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博物館設計師會面]
—香港太空館高級設計師陳榮海、香港歷史博物館設計師馮雪梅及朱偉雄、香港文化博物館設計師伍子輝、香港藝術館設計師江國樑及陳福慧、香港科學館設計師溫美霞
1. 太空館﹕
1.1 由於製作球幕節目需要很多資源,所以太空館只有天象節目是自家製作。其餘都是外購。1.2 由於機件老化,天象儀現在已退休,改用數碼投映,可以做到更多效果。天象廳內最少需要五部投映機,四部在圓周負責投映四方,一部在中央天象儀的位置負責投映天頂。但現在實際上用了八部(方按﹕應該只包括圓周),兩部一起投映同一段影像。
1.3 數據量驚人,一部投映機需要四部電腦一起推動。太空館採用全天域數據 DigitalSky2和full dome software。現在的影像已達到4K resolution (4096 * 4096),一幅影像已需要48Mb,每秒30幀。
1.4 以前是利用相機拍幻燈片(這點在下還有印象),現在的全天域圖像則是把球幕由天頂拆成一瓣瓣來製作的。
1.5 製作團隊分成三部分。館長負責決定故事內容,其他員工就負責用視聽效果配合故事。跟製作電影一樣,也要有story board編排每一幕,有全景(魚眼式)亦有水平景。(聽不清楚是哪「三」部分)
1.6 新的軟件可以合併圖片,而且可以選擇圓筒形、球體形等。但以前找人畫的全景圖,仍有留下來翻用。
1.7 由於觀眾都是向前方,所以球幕的主畫面也在前方,後方只當背景用。而不同平面電影之處,是每一個畫面都要預備五個方向(前後左右頂)的影像。
1.8 太空館用三十部電腦組成Rendering Farm來運算立體影像。
1.9 Adobe After Effects可以用來製作後期效果,例如在圖片中加景象。這軟件可以在10分鐘裡把過萬幅圖套進去電影中。
1.10 太空館用兩個軟件製作立體效果,分別是Autodesk Maya和3DS MAX。
前者比較專業好用。例如可以用Maya來製作恐龍圖像,然後再用After Effect加天空背景,原來十日的工作現在一日可以做完。
後者則已有較多外國現成的檔案可以買來用,例如故宮、天體、穿梭機、火箭升空等,甚至可以選擇不同樹種在不同季節、風向下的姿態。不過火箭升空要加上煙霧,仍是比較難的工作,因為電腦動輒要用一個星期去計算每粒粒子的動態。
1.11 太空館並未正式製作立體電影,但內部嘗試過。相對於在平面屏幕(如戲院)製作3D假象,在立體的球幕上製作又更難,因為不同方向的色光會有相反效果。而且偏光技術也不能用,因為有幾部機一起播放。
1.12 太空館也找了IVE知專的同學協助製作一些3D人物。
2. 文化博物館﹕
2.1 我從未試過聽講座聽到想打人,這是第一次心裡想把講者扔出去。每位講者講半小時,來者當然是期望講者分享「幕後」看不到的事吧。這位講者竟然用足半小時介紹敦煌展教育角的設計,每一個部分放了甚麼……如果我有去看展覽自然一早就看到,你又何必再說一次﹖如果我沒有去展覽,你現在再說得多好又有何用﹖這不是多餘嗎﹖
2.2 設計團隊在博物館入口大堂製成洞窟的效果。
2.3 教育角也利用了壁畫的效果作一問一答。
2.4 因為館方邀請了舞蹈團來跳敦煌舞,一樓教育角也留了空間。
2.5 一樓教育角也加入了電子互動展品。原本設計分開兩處放置的印台,發現在地氈上容易翻倒,於是最後把它們兩個併在一起放。
3. 科學館﹕
3.1 介紹巨龍傳奇展覽準備情況,是近年少有包括八間中國博物館和五間外國博物館展品的大型展覽。
3.2 大骨架通常都有底架支撐,所以設計展台時會預留位置來收藏底座。
3.3 他們去中國的博物館探訪取材,探訪化石場和構思佈置,但離展期只有數月,十分趕急。
3.4 由於展場有一條長走廊入口,於是裝飾上套用了「一層層」的形式去介紹十幾個地質年代和當中有哪些生物。
3.5 展場內用了紅、綠、藍色區來分辨肉食、草食和食魚恐龍。
3.6 館長不想用欄杆把觀眾和展品分隔,但又要保護展品,於是用了透明膠片作阻隔。
3.7 他們也製作了prototype來測試展台是否耐用、易清潔,由於模型有相當重量,最後要在展台內加鐵枝加固。
3.8 另外製作了虛擬場景預先看效果。
3.9 場中間有柱位,於是把「亭」旁邊的柱做成與背景同色,令它們不顯眼。有些柱也做成樹的模樣。
3.10 大骨架的底架也要遮蓋,就做成沙地的樣子。
3.11 展場內模擬了大陸發掘點的褐紅色地層。
3.12 恐龍名稱用上大型立體字顯示,讓觀眾一看便知。
3.13 他們也製作了「尋龍記」apps,為觀眾提供現場擴增實境,化石可以看到實體,3D恐龍也會有互動效果。
3.14 戶外恐龍的底架要加固以防大風吹翻,但又要避免在地面落釘,最後用了鐵餅壓實。
4. 歷史博物館﹕
4.1 介紹用半年時間籌備皇村展覽的情況。
4.2 設計師強調,設計並非隨心隨意的工作,他們要begin with the end in mind,事先知道最後要的效果,然後再設定一堆deadline限期逐項完成。
4.3 他們去了俄國跟對方單位商討,也要向對方介紹己方的設計理念。因為時間所限,所以他們也只能先看最重要的展品,他們也視察宮廷佈置和花園景色以便設計。
4.4 沙皇馬車的馬具以模型馬展示,是香港的新猷猶。因為俄方本來也只是「擺出來」展示就算,甚至也不太清楚究竟哪件放在哪裡。俄方本來也製作過馬頭模型,但與馬具的尺寸不合,所以一直沒做好,是港方自己再度尺製作的。
4.5 跟馬具一樣,很多展品俄方提供的尺寸並不準確,還是要自己去量度畫作,和看畫框可否掛釘。
4.6 他們的保管庫直到現在,還是用火漆封門的。
4.7 展覽設計,其實就是problem solving,不時要think out of the box才能解決問題。
4.8 例如這次借的展品太多(「館長樣樣都想要」),馬車放在專題展廳就太大了,於是最後決定把大堂也當成展廳用。而借了太多展品,館長再附加地圖、圖片、影片之類的東西都很多。於是展廳變得擠迫,設計上也有很大難度。
4.9 由於展品太多,還要特別留意環境控制和保安安排。
4.10 博物館自己的showcase(展櫃)也不夠放展品,於是要向藝術館借用專門展櫃。這些展櫃每個重一噸,單是運送已很困難。
4.11 施工期間設計師還要負責監工和驗收。例如原來為皇后四米長袍製作的背景牆紙,因為燈光問題發現不襯了,還要在俄方建議下第二天就立即換了幅皇宮背景的牆紙。
4.12 他們也複製了皇村博物館的皇室徽章,後來就變成展廳四處出便的裝飾。
4.13 需要合作的人很多,包括館長、設計師、復修員、承建商、運輸商、借出館方、機電處和警方。由於這批是國寶,警方就要負責護送和檢查展廳設計作保安建議。
4.14 當展品運到,發覺馬車太大(單是它的框架已一噸重),無法由大門直接入去,想在旁邊入館又沒空位,由前庭吊進去又太遠。最後要出動大吊機,再把部分大門和玻璃窗都拆掉,才可以把馬車移進去。之後還要當然重裝大門以便保安。
4.15 大堂的投射影片是從上一層的橫樑投射下去的。由於相片不是正面投射,所以角度不對(distort/扭曲了),像素變得太大。於是設計師唯有立即飛去俄 國,在人家一星期只有一天的休館日去拍更高解像度的照片。(方按﹕其實現場見到的投影還是像素很粗糙的,要站在遠處才不覺得。)
5. 藝術館
5.1 介紹朱銘雕塑展的籌備。(方某因為對藝術興趣不大所以沒看這個展覽)
5.2 展覽的主要特色是要開放式,讓觀眾自由遊走。
5.3 設計師一開始得到的資料通常都不足,例如這個展覽就連不同展品的比例也要自己重新畫圖。(因為圖鑑中的雕塑照片比例各有不同)
5.4 展廳要劃分區域,也要事先規劃通道,足夠讓輪椅通過才可以。
5.5 展覽利用了展廳之間的窄走廊作教育角。
5.6 由於朱銘的雕塑以人間不同風景為靈感,所以設計師決定手繪香港街景,給觀眾拍照留念。他們先用了兩星期四出拍攝街景,然後再拼湊起來。
不同的設計師負責畫不同的部分,但又要統一風格,結果用了一個半月才完成。
5.7 逸事﹕教育角裡的「生果檔」,買了一百個紅膠袋作道具裝飾,展覽最後竟只剩下廿五個。
冬菇、鮑魚、鹹魚之類都是設計師自行製作的。
水族館裡的裝「魚」的「水」則是用「啫喱蠟」自行製作。
5.8 教育角的「報紙檔」也特意放置了不少藝術書刊,觀眾可以坐下細看。
—香港太空館高級設計師陳榮海、香港歷史博物館設計師馮雪梅及朱偉雄、香港文化博物館設計師伍子輝、香港藝術館設計師江國樑及陳福慧、香港科學館設計師溫美霞
1. 太空館﹕
1.1 由於製作球幕節目需要很多資源,所以太空館只有天象節目是自家製作。其餘都是外購。1.2 由於機件老化,天象儀現在已退休,改用數碼投映,可以做到更多效果。天象廳內最少需要五部投映機,四部在圓周負責投映四方,一部在中央天象儀的位置負責投映天頂。但現在實際上用了八部(方按﹕應該只包括圓周),兩部一起投映同一段影像。
1.3 數據量驚人,一部投映機需要四部電腦一起推動。太空館採用全天域數據 DigitalSky2和full dome software。現在的影像已達到4K resolution (4096 * 4096),一幅影像已需要48Mb,每秒30幀。
1.4 以前是利用相機拍幻燈片(這點在下還有印象),現在的全天域圖像則是把球幕由天頂拆成一瓣瓣來製作的。
1.5 製作團隊分成三部分。館長負責決定故事內容,其他員工就負責用視聽效果配合故事。跟製作電影一樣,也要有story board編排每一幕,有全景(魚眼式)亦有水平景。(聽不清楚是哪「三」部分)
1.6 新的軟件可以合併圖片,而且可以選擇圓筒形、球體形等。但以前找人畫的全景圖,仍有留下來翻用。
1.7 由於觀眾都是向前方,所以球幕的主畫面也在前方,後方只當背景用。而不同平面電影之處,是每一個畫面都要預備五個方向(前後左右頂)的影像。
1.8 太空館用三十部電腦組成Rendering Farm來運算立體影像。
1.9 Adobe After Effects可以用來製作後期效果,例如在圖片中加景象。這軟件可以在10分鐘裡把過萬幅圖套進去電影中。
1.10 太空館用兩個軟件製作立體效果,分別是Autodesk Maya和3DS MAX。
前者比較專業好用。例如可以用Maya來製作恐龍圖像,然後再用After Effect加天空背景,原來十日的工作現在一日可以做完。
後者則已有較多外國現成的檔案可以買來用,例如故宮、天體、穿梭機、火箭升空等,甚至可以選擇不同樹種在不同季節、風向下的姿態。不過火箭升空要加上煙霧,仍是比較難的工作,因為電腦動輒要用一個星期去計算每粒粒子的動態。
1.11 太空館並未正式製作立體電影,但內部嘗試過。相對於在平面屏幕(如戲院)製作3D假象,在立體的球幕上製作又更難,因為不同方向的色光會有相反效果。而且偏光技術也不能用,因為有幾部機一起播放。
1.12 太空館也找了IVE知專的同學協助製作一些3D人物。
2. 文化博物館﹕
2.1 我從未試過聽講座聽到想打人,這是第一次心裡想把講者扔出去。每位講者講半小時,來者當然是期望講者分享「幕後」看不到的事吧。這位講者竟然用足半小時介紹敦煌展教育角的設計,每一個部分放了甚麼……如果我有去看展覽自然一早就看到,你又何必再說一次﹖如果我沒有去展覽,你現在再說得多好又有何用﹖這不是多餘嗎﹖
2.2 設計團隊在博物館入口大堂製成洞窟的效果。
2.3 教育角也利用了壁畫的效果作一問一答。
2.4 因為館方邀請了舞蹈團來跳敦煌舞,一樓教育角也留了空間。
2.5 一樓教育角也加入了電子互動展品。原本設計分開兩處放置的印台,發現在地氈上容易翻倒,於是最後把它們兩個併在一起放。
3. 科學館﹕
3.1 介紹巨龍傳奇展覽準備情況,是近年少有包括八間中國博物館和五間外國博物館展品的大型展覽。
3.2 大骨架通常都有底架支撐,所以設計展台時會預留位置來收藏底座。
3.3 他們去中國的博物館探訪取材,探訪化石場和構思佈置,但離展期只有數月,十分趕急。
3.4 由於展場有一條長走廊入口,於是裝飾上套用了「一層層」的形式去介紹十幾個地質年代和當中有哪些生物。
3.5 展場內用了紅、綠、藍色區來分辨肉食、草食和食魚恐龍。
3.6 館長不想用欄杆把觀眾和展品分隔,但又要保護展品,於是用了透明膠片作阻隔。
3.7 他們也製作了prototype來測試展台是否耐用、易清潔,由於模型有相當重量,最後要在展台內加鐵枝加固。
3.8 另外製作了虛擬場景預先看效果。
3.9 場中間有柱位,於是把「亭」旁邊的柱做成與背景同色,令它們不顯眼。有些柱也做成樹的模樣。
3.10 大骨架的底架也要遮蓋,就做成沙地的樣子。
3.11 展場內模擬了大陸發掘點的褐紅色地層。
3.12 恐龍名稱用上大型立體字顯示,讓觀眾一看便知。
3.13 他們也製作了「尋龍記」apps,為觀眾提供現場擴增實境,化石可以看到實體,3D恐龍也會有互動效果。
3.14 戶外恐龍的底架要加固以防大風吹翻,但又要避免在地面落釘,最後用了鐵餅壓實。
4. 歷史博物館﹕
4.1 介紹用半年時間籌備皇村展覽的情況。
4.2 設計師強調,設計並非隨心隨意的工作,他們要begin with the end in mind,事先知道最後要的效果,然後再設定一堆deadline限期逐項完成。
4.3 他們去了俄國跟對方單位商討,也要向對方介紹己方的設計理念。因為時間所限,所以他們也只能先看最重要的展品,他們也視察宮廷佈置和花園景色以便設計。
4.4 沙皇馬車的馬具以模型馬展示,是香港的新猷
4.5 跟馬具一樣,很多展品俄方提供的尺寸並不準確,還是要自己去量度畫作,和看畫框可否掛釘。
4.6 他們的保管庫直到現在,還是用火漆封門的。
4.7 展覽設計,其實就是problem solving,不時要think out of the box才能解決問題。
4.8 例如這次借的展品太多(「館長樣樣都想要」),馬車放在專題展廳就太大了,於是最後決定把大堂也當成展廳用。而借了太多展品,館長再附加地圖、圖片、影片之類的東西都很多。於是展廳變得擠迫,設計上也有很大難度。
4.9 由於展品太多,還要特別留意環境控制和保安安排。
4.10 博物館自己的showcase(展櫃)也不夠放展品,於是要向藝術館借用專門展櫃。這些展櫃每個重一噸,單是運送已很困難。
4.11 施工期間設計師還要負責監工和驗收。例如原來為皇后四米長袍製作的背景牆紙,因為燈光問題發現不襯了,還要在俄方建議下第二天就立即換了幅皇宮背景的牆紙。
4.12 他們也複製了皇村博物館的皇室徽章,後來就變成展廳四處出便的裝飾。
4.13 需要合作的人很多,包括館長、設計師、復修員、承建商、運輸商、借出館方、機電處和警方。由於這批是國寶,警方就要負責護送和檢查展廳設計作保安建議。
4.14 當展品運到,發覺馬車太大(單是它的框架已一噸重),無法由大門直接入去,想在旁邊入館又沒空位,由前庭吊進去又太遠。最後要出動大吊機,再把部分大門和玻璃窗都拆掉,才可以把馬車移進去。之後還要當然重裝大門以便保安。
4.15 大堂的投射影片是從上一層的橫樑投射下去的。由於相片不是正面投射,所以角度不對(distort/扭曲了),像素變得太大。於是設計師唯有立即飛去俄 國,在人家一星期只有一天的休館日去拍更高解像度的照片。(方按﹕其實現場見到的投影還是像素很粗糙的,要站在遠處才不覺得。)
5. 藝術館
5.1 介紹朱銘雕塑展的籌備。(方某因為對藝術興趣不大所以沒看這個展覽)
5.2 展覽的主要特色是要開放式,讓觀眾自由遊走。
5.3 設計師一開始得到的資料通常都不足,例如這個展覽就連不同展品的比例也要自己重新畫圖。(因為圖鑑中的雕塑照片比例各有不同)
5.4 展廳要劃分區域,也要事先規劃通道,足夠讓輪椅通過才可以。
5.5 展覽利用了展廳之間的窄走廊作教育角。
5.6 由於朱銘的雕塑以人間不同風景為靈感,所以設計師決定手繪香港街景,給觀眾拍照留念。他們先用了兩星期四出拍攝街景,然後再拼湊起來。
不同的設計師負責畫不同的部分,但又要統一風格,結果用了一個半月才完成。
5.7 逸事﹕教育角裡的「生果檔」,買了一百個紅膠袋作道具裝飾,展覽最後竟只剩下廿五個。
冬菇、鮑魚、鹹魚之類都是設計師自行製作的。
水族館裡的裝「魚」的「水」則是用「啫喱蠟」自行製作。
5.8 教育角的「報紙檔」也特意放置了不少藝術書刊,觀眾可以坐下細看。
1 則留言:
多謝分享 :)
歷史博物館的皇村瑰寶展覽真的很精彩!!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