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alysis

星期六, 11月 22, 2025

穀物之海﹕美國小麥如何終結歐洲帝國


Scott Reynolds Nelson《穀物之海﹕美國小麥如何終結歐洲帝國》(Oceans of Grain: How American Wheat Remade the World),台北﹕麥田,2022

方某一向很喜歡這類由小見大,以單一因素解說大議題的書。例如講歷史的《槍炮、病菌與鋼鐵》、《瘟疫與人》、《門牌下的真相》,或者講理科的《奇妙的塵埃》、《液體》等。當然,我們要知道世事因果紛紜,大事件背後的成因通常都是錯綜複雜。勉強把所有事情用單一因素解釋,自然容易出錯,削足適履。可是人類愛把事情「簡化」亦是有趣之處,用單一因素的眼光看歷史事件,往往能令我們看到更多的角度。換言之,我們可以用很多不同的「單一因素」去分析事件。

本書不只討論歷史,更串連到現狀。美俄稱霸世界,看起來是二戰前後的事。可是美俄之所以稱霸,其實在歷史中醞釀了很久。本書副題「美國小麥終結歐洲帝國」除了因為美國有大片土地,亦因為航運交通的科技進步和穀物期貨的發展。而俄國令歐洲忌憚,又因為俄羅斯帝國佔領了烏克蘭一帶的肥沃「黑土」,不只削弱土耳其,甚至想佔領海峽控制糧食供應。

俄羅斯帝國佔領海峽的欲望被英法所制止,而美國的大量小麥供應又(連同一次大戰)間接打垮了俄羅斯帝國。只是俄羅斯帝國倒下後,野心並沒有停止,兼且被蘇聯繼承,並成為一個比舊帝國更龐大的帝國。帝國夢自然也沒有隨著蘇聯倒下而消失,對烏克蘭黑土和小麥生產的控制又成為普京發動侵烏的誘因之一。(雖然大家聽得最多的是民族主義和地緣政治那類大義名分)

交わしたはずのない約束が (沒可能許下的承諾)

今日も 僕らの未来を 奪おうとする (在今天 依然企圖奪去我們的未來)

—SCANDAL《瞬間センチメンタル》

歷史真的並未終結,過去於歷史中糾纏的因素,現在仍然困擾著我們。
所以只讀宣傳,不能真正認識歷史的人,又怎會有未來呢﹖

(方某人其他書評書介)

(如果閣下有興趣讀電子書,經本文連結 https://moo.im/a/9noCOS 購買,本人將獲得平台回饋。當然看倌不一定要經這條連結買的。)

---

筆記,或挑骨頭﹕

#15 引言「穀物價格的飛漲,導致食物大多仰賴進口的阿拉伯國家停止補貼城市的麵包價格。在一場「阿拉伯之春」之後的幾次缺糧暴動中,很快陸續推翻了利比亞、埃及、突尼西亞和敘利亞的政權。」

敘利亞政府在成書(甚至中文版出版)當時還沒有倒下,一直拖到今年才倒。

#34 「烏克蘭擁有的土地,可能是全世界最肥沃的土地。人們稱之為「黑鈣土」,顏色深、透氣性極佳的沃土,土壤裡的蟲和細菌因而得以滋養。」

是幸也是不幸,不幸因此而接連遭鄰近帝國的侵略而無法獨立,幸者因為地位太重要又引來外國支援。

#46 「有四十年的時間,對外國穀物課稅的措施,減緩了俄國Azima以及Ghirka這兩種廉價小麥品種的輸入。但是,一種水黴在無意間從美洲被帶進來,造成馬鈴薯欠收,導致食物供給不穩定,迫使歐洲國家於一八四六年重新開放小麥輸入的貿易限制。長達一個世紀俄國麥田和美國麥田餵養歐洲工人階級的競賽,於焉浮現。」

巧合地俄國面臨的兩種競爭都是由美洲帶來。

「創造了一種稱之為「期貨合約」(futures contract)的全新金融工具,得以讓一個倫敦商人在芝加哥購入一萬英斗(bushel)的小麥,並於同一天在利物浦賣掉,而交期則是訂在未來的某一天;以這種方式交易,幾乎消弭了價格波動的風險。」

現在反而被炒賣者放大了價格波動,又令另一些國家的人面臨糧食危機。

#114 註11「譯註:容積單位名稱,主要用於量度乾貨,亦有音譯為「蒲式耳」;一英斗大約合三十五點五公升。」

相比起來,聽過「蒲式耳」的人會更多吧﹖

#237 第一章「到了西元前三世紀,新的「海洋」(thalassic)帝國興起。印度次大陸上的孔雀王朝從阿拉伯海和孟加拉灣收集糧食;漢帝國則要求西邊的農地繳納穀物,但也越過東海取得糧食;而雅典人占領義大利、西土耳其的農田,勢力更是伸進黑海沿岸。」

但除了古希臘人之外,其餘王朝的基礎還是在陸上而非海上吧﹖
更何況,漢朝有越過東海取得糧食﹖他指朝鮮半島﹖那個年代的糧食生產有那麼多嗎﹖

#273 「並發現(搶劫)是最令人躍躍欲試的局,而且不會有太大的失誤。」英勇的腓德烈克大帝則以另一種更加吸引人的局來取代搶劫:向強盜徵稅。」

應為「賭」局,最奇怪是兩個皆錯。
又,通常譯「腓德烈」就好。

「為了自身的利益,皇帝可能會強迫帝國人民改善路況、建造里程碑和燈塔並浚深港口,以降低貿易成本。在改善史前時代城鎮之間的貿易路線時,帝國可能降低我所說的價格,即一個過時的中世紀術語「通行費用」(tollage),一種以每噸每哩計算,以「便士」為單位的運輸成本。」

即是McNeill在《瘟疫與人》指的良性「宏寄生」。

「黑路──食物貿易的血管──的效率,不能等閒視之。聯合國和世界銀行以「延噸公里」(ton-kilometers,簡稱tkm)為單位,衡量每個國家的交通密度。」

不太明白為何要有個「延」字,就這樣用「噸公里」不就行了麼﹖

#287 「在許多傳說中,人們應該要在田野中交媾,與眾神達成協議,由此小麥作物隨之豐收。」

野合生孔子的記載有沒有關係﹖

#309 註25「文章中認為是夏藏及秋耕。」

應該是夏耕秋藏吧﹖(從來中文只有秋收冬藏,夏天還未收割,可以藏甚麼呀﹖)

#377 第二章「一群被稱為「貴族」(Aristoi)的新精英階級誕生了,他們靠著和希臘城邦往來貿易而致富。縱然他們的宴席排場令人咋舌,但他們並不受歡迎。講述逝去黃金歲月的希臘頌詩,不但在字裡行間攻擊貴族的財富與龐大的影響力,也描述他們如何敗壞希臘城市。」

正如今日香港,階級流動停滯的結果。

#389 「一直到十六世紀的西班牙大帆船出現,如此龐然大船才再次經常性地航行於海洋世界。」

這只限於西方吧﹖中國應該有大型的船行走於東海和南海,鄭和的寶船應該只是「特別大」而已。(就算史學界對鄭和寶船的大小有所質疑,但他們至少接受有四百噸級的船,這正是本段提及「萬袋船」的噸位。)

#430 「在兩年內,鼠疫桿菌從古代世界經濟的中心傳播至其邊緣,遠至愛爾蘭和滿洲。」

又關滿洲事﹖

「這時期大部分的貿易都是在較能抵抗瘟疫的駱駝背上,經由陸路進行的。攜帶瘟疫的老鼠幾乎是隱藏在木船和牛車內,與人類一同長途跋涉。但是,袋裝的沙漠之旅,加上每隔二十五哩在商隊旅店等待其他商人中間的暴露風險,可能有助扼阻鼠疫桿菌的傳播。」

用沙漠來消毒。

#441 「由於可供分享的食物越來越少,種植和收割變得更加重要。如連枷、犁和三田輪作等新技術,使這些耕種面積較小的單位,更為自給自足;鼠疫桿菌對水上貿易路線數十年來的侵擾,可能使這些中世紀的采邑成為一種必要形式。」

鼠疫跟中世紀封建制的關係,倒是沒聽其他人說過。

#464 「漢薩同盟的貨物通常在普魯士、英國、瑞典和荷蘭城鎮邊緣的封閉港口區受到妥善保管。」

近似現在的保稅倉和保稅區﹖

「先知穆罕默德欽點的哈里發(caliphs)」

是被跟隨者推舉繼承的吧﹖

#470 「新的基因證據顯示,瘟疫早在一二○○年代便從中亞蔓延到草原,可能促使蒙古帝國從現今的蒙古向東西兩邊擴張。」

瘟疫是導致擴張的需要還是幫助擴張﹖

#495 「對麵包的控制簡直到了著魔的程度。國王、王后、貴族、蘇丹和沙皇將權力施加在穀物上,規範麵包的大小,仔細控制穀物及其生長的界限。直到一八三五年,英國的麵包師傅仍屬於公職,政府為他們生產的每一條麵包支薪。」

倒沒想過英國曾經有那麼「共產」。

#502 「帝國權力的動蕩與否,取決於收成、磨坊和麵包師傅等是否控制得宜。城市裡高價的麵包可能會引發革命:前有一四五三年君士坦丁堡和一七八九年巴黎的麵包暴動導致帝國崩解,後有一八○七年在伊斯坦堡再次發生麵包暴動,造成鄂圖曼蘇丹塞利姆三世垮台。」

到今日的敍利亞革命亦然。(近因是氣候暖化導致失收,進而影響城市麵包供應。)

「隨著一六○○年後英國城市的發展,大英帝國將其麵包制度跨海擴展到愛爾蘭,資助新教的地主(稱為「執行者」,Undertaker)建造「種植園」(plantation),種植、乾燥和運輸穀物。帝國資助的船隊,由位於都柏林和科克興建的英國海運貨物貿易港收集穀物。愛爾蘭農場主在他們的小石屋裡,為自家種植並料理馬鈴薯,卻將愛爾蘭農場上豐富的物產──麵粉、牛肉和奶油──送往布里斯托(Bristol)、利物浦和倫敦及其城市階層。」

所以當愛爾蘭遇上馬鈴薯疫症失收時,英國人仍然搜刮穀物運回祖家,釀成愛爾蘭大饑荒,便加劇了怨恨和種下獨立革命的種子。
(當然另一個理論上不是處於外國佔領的國家,一樣可以在饑荒時大量輸出糧食,任由自己的國民餓死。)

#517 「關於「帝國」(empire),有多種不同的定義。有些強調一部普通法、唯一的皇帝和多個民族;另一種定義則是指一處被軍事行政區包圍的統治階級核心;其他的定義則強調從外周邊土地汲取財富的顯貴家族。但就最深層的意義來說,一個帝國可能是一古老穀物路徑上的糧食壟斷者

究竟要有多長、多大範圍才算﹖

「這種微小的瘟疫為另一種寄生蟲清出一條道路,這種寄生蟲的層級比桿菌大數個量級。」

正是McNeill在《瘟疫與人》中所指的「宏寄生」。

#528 「大約在西元五四二年,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中世紀開始之際,鼠疫桿菌切斷了連接西歐和中國的道路,迫使較小的國家專注於提高農業產量,以彌補國際貿易方面的損失。由此助長了在整個歐亞大陸開始出現中世紀的采邑、封地和貴族家族。」

也是中國南北朝時代,看來整個歐亞大陸都變成釆邑制﹖

#664 第三章「凱薩琳大帝的帝國戰爭計畫,也是以穀物為中心。她從帝國之外來穀糧,以便餵養能占領平坦、乾燥平原的軍隊。」

借﹖取﹖買﹖

#700 「儘管鄂圖曼商人行會使用匯票已好幾個世紀,但帝國本身使用的是一種中世紀的工具──「哈瓦拉」(hawala)──它只能從一個哈瓦拉經紀人,轉手給另一個經紀人。哈瓦拉不代表未來的信用,永遠不能重新交易或轉售」

維基百科的說法,這系統只能依靠一批匯款經紀人之間的個人信任(乙方經紀按指示付款予收款人後,相信甲方經紀稍後會跟他結算清還),所以匯款指示無法轉售。

#720 「一六三六後,清帝國也是採同樣的作法,從北京擴展到東南亞的朝貢國。」

相對西方國家而言,中國的朝貢制度面子需要較重,為了建立勢力範圍多於要佔領當地。

#811 「這條從美國穀物農場,中途經過加拿大磨坊,再到加勒比海種植園的昂貴蜿蜒路徑,導致加勒比海地區的食品價格翻漲一倍,於是自一八二二年起,許多富裕的倫敦投資者便著手出售加勒比海種植園。畢竟高昂的糧食成本,加上奴隸暴動,以及日益壯大的反奴隸制運動,再再促成了加勒比海殖民地的解放運動。」

由採用奴隸到廢除奴隸,還是經濟理由。
又,「再再」應為「在在」。

「在一八三○年代和一八四○年代,緊密整合的奴隸制和自由經濟開始分道揚鑣。」

美國內戰之遠因。

#983 註118「譯註:為「grain elevator」(穀倉塔)的縮寫。」

譯者為正文指出作者不明之處。

「譯註:長噸(long ton)為英噸的一種,在英國的一英噸為二二四○磅(約一○二六公斤),美國的一英噸為二○○○磅(約九○七公斤)。因此英國的英噸為「長噸」,美國的英噸為「短噸」。」

問題反而是,為何要分兩種噸﹖

#862-869 「在莫斯科以外,俄國多數財富都沿著其西部邊緣,即從波羅的海到黑海,以及沿黑海南部邊緣的穀物廊道。從這個角度觀之,俄國南部(今烏克蘭)類似北美殖民地,他們的財富也集中在海港。對北美來說,的確如此,因為波士頓、費城、巴爾的摩和里奇蒙的收入,都是透過向英屬加勒比海地區提供糧食而來的。前幾個世紀的帝國規畫者會認為,這兩個將財富留在國土邊緣的帝國,特別容易受到攻擊。」

結果反而因此得到擴張機會。

#1051 第四章「導致我們所謂的「愛爾蘭馬鈴薯饑荒」,單是在愛爾蘭就造成將近一百萬人死亡。」

疫情引發饑荒,但死亡是源於英國的應對。

#1066 「對政府來說更不利的是,因為馬鈴薯晚疫病的消息,導致一八四六年國際小麥價格上漲,皮爾在這個時間點廢除《穀物法》,反而帶來反效果,使穀物加速輸出愛爾蘭;因為愛爾蘭地主想要趁當時穀價上漲的機會,將滿船的穀物運往願意付出最高價的國家。觀察家報告說,每一艘饑荒救濟船抵達,就有九艘穀物船離開愛爾蘭港口。」

更為不幸的影響。

#1084 「歐洲的互聯協定保證每個初始簽約國,都將作為未來與其他貿易夥伴貿易協定的「最惠國」,享受其優惠。這樣一來,最終迫使這個島嶼帝國暫停對小麥徵稅的,並不是英國對自由貿易的承諾,而是一八六九年和奧匈帝國簽訂的協定。如果沒有其他歐洲君主的推動,英國的穀物自由貿易之路是不可能的。」

可見不只實施於大清。後者「不平等」之處是只有英國片面得到最惠國待遇,而非中英互惠。

「隨著馬鈴薯晚疫病一發不可收拾,麵包日益取代馬鈴薯,成為窮人的食物,尤其是在歐洲城市;這些城市的規模一直因為食物供應量而受限。」

這是小麥導致社會變遷的重點。

#1123 「敖德薩的大量小麥使一八五○年代的工人家庭買得起多數人喜歡的白色麵包,當時的人不知道黑麵包中有麩皮和胚乳,能提供更多的蛋白質,而且有難以消化的粗纖維,能刺激腸壁,因而是一種更健康的食物。十九世紀中葉,有一段時間城市工人階級家庭的身高變矮了些,部分原因可能是黑海周圍的麥田為工人階級提供的白麵包升級,因而帶來這些負面影響。」

正如在東方,糙米其實比白米健康,但因為口感差所以大家仍視吃白米為進步。(在大眾較窮日用副食品不足的時代,精磨白米甚至可帶來腳氣病。)

#1138 「歐洲的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進展幾乎與歐洲的本質無關,而是由外國食物推動的。在一八四五年之前,歐洲的工業發展犧牲了工人棲身的地方。童工、城市的高租金以及擁擠的環境,降低了工人的平均身高、嬰兒死亡率增加,並衍生出工人階級生活特徵的嚴重疾病,包括佝僂病、壞血病、霍亂、肺結核和傷寒。但隨著廉價穀物開始從大洋彼岸運來,工人的平均身高增高、嬰兒死亡率下降,糖尿病增加,茶和糖的消費也增加了,這顯示廉價麵包增加了工人更多可支配的收入,用於購買更多、更好的食物。」

正是如此,改變社會的是經濟而非思想主義。

#1149 「一八四○年代,社會主義者支持社會化的制度,但不一定支持平等或民主

後來亦然,社會主義國家也不見得平等或民主,人類本性仍是愛把人分等級,只差在由誰、用哪些標準去分。

#1163 「雖然英國投資者傾向於投資自己的帝國,但法國在帝國以外的投資模式,很快被德國(達姆施塔特銀行[Darmstadter Bank])與奧匈帝國(奧地利國家鐵路公司[Austrian State Railway Company]和學人精聯合信貸銀行[Credit-Anstalt])競相效仿。儘管如此,對外國資產投資最多的,還是法國人。」

學人精﹖(害人精我倒知道,笑﹗)
看不明白怎樣譯出來,如果按維基百科的說法,這間銀行現在成為UniCredit(裕信銀行)的成員。

#1301 第五章「一八五○年代的美國穀農通常知識水準很高,他們的農場(或種植園)每英畝產量十二英斗,生產的小麥很多,所需的種子卻不到一半。美國的產量在一八五○年代提高,部分原因是使用了那一世代的俄國農民不會使用的機器。」

結果我們現在有知識水平很高的奴隸﹖ #好似係

#1316 「美國和俄羅斯帝國都在未得到奴隸主充分合作的情況下,終結了強迫勞動。這兩個帝國在奴隸制和農奴制的災難性結局中,斷絕了領主和奴役者的關係,其後續影響至今仍回盪在俄羅斯、波蘭、烏克蘭和美國南部。……農奴制和奴隸制的終結,與皇帝和總統無所畏懼的聲明幾乎沒有關係。斷絕奴役和小麥之間的關係、斷絕奴隸制和資本主義之間的關係,是複雜且血腥的過程。」

相見時難別亦難。奴隸制要軟著陸本來就很難﹖經濟發展令廢奴比畜奴更好賺,似乎已經是最易行的方式。但社會始終會有惰性,有一批想死抱奴隸制的舊奴隸主。

#1332 「這場戰爭是俄國「連續小規模搶劫案的又一案,而其中任何一案都不足以激起歐洲的危機感。」

何止對鄂圖曼帝國﹖對中國亦然。

#1343 「歐洲穀物出口觀察家認為,俄國一直故意讓其在內陸海洋上的競爭對手失去能力。其中最明顯的例子,莫過於俄國人受託確保從多瑙河能自由出入黑海,但幾十年來,他們任其航道淤塞,削弱了獨立國家瓦拉幾亞(Wallachia)和摩爾達維亞(Moldavia)出口的可能。」

俄國毫無信用,且一貫如是。

#1640 註181「譯註:摩爾達維亞大國(Moldavia, 1349-1859),位於今羅馬尼亞、烏克蘭、摩爾多瓦境內。」

應為「大公國」。

#1366 「溝戰使衝突拖延數月,雙方的士兵已有成千上萬人死亡,通常是痢疾和壞疽。」

很明顯為「壕溝」。

#1399 「與美國不同的是,俄國受奴役的人們確實獲得土地,即使這些小農花了超過一個世代的時間償還土地貸款。相較之下,解放後的美國南部並未發生同樣的土地重新分配,這樣的結果阻礙了從前被奴役者的家庭財富,其影響一直延續至今。」

的確是,結果黑奴的後代在美國仍是社經弱勢群體。

#1414 「雖然沙皇考慮給予農奴個人土地所有權,但該計畫的最終版本規定,農村社區將逐漸集體管理並在特殊條件下重新分配土地。」

蘇聯集體制原來有前身。

#1432-1444 「(共和黨)該黨許多最富有的支持者都不是工業資產階級,而是對穀物有興趣的商人和鐵路大亨,以及為他們提供服務的律師。……中世紀歐洲的強盜男爵對經過他們堡壘附近的穀物徵收通行費。而美國這些大道男爵則企圖降低通行費用,加速西部穀物運往歐洲城市,同時對這種快速的運送服務收取費用。」

原來如此。

#1479 「鐵路在狹窄的軌道上成為主權實體而存在,五十碼寬,數百、上千哩長。州和聯邦立法機構授予鐵路徵用權,使鐵路能夠沿著工程師認為最節能的路線取得土地。鐵路的主權很快就擴展到擁有自己的警力。」

原來也不只在中國如是。

#1593 「他們的自由勞動意識形態直接瞄準並反對奴隸制與土地不平等,這讓上議院的無業貴族、法國的波拿巴主義騙子和無能的波旁王朝惶惶不安。」

美國商人興建鐵路終結奴隸制的計劃,為何跟法國有關﹖

#1900 第六章「副軍需官司令塞繆爾.L.布朗(Samuel L. Brown)上尉」

上尉沒理由有副司令銜,我曾經懷疑是否海軍上校(因為英文都叫Captain),但這理應是陸軍職務。在網上只能找到一篇論文,證明他的確是Captain。在美國內戰時代的美國軍需長是准將階(現在是上校階),副手也沒理由只是上尉(中間隔了三級)。所以懷疑這位上尉其實只是某支軍需部隊的副指揮官(例如是軍需營或連,營長通常是中校或少校,連長是少校或上尉,那麼副手是上尉就很合理)。

#1935 「就布朗而言,他承認他的交易明顯是偷渡行為。他在報告中宣稱,華森命令他「搶先採購」(forestall)燕麥市場。「搶先採購」是一個中世紀的術語,意思是購買商品以便轉售。一百年前,搶先採購者被銬上頸手銬,與扒手、詐欺犯、妓女同列。而當時布朗卻為軍隊搶先採購,簽訂了一百多份世界上第一批現代期貨合約。」

偷步﹖

#1973 「期貨市場並為商品價格的波動提供了保護……買賣雙方人數的增加,提高了市場流動性;根據新古典經濟學理論,這樣可以防止價格劇烈波動,改善每個人的生活。」

本該如是,但現在證實不一定,富可敵國的對沖基金炒賣反而擴大了波動。令窮國陷入饑荒,甚至連大航空公司都炒期油炒到損手爛腳。

#2002 「卡麥隆挑選了這家公司的副總裁湯瑪斯.A.史考特(Thomas A. Scott)擔任他旗下第一個戰爭部副部長──即華森的前任者。身為戰爭部副部長,史考特訂定了來往運送部隊和補給品的鐵路費率;而身為賓夕法尼亞鐵路公司的副總裁,他將這些錢收進口袋。」

以前竟然可以這樣。

#2145 註275「「時間合約」的說法令人困惑,因為一八五○年代,紐約人用該述語指稱棉的遠期合約。這理描述的期貨在棉花產業裡,要到一八七二年才出現,當時採用「基本系統」(“basis” system)來處理棉花等級的差異。」

棉「花」之誤。

#2180 註283「譯註:原文為pillaring,但網路上查不到其資料,且註釋印的是pyramiding,網路上也查得到相關訊息,故從註釋。」

可見譯員質素之重要。

#2276 第七章「進站的火車慢分了」

雖然不難猜到是誤點之意,但未聽過這個詞。一查才知道原來是台語詞。

#2283 「當皇家郵政的蒸汽船「他瑪號」(Tamar)」

這個字本來的聖經人物是譯他瑪,但作為船名早已另有譯名「添馬」。兩個字串法相同但讀法不同,因為後者是源於英國的同名河流

#2297 「迎來了化學家和歷史學家瓦茨拉夫.斯米爾(Vaclav Smil)所說的「進化躍變」(evolutionary saltation),亦即人類與自然世界關係的飛躍。」

有點難明這跟化學家有何關係,而按維基百科說他拿的是地理學博士學位。

#2313 「拿破崙戰敗後,維也納會議上的歐洲盟友認為,安特衛普這支手槍太重要了,任何陸上帝國都不能持有。安特衛普及其直接腹地──其食物來源和製成商品的目的地──應該要成為比利時這個獨立國家,脫離荷蘭的控制。」

因為這樣﹖
但現實上拿破崙戰爭後1815年維也納會議把比利時歸荷蘭,比利時要打獨立戰,1831年才獲列強承認獨立,荷蘭甚至直到1839年才承認其獨立。所以很明顯維也納會議並不是讓比利時「脫離」荷蘭控制,而是認為安特衛普讓荷蘭這個「非陸上帝國」控制已足夠。

「安特衛普就此成為海港,大到足以為來自世界各地的深水遠洋船隻提供服務。「這座大城市,」引用帕爾烏斯的話來說,「丟開國家這個蛋殼,成為世界市場的中心。」」

想成為世界貿易中心,本來就要擺脫「國家」的束縛(留意這不等於政治獨立)。君不見世上的主要貿易中心(如紐約、倫敦等)大多是國際都市,來自世界各地的影響遠多於本國的影響。這些都市甚至不太像本國城市,連政治立場都貼近國際化,與本國其餘地區迥異。(就算新加坡這個城邦,意識形態亦與鄰近地區大不同。)

歷史屢見的例子很明顯﹕要勉強一個世界貿易中心變成跟本國一致,結果就是它不再是世界貿易中心。

#2335 「中世紀期間,「最後一哩路」泛指旅程的結束或接近死亡。自一九七○年代起,軍事供應商和貝爾實驗室的工程師重新定義了這個名詞。致力於減少運輸成本的過程中,他們認定,最後一哩路為任何運送過程中最長且最昂貴的部分。」

原來如此。

#2357 「安特衛普的磨坊主在港口附近建造麵粉廠,方便購買廉價的外國穀物及小麥。穀物磨成白麵粉後的所有剩餘產物,稱為「麩皮」和「粉頭」,可以餵豬和牛。」

「粉頭」即是甚麼﹖

#2381-2390 「一八六六年,奧弗倫─格尼公司的倒閉,導致二十二家為國際貿易貼現匯票的跨國銀行倒閉。根據經濟學家徐辰子(Chenzi Xu)估計,奧弗倫─格尼公司的崩盤,意味英國在海外的商業信貸損失了大約百分之十二,對無數的進出口關係造成阻礙,影響時間長達數十年。」

算是舊版金融海嘯,只是影響似乎還未有現在那麼嚴重。

#2431 「普魯士軍隊的食物供應來源之一,與薛曼的軍隊相同:伊利諾州。由於海運具有三十倍的優勢,將伊利諾州的穀物運送給巴黎外圍的德國士兵,可能只比運送給查塔努加的聯邦士兵的通行費用略高一些。」

似乎正因為海運糧食那麼重要,開啟了海權時代。

#2465 「傲慢、臃腫、懶惰和無能的地主打從內心深處鄙視這些猶太商人,但沒有了他們,又無法在經濟事務上踏出一步。」

歐洲正是如此,既依賴猶太人,又要仇視他們,最後變成大屠殺。

#2641 第八章「據說沙皇問他:「你是波蘭人嗎?」沙皇和他的隨扈認為,他在俄國人民中間沒有敵人,唯有波蘭民族主義者才會憤怒到想置他於死,因為三年前,正是俄羅斯帝國對其獨立運動展開殘酷的鎮壓。」

自以為是到這地步。當然之後的政權就有自知之明,乾脆把所有人民都視為敵人。

#2719 「最後一種社會形式,將不再需要資本家和食利者階級。」

結果證明這只是一廂情願。

馬克斯和許多馬克斯主義者都住在城市,因此對農業所知有限。他們知道穀物生產革命正在重新塑造俄國和美國的平原,但並不知道同樣的革命很快也會改變阿根廷、澳洲和印度。然而,他們可以看到、感受到廉價穀物為城市帶來的革命。食物價格降低,誘使農業人口進入城市,並使工業化成為可能。」

笑了。而最後高舉他作為旗幟的政權,都曾為了掠奪農業資源以發展工業而令農村陷入饑荒。

#2738 「帝國特工不斷滲透,想找出這些人,將他們逮捕、處決或流放,迫使俄國社會民主黨開發出一種獨特的語言,可以快速彼此識別。馬克斯主義的專門術語變成了這些隱晦的語言:「矛盾」、「辯證法」、「生產力」、「生產關係」、「資本的有機構成」。為了根除間諜而對該組織進行有紀律的自我清理(self-scouring),助長他們形成一種持續的、焦慮的威脅評估,這可能會削弱社會主義者的基本原則,即平等待人的兄弟情誼,並強化他們以自我監管的先驅為由而進行辯護的傾向。」

最終當政後就變成控制狂。

「擁有足夠資源的知識分子可以創造一個病毒式的套裝知識,強力灌輸相關訊息,然後用工人運動推翻一個帝國。」

現在仍有人這樣想。

#2746 「列夫.托洛斯基(Leon Trotsky)為革命組織的存續,提出一個稍微不同的模式,稱為「不斷革命論」(permanent revolution),主張國際主義的意識形態透過每個鄰國的不斷擴張,是國際革命成功的唯一途徑。革命的目的是推翻帝國,但為了存續,則需要不斷擴張。」

結果自己變成帝國,而且比傳統的帝國更恐怖。

「馬克斯主義者試圖教育工人了解馬克斯的理論,包括精進生產力(如炸藥、深水港和蒸汽船)會如何破壞現有的財產關係、引導革命者推翻這些關係,並徹底終結帝國。」

最後各大帝國是被終結了,但取而代之的是掌握先進生產力的國際資本主義。

#2850 第九章「船長面臨的其他困境,還包括君士坦丁堡的狹窄通道,因為這條通道在戰爭、飢餓或叛亂的情況下,都有可能會被鄂圖曼帝國封鎖。海峽有可能額外課稅或發生文件延誤,不時令商人的作業陷入停頓。」

政治問題總是比技術問題更難處理,一如香港。

「正如李嘉圖悖論所預測的,由於來自美國的穀物如此之多,歐洲的地產階級率先倒下。」

結果地主是倒了,但不是共產黨打倒地主。

#2909 「促使買賣雙方在瞬息萬變的市場上,防範價格快速上漲或下跌。農作物的買方可能成為期貨的賣方;農作物的賣方可能成為期貨的買方。如果應用得當,這些在波動市場另一邊的賭注,可以將價格劇烈波動的風險降到最低。」

但對沖基金反而擴大了波動。

#2978 「馬克斯計算出,一個工人辛苦工作了半天多一點,他所生產的財富便足以養活一家人,而他剩餘的工作日則被資本家偷走了。資本家的權力來自於他們擁有生產的手段:尤其是工廠。」

資產需要利潤,組織者亦然。要不然誰要購買資產和組織生產呢﹖

#2998 「這種通行費用的降低可能不會改變工廠或工坊的勞動過程,只會改變當中的商品交付。但是,如果國際化的路徑可以縮短或整頓,那麼馬克斯的模型工坊就可以擴大,分工就會增加,可能因此產生更多的價值。問題還是一樣:誰得到了好處?和馬克斯一樣,帕爾烏斯認為,工人沒有得到他們應得的份額。」

現在的全球化又如何﹖

#2998-3013 「它需要一場國際運動;否則一個國家的工人可能──在一個由貿易路線連結在一起的工坊裡──與一萬哩外的工人相互競爭。」

所以右翼也最會針對外人。

#3013 「在超過一百英畝的農場,可以使用機械設備來降低收割過程的成本,而這項改變正在革新國際市場。身為馬克斯主義者,帕爾烏斯相信工廠集體所有制。但他認為,在穀物方面,由家庭勞動力經營相對較大的土地,比起地主或集體農場的土地,生產將會更有效率。」

但當權者不會這樣想。當共產黨當權了,他們自然要把所有生產都控制在自己手上。

#3025- 「他們的馬克斯主義對手伯恩斯坦加倍反對這種「歐洲帝國在非洲的擴張造成恐慌」的說法,還聲稱「文明人」對世界各地的「不文明人」負有責任。」

反而站了在更錯誤的一邊。

#3254 「由英國商人進口的廉價外國麵粉和紡織品,不斷削弱鄂圖曼帝國的國內產業,使之無力減緩進口。在帝國剩餘的時日,他們的進口一直大於出口。為了彌補關稅上的損失,鄂圖曼帝國增加了對巴爾幹半島上國家的課稅。這項舉措為塞爾維亞、保加利亞、瓦拉幾亞和摩爾達維亞的獨立運動火上澆油。英國對於繞過帝國關稅的手腕食髓知味,成為此後自亞洲、非洲和太平洋榨取資源的模型典範。」

清朝似乎也是這樣。

#3349 「對來自國外的廉價穀物徵稅,使德國和義大利能夠在不提高土地稅的情況下,編列戰爭預算。廉價的穀物強健了歐洲國家的國本,卻也給了他們殺人的資源。」

簡單而言是「不抽你抽誰」。

「發行了超過四十億法郎的債券,用於建造鐵路和運河,連接起農村地區及法國城市。如同德國,對美國和俄國的穀物徵稅、改善連接法國城市及其農村偏遠地區的黑路計畫,既強化了國家實力,也得到農村地區的大力支持。」

當時的大清亦然。

#3397 「如果歐洲帝國是以增強陸軍和海軍的實力,來回應廉價糧食帶來的希望和前景,那麼鄂圖曼帝國和大清帝國的情況就不同了,這兩個國家與廉價的外國糧食鬥競爭,無疑是耗盡了帝國的金銀財庫。」

因為他們無法向外傾銷。

「清帝國的臣民,尤其是在其港口城市,購買了大量的加州麵粉及其產品,導致城市飲食從米飯或麵條,轉向麵包和蛋糕。」

倒是要有錢才吃得起。

「「中國海關總稅務司」(成立於一八五四年)嚴格來說是國際化的,只是幾乎所有的司長都是英國人。其官員對穿越黃海的帆船徵稅,但對英籍蒸汽船提供豁免。」

因為那是英國勢力範圍﹖

#3574-3585 第十一章「過剩的資本很重要,而法蘭西共和國無法完全吸收所有法國公民對長期投資的熱情。一八五○年,法國投資者的外國資產占該國國民收入的百分之五十三,比英國高出許多。到了一八九○年,法國人投資海外的比例是該國收入的百分之一一○。」

為何不是投資自家帝國﹖

#3655 「這些關稅太高了,不但阻擋了來自英國和德國的廉價工業品,而且幾乎沒有多少稅收,因為關稅減緩了進口。」

本來需要不夠大﹖要不然像現在的侵關稅,的確會收到錢,只不過那些錢是本國消費者承擔的。

#3756 「他在一八九六年撰文向他的讀者保證,俄國在「家破人亡、衣衫不整、被荼毒、被階級分化,並背負著數百萬被剝削者的重荷」的農民背上進行擴張,意味這個國家之船將會沉沒。俄羅斯帝國朝亞洲方向建設鐵路的努力,將面臨災難性的收場。此外,帝俄對占領伊斯坦堡的無盡渴望,將導致巴爾幹地區的國際戰爭。」

俄國國策,至今亦然。

「帕爾烏斯對德國小地主的批評,與列寧對俄國民粹派的批評不謀而合;這些民粹派相信,土地集體所有制可以解決一切問題,而且他們認為富農正在剝削農民。」

但最後還批鬥富農。

#3793 「法國、德國、義大利和奧匈帝國在一八八○年代逐步對小麥和麵粉設置關稅壁壘,此舉將進一步抑制國際價格。俄國出售小麥以償還貸款並平衡帝國預算的努力,將導致其行為越來越魯莽。」

這也是一種《帝國的代價》。有些帝國無法平衡預算,於是挺而走險,招致滅亡。

#3820 「威特承認,他使了個「詭計」建立一個由退役士兵和其他「暫時退役」的軍人組成的鐵路警衛隊。一八九八年,這些偽裝的俄國軍隊驅逐了居住在不斷發展的大連市附近的中國人和滿洲人。」

這寫法很離奇,滿洲人本身也是「中國人」(無論在大清還是中華民國)。
就除了日本佔領東北建立「滿洲國」的那段日子。

#3849 「「蘇維埃工人代表」(Soviet of Workers’ Deputies)」

應為「工人代表蘇維埃」,而蘇維埃本身即「會議」之意。

#3877 「預備役士兵之間的個別起義,已經擴散成「全面的騷動」,俄國軍隊已無法平息帝國內部的衝突。」

所以共產黨總是避免這種情況再發生。

「托洛斯基和帕爾烏斯於一九○五年十二月下旬被捕。他們被押送到聖彼得堡的彼得保羅要塞(Peter and Paul Fortress),幾乎可確定即將遭到處決。未想八個月後,帕爾烏斯賄賂守衛,驚險逃脫了。」

原來《國產零零漆》的劇情真的發生了。

#4196 第十二章「由於青年土耳其黨人在三三一事件後重組了軍隊,他們在每個單位內部安置了監督組織。每個軍團都有年輕的學院派軍官,直接控制資深的團長。軍事紀律仍然維持和以前一樣,只不過年輕的政治官員對年長的軍事長官有否決權。」

根本就是「政委」翻版,而更有趣的是原來蘇俄是反過來學土耳其的(#4579)。

「這與英國透過中國海關總稅務司,從外部對清帝國的國內貿易徵稅,是同樣的制度。」

但總稅務司應該不管國內厘金吧﹖按我手頭上的講座筆記,內陸的「常關」仍由清政府管理。

#4214 「早在一八九五年,帕爾烏斯就採納了馬克斯主義所啟發的發展戰略,即強調農業私有制,並結合同時有公共和私人管理、控制的工業,這是他當時對普魯士這個國家的處方。同樣的戰略將在一個世紀後改變中國和越南,儘管不是受到他的直接影響。」

後來何必走歪路。

#4364 第十三章「最初,英國僅憑一個簡單的海軍戰略:藉由在北海巡邏和開採,將德國圍困住。」

軍艦去開採﹖
沒參照原文,但懷疑是譯者把 dig 誤譯,這裡應該是指「搜尋」德國艦隊。

階級森嚴、士紳軍官主導的俄國軍隊是俄國最致命的弱點,因為──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有步槍和步兵的現代戰爭很快教會工人,他們的權利被剝奪了,也讓他們覺知到自己的力量。」

反而英國有序解決了。(講階級主義英國也夠強的)

#4383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的潛艇可以從水下用魚雷摧毀一艘船,但是一浮出水面,可能只要單一發手槍子彈就可以將它擊沉。」

相信是「一發炮彈」之誤。(反正大炮也可叫 Gun)
一戰的潛艇雖然不強,但應該不至於薄到手槍打得穿。

#4397 「德國和俄國革命者的利益幾乎是一致的:「徹底摧毀沙皇制度,並將俄國分裂為多個較小的國家。」

結果是被騙了。

#4467 第十四章「農業部試圖改變穀物供應基礎設施,但他也只是做到了干涉俄國的黑路以及抬高價格。他冀望以國家實體取代穀物市場機制的政策,無意間破壞了帝國向俄國城市的穀物輸送,並助長了局勢的不穩定及革命。」

但日後蘇共也是這樣做。

#4498 「列寧……公開呼籲「革命性的失敗主義」,並宣揚俄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敗戰的好處,比打贏戰爭還多。他呼籲將俄國所有的銀行國有化,並廢除陸軍和海軍。」

簡直是賣國了。

#4522 「鐵路工人。布爾什維克分別遊說那些自命不凡的「條紋工會」(ribbon unions)──包括工程師、剎車員和消防員

這兩個詞不諳鐵路的譯者經常譯錯。鐵路並不會有很多消防員吧,這裡 fireman 日文譯火夫,是維持蒸汽鍋爐的人。而 engineer 也不是指工程師,而是司機。

#4539 「一個家庭不太可能為了獲得更多的資本或土地,而使用更多的勞動力來生產更多的作物。相反地,當穀價上漲,農民實際上生產的穀物可能會更少,因為資本或土地的增加,並無法與農民的工作量減少一些所獲得的滿足相提並論。」

這點頗反經濟常識,但又顯得很合理。(反正生產少一點也賺夠,又何必那麼辛苦)

「布爾什維克反對恰亞諾夫對農民經濟的評估,因為它似乎有利於富農,而且暗示小農農業無法拯救俄國。他在一九三○年以捏造的罪名被捕,並被流放到哈薩克。一九三七年,他再次被捕,並在同一天遭槍殺。」

正如本朝也是經常以批鬥拒絕事實。

#4556 「當德國軍隊開始在「拳擊行動」(Operation Faustschlag)中向俄國陣地推進時,新組建的紅衛兵根本無法擊退德軍。托洛斯基被迫簽署和平協議。他在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的任務是失敗的。」

二戰初亦然,都是政治凌駕專業的結果。聲稱「又紅又專」的結果通常就是紅而不專。

「凱薩琳大帝想要透過穀物生產擴大優勢的重農戰略,證明了俄國是辦不到的。由於俄國所有的財富集中在其西部和南部邊緣,一旦德國切除了俄國的這塊肥肉,俄國養活自己,只是難上加難。」

所以俄國人至今仍要控制這一帶,甚至不惜發動戰爭。

#4713 結論「在試圖將其邊界的臣民納入、同化和融合,並使他們與其他地區的臣民完全平等方面,清帝國可能是最接近美帝的類比。鄂圖曼帝國和俄羅斯帝國皆以拜占庭和羅馬帝國的祖先為藍本,在大都市和殖民地之間,劃出一條較為清楚的界限。」

大清反而是分而治之吧﹖

「他們的中央行政人員皆掌握相當大的權威。重要的是,在俄羅斯、鄂圖曼和清帝國,大多數徵稅權都是屬於中央的。十九世紀中葉後,歐洲主導的新機構劫持了這個稅收主管機關。」

清朝好像只有海關是中央的﹖

#4743 「有一次,這些工人挨餓了,因為機器人將一袋袋收成的小麥扔進大海,因為它們不了解,也不在乎這些穀物是用來養活人類的。」

共產黨正是如此。

#4833 致謝「在刺激我更廣泛地思考俄國饑荒的俄斯研究者中」

俄羅斯。

星期六, 11月 15, 2025

中英夾雜

在讀墨討論區見到台灣犢友提起「火山孝子」。
「火山孝子」香港已很少聽到,我想起的反而是「佛山孝子」。

因為以前喪禮習俗要哭得淒厲以示孝心 ,如果有錢人家中沒男丁或者男丁不夠,就會請人來「幫忙」扮成孝子代主家哭喪。而扮孝子的以佛山最有著名,他們不只扮哭,連鼻涕兩行都扮得出來,故名佛山孝子。(跟香港賣山藥都叫「淮山」同一道理)

不過意思卻跟火山孝子剛好相反。一個真心,一個假意。
揭後語有云﹕佛山孝子—似層層。

不過這些在香港都不流行了(廿四孝父母比較流行,笑),所以年輕人沒聽過不出奇。我是小時候看梁濤還是吳昊那些掌故書才知道佛山孝子。

---

半夜醒了睡不著想起中英夾雜的問題。當然很多語言都有夾雜外文,日文尤其多,而香港最出名的當然是陳豪飾演崇禎皇帝的那句「同朕check吓」。

不過以漢語系而言,可能廣府話用得最多。畢竟跟英國人最接近,單是巴士的士多士士多已經非國語所能比(最離奇的是國語竟然以「吐司」指未烤過的方包,根本與英文toast原意相悖),簡直把英文當中文用。

更老餅的香港人甚至還會用「燕梳」(insurance 保險)、「科文」(foreman 管工)。由於以前的工人太多讀書不多更不懂英文,所以香港工程界流傳的廣東話英文詞更多,例如讀《綠十字》這本職安局雜誌時就經常可以見到「塞古」(shackles,吊運用零件,在維基見到國語譯成卸扣,更妙)、電影行業到現在還「吊威也」(wire 鋼絲,讀音就是誇張的英文讀法 why-ya,「威也」只是用中文標音,沒人會真的讀「威—也」的)。

甚至我們每天在學校都是叫學生收集「快勞」(file,實質指 clip file / folder 文件夾,讀音 fir-lo,快勞同樣只是勉強標音),如果硬要改叫「文件夾」,反而繞口。

更厲害的似乎是「foul」,因為是單音字(跟中文一樣),所以用起來渾然天成,甚至你說了出口也不會發覺那是英文。網上有時見到寫作「否」,但其實沒有公認寫法,甚至很少有人真的寫下來,因為字幕通常會自動用中文詞代替。(廣東話節目的中文字幕不時如此,大概因為大家慣了寫書面語。)

廣東話的「foul」亦跟國語「吐司」一樣,跟英文原意有異,不過相差沒那麼大。英文「foul」本意指犯規,而比賽犯規自然會被罰離場,廣東話的「foul」就取引伸義,可以指「被趕出局」(foul佢出局),甚至廣泛到任何「被淘汰」、「(提議)被否決/駁回」的意思(畀人foul)。

星期六, 11月 08, 2025

不是博物館指南


默泉、余寶茵、唐冠聰、劉德欣、李挽靈、麥穗、鄒頌華、馮靜雯《不是博物館指南﹕八個博物館迷的逛館心法》,香港﹕毫末書社,2025

方某也喜歡逛博物館(雖然方包出世後就很少去),見到本地有相關出版,自然會捧一下場。

書中有八位作者,但文章不只八篇,因為部分作者多於一篇(默泉四篇、麥穗三篇,余寶茵兩肩篇、其餘各一篇)。
正如書名,這的確不是一本教你逛博物館的指南(所以也不算甚麼「逛館心法」),只是喜愛博物館的人,對「博物館」的反思。

近年世界各地(尤其西方國家的)博物館捲入不少爭議,由如何公平反映殖民時代的史實而不流於片面歌頌帝國和征服,到殖民時期取得的藏品是否正當、要不要歸還,都引發左右大混戰。左翼有時囿於政治正確,甚或矯枉過正﹔右翼卻慣於擁抱舊思想,容易變成無論好醜善惡一味死攬。(當然香港有些右翼網民就更離奇,自己移民外國卻支持反移民政黨,以榮譽白人自居,對方同樣厭惡自己卻渾然不覺。)

書中文章介紹的大多是香港以外的博物館,其中又以台灣和歐洲(含英國)居多。介紹歐洲而非美加的博物館,除了因為歷史上博物館於歐洲興起,亦可能因為編者的朋友圈子多在歐洲(這一波移民潮大多都是去包括英國在內的歐洲各國)。

為何不講本地博物館﹖其實有,其中一篇主題是,另外一篇也有旁及。讀過你就知道—或者其實不讀你也猜到—為何十幾篇文章都不多談本地的事,畢竟還可以評說的已經不多了。多寫幾篇說不定就會惹上某些只顧刷鞋不顧本地利益的好事之徒呢。

(方某人其他書評書介)

---

筆記,或挑骨頭﹕

p.66 「此書是博物館學重要著作,它解釋了博物館作為學術機器,如何協助政府理解殖民地種族的特性,包括以西方角度研究當地收集的物品,來理解他們的文化或文明度。」

這當然是事實,但也是無可避免。就算我們突然發達,建一間博物館,收藏和展示方式也會反映我們對藏品(及其來源)的理解,因為人類總是會自我中心。減輕這種盲點的唯一方法是增加對話,書中有一些有趣的嘗試,例如找舊殖民地的學生就藏品寫「另類說明」。

p.122 「像所有關於二戰納粹大屠殺的電影,集中營博物館所展示的「警世真相」(彷彿無造作,但以刻意堆砌的巨量衣物造出一種視覺震撼),是一個有意識地經營的歷史論述。」

我不懷疑館方有意識去營造震撼,但其實那些遺物是否有需要「刻意」堆砌﹖畢竟我們見到有關集中營的舊照片,就是解放後盟軍發現裡面堆滿了猶太人的遺物。就算館方重新砌成一堆,也不過是還原罷了。

p.138 「換另一個角度,如果這麼多年的歷史教育是有用的話,德國的猶太社區就毋需動用重重保安。」

1. 作者說德國未能「平衡」討論相關問題,但正因為納粹餘毒尚在,所以更難「平衡」討論,否則就有為納粹「平反」之嫌。
2. 當然西德式歷史教育的不足之處,西方作者亦有討論。可是單憑「有新納粹和反猶分子存在」就當成「教育無用」,那又未免過於嚴苛。世上永遠有毫無良知的人,亦永遠有過分偏激的人(無論左右皆然),而這類人的影響力遠遠比他們的人口比例高得多。如果要教到這類人完全沒壞影響才算有用的話,那麼教育永遠是沒用的。
歷史教育令大部分明白納粹之惡和德國在當時的問題,知道今天不能再容忍納粹重來,已經在起作用。只能說教育制度總有不足、亦永遠有些人教而不善。

p.191-192 某程度也是在下的心情,不亦悲乎。

p.207 「臺灣,應該是全世界最高舉「國立」的政治實體,四處都是「國立XX大學」、「國立XX博物館」、「國立XX運動場」等,但我們都明白越煞有介事,越代表背後的虛弱和不自信

這評語如果放在另一些地方可能恰如其分,但這裡卻有點捕風捉影。
因為臺灣之所以多「國立」,就只代表很多設施都是由中央政府管轄而已。把中央政府直轄的東西叫「國立」,國民政府還在大陸時代已是如此(例如抗戰時就有「國立西南聯合大學」),並非因為自身外交承認不足才這樣叫。相對而言如果是市/縣管就會是「市立」或「縣立」,日本也是這樣叫的(他們甚至有「町立」)。
別忘記台灣本來還有很多「省立」機構,只是因為省虛級化,省政府消失後這些設施大部分都改由中央接管,於是就變成滿街「國立」了。你只要記得很多本來都叫「省立XX」就不會覺得有甚麼奇怪。

星期六, 11月 01, 2025

秒懂過動與自閉的內心世界


岩瀨利郎,《秒懂過動與自閉的內心世界》(発達障害の人が見ている世界),林詠純譯,台北﹕究竟,2023

見到本書讀墨一天特價,驚覺自己根本未有空寫介紹。所以見到本文才去買的看倌,就無法享受一天特別優惠了。不過本書價錢相對而言不昂貴,所以也沒所謂。

書本身不錯,是日本慣用的那種圖解書,以漫畫輔助講解。更好的一點,是每篇單元用漫畫表達問題行為的同時,也表達這類人內心的感覺。因為他們的不合群行為很容易被視為「沒禮貌」或「沒腦筋」,這些漫畫可以增進一般人對當事人心理的了解和體諒。漫畫同時也提供了一些解決方法,鼓勵大家繞過弱點,甚至變成優點,以利他們融入社會。作者講解如何跟這類人相處的方法,對於強調「讀空氣」的日本人而言應該更重要吧。

方某經常自認阿斯伯格,小時候不知為何與別不同,總是惹人厭、甚至被欺凌。自小受教訓太多,長大過程中慢慢「迎合」一些社會常規,我會形容為「磨掉稜角」。成年後朋友提到才發現有阿斯伯格這回事,成長中的痛苦好像都有了解釋。

現今社會對發展障礙關注更多,雖然可能有濫用標籤之弊,但也為身陷其中者帶來更多幫助和資源。如果加上公眾理解和接納,就像書中所提及般,化弱點為優點,無論對當事人還是對公眾,都會帶來更少痛苦、更多益處。

(方某人其他書評書介)

(如果閣下有興趣讀電子書,經本文連結 https://moo.im/a/2dpzCH 購買,本人將獲得平台回饋。當然看倌不一定要經這條連結買的。)

---

筆記,或挑骨頭﹕

p.22-23 當然ADHD和ASD的大腦成因當然重要,更重要的是發展障礙跟「個性」是兩回事這一點。

p.33-36 有個簡單評估,可以先看看自己接近哪種類型。當然不能取代專家評估。

p.65 當然所謂直接說也不等於應該說難聽的說話。禮貌是該有,但話也應該說清楚。我覺得大眾太會把「禮貌」和「口不對心」混為一談了。(所以才有把禮貌當成虛偽的反彈)

p.69 利用當事人的興趣這點也算巧妙。

p.70 實在我也覺得「最近如何」是很難答的問題,因為「最近」和過得好不好都是很模糊的概念,而就算把「最近」按雙方見面頻率擅自調節時間範圍,發生那麼多事根本不知對方想聽哪樣。(究竟哪些算是要拿來說的事﹖)
除非那是相熟,很清楚跟他有甚麼話題的人,才會立即想到應該說哪些事。

而無論是否有發展障礙,指令本來就應該清晰。(「把玩具放回箱裡」)
方包討厭的一點,就是經常不肯跟著做,老是要人搬出要脅(如「等到我來執拾,明天就沒得玩」)才肯動身。

p.94 ASD欠缺自信是很容易的事,因為太容易與人起衝突和被排擠了。AHDH或者至少還有為他人帶來歡樂的優點。

p.102 ASD往往很難表達情緒,但被人刺激到極點就會突然爆發,反而更易惹麻煩。

p.110 書中說「ADHD的過動與衝動會在成長過程中逐漸減輕,長大成人後幾乎就會消失」,但最近好像見到文章(一時找不回)說ADHD也分兩大類,有一類會輕緩,另一類不會。

p.114 用檢查表去避免大意失誤當然是好事,但也要當事人記得去看才行……

p.118 方某也是不擅長運動或美勞,本來想不擅長運動是自幼體弱的緣故,成年後接觸到阿斯伯格這個詞才知道原來還可以有肌肉協調和混合感官的問題。

p.132 其實設開支上限除了用開支apps提醒自己之外,現在更方便的是網上銀行和信用卡都可以靈活設置上限了。只要去設定的話,管理開支應該比以前容易得多。

p.140 倒是真的,在下於學生會做會議紀錄出名仔細。後來見到校友評議會和屋苑業主委員會那種紀錄,心想會議中竟然那麼多事情都被抹掉了。

p.156 作者建議夜貓的活動改在早晨做,本來不錯。可是本身大腦就是夜貓型的人、和生理時鐘就是被成長延遲了的青少年,應該作用有限吧﹖

p.168 就像開支一樣,現在時間管理都有各種apps可以利用,包括網上日曆自動提醒、和時間紀錄讓自己知道每天時間用在哪裡,應該都會有所幫助。問題只是如果是ADHD,能否記得去用也是個問題。(ASD只要建立習慣就不難)

p.171 最離奇的是,方包明明一點也不像自閉,但同樣很怕花灑淋身。

p.178 奇怪的是,多人的時候我會覺得人聲很吵耳,其他學生太多說話會令我很難聽清楚問問題的同學,也很少一邊聽音樂做事,但習慣了一直開電視一邊做事卻沒問題。

星期六, 10月 25, 2025

怪夢夢雜錦(22)

夢中像是去了土瓜灣馬頭圍一帶。(這一帶自小現實中絕少去,變夢境正適合)

夜晚在馬路上踩單車,感覺是向東踩,一直穿過很多大廈,還穿過一個在大廈底的巴士站。
最後去到一個比較像九龍灣工業區的地方,到了一條大坑渠旁邊的空地,然後看到對面的大廈。

之後更奇怪,無端端人有三急,去了一間麥當勞的廁所。廁所的門鎖卻是從外開關的,我叫同伴在外頭幫我鎖門,然後就進去大解。

大便好像有點爛,抹了很久都抹不乾淨,然後突然外頭有個女孩開鎖想進來。我立即叫她停止,然後拿起手上的廁紙「擋中央」,十分狼狽。

(類似的事現實中倒發生過,某年方某上班途中腹痛,公廁卻正在維修只有一格殘廁可用。進去後才發現門鎖是壞的,但實在太急忍無可忍,結果屁股未抹好就有個大嬸打開門想衝進來……)

---

為了幫方包慶祝生日,太座訂了生日蛋糕。由於當天姐姐和太座都有公事要出門,所以在下陪方包午睡,待太座拿蛋糕和午飯回來。

但這廝其實不想午睡,所以哄著也沒睡著。
反倒是我睡著了,過了一會太座拿著蛋糕和午飯打開房門,用蛋糕盒輕輕碰我的腳,叫我出去吃飯。

我還是很倦,所以過了一會才起床,但出去完全不見人。
原來那本身就是夢境。

星期六, 10月 18, 2025

只有讀「書」能抵達的境界


齋藤孝《只有讀「書」能抵達的境界》(読書する人だけがたどり着ける場所 ), 鍾嘉惠譯,台北﹕采實文化,2020

閱讀當然不一定只是讀「書」,如果你懂得讀,書可讀、戲可讀、人可讀、街道可讀,世事無一不可閱讀。古人曰「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實在是深明此理。
可是,本書作者卻跟你說,有些境界是只有讀「書」能抵達的。為何﹖

因為﹕
書不像電視節目,不會有廣告。
書也不像電影,讓你被動享受,它要你主動揭開體驗它,發揮想像力。
書更不像電腦或手機,不會有其他東西彈出來分散注意力,也不會讓你有連結可按來按去。
(看維基百科好容易就會這樣,按著按著完全離開了原本要查的東西。)

你在Youtube看人家介紹電影,不能代替自己看戲。看飲食節目就更不能代替自己去吃。同樣地,聽再多的好書推介,也不能代替你親自沉浸在一本書中所獲得的體驗。

書可以細讀、可以略讀,但總之要慢慢讀,才能夠吸收。否則就像你平時在手機上掃短片一樣,好像得到很多娛樂,但花了很多時間後沒甚麼留下來。

正如作者所言,慢慢讀書讓你有積累,變得有深度、不再膚淺。(用文友艾焚的說法是﹕更有趣)
與其害怕AI取代自己,不如先讓自己變得有思考力。
AI只是分析輸入的大量作品,然後用來產生新作品。答問題只是利用大數據把文字重組成像樣的東西輸出,答案有時錯到離譜。為何已經可以取代人手﹖只因為我們很多人的水平根本跟AI分別不大,沒有自己的見解,只是天下文章一大抄交功課,這樣AI自然比你做得更多更快。

就像很多學生總是對讀書報告聞風喪膽,可免則免。
方某多年前到友校圖書館參觀,對方的學生主席參與招待,交談時突然說自己不喜歡做讀書報告。我當面表示自己跟她同年紀時也一樣,大概嚇了其他同工(尤其是對方的老師)一跳。
雖然現在經常寫書介,但方某其實直到讀預科讀中國文化科時,才開始喜歡寫閱讀報告。因為閱歷未夠多,沒足夠的東西互相連結,就很難寫出感想來。即是說方某直到中六才讀得「夠多」足以把各種知識融會貫通,可以有「自己想講的話」寫出來。
如果學生讀得比在下少,「無話可說」並不奇怪。

就算不是讀「書」報告也一樣,多年前下班時走在鄰校學生後面。她們似乎為了應付英文科校本評核要看電影,其中一位說看完《鐵達尼號》深感「珍惜眼前人」的重要。我心想電影十套有八九套看完都會體會到「珍惜眼前人」吧,這樣說肯定悶死老師。
如果你懂得提及「鐵達尼極限」,至少老師會笑呀。但為何黃子華搞棟篤笑特別好笑﹖因為他讀很多書的呀。

如何鼓勵自己多讀書、如何透過分享讓自己認知更深刻,作者都舉了不少例子,讀者可以參考採用。多讀、多分享,慢慢就會令自己成為一個「有深度的人」,自然就不會無話可說了。
除了介紹如何讀書,作者還會介紹好書。不過這些好書都是日版書,未必都有中文版,所以對中文讀者的幫助,可能就比日文讀者少了。

(方某人其他書評書介)

(如果閣下有興趣讀電子書,經本文連結 https://moo.im/a/jmoPRY 購買,本人將獲得平台回饋。當然看倌不一定要經這條連結買的。)

---

筆記,或挑骨頭﹕

#41 前言「若是理工科的學生,讀論文而不讀書,將大部分時間用於實驗和計算我還能理解, 但連文科的學生也不讀書才令人驚訝。」

的確,理科生至少還要做實驗,相比而言文科生應該是最需要讀「書」的,要不然怎學習﹖書就是他們的實驗室,單靠網絡和AI無法達到所需的深度。

#65 「那就像是只有你和作者兩人關在一間四疊半的房間裡,聽他沒完沒了地敘說一樣。即便遇到有點無趣場面也不能輕易走開。會耐心地繼續聽他說下去。」

也不全然,真是受不了他的話放棄就是。只是看書相對上網較能集中。

#90 序章「「只看統整網站」。對不知道的事,簡單匯整一下資訊就自以為懂了。以為懂了,但被人一問卻答不出來,或是理解錯誤、過目即忘。」

所謂「懶人包」即如此,其實甚至看維基百科也有這性質。因為知識是要花精力去理解的,單看結論省過前面的過程,自然較難形成確切的知識和印象。
這並不是說維基百科不能用(在下經常用),而是你用維基百科之前,還是需要先靠讀書累積一定程度的知識,然後才能活用。

#103提及教養課程、博雅教育、通識教育的重要。的確在知識爆炸的年代,莫說是不讀書,甚至只讀自己專業範圍的書,也會很危險。但偏偏那麼多人不讀書。

#125 「「AI會做的事可以不用學,只拚命學AI不會做的事」的想法或許能避開風險,但絕不會讓人生變豐富。將不要輸給AI設為人生目的而活著根本是本末倒置。那正如同將人生讓渡給AI。」

故子曰「吾道一以貫之」,《大學》謂「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自身基礎不穩固,只顧追逐外界的潮流或者避開AI之類的威脅,也只是捨本逐末。搞清楚生命的重心,自然能安定靜心,思有所得。

#150-165 第一章「所謂的素養並不是如雜學、冷知識這類的東西。而是納入自己的內在加以整合,成為像血肉一般的廣泛的知識。……即使擁有大量零散的知識,若不能綜合式地靈活運用也沒有意義,只是「博學多聞」並不是「深刻的人」。」

感覺好像被戳了。(笑)
的確,就像方某少時被老師稱為活動百科全書,但如果只是死記一堆冷知識而沒有融會貫通,也不過是談資而已,並不會於人生有益。

#297-306 第二章「「初心不可忘」。所有人都知道這句話,但世阿彌要表達的和現代人理解的稍有差異。「初心不可忘」的「初心」指的是技藝的不成熟。含有不忘記自己尚未成熟,時時警惕自己,否則不會成長的意思。」

其實即是「童心」。當然耶穌更嚴格,說不像小孩子斷不能進天國。

#306 「擁有一流認知力的人會認為自己在做的事離終點還很遙遠。即便普通人覺得「到達這裡就好了吧」、「已經可以看見未來」,但愈是具有認知力的人,愈會覺得還有值得挑戰的事。他們對事物的認識是如此深邃,所以才能持續不斷地享受人生。」

正如當年 James Hutton 看得出 Deep time 也不容易。

#365 「日本動畫師宮崎駿曾在訪談中提到,他曾經對著一位說「孩子因為很喜歡『龍貓』,重複看過幾十遍」的母親說:「不能做這種事。」不能因為是名作就讓小孩一再反覆觀看。」

也許大家很難想像宮崎駿如此反應,但他沒說錯。動畫是單向刺激,書(漫畫書亦然)至少要自己揭。看動畫本身沒問題,但不能只看動畫,更不能只是反覆看「一齣」動畫。

多年前「大台」英文台重播《冷雪奇緣》,由於方某當時沒進戲院看,所以見到電視台播出就乘機看看。電視台也乘勢做宣傳,讓一些家長放上自己寶貝女兒穿公主裝的照片(有沒有問過子女、私隱問題先不論),下面加上說這位小朋友看了這齣戲多少次,少者三四次、多者十幾次也有。當時我就已經覺得很奇怪。父母有錢買戲票,子女想多看幾次怕錯過細節,也就算了。但就算有閒錢又用得著看十幾次那麼多﹖

世上有那麼多好書好戲可以看,同一齣戲看十次八次還能看出甚麼來﹖(當然有人或者會看得出特點來的,但那已經是「御宅族」專家級水平了。小朋友恐怕十個未必有一個。)
方某手上的書,有些特別喜歡,也會隔一段時間反覆再看。但多年下來充其量也只是看幾次,畢竟手頭還有很多書想看卻沒時間看呀。

#387 「我們平時過著西式生活,但骨子裡卻保有東方式的思維。我們沒有西洋第一主義、歐美中心主義的想法。對伊斯蘭和印度也能持平看待。」

肯定﹖論崇西洋的日本人也沒少。
當然,的確因為日本歷史慣了學別人,所以相對沒那麼排斥各種外來文化。

#397 「有人主張「廣而淺」,但其實最好的是「廣而深入」。要兼顧「廣度」和「深度」。或者應該說,若沒有一定的廣度很難達到深度。因為深度有一項要素是「連結」。 即便對某一樣事物了解很深,但光有那項知識只是一個「點」。可是當我們對乍看不相干的其他事物也深入了解之後,各個點便可能相連。點與點連起來後便逐漸形成面。」

在下就寫了篇〈砌圖為喻〉闡述類似的想法。

#447 第三章「不論哪一類的書,只是當作資訊來讀,很難深化思考。當我們動了情感,思考才容易加深。」

故理性與感性不應偏廢。

#459-469 「「讀後感」可以看出思想的深淺        如果只是讀書,沒有動腦筋思考,被問到感想也說不出來。儘管能夠摘要重點,卻講不出半點作者想傳達的訊息或對應到自身經驗後的思索。有沒有思考力,透過讀書心得便一目了然。假設只有概要的讀書心得是最低等級,那麼再上一級就是「提醒自己不要……」這一類以反省作結束的讀書心得。這類型也是幾乎沒動腦思考。如果讀完日本國民大作家夏目漱石的《心》,寫出「我覺得背叛朋友很不好」這樣的感想,恐怕就是完全沒有發揮思考力的結果。」

多年前下班時走在鄰校學生後面。她們似乎為了應付英文科的校本評核要看電影,其中一位說看完《鐵達尼號》深感「珍惜眼前人」的重要。
方某不禁失笑,心想電影十套有八九套看完都會體會到「珍惜眼前人」吧,這樣說肯定悶死老師。如果你可以旁推「鐵達尼極限」,至少老師會笑呀。
但為何黃子華搞棟篤笑特別好笑﹖因為他讀很多書的呀。所以他的笑話不只是笑料,是笑中有淚、笑點背後還帶點道理嘛。這就是深刻思考的威力。

#479 「因此我建議各位讀完一本書就講給別人聽。一開始講,思考就會動起來,去想自己必須講什麼。……實際試著對話就會知道,記憶模糊便無法好好地傳達給對方;而無法回答對方的提問就表示自己理解不夠。」

方某寫書介亦不過如此。寫筆記本來是為自己的,給別人看只是順便。
正如費曼所言,你不能簡單解釋給別人聽,即是你沒真正理解到。

「長到有可能中途放棄的書,我也是讀到一半就講給別人聽,漸漸產生「My Book」的感覺。就是覺得那好像是「自己的書」。這樣會興致更高地繼續讀下去」

但這樣不會一知半解反而誤導了別人﹖

#479-493 「如果沒有可講述的對象,不妨閱讀短評。……或許也有些短評會讓你想提出反駁……提出反駁即意謂著你正在動腦筋思考。」

確焉,但對於連書都不讀的學生,恐怕還是先拿起書讀吧。如何寫感想已經是後話。

#493 「近來有些小學會在課堂上教學生寫書的宣傳重點。就是寫一篇讓還沒讀過那本書的人覺得「想讀讀看」的推薦文。感覺比較像是廣告詞,而不是感想。」

這點子不錯,不過對大部分學生都不容易。沒有深刻感受的人,也只會寫句「很好看,快來看看吧」的句子交貨而已。
當然就像後面提到的,摘錄佳句也是可以的。方法有很多。

#527 「還一種有益於促進思考的讀書法是邊預測邊閱讀。猜想下一句應該會這樣、接下來可能會這樣發展之類的。……大部分被譽為名著的作品都會有違你的預測。會超出你的想像。」

這比較像讀推理小說﹖非小說恐怕不一定能這樣讀。
而如果人人都猜得到發展的,就不會成為名著吧。

#589 第四章「理組人似乎不太排斥文科的內容,但文組人好像多半對理科的內容懷有心理障礙。」

有些理科人或許會「不屑」,覺得文科內容「不科學」不值一看。
文科人對理科內容的抗拒恐怕不是純粹心理障礙,而是理科內容如果涉及科學前沿,通常需要有點基礎科學知識才看得明白(作者總不能老是先講解中小學課程內容),而理科的基礎學習又往往需要實驗配合。文科人跳過了這些基礎,就會覺得晦澀難明。
相對而言,文科內容「講故事」的比較多,就算高中沒修文科的理科人,自己讀也比較容易,至少通常不至於讀不下去。充其量就像方某只知一二,讀大學時上對聯入門課答一句「墮三都」就被老師看穿是自修的。(因為如果是修文科的話,老師自會教你那個「隳」或者「墮」都是讀「揮」而非「惰」。)

#602 「瀧川洋二編著的《開始讀理科吧》(理科読をはじめよう)一書介紹了學校圖書室或各地區推廣「理科閱讀」的實例,同時推介科學讀物。」

這倒令我好奇是否有中文版了。可是到網上書店搜尋,他似乎只有講實驗的書有中文版。

#621 「我們會對值得驚異的事感到吃驚,其實是因為有文化素養。各位也許以為擁有豐富的知識和文化素養的人應該不太會感到驚訝了吧,但其實正好相反。知道得愈多愈能夠發自內心感到驚訝。沒有知識的話,根本看不出有何厲害之處。於是不太感覺得到。柏拉圖在《泰鄂提得斯》(Theaetetus)中,讓蘇格拉底說出「所謂的驚異,驚異之情是知識探究的開端,也就是所謂的哲學」這樣的話。」

這正是哲學家芝諾說知識像個圓,知道得越多,未知的(圓周)也就越多。真正無知的人根本連自己有多無知也不知道(即Dunning–Kruger effect),自然也就沒所謂感受了。

#634 「讀書也是如此,最初的二十本、三十本既不會感覺知識有什麼增加,還會覺得讀起來很吃力。就是很努力地進行細胞分裂,可是「細胞才十六個,這樣沒辦法長成人喔」的狀態。」

#662 「知識淺薄的人,每一樣知識有如小島般各自獨立,很難連結。因為沒有連結,所以不能按照上下文的脈絡順利取出。」 

正如前面提及〈砌圖為喻〉的內容,一開始砌圖是很難拼起來。隨著你把砌圖的邊和角砌好,你就會發現越來越易把後來的拼上。讀書亦然。

這也是十幾年前參觀別校圖書館時,遇上人家的圖書館主席說不喜歡做閱讀報告,我當面表示自己同年紀時也一樣的原因。其實學生閱歷不夠多,沒足夠的東西互相連結,就很難寫出感想來。方某也是直到讀預科時才開始有興趣寫閱讀報告,即是說,方某也要等到中六才讀得「夠多」足以把各種知識融會貫通。

#682 「雖然也有人說「不讀暢銷書」,可是這樣的話接觸範圍就是會愈來愈窄。要這樣想:這麼多人在讀一定是有什麼好的地方,乖乖地搭上潮流,知識才會逐漸增長。我一直覺得趕流行也是享受知性人生的一種方式。」

其實不會,方某就不多讀暢銷書(指本地暢銷的啦,而翻譯書之所以譯出來,很可能在外國就是暢銷書)。書海之大豈是暢銷書所能囊括﹖等於你出外旅行不去旅遊熱點,也不會無處可去的,可去的地方還有很多呢。

#718 「《宇宙》卷甚至詳細介紹黑暗物質,可以一邊欣賞宇宙最新的樣貌一邊學習。」

這應是譯者的問題了,dark matter中文就直接叫「暗物質」。

#738 「漢字研究的第一人白川靜先生所寫的漢字辭典。」

日文不可以這樣直接翻吧。文中「第一人」本意指白川靜是(日本)漢字研究的Number One(第一名,更文雅叫「首席」),中文「第一人」卻是指「第一個這樣做的人」。中國早就有人研究漢字,一個日本人怎可能是第一個研究漢字的人呢﹖這句只能寫「首席漢字研究者」或者「漢字研究之首」。

想信許多人都感覺到」

相信。

#749 「《理性的英斷》」

本來看不明「英斷」是甚麼,不過上網找到古文的確有「英斷」一詞,只是現在很少用。

「《人類大運命:從智人到神人》」

「運命」很明顯是日文才有的詞(歌詞常見),中文只能用「命運」,而那本書中譯本也是叫《人類大命運》。

#762 第五章「孔子的弟子們直接接觸到孔子的人格,想必也讓自己的人格深化了吧。就是說,身邊有高尚人格的話,就能從那人身上獲得深刻的學習。學得愈多,愈能使人格深化。pig

有沒有人想到為何這裡無端端有個「pig」字﹖

#779 「任何行動都講求合理性、換算成金錢,若抱持這樣的想法,無論如何都無法到達這種大人物的深度。」

李嘉誠算不算大人物﹖(笑)

「詩裡提到的「悲傷」是透明而美麗的悲傷

這類修辭可能只有文學人才明白﹖美麗的悲傷勉強可理解為類似完美的悲劇(有些悲傷可能當事人本身很活該,所以不美麗﹖),透明的悲傷是甚麼意思﹖相反是否混濁的悲傷﹖

#825 「文學中出現的人物多半都有煩惱。了解出場人物的煩惱後,常常會覺得「自己的煩惱還算小事」,或知道可以如何克服煩惱。 前一陣子,我看了東京電視台的節目《YOU為何去日本?》,有位俄羅斯年輕女孩說她來日本的理由是「受到太宰治《人間失格》的影響」。以前因孤獨而活得很痛苦的她,因《人間失格》得到活下去的勇氣。」

所以我才不明白為何總有人因為《人間失格》很頹廢、主人翁又嘗試自殺而認為不能讓學生看。因為不同的作品,在不同的讀者眼中,自會讀出不同的意義。(雖然我自己看《人間失格》就覺得很無聊,看完大有「我讀了甚麼」之感。不過反正在下對文學興趣不大。)
作者會自殺、筆下的主角會自殺,為何就覺得讀者看完也會自殺﹖我們每人小時候都讀過不少師長覺得「不適合學生」的作品,例如《老夫子》不只有粗鄙內容,甚至有爛仔劏人畫面的,長大後照常正常生活。現在美國的華文學校甚至用《老夫子》吸引學生學中文呢。

陳永明《哲人哲語》就曾經提及,有個自殺者留下一本《西西弗斯的神話》,人們認為他是讀了這個悲劇故事而自殺。陳永明卻說這人應該沒讀懂整本書,因為卡繆在書末的結論是「我們必須想像,西西弗斯是幸福的」。
明明是悲劇,大哲學家也可以讀出幸福來。為何學生看完《人間失格》就會像作者一樣頹廢,而不是覺得「我不能像他一樣頹廢」﹖

#846 「話語具有力量。所以讀書時若突然被某句話打動,就把那句話當作屬於自己的名言佳句收藏起來。「我的名言」會在人生的各種局面幫助到你。」

是焉。所以方某少時抄了不少名言

#871 第六章「我們已習慣美式資本主義,覺得「想要成功」的欲望很自然。可是一旦沉浸在文學的世界裡,觀念肯定會改變,認為成功或勝敗都不重要,或者該說是不懂那有什麼意義。」

You sure﹖文學要成功一樣要賣得出吧﹖

「就算頭腦聰明,事業有成,猛用這類膚淺詞彙的人也會讓人覺得惋惜,不得不懷疑這人的教養。這是很重要的視角。因為並不是有錢人就很偉大或優秀。」

正如現在某些北方慣語,用了還會讓人懷疑你的中文水平。

#890 「我們往往以為「生命的意義」是以真實的狀態存在,一直在尋找那樣的狀態,可是法蘭可說這樣不行。必須反過來意識到自己正是要回答問題的人。」

正正是存在主義。

「認為「心愛的人在等著我」、「有重要的任務在等著我」的人,即使在這樣的情況下也能生還。」

也只是機會大一點罷了。

#908 「源自印度並發展到極為高深的精神世界,在美國變質成工具之後才終於傳入日本逐漸扎根卻令我感到可悲。……這也與身分認同的問題有關。假設自己與東方的精神文化被切割開來,自然不容易確立身分認同。……反之,若能與包含印度和中國在內、有四千年悠久歷史的精神文化相連,人就會變得堅強。有如將創造東方精神文化的佛陀、孔子等偉人拉進自己這一方。」

日本自詡「脫亞入歐」嘛。文化傳統的連接本身是好事,只要不被統戰掉就好。

#925 「走過幕末劇烈變動時代的柴五郎日後當上陸軍一級上將。」

日本何來「一級上將」﹖看日文維基柴五郎最後當上「陸軍大將」,舊日本軍的「大將」其實即是「上將」,不如國共兩軍有一二級之分。

#947 「沒被戰火吞噬的金閣寺卻因人為縱火而燒毀,想到這樣荒謬的事件也因這部作品而活在人們心中,更加令人玩味。」

三島由紀夫本人也同樣荒謬。

#969 第七章「逛大型書店時,是會興奮「有這麼多值得讀的書」?還是害怕「自己無論如何都讀不完」呢?」

方某曾說自己閱讀不像狩獵而像放牧,你說牛會不會怕草太多﹖

#1008 「這一類書籍可以讓人用很短的時間先搞清楚它是個怎樣的故事,確實方便好用。只是,文學的精采並不在故事大綱裡。」

的而且確,就像看人家介紹電影的節目,又怎能代替自己看電影呢﹖食評和飲食節目又怎能代替你自己吃飯﹖當然如果對文學或電影都沒興趣,只想要談資的話,大綱是有用的。作者也提及如果想讀經典又怕太難,先讀解說書也可以的,但它不能代替「讀那本書」。

#1021 「書和漫畫並非不能同時存在。兩者之間是「和」(and),不是「或」(or)的關係。書和漫畫都看就行了。」

不知原文怎麼寫。雖然有時日常用「或」字或者有「非此即彼」之意(例如餐牌「咖啡或茶 / coffee or tea」是二選一不能「我全部要.jpg」),但讀過邏輯或者電腦科的人首先會覺得「怎麼可能呀﹖」,因為邏輯上「或」(OR)本來就可以兩者同時為真(正如「讀過邏輯或電腦科」並不排斥有人兩者都讀過,反正沒人禁止你兩樣都讀)。如果主張書和漫畫不能同時存在的話,那似乎應該是XOR閘才對。

#1034 「書也是如此;但漫畫的厲害在於漫畫家是自己獨力創造一個世界。花費很長的時間,孤獨地動筆作畫,創造出作品中的世界。」

其實書也是一樣,只是漫畫家還要自己畫出場景的細節,而作家可以留給你自己想像。

#1061 「不過要注意的是,並不是任何書都採取批判式、重點式閱讀,思考力就會加深。先原原本本地接受作者的思想、世界觀,收穫肯定更大。……就像是稍微抽離出來從外面觀看的感覺。這樣的視角其實會在閱讀各式各樣的書的過程中自然而然養成。」

簡單說就是﹕有時並「聽故」(聽故事)並不需要急於「駁故」(挑出故事中犯駁處),可以先享受故事流向。我想這尤其適用於小說。
至於非小說,不加批判人家講甚麼都接受的話,其實並不可能。不過就像作者說的,讀書夠多理應就會產生自己的口味和見識,然後自然就會有所批判。不過很多人或者只會把最早讀到的觀念先入為主,然後批判其他不同的說法。如果不懂回過頭來反思批判「先入」的說法,其實也很危險。
這一段的教訓其實是,批判所需的見識,首先要由大量廣泛閱讀開始。沒有足夠的輸入就去批判,往往會變成盲質。

#1074 「我時常會問年輕人愛讀什麼書。有一次得到《希特勒我的奮鬥》(Mein Kampf)這樣的回答,我沉吟一聲,只說「這樣啊……」便語塞。它確實是名著,但在眾多書中硬是選擇這本,我不得不感到這樣的閱讀已走偏了。」

正是上面提到的。書本身不是不能讀,但如果你對背後的脈絡沒足夠認識(又加上書的編者沒提供足夠的解說),你單讀這本書,就不會明白它的論述有甚麼問題,甚至可能跟著鑽牛角尖。有些書的確有這種危險。(但解決之道應該是加入解說和拉闊閱讀廣度,而不是禁制。)

#1084 「澀澤榮一案頭常備的書就是《論語》。「我決定一生信奉《論語》的教誨」,他將一般普遍認為與經濟相距甚遠的《論語》應用在商業和企業經營上」

真的會很遠嗎﹖中國一向有所謂「儒商」吧。

星期六, 10月 11, 2025

法線不能向後移


法庭線《法庭新聞怎麼做﹖《法庭線》編輯記者思考手記》,香港﹕不停機,2025
(書中標註的出版社是「不停機工作室」,網上書店大多記載出版社為「留下書舍」,兩者地址相同。)

去年剛出版《公民司法認知》,網媒「法庭線」今年再接再勵,把報導背後的記者感想結集出版。標題「法線不能向後移」是創刊時編輯自己搞的梗。

當然內容有些可能在網上已經見過,例如一些知名案件「主角」在「庭外」的身影和經歷。有些可能也公開過,但可能受制於演算法而沒能見到的,例如記者感言,甚至是採訪部署的回應。有時候無法提供讀者想得知的詳情,只因為案件太多,不夠人報導。

正如書中所言,這個時勢搞網媒並不容易,而且還是專注做法庭新聞的網媒。不只每天報導審訊,還要向讀者整理分析案情,也不容易。出書也不失為一種幫補方法,值得支持。

(方某人其他書評書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