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alysis

星期二, 8月 20, 2013

around the museums

星期一先過海訂袍,然後就坐船回尖沙咀行博物館。

星期日才跟朋友談天,提及現在不少院校的迎新營都跑到跟校園沒關係的市區搞,有點無厘頭。大家說到中大和科大可能因為校園夠大,所以迎新營都在校內。

怎料這天在天星碼頭就見到一批中大新生。
不過他們都背著個「中大建築」的袋,如果說要過海看歷史建築、以此作活動或遊戲內容,倒也說得通。

不過見到他們上船後,有一組人竟然拿吉野家出來吃,我就皺眉頭了。=_=
倒不是因為怕他們弄污地方,而是他們以為這是海外線離島渡輪麼﹖才幾分鐘的船程,連另一組吃漢堡包也吃不完。你們打開飯盒,扒不了幾口就到岸被人趕下船啦……﹗

夏天……

---

去歷史博物館是必然的。不過下午時間還多的是,所以暫時決定先就近解決了藝術館。

藝術館一樓的「收藏五十年—故人故事」說的是藝術館自己的故事,所以人不多,但在下特別有興趣,否則上次不會特地去聽他們話當年

因為不准開閃光燈,所以傻瓜機拍得不好,原諒則過。

出於對政府架構的一般常識,我本來想說「Director of Urban Services」不可能是甚麼「文康市政司」。因為 Director of Urban Services 應為「市政總署署長」。文康市政司既然是司級官員,應稱 Secretary。(更何況連信紙也是市政總署的)

不過再查,當時文康市政司的確是徐淦,這個司是之前一年才成立。 而且香港政府的官名混淆亦非始於當日,例如「教育司署」那個教育司本來就是 Director of Education,後來在其上設置一個「教育司」(Secretary of Education),才把它改名為「教育署署長」。(後來特區治下又局署合併,這是後話)
而在提及古物古跡的立法會文件引述這條例的大陸網頁上, 「文康廣播司」的英文相應名稱卻是「Secretary of Municipal Services」(直譯即「市政事務司」),這個對應發生的時間同樣是1986年。之前一年1985的對應名稱卻是「市政總署署長 / Director of Urban Services」,1986年的對應一直到1989年才再變成「文康廣播司 / Secretary for Recreation and Culture」,1996年再改成「文康廣播司 / Secretary for Broadcasting, Culture and Sport」。
結論是……﹖
結論是……真的很亂。(不才如我,唯一想到的合理解釋就是,當時徐先生身兼二職……)

這幅看倌未必有興趣,只是藝術館歷年通訊的封面。
在下倒拿過左邊第二本款式的通訊(當年各博物館通訊的統一設計),不過因為對藝術一向興趣不大,所以對藝術館消息向來不大留意。

這幅照片特別拍下,因為除了護書之外,收藏家也有這種「車禍時攬住所愛一齊死」的癡情﹕
(虛白齋主人劉作籌先生,後來他把藏品全數捐給藝術館)


這幾幅畫,如果看倌對開埠早期史有興趣(而又好眼力的話),可能看得出是毒麵包案的插畫﹕
   
藝術館說買到名家親筆簽名的掃描是「執到寶」。

金木水火土」是藝術館一個很有趣的展覽系列﹕
上次的講座說過有多少困難。


然後上去看「海上瓷路—粵港澳文物大展」。
這個展覽,我拍了第一幅的「歷代商船路線」地圖就被保安姐姐制止。這個展覽是跟廣東省博物館合辦,不准拍照﹕


展覽的其實全部都是瓷器。有些頗有趣,例如有種瓷器是加了紙葉才入爐燒,燒後釉面會留下葉印。我想被當成藝術品多,如果用來裝食物會否有點不衛生﹖

展覽附設給小朋友的遊戲小冊子,這次很多大人玩,因為是心理測驗。
我揭開答案那一頁,註明是基於展覽內容和歷史藝術知識而設的小遊戲,與心理學並無關係云云。如果沒這一句,被科學控版友見到可能會去投訴誤導小孩吧﹖我笑了。:P


當代藝術不懂欣賞所以完全沒理會,書畫展也不大懂欣賞,不過倒是見到有幅有趣的﹕
(岩晒方家騮)

---

之後走到歷史博物館,繼續看「清代宮廷服飾」展覽。
不就是不同款式的龍袍、戎裝、常服之類,主要是看花紋、飾物之類,連王子的開襠褲也有。


這幅在場外拍下,顯然是為了抽水。宮中有個「芳潤軒」,好同學還曾經在星洲拍到「富潤屋」呢﹕

(右側亭內的是道光皇帝,圖中黃袍的是後來的咸豐皇帝,左側藍袍的就是後來人稱「鬼子六」的恭親王奕訢。)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