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科學人》的文章相對簡單,所以本文介紹相對也短。
疫情心理是封面專題,方某興趣反而不大,對〈伽利略避疫歲月的科學成就〉這類科學史專題會更感興趣。台灣學者的〈閱讀孔恩—何以我沒有被說服〉也是對科學哲學不錯的反思。〈馬鈴薯和炒米粉的啟示〉以很有趣的方式講解凝膠過濾看來「反常識」的原理,老師應該有用。
這期天文文章也不少。找太陽系外的行星已經難,〈系外衛星大辯論〉就是進一步去找更難找的東西。〈窺視隕石球粒的身世〉就介紹隼鳥二號任務(一號機被日本人描述到像典型日式勵志故事般還拍成電影),對隕石球粒這種太陽系誕生初期遺物的不起眼研究,可帶來甚麼幫助。
〈第一個「家」〉報導土其耳中部的考古研究,找到更早期的定居遺址,那時候人們的空間規劃和後來的城鎮很不同,而且也未有社會分工。
〈水淹吉他木 琴音成絕響〉報導全球暖化如何影響名牌吉他生產。只是沼澤淹水時間延長,再加上外來種昆蟲侵襲,已足以影響一種吉他頂級木材樹種的生存。〈北美森林霸主-橡樹〉是一篇在下看完圖表也不完全明白的文章,原因是植物的遺傳學比動物複雜得多,演化樹變得更混亂,看圖表也不太掌握到整個演化過程。
〈黑人的命也是命—社會運動的推手〉就是黑人社會學家回顧黑人民權運動到BLM,一方面是黑人如何反抗制度壓迫,另一方面是學者如何反駁舊社會運動理論。
(後話﹕「黑人的命也是命」這個譯名雖然冗長不通順,卻是對BLM最準確的理解。BLM並不是指其他人種的生命不重要,而是指黑人生命在這個國家一向無足輕重。如何你能夠理解「也是命」的弦外之音,就不會去搞「為何不是All lives matter」這類無聊的反駁。其他譯名帶不出這種弦外之音。)
短文也有不少有趣文章,例如〈蝴蝶與植物的演化攻防〉就提及有些植物葉片被蝶卵附著時就會自行凋謝脫落,蝴蝶又如何因應。〈預測能力干擾記憶〉指兩種功能都使用海馬體相同的路徑,所以兩種功能會互相妨礙,不過在下看文章就不太明白那個實驗如何證明這一點。〈河流顏色看環境變化〉是美國利用人造衛星觀察國內河流顏色變化以提早了解是否有破壞環境的活動。〈冒牌真菌花〉則報導一個意外研究,學者意外發現某種花長得跟正常不一樣,原來是真菌寄生後模仿的,藉此騙取昆蟲採(不存在的)花粉代其散播孢子。〈打疫苗救西伯利亞虎〉文如其名,困難處亦在於如何「今晚打老虎」。〈氣候變遷正威脅人類健康〉是美國學者撰文,批評國家衛生研究院(NIH)對氣候變化如何影響健康的撥款非常不足。就像先前有學者提出,要求環保署(EPA)把二氧化碳列為空氣污染以便運用潔淨空氣法案。〈冰毒成癮的戒除曙光〉指冰毒和海洛英成癮力同樣強,所以難以戒除,美國研究結合藥物和賭博心態來戒冰癮,成效似乎不錯,算是以毒攻毒。
〈科學家應公開自身的價值觀〉作者則認為學界討論一貫堅持價值中立的姿態,並不適用於對民眾溝通,他認為一個表達價值觀的科學家更容易為民眾接受。當然這其實也是兵行險著,科學界又會否因此變成政見撕裂的場所﹖民眾見到觀點跟自己不同的科學家就一概不接受都會成為問題,當然這點就算你堅持價值中立也未必避得過。
〈教動物講「人話」〉是《24個最受歡迎的心理學故事》的書摘,集中於教黑猩猩用人類語言的歷史,其實被用作實驗的那隻黑猩猩小孩「兩頭唔到岸」也夠可憐的。
(註﹕如果看倌用上述連結買電子書,本人將獲得平台回饋。看倌不一定要經這條連結購買。)
〈80天重生一個你﹗〉的標題很容易誤導人。因為其實不同細胞的再生周期各有不同(圖表中有提及),例如白血球和紅血球壽命不同(所以《工作細胞》的男女主角其實不會一直在一起啦),腦神經細胞就「幾乎」不再生。這裡只是說,人體80天內再生的細胞,相當於整個人體細胞的總數而已。裡面有些細胞(如腸道細胞)可能已換過好幾次,另一些就未更換,所以並不是整個人體的細胞在80天裡換了另一批的。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