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alysis

星期六, 8月 11, 2018

老兵不死—香港華籍英兵


鄺智文《老兵不死:香港華籍英兵(1857-1997)》,香港﹕三聯,2014

的確這從來不是受人注意的題目。香港一直被視為經濟城市、香港人一向被視為經濟動物,當兵怎樣看都是外星人的職業,也沒甚麼人認識他們。英國政府以往不想強調香港人可當兵這一點,中華民族主義者更會認為這些事奉洋人政府的華人如同叛徒,更不會有興趣描述他們的事跡。

可是,正如作者先前在講座所提及的,英國政府對軍費一向樽節,於是很早就在華招募助手減輕負擔。最早招募的只是苦力,雖然受人歧視,但待遇相對其他工作已經不差,所以應徵者大不乏人。雖然也有出現狡猾的「逃兵」,但華人苦力刻苦耐勞而且有紀律,亦令英軍認為是可造之材。可惜原本對華兵不錯的觀感,不久後被對華人的普遍鄙夷所取代,再加上華人家鄉大多在中國的政治因素(英國擔心戰時華兵家人被劫持會影響忠誠),所以遲遲未能正式開展招募華兵。
雖然作為輔助性質、技術人員的華炮兵和華工兵已有少量服役,並得到好評,但就如一戰時華工在戰場的犧牲一樣,被列強刻意遺忘。

一直到二戰臨近,在德日兩線威脅下,英國政府才正式招募華人參與戰鬥崗位並建立華人軍團。可惜的是已經太遲,這批華兵訓練才剛開始就已經被迫直接面對日軍戰鬥。(英國人似乎總是這樣,就像香港的民主化進程也是遲到來不及建立習慣就要移交一樣,當然解密檔案表明後者是受中共威脅不能推動。)
話雖如此,無論是全職的正規軍還是兼職的義勇軍,華兵都全力以赴、以寡敵眾、雖敗猶榮。就像英軍軍官的形容,華兵當中沒聽見有誰加入日軍的,足見忠誠。(相比而言,雖然作者前著中英軍軍官對印兵在港表現亦多有好評,但投降後有些服務日軍的印兵也出賣英軍服務團的逃亡計劃,導致紐臨參謀長被殺。)

香港投降後也有很多華兵到大陸參與英軍服務團的間諜工作,更誇張的是以往大家一直不知道,原來有百多個香港人到緬甸參與特種部隊作戰。他們參與了英印軍第77旅在敵後實行擾亂作戰,牽制日軍第53師團令他們無法支援在密支那被國軍圍攻的日軍。他們的表現令英軍刮目相看,從中亦誕生了首批華人的正規軍軍官,令華人在戰後英軍地位逐步提升,不再只是戰前華工兵華炮兵時代的技術支援角色。

香港移交中共前,無論是正規軍的華兵或義勇軍都被遣散,以中共對香港人的不信任,自然也不會重建類似義勇軍的民兵單位。香港人的軍事經驗從此出現斷層(搞清楚﹕解放軍給青少年那些軍訓營不是真的軍訓囉,那些只是體驗營)。而中共亦只會強調其麾下東江縱隊的貢獻,而不想香港人記得曾經有一批「勇武」的英籍華人。重溫這些歷史,可以令香港人發現更多「經濟動物」以外的可能。

本書固然是作者撰寫《孤獨前哨》引發的後續研究,但似乎也是近年對本土歷史的關注令這類中文版學術著作有足夠市場,所以才得以陸續出版(要不然就大多只有英文版本,就像之前徐醫《城邦舊事》的介紹)。作者今年還剛出版了中文版的《東方堡壘﹕香港軍事史(1840-1970)》(Eastern Fortress),祝大賣。

(方某人其他書評書介)

---

筆記,或挑骨頭﹕

p.15 「協助國」應為「協約國」。

p.17 註35 (想不到徐醫的《城邦舊事》已經入史家法眼,成為本土史觀點的代表之一了)

p.76 「沙福克號(HMS Suffolk)」如果按本港街道命名叫「沙福號」就夠了。

p.79 表3第五行第一格「0.60」應為「0.70」。

p.177 「華人後備空軍(Hong Kong Auxiliary Air Force)」不知是否正式名稱﹖因為在我小時候 Royal Hong Kong Auxiliary Air Force 是叫「皇家香港輔助空軍」。

p.197 「公立學校(public schools)」這樣譯似乎很易令人誤會,因為英國的public school並非香港一般的公立學校(以公帑成立的學校),而是有錢人才讀得起的貴族學校。所以英國的public school一般另譯為「公學」。

p.206 「香港兵(Hong Kong Other Ranks, HKOR)」如果則後面的「英兵(British Order Ranks, BOR)」比較就很不協調。我原本還以為是前者誤植,但一查原來是後者誤植,因為Other ranks是指士官兵(非軍官)。

p.211 「國防部常務次官嘉倫邦子爵(Viscount Cranborne)」照道理常務次官(或常任次官,Permanent Secretary)不需要找個貴族來做,雖然是高級文官但就算封終身貴族也不過是男爵。他的職務「Under-Secretary of State for Defence」屬政治任命,我認為譯作「國防部政務次官」更好。

當然內閣制政府的secretary太多的確很難譯,例如新加坡政府各部門的政治官員就包括﹕
—Minister (部長)
—(Senior) Ministers of State ((高級)政務部長,但我認為這樣譯很易跟部長混淆)
—(Senior) Parliamentary Secretaries ((高級)政務次長)

英國政府的部門就有﹕
Secretary of State (大臣/部長)
Ministers of State (國務大臣)
Parliamentary Under-Secretary of State (政務次官)

其實我個人認為中間那級無論叫「政務部長」或「國務大臣」都很容易跟正部長混淆,也許中間這級叫「次長/次官」,下一級叫「助理次長/助理次官」比較適合。但這樣譯也不成,因為美國國務院是這樣的﹕
—Secretary of State (國務卿)
—Deputy Secretary of State (副國務卿)
—Under Secretary of State for XXX (國務次卿)
—Assistant Secretary of State for XXX (助理國務卿 / 助理次卿)

所以第三級不可能叫「助理次官」,因為要留給第四級。也許第二級叫「副部長」或「副大臣」算了。

古鎮煌就曾恥笑電視劇把「company secretary」(公司秘書)當成秘書的晉升職級,笑稱反正英國政府有一大堆under-不under-的secretary也難怪鬼佬會搞亂,進一步笑謂反正九七後接收香港的中國政府最高層也不過是個主任,而他手下又有很多主任……

p.214 提到1950年日本吳港是英國佔領區,這跟大家認為日本由美軍單獨佔領的印象不符。查考可發現雖然佔領日本是由美國主導(盟軍總司令部就是美軍組成),但英聯邦其實有份派兵參與佔領。大概是因為英聯邦部隊很快就開始減少駐軍,1950年韓戰爆發後還把重心轉移到朝鮮半島,1952年結束佔領後亦不如美軍一直駐日,所以我們比較難留意到。

p.215 圖中戰役勳章上的橫槓「Borneo」嚴格而言並非「汶萊」(Brunei,雖然兩者同詞源)而是「婆羅州」(或稱婆羅乃)。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