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alysis

顯示包含「blog」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包含「blog」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星期六, 8月 19, 2023

事先張揚李聲揚


李聲揚《事先張揚—一書保平安》,香港﹕三次坊教室,2021

書名明顯是人名食字。方某也事先張揚,作者是推友(現在好像要改名叫「X友」,慘),所以見到出書特地買來支持。

作者對網友一般自稱Ivan/艾焚,在推友之間評價頗有爭議,大概因為他發言通常比較「寸嘴」,而且出身投資界的他,論調帶有傳統「右翼成功人士」那種傲慢。不過如果看倌不是被「寸」對象的話,大可當成一種「抵死」論調,看看當中是否有值得參考的內容。

推友可能會覺得奇怪,因為方某不算很支持艾焚的論點(長期看倌當知方某對很左或很右的主張都不大贊成),又不是「跟著貼士買賺了錢」那些粉絲(我沒訂他Patreon),為何會買書﹖
因為知道出書並不容易,只要內容接受到,當成支持相識、支持出版,也是好事。
正如艾焚自道,他自己偏右,也要看看左翼文章,了解另一邊的想法。方某自然也要斟酌一下左右各派的想法。

---

說完背景,回到本書。本書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講自己生涯和從中所得的教訓,這部分認識艾焚較久的人,可能會聽過大概。
第二部分講作者對職場的看法。
第三部分是本書的「賣點」,講投資。

讀完本書,我反而覺得本書其實頗適合學生看。

第一部分不是講讀書方法,而且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績好。但重點不是「艾焚成績好」,而是成績好之後也可以不好,一樣可以找不到工作。成績好固然提供不錯的起點,但重點其實不在於成績,而在於如何面對生涯中各種起落。他提供了自己作借鑑。

第二部分可以讓學生提早想想「就業」是甚麼一回事。因為艾焚主要在投資界,他那些升職加薪手段並非行行可學,甚至也不是人人都適合做投行或者從商(方某就不適合),但可以參考一下。而且有些教訓是不分行業都適用的,例如好老闆的重要、找工作要考慮的不同因素、新時代發展「副業」的優勢之類。(可惜的是方某的興趣沒甚麼經濟價值)

方某覺得最有趣的一點,莫過於艾焚講閱讀和寫文。
艾焚說後悔讀書時接太多補習,讓自己少了學習,學生未必明白,但可以看看他的經驗。
艾焚講閱讀對職場有利,聽起來十分功利。但原因也可以很「不功利」,因為閱讀令他在老闆(或其他人)眼中顯得「有趣」。
艾焚不是出身投資界就叫你讀理財書,相反地是讀很多「唔啦更」的書,除了可以變成談資吸引別人,也可能學了一些老闆不懂的事,於是老闆有需要的時候就會倚重你。這一點算是「功利」還是「不功利」﹖見仁見智。方某甚至可以弔詭地說,是「由不功利到功利」。正如荊公早有明訓﹕

「為己,學者之本也。……為人,學者之末也。是以學者之事,必先為己,其為己有餘,而天下之勢可以為人矣,則不可以不為人。故學者之事也,始不在於為人,而卒所以能為人也。今夫始學之時,其道未足以為己,而其志已在於為人也,則亦可謂謬用其心矣。謬用其心者,雖有志於為人,其能乎哉﹗」—王安石《臨川先生文集》卷六十八《楊、墨》

(笑一下﹕介紹投資界朋友的書,竟然扯到王安石,這就是讀書觸類旁通之功 :P )

荊公說得清楚,學習本來就應該「為自己」的,即是為增進自己的知識和修養而讀書,而不是為了甚麼外在目的(「發大財」又好、「為中華之崛起」又好)。你為己學習有所成之後,外間有需要的時候自然用得著你。可是有些人卻「學壞師」,自己學問沒學好,卻已經想著創業呀、救港/救國/救世界呀之類,只會弄巧成拙。(民初多的是這種人,近十幾年也見到不少這種走入邪道的,不乏知名者。)

如果你是功利地純粹為了「捕捉」老闆興趣而讀書,於是只讀會引起老闆興趣的書,並無不可。有些人也會成功,但這樣不「有趣」,而且只適用於某個老闆,老闆一換就沒用。
不功利地,為自己興趣而讀書,然後以「學習」為興趣,擴闊閱讀範圍,多認識不同範疇。這樣未必能正中老闆的興趣,但會令你本人變得「有趣」,增加別人認識你的意願。這點緣份可能就會帶來實際的益處。

這點如果由方某講,對學生沒有說服力(我閱讀和其他興趣都沒賺到錢嘛,學生甚至可能認為方某不見得很有趣)。艾焚以親身經驗告訴你這樣有助工作、甚至有助開創副業,就「實在」得多。

同樣地,寫文除了為興趣,也可以為自己做記錄,作為日後的參考和反思。這點其實不止艾焚,不少IT工程師的網誌文章都有提及。

第三部分講投資,自然可以讓學生甚至在職人士,都可以借鑑別人的經驗,免得自己花冤枉錢走冤枉路。買指數基金、有紀律地固定投資之類,其實就算不看艾焚,另一位朋友、方潤情感關注組鑽石級會員史兄一樣有提過,可見這類基本心法是英雄所見略同。艾焚可能寫得細緻一點,或者講講個股投資,但基本的東西才是最難做又最穩妥的,這點卻是很多人沒留意、或者接受不到/做不到的。所以才有那麼多人每天打電話去電視電台要股票號碼,炒來炒去最後只成為大鱷點心。

(方按﹕當然照做也不代表不會蝕。方某初時人工太少沒法投資,工作穩定人工加到有餘之後,就開始月供盈富基金,直到近年才停供改買美股。手上的盈富基金這幾年也蝕到坐艇,但跟個股相比幅度細得多了。就算買到個別逆市上升的股份,也補不到其他跌的。至於艾焚Patreon的貼士準不準,方某沒看過沒跟過不予置評。但按照本書建議,你的投資應該大部分買各地指數基金,他只建議你少部分落注個股,所以就算貼士「中」了也不會讓你突然發達提早退休。看倌執行好投資紀律打好基礎,遠比「貼士」重要。)

學生或者在職者,如果能找到一份報酬不太少的工作,留到點錢的話,盡早開始按艾焚講的原則去投資,自然可以幫助自己,不至於讓環球央行不停印銀紙導致資產價格上漲的大潮所淹沒。當然,為何富裕社會還有人工低到可恥、讓人朝不保夕儲不到錢的工作,就是社會結構的問題,不是艾焚的書解答到了。

(方某人其他書評書介)

---

挑骨頭﹕

本書錯別字不多,方某沒有特意去找(畢竟我沒收錢當校對),隨意望到的別字應該一隻手數得完。記錄下來的有﹕

p.65 「我出去見工」似乎是港式廣東話的慣常寫法﹖不過原字應該是近年大家經常在外交部聲明見到的「竄」字。當然在廣東話這個「竄」字不是讀「鼠」的,但意思一樣。為何香港會發展一個「鼠」出來﹖是純粹讀錯還是另有字源,方某就不知道了。

p.66 「唔香港地係咁,全世界都係咁。」應為「唔只」。

p.122 「我即時晒畀佢然後退休都好似得﹗」很明顯是「賣」。

星期六, 4月 24, 2021

《科學人》2021年3月號

近來其實追得貼了點,今期其實三月尾已讀完,但為了編排出稿日子還是排到這天。

〈你體內的病毒組〉標題很清楚,就是我們繼研究人類基因組微生物組,進一步研究病毒組(human virome)。就像細菌有益菌、害菌、伺機菌,病毒也有各色各類,包括對人類有益和壓抑害菌的噬菌體。隨著我們的理解增加,除了細菌之外,病毒也可用於醫療用途。

十二月號的假新聞專輯,沒有提供甚麼答案。今期的〈社群時代的資訊經濟學〉則討論了社交媒體的新研究,有一些頗有意義的知識。例如就算用家有心分享優質訊息,原來只要資訊太多,整體網絡上分享內容的品質就會隨之下降。這某程度上說明了為何政權會聘用五毛黨,甚至不介意五毛冒認反對派製造對自己不利的假消息,因為只要消息夠多,就足以令真假難辨。而更進一步就是利用電腦社群機器人(bot),發佈和互相讚好,把質素差的資訊推上去,只要少數人在操作就可以達到聘請大堆五毛的效果。

更有甚者,基於我們的本能,負面消息散播的速度比正面消息快,換言之有心人很容易製造負面假消息以達到鼓動社會衝突的效果。當然這點在近年各地都已經見得到。

至於對使用者的研究則發現,雖然美國自由派和保守派都會分享假新聞,但保守派的頻率更高。而且兩者的模式有點分別,自由派很容易把真人保守派當成機器人(等於我們很易罵政府支持者是五毛),而保守派卻很易相信機器人是真人(於是就相信和分享它們傳的假消息)。這令在下很好奇,是因為自由派太警覺﹖還是保守派的思維模式真的太像機器人了﹖

相對於十二月號「有問題沒答案」的無奈,這篇相對較有希望。因為他們在研究反制措施(例如教導用家辨認可疑資訊源的Fakey、展示迷因傳播方式的Hoaxy、偵測機器人的Botometer、偵測哪些話題可能有機器人在搞鬼的BotSlayer),雖然應該只用於英文圈,對中文圈暫時未必很有用,但應該值得中文使用者注意。

〈高山冰融,20億人水荒〉題材並不特別,全球暖化下冰川融解也不是新知,其特別在很少有在那麼高的高原做實地研究、架設氣象站也特別困難。暖化下水汽增多,增加了暴雨的機會,但能夠儲存水份緩慢釋放的冰川就逐漸消失,最後就會剩下嚴重的水災季和沒雨的旱季。無論對農工業或民生都有極大影響。

〈惡行惡狀的細胞騙子〉非常有趣,有趣在心理學家撰文討論癌症,因為他研究的是細胞合作和反叛的演化。從演化角度看,多細胞生物有賴於細胞之間通力合作,所謂癌症其實就是脫離控制、乘便車榨取身體營養任己使用的自私者。大象和大翅鯨比我們大得多、細胞多得多,理論上得癌症的機會應該更高,但事實上的患癌機會並沒有更高(Peto's paradox),原因是牠們檢查問題細胞的基因複本數目比我們多,降低了細胞突變成癌症的機會。從這角度開發的醫療方式,就會變成刺激體內的自然檢查機制、獎勵對抗癌藥物敏感(也沒那麼惡/具侵略性)的癌細胞、甚至是針對讓癌細胞結集的分子,破壞「壞人」之間的合作。

短篇報導方面,相對於新加坡的再生水技術,〈太陽能海水淡化〉報導另一條路的研究。〈老葉防蟲出新招〉告訴我們原來皺紋還能令昆蟲在葉面走動困難。而〈跟隨航行〉就是企圖效法鵝雁,讓一部飛機跟著另一部飛來節約燃料,這已有點像特技飛行。雖然現在的電腦自動駕駛已很先進,但為免變成《Mayday》(註)的另一輯九霄驚魂,恐怕還是需要更多的研究和訓練。

〈電子菸遇上新冠肺炎〉則提及美國在武肺疫情前發現電子煙的添加劑吸入後導致肺炎,煙草的害處早已知道,但煙草成分早被管制,而電子煙添加劑缺乏規管下很容易出事。〈反亞洲種族主義惡化〉就是越裔博士生分享自己在疫潮中遭種族主義影響的例子,香港很多人以為侵總統一句「中國病毒」無傷大雅,在香港可能的確如是,但在白人為主社區被仇視的例子不容忽視。問題並不是單一用詞本身,而是用詞背後所涉及的社會脈絡。

(註﹕雖然好看,但這系列伴隨的新聞片有時是隨便亂找的。例如講台灣桃園機場在颱風中發生空難,影片竟然出現香港和日本打風的場景。這是後話。)

(方某人其他書評書介)

星期六, 10月 10, 2020

長青奇譚

梁啟智開了一個系列叫「走遍香港252條公共屋邨」,其中青衣篇提及方某住了很久的長青邨﹕

走在長青邨,感覺有點怪異。這條邨在空間上明顯分成兩部分,「下四座」在山腳圍繞屋邨商場,「上四座」則是四座在山頂和山後面的「井字型」大廈,兩者中間夾住新建的青俊苑。翻查資料,原來以前的長青邨還包括現在長康邨的數座大廈,後來才分拆成長康邨。我不明白的是「上四座」在空間和生活上都比較靠近長康邨,為何當年分拆的時候卻把它們留在長青邨?

而他對長康邨的評語是﹕

不過延續剛才長青邨的討論,長康邨的佈局也是很奇怪的。圍繞這中央平台的舊長型和雙工字型大廈是一個聚落,山上有四座Y型大廈(再加上青盛苑)則是另外另一個聚落,而山上的聚落自設另一個屋邨商場⋯⋯長青邨和長康邨加起來,就好像是空間上明明是三條邨,中間的一條邨卻被中間斬開併入另外的兩條邨。

方某有同感。雖然我和他的說法有少許不同,但多年前其實已經對長青邨下了類似的評語。我會說長青邨其實分了「三部分」。

1. 長青

(底圖取自政府地理資訊地圖,自行加色)

圖上在下以啡色線標示斜坡,00是接近海平面,然後01、02、03是三種不同高度的台階,04就是青衣中央山地。圖中標了綠色的是長青邨,你可以見到其實長青邨分成五個台階﹕

南部第一個01台階是邨辦事處所在地,即是梁啟智說的「下四座」(青槐、青榕、青葵、青桃)。
然後上面有一個台階(02),以前是小學校舍(也屬於長青邨),殺校多年後改建為青俊苑。
後面就是山丘頂(03)的兩座(青松、青柏)。
然後的02台階是長青巴士總站、長青社區會堂、另外一間中學和兩間小學校舍(其中一間殺校後改成國民教育中心,現在好像拆了準備起樓)。
最後才是另一01台階的兩座(青梅、青楊)。

可見梁啟智說的「上四座」,地勢其實差了兩個台階,梅楊兩座一點也不「上」,而且也不相連。

(從這些命名也可以見到當年命名有花心思,「高處不勝寒」的就叫松柏,地勢低一點的就叫槐、葵、桃、梅、楊,地勢最低的叫榕。)

據聞方爸爸年輕時到過青衣郊遊游泳,但顯然「古時」的青衣墟和之後新市鎮發展已經完全不同,所以他的經驗用不著。到方家剛剛編配長青邨公屋時,青衣還只有一條南橋(當時稱大橋),北部海岸填海完成不久,長安邨才剛開始入伙、長發邨未入伙,北橋自然也未建成。(運動場、泳池之類到高中才有,之前連學校運動會也要去葵涌搞。)

於是方家就乘地鐵到葵芳轉43M循環線巴士入青衣。這是理所當然的選擇,因為路線牌上寫著「長青」。但香港盛產「亂指路」的人在這次也發揮作用,就是把問「哪兒下車」的我們指示在入島第二個站下車。(紅色是當時43M巴士路線,箭頭是中途站)

青梅樓的確也是「長青邨」沒錯,但我們首次入邨,目的地當然是去邨辦事處搞手續。再問路人才知道原來辦事處在山丘另一邊﹗其實我們應該在離開青衣島前的尾二站下車,卻變成第二站已下了車。結果有如王敏德在《飛虎》的那句台詞﹕「兩點之間最短的距離是直線」,行橙色路線爬上山坳再落山。

之所以產生這個誤會,正正是因為長青邨只是在「平面地圖上」看來像一條邨,但現實地形中根本是被山丘劈開兩邊的邨。(分別只是梁啟智把山丘和北邊山腳當同一部分,我就當成兩部分)
結果那條43M路線竟然是先經長青邨(北部)、入長康邨,再經長青邨(南部)那麼怪。
(所以那個亂指路的人,如果明知巴士這樣走,就應該先問清楚我們要去長青邨的「哪裡」。)

甚至「長青巴士總站」和社區會堂叫「長青」都一樣怪,因為它們根本在長康商場旁邊。正如青梅青楊一樣,去長康商場比長青商場更方便。從生活圈的角度看,巴士總站、社區會堂和青梅青楊,根本應該當成長康邨更合理。

(當然,聽聞住得更久的人說,其實剛開邨時只有南部那四幢,巴士總站其實就在辦事處外的停車場。是後來北部開發了才搬上去的。)

2. 長康邨

梁啟智對長康邨的評語我也覺得很易理解,因為當地人很容易看出長康邨分了兩部分。我在地圖上標示了淺藍和深藍色,它們隔著一條斜坡,分別以長康商場和長康第二商場為中心。

(中間有點尷尬,青盛苑其實本來應是長康邨一部分,但當時抽出來當居屋發售。而旁邊是中學和小學校舍,非住宅,似乎最方便的反而是這裡,因為去一期商場或二期商場都可以。)

但我記得曾經看過一些文件或水牌之類,雖然我們口頭把它們稱為「長康一期」和「長康二期」,但其實官方文件並不這樣叫。政府分的期數不只一二期那麼少,但我不清楚總共分多少期,但從維基百科看至少分三期。

維基百科的說法是「為了管理需要」所以從長青邨分拆出來。但奇怪的是,如果長青邨「太大」所以要分拆,那麼「更大」的長康邨戶數已經幾乎是長青邨的兩倍,為何不用拆﹖無論按照梁啟智還是在下的劃分(分別只是青松青柏歸哪邊),長青長康都可以看成三條邨。

3. 舊文獻

其實我看過有趣的舊文獻。梁啟智提起這個問題,我就再看看。

政府發展新市鎮時出了一批介紹新市鎮規劃的書籍,當時還是叫PWD (Public Works Department 工務司署),其中一本講荃灣新市鎮的就這樣叫《Hong Kong's new towns: Tsuen Wan》。敝校圖書館還有一本,雖然陳舊,但因為反映舊時政府對新市鎮規劃的描述,所以我還保留。

(註﹕香港殖民時期那麼多「司署」,中譯搞得那麼複雜又難聽,是因為舊時翻譯英語官職時,師爺搞錯了把「司」當官稱。其實中文「司」本身是指衙門,例如省官布政使,衙門叫布政使司。他們卻把 Colonial Secretary 譯了做輔政司,於是他的「衙門」就變了「輔政司署」。)

政府出版物似乎從來都不像商業出版習慣有版權頁,這本小書竟然連出版資料也欠奉,所以根本連出版年份都搞不清。但如果以我手上那本看,書中的統計數字是以1978年末為準,所以它一定是1979年或稍後出版。(所以公共圖書館目錄的出版年份也是標示為[1979?])

(Tsuen Wan附錄部分)

見到嗎﹖當時政府真的把長青邨(連長康)視為分三期發展,可見「三條邨」的看法並非毫無根據。

(另一點是當時三期合共預期可住77300人,現在兩邨人口大約合共38623人,就算把青盛苑計算在內也是40000左右。大概是時代進步降低了公屋人口密度標準的結果吧﹖)

(Tsuen Wan規劃圖之一)

根據這幅地圖(大概只是概念圖,所以連道路分佈都跟後來正式的不一樣),長青邨第一期似乎像在下所指的青松青柏到「下四座」一帶,而第二期似乎就是青梅青楊、長青社區會堂一帶加上長康商場、康榮康富康華和康和樓一帶,而康和樓以西的(連同另一03斜坡上的青華苑)就當第三期。

另外地圖上還有「Tsing Yi Area 2」(圖中22)和「Tsing Yi Area 8」(圖中23),後者顯然就是長安長發一帶,但Area 2和現時地圖就不能對應(青敬路西側應是漁民村和聖保祿村的山丘),而且Area 2南邊那條橫向的路也不存在。

但如果結合上面那個表看就可以看出,Area 2原訂給屋協發展用,預計1986年完成。事實上屋協在青衣沒有那麼早的樓盤,最早已經是1991年入伙的偉景花園。位置大概比圖中的Area 2再偏西一點,而且不會連結到Area 8。規劃師大概沒留意到它們中間有座大山丘。(我猜他們規劃長青邨時也沒理會過中間那座大山丘,只顧在兩邊開鑿台階就算,所以才搞出那麼奇怪的版圖。)

如果我們把Area 2和長青邨之間的那邊彎路視為現在的楓樹窩路,那麼Area 2南邊那條路大概就是大幅南移變成現在的青綠街(中間變了青怡花園和青衣公園)。

---

P.S. 其實還有另一奇趣﹕青衣英譯是拼成「Tsing Yi」,青衣邨也是直接叫「Tsing Yi Estate」,但長青邨卻是一開始就拼成「Cheung Ching」而非「Cheung Tsing」的,不知何解。

星期三, 3月 11, 2020

投訴視點31、梁公文道的消失

本人謹此投訴港台電視31節目《視點31》。

昨晚《視點31》邀請梁美芬上節目,污人耳目,令我凌晨睡不著還在駁斥她。這一批不斷將「大陸式法治」(法治=庶民犯法要嚴懲,權貴犯法就要「包容」)的落後觀念套在香港這個國際都市,正是令香港陷入「無法治」危機的幫兇。

古人尚且聲稱「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雖然做不到),到這批人口中,就只剩下「庶民同罪」,莫說是天子犯法,就算太子犯法或者「太子手下犯法」,都只會是「壓力太大要包容」。所以叫他們「保皇黨」是沒叫錯的,因為他們真的在「保」皇。

就算不講「能力越大責任越大」,對於有強大武力的警察、集權力於一身的特首和高官本來就應該受更嚴格的要求這一點﹔如果保皇黨願意以「對庶民嚴苛」的同等態度監察權貴和警察,讓他們不能犯法違規不受追究(當然如果這樣做就不叫保皇黨了),市民自然會相信現有制度可以解決問題,根本就不會演變到今天的地步。

正如在九七後的頭十幾年,反對政府的人絕大部分都堅持守法,甚至是遊行見到交通燈轉紅都會停下來的那種守法。
而就算到了2014年,很多人選擇犯法,但仍然堅持和平手段,甚至在隨後的幾年仍然反對使用暴力。(所以有「和理非」與「勇武」之爭論)
但他們面對的,是自己守法或者和平會遭受暴力對待,而對付他們的人不守法、使用暴力,幾乎都不會受追究。就算警察都只有行徑最誇張的七警和朱經緯被控,當然到2019年後他們見到現在同袍所作所為應該會後悔「出手太早」,因為現在對市民濫用更誇張的暴力也不會有事。當然更不用說2014年襲擊旺角和平佔路者的人根本沒有誰要負刑責了。

多年前已經講過,「沒有法治就沒有公義,沒有公義就沒有和平」。如果權貴可以輸打贏要,以為自己「做莊」全面控制規則,就「公你贏字我輸」,那麼「閒家」就不會願意再跟你那套遊戲規則玩(開始不認為犯法有錯,因為反正守法都必輸)。在遊戲或賭局的情況叫「跟你反枱」,香港現實中就叫「同你攬炒」。

然後你說譴責那些人犯法﹖是譴責他們犯了只有他們會被控,你們的人犯了也沒所謂的法嗎﹖
(如果坐旁邊那個不是楊岳橋而是在下,一定會問她「去黃絲區議員辦事處破壞和吐口水的人算不算破壞法治﹖你要不要譴責一下﹖」)

正如當年所講,這些保皇黨﹕不單止是法治的敵人,更是口講「理性和平」卻一手將「理性和平」推進火海的人。

日後再邀請這類保皇黨上節目,麻煩先加上PG家長指引﹕「部分嘉賓有不當行為,可能令觀眾情緒不安」。否則有違反廣管局指引之嫌喔。

(#曲線要講明﹖)

-----------------------------------------------

陳牛引用了端傳媒的道長訪問,睡不著提早起床正好讀了整個小時。

這裡先要講,雖然道長在《蘋果》那篇最後文章,連我也認為是與抗爭現實脫節而感到失望的,但我從來不會用「御用文人」那類眼光去看他。雖然有些朋友的確這樣看,但我認為他對中共的評論並非不尖銳,雖然未必是你喜歡的那種論調。(而是很像在大陸網站貼文的那種小心翼翼,畢竟他已經在大陸「行走」多年)

(同時做個道長最討厭的「利申」﹕道長是拙著推介人之一,雖然那也是一種買賣,是出版社邀請他的,但獲道長推介在下深感榮幸。)
(衰D講,出書唔想梁文道推介,唔通想梁美芬推介咩。)

鹽叔果然是讀哲學出身,很快就說到大家(指本來喜歡道長文章的讀者啦,不包括早就厭惡他的那些人)對道長那篇文章失望的理由。我甚至認為身為哲學系大師兄,道長其實沒能回應鹽叔提出的問題。

問題的核心,並不在於道長心態「老」了、或者重複一些他覺得很重要的問題。而是在於,雖然有很多原則被(暫時﹖)放棄、而這些原則並非不重要,但是其實這些問題大家已經討論過很多(就算最「民粹」的高登連登也有人提出討論)。正如鹽叔所言,以道長的功力,大家至少會期望他找到當中最有力的論點去作回應。這樣至少令大家有進一步的思考,而不是停留於「重複一個很重要的原則」本身。

現在還會讀道長文章的人,基本上都不會否認那些原則是重要的(所以不需要你再強調)。而那些認為這些原則可拋棄(甚至是有害)的人,早就對道長不屑也不會看他的文章(就算看了也只會當笑話不會接納)。所以身為讀者,我們期望有更深層次的討論,而非只流於重申「呢個原則好重要」。
例如鹽叔提出「裝修論」,論題已經不純粹是「美心太子女講句說話就要破壞店舖﹖」這個層次,而是當有人提出「藍店是整個政商架構的一部分」,至少我們會期望道長討論一下這類反駁是否成立。就算他真的不認同而反駁了,至少討論本身有推進了一步,而不是停留在「重申立場」這個square one。 
又或者「核爆都唔割」,其實我們不應該停留在口號本身去拗,畢竟我並不相信真的有人對「任何事」都不割蓆(衝衝子推開梁耀忠大家覺得沒所謂,難道斬死他也沒所謂﹖)。我們應該討論的是,究竟對甚麼行動不割蓆﹖甚麼行動才有可能割蓆﹖(我相信有些朋友認為連這樣討論也不應該,因為所謂「無底線抗爭」就算不真的無底線,至少不應該透露底線免受敵方利用。但至少我相信道長的讀者會接受這類討論,因為至少可以擴闊眼界和思考。)
所以,很多舊讀者對道長的失望,不是在於他說話「唔岩聽」、不符合現時抗爭主流。這些大家都有預期、不會覺得奇怪。失望的是,他沒能提出更深層次的討論。

這可牽涉另一點,就是陳牛提出、訪問也討論過的「差無可差」迷思。在下覺得道長和陳牛兩人都說不到重點。

道長說「差無可差」是個迷思,事實上可以更差,這是他近幾年寫文的主軸之一。這一點固然是事實。陳牛說大陸也可以更差,自然也是事實。雖然在下不認為官方不知道這一點,只是對他們來說,就算整個中國垮掉(所謂「爆」)也不會比他們自己失去權力更差。

同樣的問題是,就算我們知道「現在已差無可差,所以要盡做」是迷思,但那又如何﹖(咁又點﹖)
當你說做到盡,也只不過是令更差的提早出現(所謂「攬炒」),而不會令更好的提早出現(因為可能還在「歷史三峽」中)。就算接受這是真確,「咁又點﹖」

武勇派會怎樣看我不知道(「果然就是御用文人」﹖),但在下想反問的是﹕是否不「盡做」就不會更差﹖

其實不會,九七後廿幾年的歷史就是告訴你,你守法地抗爭,事情還是越來越差﹔你和平地抗爭,事情還是越來越差。

就算「差無可差」不是事實,但既然反正都是「越來越差」,自然會有人覺得「不如盡地一煲搏反彈」。更功利的想法是,「既然你班老野諗住自己收成期,就等自己死後我地班後生去承受最差結局,不如我依家就同你攬炒大家一齊迎接最差結局。我反正都要受苦,但至少你也不能避過」這種復仇式的想法。
現在所謂的「盡做」,其實並不止於勇武派,就算和理非很多行動(進攻功能組別、國際線、制裁、登報等)都是在「盡做」。反正見舊方法達不到效果就甚麼都試試。
(例如進攻功能組別,你以為泛民從來不知道可以開多幾個工會﹖他們只是知道工運吸引力一向不大,找人頭鬥開工會,對家會比他們更在行,覺得無謂搞。當然現在大家肯踴躍加入工會,就算沒法在功能組別獲勝,仍是好事。)
如果我們不想最差結局出現的話,在下期望有人可以回應到這類想法,告訴大家希望在哪裡。(絕望是恐怖主義的最佳土壤。你看坊間很多瘋狂攻擊其他人的派系和論述大流行,其實就是因為大家陷於絕望、急於尋找答案。於是那怕是狗屁不通的論述都會有人當寶。)
而道長承認他自己也沒法提供出路,那麼於這在眾人陷入絕望的年代,他就只能消失了。因為就算他的專欄不消失、繼續刊登文章,這些文章在大家心中的影響力,都已經消失了。

所謂的「老」,其實是我們的理性論述失了效,無法有效地指引現實行為向「善」的方向發展,而不是在於言語上的老調重彈。

星期四, 10月 27, 2016

尖尖負LEG(O)請罪


尖尖﹕上次天后青緣駕臨香江,仔仔話自己待慢有失遠迎,叫我幫佢負LEG(O)請罪喎﹗

星期六, 5月 07, 2016

(朋友邀稿,這篇不大合用,留來自奉)

作為網絡術語,大家對於這個「膠」字最熟悉的當然是高登討論區所用的意思。就是借粗口諧音的「硬膠」,指人傻戇愚蠢之意。根據香港網絡大典「硬膠」條目的說法,除了作形容詞或名詞用(即傻人本身,亦可以指高登慣用的小丑神「膠幣」),也可以是動詞。

可是,「膠」指人傻戇愚蠢,並不一定要跟粗口掛勾。香港網絡大典中就提及《墨子》已有「內而不解」形容愚昧固執之人。而多年前討論「膠」字,亦有朋友送上其他古籍的記載,以膠為拘泥之意﹕

 《夢溪筆談‧技藝》:「見簡即用,見繁即變,不一法,乃為通術也。」

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陝西‧九》:「通運其變而勿。」

而且更有笨膠和黐膠﹕

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煮膠》:「近盆末下,名為『笨膠』,可以建車;近盆末上,即為『膠清』,可以雜用;最上膠皮如粥膜者,膠中之上,第一黏好。」,繆啟愉校釋:「笨,粗而不精。笨膠,猶言粗膠、濁膠。」

《治禪病秘要法經》卷下:「心如黐膠,處處隨,不可禁制。」

在下見到的就是,清朝還有記載考生用「膠」字諷刺考官﹕

嘉慶時,鮑桂星任河南學政,以割裂文句命題而著稱。一次他將《中庸》篇內的「今夫山,一捲石之多,及其廣大,草木生之」一句,命題為「大草」,即取前句尾,後句首,而拼湊成題。這樣的命題,學子拿到以後哭笑不得。士人詩評曰﹕

「廣大何容一物,滿腸文字亂蓬茅。生童拍手呵呵笑,渠是魚包變草包。」

士人把鮑姓拆為魚包,諷刺其是草包。

(頁313,李孔懷《中國古代行政制度史》,香港﹕三聯,2007)

「渠」即是「佢」,舊時文章多用「渠」。當年在下說這可能是廣州的試,因為廣東話用「佢」形容他。但現在再查看一下,才發現網友原來早有另一文指出,「渠」非廣東話獨有,連吳語也有,「古已有之」。

所以,一聽到「膠」字就想起粗口,然後認為人家講諧音粗口,大可不必。因為未有這句粗口之前,「膠」字早就承載了類似的意思。

星期三, 2月 19, 2014

Still have no 蕉

昨晚晚飯。鄰桌是一檯(後來知道)來自浙江的人。

當我們那碟揚州炒飯送到時,他們在議論紛紛。但我正在看報紙、而且他們的鄉音又很重。直到老媽答他們的時候,我才知道原來他們在問「這是甚麼﹖」

我沒料到中國有人不知道甚麼是揚州炒飯,所以根本不知道原來他們是在問問題……

---


Patrick﹕「你地又做咩事呀﹖」

家騮﹕「畀人話我冇沖涼污糟,明明我好可愛架嘛……好sad……」

二騮﹕「所以阿尖你又陪佢一齊sad呀﹖」

尖﹕「我地個label都係寫住只可以表面清潔,唔沖得涼架……我好驚第日污糟左冇人要……」

---

雖然我認為示威中鬧遊客係錯誤做法,但仍然要引幾篇文﹕

1. 籮 (Law) 係玄的?﹕廣東道示威者抗辯有理

如果警方對於此主題的遊行已經發出不反對通知書,而整個遊行的過程中,示威者又已經配合警方提出的條件或指示,沒有超逾「通知」制度下定出的言行界線的話,那筆者不禁懷疑,控方打算如何證明有示威人士的行為屬「擾亂秩序」︰警方完全有權力事先設限防止「擾亂秩序」事由的出現,而在沒有證據顯示示威者有違反警方安排的情況下,卻貿然指控某些言行屬於「擾亂秩序」,固然是說服力欠奉,而所謂「通知制度」、「安排配合」,會否形同警方設下用來反咬示威者一口的陷阱?

要是示威者已經完全配合法例與警方的要求行事,卻仍要落得為對家的不當行徑而惹官非的下場,那麼,反正還是會被扣上罪名,集會遊行主辦者今後還有依法申請,循規蹈矩的理由嗎?當局變相是告訴大家,所謂規管遊行集會的「通知制度」,即使參加者充分配合,原來還是無法阻止擾亂公眾安寧的事由出現,這其實進一步證明,民間一直反對至今的「集會遊行通知制」,其本質是何等荒謬


指罵旅客是無法解決旅遊業所帶來的種種問題,但梁振英政府若果不立即處理問題,最終只會引發中港矛盾的炸彈,族群衝突將會愈演愈烈,是筆者最不想看到的情況。解決社會問題是要靠社會政策,例如陸路入境稅、取消一簽多行政策等等。公民社會可以繼續討論相關的政策,舉辦論壇和簽名運動,希望能獲得公眾的支持,然後用各種理性的抗爭手段,矛盾直指掌握公權力的梁振英政府,迫使政府落實有關政策,例如是狙擊官員,甚至在立法會內進行拉布抗爭,改善香港的民生,同時為族群衝突降溫

3. Alone in the Fart﹕驅蝗是如何「逼/迫」出來的

英、日、台三地旅客總數,都不及香港多。若以旅客人次除以土地面積,問題最嚴重的是澳門,星加坡與香港則相若,屈居其次。


1984年的士騷亂就係的士罷駛引致交通混亂人群聚集而引發,有迹可尋,歷史唔會呃你。給唔見棺材唔流眼淚的人:肯肯定,唔係講笑,港鐵一而再,再而三,民怨繼續積累,自由行繼續增加,遲早一鑊,危。

5. 白影@原人﹕利字當頭的香港

最可笑是旅遊業佔香港整體GDP只有幾個百分點,而從事旅遊業相關行業的人只有大約20萬。

總之我就係郁香港人嘅後花園,即係郁爆你香港人嘅菊花。原因好簡單,就係一個『錢』字!」白影好肯肯定,對於林奮強及港共政府的實際想法,這是最簡單、最合理、最直接的解讀。

對於港共政府的這種功利主義,其實大多的港人也沒有資格去批評,因為大家也是這樣子,批評亦只不過是五十步笑百步。而這種利益計算的心態,正正是香港得以維隱(穩)的主因,對於年長的一輩,他們忘不了六七暴動帶來的社會動盪;對於年輕的一代,生於安逸,只求社會安定繁榮。財爺將快公布最新一份財政預算案,縱觀身邊的朋友同事,大多只在意有沒有退稅,加幾多煙稅,有甚麼「着數」,鮮聞在乎教育、醫療、長者等影響長遠發展的重要課題,不少港人着眼一個「利」字!故此,面對港共政府一而再,再而三的赤化及人口清洗行動均視若無睹,只因大家根本不在意民主及自由

星期三, 7月 31, 2013

Good bye Xanga, and thank you

歡樂今宵再會,各位觀眾晚安﹗

(標題是源自啟德機場封閉時,民航署高層的致詞。)

---

其實我仲有兩篇書介未打囉。另外一本岩岩睇完(《圖解會計學》)都冇諗住寫添勒。

---

順便幫朋友打廣告,有出版社找人﹕
1. 撰寫小一至小三英文工作紙
2. 撰寫中文錄音講稿 (中六畢業或大學生)
有興趣的朋友可把聯絡方法PM在下轉交。

星期五, 8月 22, 2008

Reflection from Finland

沒有資優班—珍視每個孩子的芬蘭教育》,陳之華,新店﹕木馬文化,2008-7
(封面照﹕博客來)

為免看倌像作者所言,連芬蘭在哪也搞不清楚,還是提供一條維基條目好了。

方某讀書一向慢,Johncoal都寫了兩篇(/),我還有甚麼可以說的呢﹖

我倒是覺得應該全港每間學校下發一冊。
當然,最先看的其實應該是教育局和教統會那幫人。

如果要學芬蘭,不要說錢,就是「老師不評核」、「學生不穿校服」、「老師可以染紅髮」這幾樣,已經把香港的人嚇昏。(恐怕連司徒華都唔例外)

後來看得清楚一點,那個實習老師不單 highlight 紅髮,而且還穿低胸裝。這種人在香港恐怕一早被家長轟掉。
當然,在下不是說老師「應該」染髮和穿低胸裝,而是要指出香港人太習慣「理所當然」。我們有沒有想過「為何不可以」﹖(Why not?)

(資料提供﹕三師會有個節目討論校服。)

其實也不是不想,通識教育也聲稱要教學生「批判性思考」。
不過,如果你要問「為何不可以亂倫/獸交」這種批判「性」問題的話,等著你的是踢出校和官司纏身
香港對於「多元化」和「批判」,只是葉公好龍。

就像我在 Kursk 那邊說﹕

那種教育模式不可能在香港實施,但足以令我們汗顏。

---

為何要汗顏﹖
因為芬蘭教育真正做到「平等」和「以人為本」。相比我們有一大堆口號,他們真正做到「求學不是求分數」、「不放棄每一個孩子」、「尊重每一個人的特色、發揮個人長處」。

作者寫這本書,並非一篇正規報告,而是一本「教育遊記」,反而更適合一般讀者。
她 的觀察,可能比一般去觀摩的老師更深入。一般老師觀摩,可能只是去幾場研討會、走訪幾所學校。而作者為了驗證芬蘭不同地區的學校是否真的「平等」,竟然來 個「芬蘭走透透」,由首都走到北極圈深處,把大校小校看遍。為外國教育界準備的研討會,她也去。而且她在芬蘭住了幾年、女兒們也在芬蘭讀了幾年書,有第一 身體驗。
所以,出版社說她是「最懂芬蘭教育的媽媽」,不一定。但應該可以肯定她是「最懂芬蘭教育的華人媽媽」。

作者的文筆和故事留待各位自行發現,我不想長篇大論,不如點列好了﹕

(芬蘭人沒有故意追求的)成果﹕
1. 學生在國際評估(PISA)中,各項成績排名相當高,數理方面亦與亞洲學生不相上下。
更可喜的是,芬蘭學生之間的成績差距最少(4.7%)、不及格率最低(<5 p="">
政策﹕
2. 重視平等﹕政府全力縮窄貧富、城鄉差距。不論市區、郊區、還是只有十幾個學生的村校,所有學校都得到相等的資源、應有的設施大家都有,不會因為學生太少而削減。
3. 提供教育是國家義務。學費全免、學生有免費午餐、教科書也由政府付鈔(學校循環使用)。村校因為太偏僻,政府甚至為學生提供計程車接送上學和回家。
4. 新學校由建築師特地設計,配合當地環境、讓師生活動和建築融合。
5. 同2,各地的圖書館都有充足的資源和藏書,就算學生很少的村校都一樣。而且市立圖書館由外(建築)到內(室內設計和傢具),都有專人設計。間間不同、各有特色。設計實而不華,務求方便讀者。每人可以借四十本書(或其他資源)、可借出一個月、和續借五次。
6. 所有電視台外來片集(除幼兒影片外)不配音,只配字幕。令學生訓練讀母語、聽外語能力

學生﹕
7. 學生沒有制服,要打扮化妝隨他去。
8. 學生上課時間最少(平均5400hr/yr,初中每周30-35小時)、功課少、考試少、假期長(暑假兩個半月)。考試屬持續評估之一部分,只顯示學生個人學習進度、不在學生之間作比較
9. 「功課」之一是「每天至少半小時自我閱讀」,鼓勵學生看自己喜歡的書,但不需要填寫任何記錄或報告。完全是自主建立的閱讀習慣
10. 學生時間表各不相同、每天上下課時間不同,要求學生自我管理
11. 沒有早會周會、沒有升降旗儀式。不提倡課後補習和留校活動,學生放學後去參加自己喜歡的興趣班、培養嗜好。學校只是個「上課」的地方。
12. 學習「先見樹、後見林」,先培養興趣和認識概況,不會一開始就深入細節和培訓技巧。(例如游泳課就是先玩水,而不訓練泳式。)
13. 重視輔導落後學生(補底),不會特地栽培菁英(拔尖)。身心殘障學生可向政府申請個人助教和手提電腦跟身,新移民學生有助教協助翻譯、適應新環境。
14. 教育視人生為馬拉松,不是短跑,不需要「贏在起跑線」。芬蘭小孩滿七歲才入小學,學校鼓勵落後學生多修一兩年,先打好基礎再升學。
15. 重視母語教育(芬蘭語、瑞典語和薩米語都算),尊重新移民保留自身語言文化的權利(鼓勵新移民以其母語學習、並學習芬蘭語)。以多元文化為國家的「國際化」資產
16. 不以能力分班,只有分組上課時以能力分組教導。
17. 職業訓練不受歧視,不單同樣可以啣接大學,而且出路還很好。

學校和老師﹕
18. 芬蘭學校的班級人數,一般是十幾人。他們稱為「小班」的,是一班幾個學生。
(對照一下﹕香港提倡的小班,最終目標好像是25人)
19. 「教師」是最受芬蘭中學生歡迎的職業(26%),儘管老師的工資不算高,但在社會的地位和影響力高。
20. 教育學院收生完全不看考試成績,改為以理解能力、性格、學習動力等評估取錄學生。中小學老師有碩士學位,幼稚園老師有學士學位,重視老師的研究、教學和思考能力。
21. 老師自主度高,自行決定教學方式、全權選擇適合學生的教材和教科書。
22. 相信「每個老師都一樣好」,老師不用評比、沒有督學﹔學校之間也沒有評比。(為「名校」排名,新加坡優而為之)
23. 功課大多不批改,讓學生堂上互對答案、老師講解。學生可以自己買「答案本」核對答案,不明白再問老師。
24. 老師所花的時間,大部分在備課、計劃、休息、和進修
25. 學校追求男女教師比例均勻,讓師生學習與異性相處。(只要跟「中學派位案」相比,便可知他們對「男女平等」的看法與香港的很不同。)
26. 家長和學校鮮少互動。頂多是參加家長會、學校舉行的特別節慶和籌款活動。

---

做完點列,不如再抄抄文。

對於我們這些喜歡「爭第一」的社會,恐怕很難理解為何芬蘭只顧「補底」而不「拔尖」,整個社會都不強調「名校」。他們的學者、老師和官員這樣說﹕

每個人都有其價值。」
「每一個孩子,一定有性格與能力上可取之處,如果數學不好、理化不行,不代表必然沒有其他學習優點。如果音樂不強、美術不行,那他可能擅長運動。」
「我們不會一直去突顯或強調優秀的孩子,因為,孩子的心底,或多或少都心知肚明。」
「我們不需要創造出一個無法融入社會的天才,我們要的是能與大家相處的人才。」
「聰明的孩子,可以選擇跳級,可是,他的社會適應能力準備好了嗎﹖他的情緒管理能力,夠成熟了嗎﹖」
「只有智力領先,但卻不夠全方位成長,那是不對的。」
「資優聰明固然好,但是只有一味的追求智力,卻缺乏與朋友、同儕互動能力的孩子,其實是失敗的教育。」

當中最激動的回應大概是﹕

競爭﹖會帶來什麼好處﹖妳可以證明給我看,過度競爭的優點在哪裡﹖其結果又是什麼﹖」

是囉﹗很喜歡「競爭」、聲稱「有競爭才有進步」、要求所有事都「市場化」的市場原教旨,不妨去跟芬蘭人討論一下。

連放假放長一點,也有人擔心,就跟香港的老師和家長一樣﹕

「在一次芬蘭教育的國際研討會中,日本教育界人士憂心忡忡的說﹕『你們暑假放了兩個半月,對我們來說,真的太長了,不可能仿傚,因為我們只要一放超過兩個星期的假,學校就會開始擔心孩子們無法收心唸書了。』
有趣的是,當時芬蘭地方市府的教育官員回答說﹕『法國一度就是擔心孩子週末放兩天假會玩瘋了,所以有很長一段時間,週六還要上學。』全場一片抿嘴的微笑。
……
『夏天對我們是珍貴萬分的,兩個半月一點都不多,我們以前還放三個月呢﹗』另一位芬蘭教育官員,接過麥克風如此的答覆了日本高中老師。」

為何芬蘭老師少批改功課﹖

「教委會的講者們回答﹕『我們老師的工作已經相當多了,老師花了很多時間在做課程與教學的策劃,實在不需要在這些枝微末節的事務上打轉。難道課程的規劃會比那些更不重要嗎﹖老師教學的目的,是帶大家去尋找一個思考和自我學習的動力,而不只是幫學生提供答案。」

作者常常說被芬蘭感動,筆觸令我這種「冷感」的人覺得誇張。
不過看到這一段,連我也覺得很感動﹕

「剛才走進教室時,班老師有點懊惱的跟我說﹕『哎,這次數學的單元測驗,孩子們考得不好。』
我在一旁跟著走,只點了點頭,不知該作何反應。
她接著說﹕『妳知道嗎﹖我不能夠就將這些成績發給同學們。我已經和校長說了,必須再想個方式,去瞭解一下為什麼大家沒考好﹖是考試題目太難﹖還是他們沒有弄懂﹖我們再來做一次,之後再測驗一回。
我聽著聽著覺得有些感動……
她又說﹕『考試不是要給孩子帶來挫折的,考試只是讓孩子和老師共同瞭解學生對於這門科目的認識到了哪裡。』」

以現有的課程、在一個四十人的班裡,香港老師有閒心做這種事嗎﹖
我再提醒一次,芬蘭的「一班」是十幾人。而且他們不介意學生留班慢慢學的。

有一位外國官員Mr. Schleicher這樣說﹕

「多數國家的教育,就像是汽車工廠﹔但是在芬蘭,老師卻像是真正在開拓的創業家(entrepreneur)。」

若是如此,香港想搞好教育,不妨想想「創業家」需要甚麼。
微軟、Google、Nokia(這是芬蘭的)這些大企業是怎樣創辦的呢﹖是靠一些擁有意念和用心的人,還是一批工商管理的工具(如外評)﹖商學院式的訓練,是讓學生成為管理人,還是創業家﹖
香港人要看到「中環價值」的局限,香港教育才會有出路。

我曾經說過香港最好的學生不願當老師,是因為老師的「工作滿足感、專業自主、以至社會地位」等等加總起來,待遇不及其他專業高。(按﹕在那篇文章後,鄭立大大有更深刻的評論)
那麼芬蘭為何最多學生想當老師呢﹖

「我在約瓦斯曲萊大學訪問時,教育研究院(Institute for Educational Research)院長瓦里亞維(Jouni Valijarvi)教授也說﹕『和世界上許多國家相較之下,芬蘭教師的社會地位與影響力是很高的。……從青少年對這份職業的選擇來看,教師會如此的受歡迎,多少反應(映)出我們整體社會對於教師的尊敬。』他再度強調說。
雖然在芬蘭社會裡,基礎教育的教師薪酬水準,遠遠比不上律師和醫生,但芬蘭普遍社會觀感和我所訪談的多數芬蘭男女老少,仍然認為教師是一份有尊嚴、自主權,而且很有人生價值的工作。」

與香港剛好完全相反。
上次我引述過作者的話,教授們說如果你要考核芬蘭的老師,他們「必定集體罷工!大家不幹了!」,他們說﹕

「如果一個社會體制對自己教師的最基本信任都沒有的話,那還談什麼教育呢?」

對於這一點,這幾段解釋得很好﹕

「他們相信評比與評分會造成不必要的影響、扭曲與競爭,反而喪失了鼓勵老師們自我充實、進修的本質與意義。而且,每個班級、每位孩子的狀況都不盡相同,老師既然不能選擇學生,就不需要強力去突顯自己的『教學成果』,更何況,成果又如何能具體的被評估呢﹖

「拉普蘭大學教育系附屬實驗學校校長瓦菈能(Eija Valanne)博士跟我說,我不需要去管老師,老師的教學如有任何的問題,最後一定都會反應到我這裡來,當我們去管老師,所有的表面功夫,又有誰不會做呢﹖你要什麼數據,人家就給什麼。你一來,人家就做個標準模樣給你看。可是那有意義嗎﹖對學生有益處嗎﹖對整體教育進展有幫助嗎﹖

喪失的不再只是人心的良善與互助,更讓長期社會發展趨向狹窄的功利與惡質競爭。乍看之下看似公平的能力表現評核制度,仔細推敲其實處處有著明顯的不公平。而芬蘭的想法是,資源、對象、起跑點都不同,為什麼要比﹖如何去比﹖」

試想,醫管局會不會比較醫院/醫生「醫好病人」的比率﹖(謝胡兄指正,原來連醫管局也變態如此,不顧病人差異以數字概括醫生的能力。這果然不只是教育界的問題。)
就是聘請大律師,也不能靠他們「打贏官司」的比率啦﹗
那麼,為何我們喜歡比較學校/老師「教好學生(成績)」的比率和「奪A」數目﹖

真正有心於「教育」的人(不限老師和教育官僚),宜深思之。

----------------

芬蘭的人口(五百多萬)和香港其實差不多,但地方比台灣還要大三十多倍。
我有時會想,我們對待「人」的態度,可能受「人口密度」的影響大過「人口數量」的影響。

當你身處於一個人口稀疏的社會,你才會重視個人(因為「物以罕為貴」)。反正人少,為學生「補底」的成本亦不多。
在一個人口密集的社會,你會嫌「人太多」。相對於為一批落後生「補底」而言,「拔尖」所需要的注意力和成本都少得多。
於是芬蘭選擇了重視「個人」和「雪中送炭」,我們選擇了重視「集體」和「錦上添花」。

雖然,無論在種個社會,把落後的學生放棄,最終導致的社會成本,必定比及早跟進更多。
香港既是人口密集,「非人化」的商業意識又濃厚,所以我對於香港的教育改革,比較悲觀。

星期二, 7月 01, 2008

Welcome!

Please go to Daily Fongyun (http://www.xanga.com/fongyun/) to read my blog. (in Chinese)
請到「方潤日記」(上述網址)瀏覽我的網誌。

以下是我的網頁「方潤之網」﹕
Please go to http://andrewffy.sinatown.com/ for my website.

我的綜合頁 my portal﹕http://about.me/fongyun

星期六, 7月 14, 2007

[舊文] yahoo blog 感想

或者應該講下感想。


對一個寫了幾年 blog 的人而言,這個課程當然很輕鬆(甚至有點悶 =_=)。但有很多老師是沒有接觸過 blog 的(或者有看過而沒寫過),所以課程一定要由基本教起。

(雖然沒有透過上課結識異性的打算,但好像上課的同學都被我年長…… >o<)

我不如倫弟般時刻注意 web2.0 的新發展,亦不會把所有新科技用上手,但對於這方面還是比較容易上手。教轉字體、貼相、貼片……這些東西,反正我都做過了,在 xanga 上做和在 yahoo 上做,不會相差太遠。

建立學生名單的方法原來就是「訂閱」,我也不知該有甚麼反應。



反而後面一次較 technical 的部分,例如探討不同科目可以如何利用 blog,或者如何自建 server 開 blog,就沒有討論下去。(雖然我不是 IT 人,不過也有興趣知道如何搞的)



看來課程如果分為「入門」和「進階」會比較好。

現在的「入門」班,可以改名為「網誌教學入門」。(反正只是教人寫blog而已)
那些沒時間教的東西,大可另外開一個「進階」班。



-------------------------------------------------------------------------------------------------------------



一篇麻麻地的功課﹕



設計一個以網誌進行的活動



活動﹕以網誌代週記



背景﹕

現在大部分學校都要求學生寫週記,以便加強與班主任溝通、和增加寫作機會。

但現在的週記只是一本簿,除了班主任和學生以外,就沒有人看到。如果以網誌形式寫作,則可以增加同學、老師之間的交流,甚至是跨科、跨級的交流。

而且,以網誌代替習作簿,老師可以了解學生歷年成長、學生自己擁有一個成長記錄,亦有環保的效果。

可是,相比現時學生自行開設的網誌,作為功課的網誌需要額外安排,以達到效果。



做法﹕

1.      學校為學生開設戶口,網誌可設於學校或外界伺服器。
(學校自設戶口,可以避免有學生冒名留言、中傷他人。不庭匿名留言,訓練學生為自己言論負責的習慣。)

2.      要求學生在網誌上寫週記,每週最少一篇,班主任閱後給予回應。
(如果學生只想班主任閱讀該篇文章,可設定「秘密名單」)

3.      鼓勵學生在網誌上記錄自己參加的課外活動、所得獎項、校內服務和義務工作,以便日後製作個人成長檔案(personal profile)之用。(班主任負責)

4.      鼓勵中文科老師(若非該班班主任)觀賞學生網誌,並給予意見。

5.      中文科老師亦可安排把學生的作文功課上載到網誌,讓其他同學欣賞。

6.      鼓勵學生互相觀賞、互相稱讚、互相討論,互相教益。

7.      除非涉及誹謗中傷,否則學校應該保證,不會因為學生批評學校而遭懲罰,否則會打擊學生留言的意欲。(鼓勵學生實是求是,提出建設性的批評,幫助學校改進)

8.      (長遠而言,亦可鼓勵老師撰寫網誌,促進師生交流和互相了解。)



期望效果﹕

1.      增加師生交流、增加老師對學生的了解

2.      學生能夠互相讚賞、關懷

3.      透過增加寫作機會,提升語文水平

4.      學生可藉網誌有系統儲存資料,建立個人成長檔案


-------------------------------------------------------------------------------------------------------------

教blog﹕

關於教老師寫 blog 和教學利用,導師們不如也參考一下這個台灣人寫的powerpoint吧﹖


謝謝倫弟提供。



發聲軟件﹕MSRA TTS

星期六, 7月 07, 2007

[舊文] 進入 yahoo blog

很久以來,看 yahoo blog 都沒法留言(包括對讀者的意見)。就算登入了 yahoo 帳號也做不到,因為我沒有開 yahoo blog。既然上堂要開 blog,也就當順水推舟好了。

作為一個寫 blog 寫了三年,連 blook 也出了的人,去上寫 blog 的課,是否有點胡鬧﹖

上堂的原因﹕

1. 正在修的圖書館主任文憑,要求我們有二十小時的專業活動,於是大家都忙著報名。(尤其是大部分學員已經學過的 blog 更受歡迎,所以導師發現這些課堂堂爆滿,可以說是 SPACE 為 VTC 招生意)
(怎料現在才發現有更多課程,二十小時已經爆滿,但上堂上到半死)

2. 寫 blog 是一回事,用 blog 教學是另一回事。除了當圖書館佈告板用,我還想知道怎麼在教學上用(雖然這大概不是我可以推行的)。

我正式寫的 blog 有兩個,歡迎參觀﹕
1. 私家 blog「方潤日記
2. 敝校「圖書館部落格

此外,作為 web1.0 時代的網頁,「方潤之網」有更多資料。

我的私家 blog 也有學生觀看,但幾乎是單向式的(學生是CD-ROM,我也不知道他們看了有何反應,說不定他們興趣不大),而學生的 blog 對我而言「太難看」(not "ugly", but "difficult to read"),所以我也不常去看。這樣各說各話似乎達不到教育的目的。(當然,我寫 blog 也不是為了教書)
所以我也想知道怎樣更加跟學生的互動,讓我們可以教學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