仁宇所言只是一種形象(實際的田不可能都是方形),至少也會有哪塊田屬於哪一家的紀錄。
#644「葛羅斯特伯爵」香港叫「告羅士打」。
#686「在英格蘭與歐陸都擁有領第的貴族」應為「領地」。
#721「萊斯特伯爵」香港叫「李斯特」。
#758「過去的貴族身分原本只有「伯爵」及「諸侯」這種曖昧的區分」
此處稱「諸侯」其實是指後來的男爵(英國貴族制度中公、侯、子爵都是後來才出現),所以稱「諸侯」其實文字上很易誤會。如果要跟後來的男爵區分,似乎稱「諸男」或「諸爵」較好。
#946第四章「薩默塞特公爵」香港譯「森麻實」、新加坡譯「索美塞」。
#975「沒有逃亡,但也不願接受天主教信仰、堅信新教的人則遭判異端罪並處以火刑等,受到嚴重迫害,人數多達三百人。由於實行如此專斷嚴苛的天主教政策,瑪麗一世因而被稱作「血腥瑪麗」。」
六四屠殺恐怕也不只。
#1043「所謂的重商主義,是指在經濟的三大要素──「製造」、「運輸」、「消費」中,把重點放在「運輸」上,將國家的資金及人才投入到物流以累積財富。」
重商主義應該最重視的是貿易順差﹖
#1130「從此之後一直到現在,英國國王都不被允許進入西敏宮內的下議院議場。」
應該不是「不被允許」(包括西敏宮內的全部宮殿都屬於國王,誰可以拒絕他進入自己的宮殿﹖),而是「不會進入」免得被視為「王室干預下院辯論」。
#1139「新政府雖然號稱共和制,但實際上是由克倫威爾進行獨裁統治。他打壓獨立派以外的敵對派系,有時甚至動用武力。」
所以英國人早就知道「國王之有無」與「民主之有無」無關。
#1674第七章「一九三六年即位的愛德華八世愛上了已婚的美國籍女性華麗絲.辛普森,這在英國當時的上流社會是不被允許的事。」
應該只是皇位繼承人不允許吧。
「外界便以「愛美人不愛江山」這句話形容這場騷動。」
一般都是叫「不愛江山愛美人」啦,那是襲用現成詩句,不宜倒裝。
#1757第八章「這種經濟不景氣的現象被稱為「英國病」,原因出在老舊的工業設備及經營體制沒有與時俱進,西德及日本的成長使得曼徹斯特等工業地帶的製造業衰退;政府提供了周全的社會保障制度,導致社會失去競爭意識等,說法不一而足。」
市場原教旨喜歡這樣說,但其實這解釋不到,為何社會保障更全面的德國和北歐就沒出現同樣問題。
#1779「英國原本就一直有來自印度、肯亞等大英國協成員國的移民,由於歐盟成員國的民眾可自由往來於各國,因此在歐盟成立後,英國也增加了許多從東歐、中東經其他歐盟成員國而來的移民。」
其實在歐盟未讓人口自由流動前,英國早就已經收窄了由前殖民地來的移民法規。
#1789「另外,英格蘭與威爾斯則在二○一六年舉行了「脫歐(退出歐盟)」公投,獲得過半數民意支持。」
不只是英格蘭和威爾斯,是全英國公投啦。
---
《極簡美國史》
#379第一章﹕圖中十三殖民地的維吉尼亞,其實範圍應該包括西維吉尼亞(西維吉尼亞州要到南北戰爭時才分裂出來)甚至肯得基州。(何況當時的十三殖民地邊界與今日不同,直接透用現今的州界會造成誤導。)
#392「英國士兵向在波斯頓群聚抗議英國駐軍的民眾開火」應為波士頓。
#403, #628「費拉德爾菲亞」其實你不寫費城反而讓人看不明白啦。
#480第二章「「殖民地」因此成為擁有自治權的「州」」應為「主權」。
#492「鑄造貨幣及統一價值最少必須要由九個州共同決定」應為「通貨」。
#562「愛倫.坡在27歲時與姑媽的女兒結婚」
即姑表,在中國傳統應該是不能結婚吧﹖
#628第三章「對傑佛遜來說,最大的考驗是位於密西西比河西邊的西班牙領地──路易斯安那的主權歸屬。在爆發英法北美戰爭之前,從加拿大到路易斯安那為止的廣袤領土都屬於法國的殖民地。戰爭結束後,加拿大割讓給英國,路易斯安那則以密西西比河為界,東給英國,西歸西班牙。若路易斯安那成為法國的領地,那對與法國關係惡化的美國而言,無疑是一大威脅。」
路易斯安那一開始說是西班牙的,然後又法國,跟著又歸西班牙,然後又法國。這段話史實上應該1沒錯,但文氣很不連貫(至少沒解釋清楚主權轉變的原因),令人很難讀得明白。
#655「美國商船一面假裝中立,一面讓從英國、法國在西印度群島的殖民地運出的物資暫時在自家港口上岸,之後再趁機將物資裝運至法國和英國。英、法兩國不認為這是中立國該有的行為,宣布追捕美國商船。」
兩家茶禮從來都不易食,香港呢﹖
#665「印地安人在獨立戰爭時站在殖民地那邊,不過一八一二年戰爭時卻與英國結盟攻打美國。」
因為發現原來英國人對待他們比美國人溫和得多。
#689「歐洲不要干涉美國」應為美洲。
#714「傑克遜開創了執政黨可以自行任命輔佐政治家的官員,且由參與競選活動的工作人員來擔任這些職位的「分贓制度」,藉此結束了名門望族壟斷官場的體制。」
是否推翻世襲只能靠朋黨作為階段性措施﹖(不過美國不少地方到今天還是這樣)
#727「墨西哥政府依照國家戰略,在德克薩斯進行開拓並招募移民。大量美國人接受招募,募集的人數於一八三○年達到兩萬人以上。墨西哥急忙禁止美國人移居到德克薩斯,但沒有什麼太大的效果。一八三六年,移民至此的人宣布德克薩斯共和國獨立。」
又是養狼狗咬心口,看來要怕移民的不應是美國而應該是墨西哥﹖
#763「整體來看,移民大多都在西、南部以農為業。相對地,因為鮮少有人移居到北部,造成這個地區的製造業停滯不前。由於這樣的背景,北部人普遍認為要引進機械技術,而不是依賴人力。」
波士頓紐約這類大城市不夠北﹖
#935第四章「一八六一年四月十二月」應為「日」。
#1002「利用像輸送帶般的流程作業來組裝零件」應為「流水作業」。
#1041第五章「以接任詹森職位,當選第十八任總統的尤利西斯.格蘭特為首所組成的美國政府持續採取曖昧不明的態度,在制止經濟自由發展的同時,也不打算嚴格取締。」
取締甚麼﹖
#1107「第二十五任威廉.麥金萊決定向西班牙開戰」應為「第二十五任總統」。
#1118「威廉.塔虎脫為,不可能單用軍事力量壓制各國」應為「認為」。
#1184「在美國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一九一七年,俄羅斯帝國爆發二次革命。」應是指二月革命。雖然維基百科指亦稱第二次俄羅斯革命,但中文「二次革命」通常是專指推翻袁世凱的那次。
#1253第六章「軍縮會議」為日文,中文稱「裁軍」。
#1323「由於蘇聯在五年計劃中重點發展重工業和農業,國力大幅提升。隨著其他國家的衰退,蘇聯成為美國名符其實的競爭對手。」
還在二戰前,哪有那麼快﹖
#1350「隔年一月,羅斯福就言論和宗教自由、免於匱乏和恐懼發表演說,向美國人民解釋為什麼要參與戰爭。」
當時其實還沒有參戰,只是援助英國。
「珍珠港事件正式為美國的第二次戰爭,也就是太平洋戰爭拉開序幕。」
應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美國豈只打了兩次戰爭﹖
#1357「第十三任總統米勒德.菲爾莫爾」
其實Fillmore無論譯成「菲摩」或者「菲爾摩」都會簡潔得多啦。
#1476第七章「接著在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英鎊的信用低到無法作為貨幣使用。」
應該沒那麼誇張(英國人還在用英鎊),只是無法作為國際貨幣使用罷。
#1564「至此,憲法裡寫的自由和平等,終於清楚載明於法律上」
應是《獨立宣言》,如果憲法有寫就不需要再通過民權法案了,最高法院直接執行就成。
#1564「以越南北部的河內作為都市,建立越南民主共和國(北越)」應為「首都」。
「一口氣占領了美國在北越首都西貢的大使館」很明顯是「南越」之誤。
#1585「蘇連」的「連」是日文(ソ連),中文為蘇聯。
#1596「簽屬」應為「簽署」,#1654「部屬」應為「部署」,同音字。
#1637「基於「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的原則,美國和沙烏地阿拉伯也有著深厚的良好關係。」
也不只因為這樣,還有石油的考慮吧。
#1654「從上到下大致為上將、中將、少將、准將、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准尉、上士、中士、下士、一等兵、二等兵及新兵。」
美軍單是高於上士的士官長就分很多級了。
#1692第八章「以美國為中心的自願聯盟和阿富汗軍事政治聯盟組織「北方聯盟」,對當時統治阿富汗九成領土的反政府組織「塔利班」和恐怖組織「蓋達組織」進行猛烈的攻擊。」
當時塔利班早就組織了政府。(有哪個組織控制了全國九成領土還只是「反政府」的﹖)
2 則留言:
感謝您這樣精細的筆記。我應該也要買這三本書來看看。
謝謝﹗看來新那本俄羅斯史更引人興趣吧﹖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