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alysis

星期六, 8月 06, 2022

關鍵戰數


Eli Berman、Joseph H. Felter、Jacob N. Shapiro、Vestal McIntyre《關鍵戰數:當代衝突的資訊革命,大數據分析如何左右戰局》(Small Wars, Big Data: The Information Revolution in Modern Conflict),李奧森譯,台北﹕聯經,2020

這本書是在軍事雜誌上看到廣告才想買的。正如政府其他部門,軍隊也是不停製造檔案和數據的單位。只因事涉機密(政府本身已有事事保密的傾向,軍隊更加,後者寧願公眾相信他們藏起外星人,也不想讓人知道正在搞新武器實驗),這些數據很少被分析。

《資訊自由法》非常重要,但出身軍旅、得到同袍信任的學者也很重要,因為這樣才能令軍方較放心把數據交給他們分析。運用各種統計工具,學者得以脫離純粹前線指揮官的個人經驗,分析各種作戰策略的整體效果。

而這些結果,對於曾經歷大型暴力衝突的我們,亦有所對應。對盲目相信暴力手段的人、盲信基建可改善就業減少衝突的人、甚至以為反抗者都是沒錢廢青所以背後必有外國勢力的人,作者都給予當頭棒喝。至於「反政府者」和「撐政府者」的社經地位,甚至是外國恐怖組織如何招攬死士,作者也讓我們見到與一般想像不同的畫面。

可是與作者的主旨不盡相同,這些發現雖然可以幫助先進國家協助落後國家對抗反民主自由的叛軍(可是對阿富汗來得太遲),但同樣可以幫助獨裁國家對付爭取民主自由的散兵游勇。

正是運用之妙,存乎一心。惡人讀書,適以濟惡。

(方某人其他書評書介)

(如果閣下有興趣讀電子書,經本文連結 http://moo.im/a/57BIMX 購買,本人將獲得平台回饋。當然看倌不一定要經這條連結買的。)

---

筆記,或挑骨頭﹕

#353 前言「利比亞內戰後,崩塌的醫療體系導致傳染性疾症伊波拉病毒的興起。」

伊波拉不是在西非嗎﹖利比亞在北非呀。

「如果以樂觀的角度切入問題的話,削弱今日的叛亂事件等同於為全世界的民主帶來希望。」

對抗獨裁政府的叛亂呢﹖

#360 「而日益茁壯的塔利班與博科聖地組織則將對政府帶來威脅。西方國家可以幫助此類政府遠離眼前與伺機而動的悲劇。」

在阿富汗就失敗了。

#382 「藍健楊(Jian Yang “Lumpy” Lum)」

姓和名的拼音不同﹖
雖然網上資料顯示Lum是藍姓的一種拼法,那麼為何名會用了漢語拼音﹖說不定這是星馬地區人士,新加坡政府對我同輩的親戚都改用漢語拼音註冊,只有姓氏拼法沿用祖傳。

#386 「張太銘(Tai Ming Cheung)」

似乎是真,但我總覺得像是「張大明」﹖

#494 第一章「在非對稱戰爭中,勢力強大的一方可以隨時控制特定區域。但是佔領與治理是兩件完全不同的事

所謂馬上得之不能馬上治之。

「進而成功阻止伊拉克人民政府取得政治控制權」

又不是共產黨,無端端怎會加「人民」兩字﹖

#661 第二章「情境認知研究室(Situation Awareness Room)」

Situation Awareness台灣的軍事雜誌通常譯成「狀態認知」,指作戰人員對戰況的了解程度。但我想這不是甚麼研究室,只是用來研判敵情的地方,一般所稱的「戰情室」(例如白宮戰情室)。

#711 「此資料以數位方式儲存於和諧資料庫內,而學者與研究者則必須擁有安全許可授權,才能使用該資料庫。」

和諧是那個資料庫的名稱﹖

#741 「在巴拉德與巴格達之間的來回奔波」

上網找一找才知道這地方在哪。

#785 「問調查」應為「問卷調查」。電子版已更新。

#887 「因為不可能會有完全相同的城市可以做反事實條件(counterfactual)對比」

反例吧﹖

#891 「當時在伊拉克發生的「宗教肅清行動」(sectarian cleansing),當時遜尼派被趕出宗教融合區域,甚至遭到謀殺,因此部分區域的暴力事件大幅降低。」

不是反而會製造仇恨嗎。

#908 「以醫學為例,我們所需的劑量相當龐大,但僅有幾名病患願意冒險測試。」

那是「人數」。

#948 「我們也可以微觀的方式來思考上述說法。」

當然這樣也讀得通,但兩個「以」字撞在一起會很怪,改為「可以用」更好。

#1037 第三章「部落領袖,菲律賓語稱達圖(Datu)」

維基百科是這樣譯,但其實Datu跟拿督(Datuk / Dato)是同源,我覺得乾脆叫拿督亦通。

#1245 「諷刺的是,居住於衝突區域的平民們往往被剝奪了公民權,而若不是叛軍以戰略思維企圖贏得好感度,政府所提供的服務也相當落後。」

所以大城市通常有社會運動但少有叛軍。

#1277 「所以游擊軍的紀錄非常重要,如果你破壞了任何規矩,都可能會失去民意支持,那就玩完了。」

我猜「紀錄」應為「紀律」,雖然紀錄亦通。
自認勇武派的經常忽略這點。在沒紀律和依賴自組織這方面,他們和他們厭惡的左膠其實很接近。

#1291 「第一項命題,透過新科技改善平民與政府軍隊的匿名情報系統,可降低叛軍的暴力活動。此類手段往往與科技發展有關,而近年來衝突區域的手機覆蓋率提升亦為主要關鍵助力。」

難怪《烽火守書人》提及伊拉克叛軍會威脅殺掉上門接駁網絡的工人。

#1367 第四章「奈及利亞首都的聯合國總部阿布加(Abuja)」

地區總部﹖但聯合國好像只在東非奈羅比有辦事處呀。

#1738 「大規模襲擊事件往往殺害許多對人體盾牌戰(Al-Tatarrus)抱持異議的穆斯林與士兵,人體盾牌戰認為濺灑信徒的鮮血有其神學意涵。

那麼喜歡流血,流自己的血就好,別流別人的血。

#1863 第五章「最早的國際援助組織「紅十字會」,自1859年法戰爭之戰爭救濟後,就此發跡。」

應是法奧戰爭。1859年澳洲還是殖民地,未成立聯邦,更不會跟法國開戰。

「滿足人類需求之外」

應為「人民需求」,把human needs這樣直譯就像把美國的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譯成「衛生及人類服務部」一樣怪。(難道其他政府部門不是服務人類的﹖)

#2017 「成功有賴於馬來亞領導階層展現政治家風範,準備好以寬厚的條件,向其他種族提供馬來亞公民身份,並能進一步參與該國政治與經濟。」

真的「寬厚」嗎﹖你問當地華裔印裔恐怕就不是這樣想。

「政府藉由宣傳活動強力推銷其政治理念至叛軍端。電台廣播運用前叛軍與其家人享用中國新年宴席作為號召」

這裡Chinese New Year應譯成「農曆新年」或「春節」,畢竟這裡Chinese是指華人,不是在中國的人才過這個新年(那麼馬來西亞的華人就不用慶祝了)。

#2141 「最後,我們盡可能檢視最小的地理區分,即卡達(qada)或是地區。」

因為卡達通常令人想起一個中東國家,所以我查了一下,發現原來是源自土其耳的卡扎kaza

#2154-2172 「更大型的計畫資助(平均為67.8萬美元,相較於指揮官緊急回應系統平均為10.4萬美元),被認為有微小但顯著增進暴力的效果。」

指揮官緊急回應系統為小額的臨時、緊急性質的花費,有點像區議會那些地區小型工程撥款。本書認為這些小撥款比大筆撥款更有效減少暴力,因為大撥款較易滋生貪污,而發放小撥款的指揮官較接近當地長老和民眾,較了解地區需要,更具針對性。
香港區議會的小型工程卻多被恥笑,甚至較大型的工程也沒防止民眾反政府的效果,傘後泛民和本土派佔據後又被政府繞過,可見其機制嚴重失效,無法針對地區需要。

#2371 「1960年代晚期的奈及利亞比亞法拉(Biafra)內戰,叛軍領袖楚克沃梅卡.奧朱庫(Odumegwu Ojukwu)」

Odumegwu怎樣譯到「楚克沃海卡」﹖
再查維基百科才知道這人全名是Chukwuemeka "Emeka" Odumegwu-Ojukwu,維基的譯名是楚庫埃梅卡·「伊梅卡」·奧杜梅格伍·奧朱古。書中根本沒提Chukwuemeka,你卻拿這段譯名出來,只會令讀者看得混亂。

#2441 「「而且我們非常感謝穆克塔達.薩德爾實行這個計畫。」

上校愣了一會才理解,並說:「不不不。這是美軍,還有地方議會的計畫。我們實行了計畫。」

他們說:「不是。是穆克塔達.薩德爾實行了計畫。」

上校:「為什麼你這麼覺得?為什麼你覺得是穆克塔達.薩德爾?」

而他們說:「因為穆克塔達.薩德爾說,這是他的計畫。」」

政客「成功爭取」橫額和Whatsapp或其他社交媒體上的五毛傳認屎認屁文章就是為了這樣。

#2605 第五章「拉格曼省曾有親美的省長,及相對安全的首都

應為首府。

#2670 「經濟學家使用「加總可分」(additively separable)及「互補」(complementary) 兩名詞來解釋兩者的區分。若 X 單位和 Y 單位是加總可分的輸入端,則無論 Y 單位有多少,額外的 X 單位對輸出端都產生相同影響。若 X 單位和 Y 單位是互補的輸入端,那麼如果有更多的 Y 單位,則 X 單位將在輸出端有更大影響(如果讀者尚記得高中微積分,輸出的交叉偏導數〔cross partial derivative〕與 X 單位和 Y 單位分別為零或正)。」

我明白他這段話的意思(互補即是1+1>2的意思),但記不起微積分有學過這回事。

#2701 「即便歷史上最為險苛暴戾的反叛亂行動」

應為嚴苛。

#3072 第七章「史丹利.麥肯克利斯托指揮官曾發布一戰略命令(Tactical Directive)」

應為戰術命令,tactical不是戰略。

「三名阿富汗警方遭抗議者殺害」

應為「警察」,警方是泛指整隊警隊,不能指個別警員。

#3110 「克制破除了謠言,證明即使在受威脅的情況底下,美軍依然重視阿富汗平民的性命安全。此問題與執法相似。」

#3581 「關鍵在於我們必須理解有些時候,最有效的子彈是尚未發射的那一顆。」

正如以前皇家警察有句處長提示﹕「腦筋勝於槍彈及暴力」(Brains better than bullets and brute force)。

#3148 「當政府造成平民傷亡,因此平民提升對叛軍的支持率時,叛軍可以發動攻擊的能力相對增強,而當叛軍造成平民傷亡時,則有反效果。其原因在於叛軍清楚知道當政府傷害非戰鬥人員時,平民將會容忍更多的叛軍暴力行為,並延緩通報行動;而當叛軍傷害平民時,則得到相反的結果。」

對照香港,你就明白為何抗爭運動後來會有所謂「和勇不分」,而原本和理非和勇武派就算不算勢成水火,至少也是互相看不順眼。

#3167 「破壞控制(damage control)」

一般譯為「損害管制」。

#3218 「此調查的結果相當令人意外,貧窮巴基斯坦人民對武裝團體的反感比中產階級人民更為強烈。」

呼應了以往有些文章指巴勒斯坦的自殺襲擊客往往是中產子弟。亦對照香港不少基層是支持政府、反對示威者,更容易覺得「示威者阻住我返工」。

#3343 「研究以色列國防軍發動的房屋拆毀計畫如何醞釀巴勒斯坦自治政府所發動的自殺攻擊」

這是指哈馬斯吧。

#3368 「背後的主因為實證社會科學的勃發,以及資訊自由法案的通過。」

所以公開資料法檔案法都非常重要。

#3396 「雖然平民有數種提供資訊的方法,但是多數人選擇撥打匿名專線,除多國部隊於2005年建立並於2007年移交給伊拉克內政部的專線以外,也有數區域情報專線。」

應為幾「支」﹖

「在叛軍造成平民傷亡的中位數週,代表4名平民死亡,並可預見隔週將有額外的2件情報流向多國部隊基地。此為大略數值(約為每週平均值的10%)」

很難想像「中位數週」指甚麼,就算用英文median weeks都想不到。網上找median weeks會找到的是median weeks unemployed (失業中位週數),但在這裡也不通。

#3468 「儘管影響的幅度難以估衡,但是卻提供命題四之三相當充足的證據」

沒見過「估衡」這個詞,雖然可猜測是勉強把「估計和衡量」作簡稱。

#3514 「就此看來,塔利班似乎較有可能抨擊駐阿富汗維和部隊,而組織鬆散的伊拉克叛軍則很難將矛頭指向多國部隊。」

「抨擊」太斯文了吧﹖口誅筆伐才叫抨擊,會殺人的叫攻擊就好了。

#3534 「許多案例中較為限制性的交戰原則激起人們的憤怒,並指責麥肯克利斯托將阿富汗人民的安全置於美國士兵之前

其實正需要如此,只有令阿富汗人相信你們會重視他們的生命,才收買到人心。

#3581 「我們將呈現非對稱衝突中的經濟情勢與暴力之間的關係數據,顯現其與目前主流對稱衝突證據之間的違背性。」

「顯現其與……之間的違背性」這不是中文,「顯現其與……相違背」或「……不相符」比較通順。

#3744 第八章「研究顯示貧困人口普遍對政治較為冷感,對政治人物普遍不滿,因此或許該族群對叛軍的政治活動較不感興趣,而富裕人口的相關政治參與度較高

正與香港藍絲(建制支持者,正如前述有不少是基層)的想法相反。他們普遍認為參與反政府活動的人多是現實生活中失敗找不到工作才去搞事的「廢青」,因此同時推論反政府活動出現的物資一定是外國特工資助的,甚至製造反政府者去勒索店舖的傳聞。知道事實的人自會明白參與者中有不少是中高收入人士,要自籌物資也不難。

#3766 「當受訪者被告知巴基斯坦為相對動盪的國家時,他們對叛軍的支持更明顯地降低了;當受訪者被告知巴基斯坦為相對較不動盪的國家時,他們對叛軍的支持則稍微提升,但效果相當微弱,可說是近乎於0。然而,當告知受訪者巴基斯坦屬於較為動盪的國家時,確實可獲得數據上相當明顯的效果——受訪者對叛軍支持度降低10.7%

所以你明白新加坡政府強調國家脆弱的宣傳策略了,這宣傳不見得是假話,而且有效果。

#3778 「假如我們認為調查結果與心理學文獻都表示失業造成沮喪與焦慮,那麼或許失業導致平民排斥參與叛亂活動,而非鼓勵。叛軍非常目標導向,也可說非常樂觀。」

不樂觀怎會認為自己可以推翻政府。

「若使用媒體告知、動員貧民,並宣傳軍事組織所造成的暴力傷害,貧民對叛軍的支持將會降低。」

這正是政府廣告的目標。

#3854 「以省的層級而言,薪資與戰鬥之間有著負相關:越危險的工作,報酬越低。」

可能因為在越危險的地區,越欠缺工作,所以不用出那麼多錢就能收買人命﹖

#3938 「美軍的存在,以及他們所引來的衝突攻擊,讓市民無法前往市場。我們稱之為「反向因果關係」(reverse causality),因其說明了暴力壓制如何減少就業率。」

那麼高暴力地區又怎會如前述有高就業﹖

#3978 「當葛蘭離開馬來亞時,後來的行政長官發現了相當荒謬的反效果:高階的叛亂將領吹噓自己的懸賞獎金,作為榮耀的象徵。」

有如《海賊王》的海報。

#4059 「每份運用演算法選擇最貧困的區域率先實施全國農村就業保證計畫;然而,每實施門檻不一。」

印度應為「邦」。

#4071 「在隨後的7個月,受攻擊事件波及的人數增加1.6至2.2倍,而死亡數則增加1.4至1.6倍。這讓作者們將推理擴延至我們的(靜態)模式之外。在首波暴力衝突爆發之後(資訊促使政府壓制叛軍,而叛軍則對平民施加報復),政府壓制行動取得功效,整體暴力情勢緩降。」

這不是上升了嗎﹖

#4083 「杜彼、巴爾加斯運用橫跨18年、978個直轄市的衝突資料顯示哥倫比亞兩大出口商品:咖啡與石油的全球價格變化對暴力的不同影響。」

應該只是「市鎮」,沒那個國家有那麼多「直轄市」吧﹖

#4113 「2000年,一日本發展銀行放款2.15億美元予菲律賓政府」

日本有很多間發展銀行﹖

#4132 「若以此邏輯推測,政府保護私人投資計畫的動機很可能並非稅收收益。哥倫比亞私人企業相對積極,甚至資助政府部隊保護其企業利益。」

應該是因為哥倫比亞政府更腐敗和缺乏資金,所以才直接收受企業資金提供保安服務﹖

#4170 第九章「安巴爾省最大首都與城市拉瑪迪」

應為「首府與最大城市」。

#4191-4204 「電腦前方的縮寫「MWR」意味著士氣、福利與娛樂,也就是「寫信回家」的意思。

想不到原文「寫信回家」怎樣拼到W和R。(M很明顯是Mail啦)

#4263-4270 「和菲律賓相異的是,混合部隊的優勢在車臣案例似乎不可見得。當車臣部隊與俄羅斯軍方聯手執行掃蕩任務時,效果並沒有勝過全俄羅斯部隊。我們認為箇中原因在於,相對低階的俄羅斯士兵,無法以菲律賓特殊任務部隊的方式,善用當地部隊所提供的情報。」

而且車臣部隊本來就是聽俄羅斯人指揮,未必如菲律賓地方部隊可把訊息回饋給中央派來的特種部隊指揮官。

#4385 「我們在巴基斯坦的實驗調查發現,不僅是實質性的貧窮(低收入)與低叛軍支持度相關聯,透過實驗讓受訪者感覺相對貧窮(讓他們發現自己被歸類為低收入),也能讓叛軍支持度下降5%;若讓受訪者感覺自己居住於動盪的國家,更能讓叛軍支持度下降11%。」

藍絲的實質﹖

#4405 「約有9%至15%的計畫受益者不認為阿富汗政府與計畫有關。相反地,受益者認為外國組織或省級重建團隊才是計畫實施者。」

以阿富汗政府的能力而言,人民會這樣想才正常吧。

「研究菲律賓有條件現金給付計畫時發現,當地現任政客因計畫而得到額外選票,儘管計畫本身乃世界銀行透過隨選方式指派資金

有沒有想起「成功爭取」﹖

#4423 「故事得從2010年阿富汗國會選舉說起,此選舉為2002年塔利班下台後的第二回合選舉。」

俱往矣。

#4500 「並讓我們透過報復式暴力行動、情報市場與平民支持度市場等面向,厚實第三章中所發展出的基礎理論。」

台灣好像真的慣這樣寫﹖但應該寫「充實」,因為這是動詞。

#4892 第十章「脫」應為「脫歐」。

#4915 「社群網站包括擁有廣大Twitter追隨者的部落客和個人網站,不斷分享不符合正統新聞產製的資訊來源,不再擁有確實、客觀、公共取信度等標準,其結果讓政府組織與非政府團體擁有空前絕後的能力,不受新聞編輯或事實考證者的篩濾,直接向讀者拋擲訊息,宣傳其目的。」

然後有些朋友認為這就是「自由」。
別誤會,我沒反對讓人有自製訊息的自由(否則別寫網誌),但「迎合偏見和不理真假的訊息滿天飛,進而令公民社會無法達成共識」顯然不是一般人想要的結果。自以為在謳歌自由的人,卻沒有理會這些。

當然傳統媒體有其缺點、而且它們往往也在迎合偏見,造成民眾背棄它們的理由。但傳統媒體對訊息的「篩選」不是壞事(現在不是沒篩選,只是演算法代替了編輯而已),因為個人的訊息接收能力總是有限,需要有人幫你選擇(再強調,現在只是演算法幫你選擇,電腦和網絡強大給你「任看沒篩選」的假象),由《讀者文摘》流行的時代到大家不看讀者文摘的現在都是一樣。

問題不是「有人篩選」本身,而在於甚麼人、以甚麼動機準則去篩選才是問題。在一個(經濟或政治上)不自由的社會,訊息篩選是很大的問題﹔在一個媒體自由、百花齊放的社會,編輯篩選訊息未必是問題。傳統媒體的末落,除了來自網絡免費訊息的競爭,媒體大亨收購造成訊息單元化和迎合觀眾偏見也是種飲鴆止渴。

#4915-4932 「事情始於2013年伊朗選出溫和派政府,促成了這項協議,然而事實上,保守派政府在2012年任內期間就已展開相關協商,白宮在數位媒體上以連環砲火,破壞對手名譽並「重塑」故事。」

當然奧巴馬政府也會玩spin而且玩得很純熟。又,那些以為只有自由派想跟伊朗講和的人呢﹖

#4990 「這並沒有告訴我們如何解決關鍵的國家問題:如何勸誘什葉派主掌的中央政府為以遜尼派為首的區域重建服務性的治理。」

執政者需要有這樣的自覺,單方面給予民主制度通常失敗,正是因為當地人沒有協商民主和尊重少數的傳統。

#5077 「2007年伊拉克的勝利,往往被歸功於利用特種作戰部隊和無人機,針對高價值目標對象執行的攻擊性禁令。」

攻擊性「禁令」﹖指令吧﹖

#7586 第十章附註25「伊拉克首相」應為「總理」。

星期六, 7月 30, 2022

怪夢夢雜錦(3)

1. 被BB斷續弄醒的這一晚,發了個怪夢。

發現自己在商場中被跟蹤,很容易就發現他們,但在人群中躲來躲去好像躲不掉。

下一幕已經入夜,在一個像荔景般的地方跟家人找幼稚園,但面前的「幼稚園」全部都是只一間間大塑膠屋(像小朋友可進去玩的那種),各有不同名稱。我們在逐間爬上去才去到另一間,可是當老媽爬上屋頂之後已經不太穩固。

---

2. 在酒店餐廳「搭枱」(﹖)坐在一個普通話女人對面。

對方用手上的平板電腦似乎不太順利,老媽竟然還能教對方換一條耳機線。

然後侍應捧餐來,連同單據(﹖﹖證明方某很少去酒店)。

我先拿起單據看,只見到有一大堆單據,逐個細項一張,翻來翻去就是沒見到有張寫總數的。

---

3. 在醫院等待做(不知甚麼)手術。

我坐在輪椅上。護士用針筒給我口裡注了些紫色液體,我問「是麻醉藥嗎﹖」。她沒理我。

然後我覺得很疲倦,正當想睡著之際,護士等待「計劃通」的那一刻,我又維持清醒。

其實只是那張輪椅的手柄很窄,手總是放不定,所以睡不著。

然後護士把我推到走廊上,我遇到另一個女病人,跟她搭訕。

然後就醒了。

---

4. 開著電車(又是這種夢)進了一座很大的「中環街市」,四處都是攤檔和小販。

然後有個人(有點像谷德昭)跑出來,說他父親曾經用炸彈刺殺在電車上的港督但失敗(﹖),所以今天要炸了這部電車。(喂但我沒有載港督呀﹗)

於是他追著我的電車,我就把電車開到最快來避開他。這部電車離開街市走到馬路上,奇在不知為何是走「綠公仔」過馬路的,所以我過了路後轉紅燈他就要等綠燈才能繼續追……

星期六, 7月 23, 2022

炒冷飯系列之左手右手

談書和談知識都有個共通點,就是可以不斷連結伸延開去
兩星期前介紹地址的書,因為主題瑣細,令人想起以前介紹過講塵的書。而介紹講塵的書,內容又涉及另一本講不對稱的好書(原文貼於2008-2-10)。不如就乾脆連炒兩星期冷飯。

何況教電腦LOGO時,總有初中生分不清楚 LT (Left Turn)和 RT (Right Turn)孰左孰右。在下就引本書內容告訴他們,由於右優者佔多數,所以古時「左」是被歧視的(其實至今亦然,只是程度問題)。你看英文 Right 還有「正確」之意,就知道一定是指多人用的「右」而不會是「左」。你明白歷史,就會自動分到左右。

Chris McManus《右手、左手﹕探索不對稱的起源》(Right hand, Left hand: the origins of asymmetry in Brains, Bodies, Atoms and Cultures),台北﹕商周,2005

如果單看廣告就買東西的話,會被騙的。書也是一樣。

在《科學人》見到這本書的介紹,最吸引我的倒不是「手」,而是「不對稱」。因為介紹提到宇稱不守恆,我以為這本書是介紹粒子物理的。
怎料倫弟替我買來後一看,才發現並非如此。本書確實討論了很多「不對稱」的事,但粒子物理只是一小部分,光學異構物、發育、器官、到文化的不對稱都有討論。而且篇幅最多的仍是文化和歷史。

儘管如此,本書還是對歷史和科學裡各種「左/右」課題作了一次有趣的整理。
不知道慣用右手的人,對於這種以「左/右」為題材的書有多大興趣﹔但我敢肯定,所有愛讀書的左撇子,應該都會對這本書感興趣。
因為本書會牽起很多左撇子的「集體回憶」。

身為「少數民族」,身處於一個以右手為主的世界中,左撇子總是有點不方便。
在現代社會,左撇子大抵上不至於被壓制,但日常生活的不便,或多或少總會有。因為設計建築、工具的人大多是用右手的,他們沒想過用左手的人,就正如他們難以想像失明、聾啞人士、或者輪椅使用者的需要一樣。

不知道十幾歲以下的左撇子有何遭遇,但再大一點的(如方某)幾乎都要面對一個不喜歡左撇子的社會。
在餐桌上用左手,總有碰到旁人的危險—尤其在香港這種桌小人多的用餐環境。(所以方某吃飯時,很多時候都要縮成一團,還是免不了會碰到別人。)
寫字時用左手,更是不正規的行為,是不應該的。方某書體難看至極,甚至被歸咎於使用左手的緣故。(儘管我有一個小學同學,同樣用左手,但書法很漂亮)
上幼兒園時,甚至有個主任想迫方某用右手,只是固執如我堅持不就範。
總體而言,是你用左手,所以「不合群」。

在以前的社會,左撇子帶來的「問題」就更大了。也許是怕「不合群」或「不幸」,所以有很多社教化的方法。
比較輕微的,左撇子會被嘲笑。(亞利桑那州莫哈維族)
一般而言,用左手的小朋友會被懲罰。(中國、日本、英國、歐洲國家等等……)
制度化的,會禁止左撇子出任某些職位。(例如猶太祭司、非洲某些部落的酋長)
技術化的,會乾脆把小朋友的左手挷起來。(英國維多利亞時代、荷屬東印度群島—即印尼)
最殘忍的,甚至把小朋友的左手埋在熱水坑中,燙熟了就不得不用右手了。(南非祖魯族)
在各社會中,左撇子則被「污名」(stigma)。

都是少數,都感同身受少數被歧視之苦。

這大概是身為左撇子的諾韻小姐和在下,同樣討厭死光社的原因之一﹖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生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衛靈公》(15.23)

作者提及西方語文中對「左/右」的歧視。
例如表示左邊的「sinister」同時代表「邪惡」、「不祥」(這與罪惡的「sin」應屬同源)﹔「left」亦是「leave」(離開、遺留)的過去式。
而右方的「right」同時有「正確」、「權利」的意思﹔「dexter」則有「幸運」之意。

或者我們可以作點補充,因為連作者不熟悉的中國語文,都是一樣。
例如「右」衍生出「庇蔭」之意的「佑」、「祐」﹔同/近音字還有「寬恕」的「宥」。
而「左」卻衍生出「次要」意思的「佐」﹔同/近音字還有「障礙」的「阻」和「咒罵」的「詛」。再者,「左」本身就有「違背」(相左)、「不恰當」(旁門左道)等意思。
(「右」的同/近音字當中,我想不出甚麼負面意思的字﹔反之「左」的同/近音字也想不到甚麼好意思的。)

這種歧視不限於東西兩方,就算遠在非洲,都有類似的「左/右」分野。
歧視對西方語言的影響更甚於中國﹕作者指出對古印歐語(印歐語系包括由印度到西歐各民族的語言)的研究可以追溯出「右」的起源字,但「左」卻無法重建。因為「左」被視為禁忌語,所以在各民族歷史中選取了不同的替代指謂。

(情況就有如中文的粗口字因為難登大雅之堂,少有書面記載,所以不同時代有很多不同的寫法,彼此沒有傳承關係。「門字五傑」只是近現代的重新創作。)

另一方面,據稱左撇子比較聰明、有創意。在下也經常可以聽到這樣的「讚賞」,大概是當成「你不幸係左優」的補償。可是作者說這也沒有根據。(似乎就跟「基佬比較有藝術品味」的傳聞一樣,都是一種歧視的反射。因為認為這些人是「非我族類」,所以才產生一些獵奇式的幻想。)

讀完本書後,我倒覺得﹕如果左撇子真的比較聰明有創意的話,那是因為他們生在一個右撇子為主的世界,從小不得不學習使用不適合自己使用的工具,所以訓練成比較多變,也說不定。右撇子活得很舒服,但就沒有接受這種訓練(磨練﹖)的機會了。

作者是書末,引用了一句詩歌﹕

「這世界微小而巨大﹗」

(AUTOS / o cosmos o micros o megas!)

(THIS / the world the small the great!)

對於一本意欲連結微觀(宇稱)與宏觀(人和文化)不對稱的書,這句無疑是很恰當的結尾(尤其當你無法證實任何關聯的時候)。

我卻會覺得,世界「既對稱又不對稱」(或者,「大體對稱但不完全對稱」)的吊詭特性,正是對人類道德的最大挑戰。
因為對稱,才有兩極﹔因為不對稱,才有多數/少數之分。(如果像太極陰陽般平衡,就沒有主次了)

作者的「C 基因假說」(C for chance)討論 C 基因為何保留下來,也許就是因為 C 基因令大腦功能區重組(等於把大腦重新駁線),雖然冒著產生障礙之險(見下面筆記),但也產生了變化,令個體的大腦運作模式與眾不同(天才固然是不同,言語障礙也是不同)。

相比千篇一律的 D 基因大腦(D for dextral),C 基因帶來的變異對人類的演化是有益的(認識演化者當知個體完全一樣的害處),所以 C 基因才可以生存至今。

在下曾經說過,真正的道德必須是「演化上能穩定存續的策略」,否則今天的道德就會變成明天的不道德。不能面對「既對稱又不對稱」的,不能算是有道德的人。

問題並不在於「世上有人與眾不同」,
而是「你能否接受世上有人與你不同」。

因為不論是右旋忍冬或左旋牽牛(p.78),我們都是世上唯一的花

---

伸延閱讀﹕給討厭長篇大論的人,簡單圖文爆笑版左撇子血淚史

田宮知佳《衰神左撇子》,台北﹕小知堂,2006

諾韻小姐與方某人聯合推薦。

---

筆記或骨頭﹕

p.110 描述的「左右文字和小點」的辨識測驗,「左」比「右」快。

是否因為人們習慣從左向右讀的緣故﹖

p.174 「克氏溫標」(或開氏溫標)的「K」字前面是不需要加小圓圈的。
英文也是會說「XX Kelvin」而非「XX degrees of Kelvin」。

p.190「另外有許多理論都考慮地球本身的不對性」應為「不對稱」。

p.202 「1839年時達爾文尚未成名。三年前,也就是1836年10月,他才剛完成小獵犬號的五年探險之旅。在那次旅程中,他體悟出天擇與演化的觀念,並以此為基礎,完成了《物種原始》。」

嚴格而言,1839年時達爾文還在寫筆記,很遲後才出版《物種原始》。

p.218 「所有從遺傳角度探討偏手性的理論模式都必須說明何以同卵雙胞胎會有不一致的表現。」

作者提出了一個頗有趣的假說,即「D/C 基因假說」。(但現時還未找到真正的偏手性基因)

p.236 「強納生.奧斯朋尼醫生(Dr. Jonathan Osborne)」

我猜那個「e」應該不發音的吧﹖怎麼會有「尼」字﹖

p.249 「這類「非現實句」(counterfactual)問題」

似乎譯成「反現實」比較明確﹖

p.251 「小說家狄更斯……到了1807年6月8日,他右腦的損害得到致命性的確認……隔天晚上六點過後,他就病逝了。」

姑勿論那個多餘的「性」,1807年應為1870年。
(倫弟補充﹕原文年份無誤。應是翻譯出錯。)

p.264 表8.2上的數字,應為百分比(%)。

p.267 「然而要確定語言區究竟位於哪個半腦非常困難,半個世紀以來,唯一一個可靠的方法,是由一名年輕的日本神經外科醫生瓦達(Juhn Atsushi Wada)發展出來的。」

我很懷疑 Wada 這個日本姓怎麼會是「瓦達」。
如果查「Wada test」,中文的確譯為「瓦達試驗」或「韋達試驗」。
但如果單查「Wada」日文結果的話,則結果是日本姓氏「和田」,那就合理得多了。
同樣去查「Atsushi」,結果是名字「淳」、「敦」或「篤」。
如果尊重當事人姓氏的話,似乎改為「和田試驗」比較正確。

p.267 「重積性癲癇」(status epilepticus)

另一正式譯名應為「癲癇持續狀態」,我記得朗文那本《內科學手冊》也是這樣譯的。
但網上也查到「癲癇重積狀態」的譯法。

p.279-280 在二十世紀初,右利夫妻比左利夫妻多出34%的子代。
儘管統計數據不支持社會對左撇子有「直接的社會壓力」強迫轉用右手,但這結果是由「間接的社會壓力」造成。

「與直接的社會壓力相比,間接的社會壓力則作用於無形。可能是少許的流言、一些刻意中傷的譏刺話語,或是偶爾的嘲諷,只要在某些時機聽到這些,就會讓人們覺得自己被排斥、被孤立或是被藐視,演變到最後,這些人甚至可能被排除在擇偶名單外。在前現代、前科技時代的小型社會中,這種壓力的效應可能相當大,尤其是在多數人的嫁娶對象都是方圓數十里內街坊鄰居的社會。間接社會壓力並不會讓人無法找到伴侶或生育後代,但有可能延緩這個過程﹔通常晚婚的人,孩子的數目也較少。這類效應在過去的作用可能較大,因為那時家庭人口比較多,而且生育管理成效不彰。」

p.282 「羅馬與居爾特(Celtic)文物」

通常會譯為「凱爾特」。

p.293 「在坦尚尼亞歐杜瓦伊峽谷(Olduvai Gorge)發現」

通常譯成「奧杜韋峽谷」。

p.294-295 作者以電腦操作比喻,解釋大腦兩半球特化、由其中一邊作主導的原因。

因為大腦半球之間的胼胝體傳輸效率不夠高,就正如我們不希望靠56k電話線輸送大檔案一樣。所以同一類功能的區域,放在同一側運作比較好(如果分開兩邊放,資料需要來回傳輸就會令反應變慢,這是致命的)。縱使兩邊都有相同的功能區,但為免互相衝突,也有必須讓其中一邊作主導(master),而另一邊作隨從(slave)。

p.303 「水蒸氣則隨機移動,分子快速地飛動著,根本不可能產生任何結構性的組織。」

那麼氣象學中的「氣團」(air mass)呢﹖
微觀與宏觀之別。

p.304 大腦功能區過度重新分配,可能解釋了為何讀寫障礙患者中左撇子較多的原因。
因為原本放在同一側更方便運作的(語言相關)功能區,因為重新分配而打散了。

p.310 「緩慢地沿著雀兒喜(Chelsea)河岸走進城裡」
我想香港人會比較想他譯成「車路士」。

p.336 「……只能用右手拿(除非雙方球員拿球棒的姿勢一樣,否則不會發生恃強凌弱的情況)。」

不會﹖

p.340 新紐爾良貝斯手,是指 Bess 吧﹖

p. 345 「資訊理論(information theory)」,即「訊息論」。

p.351 譯註「她的諸多作者都是以業餘神探彼特.溫西爵爺為主角。」

應為「作品」

p.424 「喬治六世的曾祖母維多利亞女王據說也是左利者,而她雖用右手寫字,但卻以右手畫畫。」

這段說話無法理解,相信應是「以左手畫畫」。

(倫弟補充﹕原文無誤 "George VI's own great-grandmother, Queen Victoria, was also said to be left-handed, and although she wrote with her right hand she painted with her left." (p.353-354))

p.467 圖15.1對上下兩幅圖的說明其實倒轉了,如果不更正的話,p.466 的內容將無法理解。

(倫弟補充﹕無誤,15.1a 係動作一致 (左手拎桶);15.1b 就係對稱 (鏡像))

星期六, 7月 16, 2022

炒冷飯系列之奇妙的塵埃

上星期介紹講地址的書,提及連塵埃都可以寫本書。反正沒時間寫新書介,不如重貼。
原文貼於2008-12-24。奇怪的是原本博客來網站的圖片和介紹都消失了,只有本大陸版的留下來,唯有在出版社網站找封面。反而大陸豆瓣網有介紹這本台版。

奇妙的塵埃》Hannah Holmes,台北﹕先覺,2007

非常有趣的書,而且讀得頗快。
單是「塵」那麼「不足道」的事也寫得出一本書,就已經夠吸引了。(你不想知道作者說甚麼﹖)

不過想來,以「塵」為題目出書也是應該的,畢竟我們所在的就稱為「塵世」。聖經也說「從塵土而來必歸於塵土」(演變為「塵歸塵土歸土」)。換言之,單是「塵」就可以扯上人生、扯上整個世界,當然可以寫成書。

本書亦然。由宇宙的誕生到地球的終結,來自宇宙的星塵和地球的沙塵、煙霧和生物微粒,再加上人類活動製造的各式自然、人造塵埃煙霧,就由我們的出生陪伴(累積)到死亡。無論你是否死於塵埃,最後亦正如聖經那句,終會歸於塵埃。

好書可以有很多種,有些書很容易分類,有些則否。
本書就是後者,雖然理論上歸入「320 天文學」(因為「塵」屬於氣象學,而氣象學又歸入天文學),但事實上包括天文、氣象、氣候變化、地質、冰河、古生物史、生物學、生態、環境污染、醫學、職業衛生、歷史文化……等等。
無論你喜歡哪一門,都總能看得過癮吧﹖我不再詳細介紹內容,跟塵埃結伴同遊這一段歷險之旅,總要留待你自己開始。

每本偉大的書,都讓人看到一個宏觀、壯闊的世界圖像。
這本書未必像薩根那本《宇宙.宇宙》般偉大,不過相信也足以令人分享同樣的 grandeur view of life (壯麗的生命觀,達爾文語)。

還是想起之前一本書的結尾﹕

「這世界微小而巨大﹗」

(AUTOS / o cosmos o micros o megas!)

(THIS / the world the small the great!)

(方某人其他書評書介)

---


筆記,或挑骨頭﹕

p.10 「每一年,有十至三十億的沙漠塵土隨風飄揚在空氣中。十億噸的沙塵足以裝滿一千四百萬節火車貨車廂,其長度可繞地球赤道六圈。」

是「十至三十億噸」﹖還是「十至三十億粒」﹖

p.18 「美國中部的火山曾經比我們目前所知的更加活躍」

這段說瓜地馬拉(即危地馬拉)的馬雅人,所以這應該是「中美洲」(Central America)而非「美國中部」。

p.20 「某個聯邦機構推估,每年有六萬名美國人死於空氣污染。」

即是哪個﹖(NIH? OSHA?)

p.27 「他們意識到,這些橫過星野、瞬間明亮然後又急速殞落的流浪客身上,攜帶著某些重大訊息。」

單看這句,你會以為是流星,但其實前面說的是「客星」(即新星)。新星只會轉暗、熄滅,怎麼會「殞落」呢﹖

p.46 「譯注2﹕指渾儀和渾象。渾字在古代有圓球的意思。渾儀是由許多同心圓環組成的儀器,渾象則是一個真正的圓球,在早期常統稱為渾天儀。」

統稱﹖通常提及「渾天儀」時都是指渾儀,但上引那篇文章指「渾天儀」其實是指渾象。
(維基的「渾象」和「渾儀」原來也搞混了,英文更是如此。)

p.57 「水蒸氣通常不能在沒有塵埃的幫助下凝結成雲,但夜光雲卻形成於天空中極高、遠離地面塵囂的地方—高高居於八十公里之處」

是「高居」還是「高倨」﹖

p.81 「在距離營火幾步之遙,有一條開鑿的道路通往山谷底部,路寬約有一.六公里,上頭散落著化石殘骸。」

路「寬」一點六公里﹖那太誇張了吧﹗路「長」還差不多。

p.113 「(一九九一年)六月十五日,一道伴隨兩千噸二氧化硫的熱灰柱終於從火山口衝向天空。就硫氣體量來說,這次是本世紀最大的規模。」

p.114 「隨後,一片由二氧化硫組成的新鮮雲朵會取代品納土玻火山的灰燼和硫顆粒。每一年,全球的火山會冒出或噴發將近一千萬噸的二氧化硫。品納土玻火山顯然貢獻了非常多的硫,它在一天之內就噴出這個數值兩倍的量。」

如果後者正確,則前者應該是兩千萬噸而非兩千噸。

p.124 「至於第三件謎團」

對照前文,相信這應該是「第二件」。

p.142 「飛向曾經以清新空氣聞名的普吉灣(Puget Sound)」

灣稱為 Sound,真的容易令人誤會。

p.146 「生物總量燃燒(biomass burning)」

這譯名似乎有點怪,biomass在這裡譯為「生物質」似乎較通順。

p.153 「牆壁上的日曆特別記載蘇斯博士的童話故事《洛拉斯》(The Lorax)」

附上原名 Dr. Seuss 會較易明白,否則讀者就得自己倒推。

p.192 「已故的約翰.馬汀(John Martin)—『鐵繁盛理論』(Iron fertilization theory)之父」

「鐵繁盛理論」似乎有點亂譯。網上有的譯名包括「鐵施肥理論」、「大洋施鐵」、「鐵加富」(這名也很怪)、「鐵釋放」、「鐵肥料」等,亦有人認為譯成「施鐵肥」更妥。

個人認為「施鐵理論」、「鐵施肥」、「施鐵肥」都可以接受。

p.197 「煤灰至少對一種熱帶的雲朵造成致命的影響﹕白天印度洋上空一層黑色的塵埃因為吸收足夠的熱量而改變大氣中的濕氣流動。結果,當地的『信風積雲』(trade cumulus)因無法獲得海水的水分補充,也跟著蒸發殆盡,造成陽光下毫無雲朵庇蔭,科學家稱為這種現象為『焚雲效應』(cloud burning)。」

詳情可參考美國太空總署的一篇文章。

p.203 「從天而降的沙塵不僅讓地面的土壤更肥沃,也提供海洋和陸地中少數生物賴以維生的糧食。但是,一些落塵卻也造成疾病和死亡﹕它們殺死了加勒比海的珊瑚,它們汙染食物鏈,它們直接進駐到我們的身體裡。」

不知為何,「賴以維生的糧食」令我想起聖餐禮時牧師不停唸的那句﹕「基督的聖體,天上的靈糧」……後半又變成EVA裡面「殘酷的天使」(該片中的使徒其實等於天使)。(歌詞)

把落塵看成聖體或使徒,不是很有詩意嗎﹖(抑或只是在下的無聊妄想﹖)

p.228 「當空氣中的塵埃增加,充血性心臟衰竭、節律障礙以及冠狀動脈疾病的發生率也增加了。」

節律障礙通常不是指心血管疾病,我想譯者想說的是心律不整。
(p.233 卻有「心跳不整(心跳不規律)」,令此處的錯譯顯得更奇怪。)

最後作者提供了不少相關的網站資料,譯成中文後卻加入這一句﹕

「編注﹕以下網頁內容有可能被移除或更改網址。若無法連結,可以在搜尋引擎如Google輸入關鍵字重新搜尋。」

那些既然是英文網站,又怎可能用中文搜尋到﹖
除非你像李逆熵的《無限春光在太空》後記般,故意把英文關鍵詞列進去吧。

星期六, 7月 09, 2022

門牌下的真相


Deirdre Mask《門牌下的真相》(The Address Book : What Street Addresses Reveal About Identity, Race, Wealth, and Power),韓翔中譯,台北﹕台灣商務,2021

一見到介紹就想買。講地址門牌都可以寫一本書﹖
(果然甚麼題材都可以寫到書,例如以前就有本講塵的。)

這可不是介紹門牌款式和字體的藝術書,而真的是討論「地址」這回事。

身為香港人的我們,地址好像與生俱來。政府開發一個地區,就會規劃道路,再劃分地皮發展。那些地皮還未變成住宅、工廠、寫字樓(辦公室)之前,就已經有街道名和地址了。建築完成之後,只不過把那個預先規劃的地址投入使用而已。
這甚至不是因為香港絕大部分都是都市人。反正香港的鄉村居民,也早就有門牌,至少郵差派信不會少了你的。

我們沒想到,「地址」的存在並非理所當然。早期的郵局本來就沒有「派信」這回事,信是你自己去郵局取的,有沒有地址並不重要。
鄉村地方沒「地址」不令人驚訝,但古代就連城市也不一定有地址。反正古人不會經常遷徙,鄉里之間都熟悉。初到貴境要找某個人,只要知道他在哪條村或城市的哪部分(中國叫坊),去到再問左鄰右里就知道了。
反過來,如果像日本般以「町」為基礎編「地址」但大部分街道沒名字,就算有地址你也未必找得著。有地址也一樣要問來問去,所以日本人依賴交番(甚至成為出口外國的治安政策建議)。

而地址這回事有多重要,我們通常沒想到。
當然寄信和訂貨寫對地址都很重要,甚至郵局有人專責處理地址成疑的信也不難想像。但現在不想寄到家中,租個郵政信箱或者把貨送到集運點或智能櫃自取也不難呀(前者自小就有,後者在下去年才第一次用到)。
我們通常沒留意的是,世上有很多地方的人(尤其住在貧民窟的窮人),只是因為「沒有地址」,就與很多社會服務絕緣。不單止申請不到政府的身份證和社會福利,連銀行戶口都開不到,甚至連工作也找不到(求職申請往往要求地址,僱主也不願請無家者),越窮越見鬼。

印度甚至有人搞慈善活動,就是專門為貧民窟編地址釘門牌,好讓他們可以申請銀行戶口和各種社會服務,讓他們有翻身向上爬的機會。可是原來在貧民窟要界定甚麼是「一間屋」或「一個家」都有困難,試想想以前香港籠屋的情況就知道。
另一方面,近年知名的三字地址系統就是科技人的嘗試,雖然又衍生了地址由私營企業控制的懷疑。

那麼繼續幫全世界的人都編個地址,「人出得去(打工)、信進得來,人人發大財」就好了﹖
原來也不是。

除了編地址的工作本身並不容易(例如界定怎樣才要賦予一個地址、如何命名不得罪居民)之外……有些人根本不想要地址。

當然不是印度貧民(他們很愛來編地址的善人),但原來西方歷史上首次開始編地址時,負責官員往往會面臨反抗。那種反抗可以是陽奉陰違(例如轉頭把門牌拆了或塗污),也可以很暴力(把你抓住甚至打起來)。

編地址其實是國家由封建走向近代的一步,國家現代化首先就要「知道」國內人民和資源的分佈(人民也是一種「資源」)。因為編地址代表「國家」隨時找到你,各種責任(除了稅還有兵役等等)就會跟著來。所以對當時的人而言,編地址未見其利先見其弊,自然最好不要。
(當然現在絕大部分人都會明白地址利多於弊,正如印度貧民求之不得。)

更奇的是這不完全是「歷史」,部分對「自由」抱原教旨式心態的美國人,到現在還抗拒「地址」,就是不想稅局(收稅)和法院(召集陪審員)找到他們。即使這樣的後果是有急病時連救護車也找不到他們,失救致死也不介意。觀乎此,難怪有一大票人覺得,就算每年槍下死一堆人也不能加強管制——他們真的寧願被槍打死。

對於「自古以來」(秦朝夠古了吧)已經被政府編了戶籍和田籍重重控制的中國人,遠離這種「太上不知有之」的時代已經太遠,實在難以想像。這也是中國過分「早熟」的一個例證。

本書較後章節,討論近年「改名」的轉型正義風潮。地址和街名改不改,可以是商業角力(例如用錢買街名),更是政治角力。無論贊成反對,都總有一堆理由,剪不斷理還亂。
不改名,可以是嫌麻煩,也可以是懷緬壓迫者,反映了某些人留戀壓迫他人的年代。
改名,自然是想把壓迫者丟進歷史垃圾堆,但也顯示了對醜惡歷史的逃避心態。大家好像以為改了名就會終結壓迫,而現實是改不改名,被歧視的人仍是被歧視。
兩者相爭,自然無所中庸。歷史存在的壞事是事實,並非改名所能改變,我們能改變的是未來。

反過來說,如果我們認為改名就是正義,那麼土共要求改掉殖民地留下的街道、地方、建築物名稱又如何﹖
在土共眼中,那些都是外來殖民者壓迫的象徵。但對於很多香港人而言,殖民並不是那麼痛苦的歷史(被歧視當然有,但不會像大陸人想得那麼苦大仇深,否則不會暱稱對方元首為「事頭婆」),他們寧願要求方便和保留歷史感。當年中國政府明白這點才明言不用改,叫香港人放心。
可是,正如轉型正義派一樣,誰都想透過控制歷史去控制未來。充滿「自信」的大國未來會否決定要「控制」這些歷史留下的名字﹖天曉得。

(方某人其他書評書介)

(如果閣下有興趣讀電子書,經本文連結 http://moo.im/a/3elAJO 購買,本人將獲得平台回饋。當然看倌不一定要經這條連結買的。)

---

筆記,或挑骨頭﹕

#126 推薦序「(順道一提,依據該系統,臺灣大學位在「降落.推算.告訴」)」

我還在思疑「告訴」是tell還是accuse,怎料原來在該系統中選英文的話,三詞組合會完全不同(變成「ticking.sailed.rockets」)。

#132 導論。在這裡發現文中的「譯註」無法點擊,後面的也一樣。

#156 「卡爾森曾被問及,他是不是個反閃族、反猶太(anti-Semitic)人士,他回答道,「我反對白人,但可別把我反對的對象限於一個族群」。」

這句很黎明。(其實那不是黎明,只是很像黎明)

#189 「學級學校(grade school)」

其實即是中小學。

#198 「本來雇用一家位於維爾蒙特(Vermont)的承包商來處理地址事宜」

那是佛蒙特州啦。

#414 第一章「所有印度人都應該有張「阿德哈爾卡」(Aadhaar card),這是利用生物辨識技術並由政府發行的身分證,每個人都擁有獨特的十二位數字。若沒有這張卡,一個人幾乎不可能獲得如孕期協助、養老津貼,甚至是孩童教育等服務(有位加爾各答女性因在火災中失去指紋而被拒絕發卡,她為此提起訴訟)」

怪國,這是第一個失去指紋的人麼﹖

#480 「但是,由世界銀行推動的地籍計畫經常失敗。貧窮國家缺乏資源來更新資料庫,而地籍體制也可能出現腐化問題——如果官員輸入錯誤資料,剝奪了原本擁有者的權利。」

就像當年英國的「末日審判書」據聞把很多自由人變成農奴。

#493 「接近加爾各答港口的席克蘭(Sicklane)」

是否直接譯成「病巷」好了﹖

#530 譯註10「這句話的意思應該是指,德蕾莎修女的慈善事蹟,反而更加明確而強化人們對於加爾各答窮苦的印象。」

似乎不只如此。另一些批評是說,因為修女刻意守神貧,令孤兒院就算收到捐款,仍然保持很窮苦的狀態。

#631 第二章「英國殖民部部長」應為「殖民地大臣」。
雖然他的確是一部之長,但中文習慣不會這樣叫君主立憲國的部長。

#656 「(馬克思與史諾是同時代的人,馬克思寫《資本論》(Das Kapital)的所在只離史諾幾條街而已。)由於住房空間有限,人們經常是兩、三個人輪流睡在床上。」

大概是因為英國本土也如此,所以沒理由要阻止香港的華商興建窄屋租給窮人﹖
以往一般說香港政府對華人生死不關心、也不想得罪華商,所以沒對華人嚴格執行建築規例。但似乎華人也可以反駁說「你們本土的窮人也是這樣住」。

#1019 第三章「angiportum則是房舍後方的出入口,根據凱瑟所說,這是一種很「適合」遺棄嬰兒或謀殺某人的地點。」

月黑風高殺人夜。

鑒於火災的風險,室內煮飯若遭取締,便得挨上鞭打的處罰,所以勞動階級多數在戶外用餐,或許會是街頭小吃攤。一般人會將街道當成廚房、起居室,甚至當成浴室與垃圾箱。」

難怪在龐貝城也挖到小食店。

#1146 「「地圖是組織人生經驗的一種便利作法。」「空間」與「記憶」兩者是緊密關聯的」

所謂「記憶宮殿」與之焉。

#1387 第四章「那時的貝克常流連於大學的職員小館,他告訴我,「這間餐室位於頂樓,多數職員會去那裡吃頓好中餐,但少數人則愛好啤酒配三明治的選擇」,小館裡也供應這類午餐」

很難判斷這裡「中餐」是指午餐還是中式餐點,譯者在後面又用上「午餐」呀。但英國大學職員餐廳又為何會特地有中式餐點﹖

#1469 「財政部長」應為「財政大臣」。正如前述。

#1551 「郵局也會僱用女性,顯然相信女性有較高的分析能力,較能解開寄件地址之謎。」

歧視女性的年代也有這種事﹖

#1579 「大都會事務處(Metropolitan Board of Works)——也就是後來的倫敦郡委員會(London County Council)——被賦予處理大倫敦區域命名的任務。」

Board of Works應該不是甚麼「事務處」而是「工務局」、「工程處」之類啦。這裡Works是指Public Works (公共工程)。

#1642 「為紀念參與美國革命戰爭的波蘭將領而命名的考西斯科橋(Kosciuszko Bridge),不知為何竟變成「日本仔橋」(the Japanese guy bridge)。從中國各地來的移民對於他們所在的曼哈頓街道,會根據其原鄉與方言而有不同的稱呼。」

這可能要問那些住了很久的老人家才有可能問得到,大概是因為初時很多日本人住在那兒吧﹖

#1660 「當代英國的新街道經常採取各種文化的名稱,「業力道」(Karma Way)與「清真寺巷」(Masjid Lane)是其中兩例。」

叫Karma真的好嗎﹖

「對於昔日倫敦東區的勞動階級來講,靴匠園實在太昂貴,單一寢室的公寓竟要價四十萬英鎊,但這個名字可以讓富裕的倫敦人感覺到自己與當地有更浪漫性的連結,雖然這些有錢人可能不會想要住在舊時此地。」

而香港還要把官涌旁邊的鐵路站改稱柯士甸,很不想人聯想到古時一般。

#1683 註20「tits是胸部」

Tits本意應為乳頭,只是借指胸部。

註23 「「約克公爵」頭銜通常是英國國王或女王的第二個兒子所擁有;「格羅斯特公爵」則是某個兒子擁有。」

隨著繼承,現在告羅士打公爵已經不是現任國王/女王的兒子了。

#1965 第五章「波西米亞(Bohemia)」

一般都是譯「波希米亞」。

#1977 「她需要更多的士兵,哈布斯堡帝國境內依然以封建制度為主。帝國內的領主可以控制在其領地上工作的家庭,所以軍事徵召主要是由領主負責。但不意外的是,領主會將強壯、努力的人留在身邊,派其餘的人去從軍。」

所以帝國主義首先就要廢除國內封建。

#2018 「為什麼國家總厭惡人民四處移動?遊牧民族、吉普賽人(gypsie)、愛爾蘭遊人(Irish Traveller)、貝都因人(Bedouin)、遊民、無家可歸者、逃亡奴隸等等,總是被「國家視為一根心頭刺」」

四處走的人控制不到嘛。國家是農業民族的制度,遊牧民族有的是酋長和大汗。

#2036 「十四世紀之前多數歐洲人並沒有永久的姓氏(而中國秦朝竟然在西元前四世紀時就已為了「收稅、勞役、徵兵」而要求人民有姓氏)。」

還有戶籍和田籍呢。

「當地人或許知道要怎麼找到「威廉之子亨利」,但他們也可能不跟你說,由此統治者要求人們必須永久採用姓氏,這是國家力量進一步延伸的徵兆。」

創氏,未改名。

#2159 「即便是在瑪麗亞.特蕾莎時代,人民在了解門牌號碼帶來的益處之後,也迅速放下疑心。郵件可以順利送達,以莫札特(Mozart)為例,他在維也納不同的十二個地址都能收到信」

為何他要有十二個地址﹖

#2168 「這些改革包括終結農奴體制以及政府創建免費教育。坦特納發現,以後見之明來看,帝國不只是要找出人民並將其編號,它同時也在聆聽。」

聆聽之後會做甚麼,就存乎一心了。

#2408 第六章「二十歲的調查員藍道(John Randel)受僱來測量格子狀規畫,他經常因為侵入他人土地而遭逮捕(當委員會不在的時候,還要靠一位前市長來保釋他)」

這裡應該是指「土地測量員」(surveyor)而非調查員(investigator)吧。

#2518 「作為新殖民地的總調查員。」同樣地,應為「總測量師」。

#2557 寫「橋」雖然不算錯字,但一早就分化了「樑」字出來吧。

#2565 「倫敦的主調查員」同樣應該是「主測量師」。

#2593 「穆罕默德教徒(Mohammadean)」即回教徒,1750年的人這樣說不出奇,但應該要註明﹖

#2871 「武士居住於比較大的土地上的牆防建物,故要找到較為容易」

其實沒聽過這個名詞,在網上也無法找到其他網頁,不知為何譯出這個名詞。
是指有磚牆或土牆的建築物吧﹖(相對於平民的屋可能只有籬笆﹖)

#2892-2915 「研究者長期以來已經發現,具有讀寫障礙的雙語學生可以順利閱讀以字體為本的語言如中文和日文,但卻在最基本的英文上困難重重。」

讀中文(語素文字)/日文(音節文字)和讀英文(拼音文字)根本涉及兩種不同的障礙。

「波羅荻斯基曾經問一位波姆浦洛的五歲女孩,北方在哪邊,小女孩能夠立即指出正確方向;而波羅荻斯基又曾在會議室裡對一群常春藤聯盟(Ivy League)學者問同樣的問題,但他們辦不到,多數人根本連試都沒試。」

那麼可能在下比他們還好一點。

#2934 「雖然韓字像英文一樣屬於拼音字母,但是它的「字形」是以區塊的方式形成音節。音節的區塊結合起來形成語詞」

因為他們在模仿漢字。

#2934-2953「韓國人擁有類似英語的字母,但是他們書寫時的方格類似日文,這一點是否也可用以解釋韓國的街道地址?」

不奇怪,如果作者有涉獵中國歷史的話,就會知道中國古代城市也是以「坊」劃分。日本的「町」可能也是沿襲自此種用法。

#2982 「去仁川找朋友時迷路的狀況,那裡的所有街道都是英文的珠寶名稱,例如Ruby(紅寶石),她說:「街道名字讓我以為這裡是珠寶區,但這就只是個普通的地區而已啊,根本沒道理。」而市府官員說,他們之所以選擇珠寶名字是為了增加「國際」素質。」

笑甚麼你也是強國。

#3181 第八章「其他人也加入這場毯子抗議,於是監獄人員為示懲罰,將抗議者囚室的家具全部移除,此後提供的茶不附牛奶、湯變得很稀,且麵包不附奶油。」

半開玩笑說﹕這樣已經很人道,真的黑獄還不只如此。

#3236 「普朱爾是如何企圖將每條街道都變成一堂地理課,以城鎮名稱為街道命名,且該街道的規模會呼應該城鎮的規模(此外尚有某些共和主義者突發奇想,欲以保王派作家的名字為下水道命名)。」

好像也不及國民黨在台北重建以反映中國地理的街道命名﹖(據聞台北市是按中國城市在中國地圖的位置,套在台北地圖上為街道命名)

#3736 第九章「正如希爾勒所指出,這些標誌固然令人困擾,但若將其去除,事情只會變得更令人困擾而已。」

因為去除某程度上是迴避。

#4009 第十章「有個黑人士兵向追趕他的邦聯士兵求饒,但邦聯士兵說:「去你的,你竟然在攻打自己的主人。」然後拿起槍擊斃對方。邦聯陣營的報紙報導確認此一消息:「白人獲得寬恕,但黑鬼不容饒恕。」」

有如日軍在百人斬中的心態。

#4066 「這件事情並不是戰勝者在榮耀其英雄,美國似乎有意要歌頌邦聯,即便邦聯企圖摧毀美國。為何如此?」

因為不少人還在懷念白人至上的舊時代。

#4081 「威爾遜(Woodrow Wilson)總統當時於蓋茨堡演說,一個星期之後,他要求財政部必須讓白人與黑人員工有各自的盥洗室。」

但在當時,黑人和白人的確難以共處,不見得是總統本人意欲如此。

#4096 「這些歷史都已經是兩百年前的事情了。倒底哪裡有問題?」應為「到底」。

#4152 「對於其他人來說,讓南北戰爭的歷史保留在路牌上,是一種緊抓他們視為浪漫的歷史遺產的方式,這是其集體記憶的一部分,他們認為自己能夠在崇敬這些遺產的同時,也反對奴隸制度之惡。」

這其實很弔詭。因為你可以同時紀念這段歷史而又反對當中發生的事,但同時尊敬又反對就有點自相矛盾了。

#4158 「我認為這張照片的合理正當之處,是我在紀念那些保衛自己家人、家庭的英雄。」

如果你的「保衛自己」意味著「奴役別人」。

#4421 「議會成員琳恩(Emma Lou Linn)是白人女性,她對希布魯克施行CPR急救,此幕被相機拍下且廣為流傳,然這張照片竟使她數度收到死亡威脅。」

如果你認為美國種族歧視沒甚麼大問題,先想想這個。

#4484 「「房地產梯子」一詞是在形容較便宜與較昂貴房子的差距,也反映買主的經濟等等能力。」

這在香港叫「置業階梯」。

#4621 第十二章「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英國放鬆對白人比例稀少的非洲國家之控制,例如黃金海岸(Gold Coast,也就是迦納)、奈及利亞,像這種地方,黑人與白人的衝突較少且能受到控制;但是像羅德西亞(Rhodesia,如今的辛巴威)、南非等國,是由勢力強大的少數白人所控制,在此等地區,英國就會支持白人的統治。」

所以之後英國不再支持種族主義,他們就自己獨立了。

#4736 「即便是南非黑人或「有色」人種,都不一定肯定這些變動。有許多南非人抱怨,新設的街道名太偏重非洲民族大會及其英雄人物。」

所以曼德拉才不這樣搞。

#4778 「關於阿非利論壇,杜.普萊熙跟我說:「他們很難接受自己不再是掌權者——如果我們現在放棄街道名,下一件事情會是什麼?即使關於農場謀殺案的統計數字,似乎都跟別的事情相關。他們還是擔心會被擠到邊緣。」」

正如美國白人。

#4790 「在二○一八年,非洲民族大會通過一項決議,容許土地自白人手中轉移為黑人所有,不需要有所補償;就在我寫作的期間,南非議會正在考慮修憲,以使上述意見能加以落實。」

這樣不會變了辛巴威﹖(辛巴威就是黑人民粹總統上台後,充公白人財產。由於白人長期壟斷高層和專業職位,所以白人逃跑後,國內事業都無法繼續正常運作。)

#5093 第十三章「這傢伙發明了一種新數學,來決定他的樓房有幾層,他是用「平均」樓層高度去換算,然事實是多算的樓層根本不存在,但這似乎已經不重要了。從此以後,川普的算法竟成為紐約開發商的慣常作法。」

他應該也只是抄香港發展商,可見香港人更厲害(誤)。

#5286 「這棟新建築原本位於第四大道,但是人脈廣闊的曼德爾說動市議員,將公園大道的範圍往南延伸兩個街區,讓自己的建物變成「公園大道一號」。」

那麼公園大道本來沒一號的麼﹖要不然原本的一號怎麼辦。

#5756 第十四章「西爾德瑞在十八歲的時候,就在全國A級設計課程拿下最高分」

應該沒這樣譯的,香港叫「高級程度會考」,新加坡叫「A水準考試」(這名字本身已經很直譯)。

#5792 「雇主永遠不會知道,對方其實不是住在那個指定地址,也不會知道對方其實無家可歸。」

其實僱主找人查還是查得到。當然無家者找的多是低薪工作,僱主哪有空查你﹖要找高薪工作的人,大抵都已經在工作,應該有家可歸。

#5806 「如果這項計畫得以大規模推行,這座城市中無家可歸的人,或許能夠得到一個海德公園一號的地址。我很喜歡這個計畫的「翻轉性」,無家可歸的人可以獲得億萬富翁購得的騎士橋區豪華地址。」

但這樣太誇張,僱主見到也不會相信吧。

#5943 結論「伯恩罕旅行到舊金山,想要激發人們對於該計畫的新興趣,但災後的舊金山只想要重建,而不是重新創作。」

這不是好機會。

#6111 「是根據公制?還是十公尺制?」

沒聽過甚麼「十公尺制」,是否十進制﹖但十進制不就是公制嗎﹖

#6129 「我究竟們是誰」應為「我們究竟是誰」。

#6334 致謝詞裡的保母也有幾個,似乎是中途換人。

星期六, 6月 25, 2022

港劇怪夢夢

這次是大台電視劇式夢境。

---

主角是陳豪,救生員。一開始是在一個離島沙灘上,一批救生員正在練習。
艾威是救生員的領班,但被一眾女救生員鄙視,視之為鹹豬手。

在開始練習前,艾提醒各人防曬重要,所以叫人一字排開,互相躺下搽太陽油。
然後艾說他們搽太陽油覆蓋不夠,於是親自向一個女救生員下手。

說是「鹹豬手」,但整個過程十分像大台電視劇,沒甚麼香艷。那十幾秒內艾手只是在女星頸後和肩膊位置搽來搽去,因為再落已是救生員T恤。

然後鏡頭一轉,眾救生員已開始實際練習。陳豪和一個女救生員(好像不是陳茵媺﹖)乘小艇出了海。

---

下一個鏡頭,兩人已經在一間小房間。

他們被其他船撞到落海,被經過的水警救起,於是他們坐在水警輪裡。那間是水警輪沙展的房間,沙展就在跟他們問事發經過。

然後水警輪回到離島,他們就上岸回家。

---

然後陳豪帶我回家吃飯(我不是觀眾嗎﹖),他家裡一如一般大台電視劇,都是人多勢眾。

那間屋更大(也是大台電視劇習慣),但非常奇怪,不是建在平地而是斜坡上。從門口進去後,都是向下走,就像一間很大的演講廳般,樓梯一直走下去,就有幾個平台,各自有房間(像一個個貨櫃屋,但外面是更大的演講廳屋),樓梯底就是大廳。

陳豪帶我去他的房間,房外就掛著最大教師工會的舊橫額。

我﹕吓﹖這也給你找到當紀念品﹖

星期六, 6月 18, 2022

動物衝進圖書館了


Don Freeman《安靜﹗這裡是圖書館》(Quiet! There's a Canary in the Library),林真美譯,台北﹕遠流,2012

很明顯又是有目的閱讀,要不然買本童書幹甚麼。更明顯的是見到「圖書館」三個字所以買。
小女孩為何會引了一大批動物跑進圖書館呢﹖又是如何收科﹖都是南柯一夢。

在下不如黃國軒君熟悉童書(有興趣的可看他每週介紹),對在下而言本書故事很簡單直接,所以也沒甚麼分析或感想可提。甚至小朋友太小,暫時也無法讀給他聽,所以也無法知道小朋友有何感想。

其實這是購買電子童書的試驗。

親身讀完後,我倒覺得童書還是買實體書較好。畢竟電子書閱讀器一般只有灰階,而現時有彩色的一般尺寸都較小、而且色彩未夠鮮艷(不過本書也不算用色鮮艷那種,比較像粉彩),難以吸引小孩。如果用手提或平板電腦開啟,又恐怕讓小孩太早習慣用發光屏幕。發光屏幕除了久看對雙眼不好(所以才要買電子書閱讀器呀),也不想他們太早被「太多姿多彩」的電腦吸引,對較平實、沒動畫的書本失去興趣和集中力。

沒集中力的小孩,日後也不會有耐性學習。無論學甚麼(就算沒成為讀書人),必須要對「悶」有點耐受,方能有所成就。

用實體童書,當然也有不方便的地方。例如售價貴、較大本的難收藏,如果去圖書館借又怕不乾淨。不過讓孩子在電子時代的洪潮下,先習慣接觸一些實體書,似乎也不是壞事。如果他們真的養成閱讀嗜好,在紙本書以外再給他們一部電子書閱讀器也不遲。

當然小朋友太小,無論對紙本書或者電子書閱讀器都亂丟破壞的話,又是後話了。

(方某人其他書評書介)

(如果閣下有興趣讀電子書,經本文連結 http://moo.im/a/0tuCPX 購買,本人將獲得平台回饋。當然看倌不一定要經這條連結買的。)

星期六, 6月 11, 2022

教養的迷思


Judith R. Harris《教養的迷思:父母的教養能不能決定孩子的人格發展?》(The Nurture Assumption : Why Children Turn Out the Way They Do, 2nd ed.),洪蘭、蘇奕君譯,台北﹕商周,2019

有點奇怪的是,我先讀了後著。在2008年已讀了作者後一本書《基因或教養》,反而現在才讀前著。現在見到這本書當然也是「有目的閱讀」,但由於先讀後著,對本書的論點不會覺得奇怪。

作者認為「心理學界主張父母教養方式對子女成長後的人格有影響,並無根據」,只是一直混淆了基因的效應。正如前言,這點很容易被誤解為主張「父母對子女沒影響」或者「怎樣對待子女都沒關係」,而且社會(甚至她的女兒)也不接受這種想法。
(她唯有解嘲說,根據她的說法,她的教養本來就無法影響女兒。當然這是開玩笑,因為本書主旨是「教養並不影響人格形成」,而不是「父母教養不影響子女教養方式」。)

作者指「子女日後所有問題都被歸咎為父母的責任,是近代才開始的習俗」,這點對西方社會或許正確,但對於東方(尤其是儒家文化影響下的東亞)社會,顯然是一直如是。儒家講求「日新」、「勤能補拙」,不接受「自力不能影響結果」的被動想法,而且一直強調父母教養的重要(所以「沒家教」才可用來罵人)。

不過作者對人格形成環境因素的看法,又從另一方面呼應了中國傳統。她認為小孩是從朋輩同儕間學習、並形成自我觀感,於是學校和社區對人格形成才是關鍵。雖然我不太清楚這樣如何直接影響人格形成,但這點恰好跟「孟母三遷」的故事相呼應,也解釋了父母拼命讓子女考進傳統名校背後「不知其所以然」的原因。

看完兩本書,其實也不太明白人格形成的具體成因。當然可能有些看倌會歸咎於譯者的緣故,因為其譯筆歷來爭議甚多,而且前後二著均出自同一譯者,故無法比較。譯者序言自稱「力求完美」固然有點諷刺(連「美國醫學會」、「馬雅」和「公學」都譯錯了),但有沒有大規模影響文意以致影響理解﹖那就要留待有閱讀英文原版的看倌指教了。

不過無論如何,我想作者有一點肯定是正確的﹕

#6679 「大自然讓我們去做她要我們做的事,因為做這件事很有趣。假如為人父母是件苦差事的話,你認為黑猩猩會去做嗎?「父母」應該是要享受為人父母的樂趣,假如你並沒有享受到這個樂趣,或許你太努力、做得太過頭了。」

發達社會生育率越來越低,除了大家經常討論的種種經濟和環境因素外,「為人父母越來越沒樂趣」會否也是原因之一﹖
像舊時中國父母權力大責任小,甚至殺死子女也可以(大清律例中子女不聽教令、父母「非理毆殺」者,也只是「杖一百」﹔如果官府認為不是「非理」甚至直接判無罪),固然不能接受。
可是反其道而行之,一樣失諸中庸。雖然父母的確有責任照顧好、教導好子女,可是認為父母要為子女的「任何問題」負無限責任,其實跟舊社會認為「父母可以控制子女一切」的邏輯,有何分別﹖都是遠離了父母能力的現實。(只是父母的「控制一切」由權利變成責任而已)

近日小朋友在玩具店碰倒昂貴擺設的事件,網民爭議就反映出這種兩極化傾向。要不是認為「他只是孩子呀」而父母毫無責任般,就是認為孩子出了任何意外(這次的小朋友甚至不是亂跑或者故意推撞,只是不小心碰到),都是父母教導不善。一味講樂趣而放縱孩子固然沒有好結果,但社會對父母責任無限上綱、動輒得咎,會否也是令「為人父母沒樂趣」所以生育率越來越低的原因﹖

社會像鐘擺般左右搖擺,就總是沒法取中庸之道。如何令為人父母多點樂趣,但又不變成放縱子女的「無責任父母」,恐怕才是關鍵。

(方某人其他書評書介)

(如果閣下有興趣讀電子書,經本文連結 http://moo.im/a/0gmrtD 購買,本人將獲得平台回饋。當然看倌不一定要經這條連結買的。)

---

筆記,或挑骨頭﹕

#33 推薦序「書中也一針見血地指出把孩子培養成神童最大的危險是他沒有同儕團體,他會失去與其他同年齡孩子遊戲所培養出來的正常關係。因此很多天才都很寂寞」

古來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

#73 譯者序「一個低層社會黑人的家庭搬到中產階級白人社區去住時,這家的孩子自然就變得跟中產階級的孩子一樣,溫文有禮,因為學校中每一個人都這樣時,孩子就有附和群眾的壓力,他自己就有動機想要變得跟其他的同學一樣。同樣地,白人的家庭搬到貧民窟黑人社區去時,孩子立刻也滿嘴髒話了,因為不是這樣,打不進同儕的團體,別人會排斥你,因為你跟他們不一樣。」

這樣不是暗含種族歧視﹖難道一個中產家庭搬去white trash社區就不會有同樣的問題﹖粗鄙因為那是貧民窟,不是因為裡面的人膚色白或黑呀。甚麼種族的小孩搬去任何一個種族的貧民窟,都同樣容易變得粗鄙,有必要強調那是「黑人」的貧民窟﹖
香港就連進地盤工作的工程師,也會被提醒要用點粗口,要不然那些工友會當你是外人不聽你講。

#76 「如今仔細校對,力求完美,希望這本書能為我們的教育界帶來一些新氣象。」

洪蘭說這番話未免有點諷刺,看看在下挑的骨頭就知道離完美甚遠。

#152 二版前言「為人父母者仍然是依照他們的文化規範,以憂心忡忡、勞力密集的方式來教養孩子,他們並沒有注意到我善意的忠告,或是因此而鬆一口氣,就連我自己的兩個女兒也是以那樣的方式養育她們的孩子。不過,我怎麼能期待影響我的兩個女兒呢?」

正如東方盛行儒家思想一樣,因為我們不願接受自己無能為力。

#224 一版前言「《美國醫生學會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應為美國醫學會,沒人譯成「美國醫生學會」的。

#236 「不能去使用大學圖書館的確很不方便,不過可以克服。公立圖書館也很有用,因為透過它我可以借到大學圖書館的書。我特別謝謝紐澤西州密德鎮圖書館的瑪莉‧波克(Mary Balk)小姐及紅河岸(Red Bank)圖書館的珍‧艾琴勞(Jane Eigenrauch)小姐幫我做館際合作的借書。」

公共圖書館員真的值得多謝,因為館際互借手續很麻煩的。

「我也感謝佛蘿倫絲‧麥茲爾格(Florence Metzger),她使我的家窗明几淨,還附贈她的歡愉與仁慈給我。」

特別要感謝家務助理,因為作者是長期病患。

#305 第一章「父母認為成不了大器的孩子,最後果然成不了大器。」

這是教育心理學的慣常說法。

#312 「教養的假設並不是邏輯上的公理,它甚至也不是大家所公認的真理。它是我們的文化產物——一個我們文化所珍視崇拜的神話。」

但應該也是絕大部分文化的共同信念,沒哪個大文明會說家教不重要。

#359 「凱洛格夫婦(Winthrop and Luella Kellogg)報告了他們豢養靈長類的實驗」

我想這個姓直接像商品名般譯成「家樂」就好。

#400「在大多數的社會中,假如兒童的行為跟大人一樣的話,那麼這個小孩會被認為是目無尊長、沒有禮貌的。」

或者,老積。這是方某幼兒園老師的評語。

#473 第二章「教養的假設純粹是學術界的產品。雖然它瀰漫在我們的文化當中,但它並不是民間故事;事實上(你在第五章將會看到),民間本來是不相信它的。」

在華人社會則不然,我們一向認為父母教養很重要。

#555 「我們開始收集資料來「驗證」(test;翻成白話文即為「證明」)」

嚴格而言實驗也無法「證明」甚麼,而只能推翻不對的假設。

#559 「假如我們每個變項採取五種不同的測量指標,那麼我們可以得到二十五種不同的配對方式,得出二十五種相關係數。這樣的話,即使是「只憑機率」(just by chance alone),我們也會得出一、兩個統計上有顯著的相關。假如連一個顯著的相關都沒有時怎麼辦呢?不要怕,所有的辛苦還是沒有泡湯。我們可以把資料分成兩半,然後再從中尋找。就像我們在綠花椰菜的研究中做的一樣,把男性和女性分開看,便立刻增加相關的機率,從原來的百分之二十五一下子跳到百分之五十了。」

所以好研究不應有太多指標。
開太多指標就像開太多藥的醫生一樣,就是因為沒信心找到一兩種藥可以達到效果,所以才大包圍。

而「把男性和女性分開看,便立刻增加相關的機率,從原來的百分之二十五一下子跳到百分之五十了」應該不是這樣計的吧﹖

#676 註35「在研究上,相關是否達到顯著是很容易看出來的,你只要找星號(*)就好了,統計的軟體自動會把所有顯著者用星號標示出來,這個技術稱為「心理星象學」(Psychoastronomy):專找星星即可。」

笑了。

#599 「雖然這個方法在研究智商上有點道理,但是在研究人格上,這個方法就一點道理都沒有了。我們可以很合理地假設聰明的父母可以增加小孩子的智商,但是我們不可以假設專制跋扈的父母也會使小孩專制跋扈;或許有這樣的父母,反而使孩子畏縮、膽小、被動。」

但認為人格不可遺傳也不見得合理。

#619 「事實上,孩子和父母在性格上的相關係數通常低於 0.50。孩子和父母之間的相關,已低到彼此基因的共同性就足以解釋所有的相關。」

其實這一點(父母子女間的相似是因為基因)才最重要。

#629 「假如馬克和他媽媽參加社會化研究的話,研究者會得到一個印象,認為馬克的媽媽太過保護。假如奧黛莉和她媽媽去參加社會化研究的話,研究者會認為她的媽媽管教很嚴。每一個研究者都只看到她跟一個小孩在一起

不識廬山真面目。子曰由也兼人故退之。

#957 第三章註53「2008 年,研究者發現了同卵雙生子之間有著微小的基因差異(Bruder et al., 2008),而這些差異對於人格特質的不同是否有影響,仍待觀察。」

我原本以為這是指表觀遺傳學上的改變而非基因改變,但看論文原來真的是。

#768 「一定有基因以外的東西影響著受試者的人格。假如是家庭因素的話,它的作用方式跟我們所預期的正好相反。它是使兄弟姐妹們更不相似,而不是使他們更相似。」

這正如生物的輻射演化呀。為減少競爭,在同一地區的生物往往會向不同方向演化,佔據不同生境,例如各自吃不同的食物,那就不用互搶。家庭中的兄弟姐妹也許亦如此,各自找適合自己的位置,免得跟另一個一樣毫無特色也吸引不到父母注意。
(雖然在後一本書中,作者指生態位原則並不適用於人格差異。)

#859 「在他的書中,他說三分之二的母親承認她們確實會偏心、比較偏愛某一個小孩,但是他沒有提到的是,大多數的媽媽偏愛的是老么。」

廣東人有謂﹕孻仔拉心肝嘛。

「小孩們是受寵愛的,但是當下面的弟妹來到時,他們就只好讓賢。」

因為那個更小,更需要照顧。

#913 原本的「些」應為「一些」,電子書檔後來更新了。

#1111 第四章「一百多年前,威廉.詹姆士就描述了在正常的青年和成人身上的「多重人格」(multiple personalities)」

其實只不過是「見人講人話」罷了。

#1337 「孩子也不告訴父母他們在學校被人欺負的情形。我在唸小學的時候,有四年之久,同學不跟我說話、排斥我,但是我父母一點都不知道。」

那麼我就不正常了。

有錢人的孩子跟貧窮人的孩子一樣,都不願意人家知道他的家庭狀況,因為他不希望自己跟別人不同。」

牙刷仔小夫算不算特例﹖

#1585 第五章「其二是丹西克所稱的那個「意識形態的教條」(ideological dogma),亦即成人的生活決定於童年的經驗。所以相信這個教條的人,就相信與父母有關的童年經驗可以決定這個孩子的後半生。」

前者沒錯,後者也不全錯,但前者不直接導致後者。

「現代的家庭是一個私人的、核心的,而且是以孩子為中心的家庭內生活。」

不是父母中心﹖

#1587 「他們甚至不知道自己兄弟姐妹比較私密不為人知的一面,現代的家庭成員很少而房子很大,每個小孩都有他自己的房間,隱私權(privacy)變成了現代人最基本、最不可為他人侵犯,而且是受憲法保護的人權了。但是隱私權實在是近代才有的觀念,「私人生活」和「公開生活」是最近才劃分的

也是歐美地區或者中產以上才成立,對很多歐美以外的基層家庭仍然不是這回事。(哪來有房間﹖所以吳敏倫才對那些禁止讓小朋友見到性交的法律嗤之以鼻,因為很多貧窮地區的家庭根本整家人睡在一起,怎可能避開。)

#1602 「所以嬰兒都是揹在背上直到他們會走路為止。」

故子曰「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
當然現在小朋友比以往早了懂得走路

「有些研究瓜地馬拉馬亞Maya)社區的人撫養孩子方式的研究者,告訴馬亞當地的母親說,美國的嬰兒是被帶到另外一個房間自己單獨睡的,馬亞的母親聽完之後個個驚駭極了。」

「馬雅」不是人所共知的譯名嗎﹖

#1626 「我們一方面希望孩子獨立,一方面又希望孩子在感情上與我們緊密地聯結在一起。」

現代父母的矛盾。

#1635 「當男人開始外出工作以後,婦女在照料家庭的角色上益形重要,養兒育女的重擔落到她們的肩上,成了她們的責任。」

那個年代男人在家裡也未必會照顧吧﹖

#1661 「有一個很合理的方式來對待孩子,那就是把他們當做成人來看待,用這種態度來替他們洗澡、穿衣」

古來中外皆如此吧﹖

#1715 「但是別相信這個鬼話,分娩絕對不是像這個樣子的。第一,對所有社會的女人來說,分娩是很痛、很困難的。」

除非是很早期,大腦未大幅增長的猿人。

#1814 「我一直不能忘懷當時我聽了這位年紀不比我大的老師所說的話,而沒有聽從我自己的良心,回去抱我的小孩,把她哄到不哭、陪她直到她覺得我可以離開為止。我聽從了老師的話,因為她是專家,她使我覺得她懂得比我多,她才是真正知道什麼對我的孩子最好。」

的確她經手的小孩比較多,至少經驗比較豐富。

#2012 第六章「有些人很會猜別人會怎麼做、怎麼想,但即使是沒有經驗的人也可以猜個八九不離十。」

這可不包括在下。

#2090 「關禁閉是最嚴厲的懲罰之一」

所以中國古代流刑僅次於死刑。

「因為「社會本能」(social instinct)本來就不擴及一個物種中的所有個體。」

故墨子無法成功,因為兼愛有其限度。

#2120 「但是自私的基因並不表示有機體是自私的,一個自私的基因可以包含完全利他行為的藍圖,假如利他行為是這個基因可以繼續演化下去的必要條件。」

所以自私基因的利他行為通常局限於熟人(這在原始社會通常就是親人),如果要把利他推及到陌生人,只能靠教育。

#2130 「人能直立行走也是突然發生的」

也不是那麼突然,露西並非完全直立的。

#2157 「在我們跟猿類分家以後的六百萬年裡,我們過的是「吃了這一餐,不知下一餐在哪裡」的狩獵採集生活。狩獵採集社會應該是很和平的,因為遊牧民族沒有領域可以爭,所以就沒有打的動機。」

狩獵採集其實不是遊牧,因為遊牧要養牧畜,狩獵採集是捉野生的。但兩者其實都有勢力範圍可爭,不過狩獵採集社會可養活的人口密度較低,競爭應該沒遊牧社會或農業社會強。

#2172 「珍.古德就觀察到,當黑猩猩分裂成兩個團體時,一隻名叫葛來亞(Goliath)的雄黑猩猩就做了錯誤的選擇而賠上了性命。」

站錯邊原始版。

#2188 「新幾內亞的某個部落就有世界上最多的「麻瘋病例」,另一部落則有世界上人數最多的聾啞人,或是「男性陰陽人」,或是「過早老化」、「成熟過晚」等等毛病」

可能是河川地形太強,把團體分得太細了。

#2201 「沒有毛髮其實沒有什麼好處,它唯一的用處是區分出「我們」和「他們」

也不必然,過往學者提出了不少猜測,例如由雨林生活改為於草原奔跑方便散熱,或者水生假說(這似乎比較牽強)。只是要驗檢誰對誰錯就非常困難。

#2222 「假如耶利哥城、艾城、瑪基大城、立拿城、拉吉城、和伊磯倫城的人能夠聯合起來對抗約書亞的話,不知道結果會怎樣。不過這些城為什麼都有城牆是有道理的,這些城裡的市民需要城牆的保護,因為他們不信任鄰城的人。」

就是合作很難,所以被逐個擊破。

#2253 「不論年頭的好壞,多樣化擴大家族的技術和知識範圍,這對整個家族的生存是很重要的。」

正如李佩材家族的後人,由金融(李國寶)、醫學(李國章)到法律界(李國能、李志喜),建制到泛民都有。蔡子強曾謂,他們家族是有意栽培成員走不同專業。(沒提及政見方面,不過有可能也希望多方落注吧﹖無論哪一行、哪個派系跑出,都能保證他們有成員在其中。)

#2521 第七章「(分開兩組小孩出現嚴重衝突後)研究者想出了一個很聰明的法子,他們告訴兩隊的隊員說,營區的給水系統出了問題,他們懷疑有外人來破壞

所以電影總要有外星人或者怪獸才能令人類團結。

#2542 「在自己的團體中確實存在著權力鬥爭和濫權的現象,但是一旦遠方地平線的敵人出現時,這些都會掃到地氈下去掩蓋著。

所以政府和政客最愛煽動民族情緒。

#2593 「類別使得組與組的差異變得更大,而組內的差異縮得更小。這種使組內同志彼此言行愈來愈像的現象稱為「同化」(assimilation)。人類的團體都會要求某種程度的「從眾性」(conformity)」

圍爐正是如此。

「孩子的團體會有各種方法來強迫成員們遵行某些不成文的規定。那些不能或不願遵行,或是有自己想法的人是會被除名、趕出這個團體,或被取笑、捉弄的。日本有句俗語說:「伸出來的釘子會被敲平下去。」

所以「槍打出頭鳥」。

#2635 「假如羅蜜歐(Romeo)和茱莉葉(Juliet)沒有自殺而且有了子女的話,那麼蒙太奇家族(the Montagues)和卡卜勒家族(the Capulets)就可能會在孩子受洗的那天一起出現、和平共存。當然,他們也可能不會。」

不會,因為「和親」並不包括私奔。「和親」是由雙方家長決定的,是有了和解的意願才會發生。

#2666 「人不跟自己的兄弟姐妹結婚不是因為法律的關係,而是因為他們不想要。在以色列的集體農場(kibbutz)長大的人,不跟同一農場的人結婚,因為在那裡,大家就像兄弟姐妹一樣。」

這說法常見,但解釋不到為何法律要禁止。
如果人們自己不想做的話,根本就不需要法律禁止。正如法律沒禁止吃屎。
要禁止就即是有人想做,但其他人(至少,統治集團)不想你這樣做。

#2891 註289「為什麼不是有雀斑的人和沒有雀斑的人、名字長的人和名字短的人呢?理論上說來,我們能夠歸類他人與自己的方法無窮無盡。平克(1994, pp. 416-417)從「相似性」來討論這個問題,做出結論說我們對相似性的感受一定是天生的。對於社會類別來說也是這樣,我們本來就會依某些方式歸類他人,特別是依年齡及性別。」

我想原因更簡單﹕因為年齡和性別會影響繁殖,雀斑和名字長度不會。所以以年齡和性別分類,比雀斑和名字長度更重要,亦更「顯著」。

#2718 「即使是猴子和猿類也夠聰明,懂得利用共同的敵人來削減組內的緊張。迪華爾曾經看到「野狒狒」(wild baboon)以發動對另一組狒狒攻擊的方式,來解決內部的紛爭。」

所以人類不可能沒戰爭。

#2929 第八章「我的小腿前面永遠貼著膠布。牛仔褲對我來說比較合適,只是那個時候他們還沒有開始做女生穿的牛仔褲。」

我多傷就純粹因為手腳笨拙。

#2944 「珍.古德描述過一隻成年的黑猩猩守在牠受傷快死去的母親身邊達五天之久,替牠趕蒼蠅,直到牠傷重死去為止。」

孝之始也。

#3005 「小時候有母親在身邊的猴子,長大後沒有同伴可玩時,也會有行為上的異常。哈洛報告說,這樣的猴子不會跟別的猴子玩,牠們行為的異常程度只比完全隔離長大的猴子好一點。」

這是我﹖
(因為小時候家附近也沒小孩可一起玩,只有回到幼兒園才會見到其他小孩,所以被老師評為很「老積」不像小朋友。)

#3051 「另一個不幸的族群就是因疾病而使他們從小就與人群隔離的孩子,他們長大以後也很容易會有心理毛病的徵兆出現。」

這很難排除是因為疾病本身的影響。

#3076 「如果一個嬰兒拿起一個球,另一個嬰兒也會拿起一個球。假如那裡只有一個球的話,第二個嬰兒會想從第一個嬰兒的手上拿走他的球。」

模仿為劫掠之始﹖

#3190 「我是 X 組的人

我不是 Y 組的人

從這個簡單的前提開始,我們的演化歷史就使我們傾向於喜歡 X 而不喜歡 Y。」

也許是要很不敏感的人才避得開。

#3204 「團體意識和私人關係有時會相衝突。例如在戰爭的時候,人們必須要選擇留在所愛的人身邊或是離開所愛的人去捍衛他的團體。每一個人在解決這個兩難問題上的選擇是不同的。」

所謂忠孝不能全。

#3233 「取笑是團體的最佳武器,它使全世界不附和的人循規蹈矩。那些不知道自己哪裡做錯,或不願、不能改的人,則被趕出團體。那就是我小學四年級以後四年的命運。」

也是我的命運。

#3370 「年輕的公黑猩猩會強烈地被大一點的公黑猩猩所吸引,即使大黑猩猩把牠們推開、拳打腳踢,牠們還是要跟著大的。這個情況在小男生身上也是一樣。小男孩喜歡跟著大孩子後面跑」

這不像我,反而像我遇到的鄰居,就算我們都被大頑童欺負,他們還是寧願跟著頑童走。某程度上也解釋了為何技安(胖虎)不會沒朋友。

「好朋友在團體中的地位通常差不多,所以地位高的人通常交的朋友比他年紀大,而地位低的人比較會有更小的朋友。」

這也很容易在我的朋友中找到例子。

#3798 第九章「義大利字 fiscale 是太嚴厲的意思」

還以為跟「法西斯」(Fascism)有關係,但看來不像。

#3827 「一個從香港移民到加州的中國父親感嘆他的女兒失去了中國人的認同

「華人」吧﹗後面說的是交友和婚嫁,不是國家或政治問題。

#3926 「他們對拍獄卒馬屁或打小報告的人是十分看不起的。」

我被針對的原因之一就是會告發他們違規。

#3941 「最常帶的是玩具動物、火柴盒大小的汽車、糖果和口香糖。」

譯者似乎不知道「火柴盒」(Matchbox)本身是個牌子,所以相信原文應該是指「火柴盒」牌的玩具車,多於描述車的大小。

#3984 「葛林說:「公立學校教育的目的不是學到任何有用的東西,或是學到任何東西,它主要是培養人格和情操,對社會有正確的觀念,交到正確的朋友。」以及學得正確的口音。」

英國的Public School是公學,那是昂貴的貴族學校,不是公立學校啦。

#4393 第十章「在人體的四十六條染色體中,四十五條是沒有性別差異的,男孩、女孩都有,只有第四十六條叫做 Y 染色體(因為它的形狀像個 Y),只有男孩才有」

其實生物學上不會這樣說,因為女孩也有四十六條染色體(但那也是X),我們一般會說二十二對是常染色體,最後一對是性染色體。
而且Y染色體叫Y也不是因為像Y,正如X染色體並不因為像X也不特別像X。染色體在分裂時需要複製,複製後未被拆開前,所有染色體看來都像X字。Y染色體跟X的分別在於比較短,所以複製後如果較短的那兩隻「腳」黏在一起,顯微鏡下看來或者會像Y。

#4450 「在大多數的社會中,男人和女人的差異遠大於在我們社會中的差異,而這個差異的形式在全世界都一樣。男人居於領導和權力的地位,女人照管別人的需求。」

應該說,就算在母系社會(女性有領導地位),也不是女人去打仗,性別的社會差異仍然存在。即是說,男女的社會差異,不純粹是甚麼「父權社會」的建構。

#4468 「因為孩子沒有「男性」的類別,所以他們把自己放在「男孩」的類別裡,他們以其他男孩的行為來塑造自己的行為,而不是以男人的行為為模仿的標準。這也就是為什麼男孩子看到他自己的父親換尿片不覺得怎麼樣,但是假如要他做這件事的話他就認為自己完了。」

其實也會模仿大人,只是效果沒同輩那麼強。

#4503 「有娘娘腔的男孩處境特別困難,因為其他的男孩子會嘲笑他、捉弄他。一旦他們升到一年級,女孩也不跟他們玩了,通常他們是孤獨長大沒有朋友的。」

我就是這樣。

#4597 「當男孩子不在旁邊時,女孩子的行為就不女性化了。這是一些研究者在觀察十二歲的女孩打躲避球時發現的。」

女校亦然。

#4898 第十一章「老師的權力有一大部分來自於她可以把學生放在大家注意力的焦點上;她可以使一個學生成為大眾的笑柄,或大家羨慕的對象。」

這倒沒想過。

#4910 「現在你可以了解為什麼能力分組會有它的效應存在了。當老師把全班學生分成閱讀能力好的跟閱讀能力普通的兩組時,好的就會變得愈好,而壞的就會愈壞了。」

Big fish small pond effect 的另一解讀﹖

#4960 「我認為這種同舟共濟的精神是為什麼亞洲的孩子在很多學科上勝過美國孩子的主要原因。當班上沒有反學校、反學術的心態,當每一個孩子的潛都能發揮出來的時候,老師就可以大展鴻才了。」

那麼日本當個人主義取代集體主義後就開始學級崩壞﹖

#4981 「美國的孩子在小班教學中學得比較好,這很可能是老師比較容易把小班變成一個團結的團體,小朋友也比較不容易分裂成相互對立的團體。」

新鮮的想法,也解釋到歐洲國家顯示「進一步小班」沒用的研究。因為團體只要縮到那個程度就夠小,再縮小也不會有「更團結」的效果。

#5084 「他在新學校的前一兩個月不會這麼有壓力、這麼辛苦,但是他的英文會學得一樣快嗎?」

但另一方面看,上學就只為了英語流利嗎﹖

「團體社會化理論可以解釋為什麼雙語輔助計畫會失敗。它會失敗的原因是它製造出另一組與原來的學生團體不同的學生,這組學生的常模包括不說英語或說得比較不好。」

正如中國人去到外國喜歡聚居以便不用講外語的習慣。

#5106 「學校中雙語輔助教學計畫使得小孩得以與他說同樣語言的人一起上大部分的課。

教訓是不能讓他們一起上大部分的課,只能是少部分。

#5145 「假如他家的電視是從清晨一直開到深夜的話,這個孩子對閱讀的觀念就會跟家中有許多書和雜誌的孩子不一樣了。」

但我家是兼具兩者,而我同樣喜愛閱讀。

#5542 第十二章「同儕壓力不是逼你去附和大家,而是一種欲望,希望去得到一個跟團體認同有關的經驗;青少年很少需要被逼去附和團體的常態行為。他們在童年期就知道該怎麼做了。」

看來阿斯伯格也有好處。

#5576 「媒體把抽菸塑造成反抗和冒險,好像是在說「我不在乎」,這使得抽菸對青少年更具吸引力。我看不出有什麼方法可以解決這個問題,除非電影和電視公司都願意停拍電影明星抽香菸的場景(不管他們演的是好人還是壞人)。」

所以香港就限制了。

「大幅提高香菸的價格可能會有一點效,至少這會減少嘗試的人數,上癮的人數也會相對減少。」

毒品也很貴。當然吸毒的人少於吸煙,但顯然減少也有限。

#5635 「童年期和青春期是行為養成的時候,而伴隨這些行為而來的內在思想與情感則會跟隨這個人一生。大人的性格是很難改變的。……到了成年以後,有些人想去改變他們說話的方式或舉止行為,往往要花很大的力氣,因為改變是非常困難的。這些大部分潛意識、不自覺的行為,就是本書所要談的;」

這令我想起徒弟。就算在青春期,要改變自己也不易。他是少有的一個。 

#5691 註615「顯然對於媒體的影響我錯了。在我寫下那些文字後,媒體暴力持續增加,然而犯罪事件卻減少了。」

善莫大焉。很明顯大家一向都是把整個社會的責任推卸到某些事情上。

#5798 第十三章「在卡爾出生之前,麥克厄尼太太從早到晚整天看小說。她的腦海中充滿了犯罪的細節。」

咁都關事﹖胎教也沒那麼離譜。

#5811 「啊哈!書面的證據,所有會胖的食物都是爸爸叫你吃的」

懷疑譯錯,可能是直譯。但這裡文意顯然是指「證據確鑿」。

#5823 「胖和瘦的遺傳性,比人格特質來得高,大約是七十。但是重點是基因以外的體重差異,不應該怪罪到家庭環境的因素上。目前沒有任何的證據可以說明父母的行為對孩子的體重有長期的效應,但卻有很好的證據顯示說兩者之間沒有這樣的效應關係。」

好像忽略了表觀遺傳學(epigenetics)的研究﹖

#5878 「道德就像其他習得的社會行為一樣,是跟習得時的情境有密切關係的。

所以像行為經濟學,在不同的情境就會不同。

#5902 「職業罪犯通常都有我前面列出來的那些人格特質:攻擊性、不害怕、沒有同理心、尋求刺激,這種人在每個社會裡都有。」

「職業罪犯」,無端加個「性」字會與「性罪犯」混淆。或者叫「慣犯」更貼切,因為這些人不一定是以犯罪謀生。

#5911 「是不是有人生下來就是壞人,性本惡呢?比較委婉的說法是,有些人生來就有些個性使他不適任大多數的公義工作。」

也不一定,有研究說不少各界領導都有反社會傾向。反社會傾向可以是壞事,因為可以破壞規矩﹔但也可以做好事,例如打破常規開創新局面。一個反社會傾向的人更有能力打破其他一般人的慣性,只視乎他用來做甚麼事。

「演化有時所選擇的一些特質,當發展得過頭時,就變成損失(liability)而不是資產(assets)了」

這裡似乎應該譯成「負擔」或「負債」。

「職業性的罪犯不像是成功的狩獵人,他們的智力通常是在平均值之下。我認為這是有希望的象徵:這表示理智可以蓋過衝動的脾氣。」

又或者,找到法律漏洞來玩,做不犯法的狩獵。

#5925 「不跟生父和生母一起住的青少年輟學的機率比較高,而且遊手好閒、既不做事也不上學,女孩則比較容易在中學時就懷孕。」

也可能父母本身就這樣,所以把心理問題遺傳給子女,是否一起住也一樣。

「那些沒有父親而過得比較好的孩子是父親死亡了的。麥克拉娜漢說:「與寡母一起長大的孩子,比其他單親類型的孩子好得多。」事實上,在有些研究中,他們跟父母雙全的孩子一樣好。」

難怪香港女人愛稱丈夫為「死佬」。(笑)

#6097 「使他們自己的研究清楚地顯示出,除了基因沒有別的方法可以解釋,但仍然要去貶低基因的重要性,這點很令人不解。」

行頭之別,山頭主義。

#6199 「有某些人格特質的人,比較會去做冒險的事,而這個人也比較會有不好的人際關係——不只是跟他父母,跟所有人都是如此。」

想起紐西蘭那個犯罪節目,有個殺人犯就是這樣。

#6225 「小孩會把外面世界的行為帶回家來,但是他們不會把家裡的行為帶到外面去

我會,結果撞板。

#6490 第十四章「身為鋼琴老師的養母確實教了,但是沒有堅持孩子學下去

也可以是堅持了反而令強子厭惡呢。

#6525 「我曾經談到為什麼在功能上家庭通常不是一個團體。我曾說過,在今天北美、歐洲的家庭中,「家庭」並不是一個顯著的社會類別,因為除了它之外,並沒有其他競爭的團體會帶出家庭的團體意識

因為「家庭」本身沒敵人,所以「講家庭價值」的人才要找一個(如同性戀)﹖

「以中國而言,在民國以前,個人犯的罪就是全家所犯的罪,家中的兄弟姐妹及子女都被牽連(所謂株連九族)」

只是謀反之類的大罪才有株連,但犯其他罪也會令家人同被責備。

#6535 「童年時期在家中所做的事業、政治或宗教的選擇,是會影響一生的。這些可能會被帶到同儕團體去,但是不會被同儕所改變,因為小孩子是不會去注意或在意這些的。」

所以我應該令學生不在意成績嗎﹖

#6571 「孩子在聰明孩子多的班上學到的東西會比較多,在犯罪率低的社區中也比較不會惹事生非;但是一個智力在中等以下的孩子如果所讀學校的同學都是中上智力程度的話,比較會被同儕排斥。一個來自貧窮家庭的孩子,處在一個大家都很有錢的地方會覺得不自在。」

直資學校的問題。

#6588 「我小的時候常搬家,也有過四年被拒絕的經歷,無疑地,假如這些事情沒有發生,我一定是一個截然不同的人。我可能會成為一個比較會交際但也比較膚淺的人,不過絕對不會是一個作家,因為要成為一個作家的先決條件,是要願意花很多時間獨處。」

我也搬了三次。

#6603 「在密伍中學,科學是交朋友的一個好方法,有野心一點都不羞恥,這所學校許多學生是移民之子。他們把父母對教育重要性的觀念帶到同儕團體來,而且這些觀念都被保留住了,或許是因為大多數的同儕父母都有這個觀念。密伍中學的學生沒有分裂成兩個對立的團體——喜歡上學或討厭上學。像這樣的學校應該仔細地加以研究,看看為什麼它會成功。我無法給你答案。」

這種成功無法廣泛複製,因為附近的好學生都會給它囊括了。
其他學校收到較多不著重學習的學生,互動的生態就會回到慣常那種。

#6626 「一份對大學女生的研究指出,那些自尊高的女生常低估了懷孕的可能性;這些女生並不想懷孕,但是她們的自尊使她們相信「這種事不會發生在我頭上」。」

「冇咁好彩既」。
人本來就有自視過高的傾向,自尊太高的人只會更嚴重。所以有種說法,悲觀的人反而是估計比較務實的人。

#6655-6665 「嬰兒有著驚人的適應能力。大部分的美國嬰兒都可以適應得很好,能夠自己一個人睡;但是有些則不行。所以當你告訴為人父母者,嬰兒可以跟他們一起睡的時候,有些父母會大大地鬆一口氣。」

但會令另一些認為自己失敗。

#6679 「大自然讓我們去做她要我們做的事,因為做這件事很有趣。假如為人父母是件苦差事的話,你認為黑猩猩會去做嗎?「父母」應該是要享受為人父母的樂趣,假如你並沒有享受到這個樂趣,或許你太努力、做得太過頭了。」

所以現在生育率越來越低了。

#6711 「非洲的一個小男孩為了從黑猩猩的嘴裡把他的弟弟搶回來,自己卻受了重傷,差一點為了救他的弟弟而送掉自己的命。他的母親叫他負責看管弟弟,這是任何一個美國母親連做夢都不敢想的事,但這個孩子很嚴肅地接下這個責任。在傳統的社會裡,兄弟姐妹不是敵人,他們是盟友。」

但兄弟鬩牆亦自古有之。

「不知為什麼,專家總有辦法把養育孩子的快樂和自主性拿走,把它變成一件苦差事。」

其實祖父母也可以。

#6884 第十五章「或許這就是我們這個時代的現象:把事情推到極限,甚至超過了它邏輯的上限。」

自古皆然。

#6896 「下面是一些研究者應該要追問的問題:……形成一個團體需要多少時間?」

觀乎前面提及的實驗,應該很快。

#6904 「這就是馬克思主義主張身為父母的方法——根據他的能力來判定他的需求。」

雖然這裡的確是「按需分配」的意思,但有必要去引馬克思﹖

#6930 「我把社會化看成玻璃的漏沙計時器。開始時是一堆各不相似的人,在他們擠過中間的漏斗時,被團體的壓力變得很相似。到成年後,壓力減少了,他們又逐漸變回他們自己。人活得愈老,行為愈奇怪,因為他們不再去掩飾自己的不同點。」

即是那些廢老、老海鮮、怪叔叔﹖

#6942 「這個嬰兒在十二個月大的時候,就懂得說「奶奶」(Nai nai!),向她的父母要牛奶喝(這是個中國女嬰)。」

「華人女嬰」吧,誰知道她是否中國人。
而用「奶奶」(nai nai)指牛奶顯然是廣東話,普通話的「奶奶」是另一意思。

#7090 附錄一「(譯註:meta-analysis,收集多個同樣主題的研究,利用統計方法加以客觀的整理分析量化,將多個研究結果重新整合做系統化的分析,使其意義化)」

「使其有意義」吧。

#7203 「醫學研究者所謂的「黃金標準」(gold standard)。這個黃金標準是大型(至少一千個病人)、隨機取樣、雙盲法、研究者與藥廠或利益團體沒有任何的掛鉤。但是這種研究在我的研究領域中是很少見的!」

這很自然,因為醫藥比較受重視,較能取得資源做大型和複雜的研究。

#7586 附錄二「究竟是因為自信的女人比較美麗,還是因為美麗而產生自信?」

很難相信是前者。

#7599 「另一個有趣的問題是,為什麼在某些國家中,男孩和女孩的口音聽起來會略有不同?」

例如日本﹖

#7720 參考書目。很難理解為何這裡會全部變成截圖﹖像內文般讓人可以選取搜索有那麼難﹖

星期六, 6月 04, 2022

傳統倫理的盲點


Max H. Bazerman、Ann E. Tenbrunsel《盲點》(Blind Spots : Why We Fail to Do What’s Right and What to Do about It),葉妍伶譯,台北﹕先覺,2021

甚麼盲點﹖這不是平日視覺測驗揭示的那些盲點。
本書是講心理學,但不是講一般心理盲點,而是倫理相關的盲點。

自從企業弊案頻生後,各大學商學院回應公眾批評,紛紛加入倫理道德課程,企業也花資源設置合規系統。可是弊案卻繼續發生,究竟是哪裡出了問題,讓學生學過種種道德困境、企業又設置了操守守則和合規系統,仍然會出事﹖

作者是商學院教授,負責倫理課程。他們認為問題不純粹因為「他們貪心」,而在於所有人心理都有盲點。這些盲點令我們看不到潛在的道德衝突,而且忽視自身的道德缺失,明明有做缺德的事,卻仍然認為自己道德水平較其他人高尚。這並不是商界人士專利,而是人類共有。這些心理盲點本來是我們演化背景形成,讓我們保持心理健康,卻對社會造成諸多問題。

本書的內容,其實比推薦序所指的更寬廣。解決問題的關鍵,並不在於重複中華傳統的「君子唯義」口號(這只會延續虛偽),而在於真正了解自己的弱點、組織的潛規則文化。讓敢於發現和針對問題的人(而非讓靠缺德賺到盈利的人)得到獎勵,領導以身作則並透過組織中的關鍵人物傳播合符道德的價值觀。如果管理層不急於求成,員工能從容策劃、不用只追趕指標,也可以減少道德問題。我們甚至可以借用大眾心理盲點,來推廣更合道德、對環境更有利的政策。

當然,這些聽起來還是有點「虛」。因為要企業合符道德,員工就要從容處事。員工要從容就要管理層自制,不下過分的時間和盈利指標。管理層之能從容,也要董事局或股民願意支持、不急功近利才成。如果我們膚淺得只看企業盈利或者機構的某些KPI,自然會對管理層造成壓力,管理層又會對員工施壓,員工為求自保就會便宜行事,損眾利己的弊案自然不能避免。

(同樣的道理,政治上一樣成立。正如《扭曲的正義》指出,選民喜歡看大騷,政客自然會投其所好,警方高層自然也就樂此不疲製造各種「專案」和「指標」交貨,讓基層員警不務正業。最終受害的仍是包括員警在內的大眾。)

問題是,我們大眾能否擺脫膚淺﹖這已經不只是「商學院」範圍的問題了。

正如學校。家長想小孩「贏在起跑線」、官方也愛「本埠成績世界第一」的新聞,自然就會向教育系統和學校施壓,然後校長向教師施壓,最後就是教師操練學生。最後家長投訴孩子功課壓力太大,又有何用﹖廢了升中試,就會有學能測驗﹔廢了學能測驗,又會有TSABCA……原本用意良好的制度,最終都會變成勞而少功的操練。有多少社會能像芬蘭人那麼看得開,自道拿世界第一未必好﹖
心態不改,在制度上小修小補,就像作者所言,只會被規避開去,不會解決問題。

(方某人其他書評書介)

(如果閣下有興趣讀電子書,經本文連結 http://moo.im/a/3cgisG 購買,本人將獲得平台回饋。當然看倌不一定要經這條連結買的。)

---

筆記,或挑骨頭﹕

#74 推薦序「忽略了絕大多數不道德的行爲是在不知不覺間發生的。而作者提出要強化「道德覺知」,克服「倫理盲點」,才能有效減少不符合倫理道德的行爲。」

除了道德理性

「「獨善其身」才能「兼善天下」、先「內聖」才能「外王」」

關本書甚麼事﹖

「也是傳統道德教育無效的緣由」

如果推薦者把本書內容說成中華傳統道德觀已相通,那麼傳統道德教育又何以還有問題?那即是其實中華傳統道德教育本身也有書中指出的盲點囉。

#84 「尤其是去察覺「代表理想」和「代表欲望」的兩個自我。這兩個自我跟中華文化的「君子唯義」和「小人唯利」不謀而合

這豈不是走回頭路﹖作者有叫人「毫不利己、專門利人」嗎﹖
別忘記作者其實是為商學院教道德的,商學院就是要賺錢,你可以跟學生講「小人唯利」,叫他們不要賺錢﹖
把義利看成矛盾,只會令人虛偽,假裝利人實質利己。我們應該追求的是義利之合、利不違義。
其實孔子早有明訓﹕「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即是合義而富貴就不是浮雲,而值得追求。「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孔子只講「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沒虛偽到說「君子唯義、小人唯利」,好像君子不應求利般。

#417 第一章「這種種措施都是為了鞏固投資人的信心」

加強監管是鞏固投資者信心,然後有人(當然又是市場原教旨)說是降低效率。

「傳統的倫理觀和訓練方式都不理解我們無意卻可預測的認知模式,就是這種認知造就了不符合倫理道德的行為」

正如行為經濟學揭示了我們「可預測的不理性」(Predictable irrational,《誰說人是理性的》英文原書名)。

#435 「和另外一群不能把答案卷碎掉的人相比,可以碎掉的人平均答對的題數比較多

誰說人是誠實的》有提及。

#463「他不但拿自己的錢和家族的錢來投資馬多夫」

即是這人是為利障目,所以才「看不到」馬多夫有問題。

#466 「人震撼」應為「令人」

#483 「只有在移除部門間的界線後,才能清楚看到每個決策的道德影響力」

高層本來應該有跨越部門界線的視野,從宏觀角度去看整件事。
問題是很多時候身處高層的人也未必有這種高質素。

#512 「順勢療法的醫師相信你應該少用侵入式療法」

問題是他們根本不是醫生!

#528 「他們沒意識到自己所受的訓練、動機和偏好都會讓他們無法提出客觀的建議」

所以應該先去問家庭醫生?家庭醫生不是接受專科訓練,理應更能平衡考慮各專科方案的優劣。

「查克.葛拉斯里(Senator Charles Grassley)」

為何Charles會是查克﹖

#550 第二章「他們就要自問是否有權利把別人推下橋?」

書中指結果論主張「推一個人下橋可以救更多人,就值得推人下橋」。
但我也可以用另一角度講「結果」,「一個可以隨便推人去死的社會」是否我想要?
正是我主張「義利之辨是長線和短線利益之別、長線而言義利應當相合」,這裡所謂「結果論」其實也是短視遠見之別。當你把著眼點放在「長遠的社會制度」而非「某一件事救到幾個人」上,「推人下橋」就不是值得支持的事,因為我也不想有朝一日成為被推下橋的人。

#553 「當代哲學家認為哲學思考是道德教育的核心,會讓我們成為更好的公民,也會讓我們獲得勇氣,願意為正義挺身而出。」

哲學思考可能會令人更好,但不會令人更有勇氣,那是天生的。
一個人明白甚麼是「正義」,和他是否有勇氣去堅持「正義」,是兩回事。

#609 「道義倫理學」

道德倫理學﹖

#627 「儘管在兩個情境裡,總裁唯一的目標就是要賺錢,大家都是靠這個決定的「副作用」來判斷總裁的意圖。研究受試者讀了第一個情境之後,知道這個專案能改善環境,只有二三%的人認為總裁有意協助環境。相對地,八二%的受試者在讀了第二個情境之後都認為總裁刻意傷害環境。但明明兩個情境中,總裁的意圖都一樣」

因為「不顧環境會受損」而做事本身已屬魯莽的犯意。

#649 「研究人員發現「認知忙碌」的受試者說謊的機會比較高,思緒沒那麼龐雜的受試者比較不會說謊」

所以不要讓自己太忙,實為真理。
忙碌不只會損害我們的身心健康,甚至會損害道德。

「受試者說謊多數是為了避免損失(賣不掉),而非為了收穫(賣掉)。」

又是「損失規避」的心理。

#679 第三章「在二○○八至二○○九的這個學年裡,權貴名單裡申請者的錄取率是七七%,而所有申請者的錄取率是六九%。這些需要關說的申請者,他們高中的排名和標準測驗的平均成績都低於其他被錄取的學生

不低於別人就不用靠關說了

「因為校錄取了」應為「校方」

#692「如果你有人脈,在伊利諾州,走到哪裡都有好處」

即是眾所周知的腐敗,還說甚麼美國夢?

多數常春藤盟校每年錄取的新生裡,有一○至一五%的比例都是因為家族中的長輩是校友。就算是在公立學校,資金來自納稅人,像是維吉尼亞大學也有這種世襲系統」

直資學校計分制正是如此。

#725「文章〈公有地的悲劇〉」

同一個故事,左翼看到重點是需要集體管理,右翼卻看到私有產權。尤其市場原教旨的口吻,好像把所有「公有」的事物化為「私有」就會得到良好保護。
先不說原本公物「為何可以」變成只供個別人享有的私產,其實私有產權主也可以拿得比環境所能負荷的多。當然,私有業主比較有動機去保護自己的產業,這是事實。但這不代表他們真正了解如何保護、也不代表他們自身利益出發而選擇的方式,真的就是符合大眾利益的方式。
退休保障是「私有」的吧,很多人仍會因為心理上的折現比現實的大,而忽視未來投資、只顧今日享受,所謂「私有產權」的「保護」,其實也可以一模一樣。坐擁私產的大地主或資本家,不見得比一個忽略退休投資的普通人聰明很多。

#729 「使問題惡化的原因並不是我們想要不公平的欲望,而是我們缺乏客觀面對資訊的能力

也不全然,人類的確不乏不公平(想比別人優越)的欲望。
只是同時我們又很習慣把自己(或自己人)「秤先啲」,總覺得自己要得多一點才算「公平」(而結果其實並不公平)。

「濫捕是另一個自我中心造成社會困境的例子」

還以為又在講警權呢。(其實是講捕魚)

#820 第四章 「到研究人員發現若讓大家在做了不道德的行為之後洗手,他們就不覺得自己那麼需要彌補那個不道德的行為了(例如,原本他們覺得要去當義工,洗個手就免了)」

所以不少宗教都有這類「淨身」儀式,就是讓人洗脫背德感。

#830 「我們之所以會膨脹自己的道德感,是因為我們傾向做個「竄改系史學家」

所以歷史修正主義(維基百科指應稱為歷史否定主義)大行其道。

#850 第五章「奈瑟在康乃爾大學的學生裡,只有五分之一的比例注意到了這個女人。當我們在企管碩士班和高階主管班播放這部影片的時候,注意到這女人的學生比例更少

專業訓練會收窄注意範圍,集中力提高了,但更難發現「不在計劃中」的事。
故曰愚者闇於成事,智者見於未萌。

#863 「如果有個因素會讓你對於別人失德的行為閉一隻眼,那其實你根本看不到那失德的行為。「動機型閉一隻眼」就是在描述很多人經常都沒辦法注意到別人不道德的行為,因為看清楚了,自己就會受傷害

就像電視劇裡老公出軌的闊太寧願不知道

#879「童」應為「孌童」。

#921 「人類的不道德行為通常就像發生在斜坡上。當自己打出擦邊球,我們都會幫自己找臺階下,然後允許自己慢慢地做出愈來愈不道德的事

小時偷針大時偷金。

#950 「「結果偏誤」指出我們在評估決策人員所採取的決策過程時,會把結果納入考量,但這做法在邏輯上說不通」

「殺一批人換來二十年繁榮穩定」這一類的結果論正是如此。

#965 「庫什曼和他的同事發現在美國多數州裡,麥特的刑期都會比強恩長很多。換句話說,法律重視結果更甚於犯意。」 

這是意圖謀殺對誤殺,重點是真的死了人吧。
總沒理由「想殺人但沒殺到」會判得比「無意但殺了人」重吧﹖

#975 「可是戰事告捷的時候,美國對於出兵的批評很少,等到戰爭一直拖下去,才開始有愈來愈多人質疑布希政府戰前的戰術,像是在沒有根據的情況下就宣稱伊拉克有大規模毀滅性武器」

正如日皇裕仁對戰爭的看法,只要軍隊打贏他就不介意軍隊越權行事。

「我們通常不會注意到不道德的行為──只有在發生傷害之後才加以譴責

尤其是傷害了自己。

#978 「立法委員」應為「國會議員」,這是美國耶。

「「可識別受害者效應」就是說如果受害者不是一串統計數據,而是活生生的人,那麼大家會比較關心和同情。可識別的受害者是特定的人」

故竊鉤者誅,竊國者侯。因為鉤有物主,國無實體。

「國際基金會利用時差來爭取價差,這合法但違反了基金交易的規定,因為這種靠反應時間來獲利的方式犧牲了長期持有者的利潤。」

有這種規定﹖

#1004 「我本人與企業將受法律和合約所規範,我理解並遵守其中所有的文字與精神。」

如果你不遵守法律和合約,自有法庭執行,根本不用放進宣誓裡。

#1057 第六章「獎勵系統通常立意良善,卻沒有效果,因為獎勵系統的設計者在建構系統時,並沒有預期到員工會有什麼反應。獎勵系統把事情想得太簡單,只注意一項目標。若獎勵系統沒有考量到員工會如何達成列出來的目標,就會催生出意外的行為舉動

這根本是行為主義的模式。把人當成巴甫洛夫那隻狗,搖鈴就會跟著流口水。問題是人的反應通常沒那麼簡單,所以成功的立法者,通常不是方某這種一板一眼的人。

#1074 「除了合規系統會失靈之外,受到合規系統約束的人通常也會想辦法讓這些系統發揮不了作用

正如中國把衙役地位貶低,沒有令他們不濫權受賄。

「合規系統最危險之處在於扭曲了別人的決策過程。忽然間,員工不會想著要做出對的事,而是專心計算合規和不合規的利弊得失差多少──然後用計智取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
也難怪寫推薦序的仁兄會認為本書在呼應儒家倫理觀。

#1101 「追溯到形成社會之後、人類演化出來的心智能力,相對地,因為正式系統和演化無關,就會比較刻意、比較沒有影響力

某程度上也是一種「教養的假設」,我們強調教育是順應人性,但同時一向也是跟本能作對。因為如果完全依賴本能去思考,那就不用教了。所以反過來說,教育所得的東西,未必有本能那麼強力。

#1120 「甚至還半夜排放污水」

美國的工廠也這樣,難怪強國五毛振振有詞用臭蟲論

#1122 「然後取得了報案電話的錄音。他把錄音帶去上班,「因為大家都想知道誰告密,」他在聽證會說:「我播出來後說,『就是他』。」隔天,十一月二十二日,孟非爾(指控偷竊的人)的屍體就被發現沉在紙漿槽的下方」

問題是為何他會拿到報案錄音﹖即是警方也很有問題,偏幫公司。

#1144 第七章「柏拉圖最適境界」(Pareto-optimal)」

帕累托/柏利圖不是柏拉圖(Plato)啦。
(就算維基百科顯示台灣是這樣譯,也不正確,因為這樣會導致兩個譯名混淆。)

#1147 「中國早在一六一二年就禁菸了,柏林在一七二三年禁菸」

那是鴉片煙﹖

一七六一年開始有人懷疑菸草和癌症之間的關連。一八五八年則發現了抽菸斗和口腔癌之間有顯著的關連

那麼早﹖

#1198 「企業不得雇用替他們查過帳的會計師」

恐怕企業也會互相介紹會計師,似乎由企業交徵費,證交會分發會更獨立。

#1211 「前總統布希為了回應這些弊案,在二○○二年七月三日簽署了《沙賓法案》,要求上市公司提供許多種報告,很多高階主管都認為市政府過度監管」

應為「聯邦政府」。

#1213 「終於在一九三○年,全球氣候變遷被各界正視為一個新興的問題。可是當氣溫下降之後,大家對這問題就沒興趣了」

那麼早﹖還未有探測器上金星耶。

#1222 「「憂慮的科學家聯盟」(Union of Concerned Scientists)」

科學人雜誌另有個譯名叫「科學家關懷聯盟」。

#1224 「全球平均氣溫在下個世紀將繼續上升」應為「本世紀」吧﹖

#1234「如第六章所述,組織裡的獎勵制度會把員工的注意力引導去實現特定目標,導致他們忽略其他重要的目標。我們的政治制度也有獎勵機制,會產生類似的問題。許多政客都追求連任,而百姓會低估未來要付出的代價

問題是就算獨裁政權也不一定更有遠見,因為他們也要衝短線目標維繫支持者(通常是大企業或軍隊)

#1246「受創最深的人有時卻是最直言不諱為這些系統辯護的人

如藍絲和小粉紅,明明自己也是在鐵拳底下,卻誤以為替建制辯護可以分享趙家人的榮耀。

#1248「(一)鼓勵合理的懷疑、混淆視聽;(二)聲稱需要尋找確鑿的證據、(三)改變事實的觀點」

疫苗懷疑亦然。

#1274 「要達成結論來推動大規模變革不需要確鑿的證據,因為審計就是應該要獨立、吸菸的規範就是需要調整、氣候變遷就是需要有效的回應。如果我們花時間等明確的證據出現,通常會等太久」

正如你等到疫苗證實完全安全,已再用不著

#1314 第八章「社會上最聰明和最愚蠢的人數很少,那麼按照孔子的標準,幾乎所有人都可以改變」

OK。

#1325 「菲律賓的農民把錢鎖在一個他們打不開的「保險箱」裡,就算扣掉了買保險箱的開銷,他們還是因此存下了不少錢」

豬仔錢罌與之焉,正如《金錢心理學》的啟示。

#1335 「要鼓勵抽象思考,有個策略很有用,那就是想像你死後別人會如何描述你和你的行為

「自由人,至少想到死」這句話似乎還可以引申出另一重意思。

「「媽媽牌石蕊試紙」。當你面對一個誘人、但可能是不道德的選擇時,問問你自己,是否願意把這個決定告訴你媽媽(或你爸爸,或其他你發自內心尊重的人)。你能輕鬆地走到你媽身邊說:「你知道嗎?為了得到那份工作,我騙他說還有其他公司要雇用我。」」

問題是媽媽可能真的不介意你為了工作講大話。

#1342 「找個值得信任的朋友或同事」

子曰﹕忠告而善導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

#1352 「道德「污水坑」」

有些人自詡的道德低地

#1391 「把價值觀傳遞給關鍵人物,尤其是能接觸、控制資訊和員工的人,例如行政助理通常是組織裡最有權勢的人之一

也不只是學校如此。

#1407 「在預設不捐的國家中,器官捐贈同意率只有四.三%至二七.五%。而預設捐出的國家,器官捐贈同意率則在八五.九%至九九.九%以上

因為人多數怕麻煩(雖然只是填表,除非真的很反感要退出,否則懶根主導),也不想提起自己不願助人的事實。 預設不捐即是假設我們都是自私的?

#1414 「加」應為「加侖」

「每年兩輛都開一萬英里」

為何應該用「油量/距離」而非「距離/油量」表達耗油量,因為我們都有固定行程,但不是固定燒多少油。所以用後者根本就不方便消費者計算自己用這部車將產生的耗油量。

#1462 謝辭「甄妮(Janie Chan)」

這人姓陳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