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alysis

星期二, 8月 21, 2018

日本人為何選擇了戰爭


加藤陽子《日本人為何選擇了戰爭》,香港﹕商務,2016
(台灣另外有出版)

這本書其實不是暑假讀,而是學校期末考前已經讀完的。一直未介紹,除了因為那段時間太忙之外,亦因為有點不知從何說起的感覺。

吸引在下為圖書館買這本書的是書名,這的確是一直關心的題目。但讀完卻很難簡單回答這個答案,因為書中其實並沒有一個很明確、一以貫之的答案,說「日本不斷挑起戰爭的原因就在X」(笑)。當然這大概也是因為我們一向在中史課上有「日本由此至終就是處心積慮要侵略中國」的印象,所以才會期望有個簡單的答案。

當然,處心積慮的侵略並不假(例如國土狹小、國防上對朝鮮半島的歸屬很敏感,或者歷史上一直與中國競爭東亞領導地位這類原因,書中都有提及),但如果只是停留在這個層次上討論,就跟以往的著作分別不大,甚至跟作者描述那些「不要再道歉」的右翼史觀著作一樣,沒多大價值了。

這本書值得為圖書館買,除了因為作者比較日本以至中英美俄的資料,嘗試解釋日本投入各場戰爭的內外原因,亦因為這本書本來就是作者為一間私立中學歷史學會學生的一系列演講內容,所以程度應該也很適合我們的學生閱讀。當然對大人也會有相當的啟發。

作者首先以美國發動反恐戰爭和日本發動七七事變對比,指出兩者有個共通點,就是這兩次發動戰爭的一方都不當另一方是對手。美國認為恐怖份子不是一個國家、沒有談判的餘地,同樣地日本當時也聲明不會以國民政府為談判對手、甚至說他們是去「討匪」。這種對比我們恐怕沒想過。何況兩者同樣都被這場戰爭糾纏著,只是美國似乎抽身得比較快(於是爛攤子就留給別人),而日本就一直被纏到另一邊被美國打敗而已。

美國和日本另一共通點,就是作者指出他們都曾因為「錯誤引用歷史」而陷入戰爭。美國因為中國內戰和韓戰的經驗而陷入越戰(當然李光耀會說這是正確決定,令東南亞不至於完全被赤化),日本的軍部人物則以大坂冬之陣的教訓唆使天皇同意向美英開戰。

民主政制也未必避免到開戰。當然日本戰前的民主本身就是殘缺的,在憲兵審查下反戰聲音很難影響大眾(這也是日本圖書館協會訂立圖書館自由宣言的背景),而政黨內閣在選民對政黨政治不滿、和狂熱軍人刺刀威脅之下,亦不敢制止軍部的妄動。作者甚至比較現在,雖有較全面的民主制度,但人口老化之下下一代所必須的政策,亦不免為政客所忽視。

有一點對在下頗新鮮的,反而是胡適的「日本切腹,中國介錯論」。這個日本學生聽了也覺得「很厲害」的想法,我們讀書反而未有聽聞過。就算上網找也是日文資料多於中文資料,倒是有個作者認為胡適此論昧於日本和國際情勢。
但現實偏偏是如同胡適所言發展﹕中國被蠶食時是無法得到列強援手,要直到中日全面開戰、中國不停地輸,輸到山窮水盡中央崩潰、列強在沿海沿河的既得利益受到威脅,才會被拉下水援助中國。而日本人面對美英遏止又不肯收手,最終就引發太平洋戰爭並迎來最終的毀滅。中國透過全面戰爭自我犧牲而把日本侵略引向死路,這就是日本切腹、中國介錯論。
甚至這件事的結局亦一如汪精衛所預期(他以此反駁胡適,他後來亦投日求和),中央總崩潰就算可以拖死日本,結果也只會把國民黨的天下變成共產黨的天下。這點倒是不少人都想得到,所以蔣介石也一直在拖延對日抗戰希望以時間換取空間,先把共產黨剿滅(但張學良受煽動兵變迫蔣抗日,令中正一生恨剿匪不力,這是後話)。就連同樣投日的鄭孝胥也一早說過「大清亡於共和,共和亡於共產,共產亡於共管」,第二句早已成真,就差第三句。

最後,作者提到分村村民的應對。關東軍建立偽滿州國後,政府就企圖分散日本人前往殖民,除了虛假宣傳、還對經濟蕭條的村落提供補助,利誘他們派出移民。到了日本戰敗時,關東軍卻自己溜走,這些逃亡村民所面對的就是像多年前《溥傑與王妃》描述的那種災難。
可是,在無法抵抗的時代大潮之中,仍有人依賴高明的對策生還。有一條千代村,開拓團長深明土地是奪自中國人,所以一開始就跟中國村民建立良好關係(可以想像其他不少村落的日本人都會把中國人當成下等人吧,自然就累積了仇恨)。到戰敗時,就向中國村民的代表提出,把所有農場和建築物直接交給中國人,請他們幫日本村民逃到安全地點。而中國村民也沒有辜負日本村民的期望,他們成為死亡率最低的逃亡團隊。
由此可見,如果有足夠睿智的領袖,行事不乖張,就算在不可抵抗的時代洪流中,也可以減少沒頂的機會。

(方某人其他書評書介)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