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alysis

星期六, 5月 21, 2022

未有電腦的年代如何借書﹖

(這是為圖書館主任協會會訊寫的)

對於這一代「數碼原住民」而言,沒有電腦的生活已經是「史前時代」。

幾年前大家執拾圖書館時,學生找到一個大木盤,裡面有一堆小木塊和數字膠牌。他們感覺大概像考古學家挖到一堆史前工具一樣,完全不知道是用來做甚麼。

在下是電腦和網絡在生活中「由無到有」的一代,經歷過未有電腦的日子(註1),當然知道這堆東西是用來借還書的。奇怪的是,不比我年輕太多的助理小姐竟然說她不知道﹗要不是想扮年輕的話,就只能說是因為她不如在下自小對圖書館感興趣了。(笑﹗)

事實上我和助理小姐的童年,是香港圖書館界電腦化過渡的時期。我讀的小學沒有圖書館(可能有圖書櫃但沒有印象),中學圖書館在我升中時才剛轉用自設的借還書系統(我們有位很厲害的電腦科主任,註2)。公共圖書館也是1993年才開始電腦化,所以我自小就有紙本借書證(現在上網不難找到照片),當時借書不能跨館歸還。

為何助理小姐不知道這個木盤怎麼用,而在下知道﹖除了因為對圖書館特別感興趣,也因為經常去舊居樓下的小童群益會小型圖書館。這圖書館人手少、設備也少(因為屋邨人口老化後來還結束了),所以一直到結束都從未電腦化。由於經常去,又跟職員熟稔,所以有很多機會了解借還書程序。

既然很多人(甚至乎我們的助理小姐)都不知道這個木盤怎麼用,於是我就在後來的校慶開放日裡,搞個「時光隧道」攤位示範「沒有電腦如何借書」。

以下請小馬騮示範,當然牠要先預備自己的借書證。
(當然不應該用別人的證借書啦。雖然以前借書限額只有三本,所以我還是拿爸爸媽媽的名義去申請借書證好多借幾本……)


(方家騮﹕仔仔話有本書講香蕉架,等我去借先﹗)

然後連同想借的書拿到櫃台﹕


(方家騮﹕做乜變左本講岩石既﹖>.<)

然後館員會打開書的封底,從書袋抽出裡面的書卡。書袋和書卡都印上索書號、登錄號和書名,方便配對﹕
(現時學生見到書袋書卡也會表示「這是甚麼」)


(二騮﹕你都係畀張證我先啦~)

館員會把書卡插進你借書證的袋中,再把借書證(連書卡)放在木盤中相關還書日期的一格。(此處即為22日,對應還書日期12月22日)


木盤裡依還書日期排列所有已借出書籍的書卡,所以圖書館就會知道有哪些書被誰借了出去。

數字膠牌是標示還書日期,小木塊是用來分隔不同日期的膠牌。今天借的書(還書日期最遲)通常放前面,然後每天加新牌,逐日推後,排到最後就會是遲還書籍。
(當時借書限期一般不會超過兩星期,所以代表月頭的膠牌到月尾總可以重用,不會跟上一個月的日期重疊。)

這也解釋了為何當時不能跨館還書,因為沒有電腦化圖書館系統和網絡連接,另一間館不會知道你借了甚麼書。而借書證和書卡都在原有館,只有那間館才能「還原」整個過程﹕把借書證還給你,書卡插回書袋。現在電腦化系統讓你跨館還書是在網上完成這個過程。

最後當然要蓋印啦﹕


(家騮﹕做乜迫我借本岩石書……)

在敝館還有一重手續,就是離開時要給門口的服務生檢查蓋印﹕


(家騮﹕尖尖,有冇得叫仔仔換返本香蕉書畀我﹖)

還書時手續剛好相反。你把書還到櫃檯,然後館員從該還書日期的膠牌下找回書卡。館員把書卡放回書袋裡、把借書證還給你,就完成還書手續。如果有遲還就同時計算罰款。


(家騮﹕二騮快D幫我還左佢啦﹗)

這個攤位到校慶開放日也相當受歡迎,順便讓不少學生了解一下「未有電腦之前」的生活。(再笑﹗)

看來不知是甚麼,但其實說穿了一點也不難用呀。

---

(註1﹕電腦和網絡當然在方某出世前就有了,可是在香港遠未普遍。我們升中時才接觸到電腦,用5.25”的軟磁碟儲存LOGO圖像(後來才轉用3.5”有硬殼的)。後來第一次在圖書館上網,當時的瀏覽器是現已消失的Netscape,網絡入口之王還是Yahoo而非Google,而且Yahoo還只是一個網頁目錄。當時開的第一個電郵戶口因為很久沒用,幾年後竟然無法再登入了。大量上網還是升上大學後的事,因為大學提供免費的56k撥號上網線路,在家透過商業撥號上網是要交PNETs逐分鐘計錢的。)

(註2﹕說那位老師「很厲害」不是開玩笑,很多方面他都是先鋒。不過當時他只是以資料庫軟件自設簡單的借還書系統,圖書館目錄還沒有電腦化,因為後者的要求複雜得多了。包括本會先賢在內的本地圖書館界開發SLS圖書館系統也是同期發生的事,所以敝校老師無法自行搞一個完整的圖書館系統是很正常的事。
當時自設的借還書系統只是紀錄了一大堆「哪個借書證條碼對應哪個學號」、「哪個書籍條碼對應哪個登錄號」、「某個借書證條碼在某天借了某個書籍條碼」的資料庫而已,完全沒有書名和人名。
所以我們每天放學後的工作,除了看守圖書館和把書上架之外,就是處理當天的遲還名單。那張遲還名單沒有人名和書名,只是印了很多行「某學號借了某個登錄號的書,未在限期前歸還」的文件,所以無法直接發給遲還書的學生。我們還要逐行翻查學生紀錄和書籍登錄冊,然後在原有的紙本遲還通知表格上逐張填寫人名、學號和書名,才能夾進點名簿作正式通知。
這個借還書系統也用作每年盤點程序,當然同樣只能顯示「哪個書籍條碼應該有但沒出現」,我們要翻查登錄冊才會知道是哪本書不見了。
這個非常費力的人手程序,直到1997年學校安裝了正式的圖書館系統才完結。之後才能直接列印「某人借了某本書未還」的遲還通知,和「某本書不見了」的盤點報告。那一年方某就是因為長年在圖書館幫忙,所以會考後的暑假被校方直接聘請作短期暫時工,負責紙本登錄冊電腦化的檢查工序。)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