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alysis

星期六, 7月 16, 2022

炒冷飯系列之奇妙的塵埃

上星期介紹講地址的書,提及連塵埃都可以寫本書。反正沒時間寫新書介,不如重貼。
原文貼於2008-12-24。奇怪的是原本博客來網站的圖片和介紹都消失了,只有本大陸版的留下來,唯有在出版社網站找封面。反而大陸豆瓣網有介紹這本台版。

奇妙的塵埃》Hannah Holmes,台北﹕先覺,2007

非常有趣的書,而且讀得頗快。
單是「塵」那麼「不足道」的事也寫得出一本書,就已經夠吸引了。(你不想知道作者說甚麼﹖)

不過想來,以「塵」為題目出書也是應該的,畢竟我們所在的就稱為「塵世」。聖經也說「從塵土而來必歸於塵土」(演變為「塵歸塵土歸土」)。換言之,單是「塵」就可以扯上人生、扯上整個世界,當然可以寫成書。

本書亦然。由宇宙的誕生到地球的終結,來自宇宙的星塵和地球的沙塵、煙霧和生物微粒,再加上人類活動製造的各式自然、人造塵埃煙霧,就由我們的出生陪伴(累積)到死亡。無論你是否死於塵埃,最後亦正如聖經那句,終會歸於塵埃。

好書可以有很多種,有些書很容易分類,有些則否。
本書就是後者,雖然理論上歸入「320 天文學」(因為「塵」屬於氣象學,而氣象學又歸入天文學),但事實上包括天文、氣象、氣候變化、地質、冰河、古生物史、生物學、生態、環境污染、醫學、職業衛生、歷史文化……等等。
無論你喜歡哪一門,都總能看得過癮吧﹖我不再詳細介紹內容,跟塵埃結伴同遊這一段歷險之旅,總要留待你自己開始。

每本偉大的書,都讓人看到一個宏觀、壯闊的世界圖像。
這本書未必像薩根那本《宇宙.宇宙》般偉大,不過相信也足以令人分享同樣的 grandeur view of life (壯麗的生命觀,達爾文語)。

還是想起之前一本書的結尾﹕

「這世界微小而巨大﹗」

(AUTOS / o cosmos o micros o megas!)

(THIS / the world the small the great!)

(方某人其他書評書介)

---


筆記,或挑骨頭﹕

p.10 「每一年,有十至三十億的沙漠塵土隨風飄揚在空氣中。十億噸的沙塵足以裝滿一千四百萬節火車貨車廂,其長度可繞地球赤道六圈。」

是「十至三十億噸」﹖還是「十至三十億粒」﹖

p.18 「美國中部的火山曾經比我們目前所知的更加活躍」

這段說瓜地馬拉(即危地馬拉)的馬雅人,所以這應該是「中美洲」(Central America)而非「美國中部」。

p.20 「某個聯邦機構推估,每年有六萬名美國人死於空氣污染。」

即是哪個﹖(NIH? OSHA?)

p.27 「他們意識到,這些橫過星野、瞬間明亮然後又急速殞落的流浪客身上,攜帶著某些重大訊息。」

單看這句,你會以為是流星,但其實前面說的是「客星」(即新星)。新星只會轉暗、熄滅,怎麼會「殞落」呢﹖

p.46 「譯注2﹕指渾儀和渾象。渾字在古代有圓球的意思。渾儀是由許多同心圓環組成的儀器,渾象則是一個真正的圓球,在早期常統稱為渾天儀。」

統稱﹖通常提及「渾天儀」時都是指渾儀,但上引那篇文章指「渾天儀」其實是指渾象。
(維基的「渾象」和「渾儀」原來也搞混了,英文更是如此。)

p.57 「水蒸氣通常不能在沒有塵埃的幫助下凝結成雲,但夜光雲卻形成於天空中極高、遠離地面塵囂的地方—高高居於八十公里之處」

是「高居」還是「高倨」﹖

p.81 「在距離營火幾步之遙,有一條開鑿的道路通往山谷底部,路寬約有一.六公里,上頭散落著化石殘骸。」

路「寬」一點六公里﹖那太誇張了吧﹗路「長」還差不多。

p.113 「(一九九一年)六月十五日,一道伴隨兩千噸二氧化硫的熱灰柱終於從火山口衝向天空。就硫氣體量來說,這次是本世紀最大的規模。」

p.114 「隨後,一片由二氧化硫組成的新鮮雲朵會取代品納土玻火山的灰燼和硫顆粒。每一年,全球的火山會冒出或噴發將近一千萬噸的二氧化硫。品納土玻火山顯然貢獻了非常多的硫,它在一天之內就噴出這個數值兩倍的量。」

如果後者正確,則前者應該是兩千萬噸而非兩千噸。

p.124 「至於第三件謎團」

對照前文,相信這應該是「第二件」。

p.142 「飛向曾經以清新空氣聞名的普吉灣(Puget Sound)」

灣稱為 Sound,真的容易令人誤會。

p.146 「生物總量燃燒(biomass burning)」

這譯名似乎有點怪,biomass在這裡譯為「生物質」似乎較通順。

p.153 「牆壁上的日曆特別記載蘇斯博士的童話故事《洛拉斯》(The Lorax)」

附上原名 Dr. Seuss 會較易明白,否則讀者就得自己倒推。

p.192 「已故的約翰.馬汀(John Martin)—『鐵繁盛理論』(Iron fertilization theory)之父」

「鐵繁盛理論」似乎有點亂譯。網上有的譯名包括「鐵施肥理論」、「大洋施鐵」、「鐵加富」(這名也很怪)、「鐵釋放」、「鐵肥料」等,亦有人認為譯成「施鐵肥」更妥。

個人認為「施鐵理論」、「鐵施肥」、「施鐵肥」都可以接受。

p.197 「煤灰至少對一種熱帶的雲朵造成致命的影響﹕白天印度洋上空一層黑色的塵埃因為吸收足夠的熱量而改變大氣中的濕氣流動。結果,當地的『信風積雲』(trade cumulus)因無法獲得海水的水分補充,也跟著蒸發殆盡,造成陽光下毫無雲朵庇蔭,科學家稱為這種現象為『焚雲效應』(cloud burning)。」

詳情可參考美國太空總署的一篇文章。

p.203 「從天而降的沙塵不僅讓地面的土壤更肥沃,也提供海洋和陸地中少數生物賴以維生的糧食。但是,一些落塵卻也造成疾病和死亡﹕它們殺死了加勒比海的珊瑚,它們汙染食物鏈,它們直接進駐到我們的身體裡。」

不知為何,「賴以維生的糧食」令我想起聖餐禮時牧師不停唸的那句﹕「基督的聖體,天上的靈糧」……後半又變成EVA裡面「殘酷的天使」(該片中的使徒其實等於天使)。(歌詞)

把落塵看成聖體或使徒,不是很有詩意嗎﹖(抑或只是在下的無聊妄想﹖)

p.228 「當空氣中的塵埃增加,充血性心臟衰竭、節律障礙以及冠狀動脈疾病的發生率也增加了。」

節律障礙通常不是指心血管疾病,我想譯者想說的是心律不整。
(p.233 卻有「心跳不整(心跳不規律)」,令此處的錯譯顯得更奇怪。)

最後作者提供了不少相關的網站資料,譯成中文後卻加入這一句﹕

「編注﹕以下網頁內容有可能被移除或更改網址。若無法連結,可以在搜尋引擎如Google輸入關鍵字重新搜尋。」

那些既然是英文網站,又怎可能用中文搜尋到﹖
除非你像李逆熵的《無限春光在太空》後記般,故意把英文關鍵詞列進去吧。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