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alysis

星期日, 7月 12, 2015

漫遊東亞科學博物館

[漫遊東亞科學博物館]—陳俊霖助理館長

講者為這個講座準備了180張投映片,講座自動由一個半小時延長到兩小時,但到五時一刻收場還是未講完的。講座中的圖片和影片當然無法以文字記錄,這裡只能記下一些要點。

1. 中國科學技術館 (北京,2009)
1.1 以樓面面積計是全國第二大(第一大是廣東科學中心),講座笑言說相比起來我們的Space Museum最欠缺的就是space﹗(眾笑)
1.2 全館共四層。地下是「華夏之光」,是中國科技史展覽。裡面有個「序廳」,通常在歷史類博物館才有,用以講解歷史,科學館較少有的。而類似的圭表也比天文公園的多了個景符。景符是一道收窄陽光的縫,可以提升準確度,但放在戶外較易受損,這個因為在室內就可以加了作示範用。
1.3 一樓的「探索與發現」,有個模擬月相的大展品,講者認為很好,因為學生很多不理解地球、月球位置和月相的關係,這個展品可以讓觀眾走進「地球」中看月球受太陽照射的不同狀態,就容易明白了。
這一區也擺放了不少科學偉人人像(講者說除了人像、博物館很多動植物和場景都有專門公司承造的),和一個小型的傅科擺,示範在南極和赤道因應自轉對傅科擺的不同影響。講者認為相對於大型傅科擺要長時間才看得出變化,這個小型的反而更直觀。
1.4 二樓有個兒童遊戲區。
1.5 三樓有「科技與生活」展區,展品較少互動,所以觀眾也較少。
1.6 四樓是「挑戰與未來」展區。
1.7 類似太空館天象廳的球幕影院,各地有不同稱呼,現在有些大館甚至一館已有幾個不同名字的球幕影院。中國科學技術館的這個直徑30米,438個座位分佈在30度斜坡上。講者表示新影院大多都不再用水平佈置,座位都是安置在斜坡上。(香港是平坦的)
這裡每場開首都有專人講解當季星空,這一點在很多地方都一樣。香港卻很難做到,因為其他地方都只有一種官方語言,但香港有兩種,每場安排兩種語言或即時傳譯都有困難。

2. 北京天文館
2.1 舊館稱A館,建於1957年,曾因為改革開放後地價飛升而被建築商建議換地起樓。但後來不單沒有遷址,反而在後面起了新館「B館」(2004)。
2.2 講者認為展廳一般,但集中搞很多全國性的天文推廣活動。
2.3 球幕直徑23米(與香港相同),400個座位。採用跟香港太空館相同的Sky Skan Digital Sky 2軟件和Zeiss Universarium model IX天象儀。可是跟香港的一樣,因為機件老化,升降時很容易故障,結果升了怕降不下、降了怕升不上。再加上天象儀會阻擋球幕圓周上的投影,所以設計節目時要非常小心,天象儀只會在必須時才升上來。(方註﹕太空館已停用天象儀,見另文)
2.4 天文館新館以玻璃幕牆建築,外表非常好看,但其實會影響展品所受的光線,很難看。因為要控制光線,所以博物館其實是不適合用玻璃幕牆的。
2.5 製造隕石坑的展品是在電腦屏幕模擬,結果很多小孩大力拍打展品。令講者擔心維修問題(需知小朋友是很暴力的),但現場見到可以用,似乎又未至於被拍壞了。
2.6 他們也有太陽望遠鏡的展廳(就是展示拍攝到的太陽黑子啦),但那個廳很暗、暗到講者看不到路,似乎比其他館的同類展廳都要暗。不知何解。

3. 上海科技館 (2001)
3.1 很接近機場,還是5A級旅遊景區(在博物館當中很少有)、國家一級博物館。
還有上海博物館上海自然博物館 (2015年4月開幕)都值得一去。
3.2 整間館以扇形佈置,展廳在扇形外圍。網頁有全景模擬導賞,這點很讚。
3.3 講者以「大上海」形容上海的幾間博物館。地方夠大,就可以放一個很大的轉盤,讓觀眾在轉盤的「船」上面射靶,體會科氏力的影響。
3.4 「地殼探秘」展區也很有趣地,要觀眾乘升降機下一層到「地底」看煤礦形成的展廳。

4. 上海天文館預期2018年落成,位處浦東機場南面的「滴水湖」旁,號稱將是「全世界最大」的天文館。

5. 國立首爾科學館 (1972)
5.1 原建於1945年,但館址隨即被韓戰所毀,這是1972年重建的館址。
5.2 政府於韓國中部另建新館(見7.),連博物館辦公室都搬走了,所以現在只屬分館,以小朋友為目標觀眾。由於經費不會集中到這裡,所以本館的場景裝飾並不豐富。
5.3 裡面有件展品以轉盤上拋圈示範科氏力,但效果看來麻麻。
5.4 小型天象廳,講者參觀時維修中。

6. 國立果川科學館 (首爾以南,2008)
6.1 是國際博物館界中較知名的韓國科學館。館方稱人流很多,由於官方參訪都是休館日所以無法證實,但講者之後於開館日自己來參觀,的確發現雖然地處偏僻,但館內人流如鯽。
6.2 館址呈飛碟外形。擁有直徑25米的球幕,限5歲以上入座。
6.3 香港跟隨美國強調STEM (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nd Mathematics),韓國則特別加上Arts而稱STEAM,強調培育美感和創意。
6.4 有大量的互動展品,甚至需要體力運動(例如垂直360度踩單車)。除了Tesla coil外(不知為何講者特別介紹這個,新加坡科學館有了很多年),還有氫火箭(一般都只會用水火箭吧)和模仿「重力透鏡」的鏡片。
6.4 他們有一個供小朋友體驗moon jump的展品,相對而言香港太空館的是moon walk。(方按﹕我覺得可以彈跳著走路比只能原地跳好玩得多了)

7. 韓國國立中央科學館 (大田)
7.1 以大田世界博覽會(1993)會址開設,把原於首爾的科學館(5.)遷此為總館,旁邊以世博園址為「科學公園」。
7.2 陳設屬「上一代」的模型(很多展品,但不著重場景)。但水火箭的展品仍令講者有WOW之感。講者強調WOW factor對博物館十分重要。
7.3 有直徑23米的球幕(與太空館同),座位亦是佈置於斜坡上,中間有舞台(太空館也有個小型的,但比較少用得到)。有4D電影播放。

8. 名古屋市科學館 (2011)
8.1 館中央的大球體成為地標。名古屋另一名勝「オアシス21」也是飛船狀的建築。(而講者自稱竟然沒留意到更有名的名古屋城,眾笑)
8.2 大球體中間是世界最大的35米直徑球幕影院,有350座位。同樣採用Zeiss universarium model IX天象儀,天象儀下方尚有多部投映機,可以用來補充球幕四周投映機投射時被天象儀遮掩的光線,令天象儀升起也不會影響投映。
8.3 由於地方夠大,他們戲院裡的座位是非常闊落、而且可轉動的。還有一間「避音室」,如果有觀眾(例如帶了嬰兒)發出噪音,可以「請」他們進內繼續觀賞,就不會影響其他觀眾了。
8.4 最令太空館人羨慕的是,他們影院下方的製作工場有一個「小天幕」,可以用來模擬正式放映時的投影,比只用平面電腦屏幕看效果好得多。
8.5 館內放置了一部荷蘭Eisinga Planetarium的複製品,以一部太陽系儀模擬天體運動,可算是最古老的「天象儀」。
8.6 他們的「上一代天象儀(planetarium projector)」也放了在展廳當展品。
8.7 他們以「大月球」來模擬月相和日食,大月球下面的展品與之有關,但同時也是避免有人走近和碰撞大月球的阻礙物。
8.8 以玻璃模擬銀河系星星分佈的展品很漂亮,但講者說不能造得太大。(方按﹕因為玻璃透明度其實有限,通常厚玻璃就會偏綠,而且折射太大也會妨礙觀賞。)
8.9 展廳內天花四處吊下燈泡模擬星星分佈,要在指定位置才可以看到熟悉的星座模式。這展示了星星實際分佈和星座形狀的分別。
8.10 光害模擬的展品同樣展示改善燈罩的光害對策。講者強調這不只影響觀星,也會影響周遭住戶的睡眠和健康。
8.11 跟果川一樣,講者也是另外自行參觀才證實平日也很多人來參觀。他在外面排了兩小時有多,然後被職員問及,才知道原來大家排隊買的是球幕電影連展覽的票,他只買展覽票的話其實可以排另一條很快的隊。(眾又笑)
8.12 以燈光穿透一條管示範為何天空是藍色的展品值得參考。
8.13 講者特別欣賞一件展品,先以鏡片屈折雷射光,然後觀眾可以用一塊晶體在光柱上下移動,看到光線的屈折狀況。
8.14 Science show在博物館界也是一個專門,這裡用了不少退休人士主持這些表演。
(8.15 方按﹕講者提及一些展品要顧及傷殘人士需要,以便利輪椅為例。不過裡面的照片恐怕就是會錯意了,因為那幅照片中的標貼是「日本競輪協會」。「競輪」其實即是「牛下女車神」李慧詩參加的單車室內競速比賽,只是香港傳媒跟隨大陸,不知為何把人家的「競輪」音譯為「凱林賽」那麼無聊而已。所以人家標貼上的那兩個輪,是單車輪,不是輪椅來的……)

9. 日本科學未來館 (東京,2001)
9.1 講者強調有一些symbolic的東西讓人記住很重要,例如未來館就有個直徑6米、以LED發光的Geo-Cosmos懸空大球。由於館長毛利衛本身是太空人,希望讓觀眾感受在「太空中看地球」,所以特別安排這件展品。
9.2 講者播放未來館的宣傳影片,認為日本文化比較強調「感覺」,所以連宣傳片也只有少量展品點綴,不需要仔細講展覽內容。(方按﹕當然跟香港相比這點可算成立,畢竟這個廣告連開放時間也沒提過,香港應該不容許吧﹖)
9.3 講者去的時候他們正在辦「廁所特展」,入口就是要觀眾(當然以小朋友為目標)戴上「便便帽」,然後從特大馬桶的滑梯「沖」下去展廳看展品。(方按﹕這安排有點像星加坡科學館那個人體展)
日本人對廁所特別著重,展覽裡面也有很多內容,例如廁所的歷史、不同動物的屎、日本學生在校如廁的統計、日本發明和對世界衛生的貢獻之類。
9.4 講者特別提及一個展示中微子實驗的場景是很少有科學館設置的。
9.5 正如宣傳片中所示,ASIMO機械人表演也是重點節目。
9.6 他們的導賞員Science Communicators據稱是政府津貼,規定只限做五年,是給學生有實習的機會。當然也有些學生實習完後留在館內擔任其他職位。

10. 國立科學博物館 (東京,1931)
10.1 東京有三間互不隸屬的科學館,連日本人自己也不知何解,乃歷史使焉。不過三者之間也有點分工,例如這間國立科學博物館就以展品為主,千代田的科學技術館以互動展品為主,未來館則兼備會展中心用途。
10.2 Theater 360是12.8米的球幕影院,原設於愛知世界博覽會(2005)。

11. 台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 (1997)
11.1 球幕影院有304座位。在上海天文館落成前算是最大。
11.2 講者指出他們有一件「吸收光譜」的展品,算是少見,一般科學館都只有示範發射光譜的展品。太空館翻新也打算造一件。
11.3 他們的網路天文館資料相當豐富。

12.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台中,1988)
12.1 講者朋友提醒﹕一天是看不完的。
12.2 裡面的中庭廣闊,可用以舉辦特展。
12.3 有一部很特別的水鐘用以顯示時間。

13. The Mind Museum (馬尼拉,2012)
13.1 當地的朋友提醒他,馬尼拉無論搭的士或地鐵都極麻煩,所以乾脆用Uber就好。
13.2 與其他博物館都是公營不同,這是私營的。所以雖然場景佈置不算很好,但進去的感覺很舒服。
13.3 裡面只有一個小球幕,但裡面有梳化坐。由於球幕小通風也很強,要不然會很焗。

14. 總結﹕很多博物館都有的共同展品
—伯努利效應 (就是風吹著球的那種啦)
—示範月相的投影球
—太空廁所 (美蘇自然有很多實物可供展覽,但中國科技館反而只有模型,真的那個航天城展覽廳有沒有﹖)
—靜電
重力井
—火星探測車
—傅科擺和科氏力
—單車
—能量轉換 (就是香港科學館能量穿梭機那種啦)
—太陽望遠鏡

15. 另外還有一些比較
—中國博物館入場費傾向「貴」、日本也是貴(但兩國物價差很遠耶),韓國和台灣的都較便宜。現在中央政策是希望博物館免費開放的,但具體實行還要看各館安 排,畢竟免費入場對各館的影響仍待觀察。(方按﹕講者可能不好意思言明的就是﹕假如收錢就沒那麼擠,「破壞王」也沒那麼多。)
—除了未來館是星期二休館之外,上述介紹的博物館都是星期一休館﹗原因是博物館都知道星期一是入場人數最少的一天,所以乾脆就選這一天休館。
香港比較特別的是,不同博物館分開在不同日子休館,那就不會讓遊客出現「只有一天有空想去博物館但發現無館可去」的情況,一定有博物館可以進場的。(方按 ﹕除了方便遊客,應該還有其他原因,別忘記香港的博物館本來分別由市政局和區域市政局開設,兩局的安排本來就有不同。)

6 則留言:

Unknown 說...

佩服 閣下講座後整理的筆記!! 強呀!!

方潤 說...

Thank you!

Unknown 說...

想八卦問一下:
是即時用電腦打? 錄音後整理? 還是即時寫字記錄?
就算我即時用電話的EVERNOTE打, 也沒有這麼詳細,
連觀眾反應也記錄在內......
(如不方便答, 可以不理 ^_^)

方潤 說...

方某是老土怪,用手抄的。我覺得會比電腦/電話寫得更快,因為有時不夠時間你可以「撩」過去,希望之後記得起自己寫了甚麼,電腦輸入就不行了。

未得館方批准,錄音好像是犯規的吧 XD

Unknown 說...

好強呀!
強烈考慮日後如果錯過某些講座,
可以走來碰碰運氣 XDD
再次多謝你無私的分享 :)

方潤 說...

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