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的代價》(The price of empire)是一套澳洲製作的二戰紀錄片,由一戰結束開始追溯戰爭的起源和過程,內容算是相當豐富,亦很符合港台《戰火無情》系列(港台有片段重溫)。
不過令在下有興趣拿來討論的,是每集片頭都有的概述,那段文字原文本身不錯,翻譯成中文的版本(伍家謙旁述)也不差。
製作公司的網頁有片段但無法嵌入,而且也沒有英文字幕(連港台版本也沒有)。所以我用了別人上載到youtube的片段來抄英文字幕(雖然是電腦自動行成所以有些字肯定是錯的,例如首句的when就當成and),看倌可以一看,感受一下片頭的氣氛。但那片段的中文翻譯很差,所以無需理會。
英文原文﹕ War ravaging the east since 1937 when Japan's invasion of China
Reached Europe on the 1st of Sep 1939
with Germany's invasion of Poland
It became global on the 7th of Dec 1941
when Japanese aircraft attacked the American naval base at Pearl Harbour
It touched every continent
and lasted for six years
It ended with a new weapon for a new age
This is the history of the greatest of all man-made events
These men are part of that history
They are eyewitnesses to the triumphs and tragedies
of the war whenever it was formed
Their testimony is part of the story of
how our world was made by those who could pay and those who could no longer meet the price of empire | 港台版中譯﹕(伍家謙讀出) 有說二次大戰始於1937年日本侵略中國 東南亞各國亦都受到戰爭嘅蹂躪
直到1939年9月1號德國入侵波蘭
挑起咗歐洲戰爭
跟住去到1941年12月7號
喺日本偷襲美國珍珠港海軍基地之後 戰爭席捲全球
戰事波及全球各大洲
維持咗六年咁耐
呢場大戰被一件新時代嘅新武器劃上句號
呢個係一個人類一手造成
最影響深遠嘅歷史故事 身處其中嘅人都成為歷史嘅一部分
無論戰場喺邊度
佢哋都親眼見證咗戰爭嘅勝利同帶嚟嘅災難
佢哋嘅見證叙述咗我哋嘅世界
點樣畀一啲領袖去塑造 喺佢咃當中有啲鞏固咗佢哋嘅帝國 但係有啲就未能夠如願以償
戰火無情之帝國的代價
|
對比兩個版本,看倌就可以發現中文的斷句和英文很不同,而且為了遷就片段原旁白的長度(讀同一句子中文會比英文快),中文版其實是補多了字句(否則冷場就會太長)。這就是黃霑的老師所教翻譯「刪存補調」口訣「補」的例子。
例如第一段就非常明顯。「有說」兩字就是補上去,原文並沒有這意思,很確定地聲稱戰爭就是始於1937年日本侵略中國。這點其實有點怪,因為要爭辯二次大戰是否始於中國抗日似乎是西方人的事,中國人反而一直都認為自己首先在打二次大戰的,只是西方人不承認。這裡補「有說」兩字除了塞時間之外似乎沒特別用處。
第二句就更明顯地把「War ravaging the east」擴張成「東南亞各國亦都受到戰爭嘅蹂躪」。但很明顯當時被日本蹂躪的只有中國和韓國,和進駐法屬印度支那引發了小規模的泰法戰爭。
第二句就更明顯地把「War ravaging the east」擴張成「東南亞各國亦都受到戰爭嘅蹂躪」。但很明顯當時被日本蹂躪的只有中國和韓國,和進駐法屬印度支那引發了小規模的泰法戰爭。
第二段「Reached Europe」(戰事來到歐洲)變成「挑起咗歐洲戰爭」亦有「補」了些字。
第三段最有趣的是,中文翻譯選擇了「偷襲」這個原文也沒用上的詞。原文只用「attacked」,符合日方原本打算提交宣戰文書隨即發動突襲的計劃。「偷襲」則為美方觀點,因為日本宣戰文書遲了遞交,事實上變成不宣而戰。雖然,就算英文維基條目名稱都是簡單地用attack,畢竟在英文條目名稱直指偷襲似乎有點難。
第四段,不用說「咁耐」也是添加上去的,原文沒有評價長短只說六年。
第五段基本一致。
第六段「greatest of all man-made events」本來只是「最重要的人為事件」,添加了「人類一手造成」、「最影響深遠」的描述。當然這樣的描述比原文更有感染力。
第七段的句眼其實是「triumphs and tragedies」這對雙聲詞,但譯成中文(戰爭嘅勝利同帶嚟嘅災難)卻無法有同樣效果。中文把勝利和災難放在一起毫無共鳴可言,非戰之罪。(要與勝利相對,我會選用「悲劇」來譯tragedies,但讀起來也不見得有共鳴之效。)
第八段是最難譯的,因為英文原句太長,整段就是一句。原意指「這些人的證言是整個故事的一部分。這個故事是由一些人(即各國領袖)所塑造,他們當中有些可以付得起,而另一些就付不起,維持一個帝國所需的代價。」
如果看倌參考後面在下嘗試整句原文直譯出來,就會發現完全不像中文,甚至很難明白。因為中文本來就慣用短句,不像英文(甚至德文)般可以不斷加長來表達複雜關係。
結果港台的中譯就乾脆把整段斬開幾句,讓每句獨自都能讓觀眾聽得懂。直接丟掉「故事」這個詞,直接就說「佢哋嘅見證叙述咗我哋嘅世界點樣畀一啲領袖去塑造」。
然後因為「帝國的代價」是系列主題所以留在最後,不能放在句中,所以中間的「those who could pay and those who could no longer meet」就變成「喺佢咃當中有啲鞏固咗佢哋嘅帝國,但係有啲就未能夠如願以償」,這句跟原句其實相去甚遠。因為原文是指他們是否能夠付得起支撐「帝國」所需的嚴苛「代價」,何況聲稱邱吉爾「鞏固了帝國」也不符事實(因為英帝國在戰後崩盤,美蘇轉而稱霸),原文比較符合史實(邱吉爾付得起「代價」所以英國撐得過大戰沒滅亡)。
如果看倌參考後面在下嘗試整句原文直譯出來,就會發現完全不像中文,甚至很難明白。因為中文本來就慣用短句,不像英文(甚至德文)般可以不斷加長來表達複雜關係。
結果港台的中譯就乾脆把整段斬開幾句,讓每句獨自都能讓觀眾聽得懂。直接丟掉「故事」這個詞,直接就說「佢哋嘅見證叙述咗我哋嘅世界點樣畀一啲領袖去塑造」。
然後因為「帝國的代價」是系列主題所以留在最後,不能放在句中,所以中間的「those who could pay and those who could no longer meet」就變成「喺佢咃當中有啲鞏固咗佢哋嘅帝國,但係有啲就未能夠如願以償」,這句跟原句其實相去甚遠。因為原文是指他們是否能夠付得起支撐「帝國」所需的嚴苛「代價」,何況聲稱邱吉爾「鞏固了帝國」也不符事實(因為英帝國在戰後崩盤,美蘇轉而稱霸),原文比較符合史實(邱吉爾付得起「代價」所以英國撐得過大戰沒滅亡)。
如果由在下嘗試譯,我會嘗試把這一句寫成﹕
「喺佢咃當中有啲人畀得起,但係有啲就畀唔起,帝國的代價。」
「喺佢咃當中有啲人畀得起,但係有啲就畀唔起,帝國的代價。」
當然港台沒這樣譯,我猜正是因為原句太長,旁述讀起來會令觀眾只聽到「佢咃當中有啲人畀得起」的時候不明所以,「畀得起乜野﹖」還要再跳過下一子句才聽得到。
---
如果直譯就是「在人類的衝突當中,從未試過有那麼多人對那麼少人虧欠那麼多。」這樣當然不像中文,同樣因為中文習慣不像英文把片語重疊變長句那麼複雜。邱吉爾旨在稱讚皇家空軍以那麼少的人手挽救了整個戰局,對全國人民作出巨大貢獻。
要翻譯這句,最難處理的是「owed」,因為這個字除了解「虧欠」,還可以解成「感激」、「歸功」的意思,全部都符合邱吉爾的文意(甚至本來就是同時包含所有意思)。」
港台的翻譯是這樣﹕
(「論將士之寡、功勳之巨、所濟之眾,)
(求諸戰史,得未曾有」)
似乎這位譯員作風有點像在下,喜歡玩古文。So few變成「將士之寡」,so much是「功勳之巨」,owed by so many就是「所濟之眾」(乾脆避開了「owe」字,直接講結果,妙譯﹗),in the field of human conflict就是「求諸戰史」(簡潔),never就譯出「得未曾有」四個字。
不過如果你數音節,中文廿一個,英文原文大概也是廿三個。即是這段翻譯不只古雅,而且遷就了原片段的長度,令配音員讀起來剛剛好。這就是翻譯之功。
(註﹕朋友指教,原來這句古風翻譯不是這套片的譯員翻譯的,而是來自輔仁大學李奠然神父之筆。)
---
P.S. 如果按原文,不理由旁白長處的問題只管文字,直譯似乎是這樣﹕
自1937年日本侵略中國開始,戰爭蹂躪東方
到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歐洲亦陷入戰爭
於1941年12月7日,日本戰機襲擊美國珍珠港海軍基地後,戰爭席捲全球
戰事波及全球各大洲,持續了六年
最後為一件新時代的新武器所終結
這是史上最重要的人為事件
這些人都是歷史的一部分
這些人都是歷史的一部分
無論戰事在何處發生
他們都是戰爭勝利和悲劇的見證者
他們都是戰爭勝利和悲劇的見證者
他們的證詞,是我們的世界如何被一些有能力和沒能力支付帝國代價的人所塑造的故事一部分。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