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alysis

星期六, 3月 27, 2021

《科學人》2021年2月號

這期封面主題是武肺病毒如何搞亂免疫系統,不過這篇較技術性不大好說,而且很多現象的原因還未搞清楚(裡面提到的「嚐中性球」即是《工作細胞》的男主角白血球啦)。對於很小時想做天文學家的方某(後來還想當醫生和生物學家,只是三者都不成事),〈恆星自爆前一刻〉會是跟武肺病毒一樣吸引的題材,雖然兩者的機制都是未明。

反而有些小文章也頗開人眼界,例如〈女王蜂失能〉報導最新研究殺蟲劑和炎熱壓力會令蜂后儲精囊裡的蛋白質成份改變。蜂群減少可能因為這些環境因素令蜂后儲精囊中的精子活性降低,於是蜂后無法產生足夠的後代。〈小晶粒累積大爆發〉則講述學者如何在實驗室利用矽油和玻璃球驗證「奈米岩堆積導致大爆發」的假設。〈聖嬰現象灌溉古農業〉報導考古學家發現秘魯先民二千年前已經懂得預挖溝渠,利用不定時聖嬰現象帶來的洪水,這對現代水利工程也有所啟發。〈恐龍血中的寄生蟲〉是個有爭議的研究,但這種古病理學研究很有趣。專欄文章〈現在70歲真的像從前的60歲嗎﹖〉引述了芬蘭和丹麥的研究顯示,教育不只延長壽命,而且能延長「健康的」壽命。

更有趣的是後幾篇。

還原電影改編的雙冠龍〉講述雙冠龍形象在《侏儸紀公園》中的藝術加工和現實研究帶來的變化。方某不是恐龍迷或電影迷,但相信有些朋友會有興趣。

〈及早防止太空大戰〉文如此名,也是方某自小有興趣的題目。不過亦正如首兩篇一樣,沒有簡單的解決方案。反而是民間人造衛星愛好者持續觀測和發佈資訊,增加了透明度,並迫使各國政府正視問題。

核融合發電,動工﹗〉報導國際熱核實驗反應爐動工組裝,這個實驗爐中國也有份投資(當然主要金主仍是歐美各國)。如果告訴我千億萬億不是用在那條不高速的高鐵、或者明日大愚倒落海,而是放在這個實驗爐為人類尋求潔淨能源,我會服氣一點。這至少也是富可敵國的香港,對世界作出恰如其份的貢獻,而不是只貢獻某些既得利益者的荷包。

〈團體活動的幸福效應〉討論的是研究發現同步動作能模糊人際界線、增進幸福感的生理機制。不過這對於向來「不合群」的方某可沒有親身感受,一向置身人群中感到不舒服,要跟別人同步活動(無論是步操、打球、唱歌或跳舞)就會混身不自在(而且又跟不上節奏),或許也是阿斯伯格的影響之一。

〈一出生就不平等〉講述公共衛生研究中孕婦狀況對兒童日後一生的影響,而主軸是美國的種族歧視和福利削減。值得重點抄錄﹕

「就算是境況較好的黑人也比貧窮的白人更可能住在環境受污染的地區,部份原因源自金融機構過去以來對黑人的差別待遇(銀行及其他機構透過一些措施,讓黑人家庭難以在白人為主的地區購屋),連帶影響黑人胎兒的健康。令人擔憂的是,從母親懷孕期就先天不良的孩子,日後收入低、教育程度低的可能性都較高,因此,貧窮與歧視的影響也可能代代相傳。」(p.60)

「令人震驚的是,許多(改善貧窮家庭母嬰健康)最重要的相關經費剛好在大流行前遭到削減。自2018年初以來,因為新的勞動規定及其他法規,超過100萬名兒童喪失了醫療補助資格,許多人不再有醫療保險。」(p.61)

「針對擁有相似遺傳背景及社會環境的雙胞胎或同胞手足的研究顯示,其中體重較輕者,長大後較易罹患氣喘或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多項研究還顯示,雙胞胎或兄弟姊妹中,體重較輕者在標準化考試中得分較差,成年後收入可能偏低,且居住在低收入地區或接受殘障援助計劃。結合世代研究及同胞研究的結果顯示,出生體重過輕可預示幾種成年後的健康問題,包括較容易罹患氣喘、心臟病、糖尿病、肥胖及某些精神病。」(p.61)

「教育程度在高中以下的母親,吸菸率為11.7%,而擁有學士學位的母親則為1%。……尼古丁含量極高的電子菸近日已興起一股風潮,研究顯示近40%的高中生曾嘗試吸食,這是一個令人憂心的現象,有可能對未成年母親所懷的胎兒及嬰兒的健康產生長期影響。」(p.62)

「不同種族的污染暴露程度差異極大,部份原因是長期的居住隔離(residential segregation),使黑人家庭難以搬離歷史悠久的黑人社區。處於劣勢的社區可能也缺乏政治力量來抵抗有害的開發,例如在住宅區附近設立化工廠。在電子收費站的研究中,住在收費站旁的媽媽大約有一半是西班牙裔或非裔,而住家離收費站超過9.6公里的媽媽只有大約1/10為西班牙裔或非裔。去年發表的一篇論文中,美國普查局的經濟學家福爾海斯(John Voorheis)、華克和我證明,全美較多黑人居住的社區,空氣品質較其他社區差。黑人居住在『超級基金計劃』(Superfund)」所訂定危險廢棄物場址附近的可能性,也是其他種族的兩倍。基於這些原因,諸如『空氣清淨法案』之類的污染防制措施能大大嘉惠黑人。」(p.63)

「研究人員使用瑞典政府的戶政資料,比較母親遭遇親人死亡打擊的時間點,在懷孕期、或是孩子年幼時,對孩子後續發展的影響。他們發現,在母親娘胎中經歷死亡壓力的孩子,9~11歲接受ADHD藥物治療的機率比起童年早期經歷死亡壓力的孩子高出23%,他們在成年後服用抗憂鬱藥物的機率也多了9%。

另一項開創性的研究,是在母親懷孕期間測量皮質醇濃度濃度。母親懷孕時皮質醇濃度較高的孩子,到七歲已在校就學的時間,較其兄弟姊妹少了約一年,顯示他們入學時間較晚。此外,在血液皮質醇濃度相當的情況下,教育程度較低的母親所生的孩子,受此不良影響更為顯著。這項發現顯示,儘管在懷孕期間承受壓力對胎兒有害,但教育程度高的母親較懂得舒緩壓力對孩子的影響。毫無疑問,疾病也對胎兒造成傷害。哥倫比亞大學的經濟學家艾蒙德(Douglas V. Almond)研究1918年流感大流行高峰時出生的美國人,發現他們成年後陷入貧窮的機會是在疫情前不久出生者的1.5倍。我與艾蒙德以及美國智庫Mathematica的研究員赫曼(Mariesa Herrmann)合作,研究1960~1990年出生的美國婦女,發現出生於傳染病疫情嚴重地區的婦女,更容易在生孩子後罹患糖尿病,即使已事隔數十年﹔而非裔婦女所受到的影響更高達兩倍。最近,西北大學的衛生經濟學家施萬特(Hannes Schwandt)檢視丹麥的資料,發現孕婦在孕期最後1/3感染流感,其胎兒早產及低出生體重的機率倍增,若是懷孕中期感染,生下的孩子在成年後收入較一般少9%,對社會福利的依賴也高出35%。」(p.63-64)

「對孕婦及嬰兒的投資已見成效,美國嬰兒死亡率急劇下降,反映出計畫成功,儘管收入與財富的不平等現象持續擴大。然而,令人擔心的是,許多成功的計畫都飽受攻訐。去年3月通過的『冠狀病毒援助、救濟及經濟安全法案』(CARES)提供了一些救濟措施,至少就醫療補助而言,CARES暫緩執行,把資格不符者踢出了醫療補助計畫,讓各州的醫療補助在時間表及資格審查方面能有更多彈性。儘管如此,州政府還是可能財務吃緊,無法把眾多剛失業而即將符合醫療補助者納入。此外,有些州尚未依照『平價醫療法案』,把原本不符資格的低收入戶擴大納入醫療補助計畫,也可能出現更多沒有醫療保險者。」(p.64)

(方某人其他書評書介)

星期六, 3月 20, 2021

《科學人》2021年1月號

科學人1月號的封面主題〈別再緊盯體重計〉抨擊傳統醫界過分注重BMI的迷思。

舊研究以BMI作簡單指標,獲知肥胖與死亡率增高的關係。可是後來的研究卻顯示健康習慣(例如不吸煙、控制飲酒、每天進食五份以上蔬果、每月至少運動12次)對死亡率的影響更大,有健康習慣的胖子,死亡風險並不比瘦子高。醫界「只」注重體重,對病人對造心理壓力導致飲食失調(厭食或暴食),甚至因為下意識對肥胖歧視而令胖子所得的醫療照顧較差。在美國更有甚者,就是種族歧視和肥胖歧視有加乘,因為黑人往往身處更多污染、更難獲得健康食物的環境和經濟狀況,他們肥胖的機會更高,加上種族歧視而被醫護人員嫌棄的機會亦更高。

當然這篇文章不是說體重完全不重要,可是作者認為,針對體重弊多於利,要改善病人的健康,針對健康習慣作改變會更有效。反正現在的研究已顯示,減重的效果通常並不長遠,例如靠節食減肥,體重減輕後很容易就會回復(這是生理本能)。何必要在打不贏、贏了作用也不大的戰場打仗﹖

星際怪客闖進太陽系〉的內容並非甚麼難以想像的事,「系外星體飛進太陽系」罷了,但要觀測到、要研究,卻一點不易。

〈是精神還是神經疾病〉講的是怪病「功能性神經症狀障礙症」,佛洛伊德稱之轉化症(他認為是心理創傷轉化的),更舊的叫歇斯底里(源於希臘文「子宮」,因為被發現患者多是女性。但大眾文化一般用這個詞是指情緒失控的狀態,多於指本文提及不明原因疼痛、癱瘓之類的神經症狀),長期被污名成「裝病」。現在科技進步,終於可以掃描腦部得知患者那些部位異於常人。現在的一個理論很有趣,認為患者是過分注意自己的肢體反而導致失常(跟幻肢相反,後者是失去了肢體但大腦仍產生感覺)。這種情況導致患者分散注意力時,原本失常的機能有可能正常運作,更加深了大眾「裝病」的印象。

科學爭拗很多時都是這樣,例如光的波動說和粒子說最後終於「波粒二象性」,疾病的先天說和後天說往往也會變成「先天後天各有角色」,而精神病(心理病)和神經疾病看來終於也變成「心理和生理因素俱備」。所以面對爭拗,何不「撈埋做瀨尿牛丸」﹖(笑)

〈3D建模解析鳥類演化〉則發現鳥類顱骨的演化比恐龍慢,牠們以羽毛和翅膀的演化代替了顱骨演化,藉以吸引異性和適應環境。

被遺忘的大流感〉以1918大流感迅速被戰爭消息掩蓋,以致多年來大家都好像沒集體回憶似的(而可笑復可悲的是當年同樣有美國人反對戴口罩)。作者擔心武肺同樣會被遺忘。我倒不覺得太出奇,你看中國大陸對SARS的回憶就知道了,所有苦難到最後都變成官方吹奏的正能量。人民忘記苦難和獨裁體制消息封鎖帶來的問題,於是之後照樣吃野味,武漢爆發疫情照樣被隱瞞,然後禍延全球。

當然現在比1918年有進步,就是我們有社交媒體,相片和錄影紀錄也更多。民間較易留下對疫情的記憶。只是要對抗人類天性的善忘,和官方有意的壓抑,始終艱難。

〈古代瘟疫DNA現蹤〉提及方某先前介紹《瘟疫與人》裡提及的「查士丁尼大瘟疫」,新的DNA技術能分析考古遺址的DNA樣本(特別是牙髓的血液遺跡DNA),找出微生物DNA,藉此證明這場大瘟疫是鼠疫。甚至得知這種鼠疫桿菌和現在的分別不大,只是因為人群貧窮就更易染病死亡。這次肺炎疫情其實也是類似,在貧富懸殊日益嚴峻之下,這種情況也會越來越顯著。

同樣地先前介紹《槍炮病菌與鋼鐵》裡面提及西班牙人佔領美洲後帶來的瘟疫,分析顯示似乎不是天花,而是C型副傷寒桿菌造成的。

小文章也有意思。例如〈啄木鳥消息靈通〉就發現原來啄木鳥跟人類一樣都是花生友,社交資訊重要到值得牠們放下自己的巢去觀戰。〈聽海底地震量水溫〉就利用大地震的聲波傳播速度測量海底的水溫變化,對了解全球暖化有很大幫助。〈風帆團團轉〉介紹flettner rotor重出江湖,海運界開始研究利用電動轉子節能減碳。華人文章〈測謊需要軟硬兼備〉應該令大家很有興趣,究竟屢遭質疑的測謊機問題出在哪裡﹖又有哪些方法能減小誤差﹖

〈新冠疫情重創心理健康〉則指出疫情對美國年輕人和亞裔造成的壓力特別大,恐怕香港年輕人在政局和疫情雙重夾擊下,只會更焦慮和憂鬱。

〈科學離不開歷史〉講《販賣懷疑的人》裡面商界如何否定科學以牟利的歷史,同時令人們對科學失去信心。社交媒體的主事人有可能正在重複煙草商的伎倆。〈玩弄圖表誤導人 〉介紹新書《圖表會說謊》,在下對這類討論數字和圖表如何騙人的書籍特別有興趣。(不就當成看《警訊》騙徒手法如何層出不窮囉)

最後一篇圖表〈新冠疫情降低地球噪音〉有趣地利用地震儀記錄的人造噪音,發現各地封城後人造噪音同時減少。地球先生表示清靜晒。

(方某人其他書評書介)

星期六, 3月 13, 2021

我如何讀《選擇》

去年方某人寫了篇〈有關《選擇》〉討論一些坊間常見對《選擇》雜誌的不滿。在下指出《選擇》測試的重點不是「哪個最好」,而且評分準則也不可能適合所有人。讀者需要留意測試詳情,按自己著重的功能選擇。

剛剛見到《選擇》二月號的氣炸鍋測試結果,覺得頗能說明我認為《選擇》應該怎樣讀,故再草一文。


(來源﹕《選擇》2021年2月號p.8-9)

如果見到這個結果,看倌可能會有兩個反應﹕
1. 特福FX202D排第一,即是買它就行啦。
2. 我認為另一款某某牌才好用,這個排名很垃圾。
後者就是常見的批評。

正如前文所言,對這些測試是要看細節的。所以在下掃描了這一頁作說明。(想看整份報告當然請自行參閱雜誌,我不想給消委會告。)

例如飛利浦似乎是最早推出氣炸鍋的廠商之一,而其HD9743/11(#4)售價與特福FX202D較接近,但總評分卻較差。
最奇怪的是,其實兩者的煮食表現很接近。如果看細節,飛利浦的表現可能更好。

特福的炸薯條表現最佳,有五分﹔可是炸雞髀表現平平,只有三分﹔炸春卷也只有三分半。如果加起來就是十一分半。(當然不同食物的表現像蘋果和橙一樣,不能直接加起來,但加起來可以簡單比較「相對」的整體表現。)
反而飛利浦炸薯氣有四分半、雞髀四分、春卷四分半。加起來反而有十三分,比特福還好一點。

而且有一點很重要的是﹕一般人買氣炸鍋應該不會只是用來炸薯條(而不能炸雞髀)。如果你買來只想炸薯條,特福可能真的最適合。但如果預期炸不同食物,那麼表現較平均(而且統統不俗)的飛利浦似乎更可能令用家滿意。

------------------(我是扣分的分隔線)------------------

謎之聲﹕「所以排名很垃圾囉﹗」

上一次提及,《選擇》評分為何未必符合看倌需要﹖因為那些國際/國家標準針對安全和主要性能,但另一些消費者著重的東西(例如設計),在標準裡並不重要。縱使《選擇》有設計和便利的評分,但少數專門測試員的評分自然也不一定符合讀者的心水。

這裡的要害就是看細節,飛利浦評分輸蝕不在煮食表現(評分其實跟特福差不多,不同項目互有高下,例如飛利浦食物質素較高、但速度較特福慢),是輸在「安全程度」。那麼飛利浦究竟有多「不安全」﹖表格有說明﹕

c﹕地線長度不足,電線拉扯及穩固裝置失效時並非最後拉緊。(人話﹕即是有可能地線扯斷了你也不知道,漏電時有觸電風險)

e﹕接地端子或電壓頻率標示未符合標準要求

前者有可能是QC(品質管理部門)沒做好檢查,相信不會設計上每部都水線不夠長。而且只要你不要用「扯電線」的方式拔插頭(正確使用方法應該是手握插頭來拉),「正常使用」應該不會有危險。
後者更加只是標示沒做好,你在香港使用不會因此有安全問題。

這不是說安全問題不重要,驗出有這些問題當然代表廠商須檢討工作流程、改善標示、加強QC。消委會測試揭示安全問題也很重要,公佈問題可對廠商施加壓力要它們把貨品做得更安全。只是如果不是「重大的」安全問題,未必真的會造成危險,也不影響用家的使用體驗。所以《選擇》不得不就安全問題扣分,但這種「扣分」對用家未必很重要。所以要參照評分細節,自行取捨。

------------------(我是食物安全的分隔線)------------------

除了電氣安全,我們還可以看看其他方面。

特福或飛利浦都較貴,那麼買平的是否更好﹖例如排名在飛利浦後的#5普樂氏只需$298(算平霸)和#6 Denki $688,#5的食物表現更好(加起來十四分半)、#6也有十三分。為何不考慮﹖

看最後一個評分就明白﹕薯條丙烯酰胺量,那是一種潛在致癌物,烤焗炸澱粉質食物很易出現。#5和#6產生的量都很多,如果可以選擇,當然盡量選致癌物少的機種。飛利浦這方面的表現比特福更好,大概是因為飛利浦最早推出,研發做得較好,已經開發出產生較少致癌物的烤焗模式。

而且#5普樂氏的安全問題包括﹕

b﹕內部帶電部分與用戶可接觸部分絕緣距離不足

d﹕說明書欠缺標準要求的警告字句或編序未符合標準要求。

後者事小,前者卻真是一個安全問題,而且可能是設計問題導致,真的會增加觸電風險。

薯條丙烯酰胺量有沒有表現更好的﹖有#7 Harrow和#10德國寶。可是它們的食物表現都較差(#7總分九分、#10總分十分)而且不平均。更有甚者報告內文提及,按照說明書和代理商食譜烹調後,兩者大部分薯條根本未煮熟。這恐怕不只是評分低而是不能接受吧﹖

之所以「丙烯酰胺量更低」很可能只是因為不熟(這本來就是高溫化學反應才出現的東西)。實際煮食時你要把薯條煮熟,自然要把溫度調高或時間加長,產生的丙烯酰胺量就會提高。所以報告內「未煮熟食物」的「丙烯酰胺量低」根本不能參考。

------------------(我是其他考慮的分隔線)------------------

所以比較食物表現和丙烯酰胺量,我認為較值得考慮的是飛利浦(總分十三分)、#3 Recotte RAO-1(總分十二分)和特福(總分十一分半)和#2 Tastec BYTT1898WHZ(總分十一分)。但因為後三者食物表現不及飛利浦平均,所以如果要買氣炸鍋,我會優先考慮飛利浦。

(在下已把四款的食物表現評分計了標準差﹕

#1特福﹕ 1.04

#2 Tastec﹕ 1.26

#3 Recotte﹕ 0.87

#4飛利浦﹕ 0.29

標準差越小即是三項食物評分越接近。)

其他可以考慮的細節,例如是尺寸、容量(飛利浦炸的量少)、內置方便烹調程式之類。#3 Recotte RAO-1的容量其實也頗大,當然如果注重食物質素,飛利浦仍是較好的選擇。

(方某人其他書評書介)

星期六, 3月 06, 2021

《國家地理》2020年12月號

相比上一月全書講疫情,12月號的題材回復多元化。

〈古埃及的「死人財」〉講罕見發現的殯儀作坊現場,那些祭司不只在葬禮上賺錢,原來還可以為照顧木乃伊和墳墓持續收錢。古埃及一向是西方人很感興趣的題目。

〈龐大如斯,卻也脆弱如斯〉講北美五大湖的污染、原生種減少和氣候變化。原來湖水無論是污濁或清澈,都可以是「有問題」的表徵。七鰓鰻真是樣子和影響都很恐怖的入侵種寄生魚。

〈致命的蛇吻〉講非洲人被蛇咬傷的問題。窮人沒錢,要赤腳或穿拖鞋落田耕種,往往因此更易被蛇咬傷。最慘的是,正正因為被咬傷的絕大多數是窮人,他們根本沒錢買抗毒血清,所以歐美大藥廠沒錢賺,乾脆停止生產。(給非洲人用的血清,要針對非洲蛇種的毒去特別生產。)
就算墨西哥藥廠研發到可針對非洲蛇種、又不用冷藏的好用血清,那些窮人也負擔不起。幸而有慈善機構正針對這點發展專門項目,資助窮人治療。這樣應該可以降低死亡率和傷殘個案。

不過我最有興趣的其實是一幅圖﹕

(來源)

去年五月在下曾討論過2019年11月的女性專號(方某還是一樣慢慢讀完再遲遲討論),比較香港和新加坡女性平權的問題。(我懷疑他們對香港部分數字錯植了中國大陸數字,令香港比較低分)
這次比較的是美國各州。圖表很簡單把排名較前的州標綠色、排名較後的標橙色,並標出各州較出色和遜色的項目。

看看哪些州是橙色的,有沒有覺得很面善﹖

(來源)

不是跟南北戰爭時的南北分界很接近麼﹖
(最大的例外似乎是人口稀少的山區各州。另外南北戰爭時沒跟隨維珍尼亞州脫離聯邦,脫離維州而留在北方的西維珍尼亞州排名反而更後。還有原屬北方印地安那州也是排名較後。)

原來這條分界不只影響種族平等至今,就算性別平等也一樣。

(方某人其他書評書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