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alysis

星期六, 3月 29, 2025

$mart理財321

這是樂在棋中和金管局合作開發的遊戲,在教育局搞工作坊向學界推介。
(其實另外有一個講資訊素養的遊戲,跟方某關係更大。只是撞了上課時間沒法去。)


(來源﹕金管局)

事後網頁簡介見到「小學生」,心想為何又要開放給我們報名﹖玩過就會覺得其實不難掌握(所以的確適合小學生),只是中學生玩應該也不至於嫌太簡單。何況現在的中學生也不見得很成熟,附設的小遊戲他們應該也會玩得很興奮。

而且相比小學生,中學生更有可能用到多種支付工具和上班工作(例如兼職),其實比小學生更有認識理財的必要。

---

遊戲目標很簡單﹕集齊 1 + 2 + 3,先集齊者勝。每人有一張任務卡,方便收集標記。


(來源﹕金管局)

1. 「基本需要」,包括食物和日用品,玩家最少要購買一項。
2. 「想要」,包括書本、電子用品、運動用品、服飾,玩家最少要購買兩項。玩家開局時要抽一張角色卡,上面寫了角色的喜好,包括了其中一種「想要」的物品。(說明書本身沒有說玩家一定要買這角色喜好的用品才能贏,但我想當這是規定才有意思。)
3. 工資或利息收入的標記,要收集三個。

就是這四個角色﹕


(來源﹕樂在棋中)

這個遊戲開局要抽的卡頗多,除了角色卡,還有開局的財富卡﹕


(來源﹕樂在棋中)

財富卡裡面包括五種支付工具﹕儲值支付卡(即是八達通)、提款卡、現金、手機支付、信用卡。每張財富卡提及這五種工具的數額各有不同,所以四位角色開局時,個別支付工具的金額都會不同(加總仍是一樣)。
試玩時有些同工覺得這樣令遊戲太複雜,的確就算成年人也不一定會用齊所有支付工具,更何況只是不過半小時的遊戲當中。但明白這個遊戲是金管局合作的,他們自然會要求把所有東西都包括進去,所以也不是令人驚訝的事。而且這的確也提升了難度,因為玩家會發現自己未必沒錢,但因為某間店不接受某種支付工具、或者每種支付工具的金額都剛好不足(雖然總數其實夠),而無法購買物品。否則遊戲可能更快玩完。
(當然你還可以問﹕現在不是用手機就可以自動把不同支付工具的錢轉轉去﹖)

財富卡分兩種﹕初階版和高階版。初階版每種工具都有錢,只差在數額多少,而且總額也較高。高階版不只總額較少,而且不是每種工具都有錢,有些$0即是一開局是沒有的,玩家需要時要自己把其他工具的錢轉換到所需的工具中。於是玩起來更難。

另外還有一張指定支付工具的卡要抽﹕


(來源﹕樂在棋中)

這是進一步令你不能太快完局的設計,每個玩家都會被指定一種支付工具。勝出除了滿足 1 + 2 + 3的條件,還必須「用過」被指定的支付工具購物才算數。

---

玩家按角色選取所應的棋子(金屬製,算落足工本。工作坊後每人送一盒,但我那盒裡面有一隻重複了,卻少了另一隻),並利用這個轉盤當骰子﹕


(來源﹕金管局)

轉盤包括內外兩圈。每一回合玩家轉動指針後按所指的外圈圖案行事。
外圈上的數字最簡單,就是步數(只可單方向走,不能同一回合來回走。我以為這是常識,否則擲1和3就等於一樣了。怎料跟學生試玩時真的有人打算這樣做)。

「!」是抽機會卡﹕大部分都是宣傳資訊安全守則,不是抽到「有遵守」所以「獎」某種支付工具的金額,就是「沒遵守」所以「罰」扣除金額當成遇上騙徒的損失。也有些是直接出糧,或者同時向所有玩家派某種支付工具金額(我笑說這是「多謝老細」)。還有一張是讓玩家指定另一玩家停一回合。


(來源﹕樂在棋中)

另外一個迴圈型的格也很簡單,就是讓玩家可選擇跟另一玩家互換位置,讓你可立即執行所到格的活動,加快你收集標記的速度。(學生問被換位置的人是否也能活動,我說這很明顯不行啦,又不是你的回合。)

最後一個猜拳型的格最複雜,因為這代表你要選另一玩家比賽。遊戲附設六種小挑戰,包括砌積木、擲橡膠球等等。中這一格的玩家要再轉一次,看指針指中內圈的哪種遊戲。
這個規則在成人眼中頗無厘頭(明明講理財為何變成鬥眼明手快﹖),但目標玩家既然是「小學生」,這類挑戰自然令遊戲更興奮、不易嫌悶。(其實跟中學生玩,他們也玩得很興奮)

小挑戰贏了,就能搶走對方一個標記讓自己更快勝出。輸了則相反,要輸一個標記給對方。如果任何一方沒標記可輸,則下回合罰停一次。

---

看倌可重看一開始的棋盤,玩家在棋盤上遊走。棋盤邊緣有兩條隧道(紅色和藍色),讓玩家穿越,無需被困在棋盤一角。

玩家可光顧各類店舖。店舖標示了出售物品的種類和價錢(很簡單,只有$50和$100兩種),並有接受的支付工具。玩家踏進店舖又有足夠金額的相關支付工具的話(只准用一種,不能混合支付),就可以「購買」物品,把相關支付方式的標記放在「任務卡」上相關商店的位置上作紀錄。(這些標記都是可搶的)


(來源﹕樂在棋中)

有一種格叫「轉換至其他支付工具」,是兌換用。你手上某種支付工具款額不足的話,你可以在這一格拿其他支付工具兌換。

另一種很受歡迎的格是「銀行」。玩家在銀行可存入$50現金(只限現金),然後拿一個存款標記(這種標記跟勝出無關),之後可每個回合取得$20利息(很高息)、和一個利息標記(這個跟勝出有關)。存款在第三次收取利息時一併退回。


(來源﹕樂在棋中)

存款取息其實是最容易完成的任務(只要你手上有現金),所以通常很快就完成「3」。跟學生試玩時,甚至有人存完又存,存到利息標記都派光了。我覺得其實應該限制存款只限一次,不過說明書沒這樣規定。

另一個標記是信用卡欠款。信用卡每個玩家都必定有,信用額$100。每次使用後就會拿到這個標記,如果不在三個回合內支付現金還錢,就要每回合支付$20利息。而且只要未還款,就算集齊「1 + 2 + 3」的條件也不算勝出。因此除非玩家抽到「必須用過信用卡才能勝出」的那張支付方式卡,否則通常不會使用信用卡。

最後一種格是「工作/義工」。玩家走到這格可「抽獎」,看看抽中「工作」還是「義工」標記。

工作標記可帶來$20現金,而且工資標記跟利息標記一樣可以滿足「3」的要求。(但其實只要你存款,就自動會定期存款三個回合,拿到三個利息標記。所以除非被搶了,否則「3」的要求很易滿足,「有沒有工作」其實不太重要。笑﹗)

義工是另一類特別標記,並不直接讓你滿足勝出要求,但有其他功能。
如果玩家支付一個義工標記,可以在轉盤轉出數字時選擇 +1 或 -1 (即是改變步數)。
支付兩個義工標記,可以指定另一玩家「小挑戰」,而且跟轉盤轉到小挑戰不同,這樣挑戰輸了不用輸標記。(當然被指定者輸了要輸標記)
支付三個義工標記,甚至可以直接搶到其他玩家的一個標記,加快勝出。

學生聽到這個規則的反應是﹕做義工可以搶人東西那麼惡﹖(在下笑翻)

---

當日試玩有不少同工提出意見。

其中一位同工認為,既然要提醒學生「需要」和「想要」的分別,似乎應該規定先購買「需要」物品(1),然後才可以購買「想要」物品(2)。
當然,如果這樣規定的話,遊戲就會變長了。因為有些人可能總是未能走到食品店和日用品店,於是一直無法買東西。(就像魔力橋,總有些人不幸地抽到面前一堆牌,但無法湊出30分的開局牌打出來。)

在下的意見針對轉盤,我認為應該要提升數字所佔的比例。
因為試玩就知道,八個格裡只有四個是數字,即是有一半機會轉到其他格。我玩了兩盤都是不停在抽機會卡,很難走去買東西。(也有些同工是經常觸發小挑戰,至少有機會搶別人的標記)
既然是要教小朋友理財,雖然現實的確有很多外來機會的干擾,但如果干擾大到玩家很難做計劃的話(我連先去買哪種東西都決定不了,因為根本走不動),就達不到鼓勵學生計劃理財的目標。

教育局請來當嘉賓的校長,當然是長年合作對象。她的回應是,大家跟學生玩時直接停用那幾格(即是轉中那幾格要重轉)就可以。這一點在「大會」角度當然最方便,不過我想「完全」避開外來干擾(現實生活中也會有),或者刪掉小挑戰的樂趣,又非我本意。如果可以把轉盤上數字的部分放大,例如有三分之二到四分之三是數字,就比較好。
(例如大富翁圖板共40格,物業有28格,已經佔70%。而剩下的12格當中,路經監獄和停車場是對玩家沒影響的。換言之讓玩家有其他動作的只佔10格、25%。)

星期六, 3月 22, 2025

免費選擇

方某是《選擇》長期訂戶(由中學訂到現在夠長沒﹖),甚至寫過兩篇文討論讀這本雜誌應該有何期望如何讀才有用。所以當消委會去年年尾宣佈2025年起不再設訂閱和零售時,不禁有點不捨。
(看起來像是個人資料外洩後斬腳趾避沙蟲之舉)

更大的問題是,由於學校也是長期訂戶(這也很自然,相信香港大部分中學都會訂。反正便宜,老師間中也要看),但當時的宣佈只提及會有贈書每月送給部分機構,並沒有明言是否包括學校。

或者看倌會問,既然學校有為何自己還要訂﹖其實多年來其他雜誌都是一樣,因為不喜歡跟人爭,所以想讀的雜誌一向自己另外訂。而且好雜誌也值得付錢支持,要不然人家生意不好,不繼續出版就沒得看了。

雖然說有免費派發,但如果要每月四處撲搶雜誌(還要幫學校搶),其實也頗麻煩。
最後到一月十五日消委會記者會,發現學校照常收到。至少可少撲一本。

他們說找了十四個領展商場作派發點,其實相當少。例如整個香港島只有柴灣,甚至九龍也只是每個區議會有一個派發點。而在新界,荃葵青也只有一處。幸好是長發商場,雖然不是平日行經的地方,但至少不算太遠。

可是一月十五號出刊日當天又沒時間去。心中「打定輸數」,像報紙一樣有免費派的還不在第一天就給人搶光﹖第二天下班姑且坐「兜遠路」巴士,提早落車去長發看看,怎料竟然有一大疊。


(長發商場地下詢問處對出)

(就算到二月號,因為十五十六號為週末日,消委會記者會似乎順延了。十七日去看,還有大半幢。)

見到這個「盛況」反而有點明白為何他們寧願免費派也不賣了。反正每月一公佈就會有些「傳媒」全抄內容「呃like」,根本沒多少人買,那麼他們又何必保留那麼多個人資料﹖
(更不講多年沒加價,根本沒錢賺。)

只怕到某月突然有特別搶眼的主題,才會突然被人搶光。

(方某人其他書評書介)

星期六, 3月 15, 2025

武士怪夢夢

不知為何變成了一個穿著日本武士盔甲的老外,表面就是Adam Savage的樣子﹕


(《Mythbusters》劇照)
(家騮忠告﹕電視節目有好多種,不過並非每種節目都適合ナナナ自己收睇。畀多D指引 #BananaGuidance #BG 佢地,先可以一同分享睇電視既樂趣。)

好像是準備打仗,跟其他武士一起列隊進入了「太古城」。
(夢裡叫太古城但其實一點都不像太古城的一個大商場)

一邊走的時候,總覺得左邊褲腳的線頭被右邊的鞋勾出來,越走勾出來的線越長。
(似乎又是睡覺時右腳壓著左腳了)

這樣沒法打仗呀,於是中途跑出來,去了旁邊一間小衣服店裡,想找店主幫我把線頭剪掉。
(為何不乾脆拔刀把它割斷﹖大概是武士用刀切線頭很失威﹖)

搞好後回去「太古城」,但好像見不到同隊的。另一隊有個像敝校舊生兼同事H sir的士兵,他說我所屬的那隊已經走了。
於是我就走進一個正方形的樓梯間往上走(樓梯是按右手法則逆時針的),想去地鐵站。(上﹖)
樓梯頂橫寫著很大的字「太古城」。

星期六, 3月 08, 2025

索引史


Dennis Duncan《索引,知識的鑰匙》(Index, A History of the: A Bookish Adventure),台北﹕商周,2023

顧名思義,就是講「索引」的歷史囉。索引即是學術類書籍末尾出現一堆跟字母排列(中文有時按筆劃),告知相關內容在書中哪幾頁的列表。似乎只有圖書館員或者學者才有興趣﹖(笑)

正如本書推介本身所示,索引看似學究和遙遠,實質與所有人密切相關。尤其現今網絡世界,早有yahoo後有google,實質都是一種(網頁的)索引。

在未有索引的時代,書裡所有的內容都要背下來。所以古人所謂「學富五車」者,往往同時也是「過目不忘」。要不然想從一堆竹簡或者莎草紙卷中找回原文,實在費時失事。所以不止是識字讀書的機會少,要掌握好學問的難度就更高。

(後話﹕其實在竹簡時代,一部書要用很多竹簡,甚至分很多卷才完成。堆滿五架牛車可能也不及今日用五架購物車裝的書內容多。當然那個年代的書也沒多少就是了,所以能有五架牛車的書當然很厲害。)

而作者說得清楚,竹簡或莎草紙卷這類「卷」形書要發展出索引還是很難的﹕

#85 「由此不難想見為何索引屬於翻頁書時代而不適合卷軸書時代:技術本身具有隨機存取(random-access)的性質,只有能夠快速輕巧在前中後任何位置進行切換的書本結構才與其相容。翻頁書是歷史上第一個能讓索引發揮功用的資訊媒介。」

書卷的情況就跟使用磁帶儲存的設備,很難做到隨機存取,想找到特定位置也不容易。

但無論書籍形式,顯然不可能所有人都這樣把所有東西都背下來,尤其是帝王將相之類的大忙人。於是索引首先以「目錄」形式出現,先讓目標讀者知道內容結果,無需讀完整套書(往往分成多「卷」)才看到自己特別想讀的內容。而目錄或索引出現後,自然也方便到需要在大量文本中搜索文句的教士和學者。

正如書籍出現後,智者就開始擔心人們依賴書本而非自己的記憶和心智,會造成智力退步。索引出現後,同樣有人認為索引令學生不用讀完整本書,會造成零碎片面的理解。有沒有發現這種擔憂,跟我們現在看網絡對人的影響很相似﹖(多少學生只在google隨便打個問題,然後就把頭幾個結果抄下來交功課﹖)
(當然更甚者,我們更擔心短片視頻滿足短暫注意力的需要,令人們進一步沒耐性仔細思考。)

有趣的是,索引似乎是種「純屬西方」的發明。中國有類書,類似百科全書,某程度上也跟索引相似,把古代不同書籍的內容編纂一起分類排列,方便讀者查看。但中文古書似乎有類書、有目錄,而無索引。
原因可能是作者所言﹕索引首先要定個順序。西文書籍可以靠字母排序,漢字卻如《中文打字機》所云,沒有簡單的排列順序。《永樂大典》據聞按韻排列,字典多以部首和筆劃(還可以靠拼音和四角號碼)。可是同一韻同讀音的字、同一部首同筆劃的字該誰先誰後,卻沒有像字母排序那麼簡單的方法。當你那套書像永樂大典那麼宏偉,連目錄都有57冊,要弄索引只會更長。如果索引沒有簡單的排序方式,讀者根本連條目都找不到,遑論內容。

更好笑的是,不看本書不知道,索引原來不只學習才用得著。小說可以用索引方式製造疑團(索引本來就要斷裂內文,小說家正好利用這點設計一個「破碎」的故事)。索引條目既然不是把內文胡亂漫索,而要人工選取跟內容主旨相關的「合適」條目,即是有主觀成份,學者和政客竟然可以利用索引條目詆毀對手。

到最後,近世的知識和出版爆炸,迫使學人嘗試製作橫跨不同作品和領域的「泛用索引」,以《期刊索引》作結。最後編製索引工作由人手進入機械化,又開出今日的網絡搜索引擎。

一本小書,不見得能讓你完全了解索引的歷史,但簡單回顧一下索引的往事,仍是令人回味之旅。

(方某人其他書評書介)

(如果閣下有興趣讀電子書,經本文連結 https://moo.im/a/6adjwyhttps://moo.im/a/6hqDEY 購買,本人將獲得平台回饋。當然看倌不一定要經這條連結買的。)

---

筆記,或挑骨頭﹕ 

#15 推薦序「編輯,除了編排文字的段落、篇章、校對文稿、下標題、製作目錄,有時還要費神編纂註釋,或在書末加上索引。這些經常被讀者忽略的細節,卻往往是作者做不來,編輯若不做就沒人做的苦差事。編輯能為一本書加分到超乎作者想像的程度,也難怪很多作者要心生感激,對編輯大聲道謝。」

以為註釋是作者或譯者做的呢。

#30 「索引也曾被有心人拿來做為惡搞對手的工具,特別是在著作權意識還不彰顯的時代。」

有如地圖故意植入錯誤一樣。

#50-76 前言「「索引」究竟是什麼?一般而言,它是一套標記目標位置以節省時間的系統。索引的英文(index)呈現出類似地圖的空間關係:「指示」(indicate)出想找的東西位於何處。……中世紀末期,register、table、rubric這幾個單詞同時能表示目錄與索引,導致一般人更難區隔兩者。」

倒沒想過這層關係。

#103 「主要探討字母排序的方式如何拆解書籍、條目,甚至特定字詞。索引技術作為書籍的附屬品,出發點是提升特定模式的閱讀速度,學者通常稱其為摘錄式閱讀(extract reading)」

其實百科全書本身就可以當成一套大索引。

#147 「一五四三年三月,亨利八世治下的教會派人搜索約翰.馬貝克(John Marbeck)的住家。……他被關進王室內務法庭監獄,正常來說小命難保。」

看不明是甚麼,星室法庭﹖網上說Court of the Marshalsea的中譯,而事主似乎的確是在這受審和囚禁。

#354 第一章「首先教養良好的你得學會字母順序,要真的學通,才能在「不查書的前提下」記得順序。考德瑞對大眾「不諳語文」的想像實在驚人!現代人覺得理所當然,他卻得長篇大論加以說明:字母和字典之間存在對應的空間關係,詞彙首字母比較前面就會收錄在比較前面的位置。」

面對中文授課中學(CMI)學生多了你就會明白這並非本能,字母順序是學背的。

「這些案例再再說明字母排序原本並非直覺反應」

應為「在在說明」。

#487 「古跡上刻有祭祀阿波羅與海克力斯的信徒名字,還特別標註名單應該「從alpha開始照字母順序排列」」

古代版「排名不分先後」。

「現代人或許以為羅馬帝國幅員遼闊、階級縝密,字母排序必不可少,但事實並非如此。」

可能正因為階段嚴明所以排名「必」分先後,已以顯貴和重要性分先後,自然不需要再用其他方式。

#827 第二章「想不到有人能在經文間轉換得如此流暢靈巧。幾年後他回憶起那天演說,形容說「來回往復卻不離其道」,其妙舌慧心「以經典權威的滋養使口中開出花朵」」

有如中文之「舌燦蓮花」。

#865「實際上「格羅斯泰斯特」是姓氏,抑或是他展現才能後得到的尊稱,我們都無法肯定──原文Grosseteste可以拆解為Grosse tête,字面意義即「大頭」。」

古時庶民大概沒姓氏吧。

#1183 第三章「這個傳統保留至今,現代人的日常生活依舊以章節來記測閱讀進度。反觀現代索引幾乎棄章節於不顧,稍微瞭解篇章概念就會明白個中緣由。」

篇章沒有固定長短,其實無法方便搜索內容呀。(古代每一章的長短可能受制於材料和製作方法而不會差太遠﹖)

#1229 「為了使用者方便以及不同格式轉換時的連續性,電子書也可以加上頁碼,如此一來無論讀者怎麼更動顯示設定都能與實體版對照。不過沒人規定出版社得這樣做」

方某自從看電子書後就提倡這樣做比較好(留意我沒說要誰「規定」這樣做)。一來書末索引較易使用(索引都是寫頁碼,一個詞語通常對應多於一頁,無法單靠連結和錨定一對一處理),二來方便電子書讀者與實體書讀者交流。(正如在下寫書介有記錄#的數字,實體書讀者還是不知道在哪一頁的)

#1245 「以Kindle為例,每一百五十位元組(bytes)會下一個名為「loc#」的定位碼,好比切割內容後貼上數字標籤。「loc#」和頁碼一樣獨立於內容而強行插入,不考慮思緒是否連貫、語氣停頓是否合理,無論權威人士談話或者斜體縮排超連結的控制代碼,只要湊滿一百五十個位元組就必定被切斷,是相當無情的演算法。好處在於很精細,目標詞語的可能範圍小於一則推特貼文長度。」

這似乎只是出版社的規矩﹖Kindle可能強制規定了,可是讀墨買到的書似乎沒有。有些書註釋的連結不一定落在原位附近(不論是內文的註釋號連到註釋文,還是由註釋文回到內文註釋號皆然),在電子閱讀器上有時要向前或後揭一兩次才去到所需地方。

「《芝加哥格式手冊》(The Chicago Manual of Style)似乎對它就不大滿意,指出即使引用電子書,篇章或段落編號這類基於文本、不具任意性、沒有自創格式的分割標準依舊比較好,轉換便利優先於切割精細。手冊建議大家若真的不得不引用電子定位碼,至少要記得附上總數,例如「位置碼3023之444」,如此一來其他格式的讀者至少能大概推算索引條目落在什麼部分。」

看來可以方便實體書讀者的方法。
可是方某寫的電子書書介全部都沒包括總數這一點,畢竟寫書介的時候只顧抄下位置碼,根本沒留意原書(最後一頁)的位置碼編到哪裡。

「收藏在慕尼黑的巴伐利亞國立圖書館(Bayerische Staatsbibliothek)。」

成立當時的確是「國立」(巴伐利亞曾是獨立國家,港稱拜仁),現在似乎稱「州立」更貼切。

#1280 「薛佛代表了印刷時代初期的社會心態,並非想與過去切割乾淨。恰好相反,他們希望印製出來的書本與手抄本盡可能相似,若讀者無法分辨就再好不過。若要給頭十年的印刷業下個座右銘,大概會是「物美價廉」。挑選字體時盡量貼近筆跡,還在篇章開頭放上花俏大紅字以模仿手工雕琢感。薛佛書單的招牌是聖經,居然採用羊皮紙印刷。」

聖經用羊皮紙印刷以示尊貴,才不出奇吧﹖

#1669 第四章「索引還是在前面的,只不過分量和音量都不該喧賓奪主。21[127]」

21在這裡出現不知何解,因為前面的註釋已經編到122號,21顯然不是註釋號。而[127]看來是頁碼,抄筆記抄到這裡才發現原來本書的電子版終於加了頁碼。

#1786 第五章「一九九○年代末,有個網站嘗試將自然語言引入程式碼,避免使用者得跳脫日常生活的句法規則,而可以直接輸入例如:「請問外蒙的首都在哪裡?」這個網站叫做AskJeeves」

英國人應該不會用「外蒙」這個名吧﹖就算在台灣現在應該也不流行﹖

#1865 「接著指控對方只靠索引與字典做研究,「在我看來賓特利博士應該更深入鑽研文獻內容並諮詢原作者意見」」

這個評語其實是離奇的,因為學術討論從來不需要這樣。如果原作者死了難道要問米﹖

#1924 「雷伊先生對假具的定義。」

原來是指面具。

#2087 「他刻意淡化為何不經審判即處決犯人,答案是那些人本就被褫奪公權,失去法律賦予的身分和權利。」」

褫奪公權等於褫奪人權﹖褫奪公權只是剝奪政治權利呀。(但大陸對政治權利的解釋比台灣寬得多)

#2368 第六章「「卡塞爾國家圖書館系列」(Cassell’s National Library)」

這是常見的錯譯,但Library在這裡是指一大批文章的集合,而不是實體的一間圖書館。如果不要用中文「叢書」,這種Library實以日文「文庫本」的「文庫」稱之更妥。

#2386 「索引表格未必有何妙用,卻能營造尊爵不凡、豐盛華美的印象」

以為是「尊貴不凡」之誤。雖然在網上查到也有人用「尊爵不凡」,但這個詞是誰發明的﹖

#2410 「整個表格看上去像趕工出來而亂七八糟,根本派不上用場」

假手於人的結果。所以編索引確是一種苦差。

#2412 。一七一九年丹尼爾.笛福(Daniel Defoe)的《魯賓遜漂流記》(Robinson Crusoe)和一七二六年綏夫特的《格列佛遊記》(Gulliver’s Travels)都很成功。」

原來後者是長篇。

#2457 「譬如後面那條講的並不是任何「婚姻」,也不是夫妻一同到老,而是長者與年輕配偶成婚這樣清楚的前提。理查森透過小說提供讀者特殊情境下之道德困境的指引,索引則提高了讀者查詢的效率。」

誰要靠小說指引人生﹖

#2478 「可是友人並不買帳,根本沒打算閱讀索引《全集》,可見許多人並不希望小說成為佈道媒介。」

不完全是(也有人寫小說佈道,有些宗教出版社也出版小說),但至少讀者不會當成《聖經》這類宗教經典般去翻查吧。

#2498 「雖然後來學界針對字詞或主題習慣從牛津字典裡尋找最早的示例,詹森博士為每個釋義找出例句的做法非常成功,詞典成為透過索引學習的絕佳工具,羅賓.瓦倫扎(Robin Valenza)稱之為「索引學習的神化(apotheosis)」」

有多神化﹖

#2686 第七章「記者對美國代表團帶去展示的旋轉書櫃特別著迷,認為是「學生想給圖書館重新布置時的好選擇」。(但這話只說對一半:現在各大書店都有旋轉書櫃沒錯,學生單位反倒不常見。)」

「活動書櫃」﹖會旋轉的書櫃其實很費空間,書店也不一定有呀。(旋轉的雜誌架倒比較多)
但與旋轉書櫃相比,書店更少見到活動書櫃。

#2697 「各圖書館製作的目錄有太多重複內容,若能精簡這些過程,或許反倒省了所有人的時間。」

結果就是行內所謂「抄錄編目」(copy cataloging,簡稱copy cat)。

#2767 「泛用索引就像顆巨大的腦袋需要空間存放和整理資料,但學會並沒有與之相符的場地可用。六年後他們有了據點卻已經太遲,學會開始走下坡,儘管核心成員挹注很多心力仍未能點燃大眾的熱情。」

正如一個伺服器。

#2825 「普爾製作的索引每次標題頁都有同一句話,是他在耶魯求學時得自拉丁語教授的格言:Qui scit ubi sit scientia habenti est proximus──「知知識之所在,離知識不遠矣。」

確焉。

#3102 第八章「這次他們將虛詞(function words,亦稱功能詞)放進詞庫,有and、but、the、with、this等五百多個。孛可的程式「閱讀」文件以後篩掉這些詞語,經過清掃還能倖存的就有資格進入索引。」

在搜尋引擎的術語稱為「stop words」,因為太常見又沒特定意義,所以搜尋引擎會直接跳過它們。

#3142 「嵌入式索引建立在數位標記的功能上,技術本質無異於網際網路的根基」

其實就是HTML的「超文本」標記語言所示的。

「現代人習慣電子裝置以後,不只對搜尋更講究,還對分類產生莫大熱情,話題標記(hashtag)就是個好例子。」

Hashtag只是個索引標籤不是分類吧,某件物事的hashtag可以有很多個,分類只能有一個。

#3264 「南希.貝利(Nancy Bailey)成立第一所限女性的索引公司」

這不算是性別歧視麼﹖抑或歧視男性就沒所謂﹖

#3437 附錄一「精準 accuracy, 100, 178 自以為 supposed, 15

後者應該是次標題(即是自以為精準 supposed accuracy)而非同級標題,開新行後應右縮。

#5382 附錄二「《岸濱雜誌》 Strand Magazine」

刊名有時會音譯。

#5655 「此字母無詞條 X, no entries beginning with

有必要這樣寫嗎﹖不是直接跳過字母就好﹖

星期六, 3月 01, 2025

科學態度:對抗陰謀論、欺詐,並與偽科學劃清界線的科學素養


Lee McIntyre《科學態度:對抗陰謀論、欺詐,並與偽科學劃清界線的科學素養》(The scientific attitude: defending science from denial, fraud, and pseudoscience),王惟芬譯,新竹﹕國立陽明交通大學,2021

本書主旨不及它的內容那麼入世。
本書主旨是討論科學和非科學(或者,偽科學)之間的劃界問題,這是科學哲學上難有共識的問題。
(留意「非科學」和「偽科學」是兩回事。很多學門皆非科學,但他們沒打算自認科學。偽科學是以非科學冒充科學者。其差異有如大富翁遊戲鈔票並非「偽鈔」,只要沒人當它們是真鈔票。)

中學科學科都教過「科學方法」,但其實哲學界並不認為這是有效的劃線方式。科學的方法固然有,但並不必然跟足教科書的步法。而且這些方法通常都是有點以物理和化學為核心的意味,其他學門(如生物學)的學者不服,他們的方法往往被前者貶仰。

現在最出名的劃界條件,是波普提出的「可否證性」。意味一個「科學的」理論必須有「能被證據推翻」的條件,無法被推翻的理論就不算科學。但實際上甚麼算否證,本身已可以一直辯論下去。而且很多學科的知識都不如物理或化學那麼可以「一鎚定音」突然改變。

醫學正是如此。我們每天在傳媒見到他們根據新論文寫成的養生新文章,覺得學界很飄忽,今天說這有害明天說這有益。但實際上生物醫學研究結果往往有不確定之處,學界共識通常不會因為單一研究而改變,而是累積了很多研究結果後才逐漸修改。傳媒為求新鮮通常會忽略這一點。

甚至連物理學往往亦不是如此運作。例如牛頓力學未能解釋的行星軌道擾動,並沒有立即成為否證。牛頓力學幾百年來都有效應用,所以學界寧願視為觀測誤差或者以其他原因解釋—例如有未發現的行星。直到愛因斯坦提出相對論並得到實證支持後,才取代了牛頓力學的地位。又例如弦論理論上可檢驗,但實際上未有做得到的檢驗方法,而學界仍在研究。

後來哲學界甚至有人提出,根本沒有一個條件可以同時是科學的必要兼充分條件,讓我們簡單地區分科學與非科學。(把某條件視為必要條件,可能過嚴太窄﹔把某條件視為充分條件,又可能失諸太寬。)

科學劃界問題甚至變成一個很「入世」的問題,因為世間越來越多人想以「學術自由」為幌子,要求把他們屬意、但不符合現時證據和學界共識的理論,塞進中小學課堂中。(遠有創造論者,近有氣候變化否認者、甚至更多……)

作者嘗試提出,或者我們不需要這樣劃界,「科學態度」是個更好的標準。
科學態度指科學家關心實證,而且願意根據證據改變理論。

這顯然不一定要在科學研究才用得著,甚至是不錯的做人原則。

方某向來認為,如果某人缺乏作者提及的「智性上的誠實」(#1894,我傾向用「知性上的誠實」),那就沒有跟他討論的必要。因為他要的不是真相,他只要贏。

某位寫手正是如此。早在其未出名之前,方某從朋友轉載得見其文,認為史實與文章內容不符,遂在其網誌留言(方某當時仍甚多事)。最令我驚訝的是其回應,他不是說我搞錯史實(於是指教我事實為何是他寫的那樣),而是說為了宣揚其立場(吸引更多人跟隨這派系),描述是否符合史實並不重要。見到這段回應後,我就再沒跟他對話,因為一個不尊重事實的人,跟他討論也是浪費時間。其所屬派系後來顯然相當成功,甚至被文壇老人稱為該派「健筆」。可是若要學習其無視事實只有立場的態度才能成名的話,看來還是不成名比較好。

聽起來把一些客觀條件(理論本身的可否證性)變成主觀條件(態度),似乎會令區分更困難。但作者認為動機往往可從行為判斷(法庭判案正是如此),而且科學態度也不是只看個人,而是看整個學門的集體行為。個別學者的不誠實,並不影響整個學門為科學。

作者提出的例子就是醫學。西醫在二三百年前並不「科學」,醫生只依靠傳統行醫,死抱一套過時的古希臘羅馬理論,甚至對新出現的實證視而不見(塞麥爾維斯的產褥熱理論是可悲例子)。直到醫學社群終於接受了科學態度,醫學發展遂突飛猛進、日新月異,連帶人類平均壽命得以大幅延長。

如此看來,科學態度很明顯是科學的必要條件,但成為科學還需要有更多的條件。(沒有科學態度就不是科學,但有科學態度不等於就是科學。)
作者認為我們其實不需要勉強為「科學」和「非科學」劃界,因為很多事物皆「非科學」(作者本人所屬的哲學界亦然),但這不等於它們比較次等(這是唯科學主義)。我們需要提防的,只是非科學而假冒科學、又自稱可帶來實證知識的「偽科學」。
作者強調科學態度有助於將「偽科學」轉為「科學」,正如過去幾百年西醫的轉變。

當然,有讀過科學的人,自會留意到科學極重視「客觀」,甚至連寫報告都只會用被動句式。強調主觀態度的說法,自會受人懷疑。作者認為本來就不應該假裝科學完全客觀,科學家的價值觀其實很重要。客觀的重要性不在於科學家(假裝)沒有立場,而在於不能讓意識形態立場影響對實證的採納(如社會科學的例子)。作者特別詳細介紹西醫在美國的演變過程,醫界如何靠法律和教育制度逐漸變成重視實證的界別。

這個「後現代」、「後真相」的年代,充斥了各種否認科學、假裝實證,其實只用來鞏固立場的理論。秉持科學態度顯然不只是科學家的責任,而是我們做人處世必要的修養。

(方某人其他書評書介)

(如果閣下有興趣讀電子書,經本文連結 https://moo.im/a/cerIOQ 購買,本人將獲得平台回饋。當然看倌不一定要經這條連結買的。)

---

筆記,或挑骨頭﹕

#35 推薦文﹕好科學應該怎麼做?恰當地理解「科學態度」「早期科學哲學認為,科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的方法——科學方法。因此,如果一門研究想達到如同科學那樣的成功,就應該採用科學方法。」

結果變成濫科學的「唯科學主義」(認為世上所有物事只有以科學方法研究才有意義,並忽略無法被客觀測量的方向),引起更多人對科學的反彈。

#68 「社會科學雖然是科學,但是它距離好科學仍然有一點距離,如果社會科學研究者要成為更好的科學家,必須要有更多從業者展現出鮮明的科學態度。」

社會科學的問題是課題難度多於態度問題﹖

#130 推薦文﹕科學態度,來得正是時候「我們即使透過斷篇殘簡還原了科學的部分內容、知識、理論甚至是方法,但要是少了那些最初促成科學發現的價值與態度,那麼這一切的意義都將變得稀薄,而科學也很難在這種狀態下持續往前推進。」

這解釋了中國科學發展的困難﹖

#194 譯者言 王惟芬「如果註定找不到答案——而且連問題都問錯——為什麼我們要辛辛苦苦地讀這一大本科學哲學呢?」

哲學是重視問問題和思考過程,多於找到的那個答案吧﹖

#505 導論「又因為有些人投身所謂的「科學主義」(scientism)而變得更糟,他們大力推動這樣的觀念,企圖改變公眾想法,因為他們現在等於握有一把錘子,而把其他領域都看成釘子。」

唯科學論反會製造偽科學。

#564 「為什麼拒絕氣候變遷的人會以他們所謂的高標「懷疑論」來加以反駁?」

因為要扮科學嘛,創造論者早已優而為之。

#1336 2.對科學運作方式的誤解「就算過去看到的所有天鵝都是白的,也無法排除將來不會出現黑天鵝的可能性。這裡的問題其實非常深層,因為這不僅動搖到我們能夠確知任何關於認識世界的方案是否真實的想法(無論它們與數據的符合程度有多高),而且從技術上來講,我們甚至無法確定這些方案是否更趨近於真實可能性的,因為就規模來看,到目前為止所考察的樣本與未來可能收集到的數量相比,是不成比例的小。要如何確定我們目前的樣本可以代表其餘的?」

這點倒沒想過。

#158 「要是沒有發現海王星,這項擾動將會是推翻牛頓理論的一個否證例子,因為牛頓力學(延續克卜勒)預測所有行星都應在完美的橢圓形軌道上運行,除非有受到其他作用力的影響。然而,他們兩人都沒有輕易放棄牛頓力學,亞當斯和勒維耶分別找到了其他的引力來源。」

但冥王星雖被發現卻太小,不足以解釋擾動。

#1466 「但是定律必須紮根於理論之中。」

定律本身就依附於理論,如牛頓力學。那些方程式背後其實依賴於牛頓的理論。

#1963 3.科學態度的重要性「在當時的醫療社群內,也沒有一致的途徑去傳播訊息或是克服懷疑論者的反對意見。實驗方法,在直覺和傳統面前,仍然屈居次位。」

今日的教育呢﹖(另一本《另類事實》就針對這一點,該作者認為瑞典的教育學界困於建構主義走火入魔。

#2030 「事實上,產褥熱這則故事最驚人的部分或許不是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的醫師拒絕承認這些對照實驗,並且從實證證據中學習,而是塞麥爾維斯竟然能夠遙遙領先群雄,率先擁抱科學態度。」

先知總是被人咒罵。

#2052 「他(愛因斯坦)是第一位這樣強調的。我(波普)覺得這才是真正的科學態度。」

應該不是第一位,達爾文更早提出了哪些觀察結果有可能否證他的天擇演化論。(而波普並未了解這一點就早早聲稱演化論並非科學,此說遂被創造論者利用。波普後來更正評論,但流言四佈已經太遲。)

#2150 「自亞里斯多德以來,倫理學的一大爭議就是關於在判定行為之對錯時,並不是依循某種描述我們職責規範的道德理論,而是根據行為後果是否符合理想標準(如功利主義),或是某種理性原則(如義務論);真正讓一行為合於道德的是行為者本身的德行。」

正如人禽之辨,由仁義行,非行仁義也。

「如果我們想知道一想法是否合理,也許我們應當將部分的注意力集中在從業人員的性格、依循的規範和價值觀上。」

有如司法之程序公義。

#2175 「我認為對科學公信力最大的威脅並不是來自科學家的工作方式與我們用來證明其合理性的方法間的某種哲學性的區別,而是在探討科學的過程中不當地引入意識形態。而科學態度正是抵制這種意識形態傳染的堡壘。」

但如果真的要質疑的話,科學態度是否也是一種意識形態﹖(當然我們知道作者說的意識形態不是這方面的意識形態。)

#2377 4. 無須以科學態度來解決劃界問題「我們可以藉由認識什麼不算是科學來學習很多關於科學的事。不需要證明任何表現出科學態度的就是科學;只需要指出任何不具備科學態度的都不是科學即可。」

即是必要條件。

#2432 「我們的出發點是好奇有沒有辦法可以說明科學的獨特之處,但或許這根本是問錯問題。指出科學獨特之處的目的也許是為了展現為什麼有些研究領域不算是科學的。」

正如可否證性不能用來證實理論而只能推翻理論。

#2531 「讓各種隨意的實證研究進入。劃界主義者會樂於將通水管和修電視當作是科學嗎?在此我們將這稱為「包容性」(inclusivity)問題。」

他們也是建基於科學呀。

#2739 註18.「席尼.莫根貝瑟(Sidney Morgenbesser)曾經對此作評,他表示,說某事是科學的與它作為一門科學之間可能有所不同。」

即是科學作為一種態度和科學作為一個學科之別。

#2795 註32.「劃界的適當任務是去描繪科學與偽科學之間的差異,而不是科學與非科學之間的。」

正如鈔票的設計是防偽鈔,而不是與「非鈔票」作區別。

#2820 5.實踐科學態度的具體方式「如今的科學家多半以團隊合作的方式作業,彼此合作並在提出理論的過程中尋求同儕意見。有些人認為,光是這一點就足以與偽科學區別開來。」

一則始終有個人研究,二則團隊方式搞偽科學也不是沒可能。

#2844 「職業生涯的壓力會導致研究人員偏好某個特定結果,或者只是尋找值得發表的內容。……(3)不斷做實驗,直到獲得想要的結果。」

但幾乎必然如此﹖學生做實驗做不出預期結果也是會繼續做。

#2944 「發現即使在所有受試者都無法單獨解答的小組中,這個小組通常也可以找到正確答案。這意味著當我們組成一個團體時,推理能力會提高。我們會仔細檢查彼此的假設,並評論彼此的邏輯。在綜合比較眾人意見後,排除了錯誤的答案。」

對比《雜訊》的說法似乎不同﹖

「自己一個人的時候,可能會缺乏批評自己論點的動力。一旦自己得出「看似正確」的答案,為什麼還要費事重新考慮呢?」

故曰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

#3004 「科學與巫術之間的區別在於科學的「整體批判心態」(corporate critical-mindedness),也就是說,在巫術社群缺乏團體批判個人觀念的傳統。」

產生這個制度大概是意外。

#3089 「即使出於某種目的而造假,個人通常也難與專家之間的「群眾智慧」效應相匹敵。」

這裡主要的因素恐怕不是群眾智慧,而是「實證」的力量。只要有不同的人重複實驗和觀察,假象總會被事實揭穿。

#3154 「科學家只會想報告正面的結果。誰會想要讀那些失敗的假說,或者查看沒用的數據?」

其實失敗的資料也有價值,只是大家沒時間去理會它們。

#3375 「科學界的發表狂熱可以回溯到十七世紀」,當時英國的倫敦皇家學會(Royal Society of London)開始將第一位發表的人,而不是第一個發現的人列在首位。」

算是始作俑者﹖

#3387 「有人聲稱可以解釋偵測不到氘原子的原因在於龐斯和弗萊希曼使用的百麗玻璃皿的成分含有硼」

是中子吧﹖

#3480 「科學最重要的就是去嘗試找出失敗。科學的真正危險不是來自於錯誤,而是欺騙。錯誤是可以糾正的,並從中汲取教訓;而欺騙則常被用來掩蓋錯誤。」

過而不改是為過矣。

#3686 註3.「就算真的發表出來,還是有機制可以將其撤回。」

Wakefield詐稱疫苗導致自閉症的論文也被撤回,但傷害已成。學界會因為論文撤回而改變,但公眾並沒有因為論文遭撤回而改變想法。

註5.「Robert Trivers, The Folly of Fools: The Logic of Deceit and Self-Deception in Human Life (New York: Basic Books, 2011).」

本書有中文版﹕《愚昧者﹕為什麼我們會自我欺騙﹖從演化邏輯和心理學透視人類欺騙的科學》(臉譜,2018)

#4091 6. 科學態度如何轉變現代醫學「我想要闡明的是醫學如何擺脫這些黑暗時代,邁向基於縝密觀察、計算、實驗以及保持靈活的心態,能夠接受只有經過實證證明的想法,基於這些來行醫。」

其實現在的西醫也不是「完全」循證,畢竟很多基於經驗的治療方式仍然存在,不大可能真的「全部」都能逐個做研究去判別(《統計,讓數字說話﹗》就提及有些手術廣泛採用多年後,後來的研究證明其實沒用)。有時還是用了看來有益無害就好。當然現代和以前的分別,就是現在的西醫接受「用實驗驗證藥物或療法是否有效是黃金標準」這一點。

#4091 「蓋倫認為放血可以讓治療者師法自然,學習到排除多餘水分(例如月經)可以預防疾病。」

這個想法其實很怪,那麼女人為何還會病﹖與其嘲笑他,不如研究一下為何他會這樣想﹖

#4126 「大多數的觀念在最初就不是根據任何的證據或實驗。醫學在那個時代還沒有具備科學態度。」

這點不奇,正如五行也不需要做實驗去確認。五行或四元素之類是古人看世界這方式。

「那些年的醫學文獻今日讀來還是讓人心生恐懼:一篇又一篇的論文重述著放血、拔罐、殘暴地清除傷口、塗擦引發水皰的藥膏、強調冰浴或高溫熱浴等益處」

西醫的也叫拔罐嗎﹖從維基百科看來似乎是,不過他們的拔罐是用來負壓加強原本放血療法的手段吧﹖而中醫的拔罐是製造皮下出血而不放血。

#4162 「但用冷水浴來治療發燒會被「視為謀殺」。」

在歐洲某程度上是,那麼冷的地方冷水浴豈不凍死。
何況現在的西醫也不會用冷水浴治發燒,甚至方某小時候醫生教老媽的火酒抹身也不再用,只會叫人用暖水抹身,讓表皮血管擴張「自然地」帶走熱量。(冷水刺激表面血管收縮反而怕妨礙散熱了)
(中暑另計,因為中暑時中樞神經已經失常,甚至不懂發汗,所以要先用涼水帶走熱量。)

#4231 「到十九世紀末,只有幾種有效的藥物而已,諸如治療梅毒和癬的汞,用於增強心臟的洋地黃,心絞痛時用於擴張動脈的硝酸戊酯,治療瘧疾的奎寧以及用於痛風的秋水仙素等,除此之外,就幾乎沒有其他的藥物了。」

仁醫》的時代就是這樣,漢醫固然保守,但蘭醫其實也沒多少治療方式,所以主角才像神人。

#4264-4306 「那時解釋才是醫學真正的工作。病患及家屬最想要知道疾病的名稱,然後,如果可能的話,還想知道是什麼原因引起的,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是,病情可能會如何發展。」

人們看天文台也是一樣﹖

#4306 「二十世紀的醫學努力追尋的科學地位是物理學早在十七世紀就達到的。在整個人類歷史上,醫療從業人員行使著治療者的權力;他們說著一口專業術語,披掛著專業學校和學會的風衣。但是他們的知識程度只有到模仿民俗智慧和準科學風尚的程度。」

自然療法的支持者至今亦然。

「他們的工作方式是結合個人經驗、抽象推理和審美判斷,最後訴諸權威」

教育學到現在是否還像這樣﹖(教育研究是有,但要做到循證醫學的水平就極度困難了。)

#4306-4329「那些接受過正規醫學培訓的人試圖以組建醫學會和執照考試的方式來設法與「庸醫」區隔開來,可能有人認為這會受到渴望獲得更好醫療服務的民眾所歡迎。但事實並非如此。民俗療法和外行醫療仍很普遍,因為有許多人將美國醫學的專業化運動視為一種權力和權威的爭奪戰。」

至今亦然。

#4329 「擁有被認可學校學位的人會得到執照,而其他人則必須接受考核」

事實現在香港亦然但仍有人要破壞。除了純為圖利的政棍還有某些只見效率不見人命的「經濟學家」。

#4369 「他進一步建議學生在開始接受醫學訓練前至少要有兩年以上的大學教育

其實英制醫學院頭兩年也是pre-clinical。

#4369-4401「AMA 委員會基本上成為全美醫學院校的認證機構。⋯⋯〔到 1922 年〕醫學院校的數量已減少到 81 間,畢業生數量減少到 2,529名。即使美國州醫學委員會聯合會或 AMA 醫學教育委員會都不是由立法機構所設置,他們的決定也具有法律效力。」

如前述那些「經濟學家」會批評這是壟斷。我們只能說壟斷未必總是壞事。
又,「具有」應為「沒有」,意思剛好相反。(AMA並不是法定機構也沒有法律權力禁止人開醫學院,只是政府會參照他們的評價決定接受哪些醫學院的畢業證書。)

#4422-4457 「所有這些臨床發現,在多大程度上可以歸因於科學(更不用說是科學態度了)?勒法努語帶挑釁地提出這個問題,指出二十世紀醫學史上的許多「決定性」時刻,彼此間幾乎沒有共同點。正如他指出的「盤尼西林的發現不是科學推理的產物,而是偶然的意外」。」

「發現」通常都是意外,但「證明」就要靠科學了。

#4457 「弗萊明的實驗室剛好位於另一間正在研究真菌的研究人員實驗室的正上方」

甚至連這一點巧合也不需要,青黴菌四周都有。你把麵包放久了會發霉,可不需要有人在你附近研究真菌才會發生。

#4580 註23「關於麻醉,有些堅持不用的人認為給正在分娩的女性麻醉會牴觸到《聖經》,因為《聖經》上說,孩子應該在痛苦中出生,這是對原罪的懲罰。他們認為阻止人「通過上帝要他們忍受的」是個錯誤。」

結果要等到維多利亞女皇讓他們收聲。(女皇選用無痛分娩,沒人敢罵她)
而到現在還有一大批人拿著《聖經》不准婦女墮胎,哪怕因姦成孕也不准。

註28「就連思想家魯道夫.維爾奇(Rudolf Virchow)也反對細菌致病論,他說:「如果我可以再活一次,我將致力於證明細菌只是在尋找它們的自然棲息地,也就是那些患病的組織,而不是導致這些組織患病的原因。」」

自然療法支持者與之焉。
(又﹕他不只是思想家,還是醫學家。)

#4833 7. 誤入歧途的科學:科學造假和其他失敗「在這裡我不是要討論那些悲觀歸納論者的講法,他們認為從長遠來看,大多數的科學想法都將被證明是錯誤的。」

又或者可以從李天命提及過的佛偈看﹕破邪即顯正。證明了一個舊想法錯誤,即是向正確邁進了一步。我們大概永遠不能到達最終的真理,但套用微積分的概念,我們可以無限趨近它。

#4907 「說謊的比喻(故意撒謊)比較不適合,或可改成沒耐心的自大狂,他們因為太過自負而想要抄捷徑,不去走其他人都必須遵循的過程。」

但偽科學也往往如此,那就無法分辨了。

#4961 「羅伯特.帕克(Robert Park)在他的《巫毒科學》(Voodoo Science)一書中指出,自欺欺人在無意識的情況下會演變成造假。」

竟然又見到了,這本的確是好書
原本我買到的版本叫《我們上了科學的當》,這個書名顯然改得不好(不是科學騙你,是科學家騙你),而且譯者簡直亂譯到連CalTech都可以譯成「加州科技」。沒幾年後出版社才改找另一譯者再譯一次,改為直譯書名《巫毒科學》,譯筆至少正常一點,但買了第一版的我就真的覺得自己「上了書商的當」。

「這些例子都是在說明人性的弱點,不算是造假。」

這個分辨是沒意義的,造假難道不也是源自人性的弱點﹖

#4992 「有人會懷疑造假的情事常常會得到原諒,或是息事寧人地過去,而這還會產生另一個意想不到的後果,可能會對那些僅是遭到指控的人不公平。若對造假只是選擇性的懲罰,那些僅是遭到指控的人可能就會被直接推定有罪。」

性侵指控亦同。有些性侵者被輕輕放過,這當然是問題(所以Metoo有其意義),但走到另一極端,無視被告人權,見到有人被指控就直接當他真的有做過,也會造成問題。只是人們通常無法取中庸之道,老是想舒服地站在一邊,不是踐踏指控者/受害者,就是踐踏被指控者。

#5023 「如果將這工作交給科學家而不是行政主管,在實際造假的案例中,通常就不會出現命名和懲罰曖昧不清的問題。」

也不一定。

「科學恰恰是一種,在大多數時候都有賴自我監督的事業。」

其實很多行業(尤其被視為「專業」者)都是如此,存心自有天知。

#5068 「許多媒體都大力報導這則故事,試圖告訴大眾疫苗有「正反兩面」的「爭議」,但於事無補。同時,許多自閉症兒童的父母並不關心韋克菲爾德研究中任何所謂的違規行為。他繼續在世界各地的自閉症會議上發表演講,被當成英雄一樣看待。」

尤其爭議本來就是人為偽造出來的。
病童父母不關心就更不出奇,因為人性總要把事情歸因(人類之所以終於有科學也是因為這樣)。自閉症本身成因不明,當有人告訴他們是疫苗的錯,他們就覺得終於「搵到野賴」(找到怪罪的對象),你告訴他們找到的不是真兇(而又說不出誰才是真兇),他們怎會理你。

「憤怒的父母(包括許多好萊塢名人)紛紛組織起來,並對他們認為遭到遮掩的真相感到憤怒。他們質疑如果硫柳汞沒有危險,那為什麼要將其移除?

因為你們「覺得」有問題嘛,免得大家擔心不肯打針就移除囉。
何不又問一下﹕為什麼移除了還有自閉症﹖

「這些病童是透過反疫苗運動者招募而來,且這研究是被一個有計劃的訴訟案委託並提供資金。」

招募病童和訴訟本身都沒問題,但研究報告沒坦白交待可能出現的利益衝突就是大問題了。

#5366 8. 科學閃邊去:否認主義者、偽科學家和其他行騙者「最常見的原因是科學理論與其意識形態想法不合(例如主張氣候變遷只是自由主義者惡搞的騙局)」

有趣的是這種人往往也自認是自由意志主義或者自由市場至上者。
自由,多少罪惡假汝之名以行﹗

「在實證事物上,我們可能覺得有理由相信我們想要相信的——錯誤地認定,既然科學家還在對此調查,必定對此缺乏共識、尚無定論;但是如果我們真的這樣想,那麼在五十年後,要是我們的這顆行星變得幾乎無法居住,那除了自己之外,我們還能怪誰?

當然是怪別人(尤其是「左膠」)。

#5393 「政治和宗教意識形態(甚至是在碰觸到實證事物時),都日益變得「不講求事實」,反映出他們對塑造現實的強烈渴望。」

結果他們不是承認事實而是塑造「另類事實」自我滿足。其實這就是「膠」,無論你是左是右。

#5413 「卡爾.薩根(Carl Sagan)在他深具影響力的書《魔鬼盤據的世界》(The Demon-Haunted World: Science as a Candle in the Dark)中指出,可以用兩個簡單的原則將科學與偽科學以及其他強詞奪理的騙術區分開來:開放和懷疑。」

難得又是一本讀過的好書。如果你讀過書中催眠師虛構出一場性侵冤案,令一個父親人生盡毀的事例,就會明白面對性侵指控採中庸之道有多重要。

「科學的核心是在兩個看似矛盾的態度上求得基本的平衡關係,一方面要對新想法抱持開放的胸襟,無論這聽來有多離奇,或違反直覺;另一方面就是要懷疑所有的想法,不論新舊,都加以嚴格的審查。」

其實這兩點只是弔詭,並不矛盾。當你想別人只開放而不加懷疑地接受你的說法(於是其他人提出的說法我們也得全盤接受),結果就會令我們的知識中充斥一大堆互相矛盾的說法,結果整個知識體系會崩潰。(李逆熵在《三分鐘宇宙》早就指出這點。)

「所有這些信仰體系實際上都是透過尋求見證來偽裝成具有科學一般的可信度。這裡的問題在哪裡?並不是說他們不「對新觀念開放」,而是就某方面來說,他們「過於開放」。」

其實反過來,它們也是對反面證據「不開放」,拒絕承認對自己不利的證據。

#5454 「對否認主義者來說,似乎沒有證據足以改變他們的主意。」

其實偽科學、陰謀論亦然。當你信了,就很難有證據能讓你走出來,你總會找到方法迴避它們。

「讓我們從一個 2×2 的矩陣開始,看看哪些可以用薩岡式的原則來區分」

明明前面才譯「薩根」。

#5503 「科學家通常不會只收集支持其理論的數據,因為沒人會這樣做。正如波普所言,了解一理論是否行得通,最好的方法就是採取最為嚴格的方式加以審查,看看它是否有所疏漏。」

正如寫論文或者通識專題研習必須處理反論。

#5579 「最棒的一本書是娜歐密.歐蕾斯柯斯(Naomi Oreskes)和艾瑞克.康威(Erik Conway)的《販賣懷疑的人》(Merchants of Doubt)。」

另一本好書(而且不如前兩本舊),方某幫圖書館買了,但一直沒時間讀。

#5614 「你我的年紀都可以回想三四十年前的時代,那時自由派政治家和一些科學家告訴我們,問題出在全球寒化(global cooling)。……正如你所指出的,數據並不支持這論點。因此,同一批自由派政治家和科學家中有許多人將他們的理論轉到全球暖化。」

按照氣候模型,如果沒有人為造成的暖化的話,地球的確會寒化。所以科學家並沒有說謊。
而數據顯然不是站在他一方。

#5674 「氣候變遷是一種完美的偽科學理論。為什麼呢?因為這是一個永遠不能被否證的理論。」

其實否認論才是一個永遠不能被否證的理論。

「克魯茲:任何一位優秀的科學家都會質疑所有的科學。」

這顯然是個誤導的說法。
正如牛頓所言,他站在巨人的肩膊上。愛因斯坦也不需要質疑「所有」的科學,否則自己的新理論根本無從說起。(狹義相對論本身就是建基於「光速恆定」的馬克士威電磁學原理)

「英斯基普:你知道那些評論你的批評者也會說你這套說法是因為你那邊的權力和金錢嗎?我們暫時先不要管這些。我想要問另一個問題。我想問事實。 

克魯茲:先等一下。誰的權力?——算了,我們先不談這個,如果你要對⋯⋯ 

英斯基普:能源業、石油業、德州⋯⋯  

克魯茲:⋯⋯如果你要對人不對事的話。」

他自己就可以對人不對事,不斷質疑「自由派科學家」為了搞大政府陰謀操縱科學理論,人家質疑他們背後有利益衝突就不可以了。
當然這類人通常就是這樣,屢見不鮮。

#5719 「這種說法聽來很熟悉。科學在這方面「尚未有定論」。我們需要知道「更多」。氣候變遷不過「就是個理論」,不是嗎?但是問題在於,這完全跟真正的懷疑論扯不上任何關係。相反地,這是基於對科學實際運作的嚴重誤解,再加上十分具有動機地臣服於認知偏誤之下。誠然,氣候變遷科學還沒有完全有定論。但是,正如之前所看到的,這是因為沒有一項科學能夠完全有定論。」

十五年前就駁斥過施永青的同一謬論﹕醫生也不敢寫包單說你血糖高「一定」會盲眼爛腳、血脂高「一定」會爆血管的,那麼你是否不用控制血糖和血脂/膽固醇﹖大概只有等到你的血管已經爆了,醫生才可以「肯定」你會爆血管。

#5732 「地平論者通常都不願說證據出了什麼問題,以免支持日心說(heliocentrism),只會說直到「證明」日心說之前,他們的理論還是有可能是對的。但這不是一個正確的推理。即使猜對了,也不是科學。」

他們(和其他否認論者)通常會說別人的證據不可信,但這更不是科學。

#5921 「將事物推向我們認為(或希望)真理所在的地方之誘惑可能很大。而這可能導致意外的逆轉(甚至造假),產生適得其反的效應,並損害公眾對科學的信任。」

當年「綠色和平驗蕃茄皮」正是如此。

#5937 「就像否認主義一樣,大多數偽科學家似乎都想要迴避與其理論不合的證據,但是卻會抱怨其他科學家都不願考量他們的觀點。」

(所有這些人)根本是一樣的。

#5991 「2008 年,發現研究所起草了一份示範法案(model legislation),旨在保護那些在教學生「生物和化學演化等全面科學觀點」時感受到恐嚇或威脅的教師們的「學術自由」。」

是胡說八道的自由。

#6013 「實際上,奧克拉荷馬州已經成為這類立法的典型代表,因為過去五年來,這個州在參議院的每屆會期都會重提這項法案。這些法案中的措辭大同小異。」

原來也不只中大評議會會章小組專做這類蠢事。(曾經連續多年有常委提出「評議會」要改名為「議會」,免得校友「誤以為」評議會專責批評校方。死不斷氣到2016年終於被強總以「叫議會校友以為有實權呢」一句KO。他們心目中的「議會」似乎都不會批評官方的,現在的「完善議會」最適合他們。)

#6051 「2015 年我曾在《高等教育紀事》(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上發表一篇名為〈真相大戰〉(“The Attack on Truth”)的文章」

分明是「攻擊真相」啦。

#6197 「態度是個很有趣的東西。也許只有自己知道使用實證證據的感覺;只有自己知道到底是真的在進行檢驗,還是暗地裡在鞏固自己的理論。但即使如此,我也必須尊重這樣一個事實,即自我意識是有很多層次的,而且還會因為自我欺騙的心理現象而變得複雜。不過,科學態度也可以由一人的行動來衡量。」

就像藥店那副對聯﹕製藥雖無人見,存心自有天知。

#6231 註22「如果他們的想法是基於意識形態的,為什麼他們會認為他們需要有證據?因為他們不願意承認自己的想法是基於意識形態的。但是這讓他們陷入了雙重標準,因為一旦開始以證據來評斷,他們怎麼能堅持自己的觀點比科學的更有保證?」

正如傳教者(無論是宗教或某種主義)跟你講科學,通常就會變成這樣。

#6423 註52「毫無疑問,許多人還會將布瑞茲與他當代的地質學家阿爾弗雷德.韋格納(Alfred Wegener)相提並論。韋格納的板塊構造理論受到極大的嘲笑和排斥,一直要到他過世多年後才獲得平反。」

韋格納為何被排斥﹖是因為他只提出了個猜想(大陸是板塊、會移動),但他沒有提出可行的機制解釋這個猜想(如何移動﹖),他那個年代也沒有任何機制可以解釋到他的猜想。當時甚至也沒有足夠的證據支持他的猜想。所以當時科學界沒接納他不是錯誤,反而是應該的。直到有新發現、地質學可以解釋到板塊移動的機制,大家才接納這個猜想。
我們只能說,韋格納不幸「太早」想出這個理論,遠遠超出當時科學能支持的限度。

註64「例如,史蒂芬.傑伊.古爾德(Stephen Jay Gould)的間斷平衡論(punctuated equilibrium),儘管在科學上引起爭議,但這展現出能夠為自然事件的突然變化提供一非神學假設的可能性」

這裡作者也有誤解,古爾德本人對於學說被創造論者/智慧設計論者利用也很不滿(他本身是演化論支持者)。因為就算他主張演化不如達爾文主張那麼平均緩慢,可以在較短時期大幅演化,然後有大段不怎麼變化的時期,但那種「間斷」仍是地質時代長度的事,遠遠沒有神話所想的那麼快。演化畢竟不是變魔術。

#6498 註76「若是智慧設計的支持者沒有逐字修訂一份早期的重要創造論文本,可能多少會有些幫助」

因為他們本來就是創造論者,智慧設計只是個「科學」的偽裝。

註79「在尼古拉斯.馬茨克(Nicholas Matzke)一篇絕對堪稱是傑作的論文中,針對所有這些法案間的譜系關係進行了一項親緣分析,使用一項重要的演化分析工具來研究反演化的立法。」

其實那份把創造論改成智慧設計論的文件也用得著。

註85「在奇茲米勒(Kitzmiller)一案判決後,就連發現研究所(Discovery Institute)這個智慧設計論誕生的地方,都宣稱從未(不正確地)鼓勵過在公立學校教授智慧設計論,並大力推廣旨在鼓勵教師宣揚反演化論的《學術自由法案》」

有趣在一批理應要守十誡的教徒,一直在作假見證。

#6630 9. 社會科學的案例「直到最近,新古典經濟學家都不認為使用簡化的假設會減弱他們將理論模型套用在人類行為上的適用性。」

一種自以為是社會物理學家的傲慢。

#6755 「我們不能因為生而為人,就自認為瞭解人類行為運作的基本方式,必須要揚棄這樣的想法。」

醫學界曾經亦如此。

#6796 「有人說社會科學是不一樣的,因為當人類在研究其他人類時會遇到一個內在問題,即我們的價值觀會不可避免地干擾到實證研究的「客觀」。這其實是主觀性偏誤的問題。不過別忘了我們已經有一個範例,醫學這一領域就解決了這問題,並且向前發展,成為科學。」

即安慰劑效應。

#6810 「我們並未充分重視自己的無知會礙到我們的誠實,因此就不會不斷地拿數據來與自己的想法比較。」

妨礙。

星期六, 2月 22, 2025

怪夢夢雜錦(18)

又是在大學場景,一個典型座位半圓形圍成一級級的演講廳中。

有個不認識的師妹起身發言,說她很崇拜在下。(方按﹕抱歉,發夢是自我中心的)

但這個時候與其說高興,不如說有點頭暈。因為她走到比在下高一級的那列,一邊講一邊在左右走動。結果我的頭就要一直在左右搖動跟著她。

---

另一個夢境,竟然是韓國真人騷實境節目。

不過整個畫面卡通化(連人都是),女主持在火車站拖著一個大行李箱,那是她的汽車摺起來後的樣子。
然後她跟火車站的職員大叔爭吵,職員好像因為她沒帶車票(還是一張照片﹖),不讓她上車。

於是她唯有開車回去找,開到中途竟然在車的一角發現那張東西。

(是因為剛剛看完《晚吹—一車女人》車中泊那集的錄影﹖還是因為剛嘗試把老婆買給姐姐的帳篷摺起收藏不果﹖)

星期六, 2月 15, 2025

生物學真的有趣到睡不著﹖


長谷川英祐《有趣到睡不著的生物學》,陳朕疆譯,新北﹕快樂文化,2020
稻垣榮洋《有趣到睡不著的植物學》,游韻馨譯,新北﹕快樂文化,2020

是否就真的有趣到睡不著﹖
眼看兩本書作者不同,心想大概又是出版社把不同來源的書改以同一主題一起推銷之舉吧﹖再看看日文原書名,原來真的一樣,即是日版已經以同一主題出書,並非台版自把自為之舉。

話雖如此,由於作者不同,兩本書的取態仍是分別甚大。

《有趣到睡不著的生物學》作者目的很清楚,就是告訴學生生物科並不難讀。通常學生覺得生物科難讀是因為很多東西背,很多東西背的主因是生物科往往只是介紹一堆「事實」,卻沒有解釋背後的「原因」,結果學生只能靠背。

正如杜布延斯基所言﹕沒有演化論,生物學背後就沒有意義。一堆沒有「意義」的「事實」自然只能背下來。
如果你了解「原因」,諸多「事實」就能像一塊塊砌圖串連起來,自然易記,不用死背。
為何生物課程裡演化只能瑟縮一角﹖感謝某些只顧自己安全感無視科學事實的教徒吧。

因應作者目的,本書的內容較集中於演化、遺傳這類課程篇幅較少的內容,輔以一些生物趣談,旨在展示演化如何解釋複雜的生物現象。
亦因此在讀墨頁面有留言認為內容不夠淺白。因為以一本那麼薄的趣談書,要把演化的整個脈絡解釋清楚,根本不易。而作者大概因為想寫得淺易,所以反而無法把演化原理詳細解釋好。看倌可於筆記見到在下對內容有不少意見,那些意見是讀十本八本講演化的書後才提得出來的(幾乎每本都比本書厚)。

《有趣到睡不著的植物學》則非常不同,作者沒有那麼「凝重」的目標,純粹就是分享植物趣聞,所以反而更易讀。因為沒有宏大架構要分享,作者可以提出很多生活相關的植物知識,無論是文化還是烹飪都有相關文章,令讀者容易覺得「學了很多東西」。

兩相比較,想推廣普及宏大概念,要寫得深入淺出難度更高。又更難讓讀者覺得你講的內容跟生活密切相關,於是容易被讀者嫌難明。要把演化歷史、原理和應用解釋得生動又清楚,我猜前書篇幅至少要多一倍以上。

回到文首,兩本書是否真的令人有趣到睡不著﹖「有趣」我覺得沒錯,後書固然有趣,前書如果你只當生物趣聞去讀(別打算單靠這本書了解演化)的話其實也頗有趣(只是這樣說未必達到作者目標了)。至於會否睡不著呢﹖我想篇幅那麼薄的書,看倌如果每次讀一本的話,應該總不用讀到通宵達旦吧﹖

(方某人其他書評書介)

(如果閣下有興趣讀電子書,經本文連結 https://moo.im/a/9pHKWZhttps://moo.im/a/gowyBC 購買,本人將獲得平台回饋。當然看倌不一定要經這條連結買的。)

---

筆記,或挑骨頭﹕

《有趣到睡不著的生物學》

#132 前言「譬如我們可以用「鎌倉幕府要創造好國家(一一九二)」這個口訣,來記住鎌倉幕府的建立時間是一一九二年。(譯註:日語的「好國家」音同「一一九二」)」

問題是背年份有甚麼意義。

#142 「自古以來,人們就知道生物所擁有的性質,可以讓它們適應所生存的環境。但在達爾文提出「天擇說」之前,沒有人想過為什麼會這樣。」

其實不是沒有(他爺爺也想過),演化思想的歷史很長(記憶中達爾文在《物種起源》就追溯到聖奧古斯丁),他只是第一個提出了足夠證據去引證確有演化、和提出科學理論(即天擇)去解釋如何發生。

「而這也是歷史上第一個不以神的存在來解釋的說法。」

亦不然,達爾文出世時拉馬克已提出「獲得性遺傳」和「用進廢退說」,只是不被廣泛接納。不及達爾文證據豐富、一鎚定音。

#153 「現在的生物教科書大多是將一個個生命現象表列出來而已,不大會細談「演化」這個貫串生物界的概念。用這種教科書來學習,自然就沒辦法「理解」到生命現象的理論基礎。」

因為宗教界的阻撓。正如杜布延斯基所言﹕沒有演化論,生物學背後就沒有意義

#302 Part1 01「最初的生命從僅此一次的奇蹟中誕生,再逐漸演化成我們現在看到的樣子」

買了十億年終於中一次六合彩頭獎算不算奇蹟﹖只要時間夠長,機率低的「奇蹟」總會發生。
(何況是否「僅此一次」也很難說,以基因追溯地球現有生物演化樹的根源,似乎不是單一生物,而是幾種生物糾纏一起。後話﹕買了本《纏結的演化樹》但未有空讀。)

#356 02「如果遺傳物質能夠完美複製出一模一樣的複本,並傳給下一代,讓好幾個世代的性狀都和上一代相同,就不會出現演化了。正因為鹼基序列無法完美複製,我們才會有演化。……即使生物界原本存在某些遺傳物質完全不改變,或者是完全不用繁殖的不死生物──「不演化的生物」,當它們與「會演化、可逐漸適應環境的生物」經過長時間競爭後,不演化的生物一定會在競爭中落敗。」

這點宜乎讓學生知道,自己固然並不完美,不代表不能有美好的結果。

#371 「演化並不是生物特有的現象,只是生物具備了上述三個條件,所以才出現了適應性演化。」

這裡指的是彌因(meme),並不是現在常用的意思,而是比擬文化思想演化的單位。(是「比擬」,因為文化思想不如基因可以客觀分離和測量。)

#1118 09「一種催化劑通常只能調控一種特定的化學反應,如果需要同時調控多少種化學反應,就需要多少種催化劑。」

蛋白質才是這樣,金屬催化劑就不一定是。

#1203 「目前已知細胞核內的DNA儲存著原本屬於粒線體的基因,有人認為這可以支持細胞吞噬粒線體的假說。」

另一證據大概是粒線體跟細胞一樣有兩層膜。

「粒線體與葉綠體抱著「想和你合而為一」的心情與細胞融合」

不用那麼浪漫,本來是被吞食吧。只是碰巧沒被消化掉,然後對細胞產生益處。

#1258 13「要是沒有葉綠體,生物便無法補充能量,整個生物界就會毀滅。」

倒也不會,未有光合作用之前,生命就是靠化合作用的(正如現在海底深處熱泉周圍的生物)。當然現有地表的生命都是依靠光合作用的,所以牠們都會死亡。

#1322 14「因此如果我們想要讓某個處於特定狀態的「電子」依特定順序處理的話,最有效率的方式就是像這樣把蛋白質依照順序固定在膜上,依序處理電子,這就是我們看到的電子傳遞鏈。」

細胞膜的Fluid mosaic model應該沒有把蛋白質固定位置吧。反正只要細胞膜上散佈大量不同類型的蛋白質,放出電子的蛋白質總會碰巧有某個接受它電子的蛋白質在它附近。

#1450 Part 2 02「有時候,即使對整體有利,對於個體自身卻會造成損失,這種生物便不會朝向互相合作的方向演化。」

也不一定,我們有「親緣選擇」嘛,只要有共同的基因利益就行。這點也是支持「基因才是演化選擇單位」的根據之一。

#1458 「生物一開始只能在水中生存,多細胞生物卻能逐漸適應陸地環境,最後還演化出能在天空中飛翔的鳥。」

單細胞的細菌應該會更早在陸地生存吧﹖

#1534 04「只有動物才有心臟」

而動物也不一定有心臟。

#1652 05「這類生物形成族群時,雖然整體的繁殖率會下降,卻更能確保自己的基因可傳給後代。」

不太理解為何「整體的繁殖率會下降」,雖然蜂類有很多工蜂不繁殖,但蜂后會大量繁殖啦。

#1681 06「如果只由基因的增減來說明演化現象,對生物的理解是不夠的。總的來說,在個體層次之上的族群所呈現的樣貌和特性,也是受到天擇的作用以提升族群的繁殖效率。族群是一個超越了個體的功能性單位,也就是所謂的「超個體」。」

這點對「基因選擇說」支持者其實不是有效反駁,因為到最後還是基因在起作用。

#1697 「事實上,當等待時間拉長時,長腳蜂會改變自己的行動。當建築者的等待時間變得很長時,牠會停止建築工作,改去收集木漿;相反的,要是搬運者的等待時間變得過長,牠會放下木漿,改去築巢。」

蜂類的「市場調節」。

#1785 Part 3 01「蜂」應為「蜜蜂」。

#1808 「假如單一個體做決策的正確率比隨機選擇時低,那麼進行多數決時,反而更容易選到錯誤選項。因此多數決並非萬能。人類的民主主義也是多數決,那麼每個人做出正確決策的機率,真的有比隨機選擇時高嗎?」」

結論不當。一則人類個體決策不一定比隨機選擇低(當然在選股票這方面確焉,實驗證明猩猩亂擲飛鏢都比基金經理準確,但股市走向是隨機的,世事並不都是如此)。二則忽略了「群體智慧」的影響(當然群體也可以愚蠢),「群體智慧」是個體集合去的突現性質。

「如果需要快速做出決策的話,只好犧牲正確性,只由少數成員做出決策。」

這點值得記住,代議政制選一批代大家做出決定,不見得是因為「選賢與能」(政治人物不一定比我們聰明,當然更多的選民比他們選出的人愚蠢),而是因為社會分工,大家沒時間慢慢討論去做決定,才委託一批人負責。所以請那批「代表」不要那麼自以為是天縱英明。

#1829 02「對於腦部發達的哺乳類而言,一個族群中會以少數領導者做為決策中心,這些領導者能夠掌握整體情況,做出適當決策。這種方法必須基於「領導者判斷的正確率,比多數決之下集體判斷的正確率還要高」,或者是「緊急時能夠迅速做出正確決策」的情況。總而言之,領導者的能力必須比一般個體還要強才行。」

在群體中成為領導者,是因為牠「能力」比較強,但這個「能力」可能只是打架的能力,不一等於做決定的能力也較強。

#1829-1848「螞蟻與蜜蜂社會性的研究,居然和人工智慧有關,很神奇吧。」

那是蟻工和蜂工智慧罷了。(笑)

#1877 03「如果生物身上一直都保有憂鬱的感受,就表示憂鬱可能有某種「演化上的意義」。如果憂鬱只會帶來不利的話,在漫長的生命歷史中應該早就被淘汰了才對。」

有可能,但這種推論方式是不對的。因為病就是偏離正常影響生存和繁殖的狀況,正如機器總會有故障一樣,群體中也總會有人病(甚麼病都好總之是病),不代表故障或者病本身有演化利益。

#2108 05「不過,要是DNA太長的話,管理起來很麻煩,所以實際上幾乎所有的生物都會把基因體切成好幾條,以染色體(染色質)的形式保存起來。」

應該是較複雜的生物才會吧﹖細菌通常是一個環狀DNA。

#2161 「因為許多生物老師只熟悉自己的專業領域,可能是分子生物學,可能是遺傳學,卻對生物現象的基礎「演化」不甚理解。我個人認為,在生物教科書的一開始就應該說明演化的機制,並提到生命現象都源自演化。」

所以還有生物教師會反演化,因為他們根本不懂。

#2290 08「在電影《異形》中登場,看起來像甲殼動物的鱟、會抱著人臉的那種外星怪物……有此一說,這個怪物是以蕨類植物及苔蘚類植物為原型創造出來的

怎樣看這隻像鱟的異形都不會像蕨或苔蘚吧。

#2310 09「或許你會認為,像人類一樣女性與男性彼此合作是理所當然的事。」

在繁殖上,人類男女之間也不見得就很合作。後面提及動物世界的性別競爭,在男女之間同樣以略有不同的形式進行中。

#2381 11「當神經細胞受到刺激後,會在細長部分(軸突)產生電訊號,往受刺激部位的兩端傳導訊號,但因為電位的關係,可以確保訊號最終只會往正確的一端傳遞」

是因為另一端(來源方向的軸突)剛剛激發完,暫時無法再起反應呀。

---

《有趣到睡不著的植物學》

#129 前言「這個只會演變出「雄花」的突變體,稱為「超級小子基因」(SUPERMAN基因)。」

只聽過Sonic hedgehog,原來真的有Superman gene

#284 Part 1 03「雖然女孩們都是充滿希望的摘下花瓣,但她們使用的花朵種類早就決定了占卜結果(因為花瓣數目是固定的)。」

但花瓣也可以先甩下來﹖尤其是瓣數較多的如菊花,甩了一塊未必很顯眼。

#662 11 「雖然我們很喜歡欣賞楓葉的紅色,欣賞紫蘇葉的紫紅色,但植物為了生存,根本沒必要在葉子上染上豔麗的顏色。葉子染成其他顏色吸引昆蟲或鳥,有什麼意義呢?同樣的,番薯皮的顏色也來自花青素,生長在土裡的番薯就算有著美麗的顏色,似乎也沒有任何意義。……花青素可以吸收紫外線,避免紫外線傷害細胞。紫蘇葉子的花青素就是這個作用。此外,花青素還可增加細胞滲透壓,提高細胞的保水力,預防細胞在低溫時凍結。楓葉的葉子儲存花青素就是為了避免缺水與寒害。花青素還具有抗菌活性和抗氧化功能,可避免病原菌入侵。生長在土裡的番薯外皮含有花青素,就是這個原因。」

當然在這些例子上花青素帶來演化利益,可是以為演化下「所有」性狀都「必定」有演化上的目的,是很多人對演化的誤解。也有可能只是碰巧、或者是其他有演化利益性狀的附帶作用。

#832 Part 2 02「在植物的世界裡,沒有明確的「樹」、「草」之分,這些分類規則純粹是人類自己制定出來的。……自然界對萬事萬物都沒有明確區別,對人類來說,無分別便無法理解大自然,因而才制定了各種區分方式……就像富士山幅員遼闊,但富士山的界線到底在哪裡?人類以畫出等高線、劃定縣境,進行分類整理界定出「富士山」來。」

本來無一山,萬法皆空。

#914 05「蘿蔔腿在現代指的是很粗的小腿。不過,在日本的平安時代「蘿蔔腿」其實是形容美腿的讚美之詞。因為當時的白蘿蔔不像現在又粗又大,所以蘿蔔腿形容的是細長白嫩的小腿。」

原來日本也有這個叫法。(笑)

#1007 07「科學家認為,原本長在淺灘的綠藻類,在地球陸地隆起、淺灘乾涸的過程中,逐漸往陸地生長,為了適應環境,才演化出陸上植物。這就是我們看到大多數植物是綠色的原因。」

或者應該說,本來陸上環境就偏好使用葉綠素吧﹖要不然其他的紅藻、褐藻之類一樣可以登陸呀。

又或者,正是因為海水會吸收紅光,導致海水表面偏好葉綠素(綠藻),所以用綠光的紅藻和用藍光的褐藻都難以靠近水面,自然也就不會是登陸的植物吧。

#1013 08 「葉綠素和血紅素結構相似其實只是偶然。」

異源同功,應該是因為這種化學結構本身很有用吧﹖

#1241 「有三套染色體代表可以製造出許多胚乳,比二套染色體可以供應種子更多養分。」

這有點難明,基因複本多了是代表基因產物多了,但等於胚乳產量就一定會增加﹖
無籽西瓜也是三倍體,也不一定比有籽西瓜大﹖

#1290 Part 3 01「後來只有一種哺乳動物恢復了辨別紅色的能力,那就是人類的祖先猿猴類。」

是「靈長類」吧﹖

#1298 02「對植物來說,最可能被動物吃掉、風險最高的地方莫過於草原。」

對動物亦然。

#1338 「印度河流域文明是稻子的起源地。此外,中國文明的發祥地是黃豆的起源地。」

華南也有稻,可能比印度更早﹖

#1514 06「C4型植物打開氣孔時會濃縮吸入的二氧化碳,因此一次就吸入大量的二氧化碳。」

這句很難理解。因為C3C4都是指細胞內的化學循環,氣孔吸入二氧化碳卻是物理的擴散作用。兩者應該沒關係。

#1626 08「為了留下後代才會雌雄同體,無論對方是公是母都能達成交配的目的。」

既是雌雄同體,則沒有公母之分。

#1745 10「排便完畢後,人類還要靠以植物纖維素製成的紙清潔。要是沒有植物纖維,別說是紙了,就連擦屁股的葉子或繩子都沒有。」

所以改為直接用水。

#1781 結語「房子的柱木板」

台版書看久了,就會發現他們很不喜歡用早已分化的「樑」字。

星期六, 2月 08, 2025

中華民國憲法的怪誕與進化


法律白話文運動《憲政熱映中﹕中華民國憲法的怪誕與進化》,台北﹕聯合文學,2021

本來就是對憲法史有興趣所以買來讀。既然書中強調國家認同問題,不難想像他們沒有去討論之前中國大陸的制憲史,而是討論在台灣土地上實行的憲法,主要內容就是「中華民國憲法在台灣」。人民不幸之處就是先被日本殖民地總督苛法統治,之後又遇上幾十年戒嚴,一直沒機會實現憲政。所以雖然幾十年抗爭得到民主自由,其實根基薄弱,法治路上自然就多荒腔走板之舉。就如歷次修憲,看起來多的是權力鬥爭,多於理順憲政之舉。當然,眼看百年民主大國也會陷於滑稽荒謬之中,民主新進若是有心,時刻保持警惕,又何需妄自菲薄。

除了抗爭者,和平的民主轉型往往還需要願意放權的當權者,李登輝就是關鍵時刻跟街外民眾互相利用的角色。無論你喜不喜歡李登輝,他可以從眾人環伺下活下來,還替軍中強人解下軍權,也肯定是一個厲害的角色。

對作者見解不盡同意,但想了解這段歷史,值得一看。

(方某人其他書評書介)

(如果閣下有興趣讀電子書,經本文連結 http://moo.im/a/4eqwJM 購買,本人將獲得平台回饋。當然看倌不一定要經這條連結買的。)

---

筆記,或挑骨頭﹕

#4 作者簡介「由一群致力於散播法治種子的法律人成立的公司。」

甚麼體公司﹖媒體﹖

#22 前言「憲法是一部社會契約,眾人同意交出權力、組成政府,讓後者代替大家施政。而為了怕政府濫權,憲法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就是「權力分立」。」

可見反對櫂力分立的政權,本質上就是反憲政的。這種政權叫人尊重(任由它意志解釋的)憲法,不外乎就是叫人尊重他自己、天下地上唯它唯尊而已。

#34 「甚至連號稱「人權守護者」的大法官,在大時代的不得已之下,也只能肯認萬年國會,並默許推定人民有罪的嚴刑峻法。」

查到「肯認」確有其詞,不過為何要創立一個名詞而不直接用「承認」就不明白了。

「當社會規範的某些做法,跟我們鎖定在憲法的價值有所出入,如不讓同志伴侶共同收養第三方的孩子,就可以拿憲法的平等權,主張立法者應比照「異性婚」公平對待,確保美好價值不被違反。」

問題是,甚麼是「美好價值」已經可以一直爭辯下去(保守派肯定不認為同性婚和同性戀收養孩子是美好價值呢),但憲法又沒寫明婚姻必須是異性婚。

#48 輯一 起源「原則上,整個日治時期對臺灣的統治,固然大權往上追溯,終究統歸天皇,但至少在外觀上,天皇已承諾在他執政之下,都將按照憲法辦理。」

天皇是「統治」(雖然另有說法稱立憲君主「統而不治」,但這裡「治」指治理,接近「執政」的意思),我們一般不會說他「執政」,首相才是執政者(因為他才是實際決定政策和承擔政治責任的人)。
(雖然,溥儀去偽滿州國當傀儡,一開始也是稱「執政」的。)

#111 1 日治初期,大家都是「匪類」﹖「當日軍進來時,一開始其實簡義並沒有要反抗日軍的意思,但因為日軍在當地誤殺平民,導致簡義家族在當地率眾和日軍進行交戰,簡義也變成公認的雲林抗日軍領導人。」

其實軍民衝突經常都是這樣開始。

#121 「由於,立法是國會的權力,天皇是沒有辦法立法,只能發布緊急命令的。但是在臺灣不一樣,日本統治第二年制定出《六三法》,該法直接給當時的臺灣總督有發布法律效力的「命令」。」

此說不當,因為明治憲法中並沒有把立法權完整交給國會,而是說天皇如欲立法必須經國會的「協贊」和同意。即是天皇不可以撇開國會獨自立法。
(這說法也不是日本首創,英國立法理論上就是「英王會同國會」的行為。)

#129 「這個命令我們可以看到有兩個很可怕的地方。首先就是,完全不需要判斷「目的」,只要聚眾而有暴行,就會成立該罪,這個在要件的判斷上非常寬鬆,極容易引人入罪。……其次,更可怕的地方在於這條罪是可以溯及既往,如果實施該法之前,有人涉及到本條之罪,也一樣會被入罪。」

正如某大法,可見其本質。

#194 「日治時期,政府出於便於統治的考量,開始打造現代化的契約或所有權等制度──除尊重個人為交易主體,明確規定人民彼此權益,要求國家不要隨便干預市場的運作,實現更有效率的財貨分配

日帝做到的事,有些政權現在還做不到。

「如果我們穿越清朝碰到糾紛,就算看得懂文字,其實也很難在官府規定中找到對應的條文」

因為中國律令本來就很少民法,只靠地方習慣和鄉紳解決。

#205 「清治的臺灣官府審案並不如我們腦海中想像,由法官坐在大堂仔細聽審後,再依法律等民主規範,作出合乎法令精神的裁判。」

有法律不等於有民主。

#217 「過去臺灣漢人社會在處理土地「權利」的時候,固然當事人之間會簽契約,也會找地方人士在場見證,但契約關係以外的第三人,將來如果要買這塊土地,就不一定清楚這樣的過往,也讓日本人後來引進土地登記規則,務必要求公告土地上的權利義務關係

之前只登記契約這點倒有點像英國本來做法﹖

#393 4 那個創立憲法的男人,是孫中山嗎﹖「這部憲法到了臺灣,為何會讓威權政治抬頭,就是另外一個故事了。」

國民黨也不是去到台灣才變得威權。

#424 「中國大陸這塊土地面臨了日本軍的侵襲,也讓國民政府除了要解決來自太平洋的「國難」,更要同時處理問題多如牛毛的制憲事宜。」

其實還有應付共產黨。

#432 「事實上,在政治協商會議之前,已有許多修正《五五憲草》的動作,像是一九三九年張君勱等人即提出「趕緊結束黨治,召集國民大會,制定憲法,施行憲政」的看法,同時也獲得蔣介石的首肯,另外組成「憲政期成會」,對於憲草提出修正。」

這樣怎能算是沒打算妥協﹖

#440 「雷震(政治協商會議的祕書長,後來當了制憲國民大會代表兼副祕書長,穿梭在各大制憲山頭,作為溝通橋梁(樑)的要角)」

最終在台灣被抓。

#446 「若經立法院多數維持原案,則行政院長即應接收或辭職負責」

應為「接受」。

「一切大權在行政院長手裡,總統是一個無權而又無視的英皇」

大概是「無勢」吧。

#482 註28 「中華民國憲法的制憲過程中,也有臺灣的代表參加啊!持這種理由的人,其實只是看到事情的表象,而不理解事情背後的歷史縱深。……可見當前『中華民國憲法』的制訂,有一段相當時間的醞釀期或懷胎期,在這段醞釀期或懷胎期,臺灣很不幸(或說很幸運地)並沒有躬逢其會,因為當時臺灣不屬於中華民國。」

但始終他們有份代表台灣人同意這份憲法。畢竟既然憲法醞釀那麼久,總不會所有人由始至終都參加過。否則按這種邏輯,世上根本沒幾個人需要服從憲法,因為憲法他們沒份制訂。

#491 輯二 壓抑「連審查是否違憲的大法官都無法置身事外,除絕少否定政治部門的作為,甚至還宣告中央議會暫停選舉也沒有關係,形成「萬年國會」(但仍開放地方選舉,積極攏絡地方勢力,持續鞏固中央對地方的控制)。」

壞雖壞,但凡事要比較,你看看對岸讓不讓你選﹖

#532 5 看見戒嚴巨靈﹕黨國體制是怎麼煉成的﹖「滌除人士糾紛的積習,從新做起的決心」

應為「人事」和「以」。

#543 「軍隊是怎麼逐漸被蔣所把持的呢?」

這樣問有點怪。畢竟蔣本來就有黃埔系軍人為基礎,而其他地方軍閥在抗戰和內戰中已失去地盤,自然也就無法與蔣抗衡了。簡單一點說,如果內戰是老蔣贏了,他留在大陸執政,反而還要花心神應付部分未失去地盤的軍閥呢。

#552 「面對人權爭議,我們常說「司法是法治的最後一道防線」,但戒嚴時期的法院卻沒有發揮太多制衡作用。」

只有大家都信仰法治,法官才會有用。

#561-570 「可對照納粹時期飽受爭議的公法學者卡爾‧施密特(Carl Schmitt)所說︰摧毀一切規則的方法就是將重點放在「例外」這個概念上;也就是說,神不知鬼不覺地將例外狀態變為常態的規範秩序,如此人民便會為了虛假的安全放棄真實的自由。」

所以政客最愛非常狀態,最好整天都有敵人,沒有都弄一些出來。因為這是擴權的機會。
看看「清零」時那些「小區保安」可以連火災都不放人逃生,就知道「非常狀態」可以帶來多大的濫權機會。

#606-613 6 大法官,那些戒嚴時代的「威權守護者」「只要你沒有自首,或只要沒有證據顯示你沒有繼續參加,就當作你有繼續參加了喔!……「只要你沒有證據顯示脫離叛亂組織」就說你有犯罪的意思。翻譯成白話文,只要你沒有辦法證明你沒有做,就是有做。」

某程度上英治時期的「黑社會洗底」計劃邏輯也是差不多,只是英國人有廣泛宣傳給你自首機會。所以問題是當時政府有沒有普遍宣傳讓所有人都知道可以自首和如何處理。

#630 「在當時民主制度尚未成熟的臺灣,殊難想像能選出有監督力道的監察委員,也因此造就當初選出來的大法官,多半和黨國體制關係良好。」

歷史上監察院也不是沒跟政府抬槓過,只是他們不會隨便反對大法官提名吧﹖畢竟監察委員也不是法律專業人士,除非那人名聲很差否則也很難提出反對。

#639 「這也代表在一九九一年前,三百多號的大法官釋字,都是由同一批監察委員出來的大法官完成。」

不是選,是同意。

「大法官存在的意義,其實本身就是「抗民主」的。因為少少幾位大法官,可以否定國會的立法,這樣的艱困情境,被稱為「抗多數困境」。這樣的機制是為了保護人權,因為在三權分立制度下,國家的規則由立法產出,但是「多數」也有可能會出現錯誤,這時候大法官就要扮演「煞車」的腳色。」

正如中大代表會,當年就要負責叫停各個民選組織(包括中央和屬會)的違規行為。

#745 7 黑名單裡,那些回不了家的臺灣人「二、有事實足認為有妨害國家安全或社會安定之重大嫌疑者。三、依其他法律限制或禁止入出境者。」

即是自由心證。

#750 8 向威權政府要民主,臺灣人的奮力二搏「反而在目前的臺灣,慢慢變成以「縣、市」為主,跟原先憲法本文的設定完全不一樣,這也暗示了這部憲法在國家認同適用上的問題。」

這一點其實跟「國家認同」沒關係,凍省只是因為憲法「適用範圍」縮得太細,令本來的設計不合用(台灣省包括了絕大部分領土,於是民選的台灣省長跟總統權勢太接近,凍結它就免除爭權的可能)。統獨其實是另一議題。當然對獨派而言他們根本不需要「省」這一級,所以他們同時會認為凍省是向獨立行進一步。

#779 「但中央選舉一定要在「中華民國」進行,當時的政府就是認為,如果在沒有反攻大陸成功之前,「臺澎金馬」這個地方不算是「中華民國」,既然不是中華民國,那怎麼可以進行中央選舉

此說不當,臺澎金馬當然是「中華民國的一部分」,但單靠他們不能代表「整個中華民國」,所以難以單獨辦中央選舉。(雖然其實運作上「至少」台灣省代表是應該要屆滿改選的,但實際上只以增選辦理。司馬昭之心,路人皆見。至於其他地區的代表則很難改選,就算單以身在台澎金馬的該省籍人士為選民重選,亦會引發外省籍選民投票權較本省籍選民重的非議。)

#1005 10 李登輝如何從強人手中實現軍隊國家化﹖「這一切的開始,可能是李為了鞏固統治,但在軍隊國家化後,無論政黨再怎麼輪替,軍方也逐漸不是那曾經令人擔心的變數」

也沒所謂,利益相合就行。

#1017 註41「郝氏不過是國防部長的一個「下屬」,在職位上和其他三人天差地遠,但他卻作這樣的回答,我們也覺得「蠻好的」。因為他完全切中了國民黨在臺遂行恐怖統治的基調,同時這也證明了國民黨的統治根本不需要什麼「體制」。」

黨國體制也算一種「體制」吧。

#1057 11 七次的修憲之路﹕政府體制大改造「讓我國的憲政體制開始偏向為「雙首長制」,兩個大山頭共同分享國家行政權的運作。但這樣的制度雖然模仿了法國的半總統制(可以想像把總統權力削一半)的設計,但卻沒有把法國第五共和中「換軌」的憲政慣例──讓國會多數政黨所屬的領袖擔任閣揆──明文放入憲法中。」

既然立法院沒同意權,則行政院長就只不過是總統的人,不需要反映議會黨派,又怎說得上「雙」首長﹖(後面提到陳水扁的唐飛內閣困境正是如此,行政院長根本無法獨立判事。)
雖然學理上也可以算半總統制,但其實運作上會更像「議會加了倒閣權」的總統制。(純總統制中議會沒有倒閣權。)

#1075 「匆促」雖然教育部國語辭典有載,但我總覺得其實應該是「倉促」。

#1142 12 曖昧不明的兩岸關係,像極了愛情「在我國司法實務上,包括最高法院和法務部都依據《兩岸關係人民條例》第二條第二款規定,「大陸地區」是指臺灣地區以外的中華民國領土;第七十五條規定︰在大陸地區或在大陸船艦、航空器內犯罪,雖在大陸地區曾受處罰,仍得依法處斷。因此大陸地區還是我中華民國的領土,若臺灣人在大陸地區犯罪的話,我國法院還是有管轄權。」

問題是除了最高法院,誰有全「國」範圍的無限管轄權﹖畢竟一般法院的司法管轄權通常都只限於本區轄境內(例如台灣高等法院就管台灣地區,甚至連金門馬祖人口那麼少都要另設一間「福建高等法院金門分院」負責),所以除非明文規定現有法院兼管大陸地區的案件,否則它們應該沒權越俎代庖,也不大可能甚麼案件都直接送到最高法院呀(因為最高法院應留作上訴用)。

《兩岸關係人民條例》第45條反而有明定,民事上如有發生地橫跨大陸和台灣的案件,以台灣地區為行為地。即是在台灣的高等和地方法院轄區內。但刑事案呢﹖似乎沒有提,可能其他法律另有規定吧﹖

#1162 「例如波多黎各,雖然客觀上幾乎都具備了國家要件,但主觀上認為自己是美國的一部分,因此其他國家不會雞婆主動給它國家地位。」

他們有獨立公投但沒通過呀。

#1200 13 轉型正義,真的是政治鬥爭嗎﹖「大眾仍停留在過往的潛移默化中,非但察覺不到獨裁者之前打壓異己的動作,竟還能對其國泰民安的神話心存感激」

台灣和大陸很不同之處,就是台灣的白色恐怖沒有「大部分人」被整,但大部分人都分享到經濟發展的好處。如果對岸連大部分人都被整、國家搞到五窮六絕的文革也有人懷念,台灣有人懷念威權時代更沒甚麼奇怪了。

#1243 「而「指揮」並不包括「限制出國」,如此擴大解釋,是不是會有超出法條本來意思的疑慮?」

但跑掉的人又怎「指揮」到﹖「候命」也算是指揮命令之一。當然全體限制出國的命令是否合符比例就是後話了。

#1331 15 從街頭到釋憲、從公投到專法:亞洲第一的同婚接力賽「同性伴侶並非自始受到法律歧視的,而是異性婚姻法制化所促成「伴侶關係」之結構性的歧視」

如果這樣說幾乎自有法律就歧視了。古代何曾在法律上承認過同性伴侶﹖
(留意我不是在評論「同性伴侶有沒有受歧視」,而是質疑「並非自始受到法律歧視」是否事實。)

#1364 「可觀察出大法官關心的問題包括︰婚姻到底是多數人民同意下的制度,還是個人的一項基本權利?立法院正在審議多個同婚草案,司法是否適合介入?」

問題是「婚姻制度」涉及很多社會權利和福利(正如同運者爭取同性婚姻也是因為想得到同樣的權利,否則沒有法律規定下自行宣稱「結婚」其他人也管不了你),制度內容也不可能不需要多數人同意吧﹖

#1394 「同性伴侶並非自始受到法律歧視的,而是異性婚姻法制化所促成「伴侶關係」之結構性的歧視;這或許可追溯自一九四五年中華民國接手臺灣時所實行之民法(一九二九年頒布),或如本書第2篇所提到,自一九二三年起日本內地政府宣布日本民法典直接適用於臺灣之時。」

這肯定搞錯,再之前行《大清律例》也沒承認同性伴侶吧。
(有些人可能問「冥婚」,首先冥婚其實也是異性之間,而且只是民間習俗,於法無據。至少《大清律例—戶律—婚姻》沒見到。)

「這部專法目前還有許多缺失有待補強(例如說同婚的雙方,目前仍禁止收養皆不具血緣關係的孩子)」

這其實涉及一個盲點﹕領養關注的不是領養者的權利,而是兒童權利。
撫養自己的孩子是天然權利,但收養別人的孩子則是社會授予個別人/家庭的權責,讓他們「代替社會」去撫養孩子。一般而言社會公眾希望小孩在接近主流的家庭成長,認為這樣對小孩比較有益。所以不只是同性伴侶,就是單親家庭也不見得能領養小孩。
當然,讓法庭有酌情權總優於一律禁止。畢竟主流的領養家庭未必足夠,我們也不能排除同性伴侶或者單親家庭可對小孩提供同等的照顧,「並非社會公眾心目中的理想家庭」不代表「必然不適合小孩成長」,這點也要分清楚。(至少據聞學術研究上,同性伴侶領養的孩子似乎並沒有比異性伴侶領養的差。)

#1557 側寫/從同婚公投辯論,看見憲法理念的掙扎「曾教授自己是法學教授,理應知道法學的論證和邏輯,但卻沒有在既有的時間內,好好加以論證「反對民法,專法更好」的命題,反而是向大眾傳播不甚正確的訊息。讓反對同性婚的法學論戰上,本來就站不穩的立場,更顯得薄弱。」

很簡單,他們要的根本不是辯論勝出,鼓動到反對者投票就行。
把風馬牛不相及的各種事情扯來混為一談,刺激恐慌情緒引導公眾反對性小眾,是他們的慣技,在香港已見不少。

星期六, 2月 01, 2025

怪夢夢雜錦(17)

整場夢境已經記不清楚,只記得有一段是坐電梯上公共圖書館的環節,但這並不是奇怪的地方。

奇怪的是夢境進入了卡通片模式,畫面好像動畫般。有個小孩拿著三文治不想吃,把塗在麵包上的昆蟲醬(就是醬裡都是昆蟲囉)抹走。然後呢﹖然後有人拿出「肥美」的昆蟲(有點像數碼暴龍或者寵物小精靈那些﹖),然後把牠夾進麵包中。

---

夢境中不知為何會去了當奧運義工。(不要問我去了哪個奧運,我也不知道)

本來想在比賽場當裁判助手的(反正在敝校陸運會當了很多年跳遠裁判),卻被安排在選手村當助手。
助手宿舍的位置很奇怪,要經過一塊田和農村去能出去。宿舍門前的田有兩條陌道,通往田邊一間小村屋。左邊的路正對村屋門口,右邊的路通往屋旁,要左轉繞過門前才能出去。

我跟其他助手講,左邊的路直衝人家屋門口不好,還是繞右邊的路比較好。(風水問題﹖)

陳輝兄跟我一起當奧運義工,宿舍裡卻有個義工不知為何,很喜歡抓住輝兄剪趾甲,讓他叫得大吵大嚷的。

(這是姐姐幫方包剪甲的變奏嗎﹖)

星期六, 1月 25, 2025

資本的世界史


Ulrike Herrmann《資本的世界史﹕財富哪裡來?經濟成長、貨幣與危機的歷史》(Der Sieg des Kapitals : Wie der Reichtum in die Welt kam: Die Geschichte von Wachstum, Geld und Krisen),賴雅靜譯,新北﹕遠足,2018

本來是見到簡介討論「為何其他時代/地方沒發展出資本主義」而買,結果內容比原本想像更精彩。

本書頗為全面地回顧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並對照更早「沒有資本主義」的時代,指出很多人對資本主義的錯誤理解。(詳情可看目錄)

貨幣很久之前就發明了,腰纏萬貫的財主東西方都不缺,為何沒有發展出資本主義﹖因為當時人力太便宜(中國人口多,西方也有奴隸可用),根本缺乏投資提升生產力和利潤的途徑,結果只能把錢儲起來、或者藉奢侈生活消費(浪費)掉。
這有點像黃仁宇《中國大歷史》提及中國皇帝在天災人禍時往往撤樂以示與民共甘苦,如果仍然享樂的話就會被人指責。黃仁宇指出其實那時代的樂隊就只能奏樂(奇在中國古人沒想出可以勞軍),就算沒演出朝廷也要養著他們,所以撤不撤樂都只是姿態,連錢也沒省到、不會對前線有所幫助。就像越戰時就算解散大都會管弦樂團也不會幫你打贏仗一樣。

市場原教旨很喜歡歌頌市場,作者則指出市場同樣一早就有(哪個古文明沒有市場﹖),很多文明都有市場經濟但沒有發展出資本主義,可見資本主義並不等同於市場經濟。作者甚至指出資本家本身根本不喜歡市場和競爭,可以的話他們會盡量繞過它(要不然怎麼先進國家會發展出反壟斷法﹖跟一些市場原教旨鼓吹的不同,市場參與者本身就會傾向形成壟斷、排拒競爭以保障利潤,所以才要時刻提防)。企業橫向和垂直合併令超級企業誕生,就是企業主想控制生產價格的顯證。

另一個神話是把資本主義和國家政府放到對立面,市場原教旨經常據此爭取減少政府規管和稅收。作者同樣援引歷史,指出資本主義的誕生和維持,本身就涉及大量政府介入措施。甚至假如政府疲弱,會危及資本主義的存續。股神巴菲特之所以大聲疾呼美國政府加稅,並不是因為「嫌錢腥」或者對窮人發善心,而是跟當年的凱恩斯一樣,看出財富都在商人手上而政府和窮人沒錢,企業利潤根本無以為繼(誰有錢買你的東西﹖)。企業無法靠實業賺錢,只能不停炒賣資產,結果就只有無窮無盡的金融危機。只有政府和窮人有錢消費、貨如輪轉,才能活胳經濟。

至於「全球化並不新」這一點,如果看倌有讀過《文明之網》或者《青花瓷的故事》自會了解。在此不贅。

回到資本主義發跡的歷史,作者指出一個更多人的誤會﹕資本主義並不是依靠大量資本或者廉價勞工。為何資本主義於英國發足﹖正是因為英國當時工資「太貴」,以致偏遠地區(留意不是資本最充足的首都倫敦)的人發現,投資機械化生產商品可降低成本,有利可圖。同時因為工資偏高,所以工人農民也有餘錢在食物以外購買新式工廠生產的廉價商品,形成良性循環。作者認為企業主(和他們的說客)經常怪「工資太高」只是本末倒置,短線對自己有利,但長遠對整個經濟體不利(因為工人窮消費力就低,商品需求就會下跌)。

之後作者討論現代的資本主義金融危機,背後其實就像前面提及的﹕企業主一直在壓低工資,長遠壓低商品需求。再加上說客遊說政府放鬆金融規管,結果實業生產的利潤,遠遠不及炒賣資本所得,結果也就令資本家和企業管理層「不務正業」齊齊炒賣。而每次炒賣炒到盡頭,就是市場爆煲又要國家政府進場幫資本家收拾殘局的時候。

可是看倌也別以為作者就是一味針對右翼的「左膠」,作者同時指出左翼也有其盲點。左翼盲目仇視資本和資本家,以致未能看清世局,徒然提出無法針對重點、反而會搞垮經濟的政策(結果選民又回到右翼懷抱)。英國工會勢力末落,除了戴卓爾夫人的打擊,亦因為工會和工黨本身應對經濟危機時的失算,在生產力沒有上升時卻盲目要求加薪,導致了英國出現難以擺脫的滯脹。

無論希望走出金融危機還是環境危機的圈圈,都不是單純左翼或右翼的主張可以勝任。我們要跳出左右翼的教條,全面地考察資本主義和市場的運作,才有可能找出合理的出路。

(方某人其他書評書介)

(如果閣下有興趣讀電子書,經本文連結 https://moo.im/a/0278mQ 購買,本人將獲得平台回饋。當然看倌不一定要經這條連結買的。)

---

筆記,或挑骨頭﹕

#107 導讀「英國的經濟學理論可說是以自然法思想、啟蒙思想為背景,藉由抽象、演繹性質的方法,建立具「普同性質」的理論。相對之下,德國歷史學派則受羅曼主義的歷史意識影響,以具歸納性質的方法著重於個別、具各殊性質問題的研究。」

這令人有點懷疑,通常不是英國哲學愛歸納,歐陸哲學傾向演繹嗎﹖

#115 「催生資本主義的因素「不是廉價而是昂貴的工資。唯有在勞動力昂貴的情況下,才值得借助新的科技發明提高產量,從而帶動經濟成長」。」

否則只需鬥人多就行,中國一早就有資本主義了。

#130 「這類獲利者只是少數的遊戲參與者,泡沫破滅所造成的傷害與代價,卻因國家政策而由整個社會來承擔,充分顯示出極度的不公義。2000年初的「網際網絡泡沫」的破滅及2007年爆發的「次貸危機」,可說都這個脈絡下的產物。」

科網泡沫至少帶來了互聯網的基建投資,為下一波的網絡商業奠下基礎。

#135 資本的勝利「對此德國民眾雖然束手無策,卻還能認清現實,因此許多人急於購置房產,投資看似較可靠的「有形資產」。自2010年至今,德國不動產的價格已經上漲了15%。」

央行濫發鈔的後果,另見《致富的特權》。

#154 「在市場上交易的準則是等值、等價原則。然而,在等值的商品交易中如何形成價值持續不斷的成長的現象?這個問題至今依然找不到解釋。」

正正因為交易並不是等價的。無論在動漫的世界還是現實經濟中,等價交換都不是真理,因為交易是有成本的,如果交換只是等價的話那根本不如不交換。交易/交換之所以成立,正是因為自己比較想要對方拿出來交換的東西。
(舉例﹕你會拿錢買雪糕吃,因為在那一刻你認為雪糕比你手上的錢有用﹔同時賣雪糕的人有很多雪糕,但比較想要你手上的錢。)

「相較於歷史悠久的貨幣,資本的歷史則相當新。西元1760年左右,英國西北部的紡織業工廠主想到將紡織機與紡織廠加以機械化……有史以來,技術首度取代人類的勞動力,而財富也應運而生。」

畜力風力水力不是早就這樣用了麼﹖

#168 「時至今日,英國的例子依然適用:唯有在實質薪資上漲時,資本主義才能穩定發展。這一點許多企業家或許不願相信,但並非低工資,而是高工資才能刺激經濟成長,為企業帶來財富。」

這其實是囚徒困境﹕最好是別人付高薪給工人,他們買我付低薪生產的東西,讓我賺錢。

#241 第一章 成長奇蹟﹕財富形成的時候「認為馬克思與恩格斯是否定資本主義的這種觀點實在是一種誤解。事實上,他們熱情擁抱有如脫韁野馬般的經濟成長,認為財富應該大幅增加,以便在共產革命中盡可能分配到最多資源。」

問題是他們認為在公用制下還可以如此增長﹖增長不持續的話就沒法持續分配了,最終又會回到互相剝削的零和遊戲下。

「保守派經濟學家熊彼得對這種現象有極為生動的描述:「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一世已擁有絲襪,然而資本主義的成不在於為女王們提供更多絲襪,而是讓工廠女工也買得起。」……不過,現今依然存在著社會階級的差異,儘管現代女性人人穿得起絲襪,但女王與女性清潔工之間的差異並沒有縮小。」

階級永遠都有。

#284 第二章 古羅馬人熱愛金錢,卻不是資本家「古羅馬人甚至想到將各處行省的支出與收入進行結算,不以現金處理,以減少運輸的錢幣數量。」

其實中國古代也想到「奏銷」。理論上所有稅收都歸朝廷(然後再分給地方用),實際上卻是各地先扣除朝廷批准的本地用額,再把餘額押送到朝廷指定的地方。

#314 「譚明也必須承認,羅馬人建造道路,目的不在方便貿易,而是出於軍事需求」

中國亦然,大道甚至有專用的御道。

#337 第三章 偶然?為何以前中國的經濟未曾大幅成長?「中國與印度產品遠優於歐洲,因此這兩個亞洲國家與歐洲交易時往往只接受一種歐洲產品:銀。他們不要歐洲的貨物,只要錢。」

中國到清初亦然,甚至成為鴉片戰爭的誘因。

#344 「不同於歐洲,中國的行政菁英獨掌大權,無需時時與其他競爭機制互相較勁。中國沒有力量強大的教會,軍隊也聽命於官僚制度,不會自行其是。權力鬥爭在所難免,但大多屬於宮廷內鬥,並不會擴及全國。」

至少還有外戚、宦官和將軍。

「中國的管理體系小得出奇,官員人數最多只有15,000名,但藉著公文書信,他們的治理觸角卻能遍及大帝國的每個角落。」

單計官員數目很少,但手下還有大量書吏和衙役。正如明清兩朝的經驗,只要日子久了人口和經濟發展就會令開國初年「祖制」定下的編制官吏數目遠遠不足管理社會。

#350 「中央官員與儒學者固然享有最高聲望,屬於傳統上流階層,但商人也未受輕視。最晚從十六世紀起,這些菁英分子也開始「商業化」,商人子女不但可能與官員子女聯姻,而且相當普遍。這種動態連結顯示富商巨賈也相當受人尊敬。」

但在制度上商人是長期受賤視的,甚至被限制不能參與科舉的上流遊戲,後來才放寬。

#356 「1433年後,中國便不再派員出海,強大的船隊遭到解散,而領先其他國家的科技也未多加利用。造成這種改變的原因之一,或許是北疆遭受外敵威脅,蒙古人可能再次發動攻擊。如今回顧,明朝捨棄這些船隊顯然是個錯誤的決策。倘若中國沒有自願撤離,歐洲人或許就無法崛起,發展為勢力遠及印度洋與太平洋,影響力遍及全球的殖民強權。」

問題正是因為明朝的遠洋航行根本不是商業目的,只是為了宣示國威。沒錢賺的遠航根本無以為繼,正如登月壯舉沒多久後就停止一樣。(現在大家又想登月,只因為現今科技下佔據月球資源可能有利可圖了。)

1952年,中國人均經濟產值甚至低於1820年。反觀同時期的印度,其人均收入仍有20%的成長,表現優於中國。」

或者印度人沒發現這點﹕直接淪為殖民地反而比半吊子好。

「1800年左右,中國在政治上雖然達到了權力顛峰,經濟上卻已輸給了部分西歐地區。就技術勞工與非技術勞工的實質工資來看,以下層階級買得起的小麥或稻米重量比較,1820年,一名中國人的實質日薪僅為一名英國人的38%。」

而且小麥的蛋白質含量高於稻米。

#393 註9「印度比中國更早落後於西歐,1650年時,印度的人均收入僅達英國的80%。」

大概因為階級被種姓固定了,中國至少有科舉作階級流動手段。

#356-365「商人的地位依然低於握有治理權的官員,但後者對貿易與生產卻興趣缺缺。中國官僚最重視的是農業,他們希望借此提高收成,增加稅收。」

原因也簡單﹕因為人口太多,小農經濟關乎社會穩定(中國直到改革開放初期仍是如此),而社會又未發展到可以吸納農村剩餘人口到城市工業生產之中。

#365 「對清朝皇帝而言,這些物品既不夠奇巧,也不夠珍貴,他們未能認清,這些箱子代表的科技領先,對中國可能意味著極端的危險。」

康熙好一點,比較有好奇心。但他也沒打算把這些科技釋出民間,收起來當秘技。

#372 「有鑑於英國自1756年以來視印度為其經濟殖民地的態度,中國人深知英國擴張的野心。乾隆也清楚了解,一旦同意英國在中國從事自由貿易,其他歐洲強權將同樣向中國要求開放通商口岸。」

你肯定他們知道﹖對中國官場而言,不讓外國人進入內陸影響政治穩定,是更重要的考慮,這種維穩至上的思維至今亦然。

#379 「如果我們問中國可能「做錯」了什麼,這種問法也會誤導我們。我們若將中國與十八世紀世界上其他眾多地區做對照,中國其實極為先進。世上並不存在導致資本主義的歷史決定論,我們可以稱它是個奇蹟,或者是個巧合,一個恰好自1760年起在英國啟動、持續不斷的經濟成長的巧合。」

近年聽到的通論﹕問題重點不在於「為何中國沒XXYY」(例如資本主義、科學革命,反正全世界大部分地方都沒有),問題反而是「為何歐洲出現了XXYY」。

#422 第四章 恰好在英國:資本主義的誕生幾乎沒有資本「英國是個相對小的國家,1760年時約有700萬居民,而當時的歐洲強國法國,人口則約2,500萬人。然而,以機器取代人類勞動力,為全世界帶來永久性變革的卻是英國。」

正因為人口少,所以機械化才有利可圖。

#440 「此時英國施行悍然無情的土地分配,大約4,000名地主掌控了60%的農地,並將這些農地出租給約25萬名佃農,而這些佃農再雇用約125萬名日薪農工。」

那麼為何歐洲大陸沒做到﹖

「較低階的貴族往往以相當殘暴的手段佔領土地,但此舉卻能提高效能。到了1800年,每名農工的產量已經加倍。……英國在很早以前就沒有饑荒,而當時只有荷蘭能達到這種水準。」

一邊提升產能一邊殺了人。

#449 「農業革命不僅影響了窮人階層,使他們喪失原有的權利,變成日薪工人;地主的權力也受到限制,再也無法任意對自己的土地開條件出租,更無法任意與租用者解約,必須簽訂長期契約,規定租金。如此一來,若佃農為了提高收成而對田地進行投資,由此增加的產值就歸佃農所有,地主無法剝削。」

但中國不是也有「地皮」長佃權﹖分別是中國地主能隨便加租﹖

#464 「儘管英國貴族從事企業活動已是司空見慣,但在歐洲其他國家,公爵像尋常商人般做生意卻是難以想像的,因為不參與勞動是高階貴族的基本原則,而且這種原則受到嚴格的監督。」

所謂勞心者治人。

#470 「法國財務管理機構效率極差,絕大部分的稅收並未上繳中央管理單位,而是被貪汙的包稅商中飽私囊。」

在中國則為吏胥,在香港則為地產霸權。

「稅賦不只對戰爭至關重要,它同時也是刺激景氣的辦法,因為軍需能廣泛創造就業機會:必須建造船艦、購買糧食、招募水陸軍人」

正如美國。

#479 「結果棉布料價格一落千丈,1850年,棉布料的價格還不到1800年的五分之一;而穀物與其他食物的價格則只下降約三分之一,因此英國布料製造商能輕鬆在全球市場擠下印度的競爭者,因為英國貨的價格低到連最窮的印度女人都不值得為了生活而去紡棉紗。」

結果甘地發起杯葛。

#486-494 「直到今日,工作機會轉移的現象依然讓許多歐洲人大感憂慮,因此不斷有人呼籲必須調降工資,歐洲才得以在「全球競爭」中保持競爭力。然而,正如歷史所明示的,這其實是一種誤解:催生資本主義的,不是低廉的而是高昂的工資。唯有在勞動力昂貴的情況下,才值得借助新的科技發明提高產量,從而帶動經濟成長。」

正如日本一直很喜歡研究機械人。
但這是科技主義還是資本主義﹖

#502 「棉布料從奢侈品搖身一變成為大量銷售的商品,連內衣褲與擦碗布也以棉料製造。」

還有黑奴生產廉價棉花。

#517 「起先只有少數人從這片榮景中受益,絕大多數的英國人,日子過得甚至比以前更艱苦。儘管總體經濟成長,大多數人的生活水準卻下降,這種古怪的現象在史學上稱為「成長初期的矛盾」(early growth paradox)。」

跟中國改革開放相比很不同﹖(又或者,為了準備工業化,之前反正已降無可降了。)

#633 第五章 抄襲﹕德國人千方百計迎頭趕上「威斯特法倫(Westfalen)」

不如把West直譯出來叫「西法倫」好了。(維基百科條目提供的台灣譯法是「西發利亞」或「西法倫」,威斯特法倫其實是對岸的譯名。不知為何台灣譯者老是要跟對岸的譯法。)

# 658 「起先各德意志邦國希望所有鐵道都能由私人興建,但在大多數邦國中,由於初期利潤過低,私人計畫相當早就失敗。……基礎建設一旦涉及私人經濟利益,就會出現典型的問題:收費不透明、路線配合不佳,而行車時間也協調不良,再加上鄉村地區鐵路看似無利可圖,因此並未開發。許多企業主也對這種私營經濟活動倍感失望,改而致力推動路線國有化。……德意志鐵道的歷史已顯示,國家與資本主義並非對立的兩方。唯有在國家積極支持資本主義時,資本主義方能成功。」

可見「私有化」不是萬應靈丹。

#682 「威廉斯很清楚,想拯救英國的國際競爭力,不是調降英國的工資,而是投資──投資工廠、投資人。……德國花錢毫不手軟……一流的科技大學是德國所有城市都有的公共設施……德國人必須接受免費的義務教育直到十四歲,連更高等的教育實際上都是免費的。」

後者英美到現在還沒做到,把教育當成個人/家庭投資而非國家/社會投資。

5,2000部藏書的圖書館」

應為「52,000」吧。

#690 「馬克思與恩格斯對英國的金融資本主義所知甚深,因為他們自己也屬於投機客,也和一般的資產階級一樣,借助《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獲取資訊以挑選投資標的。」

反而之後共產黨令自己境內幾十年都沒有股票市場。

#702 「看到今日的中國人仿冒幾可與正版勞力士亂真的山寨貨便氣憤難平,其實是相當不公平的。德國、奧地利與瑞士人也走過同樣的路,差別在於他們偷的是紡織機與火車頭的製造法。但正如德國或奧地利的例子所示,他們不會永遠抄襲,因為抄襲者很快就會變成自行研發者,中國目前也正形成這種大躍進。」

他們也自認為如此,但暫時還未行。

#817 第六章 資本主義不是市場經濟「自由市場很快就摧毀眾多的農民,因為豐收時價格崩跌,歉收時價格雖然較高,但先前田地遭冰雹、大雨或寒害破壞的農民卻依然無法受惠。如果國家沒有給予最低收入的保證,脆弱的農業將會因為風險過高,致使許多農民必須立刻另謀其他生計。」

穀賤傷農,穀貴傷民但也不見得惠農。所以農業補貼那麼普遍,因為沒補貼下根本沒多少人想看天吃飯。

#831 「阿克曼的話揭示了一項虔誠的市場經濟支持者頑強漠視的事實:現代資本主義是一種計畫經濟──儘管它與社會主義的計畫經濟絲毫不像。至於這究竟是由某政府部會或是由民營公司所做的估算,兩者自然大有區別,但二者都需要計畫,都必須做好計畫,因為風險──以及隨之而來的利潤──如果無法事先估算,就沒有人想要投資。」

的論。

#842 「許多經理人依然同時擔任數家公司的監事;就連向來不熱中社會批判的《商業報》都曾批評這是「監事壟斷」(Kartell der Kontrolleure)。在此舉幾個例子……這些由相同男士不斷環繞監事會所形成的旋轉木馬,正好刻劃出某種深層的社會現象:幾乎所有的頂尖經理人都隸屬於相同的社會團體與人數稀少的上流階層。」

香港的例子可參見《精英惡鬥》。

「瑞士特別引人注意的是,公司管理人大多畢業於聖加倫大學(Universität St. Gallen)或蘇黎士聯邦理工學院(Eidgenössische Technische Hochschule Zürich)。」

瑞士版「牛劍」。

「當然,並非所有菁英階層的子女都能成為高收入的頂尖經理人,因為擔任董事長也必須交出績效。但反過來看,認為最優秀的人必然能向上攀升,這種想法也並不符實情。……關鍵因素不在能力,而是出身;這一點根本違反了市場經濟所樂意相信的「績效社會」(Leistungsgesellschaft)原則。」

#859 「傅利曼曾經以一句話扼要地道出這種心理事實:「不涉及個人的關係,是自由市場的基本核心。」可惜這位諾貝爾獎得主卻忽略了,在真實生活中情況恰好相反:由於沒有不涉及個人的關係,因此自由市場也不存在。」

至少不是佛利民歌頌的那種虛構的自由市場。
Michael Sandel《成功的反思》討論「過於強調績效主義」帶來的問題,本書的作者反而想強調另一點﹕績效主義根本是個(那些權貴製造出來的)假象。

#850 「哈佛本身似乎沒有意識到,這種積極的人脈經營究竟顯示出何種矛盾。哈佛商學院只培養最優秀的人才,但這些畢業生如果真是最優秀的,就不需要如此費心培養人脈了。看來這些號稱是績效人的績效,似乎還不足以在所謂頂尖的人力自由市場上謀取一份主管職。」

現實是需要人脈找工作,所以強調人脈經營也不算矛盾。只是如果有人脈的話,還需要是「最優秀」嗎﹖

#859 「「勞動市場」不可能是能自行形成公平薪資的真正市場,因為在沒有保護之下,受雇者為了生存,不得不將自己的勞動力以最低價求售。正如亞當.斯密有遠見的觀察,在雇主與受雇者之間存在一種權力落差。……新自由主義者總愛奉亞當.斯密為新自由主義的鼻祖,但上面那段話顯示,斯密不同於傅利曼等人,他從未漠視社會現實。」

正是如此,而那些為大商家說話的學者卻假裝工人真的很自由。

#886 「德國還有134家公立醫療保險公司,這大大膨脹了無謂的管理費用,因為一家公立醫療保險公司就足夠了,公立退休保險公司也只有一家」

「民營醫療保險公司只接受同質的保戶,可省下救助貧窮投保人的費用,於是這些貧苦人士的醫療保障,只能仰賴由同樣加入公立醫療保險的中產受薪階級支付。由此可見,民營醫療保險公司與「市場」無關,它們照顧的只是一小撮人的私心。儘管民營醫療保險公司只接受「好風險」,其投保人甚至還比較吃虧。最近一項研究顯示,民營醫療險保的病患得到的治療往往較公立醫保的差,因為他們繳納的高額保險金不只用於支付醫藥費,還得提供保險公司的利潤與其業務佣金」 

或者有服務和效率上的競爭﹖不過諷刺的是,醫療保險公司根本不負責醫療,它們只負責融資。醫療機構的競爭或者是必須的,但融資上是否也需要競爭﹖

#893 「無論是為了安養老年或對抗疾病,「保障」這種財產,最好都由公立保險公司負責,因為社會互助不只是一種道德信條,往往也是經濟效率最高的。」

不一定﹖公立的還有補貼吧﹖

#900 「因為「市場」強調商品交換、供需平衡,我們很難將「成長」納入這種靜態概念中」

這點不太明白。化學不是有動態平衡麼﹖

#1041 第七章 資本主義不是國家的對立面「瑞士的醫療保險與部分退休保險是由私人企業辦理的,因此不在國家支出比率之列。就一名瑞士企業員工看來,這不過是一種戲法,因為他還是不得不繳交保險費。瑞士企業家協會(Schweizer Unternehmerverband)曾經計算過,如果將民營社會保險考慮在內,瑞士的國家支出比率應如何:結果甚至遠高於德國。」

這裡問題的重點並不是「國家支出」如何定義,而是當有些開支(例如醫療和社會保障這類不能或缺的東西)反正都有人要支付的話,由國家提供還是由商家提供,羊毛始終出自羊(人民)身上,分別只是叫「繳稅」還是「繳費」。而且瑞士的例子顯示私營還沒有比較省錢(所以支出總額還高於德國)。

#1061 「這位英國首相(戴卓爾)能將自由市場與自由的個人描述得如此完美。比如她在1986年賤價出售公共自來水廠、鐵道與發電廠時,便以下面這段話辯解:「我們政治人物都有夢想,而我的夢想則是將權力與責任歸還給人民,期使人們及其家人能再度擁有獨立的感覺。上個世紀的偉大革新在於使愈來愈多國民成為選民;而我們這個時代的偉大革新則是,讓愈來愈多國民成為所有者。」

其實尾句是讀不通的,因為工黨早就把那些公用事業國有化,它們本來就是「公有」,即是屬於全體國民的。當然新自由主義的邏輯就是把國家放在人民的對立面,所以整段話就很像讀得通似的。(明明英國內閣包括戴卓爾本人都是民選的,即是人民選一批人出來跟自己對立嗎﹖)

但只要把「人民」置換為「有錢人」(出賣公用事業「將權力與責任歸還給有錢人」),整段就讀得通了。

(國有化企業的效率高低又另作別論了。只是私有化後英國的公用事業也不見得效率就很高,當然賺錢的效率是很高的。就像香港地鐵一樣,地鐵未上市之前效率很差嗎﹖現在上了市效率又提高了嗎﹖)

#1133 第八章 全球化並不新「與「全球化」同時出現的詞彙是「投資地競爭」(Standortwettbewerb),這個概念背後的主張是,國家必須提供盡可能低廉的薪資,才能將跨國康采恩續留在國內生產。這種恐懼更受到企業經理人有目的性地搧風點火……這其實是一種迷思。資本既非無國籍,也不是沒有固定據點,漫遊世界各地的。跨國企業頂多只有部分生產外移,其研發與管理依然留在本國,而其總裁、董事長幾乎也全來自原生文化圈。只要看看德國DAX指數成分股上的康采恩,就知道這些企業幾乎全由德國人或奧地利人領導。」

正如宜家,據聞如果你想升上管理層,總要學點瑞典語。

#1145 「每當有新的製造者加入時──儘管開頭時他們比我們更便宜──世界也會變得更加富有、繁榮。」

話雖如此,但繁榮的不一定是你。正如國內競爭的效果,也總是有些人會吃虧。
可是在國內競爭吃虧的人,勉強還可以靠國家提供福利或培訓支援,但國際競爭吃虧,誰幫你呢﹖

#1221 第九章 貨幣是謎,而且不等於資本「最初的證據來自4,000多年前的美索不達米亞,當時的計量單位是銀謝克爾(Silberschekel),這種銀謝克爾還沒有製成硬幣流通,必須秤重,一謝克爾大約相當於8.5公克的銀。」

類似中國的銀兩。

「亞述人已經有了今日看來非常現代的構想:以借據作為支付工具。商人不想癡等貸款到期,而是交出手上的借據以清償自己的債務。」

但接手人怎知道借貸人是否還到錢﹖應該要視乎風險打折吧。

#1280 「貨幣必須用於生產性投資以製造商品,才會成為資本。如果貨幣只是被古羅馬時代的元老們積聚起來享受奢華的生活,那麼貨幣就不是資本。」

換言之只是拿來炒賣沒有促進生產的金融遊戲,其實不算資本。

#1293- 「貨幣令人困惑的另一點是,雖然個人可藉由儲存貨幣並延遲自己的需求,以為將來未雨綢繆,但這種方式對整體經濟卻不適用。僅只對個人而言,貨幣才是一種儲值工具,對集體而言卻非如此。貨幣不會使社會變得富有,因為貨幣只是一種方便交易與生產的中介與社會建構。社會若想致富,就必須把貨幣拿來作為資本。」

有沒有想起梁錦松那句「賺的錢不是你的,花的錢才是你的」﹖

#1301 註16「嚴格說來,發明紙幣的並非英國人。基於實務面的理由,瑞典中央銀行於1661年首度嘗試使用紙幣,因為瑞典幾乎不產貴金屬,但擁有豐富的銅礦,因此主要以銅幣付款,只是銅幣極重,不適合大筆金額,為了避免運輸不便,瑞典中央銀行於是發行以銅擔保的紙幣。(金德伯格,1993年,第52–53頁)」

嚴格而言只是「歐洲率先使用紙幣的是誰」吧,發明紙幣的分明是中國。

#1376 第十章 黃金﹖多謝,免了「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人像德國人如此瘋黃金的,光是2012年德國人便買進110公噸、價值將近六十億歐元的黃金。比德國人更瘋黃金的只有印度人與中國人,這兩國人民分別購買了864與817公噸的黃金。」

作者其實頗為歐洲中心,中國和印度算國家的話,也就說不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吧(而且有兩個),頂多就是「沒有任何歐洲國家」比德國更愛黃金罷了。又,其實應該要計算人均購買量才公平,這樣計的話可能德國真是人均買得最多黃金呢。因為中印兩個人口大概各是德國的十七倍(十四億對八千三百萬),但兩國購金量「只是」德國的八倍左右。

#1434 第十一章 債務與利息﹖歡迎之至「到了十三世紀,托馬斯.阿奎那(Thomas von Aquin)更深入說明其理由,他認為利息「出賣了時間」,但時間非屬個人,只能歸屬上帝所有。因此,凡利息皆為暴利(usura)與罪孽。但貸款利息並非錢滾錢的唯一例子商人單靠做生意就能獲利,這種現象也同樣不合理。因為交易的原則是交易的物品價值必須相當,既然交易物是等價品,為何會有利潤?這個問題的答案只有一個:商人很可能欺騙了他們的同胞,因此一般人特別不信任商人。阿奎那認為做生意「當受譴責,因為它滿足了永無止境的貪婪之心。」

正如上述(#154),「等價交換」之誤解,竟然成為「逢商必奸」的來源。

「商人總能施展各種手段來隱藏其利潤。」

這也是中國古代壓抑商人的原因之一。#356沒提到的是,對於中華帝國的官僚而言,相對於農民生產容易估算,商人的帳本其實很難理解,有太多隱藏利潤的方法,令官方抽稅困難得多。結果中國自古抽取關稅還好(畢竟貨物就在眼前),但想抽利得稅就困難得多,後者需要更多會計學發展才做得到。

#1434-1447 「人均收入停滯不前的古代農業基本的問題:必須利用商業夥伴的困境與無知,才有可能獲取利潤。利息與利潤必須以實物支付,因此唯有在他人有損失時,另一方才可能獲利。這是一種零和博奕(Null-Summen-Spiel),強者利用弱者的損失而贏。就此而言,早期基督教神學家將利潤和利息一同與剝削畫上等號並非謬誤。……資本主義大大改變了債務、利息與利潤的性質,如今借貸的主要目的不再是度過危機,而是為了提高生產效率。利息與利潤也不再以實物,而是藉由經濟成長來支付,於是零和博弈轉而成了「雙贏」的局面。」

儒家亦然。
由此亦可見,「Greed is good」是在經濟大幅增長,輸家也有進帳時才成立。當經濟增長到了停滯期,往往又會回復到等同剝削的零和遊戲。

#1457 「現實層面也顯示,光靠利息並無法帶來經濟成長。假如反對利息的人有理,那麼景氣低迷時問題就很容易解決:央行只需提高利率便可形成「強制經濟成長」,促使經濟復甦。然而結果卻正好相反。每逢經濟蕭條時,利率便調降到幾近於零,以便為經濟注入活水。由此看來,利息顯然會阻撓經濟成長。」

正是因為央行調低利率同時等於調低了「值得投資」的門檻。(因為比央行利率更低的利潤根本不值得投資)

#1512 第十二章 美哉通膨﹕貨幣為何必須貶值﹖「通縮的苦果幾乎難以抑遏,因此危機四伏。即使現代的央行也束手無策,因為利息不可能降到零以下。」

負利率算不算﹖

#1594 第十三章 錢滾錢﹕人類一向懂得如何投機「1689年,英國國會議員喬治.懷特(George White)便不滿地說:「這種名為證券交易商的古怪昆蟲」,他們任意操縱股票行情向下或向上,以犧牲他人而致富。而股票經紀人就像聖經時期在埃及肥沃田地上狼吞虎嚥的「蝗蟲」。」

搞內幕交易或者放假消息騙人入局者的確如此。

#1608 「全球經濟成長時,遊戲規則改變了。由於經濟擴張使盈利增加,資產也隨之增加,實質的價值揚升與純粹的投機不再有明顯區別,兩者的界線是流動的。當某位企業家投資新機器時,在某種程度上他也是在投機

雖然我們通常稱之為投資。(其實投資和投機之間的界線很模糊)

#1689 第十四章 危機後就是危機前﹕現代資本主義如何不斷陷入困境「每當某顆信貸泡沫破滅時,大家就會尋找罪魁禍首或陰謀者,很快地懷疑便指向有投機者為了致富而蓄意破壞經濟。但這種觀點其實高估了銀行家與投資人的智力。搞陰謀是需要巧妙策劃的,可惜往往愚蠢便可引發金融危機。」

索羅斯呢﹖

#1739 第十五章 資本主義的終點看似近了﹕1929年以來的經濟危機「投機客透過經紀人貸款買股,並將購得的股票寄存在銀行作為抵押。這種作法幾乎不需要自己的資金,只需繳交約10%的金額作為保證金(margin)。」

香港音譯為「孖展」。

#1805 「因為新古典經濟學認為經濟事件能運用均衡理論來加以詮釋,但「期待」卻無法以數學呈現,因此凱恩斯本人雖為優秀的數學家,還曾獲得數學博士的學位,但他並不認為經濟能當成某種數學性質的自然科學,並以公式計算。凱恩斯認為經濟屬於社會科學,因此他稱經濟是「一門道德科學」(a moral science)。」

亞當斯密亦然。

#1818 「凱恩斯並不認為自己的觀點屬於左派,而是「溫和保守派」(moderat konservativ)。他企圖修正資本主義,而非予以廢除。他贊成多收富人稅,並非出於充滿仇恨的敵意,而是為了保護資產。他意不在奪取富人錢財,而是要協助他們達成他們的利益。」

可見香港那些商人一味視「福利國家」為敵,何其短視。

「這種體認與經濟理論中「節約的矛盾」(Sparparadox)現象有關。……如果人人都想盡可能保留最多的利潤,最後會導致企業家獲利縮水。就企業經濟而言有意義的作法,對國民經濟卻有害處。個別的企業家無法擺脫這種矛盾,因此他們需要國家。政府必須利用徵稅削減部分有害的存款。凱恩斯認為,國家具有一種並未受到應有重視的優點:國家不會把錢省下來,而是會立刻將稅收支出以刺激經濟。」

香港則不然,財政儲備會越積越多,只能用於基建開支。

「雖然他自己投資股票,但身為國民經濟學家的他卻非常清楚,如果金融資本力量過於強大,便會阻礙總體經濟(Makroökonomie)。「總體經濟」是個關鍵詞,凱恩斯是第一位脫離著眼於個別企業的價格與支出之微觀層次,將國民經濟視為一個整體,視為生產與需求的整體結構者。」

即「宏觀經濟」。

#1971 第十六章 新自由主義的虛假勝利﹕1973年究竟出了什麼事﹖「其實美國聯準會應該提高利率,但它卻將維護匯率的代價轉嫁給歐洲央行。這種美式利己主義的背後還有布列頓森林協定(Bretton Woods system)撐腰:1944年討論貨幣體系時,身為世界超級強權的美國得以使美元成為主導貨幣,其他央行必須跟著美元走。」

但他們自己放棄,倒不如說是為了貿易需要。

#1982 「當年工會堅持高薪資實屬不智之舉,此舉導致停滯性通貨膨脹(Stagflation,簡稱滯漲)……但實際上,這場危機與凱恩斯的學說完全無關。他不斷提出警告,認為薪資若比經濟生產力強勁上漲,就會形成通膨。此外,工會還欠缺經濟上的退場策略:通膨的百分比如果達到二位數,就無法不予正視。而可以預期的是,央行會大幅提高利率,而此舉的後果同樣很清楚,經濟將萎縮,失業率勁揚,工會的權力則會減弱。工會促成對自己只會造成損害的貨幣政策,此舉無異於自掘墳墓。」

這點似乎少人提及﹖

#1993 「「債券投機的黃金時代就此展開……因為貨幣政策的變化意味著,此後利率將急遽波動……在沃克的演說前,債券是保守性投資,是投資人不想投資股市時資金的停泊港。但在沃克的演說之後,債券卻成了投機標的。」」

但現在大家仍然認為債券是保守投資﹖(雖然作者想說的應該是後面提及,把貸款重新包裝上市的衍生工具,例如迷債那類東西。)

#2022 「「賭場裡的超級籌碼,價值1,000美元,成本卻只要三美元;但在專業博弈界裡沒有堪與期權和期貨比擬的東西,因為真正的賭場會認為它們的風險過高。」如同所有的賭博,金融衍生工具是種零和賽局,其中一方所贏的,便是另一方所輸的。但此種交易可不像在酒吧裡玩撲克遊戲,到了第二天早上事情就過去,沒有什麼嚴重後果。金融衍生工具的交易不同於其他零和賽局,是會回過頭來對實體經濟產生影響的。玩家的賭注會扭曲行情,使行情劇烈波動,無論是原物料、貨幣或利率,儘管在真實世界中一切都未改變,所有的價格卻持續變動。套句德國銀行的用語:「金融衍生工具提高了價格變動性。」」

很多炒賣者沒留意到這一點,甚至還有某些人聲稱有炒家才令市場保持有買賣盤供應,有功無過。炒家令買賣活絡方便當然是事實,但炒賣的人越來越多、炒賣方式越多越誇張的結果,就是令實體市場的價格非常不穩定。結果就是因為基金炒賣糧食期貨,令窮國隨時買不到穀物民眾陷入饑荒狀態。

「行情變動是全然非理性且無人能預期的,因此一般公司被迫採取行動來對抗這種大幅波動。它們也會花佣金購買金融衍生商品,而這些佣金又再度流入銀行。就此而言,投資銀行不僅用自己的錢從事賭博性事業,還要向實體經濟收取某種特別稅,以保護自己免受銀行自身所造成的金融風暴的衝擊。」

這一點非常重要,試想想「因航」為了平衡油價波動而購入大量期貨,導致虧損要裁減前線員工收場(於是反而影響本業航空服務)的結果。(當然公司管理層「買得太多」變了靠賭博賺錢,這是後話。但亦正如人人可見的事實,投機遊戲反而比實業更易賺錢,造成排擠效應令企業管理層傾向「不務正業」,也是原因之一。)

#2120 第十七章 始自2007年的金融危機﹕讓銀行破產不是個好主意「2000年初「網際網路泡沫」 (Dotcom-Blase)破裂,2007年更爆發了「次貸危機」(Subprime-Krise)」

其實還是有點分別。科網泡沫只是個別行業投資過熱,還不至於令整個金融系統崩潰的程度。而且正如一些論者提及,科網泡沫出現的過度投資其實留下了網絡基建,有利日後網上商業發展(只是當時遠遠未有盈利去支持過熱的股價)。至少還有留下點實事。

#2137 「監理單位、信評機構與投資銀行業者都誤以為風險可以「分散」,但實際上風險並未減少,而是留在體系內,只是分配方式不同而已。再一次,企業經濟與國民經濟又遭人混淆了。透過保險,個體確實可降低自己的風險,但損害的整體蓋然性並不因此舉而有任何改變,只是從一個銀行轉移到下一個銀行罷了。」

尤其當所有人(銀行/投資者)都互相買賣這些產品的時候,就只是塘水滾塘魚,等待火燒連環船。

#2160 「還有另一種因素導致這種誤判,那就是危機的受害者永遠不是銀行,而是銀行的客戶。這次危機的代價主要轉嫁給屋主」

後來還有聽信銀行推薦,買了迷債的個人客戶。

#2168 「銀行與貨幣市場基金當然很清楚,沒有任何一個金融機構擁有足夠的自有資本可抵消虧損,因此當最先一批次級信貸的違約情況披露後,銀行便立刻陷入恐慌。因為它們彼此借貸,沒有任何人清楚,哪家銀行持有哪些垃圾債券,也不知道這些債券究竟價值多少,因為不動產抵押貸款證券與擔保債務憑證中,有上千筆抵押貸款被綁在一起,到最後已經沒有人知道,屋主是否還在償付貸款,或者還在償付哪些貸款。」

可見「混雜」即「混亂」。

#2175 「2009年德國經濟負成長約5.1%,這是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史上獨一無二的負數紀錄」

數一數二,不是獨一無二。(或者成書當時是獨一無二吧)

「保守的秩序自由主義與左派的資本主義反對者往往罕見地站在同一陣線:保守派向來未曾了解,「金融市場」並非市場,因此要求銀行應該像一般的企業,為自己的損失負責。反對資本主義者則無法理解,何以該拯救這些資本主義的「賭站」。銀行的損失最終落到納稅人頭上,可以理解一般人為何對此憤怒。但正確的方法應該是拯救銀行,使銀行國有化,進而提高富人稅率,使受惠者付費。我們絕對不可以漠視起自1929年的經濟危機,以及雷曼兄弟破產後收集到的歷史經驗:「銀行擠兌」極為危險,因為實體經濟也會隨之土崩瓦解,不只富人大失血,受薪階級同樣會受到波及。與其放任銀行破產,不如拯救銀行,這樣會比由整個社會承擔來得便宜。請注意,是比較便宜,不是便宜。」

當然結果是,政府一邊用公帑拯救銀行(投機者),一邊減免富人稅和銀行規管讓他們可以繼續賭,只有一般人民要承擔後果。這某程度上也是令反精英民粹興起的原因之一。

#2198 「這種不透明的亂象,除了造福銀行,別無其他作用。若想要保障農民與企業,避免農穫、原物料、利息或貨幣的價格波動過大,只需要標準化的表格便可達成。」

不太明白這裡「表格」(table?)指甚麼。

#2291 註33「銀行界經常以金融衍生工具無法永遠扭曲糧價,來為自己辯解,認為最終的依據還是小麥或玉米的實體供應。長期來看,期貨市場確實會跟著「基本面」走,可能需時數月,但這段時間對忍受飢餓的人來說太久了。」

「長遠而言所有人都會死」,所以今天就先給你弄死。

#2303 第十八章 空前的危機﹕歐債危機「在歐元創立後,這種信貸費用便迅速降低。這是因為投資人認為,相同的貨幣意味著所有的貸款現在都同樣安全。於是突然間,歐洲的邊緣國家都能便宜借款。」

但貨幣安全其實不代表他們有錢還。
正如就算港元以聯繫匯率跟美元掛鉤,那只是代表你拿到的港元都能穩定兌換為美元(不會因為香港單方面大印銀紙貶值令拿到的還款打折),但首先要借你錢的人拿得出港元還才行呀。如果借錢的人根本沒錢還,貨幣再穩定你也拿不到錢,甚至因為該國無法自行印銀紙,你連貶值打折的錢也拿不到。

#2345 「不斷累積出口盈餘並不划算,因為經濟邏輯的威力更強大:假使德國堅持讓出口額持續高於進口額,那麼其他國家若想購買德國貨就唯有貸款一途──向德國貸款。如此一來,一些進口國終將會過度負債,進而使德國的國外資產蒸發。」

可謂「反重商主義」。

#2354 「這種情況不僅打擊經濟,政治上也非常危險。如果見不到任何希望,沒有任何保障,人們是忍受不了多久的。如今歐洲大多充斥著無力感、恐懼與憤怒,而借鑑歷史我們得知,危機若未能迅速解除,民主制度便會崩潰,而尋找代罪羔羊、迫害少數族群的威權政體也會趁勢崛起。」

結果就是民粹政治。

#2371 「歐洲央行只需宣布,凡是找不到買家的國債,歐洲央行會悉數購買。如此一來,投資人很快就會進場,自行買進。」

#2382 註7「防杜歐元區流動性危機最簡單的方法便是發行歐洲債券(Eurobonds),也就是所有歐元國發行共同的國債,如此則投資人無法利用某些歐元國彼此對做。當然,必須在所有歐元國擁有共同預算與財政政策時才可能

之前已在港台31某個歐洲電視節目,見過有人指出歐債問題是出於「只有共同貨幣政策但沒有共同財政政策」。如果要歐洲央行無限制購入國債,就更需要共同財政政策。

註8「德國自2005年實施健保改革以來,受僱者要繳納0.9%的特別費用(Sonderbeitrag),雇主則少繳0.45%。失業保險繳納的費用減少2.3%,其差額則由提高加值稅彌補。」

簡單說﹕劫貧濟富。(因為加值稅其實也是銷售稅的一種,也是窮人無法避免而且佔比較大的稅項—畢竟富人不會大部分收入都用來消費。)

#2414-2424 第十九章 錢不能吃﹕德國人如何拯救自己的資產「最聰明的投資人早就發現,只有國家才能提振經濟。美國億萬富豪巴菲特屢屢呼籲美國政府向他徵收更高的稅賦。他曾在各種報紙上透過計算解釋,他的所得雖高達數百萬美元,卻只需繳納17.4%的稅。反觀他自己的工作人員平均稅率卻為36%。……巴菲特認為,這種不成比例的稅率不僅明顯不公,也不利於經濟。他細心計算讓自己的同胞了解,減輕富人的賦稅為何無法創造就業機會。他甚至提出一個相反的例子:1970年代時,美國公司的投資明顯多得多,但當時的利得稅卻高出許多。……這種作法看似矛盾,卻正如巴菲特所說,富人多繳稅,其實是最佳的投資。」

正如前述,如果窮人沒錢消費,誰去買你製造的商品和服務﹖
富人不斷要求政府減他們稅(例如所謂「擴寬稅基」讓窮人代替他們交稅)的結果,只會把資本變成非資本,反而會(有點矛盾地)葬送資本主義。
這似乎也是北歐國家稅率非常高、福利非常多,同時商業又運行暢順的原因。(按照新自由主義的理論,北歐國家稅率比英美更高,應該是營商地獄才是。)

#2424 「在一個國民經濟體內無法所有的領域都同時撙節。假如國家、企業與一般家庭都只是把利潤存起來,經濟必然會崩潰。這個人省,另一個人就得負債,否則錢就會停留在銀行裡無法成為需求。……只要有人存錢,就需要有人借款。……中間卡著社會心理問題:一般家庭一旦擺脫絕對困境,便會開始存錢。當然會有一些家庭為了蓋房子等而接受貸款,但絕大多數的人都會把錢存起來,希望為老年預作規劃、儲備子女的教育金或為子女留下遺產等。」

要避免這一點,除非社會福利周到,令人民不需要「大量」儲蓄應付不時之需。
東方社會家庭儲蓄率之所以高,正是因為社會沒甚麼福利(至少跟歐美相比如是),人民沒有安全感,唯有拚命把錢儲起來。否則一旦遇上逆境(例如家中有人患重病),立即就會陷入困境永不超生。就像傳統社會的農民平時也只能勉強度日,一旦遇上天災就要借高利貸賣田賣兒女一般。

#2437 「超級富豪雖然高談「自由市場經濟」,實際上他們卻能獲得高額補助。這種挖下補上的再分配,只要善用巧妙的財產稅與遺產稅,便能輕鬆導正。此外,最高所得稅率大可提高到53%等。然而這些並非革命性的作法,不過是重返昔日基民盟總理赫爾穆特.柯爾(Helmut Kohl)時代的政策而已,但柯爾根本不算是社會主義者。」

所以他們總是要求減這兩個。
又為何不是社會主義的基民盟也曾經支持高稅率﹖很簡單,因為當時旁邊有共產主義集團在威脅著,所以富豪不太敢要求減自己的稅(否則工人就會轉而支持共產黨革他們的命)。蘇聯倒台後他們就敢了。

#2446 「國家若強制國民投保民營退休保險,而強迫國民更加節儉度日,是非常不恰當的作法。「李斯特退休年金」是一個財產毀滅機制。政府應該採行以所謂隨收隨付制(Umlageverfahren)為基準的法定退休年金制,由現在的受薪者支付現在的退休人士。如此大家就不會節約度日,也能擺脫經濟的惡性循環。」

但這點在下不贊成,因為變成佔現在工人的便宜,是代際不公平。
隨收隨付制在戰後初期訂立的時候是不會見到問題的,因為當時人口在膨脹中,每一代人老化後都會有更多的下一代供養。這種情況下行隨收隨付制,每個受薪者的負擔很輕。
可是人口增長已到盡頭,先進國家的人口都在收縮、人均壽命卻越來越長。結果在隨收隨付制下,每一代受薪者就要供養越來越多的退休人口,負擔越來越重。政府還因為要避免退休年金在受薪人口減少、退休人口增加下崩潰,只能推遲退休年齡和年金數目。於是這一代的受薪者更無法保障自己退休後也能「像自己供養的這一代老人」般獲得供養。這種極不公平的制度,只是在民主制度「數人頭」老人票完勝青年票的情況下,才能維持。

其實強迫全民節儉度日的問題,並不在於退休年金是靠「隨收隨付」還是「自身儲蓄」(否則只要有退休年金制度,就一定減少了受薪階層的消費),而是在於「民營退休保險的錢去了哪裡﹖」。只要保險的錢只是儲起和炒賣資產(更甚者,像香港般只會便利業者從中賺錢),而非投資到提升生產力上,就會產生這種排擠消費的效果。
正如新加坡實行了「強制私人儲蓄」的國營公積金多年,如果當事人不選擇用公積金買樓(於是資金流入建屋局和建築商)、也不用來自選投資項目的話,公積金局就會用那筆錢投資政府債券(然後只支付銀行息率,這樣公積金局在息口高企時往往佔了便宜,畢竟銀行息率通常比國債低,除非像近年銀行息率比法定最低息率2.5%還要低)。存戶等於自動借錢給政府作投資用途,結果那些錢也不會單純儲起或炒賣,而是由政府投資到實業中。(當然你有沒有信心政府會謹慎投資而非把人民的血汗錢賭光,就是另一問題了。當然這點也可在立法中限制公積金的投資選項。)

#2446 「短短十年間德國人便經歷了三次大危機:網際網路泡沫、金融海嘯與歐債危機。就連新自由主義派的投資人現在都明白,對「自由市場」膜拜並非理想的商業模式。」

其實不然,他們(尤其銀行)想要的是新自由主義式的自由投資炒賣,加社會主義式的國家包底。簡言之,輸打贏要。

#2486 後記 展望未來﹕資本主義的滅亡「資本主義的運作不同於廣告的說法:重要的不是我們所消費的商品,商品只是更高目的的助力,最後的目標在於工作機會。我們為了能工作而工作,因為工作的人才能擁有收入、穩定的生活與他人的認可。……在經濟危機中,人們從不因為工廠產能未能滿載,因此無法製造許多產品而感到遺憾。……人們抱怨的是在經濟危機中被砍掉的工作機會。有人認為我們拚命消費到死,這其實是一種錯覺,實際上我們是拚命生產到死。人類的集體目標是充分就業,不是充分消費。」

所以很多人(尤其市場原教旨)把「就業市場」看成像一般商品市場般自由隨意,其謬即在此。人們無論現實上或心理上都「很需要」有工作,以致他們沒法選擇「不賣身」。
奇怪在右翼有很多這類市場原教旨,但右翼同時又會認為依賴福利救濟很羞恥(只是他們不像左翼歌頌「勞動光榮」而已),結果就是要求人們陷入「開了工也無法飽足」的困境當中。

#2503 「每種「永續性成長」的計畫都寄望汽車能共享,或者使用大眾交通工具的人數增加,但如果更多家庭共用一輛汽車,或者直接搭乘巴士,汽車銷量便會減少,而德國人引以為傲的汽車產業也將萎縮。……許多反對資本主義的人士認為,捨棄成長,進而廢除資本主義是非常簡單的,那是因為他們根本未曾思考其中的過程。實際上,如何從資本主義經濟過渡到循環經濟,是一個迄今尚未有解的挑戰。瑞士籍經濟學家漢斯.克里斯多福.賓斯旺格一生致力於探討環保議題,並且提出環保稅(Ökosteuer)等構想,但連他都不認為我們能完全放棄追求成長。光是成長停滯就意味著企業必須擔心虧損;一旦利潤消失,企業就不再投資;沒有投資經濟便會崩潰乃至無法控制。」

另一邊廂,左翼的盲點就是盲目地仇恨資本主義,以致他們無法看到,他們根本沒有辦法讓經濟「不崩潰地」從資本主義解套出來。結果就是被右翼嘲笑的那種﹕一邊謳歌社會主義、一邊享用資本主義方便的現代左翼知識份子。
可見「資本主義」這個問題根本複雜到,不可能用左翼或右翼那種教條式的眼光去看,更遑論要解決現在的困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