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alysis

星期六, 7月 27, 2019

回應學校課程檢討專責小組諮詢文件

學校課程檢討專責小組諮詢文件現正接受意見,有朋友消息指近日有大量電郵反對通識必考必修,甚至教育局長也聲稱不排除重新考慮,你就知道對家想做甚麼。請於16/9之前回應文件(電郵﹕taskforce_cur@edb.gov.hk),支持通識必考必修。
以下是本人的回應內容,看倌有需要可拿來增刪,變成自己的意見書。但不宜全抄,以免被當成同一份回應。
(補﹕朋友提醒,若回應者是教育同工,請註明身份。)

---

敬啟者﹕

本人謹就小組諮詢文件提出以下意見﹕

3.3.1 同樣維持高中課程現有四個核心科目安排不變。

3.3.2 i. 數延伸應當被視為獨立一科,除了方便學生選修,亦方便大專院校收生時計算成績。自從新高中學制開始後,大專院校收生取消了很多高中選修科要求,以致有學生進了工程學院才發現無法掌握微積分等數學概念,這樣學生可能被迫轉系,對學生和院校都是不理想的安排。如果部分數學要求較高的院系(如理學院或工程學院),可以要求學生在新高中必修數延伸內容的課程,或者計算成績時有加權,適應問題和轉系導致的混亂會較少。

ii. 通識科是教育改革的核心改變之一,有必要保留,並維持與現時相若的要求。
聲稱通識科必修限制了學生選修、或者評級令學生負擔太重要簡化,是不合理和不了解教育實況的盲目歧視。
事實上,只要留意新聞報導,大部分學生和學校擔心的,是中英文成績未能符合大學入學要求(第3級),而非擔心通識科或數學科未能符合要求(第2級)。如果針對通識科必修和評級提出的理由成立,那麼首先要廢除必修和只設「及格/不及格」的,應該是中英文科。但事實上香港不可能把中英文變成選修,所以同樣的理由亦不應套用於通識和數學科。這四科之所以定為必修,正是因為我們認為這四科的知識和技能必不可少。

至於把部分單元列為延伸部分,這個建議亦是不了解通識科的本質。通識科和其他選修科目不同,選修科目有較多硬知識部分作考核內容,但通識科較著重測考學生批判思考和融會貫通的能力。不同單元是讓學生從不同角度了解社會,同時掌握所需能力。所以並不能把部分單元列為延伸,就減低了測考的難度,這只會令學生對社會的了解變得片面。但可以考慮仿傚英文科,研究設立對學生能力要求不同的試題,學生考試時可選取較低難度的試題,藉此取得較低但及格的成績。

本人反對把獨立專題探究改為選修的建議。本人同意獨立專題探究對部分能力較弱的學生而言,難度太高,以致學校推行並不理想。但應對的方法並非取消,因為專題探究對通識科所需的能力建立十分重要,如果容許部分學生逃避,等同於令通識科的教學目標不完滿。正如文言文對部分本地華裔學生也很困難,我們會不會考慮讓他們「選修」文言文﹖中文老師一定反對這個說法,因為文言文對學習中國文化很重要。專題探究對通識科也是一樣。

那麼獨立專題探究難度太高的問題應該如何解決﹖其實我們要了解難度太高的本質是甚麼,並不在於能力較弱的學生完全沒能力做專題探究所需的工作,而是在於他們能力不足以掌握「整份」專題探究。換言之,他們很可能因為某部分能力較弱,令獨立專題探究在該部分觸礁,進而影響其餘部分的完整性,令他們沒辦法完成整份報告。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的不是取消必修,而是可以仿傚其他選修科目的校本評核做法。

本人在高考時代的生物科和化學科,須於不同時段完成不同的校本評核,涵蓋課程的不同方面。完成了這些校本評核後,我們應該掌握到這科所需的技能。但這些課程不會要求我們提出一個完整的研究計劃去完成,只會要求我們就每種技能做一個實驗並完成報告。
要學生提出完整的研究計劃並完成,根本是大學本科的學術要求。連高考也不要求這樣做,卻把它放在「全體」新高中學生身上,當然是要求過高了。

所以要改善情況,我們可以讓學校和學生選擇,是否要學生像現時的獨立專題探究,提出一份完整的研究計劃,能力較強的學生可繼續現有安排。能力較弱的學生,則可以把獨立專題探究所需的技能拆細,變成若干份各自獨立的校本評核。例如設計問卷是「一份」校本評核,但如果學生收集數據不順利,亦可以改為利用現成已有的資料(可由校方提供),作「下一份」數據分析的校本評核。這樣能力較弱的學生,亦可以循序漸進,在各份校本評核中,掌握到所需的技能,但又不至於要獨立完成一份完整的研究。情況就像科學科目以多次實驗評核學生能力一樣。

3.4 如果要鼓勵學生選修應用學習,就不能維持現有成績最佳「達標並表現優異(II)」只能當成第4級或以上成績。有必要把成績等級進一步細分,以便學生報讀大專院校時能與學術科目同等計算,才不會被學生和家長視為對升學缺乏幫助的次選。

此政
學校課程檢討專責小組

星期六, 7月 20, 2019

2019年7月號聯合報及博物館節目表

二零一九年第三號《聯合報》已出版﹕HTML版 / PDF版
近月世局紛擾,令人無暇他顧。罕有地令博物館節目過了半個月仍未能更新,實在抱歉。在此祝反送中五位殉者得以安息,並希望其他受傷市民盡快康復,公義盡快得以伸張。盼望各人皆有智慧,能以不流血方式帶來良好結果。
新聞版﹕
1. 對外社評—破壞制度者無資格指責違法 (棋王國學院社會學研究所政治學部)
一宗命案,給予港共政權藉口硬推逃犯條例修訂,試圖把所有現行制度保障一筆勾銷,引發軒然大波。不只令陷入貿易戰邊緣的歐美各國口徑一致譴責,並且令旺角騷 亂後沉寂的社會運動再起,激進和溫和派終於合作。警方粗暴應對,引發更大衝突對峙,甚至有年輕人絕望自盡,前景實難預料。 
雖然身為溫和派,我們不贊成動武,但實在不可能像某些人般,昧著良心對街頭抗爭者多踩幾腳。我們曾於2015年1月號指出﹕「守法就是遵守社會契約,條件就是統治者也要守約。守法並非單方面、先天的要求。」現實卻是中共和保皇黨裡應外合,不斷破壞香港原有法治制度。 
監警會就是最佳例子。監察權力本已不足,若跟隨英治傳統,委任成員多元化令各界投訴充分反映,亦足相補救。但政權認為不夠順心,於是「非自己人」都不再續任,令監警會成為小圈子。結果就連明報記者眾目睽睽之下被警員毆打,仍然是「未能證實」。 
眼見偏私的監警會,和任由警員隱藏身份以避投訴的警方高層,政府還可以叫人信任「既有機制」﹖ 
方潤早於2011年評論入境處縱火案時已指出﹕「沒有法治就沒有公義、沒有公義就沒有和平」。現在正是政權長期濫用警力壓制異見(而不回應訴求),並不斷透 過破壞既有機制甚至人大釋法,令民眾無法透過法定途徑保護權利。最終令民眾對建制失去信任,不再寄望制度可以約束警員暴力,於是以暴易暴圍毆落單警員。警員起初對示威者肆意濫用武力時,難道沒想過對方可能有一天會加倍奉還﹖ 
有些人會說「總之打人就是錯」,我很懷疑他們會不會對警方講同樣的 話,抑或有槍在手的人做甚麼他們都會認為正確。正如上述,守法不是單方面的要求,是要政權率先遵守、自縛雙拳。當政權不願遵守法律,或者隨意繞過法律行 事,那麼市民就不會願意遵守法律,釀成亂事。傳統說法叫「官迫民反」。 
不斷破壞香港法治的保皇黨、及其支持者,實在無資格指責其他市民犯法。因為就是他們一直「輸打贏要」,親手將尊重法治的社會契約撕毀了。重建法治、讓市民感受到公義可以彰顯,才可以帶來和平。此非在野議員可為,只有政府和它背後的中共可以。
副刊版﹕
1. 棋藝天地—卡卡城的擴充版(3) (方潤)
今期繼續介紹另外三款複雜擴充版。 
旅館與座堂(Inns &Cathedrals)是卡卡城推出的首個盒裝擴充版,較為簡單。主要特點是新增了第六玩家(灰色)和六隻大人偶(一隻當兩隻用)。新地塊則有令道路完成 後每格2分但未完成0分的「旅館」,城內的「座堂」如果城市完成可每格得3分但未完成也是0分。此外還有50分牌和100分牌給計分表上已走滿一圈的玩家 用,但其實玩家早就方法紀錄分數(例如過50分後把人偶改為躺下),所以並非必要。 
販商與建工(Traders &Builders)是第二擴充版,比較複雜。城市新地塊印上了酒桶、穀物、和布匹,負責完成城市的玩家可獲得相應標誌,完局後擁有某類貨物最多的玩家可加 十分(打和者各加十分)。另外有「豬」和「建工」人偶,豬可以放在自己已有人偶的田地上(不能同一格),完局後如果成功佔領田地,每個完成城市額外加一 分。(規則指由加四分變加五分,但原始規則是加三分,加四分可能是後來改了的新規則。) 建工則讓玩家可加快行動。玩家為自己已佔領的道路或城市添加地塊時,可同時放上建工。在之後的回合如果再為此路/城添加地塊時,可享額外一回合。玩家不會 因為新一塊延展了路/城而繼續有額外回合,不過到下一回合再延展時又可有額外回合),直到路/城完成後人偶和建工都可收回。此擴充版提供布袋,方便玩家可 以暗抽底色有異的各版本地塊。 
大修道院與市長(Abbey & Mayor)也較複雜。大修道院計分跟修道院一樣,但可連接任何地塊。市長則代替一般人偶放在城內,完成時城內有多少個盾牌圖案,市長就當多少人,可作搶 城市用。糧倉(barn)則可放在四塊田地圖塊的中心(連接處不能有城市)以代替人偶,而且就算相連田地已有人也可放,並立即為田地計分。而且日後所有新 連接上這塊田的田地也立即計分。完局後糧倉本身可按連接的完成城市每個加四分。還有四輪車(wagon)可放在路/城/修道院代替人偶,當地形完成計分 後,玩家可選擇收回或者轉往相連但未完成(亦未被佔領)的地形上。 
當然卡卡城的擴充版其實還有很多(例如the Tower),在下玩過的只有這些。卡卡城世界甚至還有其他變種,例如南海(South Seas)、狩獵採集者(Hunters and Gatherers)等,就有待看倌指教了。
知識版﹕
1. 節目預告
2. 雋語錄
「『警察國家』一詞指的是一種統治形式,其中警察權力與公民自由之間的那種自由式平衡完全被拋棄。
且允許警察發展出專橫且不辨善惡的體系。因此警察的運作脫離於法制架構之外,既不對法院負責、亦不對一般大眾負責。」 
—Andrew Heywood《Politics》(政治學新論)
---

今季wishlist﹕
展覽﹕
歷史博物館﹕現代化之路—共和國七十年 (-26/8)
文化博物館﹕百物看世界—大英博物館藏品展 (-9/9)

講座﹕
科學館﹕我們微氣候監測站與城市尺度天氣預報 (14/8)
文物探知館﹕細說九龍街道舊事 (24/8)
文化博物館﹕人文與文化—從歷史文物看世界文明 (25/8)
屯門公共圖書館﹕英國戰後初期在香港設置的軍事設施 (7/9)
歷史博物館﹕兩次大戰之間的香港,1919-1941 (7/9)
歷史博物館﹕1944-1945年英美情報機關在香港和兩廣地區的競爭 (14/9)
歷史博物館﹕國家興亡,翻譯有責—從鴉片戰爭談起 (22/9)
文物探知館﹕早期香港兒童遊樂場回憶 (28/9)
歷史博物館﹕港英時期香港回民的社會生活 (29/9)

星期日, 7月 14, 2019

圖書館學習新體驗﹕港日交流會

這個活動很奇怪不是由教育局或學校圖書館的團體主辦,而是由聖公會明華神學院主辦。不過看倌讀下去就會明白,因為整件事都是聖公會在牽線。

3/7早上帶學生去理工大學和浸會大學圖書館參觀,打算跟他們在浸大飯堂吃午飯再趕去中環,怎料浸大飯堂竟然滿座。學生自然很高興想把在下拉到又一城,但又一城同樣爆滿(事實上我根本不想去又一城,因為早知必爆),等到有飯吃已經非遲不可,結果要的士過海(自不然的士司機面口也不快樂)。

---

首先由日本立教大學中村百合子教授講述日本教育和學校圖書館狀況。
(為防看倌失察的註﹕立教大學本身就是一所聖公會開設的私立大學,也就明白為何由明華神學院牽線吧。)

講者用令和年號首兩個月就發生的兩宗殺人慘劇開場,一宗就是巴士站砍殺小學生和路人後自殺,另一宗是政府前高官殺了家裡四十四歲的兒子。帶出所謂hikikomori (引きこもり,家裡蹲)的問題,根據研究日本40-64歲的中年人有六十萬人是家裡蹲(有些甚至稱有過百萬),當中兩成已經躲在家裡超過二十年。所謂 kodomobeya ojisan 的不離家子女。

昭和年號下出生的人,現在都已經超過四十歲了。而這一代青少年的自殺率一直在上升。
講者遇到的學生總是覺得他們這些「昭和人」都很快樂,但其實昭和年號下出生的人,也有一批畢業就遇上泡沫爆破的困境。(其實就像我們這一代,一畢業就是沙士)

日本教育制度長期不變,主要依照日本文科省制訂的「學習指導要領」(Course of Study)為課程。講者評論這個國家課程並沒有理論基礎、也不科學。
另一個長期不變的是Juken受驗文化,指高度競爭的大學入學試。有些私立大學則與高中結盟收生。(方按﹕有點像香港中小學一條龍﹖)

社會趨勢主要是人口急速下跌和老化,同時青少年並不快樂(OCED調查,世界整體是68%,日本45%、南韓46%青少年表示快樂)。
而且在直升機家長環伺之下,教師這一行對大學畢業生並無吸引力。

在安倍政權下,未來十年將推行一些新課程,包括﹕
—道德課必修,小學2018起、中學2019起
—英文由小三開始必修,2020起(以前日本是初中才開始學英文)
—小學必修編程(programming),2020起
—主動學習(active learning)和探究(inquiry)由文科省引入,高中的課題包括「理數探究」、「理數探究基礎」、「古典探究」、「地理探究」、「日本史探究」、「世界史探究」、「綜合探究時間」(這份課程指引超過150頁,講者笑指誰有時間看﹖)

為何要引入探究式學習﹖昭和年間大家只需努力學習、努力工作,生活自然會變好。可是泡沫爆破後的日本失去願景和自信,需要高階思維和創意才能有所發展。311大地震亦帶來對科學和社會的反思。

學校圖書館法於1953年制訂,全部中小學和高校都設有圖書館。超過12班的學校設有一個司書教諭(librarian-teacher),但他們主要職務是教書。亦有兼職性質的學校司書(school librarian)。
話雖如此,但學校圖書館資源普遍不足,講者舉精英私立學校和公立學校相比,預算相差十倍。而且學校圖書館在校內角色亦不明確,很多學校只當它是閱覽室、或者擺明學習資源或教學資源的中心,甚至當成是醫療室(學校遇上學生不舒服或不想上課時,老師往往就是請他們到圖書館自修)。

日本教育界,本來是文科省和日教組(日本教職員組合,左翼工會)相爭持,但人口老化導致工會會員減少,而新教師亦傾向不入會。爭取專業自主方面越見困難。

講者本人研究課題之一,是日本傳統的「讀書指導」(reading guidance)。讀書指導原本由文科省和公共圖書館於二戰期間引入。戰後就被美國人以使用書本和圖書館的指導課程(instruction in the use of books and libraries)取代。講者研究滑川道夫修改的讀書指導論,包括﹕
—guidance of attitude toward reading
—guidance of medical and sanitary affairs of reading (方按﹕讀書不要一邊挖鼻孔之類﹖)
—guidance in books
—guidance in the library
—guidance about the library
—guidance in the area of reading

最後講者邀請大家出席4/8於札幌開幕的國際研討會。

---

接著下來就是明華神學院圖書館、聖公會曾肇添中學圖書館和聖公會李福慶中學圖書館的代表,介紹他們利用航拍和VR等技術作探究式資訊素養學習相關的活動。

活動主要針對學生尋找資訊和缺乏時間的困難,希望透過IT技能結合資訊素養和社交技巧,吸引學生重新走進圖書館。具體的活動不難(有個使用HP Reveal的AR閱讀介紹活動敝校也有做,可惜的是這個軟件不再支援,來年會有困難),他們亦有簡單便宜的選項,包括Google VR tour creator (可輸出至google expedition)、平價航拍機、360度攝影機等,製作例如VR圖書館等活動,甚至拍了影片教來賓自摺VR眼鏡
(雖然其實我不太理解他們展示的影片是否真的要VR眼鏡去看,反正在螢光幕看就好好的……)

星期日, 7月 07, 2019

「新曲加精選」的十本圖書館相關書籍推介

(這是為學校圖書館主任協會會訊寫的書介,這期28頁裡的26頁都是在下的稿 :P )

前陣子有位保險界舊同學邀請在下出席聯誼飯局,向參與聯誼的會員介紹學校圖書館主任工作。

正如同學所言,大家都不太了解我們的工作。如果只講公眾關注的林老師慘案,未免過於沉重。只講自己日常又怕把人悶倒,反正自己就是悶人一個,工作表現又不如卓越同工那麼亮麗精彩,可以整個portfolio拿起來講。於是倒不如回到自己最喜歡做的事﹕好書推介。

最後乾脆揹了九本跟圖書館有關的書籍去分享(還有本沒有帶,講到中途才記起來),反應倒還不錯。這些書當然有不少都在會訊介紹過,但原來也有漏網之魚,似乎可以來個「新曲加精選」作簡短介紹。這些書都是出版不太久,市面應該還買得到,而且大部分可以在公共圖書館借到,所以才向那些飯局參與者推介。

首先介紹給他們的是《圖書館之主(1-6)(篠原ウミハル,光依譯,香港﹕東立)這本在20177月會訊已介紹過,一個冬菇頭男人開兒童圖書館,對每個進來的人都可以找到讓他們有所啟發的童書,這也是我們對自身的期許。男主角說的一句非常適合我們﹕有館員希望大家看書、把書帶給讀者的地方才是圖書館,否則只是個放書的房子。恰好呼應了教育局和學校管理層對圖書館的忽視。

閱讀.推動力—范老師二十年經驗分享(范建梅老師,香港﹕有為,2015)
20163月會訊推介。對圖書館主任應不陌生,但外頭的人大概不會留意到。想了解學校圖書館可以做甚麼的人不妨一讀。范老師跟書店合作,在不同學校推廣閱讀,書單無論男生女生都吸引到,選書之廣泛算是少有。本書除了說明閱讀推廣的重要,也提供了不同活動的例子,所以對圖書館主任是參考。而對一般讀者,這本書也不是艱深和「專業」取向,是很生活化的著作,並不難讀。

閱讀的力量—從研究中獲得的啟示(Stephen D. Krashen,台北﹕心理,2009)20166月會訊介紹過。大概因為已經有點舊(而且太學術性),所以我完全忘記要拿出來,只是提到范老師時才記起它。相對於范老師那本,這本書算是半學術書,雖然很薄,卻匯集了多年來有關閱讀的研究。

作者以研究結果大力提倡「自由閱讀」對語文學習的益處,無論是母語或外語,只是假期讀本通俗小說或愛情小說,也會對閱讀理解考試的成績有幫助。甚至是讀雜誌、讀漫畫,多少也會學到點語文。當然這不代表語文教師不重要,他們仍然需要教授各種語文知識,與自由和廣泛閱讀的益處並無矛盾。正如通俗小說不妨一讀,但也只是閱讀其他書籍的起點。而佈置良好的閱讀環境、選取合適的書籍推介給學生閱讀,自然就是圖書館主任和語文教師的專業和責任了。


《越讀者》(郝明義,台北﹕網路與書,20072017),這本沒在會訊介紹過,因為原版已超過十年。現在找資料才發現原來有「十週年增訂版」。

郝明義是出版人,主持「網路與書」出版了不少與「閱讀」主題有關的書,《越讀者》就是一本個人結集。作者提及新時代不只是紙本書或電子書,其實在各種事情上都可「閱讀」。作者也套用了「食物金字塔」的概念,指出讀物可分成四大類,閱讀時不應偏廢。

有人問在下怎樣面對「書讀不完」的局面。出版社也有本《閱讀的狩獵》,以狩獵比喻尋找資料的過程。對在下而言,通常倒不是在狩獵,而是像牛羊一般,見到前面有好吃的草就吃一口算了()

《圖書館戰爭》、《圖書館內亂》、《圖書館危機》、《圖書館革命》、《別冊圖書館戰爭I》、《別冊圖書館戰爭II(有川浩,台灣﹕角川)20146會訊第一篇書介就是這系列。幾乎對任何人我都會推介它們,因為實在精彩。

作者有川浩是女性,卻以撰寫自衛隊小說著名。她在撰寫自衛隊小說期間,造訪公共圖書館時,丈夫告知她圖書館一角載有日本圖書館協會《圖書館自由宣言》的牌匾,覺得很有意思,所以創出這個系列。這個系列除了有戰爭場面,又有感情線和個人成長,男女通吃,所以很受歡迎,並已衍生動漫和真人電影。

《圖書館自由宣言》是對戰前日本圖書館助紂為虐幫政府審查書刊的反省,訂明圖書館有收集和提供資料的自由、須保障使用者私隱,並反對審查。

剛剛讓位的天皇明仁於1989年繼位。故事假設日本於當年實行新法律,授權政府武力審查資訊。由於立法突然,反對派阻止不了,唯有把《圖書館自由宣言》也寫進圖書館法抗衡。結果市面很難買到禁書,市民只有到圖書館才看得到,令圖書館成為保守勢力的眼中釘。最後發生有人屠殺館員「焚書坑儒」式的慘劇,倖存者就決定把圖書館武裝化。成為圖書館裡打仗的誇張故事。

可是,作者並沒有讓故事只是完全虛構,以圖書館為背景的打鬥劇。作者同樣在故事裡展示了圖書館的專業。例如女主角的父母來「檢查」時,父親說要看時事專輯就令女主角不知所措。結果由男主角展示,專業館員如何釐清讀者的資訊需要,並透過對書籍的認識,向讀者推介適合的書。這樣算是很真實的呈現圖書館專業工作。

席間有人覺得政府要侵犯自由始終做得到。當然政府勢力龐大,例如檢查讀者借書紀錄找恐怖份子這種事,美國也發生過。但其實有人讀過「如何造炸彈」的書根本不代表他想造一個,靠借閱紀錄抓人去查問只是擾民罷了。這正正就是《圖書館自由宣言》想制止的行為。

至於審查書本,由於憲法限制,日本政府反而不大會針對政治異見做審查。家永三郎案之所以發生,因為那是需要文部省審定通過才發行的教科書。只是如果你要講南京大屠殺這類右翼很厭惡的題目,就可能會有右翼暴力團騷擾你家甚至擲汽油彈。日本政府大抵只是針對色情和暴力漫畫想立法禁止(這也因為來自國際社會的壓力),東京都政府在大右派石源慎太郎主政時的立法,還搞得整個動漫界(包括一般向暢銷漫畫的作家)都跟政府槓上了。資訊審查和合法的界線在哪裡,是一個永恆爭論的話題,誠如西諺所言「恆久警惕是自由的代價」(Eternal vigilance is the price of liberty)

書店怪問(Jen Campbell著、林師祺譯,台北﹕高寶,2014),講書不一定總是嚴肅,這本笑話集就曾於201412月會訊介紹。書店和圖書館一樣,甚麼來客都有。由可愛到討厭的都有,奇怪到跑進書店買螺絲批的人也有。這本是作者收集各書店真實怪事的結集,值得大家讀來「一笑泯恩仇」。

世界夢幻圖書館: 死前絕對要去一次! 典藏人類智慧遺產的美麗場域
《世界夢幻圖書館》(日本X-KNOWLEDGE著,台北﹕悅知,2015),也沒有在會訊介紹過。這種大開本精美彩圖書,深得當日出席的人喜愛。可是在下晨讀時間拿給學生看,他們卻沒興趣。很難想像為何有人會對那麼壯麗的景色沒興趣,是因為聽到「圖書館」就怕成這樣﹖

當初見到這本書就買下,就是想他們知道圖書館不一定就是你生活見到的那模樣,那只是資源限制下的現實。世上也有很多很華麗、設計精妙的圖書館。本書不只收錄了封面中的那種歷史古蹟型圖書館,也有一些新設計的圖書館,令人耳目一新大開眼界。只是那麼厚重,還是只有成年人「眼睛想旅行」才會借﹖

在座也有人提及,見到很貴的大本攝影集捨不得買。其實可以善用公共圖書館的建議購書表格,除了可於公共圖書館索取外,公共圖書館網站也有表格可供填寫。只要填妥所需的書籍資料,以在下和朋友的經驗,大抵都會購買。畢竟公共圖書館老是被審計署批評借閱量不高,現在有人指定想借某本書你還不買﹖(只是太貴重的大本攝影集可能最後只會放在中央圖書館十樓的藝術資源中心作參考書,這是後話。)

烽火守書人—伊拉克國家圖書館館長日記(Saad Eskander著,李靜瑤、張桂越譯,台北﹕網絡與書,2008),又回到沉重題目,這是201512月會訊推介。

作者是從前備受壓迫的伊拉克庫爾德人,早就在英國定居求學。美國推翻薩達姆後,新政府就邀請他回國出掌伊拉克國家圖書暨檔案館。可是百廢待興,外又常見炸彈,每天不是發現開了門也因為處處路障沒人上門,就是收到館員被殺的消息。甚至幫圖書館接網絡線的工人也受到死亡威脅無法上門,於是堂堂館長要到網吧收發電郵。可以說是現實版的《圖書館戰爭》畫面。

這些內容本來是作者寫給英國朋友的電郵,後來於大英圖書館網站公開,讓大眾關注伊拉克圖書館的困難。

《廷巴克圖的盜書者》(Joshua Hammer著,劉復苓譯,台北﹕商周,2017),這本同樣未在會訊介紹過,因為自己也未讀()

有點像《烽火守書人》,也是在恐怖份子威脅下守護圖書的故事,不過主角不只是圖書館員,還有一批普通人和教士。廷巴克圖是西非馬里一個內陸城市,現在只是一處偏遠的世界文化遺產古城,擁有很多形狀奇特的泥屋。幾百年前的廷巴克圖卻是北非到西非的交通要道、當地的政經中心。回教向外傳播的時代,廷巴克圖就是其中一個宗教、文化中心,聚集了大量學者,收藏了大量的手稿。可是,近年極端組織肆虐,廷巴克圖也不免被波及,聖戰分子攻佔這座古城。

在座有人說不明白為何同樣是回教徒,但要對付這些回教手稿。世上各個宗教,發展過程都是多姿多彩,衍生不同的派系和文化。可是對於只能確認一種信仰方式的原教旨主義者而言,這些不同的信仰表現,威脅不下於異教,所以同樣除之而後快。於是這批保存手稿的圖書館員,就要千方百計在聖戰士焚書之前,盡量把更多手稿偷運出城,交到安全地點保管。這本書就是他們鬥智鬥力的故事。

壓軸的《地板會被書壓垮嗎﹖(西牟田靖著,劉向潔譯,台北﹕行人文化,2018)也是本笑中有淚的著作,剛剛在20194月會訊介紹過。

日本作者為了搜集寫作資料而大量購書,面臨木屋地板被壓垮的危機,如何解決﹖這是作者尋找答案的過程。變成電子書是否可行﹖乾脆在鄉下自建書庫又如何﹖最後作者沒有塌屋,家卻散了。因為藏書太多令老婆提出離婚,算是悲劇。

我買這本書卻是因為自己搬屋,試圖把大部分書放在窗台的膠箱上,被老媽質疑是否會壓垮窗台。於是見到這本書的標題,不買不行啦。

就像作者面臨的困局,當然好書還有很多,無論如何都看不完買不完。所以在下於飯局中的介紹也就此打住,急急低頭扒飯為上。

(方某人其他書評書介)

(書影來源﹕香港東立 http://www.tlcomics.com/
教協 https://www.hkptu.org/shopping/12373
博客來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433393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365206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62864
作者自攝、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37211
誠品 http://www.eslite.com/product.aspx?pgid=1001183842400009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409157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64264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76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