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alysis

星期六, 12月 29, 2018

Ketchup同茄汁邊個出現先﹖

樓下茶餐廳個收銀哥哥,見在下喜愛讀書,間中就會找些問題來問。
昨晚晚飯他突然就跑出來問這個問題。

老媽說我面口一黑很不禮貌。雖然我的確覺得有點滋擾(畢竟我是吃飯不是參加問答比賽),但臉部肌肉縐成一團的最主要原因大概是﹕這個問題有很簡單的答案,但那個答案已知並不準確,即是要查一下才答到。
(相對而言「為何流星雨要叫XX座流星雨」那些易答得多,隨口就答到。)

最簡單的答案是﹕Ketchup源於廣府話「茄汁」。
這個答案已經早到忘了從哪裡看到,大概是小學時在小書看到的。問題是我記得後來曾見到其他解釋,而「廣府話說」並非事實。

其實要查也不算難,只要開英文維基ketchup就已經介紹了三大起源。

如果仔細去看,廣府話「茄汁」說可以率先淘汰。因為ketchup本身並非只指茄汁(該頁至少還有mushroom ketchup),只要再看介紹Tomato ketchup那一段,就會發現茄汁這種東西出現得比ketchup這個詞更遲,已是將近十九世紀的事。而大家都聽過歐洲人認為番茄有毒這故事(的確茄科不少植物都有毒),歐洲十七世紀才開始吃番茄,那麼稍後才出現茄汁並不出奇。英文字典在十七世紀就已經出現了ketchup,而當時根本沒提及番茄。而且茄汁也不像是中國發明、比較像歐美發明的東西(你看中菜有多少要用茄汁﹖),拿「茄汁」音譯不太像事實。

同頁介紹另一起源說是法文escaveche、西葡文escabeche、阿拉伯文Kabees(醋醃),變成英文caveach,再變成ketchup。方某不懂這些語文不懂評論,但字面看很難覺得這些詞語讀起來像ketchup。

我反而認同ketchup是源自中文,不過不是廣府話,而是另一起源﹕閩南話「鮭汁」說(kêchiap),至少聽起來比較像ketchup。鮭汁聽起來不知是甚麼,其實就是拿鮭魚醃成汁,即是魚露。同頁提及的馬來文起源說(kicap),其實也是起源於閩南話,只不過是先傳入馬來話再傳入英文,這樣似乎比較貼近英國人早年接觸遠東的方式。
只不過英文把ketchup用來指稱各種用來沾食物的汁醬,於是後來出現茄汁也同樣稱ketchup。只是這些ketchup中茄汁特別「發揚光大」,於是漸漸人們見到ketchup想到的就是茄汁罷了。

「鮭汁」說看起來比廣府話說合理,是因為首先魚露出現遠早於茄汁,這可以解釋為何英文早就有ketchup而且可以指稱非茄汁的其他沾汁/醬。
其二,廣府話「茄汁」本身不符事實,因為這不是水狀的番茄「汁」(=橙汁、蔗汁),那麼濃稠的其實應該叫茄「醬」(=蝦醬)。雖然語言本來就有不準確(例如廣府話「雪櫃」卻沒有雪,大概是早期「冰箱」裡面多結霜,令地處南方的廣府人聯想到雪,故名),但與其說因為廣府人先叫錯「茄汁」於是英文跟著叫ketchup,倒不如說英文先叫ketchup,然後廣府人見反正真的有「茄」音就乾脆音譯為「茄汁」更有可能。除非有證據說茄汁是華人發明,否則沒甚麼理由相信英國人要跟隨中文的命名﹔但如果茄汁是西人發明(似乎更有可能),那麼廣府人不理會它其實是醬,跟隨英文發音叫「汁」就很合理了。

當然,鮭汁說也有一點引人疑惑,就是為何現在閩南話魚露不是叫鮭汁而是叫蝦油﹖雖然一種食材名字改變並非不可思議的事。

如果是這樣的話,ketchup雖然也源於中文,但肯定比「茄汁」早。

星期六, 12月 22, 2018

容不下多元 被下架的同志童書

方某人先前接受中大新傳學院同學訪問,現已出版,看倌可到大學線網站瀏覽全篇文章。
圖書館主任:應包容不同意見書籍 
於中學任職圖書館主任的方富潤指,圖書館向來把「兒童不宜」、「特別受歡迎」(要限制借閱時間)、「低借閱量」和「複本太多」的書本以閉架方式處理,但是次閉架事件難以上述理由解釋。他指,十本童書被評中性仍遭閉架,局方沒有交代背後準則,難免令公眾懷疑事涉審查。 
方富潤曾修讀圖書館及資訊科學碩士,他表示,根據國際公約,公共圖書館應避免審查,堅守資訊及思想自由原則。他指,圖書館應以服務公眾為本,有責任呈現議題的不同觀點,若館方選擇性迎合某類人聲音,有違其成立目的。他相信,小朋友較少刻意搜尋被閉架書籍,等於失去機會於館內接觸這些資訊。他擔心將有更多人濫用投訴機制,針對其他具爭議性的書本,圖書館為減少投訴,或不再購入該類圖書。 
至於學校圖書館的方針,又會否受是次爭議影響?方富潤指,學校圖書館主要服務教學需要,公共圖書館的閉架做法,理應不對學校造成影響。他認為,校園內有討論多元性別的圖書是好事,但礙於不少辦學團體對性小眾反感,陳列此類圖書仍較困難。記者其後發現,部分中小學及幼稚園圖書館,都有購入是次遭閉架的童書,例如英基烏溪沙國際幼稚園,其圖書館就有六本《The Family Book》。

星期六, 12月 15, 2018

炒冷飯系列之一瓶水

(向史兄致敬,開個系列放下以前的有趣作品)
(原文在此,2008年作品)

話說,有一瓶水被很多人喝過了……

---

禁慾主義者﹕這瓶水很污穢,大家不要喝

女權主義者﹕把女性比喻為一瓶水,以處女之身作為女性的唯一價值,無視女性的性自主,是父權主義壓迫至今的象徵。

愛滋病基金會﹕一起喝同一支水,不會因此感染愛滋病。

陶才子﹕這處女膜情意結,是中國小農社會的文化DNA殘留。

高登網民﹕我見你是朋友才請你喝這瓶水。

惠施﹕你不是那瓶水,怎知道它想不想被那麼多人喝﹖

悲觀主義者﹕唉,只剩下半瓶水。

樂觀主義者﹕真好,還有半瓶水﹗

梁啟超﹕苦樂只在主觀的心,不在客觀的事。

張競生﹕你肯定那不是第三種水

告子﹕食、色,性也。

孟子﹕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

阿當史密斯﹕每個人為自利而喝水,經過看不見的手的引導,最終會促進整體的幸福。當然,由道德情操出發,你喝水之餘也應該留下足夠的水給其他人。

資本主義者﹕如果這瓶水是公有的,就無可避免被喝盡,要避免這悲劇、令這瓶水得到最佳運用,就要私有化。

馬克斯﹕全世界口渴者,團結起來﹗

共產主義者﹕大家喝同一支水,展現了無產階級的無私情操。

孔子﹕逝者如斯乎﹗

Spencer Johnson﹕誰喝了我的瓶裝水

警察﹕現在不是事必要你說,但你所說的一切,我們都會用筆記下,將來可能成為呈堂證供……究竟是誰喝的﹖﹗

金田一一﹕我以爺爺的名義起誓,兇手就在我們當中。

禁毒專員﹕是誰喝了水﹖要小便的話請留點尿來驗毒。

美國前總統小布殊﹕我們要發動青少年一起宣誓,不跟別人喝同一瓶水。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那段片段裡的都是中國人,喝不喝水顯然是中國的內政,我們堅決反對外國勢力試圖干涉我國內政。他們的陰謀不會得逞。

老子﹕上善若水,水善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泉.卡迪斯﹕一即是全,全即是一。

玄奘法師﹕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慧能﹕本來無一水,何處惹人飲﹖

唯心主義者﹕所有事都是出於你的心,你認為有喝過就是有喝過,沒喝過就是沒喝過。

柏拉圖﹕理型世界的水當比現實的水更為完美。

經驗主義者﹕你也試試看才知道水是否真的被喝了。

愛因斯坦﹕究竟是水鑽進了人的身體,還是人的身體包圍了水,視乎你的參考座標。

物理學家﹕水為何減少了,還要考慮水的蒸發狀況,這又要看當時的氣溫和濕度。

天文台長﹕全球暖化的趨勢持續,未來的水會蒸發得更快。

萊.馬斯丹﹕水是由氫和氧組成的,只要把水拆解,就能使用焰之煉金術了。

耶穌﹕已變成酒了

鄧小平﹕無論是水還是酒,可以喝就好。

生物學家﹕開了的瓶裝水,不排除已受微生物污染。

食環署﹕在瓶裝水的化驗報告出爐之前,我們不予置評。

瓶裝水代理商﹕我們的瓶裝水在符合國際標準的廠房生產,全程有嚴格監控,消費者可放心購買飲用。如果你發覺瓶裝水的封條受損,可能已被打開過,請不要購買並通知零售商。

消費者委員會﹕如果買了懷疑被喝過的水,可聯絡供應商安排退貨。

水務署﹕香港的自來水水質符合國際衛生組織的標準,市民可以直接飲用,不一定要喝瓶裝水。

泛民議員﹕東江水源頭受嚴重污染,會影響供港水質,我們謹動議要求內地當局妥善保護東江流域環境。

保皇議員﹕東江水源頭在香港境外,我們認為不適合由香港立法會干預內地事務,我們將投反對票。

立法會主席﹕由於議案未能獲得地方選區及功能組別各過半數議員支持,我宣佈議案被否決。

長毛﹕我只會擲新鮮香蕉,不會擲水的。

中指弘﹕那上次是誰擲我的﹖﹗

好戲量總監﹕我個人當然覺得是便衣

衛生督察﹕香港法例已經修訂,亂拋垃圾定額罰款一千五百元。

環保組織﹕生產瓶裝水要消耗大量石油,會加劇溫室效應,請自備食水。如果你真的要購買瓶裝水,喝完後請投進「啡膠樽」回收箱。

環保局長邱某華﹕為了減少瓶裝水造成的污染和浪費,應該採取「污染者自付」原則,我們建議在零售層面開設膠樽徵費。

林姓評論員﹕政府推出甚麼假環保計劃,只顧打劫市民的荷包,好似收了錢世界就會更環保一樣;但最簡單最基本的事情--立法禁止賣飯盒「強迫送飲品」,為甚麼不做?

某公爵﹕錯X晒

---

某學生對我說﹕借黎飲兩啖丫喂﹗最多「吊口」勒。

星期六, 12月 08, 2018

炒冷飯系列之食.戒

(向史兄致敬,開個系列放下以前的有趣作品)
(原文在此,2008年作品)

[食.戒]

(午飯時間的學校)

陳sir﹕「麥丙﹗你做乜野﹖﹗」(飯堂裡的女生全望出來)

麥丙﹕「我……執返雙筷子之嘛……」

陳sir﹕「由男生飯堂跌筷子跌到黎女生飯堂﹖你當我傻架﹖﹗跟我去見何sir﹗」

 - -

(放學後的會議室)

校長﹕「各位老師,大家都知道最近發生了藝人飯照事件,教育廳剛剛出左一個『慎言、慎思、慎行 - 網上飯局照片事件』教材套,我地希望下星期晨讀時間,分發俾學生做討論。」

……

何sir﹕「我補充一下,今日岩岩就有個男生o係午飯時間,潛左去女生飯堂偷窺,好彩俾陳sir發現。學生當藝人係偶像,今次飯照門事件帶黎好壞既影響,令佢地躍躍欲試。希望各位老師下星期以開放既態度與學生討論,俾佢地可以暢所欲言。但如果個別學生表現有問題的話,請與輔導組聯絡跟進。」

校長﹕「我地o係下星期會 1. …… 2. …… 3. ……」

林sir﹕「我地輔導組亦已經聯絡左駐校社工,黎緊呢兩個星期會分別為各級舉行講座,討論有關食飯既禮儀同道德問題,教導佢地唔好亂食野既重要性。而魏sir原訂o係下個月邀請警民關係科警長向學生講解飲食犯罪問題講座,俾學生知道食飯既法律責任,會如期舉行。」

校長﹕「各位同事,如果冇問題既話,可以散會。」

 - -

(麥家廚房)

麥丁﹕「點解我地呢個星期都唔可以o係廳食飯﹖」

麥媽﹕「妳大個女啦嘛﹗唔可以同男仔一齊食飯架啦。我都為左陪妳,所以冇同阿爸一起食啦。以後我都會陪妳o係度食飯架啦。」

麥媽﹕「仲有呀﹗妳依家大個啦,唔好亂咁同男仔一齊食飯呀。唔係好似班明星咁俾人影左相,妳就唔使旨意嫁人啦。」

麥丁﹕「哦。」

 - -

(麥家客廳)

麥爸﹕「阿丙,頭先阿媽同我講,話老師捉到你偷睇女仔食飯喎﹗」

麥丙﹕「冇呀……都話係誤會囉﹗阿sir死都唔信。」

麥爸﹕「總之你唔好搞d咁既野影衰全家呀下﹗老師冇教你『瓜田李下,事避嫌疑』呀﹖搞到要記過貪韾香呀﹖信唔信我同阿媽cut晒你d零用錢丫o拿﹗」

麥丙﹕「……」

 - -

(麥家客房)

收音機﹕「疑似藝人食飯照片案件有新進展。今日警方宣佈成功拘捕一名無業遊民古也地,涉嫌在網上發佈疑似藝人食飯既照片,觸犯《飲食物品管制條例》。因為古也地拖欠大量卡數,控方反對被告保釋,以防被告以照片勒索當事人。裁判官表示接納控方要求,被告還押兩星期候審。

「公安廳長o係記者會上表示,任何人藏有食飯照片,都可能犯法。法王公司代表表示,市民為免犯法,應該儘快刪除有關照片,亦不要傳給他人。」

星報o係前日將有關照片呈交飲食物品審裁處評級,飲審處將於下星期展開聆訊。以下係另一段新聞……」

麥丁﹕「喂,阿哥,借d功課黎『抄考』下丫。」

麥丙(發晦氣)﹕「冇呀﹗」

麥丁﹕「你唔借俾我,信唔信我話俾阿爸阿媽聽,你部腦收埋百幾張食飯相丫拿﹗」

麥丙﹕「(誇張地)我好怕呀﹗妳冇份睇呀﹗妳慌阿爸阿媽唔係o係房睇緊﹖」

 - -

(麥家主人房)

電視﹕「跟住播映《同學三分親》……揭示動物覓食生態,高清紀錄片《飲食雄雌》將於八點半暗淚台播出。」

麥媽﹕「講﹗你有冇睇過d明星食飯相﹗」

麥爸﹕「冇呀……」

麥媽﹕「算你啦衰佬﹗」

(麥爸把一隻DVD放到碟機)

麥媽﹕「你做咩呀﹖我追緊劇架。」

麥爸﹕(樣衰地)「我好辛苦先買到林過暈果隻《過暈飯局》,一齊睇啦﹗」

麥媽﹕「衰佬﹗我冇煮飯俾你食呀﹖有咩好睇呀﹖﹗」

麥爸﹕「妳依家為左陪個女,都冇陪我食飯啦﹗一齊睇碟都得掛﹖」

麥媽﹕「家陣好委屈你咩,我都係為個女o者﹗」

麥爸﹕「等幾多年先到佢嫁人﹖之後十幾年我都淨係同阿仔食飯﹖」

麥媽﹕「最多我一陣淥個即食麵孖你當宵夜勒﹗」

 - - - - - - - 

(本故事純屬虛構)

星期六, 12月 01, 2018

北洋軍閥戰爭舉隅︰第二次直奉戰爭,1924

[北洋軍閥戰爭舉隅︰第二次直奉戰爭,1924—鄺智文博士]

講座分為四部分,先解釋整個背景,最後一節才是直接討論直奉戰爭。

1. 現代戰爭模式
1.1 所謂現代戰爭模式,其實在一戰前的「軍事技術革命」(Revolution of Military Affairs, RMA)就開始形成,影響並延續至今。(除空軍外,這是一戰時才開始出現的兵種)

1.2 首要的差異是「火力大規模提升」,這一點變革在義和團亂時已完成。
講者用兩個士兵的圖表示。假設上級要求士兵向200米外、一個連約200人的敵陣衝鋒,在這段約一分鐘可以跑完的路上﹕
—1812年還使用滑膛槍的時代,他只會被敵方開兩槍。
—1914年就會變成敵方開了200槍。

1.3 原因是這段時期誕生了大量新火力投射方式﹕
1.3.1 彈匣步槍(每分鐘30發,即兩秒一發)
1.3.2 機關槍(其實不受當時的軍官歡迎,因為子彈又貴又重、依賴補給,而且會令士兵依賴機關槍掃射敵方不願衝鋒。但優點是只要用拋物線彈道就可以把大量子彈拋到躲在掩護物後的敵軍頭上。)
(但機關槍這類武器很考驗國家的精確工業能力,因為那麼快速的武器,所有槍機和子彈尺寸必須一致,否則開幾槍就會卡彈,得物無所用。)
1.3.3 速射野炮(中國慣稱快炮),使用了制退器,發射後炮座不會移位,於是就不用花時間再推炮回原位。令大炮射速由每分鐘最多2發,大增至每分鐘超過12發。
此外還有「推進藥連炮彈一體化」技術,令發射準備簡單化。(1880年代已有後膛炮)

1.4 可是,雖然新武器不斷出爐,但軍隊戰術並未跟隨進步。主要是因為錢的問題。
講者展示照片,例如在南非戰爭期間士兵只面對敵方設掩護物,士兵後方並無掩護物,如果敵方使用榴彈炮把榴彈送到士兵後方爆炸就可造成殺傷。
同樣地,日俄戰爭期間,日軍將領指揮衝鋒,以大量傷亡為代價打贏戰事。講者展示浮世繪,當時的日本人好像當自己還是武士肉搏般。

1.5 在有刺鐵絲網+戰壕和各種防禦工事之下,防守方有絕對優勢。(方按﹕當然你像日軍般不顧人命玩萬歲衝鋒,總有可能在對方彈盡援絕之下打贏。)
可是,在這種情形下,各國軍方的結論不約而同都是﹕不惜代價進攻,只要不怕死就會取得勝利。這是因為各國實行徵兵制可以輕易取得幾百萬人(方按﹕《日本軍隊用語集》就有載當時軍官說士兵比軍馬還要賤,軍馬還要培養,士兵只需付出郵票的價錢就可以任意徵來),將領只需要計算衝鋒的傷亡代價是否可以承受就行。

2. 華北新軍建立(1895-1912)

2.1 甲午戰敗後重新整軍,北洋六鎮其實是唯一的新式軍隊,華北其他部隊其實都是舊式﹕
至於華南更只有湖北兩個鎮是新軍﹕
(方按﹕留意新軍的「鎮」相當於陸軍的「師」,其下的「協」和「標」相當旅和團。)

2.2 可是新軍和外國的最大分別是,中國沒有建立徵兵制和預備隊。於是部隊士兵死了就沒有了,所以戰術運用上會更保守。這點在後來的軍閥混戰中亦可見到。

2.3 講者展示陽夏戰役的「民軍」照片,基本上跟之前列強的戰法一樣,都沒甚麼組織。那些民軍聚集一起,其實是槍林彈雨下的本能(但這樣很易被敵方一發榴彈消滅),因為訓練不足,所以無法分散前進。(因為人會怕死,如果沒訓練的話,落單的人很容易乾脆落荒而逃。)
反之北洋軍已經以散兵陣前進,一隊中每人相隔約十步距離,所以隊長要有指揮和訓練能力才能令士兵步伐一致。北洋做得到、而湖北還未做到,所以民軍一打即散。

辛亥革命時,清朝的軍事改革只有一半,有了新式器械但軍事制度和軍官訓練還未跟上,基本上無法應付現代戰爭。

3. 一戰對民國的影響(1919-1920)
我們讀歷史經常會讀到民初軍閥混戰很混亂,其實這是整個世界陷入混亂的影響。

一戰時北洋政府也嘗試學習,派軍官觀戰。講者展示照片,說那些軍官是陸軍部軍教司的,即是並非軍閥,只是負責寫教範的「文人軍官」。他們回來後寫了不少筆記,例如有關陣地戰的教範,就指示營長應如何佈置工事防守一個一千米闊的陣地。

4. 第二次直奉戰爭

4.1 「軍閥」一詞其實只是政治評語,沒有甚麼實質,每個「軍閥」的形象各自都很不同。當中固然有老粗,但丁治磐回憶錄(Ding zhipan)就提及,他曾是張宗易手下。講者展示照片,強調此君竟穿白手套拍照,而白手套是極易弄髒之物,可見此人要求甚高。同樣地,也有個軍閥的照片一放出來,大家(包括在下)都說像梁醒波。

4.2 而軍閥的士兵當中,甚至連童兵也有。民初的軍閥部隊混合了各國的一戰裝備,但訓練往往只有一半。
奉軍的張學良衛隊照片每人都拿著自動步槍,其實已是子彈很貴的東西。

4.3 一戰後列強裁軍,多餘的武器和人才往往就去了中國找機會,於是中國陷入連年內戰。
例如"One-Armed" Sutton, Francis (中國稱「獨臂沙敦」)就來了中國兜售迫擊炮,但中國地方和歐洲戰場相比太大,根本沒甚麼軍閥會開戰壕,所以原本設計高曲彈道投彈到敵方戰壕中的迫擊炮,在中國就被當成步兵輕火炮使用。

倫敦帝國戰爭博物館的影片中,就出現了奉系空軍,擁有法國製造的訓練機。
亦有軍閥嘗試建立軍工業,例如奉系就在韓麟春帶領下成功了,奉系擁有相對完善的軍工體系,直到九一八後被關東軍接收了。

跟後來的國共內戰不同,軍閥戰爭的後勤只能靠鐵路,所以他們只打城市,不會有後來「農村包圍城市」的戰略。因為軍閥不如國共兩個革命黨,一離開了鐵路就無法得到地方政治支援,連找民伕援助運輸也有困難。

4.4 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前的形勢如下

軍閥當中本來是直系佔優勢,因為他們佔領了北京和上海,得以控制關稅收入。(英國為首的海關總稅務司只承認北京的中央政府。)
直系軍閥包括吳佩孚齊燮元(江蘇)、孫傳芳(浙江)等。

當時唐繼堯等西南軍閥並不外顧,而孫中山又沒能力離開廣州北伐(當時他快要接受蘇聯援助,蘇聯想借他推翻直系,以對抗英美控制直系防止蘇聯侵佔蒙古新疆的計謀),另外還有上海的盧永祥和奉系。其中奉系實力最強。

直系首領曹錕,是屬於不得罪人、不消耗部隊的「老好人」式軍閥,願意借談判避免開戰(奉系首領張作霖也一樣)。而實際掌握直系軍權的吳佩孚,卻是相信「以戰爭解決政治問題」的民族主義者。

蘇聯為了分化直系找上了馮玉祥,此君一邊受蘇聯資助,一邊拿水喉幫士兵集體洗禮,搏美國人的好感。

至於奉系的「少帥」張學良,其實一直都不喜歡被人稱為少帥(即是笑他年輕沒軍事資歷),而講者笑言他最擅長就是「斷送」一切。第二次直奉戰爭到後來的歷史會不斷證明這一點。

張學良手下郭松齡,專業軍人,但只能做張學良的跟班。
楊宇霆則為日本軍校出身,民族主義者,想以東三省頂住日本人的入侵。
(講者提醒,東北三省版圖其實已經相當於法國加德國了。)

4.5 相比直系,奉系有較多少壯派軍官。
而直軍的組織較混雜,連參謀體系也欠缺。只靠吳佩孚和部將就計劃五十萬大軍的作戰行動。吳佩孚計劃圍繞山海關開展攻擊,渴望決戰。再找船隻把主力部隊由秦皇島送到山海關後面的葫蘆島登陸包抄奉軍。


奉軍則較有組織(講者說看他們每一支部隊都指定了作戰範圍就知道),人數只有二十萬,但已有參謀製訂詳細的火車運用時間表,部隊較快到達前線。(而直軍還在後方爭上車)


當奉軍一早抵達山海關而直軍還未準備好的時候,張學良堅持要先進攻山海關,而其餘少壯派則決定越過山區攻打長城。


結果少壯派在山區成功攻進長城,而張學良第一天就死了五千人。(別忘記張學良手下只有四個旅,合共萬多人而已。)

在熱河的馮玉祥其實是直接面對奉軍少壯派的戰線,而這時候他當然作壁上觀,食住花生且戰且退,看吳佩孚如何收拾殘局。


此時吳佩孚還想繼續登陸計劃,但其實登陸作戰本來就是高難度運作,中國軍隊根本沒經驗,當吳佩孚的船隊遇上奉系空軍「單機」投下手榴彈「空襲」後即嚇到撤回了。
吳佩孚決定回防秦皇島和山海關再反攻熱河。

張作霖此時動用了預備隊,講者叫大家猜他會把部隊投入熱河還是山海關。在下猜父親總會先救兒子吧﹖但張作霖是個軍人,他把預備隊投入熱河擴大戰果,放棄了兒子所在的山海關正面戰場。(當然,其實後方已以保甲制度徵兵補充了張學良部隊,所以他死不去。)

馮玉祥這時候撤退,而吳佩孚死不認輸過分勇猛地,不斷消耗手下仰攻奉軍佔領的熱河山區,勇敢到連觀戰的美國人都被嚇倒。此時馮玉祥回北京狹持曹錕(首都革命),但列強並不承認,所以馮邀請孫中山北上協商(孫中山當時是沒能力北伐的)。
(方按﹕馮玉祥順便把廢帝溥儀趕出宮,背棄了民國政府本來供養溥儀小朝廷並維持皇帝尊號的承諾。令溥儀投奔日本使館,實為日後溥儀投日建立偽滿州國的遠因。)

吳佩孚最後回天津攻打馮玉祥,不敵,逃亡四川。各路援軍均趕回本省爭奪地盤,直系至此四散。

4.6 中國到1930都沒停止過大戰爭。
中國軍隊是有形無實,1920年代有部分人掌握到戰術,但部分人仍是輕視火力。第二次直奉戰爭時直軍沒衝鋒槍、迫擊炮、機關槍等,在熱河的山地戰極度吃虧。

而內戰中的軍閥,往往會比國際戰爭中的國家有更多盤算,因為各路軍閥都要自保元氣,但上頭又想你消滅對方。於是一場決定性戰鬥往往就達致雪球效應﹕少數有決心者打到贏,然後其餘作壁上觀的援軍就一哄而上爭勝果。

4.7 此戰中目睹張學良「斷送」部隊的郭松齡,後來率部叛變並殺了姜登選,但部隊行進到奉天見到面對的都是奉軍就潰散,郭松齡被殺。

5. Q&A

5.1 雖然一戰已有坦克,但第二次直奉戰爭時未有坦克到貨,因為列強對內戰的中國實施軍備禁運,避免直接支持某方。

5.2 後來入關打仗的是楊宇霆(他後來還是被張學良殺了),韓麟春後來中風離世。
奉軍的士官派(即少壯派)被更年輕的民族主義者視為漢奸。

5.3 張學良的「斷送史」還包括之後在中東路事件單挑蘇聯,然後又應邀入關剿匪令東北空虛,最後在九一八事變中斷送了奉系的東北家當。

有說「北伐導致了九一八」,因為北伐加上張學良易幟歸順國民政府,令關東軍憂慮日本在東北的利權會被削弱。

---------------------------------

順道看展覽﹕

(馬馬表示老虎勳章沒有家中虎虎那麼威武)

(「陸榮廷睇相,唔衰攞嚟衰」的那個陸榮廷)

(「全民制憲」據聞即是搞獨立,而湖南已經搞過。當年還有個人說湖南應該「自決」、而且要成立「湖南共和國」,那人叫毛澤東。本人不支持或鼓吹湖南獨立,有司請自己找這個姓毛的算帳。)