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alysis

星期日, 9月 22, 2019

1944-1945年英美情報機關在香港和兩廣地區的競爭

[1944-1945年英美情報機關在香港和兩廣地區的競爭—鄺智文博士]

0. 遲了出門,結果趕到已快要開始,而且在這種兵荒馬亂的日子演講廳也爆滿,只能坐另一間房看大電視。講者說有他的學生在場,不知在下教過的舊生(碰巧也是他的學生)在不在。

1. 講者指這是由為長春社主講的「英軍服務團與東江縱隊」講座擴充而成,他為淪陷時期情報和特種戰鬥的一系列研究已陸續刊出論文,正在準備成書。(方按﹕我連《東方堡壘》還未有空讀……)

本講座內容大綱﹕
—中緬印戰場的特殊性,對英美在華情報與特殊戰的影響
—1944年英美情報和特殊作戰組織在兩廣和香港的消長
—1945年英美在華南與香港的競爭

講者因為結識了賴廉士的女兒,得知有不少檔案可於澳洲戰爭博物館借閱。亦前往華盛頓College Park的檔案館,以接觸戰略情報局(OSS)的檔案。

2. 所謂情報和特殊戰(special operation),包括很多活動,由拯救戰俘到心戰造謠,以至在日佔區購買報紙再翻譯成英文給上級參考也是。而這些作戰很多時其他沒甚麼用。

這場戰爭局勢是,其實日本沒想過會贏(尤其槓上美國),只是想推遲輸。
(方按﹕簡單點說,日本一直只是想增加美軍的困難和傷亡,令他們厭戰求和,從而爭取優惠條件)
反之,盟軍也不擔心打不贏(因為有美國),而是各方都部署想在戰後擴張勢力。(所以需要搞情報戰)

英軍服務團參與奪回香港的過程,也影響了香港歷史。

3. 中緬印戰場的特殊性
3.1 地理上,中緬印戰場是在眾人矚目的「太平洋戰爭」範圍的邊緣,而每個國家對這一帶看法都有不同。
對國軍而言,他們講的故事是的「新一軍」的陸戰。
對英軍而言,他們看的是星加坡和香港這些半陸半海的戰場。
對美軍而言,重心是太平洋的海戰和兩棲作戰。
對日軍而言,跟美國相若,重點也是太平洋,還有東南亞的資源地。

3.2 如果我們只從其中一方看問題,有些問題就會很難解釋。例如新一軍為何要跟日軍爭那幾座山﹖國軍自然會主張是為了打通滇緬公路,可是從運輸角度看,海運不是更有效率嗎﹖(空運不用想,太貴,駝峰航線的運量極有限)
二次大戰其實是後勤戰爭,比併的不純粹是戰場上誰最「好打」,而是看誰能夠及時把部隊和裝備送到需要的地方。

3.3 對日軍而言,佔領緬甸就可以確保整個中緬印戰場上的制空權。
中國在駝峰航線的有限補給下只能二擇其一,一是用來裝備陸軍打通滇緬公路,二是建立機場和機隊襲擊南海的日本補給航道。
而在中國戰場上,代表美國陸軍的史迪威和代表航空隊的陳立德也是不和,而他們兩個都同時看不起蔣介石,結果蔣介石亦無選擇,只能兩邊都出一半力。

3.4 只有明白了這是場後勤戰爭,才會明白華南為何重要。因為華南就在日本從南洋補給的航道旁邊。
又由於駝峰空運無法裝備足夠的陸軍反攻華南,所以就只能搞地下戰。

3.5 這個戰場同時反映了中英美三國的衝突。
英國的目標是維持大英帝國,美國則著眼於戰後的影響力。(這一點美國本來也沒怎樣想,但1944、1945年起美軍站穩腳步並勝利在望就開始構思了。)

這點可從戰區劃分看出。
3.5.1 開戰初期,東南亞是所謂的ABDA(美英荷澳)戰區,以英軍為主。


與此同時,中太平洋是尼米茲的美國海軍主導、南太平洋也是美軍的,西南太平洋則是美澳司令部(由麥克阿瑟指揮)。
可是1942年尾英軍已經輸到剩下印度和緬甸。於是中國戰區乾脆排除了英軍,純屬中美合作。

3.5.2 到1944年尾,戰區重劃,英國終於取回西南太平洋戰區的主導權(除了菲律賓,因為這是麥克阿瑟的禁臠)。


戰區改來改去,結果就是前線情報人員的上司(指揮鏈chain of command)不斷改組變動,造成極大混亂。

3.5.3 另一重點是,空中力量在中緬印戰場極為重要。(方按﹕當然在二次大戰應該沒幾個戰場是空中力量不重要)
因為空中力量是補給線攻擊的主力,例如1943年9月美軍動用九架B25轟炸香港油庫,就足以令香港庫存短缺,日軍立即宣佈巴士服務停止,以便把寶貴的石油留給軍方自用。
(方按﹕鄺生指插圖照片中被轟炸的是荃灣。但看畫面中間的顯然是青衣島,而左下角是昂船洲,所以被轟炸的應該是現在美孚一帶。美孚之所以稱為美孚正是因為曾有油庫,而荃灣是沒油庫的,最近的油庫是後來遷入青衣北牙鷹州的油庫。)

4.1 1942年英軍在情報特戰,因為是淪陷初期,人員不足。但機構頗多,包括﹕
—特殊行動執行處中國特種部隊(SOE China Commando group)
—204使團(Mission 204)
—三軍聯絡處(Interservice Liaison Department)
—英軍服務團(隸屬軍情九處MI9)
—皇家海軍情報處(Naval Intelligence Department)

英軍派員到中國,初時是不受歡迎。一來因為中日雙方的地方部隊早已達至平衡狀態,上級沒命令的話基本上不會有大規模戰鬥,對中方地方人員而言,英軍出現等於打破了平衡又要打仗。二來就是英國人多少有點傳教士心態,喜歡對中國人指指點點。
當時英國的《桂林情報彙編》相當詳盡,包括﹕
第一類﹕戰俘、拘留所居民、逃出戰俘營者(Escapers)、迴避者(Evaders,被日軍擊落的盟軍飛行員)(PoW, Internees, Escapers, Evaders)
—戰俘營情況、人員狀態、逃走計劃、戰俘移出移入情況。
—逃出戰俘營者、回避者,以及難民情報,來自佔領區的書信。
第二類﹕一般情報
—海港情況﹕包括海軍和平民船隻活動。
—空戰情報以及目標相關情報。
—地面部隊動向。
第三類﹕非軍事類
—政治和行政消息。
—社會情報﹕包括經濟資料、運輸、鐵路、公路、醫療、教育等。
—日本方面的宣傳、日軍暴行、特務機構活動、重要人物動向等。
第四類﹕中國情報
—軍事情報
—政治情報
第五類﹕新聞官關係(Intelligence for Press Attaché)
—佔領區出版物的翻譯
第六類﹕印人情報(Indians)
—印軍戰俘狀態、印度國民軍、印度獨立聯盟、平民、日軍宣傳、逃出戰俘營和回避者。
(講者按﹕印度人情報獨立成一類,因為頗多印軍在港被俘。其中有些不願歸順日軍的進了戰俘營,也有些假意投誠,但仍願意與英軍合作者。)
4.2 至於美軍,則是效法英軍搞特殊戰(雖然英軍是因為被打到很慘,無法正規戰對抗才搞這個),也有一堆機構﹕
—美國陸軍使團(American Military Mission)
—美國志願航空隊(AVC)
—美國海軍
情報協調局(Coordinator of Information, COI)(OSS的前身,OSS就是CIA前身)

講者笑說看過COI的教範,甚至有教人破壞組織的手冊,裡面竟然有一招是「要求所有事情都要開會決定,並在會議中不停討論」。(方按﹕有沒有想起學生會﹖)

4.3 英軍服務團成立的原意,是逃跑了的戰俘想跟留在營內的戰俘聯絡和運送物資,但因為日軍會嚴懲戰俘,所以戰俘不大合作。
講者展示照片,他們曾經找司機偷運經改裝的「螺絲」收藏情報出入,後來被日軍搜出,司機和接頭的戰俘軍官都被殺掉。但所得的情報對美軍卻有用。
此外,賴廉士更曾經有大規模拯救戰俘的計劃,打算找美軍空襲戰俘營附近引走日軍,然後再由內應放走戰俘,但因為計劃被日軍破獲無疾而終。講者說幸好沒實行,因為根本沒辦法成功執行,只會令戰俘犧牲。

英軍服務團在惠州接收被日軍驅趕「歸鄉」的難民,除了提供救濟,還順道探聽情報、辨認要人、捉拿間諜。(講者說文件指捉到間諜會liquidate他們,夠含蓄的。)
相比其他機構,英軍服務團因為有香港「地膽」,所以得到的情報比較準確。

4.4 中共所屬的東江縱隊港九大隊下設市區中隊,但人數很少。所得情報交給美軍。
國軍中統在樟木頭設置情報站,講者先前也提過,為了求取經費經常上呈假情報。

4.5 英軍服務團在惠州,日軍就在香港和廣州(包括偽軍)。
英軍服務團要通往香港,中間的深圳、大亞灣一帶就是一堆周旋於國、共、日軍之間的游擊隊。這些人勢力複雜,而且東江縱隊也不怎樣合作,他們的頭頭甚至敢向英軍服務團的人表示自己不是共產黨。(而他們不知面前的英國人精通中文,一眼就看出書架上全都是馬列書籍)
何禮文提到港九大隊雖然樂於合作,但「不願做任何可能使日軍注意他們之事」(co-operation was usually satisfactory provided they are not asked to do anything which would tend to draw Japanese attention to their activities)。他概括游擊隊的戰略﹕「他們的首要任務是鞏固他們在這個地區的軍事和政治地位﹔他們真誠抗日,但認為只能通過中共擴張才可成功。任何可能削弱擴張的短暫勝利均會被視為慘勝」(Pyrrhic victory)。
5. 美國人的大計,是在中國全面與國軍合作搞情報戰,幫海軍觀察日軍。
梅樂士(Miles)和戴笠合設SACO(中美合作所),標誌上甚至沿用了Miles自己艦上用的What-the-hell pennant
COI看上了SACO,不想給海軍獨佔資源和影響力。當時SACO在福建、江浙沿岸都有coastal lookout監視台海航道。COI不斷蠶食SACO,最終令梅樂士變成傀儡。

6. 1944年的消長
6.1 背景是美軍開始全力反攻(英軍此時只是反攻緬甸),美國取代英國在亞洲的地位。
美國陸軍航空隊在中國戰場十分活躍,卡爾中尉成為第一個被中共游擊隊救起的美國機師。(之前其他機師都是被其他勢力救回,中共救到第一個自然當成統戰宣傳重頭戲)
英軍服務團此時被夾在英國政府、國、共三方之間。此時英國在中國戰場沒角色、沒空軍,成為英軍服務團的致命傷。
英軍服務團的何伯中校(Lt. Col. Ernest Hooper),「由於我們害怕傷害中國(國民政府)的政治敏感而不能援助在前英國領土和我們的敵人作戰的紅軍……使他們被迫投靠美國。」
 英國駐華大使館武官格林斯岱﹕「首先我們要明白,對於我們需要面對的中國政府,『紅軍』或『共產黨』這些字眼就像公牛看見紅布一樣。因此,直至並除非英美政府準備掀翻桌子告訴(國民政府)他們必須要和中共合作,否則我們只能繼續視之為與我們無關的中國內政問題。」(1944年3月)
6.2 當時中共認為英國沒機會回來香港,所以與美軍合作即可。
美軍亦成立了地空技術處(Air Ground Forces Resources and Technical Staff),名字故弄玄虛(雖然「英軍服務團」這個名也是故意語焉不詳),名義上是為了協助被擊落的機師,但事實上醉翁之意不在酒。

(講者按﹕圖中可見美軍在中國情報線有多綿密,其中虛線是指與中共游擊隊的聯繫。相對而言印支半島因為屬英軍責任區,香港附近也有英軍服務團,所以站點較少。)
中共中央於7月25日指示曾生和王作堯「一旦(英美軍)接近中國南方海岸,實行對日反攻時,則我華南根據地,將成為一支重要力量,可予盟國部隊予直接的結合,並可能獲得他們一部分幫助。」
6.3 此時日軍發動一號作戰,在華中—華南—廣西一帶大規模反攻,令局面一變。
原本盟軍情報機構互相競爭,在日軍殺到當前不得不合作。衡陽戰役後,英美在桂林、廣西戰役合作,炸毀鐵路阻延日軍攻勢。但雙方的文件都聲稱是自己主導,當對方是客串。
國軍本來就不夠裝備,無法抵擋日軍,結果被日軍掃蕩,留下的空間就為中共所乘擴張勢力。AGFRT就和東江縱隊合作,不靠英軍服務團。

6.4 1945年7月,賴廉士甚至感到絕望而辭職。他說﹕
「我們不能進入紅軍控制地區,他們(美軍)可以﹔我們不獲批准使用無線電,他們可以隨便用﹔我們不能利用空運以維持前線人員,甚至不能運送足夠物資到前線地區﹔我們沒有飛機運送逃脫者,又沒有人員興建跑道。簡言之,我數月前的預言已成事實﹕我們不能達到他們(美方)的要求,空地支援組可以做到,所以他們即將取代我們。」
但英軍服務團的人事網絡仍然很強,裡面的前港府官員不肯跟OSS合作、甚至無法收買。(講者按﹕是因為忠誠﹖還是因為合作習慣﹖抑或他們忠於英國是為了戰後可以回港﹖)

當賴廉士向他名義上的上司英國駐華大使請辭(8月1日),大使卻挽留叫他「多看幾個星期」。講者指顯然他知道將有大事發生(美國將使用原子彈),但事關絕密不能透露。

7. 日軍投降後,駐港日軍的首要問題就是「向誰投降」﹖(由15日宣佈投降到30月英軍入駐)
駐港日軍是屬於駐廣州的23軍,23軍則屬於支那派遣軍。
其實日軍在香港到東莞一帶當時只有三個步兵營,共二千多士兵,連支援人手約萬多日本人。此時為保平安全部縮入香港。

7.1 8月18日東江縱隊出面接收,但日方拒絕。結果釀成銀礦灣慘案

英軍服務團則派人聯絡在戰俘營中的輔政司詹遜,但因為已經無法通過東江縱隊控制的地區,變成由桂林先出發到澳門,再坐船到香港。當時派了兩葡一華的特工,他們要躲在漁船潛入香港,搞得一身腥臭。

美軍有飛機,所以認為自己可以最快接收香港。他們派人開一部塞滿中美國旗的飛機去香港,說是要探望戰俘。賴廉士則老實不客氣死也要跟機。
(講者出示一張賴廉士在機上的照片,他看說起來賴廉士似乎是見大戰結束輕鬆微笑吧﹖怎料他的女兒說,這是他父親非常憤怒的表情。眾笑。)
怎料飛機先到廣州白雲機場,一落地就被日軍扣留。雖然聲稱「探望戰俘」,但日軍也不是傻的,堅持要先得到上級(即支那派遣軍)指示向誰投降。
講者說﹕這回似乎是日軍挽救了英國。(眾又笑)

同一時間,英國皇家海軍立即湊起一支艦隊火速去接收香港。以致艦隊當中竟然有部看來「九唔搭八」的潛艇母艦,結果這隻艦在發電廠未修復好之前,就利用艦上發電機先恢復市區重要設施供電。

國民政府此時同意英軍接收港九市區,但堅持自己收回新界,急告新一軍立即前往接收。
英國政府則堅持「港九新界」是一個整體不容分割接收。

7.2 美軍飛機雖然在廣州被扣留,但美軍仍不服氣,於是8月25日中國戰區參謀長魏德邁向戰俘投下這樣的指示﹕
(講者按﹕「出面好危險呀,你們應該留在營裡,讓我們清楚了解你的所在位置,然後等待我們進一步指示。」)

但英國戰俘一於少理,詹遜照樣出面成立其臨時政府(雖然日方沒承認但也沒阻止),並於電台公告香港市民。雖然他的臨時政府三日後就被夏慤到港成立軍政府取代了,十分無癮。
(方按﹕此君真的十分不幸,別忘記他本來到港接任輔政司,第二天日軍就進攻香港,十八日後就成為階下囚。捱過三年零八個月,出來成立臨時政府又立即被麥道高取代。之後出任新加坡總督也是為了人家獨立作準備,好像沒機會威風過。)

7.3 28至29日。中英美三方拉鋸最後結果,杜魯門同意由英軍接收,但交換條件是英軍要協助國軍由香港登船北上接收華北。(因為那時中共已全面作反,想吞了整個華北,所以國民政府也沒空理香港了。)

同時,南京的支那派遣軍總部通知駐港日軍向英軍投降。
英軍則派飛機到港,要求接日軍軍官上英軍的航空母艦談判接收事宜,但日軍聲稱未準備好,英軍則不理一於以自己的進度入港。
(方按﹕結果就因為溝通不良,導致一批原本負責自殺襲擊的日軍艇員,前往中環探聽指示時被英軍整船打死的悲劇。)

8. 結論﹕
—華南在後勤戰中的重要性
—盟軍各方爭奪戰後主導權,顯示出同盟戰爭的複雜性
—對戰後的盤算主宰各方行動,除了戰事可能出現逆轉之事才會合作
(講者按﹕可見英美前線軍官在呈上級的報告中,屢屢互相指罵對方。而因為最後big boss是美國,所以英軍軍官的不滿通常會被忽視。)

9. Q&A

9.1 英軍服務團的資料,因為賴廉士女兒首肯,故可以啟用檔案。但因為仍有很多後人未必同意提及當事人的人物關係,所以這方面的研究很難發表。例如祈德尊,他明明已由人協助寫了自傳,但最後又決定不出版。大概就是因為牽涉太多人。
所以講者發表研究,只能由地下反抗開始講。他們現正在設立互動地圖,希望方便公眾尋找這方面的史實。

9.2 日本阻止美軍到港是否對戰後局面另有企圖﹖
講者認為這純粹是指揮體系問題,因為23軍自己也未投降,自然不會讓手下率先投降。

9.3 美國為何最後要讓英國接收香港﹖
在香港問題中美利益是一致,並計劃了事後助中國迫英國進行前途談判。只要美國支持中國收回香港,中國然後給美國在香港保留特殊利益就夠。結果因為中共作反令計劃破局,不了了之。

9.4 美軍對東南亞有野心嗎﹖
有也不出奇,因為歐洲傳統殖民勢力(英法荷)衰退後出現權力真空。但美國對英國殖民地興趣不大,而且英國態度也強硬,所以沒去爭。
可以再看上面的地圖,AGFRT主攻泰國、印度支那半島、緬甸金三角這些權力真空地帶。

與此同時,英國又出艦幫荷蘭收復印尼,抵擋美國壓力。(但荷蘭不久後就撐不住,這是後話)
美國策略則與她們不同,不求佔領殖民地,但求發揮影響力,獨立國家有親美政權就可以。

講者《東方堡壘》提及1957年美方盤算,香港是面向共產中國的櫥窗,一如西柏林之於東歐,文化產品又對東南亞華人有影響,所以對美國有戰略和情報重要性。

9.5 東江縱隊如何看英美競爭﹖
他們反正見誰來就跟誰合作,因為明眼人都知道美國人必勝,所以後來就投靠美國,拒絕與英國人合作。

9.6 日本人的盤算如何﹖
日本海軍最想皇家海軍前來接收,保障他們安全。(而事實上日本海軍也沒甚麼人被控告,反正他們沒陸軍幹那麼多骯髒事)
日本陸軍倒沒甚麼盤算,只想保命,等待上級指示。陸軍主要的問題是憲兵隊。

9.7 有人質疑,香港被佔領時是英國的,法理上不是應該先直接歸還給英國麼﹖為何還有得拗﹖
本來的確如是。可是參與二戰的中國是「盟國」,更被美國邀請成為「四強」之一(主要是為了制衡蘇聯),自然不能再容忍「不平等條約」。在美國率先推動改簽「平等新約」之下,英國也在1943與中國簽訂中英新約。
中英新約裡面,英國同意放棄以往不平等條約的領事裁判權等權利,還有放棄租界(方按﹕反正都被日軍佔領了)。談判簽約時中國堅持「租界」應包括「租借」的新界,英國則堅持不願單獨交回新界。中國希望有香港前途談判,英國則答應這個問題「戰後再談」。

所以中國一見日本投降就立即想接收新界,但因為中共作反,之後還佔據整個大陸。英國自然也就「側側膊」不用再跟國民政府談判香港前途了。
(方按﹕所以陳冠中的《建豐二年》假設國民黨贏得內戰,故事中香港在八十年代就已經回歸中國,變成一個早就要依靠大陸遊客生存的中型貿易城市。)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