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閒過立秋」,立秋看來的確沒甚麼特別意義,既不代表天氣轉變、又與農作無關。
想記住廿四節氣,有首很出名的節氣歌﹕
 春雨驚春清穀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大小寒。
或者我們可以簡單比較一下節氣名稱的意義,在下嘗試把大部分的節氣名稱分為天文類、氣候類、生物類、節日類。(當然每個節氣總會有不同活動的,在下討論的是節氣名稱對我們的意義。)
立春﹕節日—接近農曆新年,算命中視為生肖轉換之日。
 雨水﹕氣候
 驚蟄﹕生物—冬眠動物開始活動,通常是農耕之始。
 春分﹕天文—日夜長度相同,日漸增。
 清明﹕生物/節日—本意指萬物潔淨清明,後指清明節。
 穀雨﹕氣候/生物—有利播種的雨水。
 立夏﹕(所謂夏天的開始)
 小滿﹕生物—穀粒開始飽滿。
 芒種﹕生物—開始種有芒之穀。
 夏至﹕天文—日間最長之日。
 小暑﹕氣候
 大暑﹕氣候
 立秋﹕(所謂秋天的開始,但其實天氣還很熱)
 處暑﹕氣候—暑氣之止,不過這個名顯然是騙人的,在北方也不見得九月前就入秋。
 白露﹕氣候—清晨氣溫轉涼,始見露水。
 秋分﹕天文—日夜長度相同,夜漸多。
 寒露﹕氣候
 霜降﹕氣候
 立冬﹕(所謂冬天的開始,亦有指帶秋收後「冬藏」之意)
 小雪﹕氣候
 大雪﹕氣候
 冬至﹕天文/節日—夜間最長之日,因為已是日間最短的日子,陽氣之後會反增,所以成為節慶日。
 小寒﹕氣候
 大寒﹕氣候
各種類別出現的次數﹕
 天文﹕4
 氣候﹕12
 生物﹕5
 節日﹕3
 無分類﹕3
可見在廿四節氣之中,帶有氣候意義的名稱始終最多,其次就是跟農耕有密切關係的生物類。
 節氣本身是按照天文劃分(天空中太陽視路徑—即黃道—的廿四等分),但帶有天文意義的名稱反而少,只有兩分兩至這四個點。當然,黃道上的確亦只有這四個點有天文意義,只是古人自己再細分當作標誌而已。
「閒」的倒不只立秋,其實立夏和立冬都沒甚麼意思。要不是跟新年和算命有關係的話,立春其實也沒甚麼大不了。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