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alysis

星期日, 1月 26, 2020

有關《選擇》

首先利申,方某人由中學起就是《選擇》長期訂戶,消委會大概應該給我一個忠實客戶獎。
熟悉方某的朋友大概會覺得奇怪,平素「姑寒鐸」不多買東西的人,看《選擇》幹甚麼﹖當然除了覺得沒哪本雜誌比它便宜,自然也是認為有點參考作用。

不過現實中很多人都對消委會和這本雜誌很不滿意,所以似乎也可以討論一下自己的看法。

1. 介紹的產品通常都已經斷貨

這是「歷史悠久」的批評,我讀中學時,老媽的工友已經這樣說。說介紹的那些都是舊貨,「唔通買左之後你話唔好我丟左佢咩」。

需知道消委會做測試,只能在市面購買樣本,沒有法律要廠商輸入商品前給樣本他們的(事實上他們也不會測試「所有」商品),這樣到測試完成後,自然已變舊貨。
其實這一點近年已略有改善,因為跟各國消費者組織合作,「夾錢」做測試,所以得到結果較以往快。刊出時雖非最新品,但也不至於舊到你不想買。

另一點就是,其實《選擇》測試的重點並不是「某型號最好」(因為評分準則不可能適合所有人,這點可承接下文的批評),而且消委會也不可能指定「某型號最好」(因為會被其他廠商批評)。《選擇》通常只會說某些型號在某些方面表現最好,另一些就是另一方面好,消費者可按自己著重的功能去選擇。

另一方面,就是我看選擇的目的,並不是當成「購物指南」拿著去買上面標示「最好」或「最便宜」的那件(這是那些工友想要的東西),而是看看究竟購這類商品究竟有哪些要素要留意。那些評分準則你不一定要照跟,但了解這些要素,自己購物時就知道要留意甚麼東西,而不是只看廠商那些很炫的聲稱。

例如在下容易手震,買相機時就要留意有沒有「光學防手震」而不只是「電子防手震」,如果只見到「防手震」就買,未必買到適合自己的相機。這一點,就算雜誌裡面介紹的型號已舊,買新型號時也是有用的。

2. 評分準則並不符合需要

這點近幾年都見到有朋友提出,例如最新的直立吸塵機測試,朋友認為選購Dyson的人並不是為了那些測試項目。那些人關心的事(例如設計之類)並沒有反映在測試中。

這點在下認為是值得向消委會反映的,雖然如設計這類較主觀的要求難以測試,但還有其他消費者需求,應該不是他們引用的那些國際/國家標準可以包括。畢竟那些標準大多是針對安全和主要性能,這些當然是非常重要,但消費者現在已不「只」是追求安全和主要性能。

(燦神﹕百貨應百客,記住這句話)

另一方面,在下認為很多時候是傳媒報導的問題。回到直立吸塵機測試,有些朋友見到傳媒報導「Dyson只能用七分鐘」就覺得測試很無聊,其實如果有閱讀雜誌的話,就會發現報告的整體評分仍是以Dyson為最高。只是如果你著重持久力,就未必適合買Dyson了(報告另外測試了吸力維持度,有些牌子可用時間較長,但不如Dyson可以維持吸力相若,所以持久也未必有用)。最後報告被傳媒各取所需,搞些juicy標題,就易令人誤會。

多年前《選擇》雜誌讓讀者填意見表,我就建議他們多添加測試的具體做法,之後描述測試的內容的確增加了(雖然我認為可以再多一點)。知道具體做法,讀者更能判斷究竟該測試的方式是否符合自己需要,更能判斷應參考多少。

3. 建議滑稽

也是最新例子,自然就是「建議燒味走汁」被認為脫離現實。大家甚至再拿名字冗長的「降低食物中的鹽和糖委員會」出來嘲笑。

當然這點在下同樣認為是「標題黨」的問題,因為報告裡其實有更重要(但悶又不juicy)的論點。例如相對於「走汁」,其實報告中更重要的建議是(前引新聞也找另一營養師提到的)「醬汁另上」,這樣消費者就可以自己控制。報告亦有各種燒味鈉含量比較,有些燒味(如燒肉、鹵水鵝)的鈉含量各樣本間相距甚遠(反之像紅腸各處都差不多鹹),顯示各店配方可以差很遠。換言之含鈉量較高樣本的店舖,大有改進配方降低鈉含量的空間。這些其實應該是那個「鹽和糖委員會」可以跟進的,例如向店家大力宣傳減鹽配方,或者幫店家宣傳「低鹽燒味」。但傳媒不會拿這些當標題,因為不驚人也不好笑。有斯讀者,有斯傳媒。

有些像「食雞走皮」這類,在大家聽來當然是廢話或笑話(在下也不會全走,只會咬走最多脂肪的部分),算是難以避免的「廢話」。就是那些醫生總是告訴你(例如減肥就要少吸收多運動),但沒多個人會做到的事。只能說是他們就算明知被人笑也不能不說的吧。

(方某人其他書評書介)

星期四, 1月 23, 2020

自行制憲手冊(之三)

(承上)

(聲明﹕作者並不支持香港脫離中國主權或變成一國一制等主張,本系列文章純粹借「制憲」概念,討論學理上一份憲法應當注意的地方,故此借用不同光譜的各種主張作為範例,方便讀者理解。作者理想的中國統一方案是聯邦制,詳情見本系列最後兩篇﹕憲草示例及聯邦中國。)

3. 元首和行政

先要講講概念。一般來說,元首是指國家元首,國家主權的象徵,行政權力可以有或無。例如議會制國家的君主或總統就沒有行政權。負責主管行政部門的政府首腦,在總統制國家就是總統本人,在其他國家可以是其他人(如總理、首相等)

跟上一篇一樣,本文的「元首」不一定是「國家元首」,只是指「香港」政體之首。所以現在香港的元首兼政府首腦就是「行政長官」,雖然她是隸屬於中國主權之下,而中國有其元首(無實權的「國家主席」,要兼任黨總書記和軍委主席才有實權)。在「非獨立」的狀況下,你就當香港的元首是「國家元首之下的香港元首」好了。(反正中國不一樣有兒皇帝麼﹖)

按照我們上一篇提出的「國體光譜」,就可以討論一下各種「國體」之下,香港的行政安排了。

3.1 一國一制﹕一個中國,香港行大陸制度

在這種情況下,元首就會是香港的「市委書記」,即是現在的中聯辦主任。
而政府首腦就會是「香港市長」,即是現在的特首。
行政上沒甚麼特別,就是跟大陸其他省市一樣,基本上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下的地方制度,輔以一些地方法規。市長是市人大(在中共操控下)選舉的,而市委書記就是中央任命的,沒甚麼需要討論。

3.2 一國兩制(高度自治)﹕一個中國,大陸「適度」介入香港

就是現在的情況,特首就是香港的元首。(雖然背後有個中聯辦主任)
由於香港現制度接近總統制,所以政府首腦也是特首本人,他手下的政務司司長並沒有多少實權。只有在特首授權下,他才是各部門首長之首。

你可以嘗試調動他們手下部門的工作,或者讓特首下放多點權力給政務司長,但對於特首獨握大權這方面,應該不是中央願意更改的部分。認同這套制度的人,似乎更關心特首和立法會雙普選「把爭拗了結」,而非特首本身應該擁有多少權力。

特首選舉方式可以有幾種﹕

3.2.1 最簡單就是跟隨人大831決定﹕提名委員會以現行功能組別式的選舉委員會形式成立,而且每個參選人都要得到提名委員會過半數票同意才可出閘成為候選人。反而之後選民對這二至五位候選人怎樣投票,卻毫無說明。(當然篩選到這個地步,你選哪個中共都沒所謂了,就算你用一輪投票多數當選而非兩輪投票制,也不怕出現「連宋相爭、水扁得利」的結果。雖然現行選舉委員會選特首是採用兩輪投票制的。)

民間或不同政團對特首普選方案提出很多建議,如果可以修改或繞過831決定這種僵硬理解,還有很多方案可以符合基本法原文。以下簡單討論其中幾類。

(有些人認為中共沒可能讓你「違反831決定」,但別忘記當年彭定康政改方案推出功能組別普選化的「新九組」被中共指斥為「三違反」,因為「違反基本法」不得過渡,甚至搞出一個有違憲嫌疑的臨時立法會以作抵制。可是,到了2010年,中共卻接受了民主黨方案﹕2012年起所有不屬於傳統功能組別的一般選民,集體選出五名「超級區議員」進入立法會。可見中共所謂「違反基本法」純屬政治叫價,只要政治現實所需,隨時就會變成「不違反基本法」。831決定亦將如是。)

3.2.2 依照831決定成立提名委員會,但出閘成為候選人的門檻維持現時「八分之一委員提名」。這個方案下,保皇和泛民應該都可以推出自己的候選人。

3.2.3 依照831決定要求提名委員會過半數票同意才可出閘,但提名委員會不完全按照現時選舉委員會的組成方式。由較保守漸進的功能組別變個人票(如陳弘毅方案和「18學者方案」)、增加普選席位,到較進取的提名委員會完全普選不等。
(如果全普選的話,相信會採用比例代表制以政黨名單選出,否則要靠分區直選選出1200人未免太麻煩,畢竟區議員總數也未及500人。但陳方安生的「香港2020方案」則建議部分委員按十八區直選產生。)

3.2.4 在3.2.3的方案下,如果哪一派佔優,另一派就無法產生候選人,可見「過半數票同意」之謬。所以如果增加提名委員會的「普選成份」(或者甚至全普選),出閘條件相信會調低,例如回到現時的「八分之一委員提名」(「香港2020方案」建議十分之一,「18學者方案」則要求八分之一提名以外同時獲得公民聯署推薦,方可出閘),以便兩大派別都可以產生候選人。
(陳弘毅方案建議較複雜,八分之一委員可以提名,但多於五人又會再投票,得票最多五名參選人才可出閘。)

3.2.5 其他的方案,例如真普選聯盟的政黨提名或公民提名,因為離831決定太遠,實現機會相對較低。但也有可能由泛民承諾,在3.2.2或3.2.3方案下,只要有足夠的政黨或公民提名(具體數字另議),就會把那人列入提名的初選名單,再以民調之類決定最終提名人選。以間接方式實現公民提名。當然你也可以照樣寫進你的「憲法」裡。

3.2.6 至於特首普選具體投票方法,真普選聯盟和「18學者方案」都建議兩輪投票制。
陳弘毅則建議排序複選制,並建議中央有權否決得票最多的候選人,而委任得票第二多的候選人。

3.3 一國兩制(完全自治)﹕一個中國,大陸不介入香港

在這種狀況下,政府權力分佈就可以有多一點想像。按照各國制度,香港的安排至少可以是﹕

3.3.1 總統制。即是現時制度,特首是元首兼政府首腦,與3.2一樣。

3.3.2 議會制
特首只是象徵元首,選舉方式有可能接近813決定,以便選出一個中央較易接受的特首。
政府首腦則由立法會最大黨派組織內閣,特首就會提名中央委任其黨魁為政務司司長。連同其他議員兼任官員,和特首共同組成行政會議。由政務司司長負責制訂政策、統領政府和承擔政治責任。
不過這種安排與基本法現時規定不同(出任公職人員即喪失議員席位),即是必須修改基本法才可以實行。

3.3.3 半總統制
特首除了是元首還兼具一些權力,例如代表中央的國防外交、內部安全之類。同樣的,既然掌握這些跟中央有關的權力,選舉方式可能也會接近813決定。
內閣組成與3.3.2相若。只是議會制的行政會議,基本上只是用來確認內閣的決定(澳洲聯邦行政會議就是如此)。半總統制的行政會議,因為特首有部分實權,所以就有實質商議作用。

3.3.4 委員會制
理論上你還可以選擇這種制度,具體例子是瑞士。瑞士聯邦委員會由七位委員組成,這些委員由議會產生,但成為委員後不會兼任議員(議席由其他人遞補),每人分管一些部門,而且輪流擔任主席(=總統)。
不過如何套用到香港就相當複雜,修改基本法的幅度會比議會制更大。至少你要決定委員人數(太多難以實行,太少又變成專權),讓行政會議成為這個委員會,再讓特首不是五年任期而是一年任期(而且不得連任以便輪流擔任)。

3.4 聯邦制﹕一個中國,各邦(包括香港)自治

如果採用中國採用聯邦制,則香港會是其中一個邦或州。無論是採用哪種制度,選舉方式應該都會跟831決定相去甚遠,因為理論上除了一些基本原則,各邦/州的選舉制度應自行決定。如果可以選擇的話,元首和政府一般都會是直選產生,是否還需要提名委員會或者直接以政黨和公民提名取代,就悉隨尊便。

3.4.1 總統制﹕元首大概就是叫州長或州總理之類,是全民直選。然後州長委任旗下官員,「政務司司長」就會成為類似美國州務卿的輔助角色,或者可能改名為州政務部長或者州行政部長之類。

3.4.2 議會制﹕元首可以是州督或州長,但沒有實權。有實權的政府首腦在議會產生,一般稱為州首席部長或州總理。

3.4.3 半總統制﹕與上述相若,只是權力分配有所不同。

3.4.4 委員會制﹕除了瑞士之外似乎沒有聯邦國家實行委員會制的例子。他們的州政府跟聯邦政府相若,都是又五或七個委員組成,似乎有些是由議會產生、有些是由全州一區比例代表制產生。

3.5 邦聯制﹕N個中國,各邦(包括香港)組成中央

基本上與3.4相若,但各邦的權力會更大。在聯邦制中各邦或州沒有國防和外交權力,但邦聯制中的邦或州就會有這些權力。換言之現時基本法中有關對外事務的第七章,將完全改寫。

3.6 歸英﹕撇開中國,恭請女皇歸位

既然有英女皇,那麼很明顯元首就是英女皇,不用再想。
當然英女皇不會有空坐在香港,所以會委任一個總督(即是港督)來代理元首職務。

在總督為元首的情況下,亦可分為幾種情況﹕

3.6.1 完全恢復《英皇制誥》和《皇室訓令》的殖民地秩序,接近總統制的政府,由總督親自率領公務員治理。這可能是歸英的早期模式,因為最方便。隨著時間推演,英方遲早要「還政於民」。

3.6.2 自治邦/半總統制﹕新加坡由殖民地獲得自治就是成立自治邦,總督仍是自治邦的元首,但議會產生總理和部長。總督除了代表英國掌握國防外交,還負責內部保安。

3.6.3 議會制﹕就像英國其他前殖民地和自治領,總督退居象徵角色,由議會產生的總理掌握全部權力。

3.7 獨立﹕撇開中國,成立共和國家

既然獨立,你想怎樣寫就怎樣寫啦。(笑)
不過基本上都是那幾個模式。

香港的元首大概會叫「總統」,
總統制的話他下屬就會有一批部長﹔
議會制的話他就是象徵式元首,由議會產生總理領導各部長﹔
半總統制也會有總理,只是總統並非虛位。
委員會制的話就像瑞士,議會或直選產生幾個委員,輪流擔任主席(即總統)。

(下篇)

(憲法序言國體和政體、元首和行政、立法司法地方政府居民資格其他事項修改和解釋憲草示例外傳﹕聯邦中國)

星期四, 1月 09, 2020

2020年1月號聯合報﹕棋藝天地

二零二零年第一號《聯合報》已出版﹕HTML版 / PDF版

副刊版﹕
1. 棋藝天地—乞兒遊戲 No Thanks (方潤)
時局艱難,連假期開棋局的閒暇都消失了。不過討論一下簡單輕鬆的小遊戲,亦有助讀者抒壓吧﹖ 
No Thanks》是朋友介紹,一款我們形容為十分「乞兒」的遊戲。原因為何﹖以下詳述。 
這個遊戲開始時每人都有11個代幣,然後就會每人輪流抽牌,這些牌分別寫有3至35的數字。其中九張牌會事先抽起,令遊戲更刺激。可是,抽到牌數字越大,越不是好事。因為數字代表的是「負分」,數字越大扣分越多。最後是扣分最少的玩家贏。 
抽到牌的人可以有兩個選擇,一是收下卡牌(及其負分),一是向中間位置放棄一個代幣(這代表正分數,每個1分),把牌傳給下一位。下一位玩家可以決定收下卡牌和代幣,還是再放下代幣繼續傳下去。直到有玩家覺得那堆代幣的正分數值得他吃下那張牌為止。 
規則有趣之處,就在於原來只要玩家收集到連續數字的牌,就只需扣數字最少那張的分。例如手上有18, 19, 20只需扣18分。但如果你手上有18時,你不知道牌庫有沒有19的(因為有九張牌抽起了),所以要不要20號牌就是「賭博」了。 
最好玩的地方,就是我們會用遊戲盒的蓋子反轉,用來裝玩家放下的代幣,活像「乞丐兜」一般。有些玩家遇上數字大的牌,因為明知其他玩家不願接收,但自己可以串成一套扣較少分數,於是就會暫不接收,迫大家繼續放下代幣「多多益善」,甚至那張牌跑兩三圈也不收手。所以大家「戲斥」此為「乞兒game」,一個乞兒發窮惡的霸道遊戲。 
有時也會遇上其他玩家忍無可忍寧願自己要牌,跟「乞兒」同歸於盡﹔又或者碰巧有人手上代幣用盡,無法拒絕而無奈接收。於是原本的「乞兒」放下代幣「釣魚」反而佔不上便宜。 
於是何時接受那張牌,也會成為博弈考慮,和大家估算對方意願和「手上有多少代幣」、狂出口術的心理戰。 
當然,在遊戲中發發窮惡、或者放牌遊圈「乞食」佔人便宜,都只是朋友間的惡作劇和笑談。在現實生活中,做人還是有風度、不要那麼霸道比較好,這樣才有真心朋友。如果是當權或者巨富,明明已坐享優勢還要扮窮扮弱者對小市民「屈機」搵笨,那就簡直是無恥了。當然他們應該不介意「無朋友」的。

星期二, 1月 07, 2020

2020年1月號聯合報﹕對外社評

二零二零年第一號《聯合報》已出版﹕HTML版 / PDF版
2019是香港的悲劇和怒火之年,步入2020也不見得有所紓緩。面對強權高壓,還有經濟衰退,甚至是時疫重臨,未來一年絕不輕鬆。祈望各位有足夠的福氣,平安渡過這一年。
新聞版﹕
1. 對外社評—抵抗假新聞才能守護自由 (棋王國學院圖書館學研究所閱讀研究部)
假新聞每個人都遇過,就算是再小心謹慎不輕信的人,也會有上釣的時候。因為假新聞都是針對人的心理弱點而來。 
人有理性判斷真假的能力,但人並非天生就慣於運用理性分析。理性思考是很費心力、費時間的事,所以人腦一般都是將就過去。正如眼睛有盲點,思考一樣有盲點。 
其中一個盲點,就是我們慣於接受跟我們原有看法相近的資訊、而質疑相違的資訊,因為這樣對我們整套觀念的影響最少。但這樣就會增進了偏見,甚至相信了與我立場相同的假新聞。所謂「白色天使」或者「警員代表說殺二十萬人換繁榮穩定」就是這樣,因為信的人覺得「他們就是會這樣啊」。 
另一個盲點,就是我們情緒很易受牽引。就算不是假新聞,內容農場甚至一些傳媒都愛用「標題黨」引人點擊。有仔細讀內容就會發現不是那回事,只看標題的話就會被誤導了。 
但凡有大事,傳聞一定滿天飛。因為人人渴求資訊,就會有人「製造」它們出來。財經界的假消息明顯為了騙財、虛假廣告也可以讓人購買偽劣產品。相比起來,相信假新聞好像沒甚麼代價。所以有很多人認為「寧可信其有」。 
可是,其實假新聞也有所求,求的是注意力。受眾的注意力投入假新聞,也就減少可以了解真相的時間。製造假新聞的人,除了賺取曝光、或者協助某方轉移公眾視線,還可能透過內容農場等途徑賺取廣告實利。要不是有利益,誰要製造假新聞呢﹖ 
出現有利於當權者的假新聞,我們很易理解,因為他們有資源、有動機去製造。那麼看來有利於抗爭者的呢﹖似乎有些朋友認為「反攻」也不錯。 
其實這是愚不可及。除了道德上的敗壞,當權者的醜惡如此真實,展示事實還不夠麼﹖利用假新聞,能避得過坐擁大量資源的政權揭破嗎﹖這樣只會影響抗爭者的信譽,更影響日後提出當權者真實醜惡面貌的可信度。更大問題是,正如上述,假新聞會干擾了抗爭者對真相的了解,反而不利於後續抗爭。 
正如電影《逆權公民》裡面反對派領袖的對白﹕「我們手上的武器就只剩下真相,只有靠真相才可以推翻暴政」。遠離真相,最後笑的就是當權者。

星期日, 1月 05, 2020

2020年1月號聯合報及2020年1月至3月博物館節目表

二零二零年第一號《聯合報》已出版﹕HTML版 / PDF版

知識版﹕
1. 節目預告
2. 雋語錄
「那些摧殘生靈的運動豈能永佔上方,
也無法把這世界的事業長久埋葬﹔
同樣不可想像,
那些促使萬物生長的運動,一旦創造了萬物,便教它們永世保持原樣。
各種力量的鬥爭不斷開展,那不息的戰火在綿延。
時而在這裏,時而在那邊,
世界的生命力在蓬勃增長—或衰老。
混雜在送葬聲中,你可聽見,那剛降臨光明此岸的嬰兒,在放聲啼叫。」
—古羅馬詩人 Lucretius《De Rerum Natura
3. 科學啟示錄—全球暖化的責任 (棋王國學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環境學部)
最近《時代周刊》年度風雲人物,香港抗爭者列入候選,所以香港網民熱切參與網上投票,希望能讓香港抗爭運動更受注視。可惜最後編輯選取的是瑞典「為氣候罷課」少女童貝里,令不少香港人大失所望。 
對童貝里的批評向來不少,例如指責她性格難頂、做環保騷之類。有些可能是對環保看法不同所致,例如有人批評她不坐飛機但吃遠處運來碳足印甚高的香蕉。另一些人則認為環保運動並非要全民苦行僧(上一代環保人士多是這種模樣),而是集中對政府施壓,透過調整政策達致更大的減排目標。從這個角度而言,童貝里不坐飛機改坐遊艇雖有做騷之嫌(一般人根本沒錢沒時間這樣做),但如果她沒有批評其他人坐飛機,那麼她個人吃香蕉也無需被批評。 
更重要的問題,是「哪個政府要負責」。以往環保人士大多針對發達國家,要求他們作出各種承諾。但發展中國家大多免受限制,隨著一些新興經濟體(如中國)壯大,便開始被質疑「大細超」。那麼要求發達國家承擔更多責任,是否純屬左翼人士針對西方國家之舉﹖ 
如果單看碳排放總量,中國固然早已超越美國成為最大排放國。中國既然自認「強國」,經濟發展起來自然亦應該承擔更多責任,而非與其他「真窮國」並列。 
可是,如果我們看人均碳排放,美國是香港的2.6倍、中國的2.0倍、英國的2.9倍、新加坡的1.7倍。美國式生活太浪費,以致在先進國中僅次於盧森堡和澳洲。如果中國的減排責任跟美國相同,反而不公平。 
另一指標是「碳排放的經濟效益」,同一噸的碳排放可以帶來的GDP購買力平價,香港是中國的6.9倍、英國3.6倍、新加坡3.7倍、美國2.3倍。可見中國生產方式落後,導致高碳排放並不能帶來很高的經濟效益。在這方面大有進步空間。
另一個要求發達國家承擔更大責任的原因是歷史因素。現時大氣裡的溫室氣體,大部分是由他們排放。他們以碳排放換來經濟發達,如果現在禁止窮國排碳,有不公之嫌,就像大人跟小朋友賽跑一樣。所以亦要求他們資助窮國減少碳排放密度,以較少碳排放換取經濟增長。 
換言之,要求經濟長足發展的中國承擔更多減排責任(但未至於最發達國家的程度),跟要求發達國家承擔較窮國更多的責任、並提供技術援助,並不矛盾。
---

今季wishlist﹕
展覽﹕
歷史博物館﹕塵封璀璨—阿富汗古文物 (-10/2)
藝術館新展覽 (-11/2)
海事博物館﹕紙納乾坤—從天圓地方到寰宇天下 (-24/2)
文物探知館﹕聖山遺粹—啟德地區出土宋元文物展 (-26/2)
科學館﹕內裏乾坤—故宮文物修復展 (-18/3)

講座﹕
文化博物館﹕饒宗頤教授香港史略論 (11/1)
海事博物館﹕中國地圖的發展與進化 (18/1)
歷史博物館﹕亞歷山大大帝與阿富汗 (2/2)
歷史博物館﹕孔子眼中的「大臣之道」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