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alysis

星期六, 5月 28, 2022

韓劇怪夢夢

很少會發這種夢,因為一向很少看韓劇,更不喜歡看恐怖片。

---

1. 很明顯是韓劇場景,就像《大長今》那種宮廷背景,見到的都是尚宮、宮女、內侍之類。

宮廷發生了離奇病症。
患者受到「鰻魚」的「感染」,逐漸變成喪屍,最後「鰻魚」會從臉部鑽出來,追咬其他人。「鰻魚」咬到人之後會鑽進去,然後被咬者就會被「感染」,漸漸變成喪屍。

之後的「畫面」就是不斷重複見到有尚宮內侍「喪屍」的臉上的「鰻魚」鑽出來,襲擊其他人的鏡頭。

皇上派出醫官徹查,但暫時未查出甚麼。

---

2. 鏡頭一下子跳到現代。

有個醫官(樣子像某個韓劇明星,但說不出是誰)被派到泰國調查,鏡頭跟著醫官走進人山人海(﹖)的泰國皇宮,但明明那個「皇宮」應該是韓劇宮殿的佈景,只是橫楣上的漢字都變成泰文。

似乎我是醫官的助手,所以被他催促著跑快點,因為「皇宮」實在太多人逆著我們方向走,所以要追上他非常難。

然後鏡頭又跳出皇宮,去到路邊。醫官趕時間到直接跳過馬路邊的圍欄(不是香港路邊常見那種,高一點、頂頭有點彎的,更難爬)。身為助手要追上,唯有也跟著爬欄,當然沒有主角直接跨欄般帥氣。

爬多兩道欄,好像還觸動了當地警察(很明顯是交通違例吧),被追趕了。

跑呀跑,跟著醫官跑到泰國的大醫院外面,有個很大的庭園,路徑彎彎曲曲,最適合躲在裡面逃避追捕的交通警。

最後跑到醫院大堂,見不到醫官,就醒了。

星期六, 5月 21, 2022

未有電腦的年代如何借書﹖

(這是為圖書館主任協會會訊寫的)

對於這一代「數碼原住民」而言,沒有電腦的生活已經是「史前時代」。

幾年前大家執拾圖書館時,學生找到一個大木盤,裡面有一堆小木塊和數字膠牌。他們感覺大概像考古學家挖到一堆史前工具一樣,完全不知道是用來做甚麼。

在下是電腦和網絡在生活中「由無到有」的一代,經歷過未有電腦的日子(註1),當然知道這堆東西是用來借還書的。奇怪的是,不比我年輕太多的助理小姐竟然說她不知道﹗要不是想扮年輕的話,就只能說是因為她不如在下自小對圖書館感興趣了。(笑﹗)

事實上我和助理小姐的童年,是香港圖書館界電腦化過渡的時期。我讀的小學沒有圖書館(可能有圖書櫃但沒有印象),中學圖書館在我升中時才剛轉用自設的借還書系統(我們有位很厲害的電腦科主任,註2)。公共圖書館也是1993年才開始電腦化,所以我自小就有紙本借書證(現在上網不難找到照片),當時借書不能跨館歸還。

為何助理小姐不知道這個木盤怎麼用,而在下知道﹖除了因為對圖書館特別感興趣,也因為經常去舊居樓下的小童群益會小型圖書館。這圖書館人手少、設備也少(因為屋邨人口老化後來還結束了),所以一直到結束都從未電腦化。由於經常去,又跟職員熟稔,所以有很多機會了解借還書程序。

既然很多人(甚至乎我們的助理小姐)都不知道這個木盤怎麼用,於是我就在後來的校慶開放日裡,搞個「時光隧道」攤位示範「沒有電腦如何借書」。

以下請小馬騮示範,當然牠要先預備自己的借書證。
(當然不應該用別人的證借書啦。雖然以前借書限額只有三本,所以我還是拿爸爸媽媽的名義去申請借書證好多借幾本……)


(方家騮﹕仔仔話有本書講香蕉架,等我去借先﹗)

然後連同想借的書拿到櫃台﹕


(方家騮﹕做乜變左本講岩石既﹖>.<)

然後館員會打開書的封底,從書袋抽出裡面的書卡。書袋和書卡都印上索書號、登錄號和書名,方便配對﹕
(現時學生見到書袋書卡也會表示「這是甚麼」)


(二騮﹕你都係畀張證我先啦~)

館員會把書卡插進你借書證的袋中,再把借書證(連書卡)放在木盤中相關還書日期的一格。(此處即為22日,對應還書日期12月22日)


木盤裡依還書日期排列所有已借出書籍的書卡,所以圖書館就會知道有哪些書被誰借了出去。

數字膠牌是標示還書日期,小木塊是用來分隔不同日期的膠牌。今天借的書(還書日期最遲)通常放前面,然後每天加新牌,逐日推後,排到最後就會是遲還書籍。
(當時借書限期一般不會超過兩星期,所以代表月頭的膠牌到月尾總可以重用,不會跟上一個月的日期重疊。)

這也解釋了為何當時不能跨館還書,因為沒有電腦化圖書館系統和網絡連接,另一間館不會知道你借了甚麼書。而借書證和書卡都在原有館,只有那間館才能「還原」整個過程﹕把借書證還給你,書卡插回書袋。現在電腦化系統讓你跨館還書是在網上完成這個過程。

最後當然要蓋印啦﹕


(家騮﹕做乜迫我借本岩石書……)

在敝館還有一重手續,就是離開時要給門口的服務生檢查蓋印﹕


(家騮﹕尖尖,有冇得叫仔仔換返本香蕉書畀我﹖)

還書時手續剛好相反。你把書還到櫃檯,然後館員從該還書日期的膠牌下找回書卡。館員把書卡放回書袋裡、把借書證還給你,就完成還書手續。如果有遲還就同時計算罰款。


(家騮﹕二騮快D幫我還左佢啦﹗)

這個攤位到校慶開放日也相當受歡迎,順便讓不少學生了解一下「未有電腦之前」的生活。(再笑﹗)

看來不知是甚麼,但其實說穿了一點也不難用呀。

---

(註1﹕電腦和網絡當然在方某出世前就有了,可是在香港遠未普遍。我們升中時才接觸到電腦,用5.25”的軟磁碟儲存LOGO圖像(後來才轉用3.5”有硬殼的)。後來第一次在圖書館上網,當時的瀏覽器是現已消失的Netscape,網絡入口之王還是Yahoo而非Google,而且Yahoo還只是一個網頁目錄。當時開的第一個電郵戶口因為很久沒用,幾年後竟然無法再登入了。大量上網還是升上大學後的事,因為大學提供免費的56k撥號上網線路,在家透過商業撥號上網是要交PNETs逐分鐘計錢的。)

(註2﹕說那位老師「很厲害」不是開玩笑,很多方面他都是先鋒。不過當時他只是以資料庫軟件自設簡單的借還書系統,圖書館目錄還沒有電腦化,因為後者的要求複雜得多了。包括本會先賢在內的本地圖書館界開發SLS圖書館系統也是同期發生的事,所以敝校老師無法自行搞一個完整的圖書館系統是很正常的事。
當時自設的借還書系統只是紀錄了一大堆「哪個借書證條碼對應哪個學號」、「哪個書籍條碼對應哪個登錄號」、「某個借書證條碼在某天借了某個書籍條碼」的資料庫而已,完全沒有書名和人名。
所以我們每天放學後的工作,除了看守圖書館和把書上架之外,就是處理當天的遲還名單。那張遲還名單沒有人名和書名,只是印了很多行「某學號借了某個登錄號的書,未在限期前歸還」的文件,所以無法直接發給遲還書的學生。我們還要逐行翻查學生紀錄和書籍登錄冊,然後在原有的紙本遲還通知表格上逐張填寫人名、學號和書名,才能夾進點名簿作正式通知。
這個借還書系統也用作每年盤點程序,當然同樣只能顯示「哪個書籍條碼應該有但沒出現」,我們要翻查登錄冊才會知道是哪本書不見了。
這個非常費力的人手程序,直到1997年學校安裝了正式的圖書館系統才完結。之後才能直接列印「某人借了某本書未還」的遲還通知,和「某本書不見了」的盤點報告。那一年方某就是因為長年在圖書館幫忙,所以會考後的暑假被校方直接聘請作短期暫時工,負責紙本登錄冊電腦化的檢查工序。)

星期六, 5月 14, 2022

再談古書堂的外傳

(這是為圖書館主任協會會訊寫的。本文曾於2020年8月號會訊刊出,現因應讀書會內容補充重刊。)


三上延《古書堂事件手帖~扉子與不可思議的訪客~》,黃薇嬪譯,台北﹕台灣角川,2019

2015年會訊介紹過《古書堂事件手帖》系列,是很少見以舊書店為舞台、文學作品為經、人物網絡為緯的推理故事。

作者三上延1971年生於橫濱,然後於大船市讀高中,所以小說以大船到鐮倉一帶地方為背景。作者大學畢業後曾任舊書店店員,得到不少後來用於本系列中的知識。除了這個系列,作者還有《江之島西浦照相館》等作品。

《古書堂事件手帖》系列「正傳」有七集,每本有不同名稱。不過我看「奇異賓客」、「謎樣日常」、「羈絆」這類詞語其實放在哪一集都一樣啦。(笑)


(自攝)

外傳或者續編,除了這本「扉子與不可思議的訪客」,為讀書會找資料時發現原來2020年還新出了一本「扉子と空白の時」(扉子與空白之時),現在更發現原來2022年3月剛出了本「扉子と虚ろな夢」(扉子與空虛的夢)。但後兩者還沒有中文翻譯,希望能盡快見到中文版。

因為小說系列受歡迎,日本連帶還出版了三本「栞子的書架」。(本棚,即書架)
《栞子さんの本棚 ビブリア古書堂セレクトブック》(分第一、二冊)把當時小說中出現過的部分文學作品集合重新出版,希望讀者愛屋及烏。《栞子さんの本棚 ビブリア古書堂セレクトブック ブラック・ジャック編》則重刊書中提及的手塚治蟲漫畫。

在下2014年到新加坡探親時,參觀當地的紀伊國屋日本書店。好事之徒如方某就特意看看日文書架上熱賣的這系列,當時已經出到第五集,和第一本「栞子的書架」。(圖右)


(自攝)

因為太受歡迎,還有衍生作品。另一作者獲授權出版外傳《小口同學與我的文現對戰社活動日誌》,在下沒讀過不好評論。

另外還以第一集內容改編為漫畫,共六集。


(自攝)

2013年改編了電視劇,當時香港J2也有播出。電視劇的配角造型、佈景、配樂都不錯,方某甚至認為電視劇裡的古書堂比電影版更接近小說描述。可惜的是選錯主角,女主角剛牙彩芽是形象陽光的新人,難以配合這個較陰沉、有點城府、很多事不能告人的角色﹔男主角AKIRA年紀顯然太大,也不像小說中那個剛剛大學畢業的大輔。大概是主角選錯人,最後收視非常差,差到破紀錄的地步。

2018年10月號會訊再介紹大結局《古書堂事件手帖7 ~栞子與無止盡的舞台~》,順道提及日本開拍電影版,選角不錯。黑木華顯然有能力駕馭這個「有過去」的角色,野村周平也比較年輕,至少看來像大學剛畢業。向學生介紹時也告訴他們日本即將上映,希望不久後可以在香港入場欣賞。

可是,電影一直沒有在香港上映。直到這次準備讀書會,才在網上找來看。電影拍得不錯,雖然有看原著的讀者,應該看得出修改了很多內容,而且重心也是放在「大輔外婆的外遇」這個原著沒太多著墨的部分。

然後,香港大亂,大家都沒有心情去追查這齣電影的下落。當時知道出了外傳,為學校買了,還未來得及放出來展覽,又遇上長期停課。到復課也是所有人忙個不停無暇入館。結果這本外傳放到暑假,還沒有學生借閱。讓在下變成第一人。

這本外傳故事以栞子和大輔結婚後,生下的女兒扉子為引子,串連起四個與先前正傳有點關係的外傳故事。作者說由於不是主線、而且超出篇幅,所以沒放在正傳內。情況有點像《圖書館戰爭》在四本正冊外,又有兩本別冊。

作者說是描述登場角色的發展,但不擅記憶人物如在下,有個別角色可真的想不起在正傳哪裡出現過……不過作者描述人物之間的關係和羈絆仍然出色。最後一個故事,令人有點意想不到,不是猜不到真兇會被抓住,而是想不到結局會有一個很像童話寓言般的道德教訓﹕愚蠢又不誠實的人最終都會失敗。

雖然每個不誠實的人總以為自己很聰明,但根據「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的格言,這個教訓似乎跟最近的網上流行語「奸有奸輸」等價。

古書堂系列的時代背景經歷過311東日本大地震,到這本外傳背景已經是籌備東京奧運的2018年。但連作者也預計不到的,是奧運遇上疫症延期吧。扉子的小學也要停課,雖然對她來說,不用上學、躲在家裡看書應該更高興。

世事紛紜、日益混亂,圖書館亦難免捲入《圖書館戰爭》。像主角般可以躲進小樓成一統,怎能不令人神往﹖

P.S. 誰見到市面有電影中文版DVD賣的,可以通知一聲嗎﹖(笑)

(方某人其他書評書介)

(如果閣下有興趣讀電子書,經本文連結 http://moo.im/a/26mBXZ 購買,本人將獲得平台回饋。當然看倌不一定要經這條連結買的。)

星期六, 5月 07, 2022

人類蠢史


Tom Phillips《人類很有事》(Humans: A Brief History of How We F*cked it All Up),崔宏立譯,新北﹕聯經,2020

我總覺得,這本書叫《人類蠢史》會更貼切。(甚至可以模仿英文書名,在「蠢」後面加個X字)

人類各方面的專門史,由政治史、科技史、經濟史、以至於公廁史,都會有專家撰寫。但專門匯集人類各時代各方面「蠢事」的書,卻好像沒見過。單是這樣已經很值得看吧。

何況我們最喜歡看人出醜,可以整本書都在看人如何出包,當笑話書看也值呀。

其實倒也不只是笑話。

如果「只是」有國家開戰,怎料軍隊到敵國登岸就飲醉酒,然後倉皇撤退,還留下一堆士兵給人抓住,還真的很好笑。
但有人為了多賺點錢,搞到全世界空氣都多了鉛,影響幾代兒童健康和智力。而那些兒童現在剛好成為各國領導人,把世界局面搞得更差一點。這樣很好笑﹖
抑或是我們依賴化石燃料,令地球越來越熱,到科學界提出警告仍然抵死不認,直接把很多人的生計和環球生態推到崩潰邊緣,又很好笑﹖

正如大陸那句網絡潮語﹕細思極恐。就像《笑笑小電影》上那些沒腦筋的白癡意外,看著不用想就覺得好笑,但想清楚就會發現其實很恐怖。

本書揭示的,其實是人類心理上的盲點,而這些盲點導致我們沒有從歷史中汲取到教訓,錯完又錯。全書不同時代、不同類別的蠢事,都不過是同一堆盲點,由不同的人在不同範疇表現出來而已。

笑完古人之後,我們又有沒有看看自己﹖笑甚麼,你也是蠢人。後人笑之而不鑒之,亦使後人而復笑後人也

(方某人其他書評書介)

(如果閣下有興趣讀電子書,經本文連結 http://moo.im/a/3elzFM 購買,本人將獲得平台回饋。當然看倌不一定要經這條連結買的。)

---

筆記,或挑骨頭﹕

#166 推薦序「大流士則贊成獨裁,他說:「沒有什麼比給最優秀的人統治更好的了。而且民主會導致爭鬥,最後還是變成獨裁,那不如就直接先變成獨裁吧。」」

「沒有什麼比給最優秀的人統治更好的了」,但沒什麼比給糟糕的人統治又無法趕走更慘的了。
「民主會導致爭鬥」說得好像獨裁就沒爭鬥般(《明夷待訪錄》就告訴你,正因為竊國大盜有利可圖所以人人搶著做)。
這種口吻就像現在那些為獨裁者張目的人一樣,證明人類幾千年來沒進步過。

#196 前言「接下來牠(露西)從樹上掉落地面,摔死了。」

麥太故事。

#305 第一章「「虛幻的相關性」(illusory colleratoin)」

明顯是correlation誤植。

#329「政府官員一直堅持會談一切順利而且還大有進展,即使已經漸漸變得顯然一切都要徹底完蛋,正是因為如此。」

這其實是旨在「欺人」(瞞騙公眾),不是作者想講的「自欺」習性。

#332「只不過我們的腦子往往會設下眾多障礙,還一直覺得它們是在幫忙。」

子華論二五仔

#338-341「如果有誰想方設法要說服很大數目的其他人,要他們相信自己對於世界如何運作的想法正確無誤,因此就有了宗教、意識型態……還會在行動的同時,興高采烈地把一切道德觀念或規矩全都棄之不顧。」

道德觀念本身也是一種意識型態吧。

#341「中世紀歐洲有好幾百年定期就會爆發無法解釋的舞蹈狂事件,成千上百的人受到影響,突然不可抗拒地想要瘋狂起舞。」

其實是集體麥角中毒

#366「常發生假謠言說水井被下藥所造成的集體恐慌——通常是怪到猶太人身上。」

謠言自然是假,真的就不叫謠言。

#398 第二章「約一萬三千年前,在古美索不達米亞的「肥沃月灣」,人類開始做些非常不一樣的事情。他們做的事你或許可以稱之為「改變生活型態」,而在這例子裡,上面那幾個字代表的可不是減少碳水化合物攝取並且成為健身房會員那麼簡單。」

由狩獵採集轉為務農,事實上是增加了攝取碳水化合物(如米、麥)的比例。

#491「也許並不曉得這些樹砍了就沒法再長回來,直到突然之間一棵樹也不剩」

同一個故事正如Jared Diamond所言,不是一晚消失,逐漸消失就不太易察覺的。(因為每一代都習慣了比上一代少樹木的環境,只有長期追蹤研究的人才會發現其實少了很多。正如假若沒有氣候研究,通貝里這一代人又怎會知道原來地球比幾十年前熱了很多﹖他們未出世呀。)

#495-524「柬埔寨首都金邊最大也最美的湖泊,直到政策決定要用沙把它填平,在上頭蓋高級公寓。如今不過是個水窪。」

有沒有想起西湖﹖

#590 第三章「非洲的英國殖民者對牠有更高期待。他們覺得把這魚引入非洲最大的湖——維多利亞湖」

句首「非洲」原文是「西非」,但維多利亞湖很明顯在東非。到撰寫本文時電子書檔已更新。

#751 第四章「他(秦始皇)開始建造最初幾段邊城,後來成為萬里長城的一部分。」

這不正確,秦朝之前北方各國已有長城,秦始皇是把它們連接起來。

「比較令人吃驚的在於,他用這一切前所未有的中央集權,以及無遠弗屆的通訊網路,都是為了:簡而言之,他用來追求長生不老藥」

「做了皇帝想成仙」嘛。

#780「有一次,他(沙魯克)做了個被獅子攻擊的噩夢,醒來就去了開羅的動物園,二話不說當場把園裡的獅子全都射殺。」

中國以前還試過有知縣打演員。

#793「他把二月改為「土庫曼巴希」(Türkmenbaşy)」

土庫曼之名與土耳其/突厥相關。

「他寫過一本書,書名叫《魯納瑪》(Ruhnama),又是詩選,又是自傳,又是花言巧語的歷史材料,又是自立自強的宣傳冊。……國家的駕照考試,還必須對這本書內容有所了解。」

愛國愛土。

#816「在他(奧斯曼)當權期間,的確設法逼迫謀害至少一位兄弟,全都是為了算舊帳。」

「弟弟」,前文已提及他是長子。

#829「穆拉德四世死於一六四○年(死因是肝硬化,被禁止飲酒的百姓們知道這一定會有點吃驚)」

肝硬化也不一定是飲酒導致的。

#947 第五章「我們可從(原屬墨西哥的德州被美國吞併)這個例子學到好些性質各異的教訓。一方面,「千萬別招來移民,然後又反對這同一批移民」。另一方面,還有「別以為你會一直保持民主,因為問題就是這麼出現的」。」

所謂「既來之則安之」。(跟現在使用的意思「對已發生的事安然接受」不同,原意是「移民來到就要安置好他們」。)

「一九八一年加州有個小鎮蘇諾爾(Sunol)選出一隻狗當市長。這隻黑色拉布拉多混種狗名叫博士可.拉莫斯(Bosco Ramos),牠的主人萊伯(Brad Leber)有天晚上帶牠出門到當地的酒吧閒扯淡,讓狗加入選舉,結果就以懸殊票數擊敗兩位人類候選人。……牠在任上只引起一次國際事件——天安門廣場慘案前夕,中國的《人民日報》就用博士可為例攻擊西方民主制度,說「人和狗都不分」。結果,博士可參加一群中國留學生在舊金山中國領事館外舉辦的支持民主集會。」

中共喜歡「搬石頭砸自己的腳」又一例子。如果選民寧願選隻狗也不選你的話,即是說他們覺得你比狗還差,麻煩自我反省一下,而不是去廢除民主制度或者禁止狗隻參選。

#954「一旦掌握大權,國內投票給他的那些貧民,見到他上任幾個月後公開的經濟藍圖多半都要大吃一驚。這是個新自由主義的方案,更加推行私有化還更加碼撙節措施,恰恰就是他被選上要來終結的那些名堂。」

跟侵粉差不多,以為選他上台可以幫自己翻身,其實他只會搞退稅。而退稅得益最大的是有錢人。

#979「一旦被要求做困難的決定,他(希特拉)就會大加拖延,往往到最後是靠著一股衝動,連最親密的盟友也摸不清他的計畫如何。」

原文是「同盟」(所以報了錯),應是「盟友」。電子書檔後來更新了。

「即使是人在柏林,不到十一點不會起床,而且在午餐之前除了看看報紙寫了他什麼事,根本啥事也沒做,而剪報是由認真盡職的迪特里希送到他面前。希特勒甚至不喜歡待在柏林,在這兒人們會一直要他做事」

他懶一點似乎比較好,可惜他的下屬太勤力了。抑或如果他勤力會輸得更快﹖(反正他也是瞎指揮)

「他曾經形容自己是「歐洲最偉大的演員」」

可以演到整個民族為他「Make Germany great again」,的確沒錯。

#986「他對於自己缺乏知識極度沒有安全感,若不是忽略與他偏見矛盾衝突的訊息,就是猛烈抨擊其他人的專業——據說如果被別人指正,他就會「氣得像隻獅子」。」

剛毅也是這樣,但人家只是大臣,希特拉卻是元首。

#1029「一九八九年,墨西哥市想要藉由在某些日子禁止駕駛特定車輛減少空氣汙染。不幸的是,人們並沒有去搭公車,反而購買更多的汽車,這樣他們總是可以有一輛車能合法上路。」

北京也一樣。

#1050 第六章「人類真的很愛打仗。很多方面來看,這可算是我們的「獨門絕活」。」

其實很多動物都會,由螞蟻到黑猩猩,甚至植物也會爭地盤。盤尼西林也是霉菌分泌來殺死周圍的細菌。

「來自墨西哥奧哈卡的證據指出,很有可能一旦人們開始聚居在村落裡,就會想要襲擊別的村落

#你剛剛攻擊我的村莊﹖

#1080「開始流傳謠言,說土耳其人追來了,為了造成混亂以便掠奪行李火車

那年代根本沒火車,應該是指行李卡車吧﹖

#1102「這就是基斯卡島發生的案例,這座島偏遠荒蕪,卻是北太平洋上重要的戰略要地,正好位於日本和阿拉斯加之間差不多一半的地方(真的是相當偏遠)。」

這說法很怪,因為基斯卡島本身就是阿拉斯加的一部分。應該是指日本和阿拉斯加大陸部分的中間﹖但阿拉斯加大陸部分也橫跨到白令海峽邊呀。


(Google Map)

看地圖就會明白問題在哪,當時美國和日本在北太平洋都有大量島嶼。日本除了南庫頁島(樺太,上方紅線為日蘇國界)外,還有千島群島(直到右方紅線,與堪察加半島對望)。美國的阿留申群島一直伸延到阿圖島(藍線,這島是美日另一戰場)。所以那個「一半」由哪裡起計﹖

如果由阿拉斯加大陸部分的尖端起計,到基斯卡島的同等距離只能去到北千島群島。
如果由北海道起計,到基斯卡島的同等距離已去到安克雷治(阿拉斯加最大城市)。
如果由東京起計,到基斯卡島的同等距離甚至去到朱諾(阿拉斯加首府,在南端狹地位置)。

#1112「有的時候會因為計畫太狡猾迂迴而害了自己。如果你曾經和棋藝比你好得多的人對弈,大概就很熟悉那種感覺:你大費周章將對手引入極其巧妙的陷阱,結果才發現他們早就曉得你的每一步,你只是自投羅網罷了。」

聰明反被聰明誤、奸有奸輸。

#1147「美國不再讓自己落入這種情境(豬玀灣入侵),不再讓領導者被群體迷思推著眾人,根據過時情報沒有清楚計畫也沒有脫逃方案,就進行未經深思熟慮的入侵行動

第二次攻打伊拉克呢﹖

#1161 電子檔未更新前的「西班」應為「西班牙」。

#1225 第七章「公元一五〇年」應為「公元一五〇〇年」,後來電子檔更新了。

#1241「如果十四世紀馬利帝國的統治者阿布巴卡爾二世(Abubakari II)出海探險能夠成功返航的話,事情也可能會大有不同。他身為當時全世界最大最富庶帝國的皇帝,統治著大部分的西非地帶,放棄王位、權力和財富,為的是要滿足自己的好奇心」

也可能一發現就抓人當奴隸,這不是歐洲人專利,非洲一向都有。(歐洲人去買奴隸,而奴隸是黑人自己捉來的。)

#1247「跟據估計,光是在二十世紀,歐洲人的殖民就造成五千萬人死亡,直追希特勒、史達林和毛澤東的罪行——而且這還是在殖民帝國正在崩潰的這個世紀呢」

「跟據」應為「根據」,電子檔後來更新了。

#1302「這些公司(東印度公司)本身的行事作為往往就像是國家,而且對自己國內的政府也施加難以置信的影響力。(也就和現在很不一樣。)」

真的不一樣嗎﹖現在的大企業對政府也有極大影響力吧。

「這場經濟危機不但沒有讓蘇格蘭害怕冒險,反而為那些承諾要改變現狀的人提供沃土」

經濟好才不用冒險吧,就是「生意淡薄」才「不如賭博」。

#1325 「英國人」應為「英格蘭人」,後來電子版更新了。

#1437 第八章「科爾提斯並不僅僅是位征服者,更是一位不按牌理出牌的征服者——他其實已被解除探險任務指揮權,因為西班牙的古巴總督並不信任他,但科爾提斯乾脆領著船隻帶著手下揚長而去。他到岸沒過多久,就故意把船鑿沉,讓手下無法叛逃回古巴去

破釜沈舟西班牙版。

#1451 「停止活動,真是讓人百思不解。他們(明朝)放棄自己的海上大軍」

正如黃仁宇指出,如果不殖民又不停在海外大肆活動根本是倒錢落海,既然明朝沒意向外殖民自然寧願省錢。

「在北邊和蒙古長期征戰耗費太多心力,對外派遣使節團就被視為毫無必要的花費,而且錢最好可以花在另一個截然不同的計畫:建造一座極大規模的邊境高牆」

反正外交交涉也阻止不到蒙古人。

#1458 「西線的停火協議」應為「東線」,後來電子檔更新了。

#1569 第九章「(科學革命)這並不怎麼算是一場革命,反倒是個補救教學;有許多只不過是重新發現先前文明早就研究出來的知識」

但以前未發展出一套科學的方法學。

#1589「探測者用的是公制單位牛頓秒來度量「脈衝力」(操縱時要施加的推力總量)。可是,由某家協力廠商提供的地面電腦,所用的軟體卻是以英制的秒來計算」

「英制的秒」應是指「英制的磅秒」,對應公制的「牛頓秒」而言。
英制公制轉換出事是美國人常見問題,連英國自己都轉公制了,偏偏美國人不肯轉。

#1623 有美國國家實驗室的那個「橡樹」一般是譯「橡樹嶺」的,後來電子檔已更新。

#1629「科學的整體紀錄相當不錯,正因為(至少在理論上)它是以人類感受得到、可自我否證的假設為出發點,認為我們對於世界如何運作的猜測絕大部分都是錯的。」

是「可被否證」,不需要靠自我的。科學家通常是爭相想推翻別人的理論,尤其是像相對論這種最出名的。

#1663「聚合水N射線的故事」

之後還有室溫核聚變

#1670 「至於那些不討喜的,例如像是弱智者或窮人,應該強烈勸阻不要傳宗接代」

令人想起戴耀廷被改圖的那幅窮人生仔.jpg

「美國有三十一州通過強迫絕育法——六○年代最後一條總算被撤銷之前,美國境內超過六萬名住在心理療養機構裡的人被暴力強迫絕育,絕大多數是婦女。瑞典想要提倡「種族衛生」時,也有差不多數目的人被絕育,而這法律要到一九七六年才被撤銷」

瑞典人口少得多呀,所以比例更誇張。

#1746 「截至目前這還只是個未經證實的假說,不過有許多研究者已經指出二次大戰後那段期間,世界各地犯罪率大幅飆升的時刻和鉛汙染的增加相當符合……不論它們的社會條件或政治走向,犯罪率在含鉛汽油被引進該國之後幾十年開始飆升——換句話說,開始大量暴露於鉛的第一批孩子們到了青少年、二十多歲年紀的時候……過去幾十年可見到世界大多數地區的暴力犯罪已有持續減少,這也同樣和各個國家可能實施的社會政策沒有關係。但是犯罪率的下降,似乎是在各個特定區域開始禁止汽油加鉛差不多二十年之後發生……而且好幾代的孩子血液都含有毒素,會影響他們的智力(順便一提,這幾個世代就是過去四十年掌管世界局勢的那批人)……幾十年的犯罪激增,還重塑我們對於社會的觀感,全都是因為米基利想要每加侖多賺三毛錢」

Are you thinking what I'm thinking?

#1882 第十章「亨利.沃德上尉 (Captain Henry Ward)」,他的確是陸軍,所以「上尉」沒錯。

#1898 「一八八八年,芝加哥有一群衛理公會的傳教士急需用錢,就想到一個點子,稱為「巡迴奉獻箱」——他們發出一千五百封內容一模一樣的信件,請求收信人送他們一角錢,然後再把這信抄三份轉給三個朋友,提出同樣請求。他們藉此籌得超過六千美元,但是有很多人收到同樣信件多次之後感到非常氣憤。連鎖信由此誕生。」

真係多謝晒。

 「一八九七年,著名的英國科學家克爾文勛爵(Lord Kelvin)預測「無線電無甚前景」」

他還曾聲稱地球只有幾萬年歷史呢。

「同樣在一八九七年,《紐約時報》讚揚海勒姆.馬克沁(Hiram Maxim)的全自動機槍發明可怕至極,一定能夠阻止戰爭發生,稱呼馬克沁的機槍是「製造和平且維持和平的恐怖作品」」

核彈亦如是

#1906 「一九三八年,英國首相錢伯倫帶著剛和希特勒簽好的條約回國,並且預測「我相信我們已得到和平」

未見過有人譯錢伯倫的。
而張伯倫本人倒未必真的這樣想,他很可能只是在拖時間,但門面話總要說得好聽點。

「一九四五年,領導眾人在洛斯阿莫製造原子彈的歐本海默(Robert Oppenheimer)如此寫道:「如果這件武器並不能說服人類必須結束戰爭,那就沒別的把戲了。」

後半句倒是對的。

#1915「一九七七年,迪吉多(Digital Equipment Corporation)的總裁奧爾森(Ken Olson)預測,電腦產業一直都是個利基市場,還說「沒理由有誰會在自個家裡有一台電腦」。」

不會﹖

「二○○七年,金融評論員庫德洛(Larry Kudlow)在《國家評論》(National Review)上寫道:「並沒有什麼經濟衰退要來,悲觀論者錯了,根本就不會發生……布希時代的經濟榮景好得很,才剛過完連續第六年,還會繼續下去。沒錯,這是史無前例的大好美景。」二○○七年十二月,美國經濟進入衰退。(寫本書的同時,庫德洛正擔任美國「國家經濟委員會」主席」

結果老布殊輸了大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